跳至主要内容

同为同志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为什么是《月光男孩》而不是《断背山》?

导演巴里·詹金斯
编剧巴里·詹金斯 / 塔瑞尔·麦卡尼
主演崔凡特·罗兹 / 安德烈·霍兰 / 马赫沙拉·阿里 / 娜奥米·哈里斯 / 加奈儿·梦奈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同性
官方网站: moonlight.movie/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6-09-02(特柳赖德电影节) / 2016-10-21(美国)







2017年奥斯卡终于在乌龙中落幕,最佳影片是《月光男孩》,很多人在问凭什么?而《月光男孩》主打同志题材又会让人不由得拿它与《断背山》对比。《断背山》的艺术成就明显高于《月光男孩》,《断背山》在豆瓣电影top250里排名98,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上也许都会留下痕迹。

而《月光男孩》最大的的关注点居然是奥斯卡颁奖大乌龙,那么电影本身凭什么得奖?怀着这样的疑问,我观看了《月光男孩》。

看完之后我才知道了原来《月光男孩》在同性爱情的表达上收敛克制,把更多的内容放在了一个孤独男孩的成长上,借着大量的留白和沉默让观众去靠近和体会主人公内心的成长变化,同性的友情(和胡安的)和爱情(和凯文的)都是这成长过程中的温暖陪伴。

对于同性之爱的表达,《月光男孩》显得甚至有点突兀了,喀戎和凯文在第二小节里在沙滩上接吻的时候,由于前面的情节没有给到合理的铺垫而显得突然。直到第三节才扳回一城,就是喀戎和凯文十年后的见面,满身肌肉带着大金链子的喀戎在餐厅里见到凯文之后,又变成那个小小少年,眼神里有怯懦和渴望,对爱依然保守羞涩。

而已成厨师的凯文认真为做饭喀戎的样子也很感人,让人感觉这是他从业以来做的最幸福的一顿饭,边做还边瞄一眼厨房外的喀戎。不说一句情绪却满溢。

即便如此,这部影片的视角还是偏私人,这种私人的视角明明是清新小众文艺片的做法啊。这样的影片拿奥斯卡最佳影片,还是单薄了。

而《断背山》几乎是一部完美的电影。李安用欲说还休的矜持,讲述了怀俄明州广漠的草原和静谧的流水中,一段如歌的爱情与疼痛的秘密,让很多人心碎。也让那句“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那是一个永远也无法抵达的梦”落进每一个对爱怀有遗憾的人的心底。

当年,李安导演的《断背山》口碑超高,甚至因《断背山》而获得大批同性恋评委的好感——其中公开出柜的便有500名左右,但却并没有因此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有人猜测正是片中的同性题材涉及了奥斯卡评奖的禁区。《断背山》错失奥斯卡最佳影片甚至被列入奥斯卡历史上几大著名冤案之一。

同性之爱当时还远没有进入好莱坞主流,但李安把它拍出来了,还拍得如此之美,美得所有人都无法扭过头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流文化对同性恋越来越宽容,近年来同性题材的逐步打开为电影提供了不一样的炫目视角。同性之爱非冰非火,它是彩虹的颜色,有同样温暖的温度和同样精彩的故事。

因此才有了戛纳的同志棕榈奖、威尼斯的断背狮奖的出现。这些奖项针对电影节期间所有单元展出的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者相关主题的影片,由独立的评审团进行评选。

因此才有了《阿黛尔的生活》斩获戛纳金棕榈奖,才有了《卡萝儿》在2015年声名大噪,才有了《小姐》在2016年上映当时便备受各国影展青睐。

《断背山》出现在2005年,《月光男孩》出现在2016年,所以《月光男孩》赢了。《月光男孩》的胜利不正是说明了一种时代的进步吗?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为《月光男孩》打开了一扇门,那么将来LGBTQ(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集合用语)的优秀电影就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与其说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是《月光男孩》的胜利,不如说是同性恋文化的胜利,是时代的胜利。



