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 2009的博文

森雷美回歸本色的恐怖片佳作

 《Drag Me to Hell》,是《屍變》(《The Evil Dead》)導演森雷美回歸本色之作,也是恐怖片迷與cult片迷望穿秋水的作品。這些年來,或者太多名字響亮的導演給予大眾、影迷過高的期待,結果是失望而回。這一次,不敢說森雷美可以虜獲大眾的心,畢竟大多數人是從《蜘蛛俠》得知森雷美這個導演,而非從《屍變》這套cult片經典。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導演這一次執導本色之作,不僅沒有疲態,而且也沒有因為拍過大製作而失去了對恐怖題材及cult片的觸覺,好此道者看完本片是覺得非常過癮的。      森雷美對上一次執導恐怖題材是九年前由姬蒂白蘭芝主演的《驚魂眼》,是不俗的恐怖片作品,只是實在拍得太拘謹,跟年前的經典之作相去甚遠。從聽聞本片開拍,就是滿心期待,但總有那一點點擔憂,以為導演拍不出那種味道來。不過當在銀幕看見那儼如八十年出品的環球標記時,心裡即時鬆一口氣。看完本片,更是打從心底為森雷美叫好。      森雷美拍得最生猛的作品是《The Evil Dead》三部曲頭兩集,即《屍變》及《鬼玩人》,兩集的尺度亦去得較盡;而第三集《人玩鬼》的尺度雖然沒有前兩齣徹底,卻是系列中最具狂想的作品。《Drag Me to Hell》為觀眾帶來的是如同《屍變》的驚中有笑的過山車觀感,而巫術、詛咒、遠古惡魔等元素也是有「親切感」。無疑,今時今日完全棄用電腦特技是沒有可能的,然而影片沒有濫用。塔倫天奴及羅拔洛迪格斯合導的《Grindhouse》是向B片致敬的作品,可是畢竟那是重金打造的成品,即使是好看但那「粗糙感」卻顯得造作。本片是擺明車馬走「回頭路」,不過森雷美深諳此片種的魅力並非以天文數字的製作成本堆砌出。      說回電影本身,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一位銀行女職員為了升職而狠下心腸拒絕一位老太太的房屋貸款,因而導致惡咒纏身。本片最成功之處是帶出八十年代低成本恐怖片的氛圍,但同時顧及了大眾的口味及承受能力。是的,本片有嘔心的畫面,卻沒有猛烈的血腥狂暴;另外,本片的角色雖是當下的人物,但由他們交織出的那個恐怖片黃金年代才有的精彩戲碼。森雷美拍畢《蜘蛛俠》系列,權力大了,卻沒有忘卻拿手好戲,他有這個權力,也真的為當下觀眾帶來一場恐怖盛宴,感受那個光輝年代的光采。      是恐怖片cult片狂迷的,這套當然是滿意並過癮的作品。即使不是好此道者,

宋家皇朝

  当一个新近认识的学妹问我《宋家皇朝》是不是电影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又想看这部电影了。电影的时间跨度和沧桑感,对于我这个习惯怀旧的人来说,无疑是不可抗拒的鸦片。   《宋家王朝》给我提供了一个奇妙的角度观察中国近代历史,一个家族、三个姐妹的视角,我不能说这给我了多少益见,却也让我平直亲近地看待那段历史,发出几声怅惘。我尝试着表达我对电影中这段历史的感受,可是一个家族背后的历史依旧宏大,让我驾驭不了。因为这感受不是什么对历史的犀利分析,不是对早有定论者的重复批判,不是对真实历史的终极结论(当然,没有终极结论),让我头痛不已。两易其稿,也不能完成,但愿这是我最后一次重写。全景式的展示,篇幅上不符合我精简的习惯,我只把重点停留在几个人,几个镜头。   宋蔼玲,我想是三姐妹里最强势的,最有政治眼光的一个。当她与当时中国最富有的“哈哈孔”(孔祥熙)结婚时,她开始了自己对孔家财富的掌控。宋美龄看着二姐试乘中国第一架飞机,宋蔼玲暗示她不只是中国的第一夫人可以坐,黄埔军校的校长夫人也可以坐……她已然看到宋家、孔家、蒋家联合在一起的时候,那就是中国最有权势、财势的集团,控制中国的一切……   宋庆龄,是最善良的,也是最浪漫和理想主义的孩子。革命失败,流亡日本的孙逸仙,对年轻的少女宋来说,是极具杀伤力的,她说她要让“孙叔叔”恢复对革命的希望和激情。孙逸仙为党众祈祷时,两人眼中缱绻万千,他们一个伤了慈爱的父亲,一个“骗”了合作多年的朋友,在宋查理的骂声中走到一起。及至孙逸仙最后病逝,宋庆龄以一个女子的柔弱身躯,肩负起维护孙主义的重担,不禁让人伤惋。   宋美龄,是最爱美的,也是最擅交际的。当大姐点醒她,蒋介石耀眼的政治前途时,她似乎知道了她以后该走的路。她向二姐争辩道:蒋是中国的林肯,她要做林肯的夫人!而宋庆龄则回敬道:他不是林肯,只是宁波的拿破仑!从而,姐妹分道扬镳。西安事变开始将她推到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为抗日奔波,为她的“林肯”奔波。但她不允许蒋对她二姐有任何威胁行为。   给我异样感觉最多的是蒋介石,他是个极复杂的角色。在他傍晚念圣经的时候,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死于屠刀之下,圣经印着他凶狠坚决的神色。他是倔强的,他说日本是他第一大敌,中共是他第二大敌,他要先医内,后治外。当他的夫人提醒他为什么不能联合自己的敌人先对付他的第一大敌时,他似乎开窍了,开始成为

生活可不可以这样温馨–<非常主播>

  (一)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   1、剧情很“超速”。   三十几岁的外公