这部改编自Tarell Alvin Mccraney自传性质剧本(甚至不能算是剧本,按照tarell本人的说法,只是artist try to figure things out)的电影,讲述了迈阿密海滩边一个黑人男孩的成长。三个篇章,little-chiron-black, 以非连续性的时间,串联起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经历。故事的开端被设定在Miami的 Liberty City,这个因african american聚集度而出名的neighborhood。同龄人的欺凌,喜怒无常的嗜毒母亲,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主人公chiron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童年时,生活中难得的温暖来自向母亲提供毒品的毒贩,他解救了被困在小房间里惊魂未定的chiron,请他吃饭,教他游泳,坐在海边讲述自己的童年,温柔地告诉瘦弱缺爱的男孩,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男孩站在海边,抬起脚,跳进扑来的浪花,红色的衣服在蓝色海面的衬托下跳跃出难得的轻盈。这是一次点题式的交谈,更是电影中创造出时空交错感的最重要的回忆。海滩从此成为一个标志,青春期初次身体触碰的忐忑,公路旅行时的叠镜,以及成年后初恋爱人屋外的浪花声,蓝色串联起经历,无比慷慨,摆脱时空的限制。Barry Jenkins,这个幼年时的家庭环境与主人公相似的黑人导演,用区别于一般黑人文化的含蓄而满怀忧愁的诗意,将tarell个人化的瞬间与记忆转换成流畅的视听语言。给简单的故事注入了不动声色的力量。

    除此之外,细心的观众会在诸多细节中捕捉到这个细腻的黑人导演和东方文化之间的联系。三段故事里,无论是家中的装饰,旅途中响起的伴奏,或者穿着白色工作服的厨师kevin,都和王家卫的美学有着相近的气息。的确,导演也坦诚,《最好的时光》与《春光乍泄》,都是他的心爱之作。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所呈现出的黑人男孩的成长与生活,与以往影视作品中的所描绘的,有巨大的改变和差别。如果说08年那部medicine for melancholy像是一部出色又极具情绪张力的实验作品,moonlight就是导演对自身审美体系的一次扩充、加强与整合。对比强烈的色彩,闪回的梦境,某些时刻声音的消失,都能看出他对形式感和诗意的追求。在纪录片the first Monday in May中,王家卫作为met gala的文化顾问,和当时的策展人Andrew Bolton讲到过一句听起来与鸡汤无异的道理:seeing everything is seeing nothing。这句话放在这里,似乎能很好的阐释这部电影在某方面所陷入的一种处境:导演尽力在每一处需要彰显情绪的情节中渲染,却终究还未领悟到留白的重要性。

    然而即便有这点不足,电影的表达方式依旧是令人着迷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三次主人公视角的旋转,前两次是危机中幸运遇到相救的手,第三次则是在微渺的希望中被彻彻底底打倒。如果少年的觉醒都需要一个时间节点,那么chiron的则诞生于被绝望激发出的反叛意识的实践。从此以后,未来和过去被割裂,彼此平行于异时空,瘦弱的少年变得强壮,在佐治亚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这种割裂又是极其被动的,觉醒之后的少年并没有得到本该到来的公平和理解,而是在爱恋对象百感交集却又无力的眼神中,遗失了少年时代最后一根稻草。第三章中,镜头下寡言的full grown up man, 拥有着和少年时一样似张非张、犹豫紧张的双唇,独来独往,醒来时身边只有金表和闹钟,看不见俗世定义中毒贩应有的气魄。

    对于chiron来说,觉醒只像是饥肠辘辘时反复摩擦的胃壁,纵使成年后努力摆脱年少时被罢凌的记忆,得来的也不过是日复一日的隐痛。他的内心永远停在了好友kevin重拳相加的那一瞬。关于背叛,关于谅解,关于告别,在贫民区长大又拥有一个毒虫老妈的他从未有过明朗的认识,然而一片模糊中,世界又给他一次打击。这样看来,所谓新生活实在像是一个荒谬的玩笑。在自救的渴望中背离,世界却从未察觉这个年轻人的痛楚。就算日后练成一副健硕,模仿着儿时的偶像干起了毒品交易,拨开一层层不可摧的外壳,内心的疮痍依然在,而那些奋力修补好的回忆,其实一碰即碎。

    因此,那场因突然而至的一通电话而起的旅行,意义更加重大。

    旅行的开端,导演镜头里的空气是清冷的,遥遥看去,画面被切成两块,几秒内,某种强烈的情绪由点连成线,再汇集成面,由静止到蔓延,流淌出眼眶,充满整个旅途,却又在被感知的一瞬间,被突如其来的海浪稀释了:万般难言说,化为忧郁,冷静的镜头语言之下,蓄势张力。然后,车慢慢驶入那一片翻涌的记忆,在模糊中前进,最终消失不见。一片蓝色中,少年的白衬衫被海风吹起,陌生的背影让人想起另外两个奔跑的孩子,好像又回到刺目的青草地。追赶,解围,靠近的侧脸,那里有关于爱最接近现实的存在。

    十年之前,黑人男孩儿固执的向与家相反的方向走去,可是现实告诉他,逃避并不是摆脱。于是10年过去,当再次触碰到家的外缘,曾经的little驾车驶过清晨的愿景与黄昏的暧昧,终于发现,一条相反的路代表的,从不是另一个目的地,而是人生给予他阴差阳错的兜转与等待,让我们在推开新的一扇门之前,能够拥有足够的勇敢,去赋予爱以自己宽容的新定义。

    chef’s special, 一饮而尽的红酒,逼仄空间里的对视,开启的是真正的成长,爱人的温柔不再是一片斑斓梦境中飘渺的烟圈,而是那一片从来没有被遗忘的海滩,是海浪拍打岸沙,是可以袒露心声放下伪装的哽咽,是终于可以轻靠的肩膀。
   
     影片的最后,站在海边的little扭过头,看向荧幕前每一张被蓝色映照得莹莹的脸庞。时间从这里开始非线性的旅程,过去与未来,以最熟悉的姿态初开新的篇章。梦中人拥你入怀,车牌上的nickname不再只是一个贞操般的悼念,而是生活的又一个起点。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他的眼神坚定,却又缱绻着时间托付给成长的意义,在那一瞬间,人生终于找到了原谅与和解的出口。

    而这一个瞬间也让太多人明白,为什么即使瑕疵存在,媒体仍愿意用真挚和热烈的赞美表达对这部电影的喜爱。偷师东方美学的诗意,导演在光影中给了所有人一个看似破碎时则完美的童话,它告诉每一个曾经或者正在试图摆脱惨痛回忆的观众,aching memory是能蜕变为温柔的,这与政治正确无关,与黑人议题无关。那些挂着眼泪走出影院的男男女女,也又一次验证了:

    原来回归与被拯救的方式,全球,全人类,都通行。


《月光男孩》(Moonlight)和我想象的非常不一样。看电影之前,我对于一部主角是贫穷黑人少年的电影,有着诸多预设。但这部电影似乎并不打算落入这些窠臼:吸毒的母亲Paula时而护子心切时而毒瘾上头,贩毒老大Juan有看起来蛮温馨的家庭生活,男主角Chiron最后也没有“励志”地发表一番“我要做自己”的演讲后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影片甚至没有刻意去表现——我们以为它一定会表现的——“种族歧视”,那种我们几乎能预测到的走进餐馆被白人服务员忽视啊、走在街上被人翻白眼啊之类的常见桥段。相反,Chiron的故事中没出现什么歧视他的白人角色,因为这不是一部拍给我们看的关于“黑人”族群的电影、或者关于美国社会的电影,而是一部完全从Chiron的内心和记忆出发的电影,由他的视角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但这并不是说这部电影发生在真空中:贫困、毒品、监狱、生长环境的孤独,这些又告诉我们这部电影对主角长大的环境有着广阔的视角。
黑人、同性恋、毒品交易、单亲母亲。这些标签帖满了这部电影。有些人说这部电影完全就是借标签的东风,有些人则说这部电影描述的成长故事完全无需这些标签,换个别的男孩也可以成立。这部电影的艺术手法可以讨论(导演是王家卫爱好者,影像风格化相当抢眼),但它要讲述的恰恰是这些标签如何不只是标签,被贴满标签的这个人,他有着怎样的成长与内心。当我们对美国的“政治正确”开着玩笑,说主角应如何凑齐各种边缘身份的时候,“贫穷黑人同性恋”听起来似乎是个嘲笑政治正确的笑话。但Chiron不是,他不是一个贴满边缘标签的木偶。作为一个充满着回忆和痛苦的角色,他并不只是一个脸谱,用来体现关于什么族群的刻板印象——或者用来熬“无论你是什么肤色/性取向,只要努力都可以成功”的一碗鸡汤。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具有这些交织身份的人,如何被排挤到生活的边缘、如何陷入生活的罗网、又如何获得力量。
一个脸谱化的角色往往是很容易预测的、符合刻板印象的,内心戏可以被人一眼看透,所以只需要一张脸。《月光男孩》正是用各种手段来反对这种标签的塑造。影像风格、交响音乐、靛蓝色的主色调、缓慢的叙事节奏,一切都指向角色的内心。他的内心,是这种种标签下埋藏的自己的历史,是他经历过的嘲笑和欺辱,他的复仇和他的纠结。在这层层标签和交织的困境中,他挣扎着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Chiron的成长故事并不能随便换在另一个男孩身上,这些身份交织着构成了他的世界,就像《蓝宇》的故事不能搬到美国,《春光乍泄》不会发生在古代一样。Chiron不能是别人。
毒贩Juan意外地结识了10岁的Chiron,并渐渐地和自己的女朋友一起给了他另一个家。Chiron被人排挤和欺负,被叫faggot,他没有什么求助的渠道,只能去Juan那里问他faggot是什么意思。而Juan立即明白了,他知道Chiron之所以会问,是因为他一定被这样骂过。Juan的回答虽然简单,但却很动人:“Faggot是一个用来让同性恋者难受的词。”他告诉了Chiron,在欺负你、追打你、围攻你的同时用这个词来骂你的人,错在他们,不在你。
Chiron长大后,从当年被欺负的瘦弱男孩成长为一位彪形大汉,镶上了金牙,与当年的Juan一样成为了街头一霸。他用自己现在威猛的男性气质,对当年的欺凌进行内心的复仇。男性气质和同性情欲能够共容吗?他的故事里一层又一层书写的都是因为性别气质和性取向而带来的痛苦:当年被叫faggot,从小就被同学追打,16岁时懵懂地遇到令他心动的好友Kevin,而同学围起他们两人怂恿打他,在众人的起哄中,Kevin是如此害怕被认为是同性恋,颤抖着却不能下手。他当然明白这恐惧,这就是他的恐惧,他为了给Kevin免除这一羞辱的危险,主动让Kevin打,而之后去向那位怂恿和挑衅的同学复仇。
长大后的Chiron并没有摆脱这恐惧,早上一醒来就锻炼的他,有着威猛的身材,却孤单一人。他在自己充满规律、甚至可以说是充满纪律的成年人生活中,用身材、财富、孤独和沉默来标识着属于自己的男性气质,而不是像同伴那样,用身边美女来彰显自己“够男人”。在影片最后一段,他重回家乡,Kevin这时已经是个厨师,在餐厅招待他之后又请他回自己家继续叙旧。Chiron一直沉默寡言,关于自己也没什么好说,但在那十分钟里,我们看着这样一位虎背熊腰的壮汉,一点点、一点点地露出年少时的温柔和胆怯,他的脸上慢慢浮现出16岁的自己。他仍在用沉默守护着自己,但他也愿意在Kevin面前,勇敢地露出自己心里深埋的欲望与恐惧。在Kevin面前,他仿佛下定决心要赌一把,羞涩而主动地说“在你之后,我没有碰过别人。”我还记得你,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海边的沙滩,我不敢让其他人知道我的这一面,一个活在街头威风凛凛的我不敢承认内心失去爱、渴望一个人的痛苦。但也许,可以让你知道。
而电影的最后一幕,不是床戏。如果是床戏,那就太落入观众想看的框框了。如果给我们看了一位虎背熊腰的壮汉,那接下来给我们看他在床上软玉温香,是爱情征服一切的常见戏码。但那是我们想从电影里看到的,我们想要窥视这位壮汉关起门来的另一面,我们想看他如何用身体明明白白地展现出来那一面。但影片恰好没有这样。我们看到了16岁男孩懵懂而羞涩的性探索,但我们看不到两位成年人对彼此袒露,因为他们拒绝被窥视身体。他不是一个脸谱,一个八块腹肌的健身壮汉、一个虎背熊腰的黑人男性这些形象,并不能概括他的故事。他的成长中那些刻骨铭心的时刻由他自己来记得。Chiron的爱与痛都在沉默中留给自己,但这沉默的爱与痛令他充满尊严。这是这个世界拒绝给他的尊严。


十年未见,忽然某一天他打来电话。寒暄几句过后,电话那头突然问起,等一下,你还记得我吗?心猛地顿了一下,四周阒寂。你说呢,我怎么会忘记你,又怎么会忘记那一晚的月光?
或许电影从这里才是刚刚开始——时光回溯,童年时期,小不点饱受同龄人的欺凌。他敏感、自闭、沉默,被好心人收留,仿佛生活投进一束光,但并未将他闭锁的心房彻底照亮。球场上跑来一个男孩,他说踢球踢一会就无聊了,但是你很有趣。而小不点从来不知道,“有趣”这个词,是可以被用来形容他的;少年时期,奇伦疲于应付着嗜毒成瘾的母亲、成天找茬的校园混混。沙滩上坐过来一个少年,他同他聊起晚风。他说感受着街区吹来的微风,竟然会想流泪。他只是随口说说,奇伦却莫名流下了眼泪。
也许过了很多年,我仍会记得那样一个晚上,关了灯拉上窗帘不开空调的冬夜,独自一人在投影上静静看完《月光男孩》时的情景。看到最后一帧画面暗掉,看到最后一条字幕走完,忽然很想拥抱电影里的他,也想好好拥抱一下自己。
《月光男孩》讲了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这个故事可以移植到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个肤色的人身上。不禁想起,曾经自己也是一个沉默敏感又自卑的孩子,那种怕被冷落、被排挤的愁绪时刻萦绕在心中。我至今还记得高二刚转到一个新班级后的一节体育课,主题是户外足球,体育老师让男生们两两分组练习运球。当时班上一共11个男生,大家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搭档,而我就是那个唯一被剩下的男生。至今我仍记得那天午后操场上明晃晃的日光,和海啸一般向我袭来的巨大无助与尴尬。
所以我们总是需要抱团取暖,尤其是在学生时代,孩子不懂世事,但业已掌握了人间的恶意。困在校园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如果你孑然一人,孤独会被无限放大。从小到大,我们身边总有像奇伦这样的同学。他们因为某种先天缺陷或后天丑闻,成为被同学孤立和排挤的对象。掌握话语权的似乎总是那些四处横行的小混混,而更多人只能是远远地看着他们,投去同情却无用的目光,然后匆匆走过。
奇伦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被孤立的对象,他的母亲行为不检点,在藏不住秘密的小镇上被周围人取笑。而她的孩子仿佛理所当然要承受这种流言蜚语的代价。瘦小怯懦的奇伦该是忍受了多少难以想象的困窘。他只有一具黑色的肉身,该如何去抵御外界的刀枪剑戟,如何日复一日承受同龄人不分轻重的恶意。
所以,那个月下海滩的吻才变得异常珍贵。在这个吻之前,没有人真正走入他的内心,带给他爱抚。在这个吻之后,他也拒绝一切的触碰,视为对自己身体的亵渎。可能是那晚的夜色太温柔,那样一个吻却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这很像《杀死汝爱》里,敏感的艾伦·金斯堡和疯癫的卢西安·卡尔之间那个吻,也如同《燃烧蓝》里两个海军飞行员丹尼尔和马修之间的吻。同样都发生在夜色中,同样如此出人意料,但仿佛一切又顺理成章。
私以为《月光男孩》才是豆瓣今年颁奖季最被低估的影片,强调所谓性向和种族的“政治正确”都显得太过粗暴地贴标签。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奇伦被凯文打了那么多拳,但一次次还是硬要站起来,因为那是一个少年最后的尊严。童年球场上那句你很有趣、少年海滩上和着月色的那个吻,那不是爱,或者对于奇伦来说不仅仅是爱,更是代表一种尊严。那个特别的人曾经给过他这个世界拒绝给予的尊严,这无关肤色无关性别,只关于爱。
少年总是会成长的。当有一天奇伦坐拥豪宅,手下有一群唯唯诺诺的小弟,练就一身肌肉,过上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却有那么一个人始终是他的软肋。开着豪车带上金牙,整理好头发去见他。那个无数次在梦回中出现过的他,是过去岁月的一束光,也是一件难言之隐。终于真切地见到他,虽然他没有征服世界叱咤人生,没有踩过七彩祥云,只是一个在普通的小饭馆做着一份平凡工作的中年人,但四目相对,仿佛穿越了十年的时光,他们又坐回那年的海滩,听着温润的潮声、吹着沁人的微风、伴着如水的月光,一眼少年。
而他在那个特别的人面前,又是寡言、语塞,佯装轻松和健谈,却慢慢露出了十岁时的敏感和脆弱。看着他钱夹里孩子的照片,听他唠叨着生活的琐碎,那种横跨时光鸿沟的巨大无力感袭击了他。却在凯文随口问他,今夜要去哪里睡的时候,天涯近如咫尺,相视一笑后泯然于心。最后一幕,他靠在他的肩膀上,导演终于用这经典的一幕,完成了向王家卫最后的致敬。此刻,跨越种族肤色地域,《春光乍泄》里被影迷牵挂,情未尽的黎耀辉与何宝荣,仿若重现银幕。
《月光男孩》用细腻婉转的笔触讲了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成长故事,但这种抓人的细腻,十分高明。片子被引用的西班牙歌曲《Cucurrucucu Paloma》,同样被《对她说》《春光乍泄》用过,仿若一件时光纽带,这样一段故事好似很多段旧日银幕上经典感情的还魂与重现。而那种欲说还休绵延不绝的暧昧,在几乎每一帧都有蓝色的画面里充盈满溢,令人在视觉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沐浴着清冷月光,我的皮肤变成蓝色,我的吻印在你的唇上,我的爱荡漾进无边海洋。某一天你打来电话,问我安好,说听到一首歌想起了我。倏然让人觉得时光是个筹码,年少时母亲曾大声斥责他不要看她,如今却喑哑着嗓音在电话里求他去看她。就像他戴上了耳钉,另一个人已将它摘下。
曾经有人对我说,黑人男孩在月光下,会变成蓝色。一见误终生,少时伴着月光的一个轻吻,就似你给我披附的一件不存在的铠甲,让我从此胆敢凭借赤诚的肉身面对世界。在遇见恶的时候,我会痛,然后自己长出更坚硬的铠甲。而你,不要忘记那晚的夜色。我在记忆的水面泛舟划桨,唯有你抚摸过的肌肤泛着月光。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格銜接晶格一般讓故事世界繼續成長下去,在《娼年》之中就是性群像的疊加,是一些可以料想的微小奇觀,像扭蛋一般的分門別類精巧的固著,然而,畢竟是性事,透過再現性很強的媒介--那些特寫、耳語、室內光的影像--讓這部由男性下至女性情慾之海,在螢幕上個體過分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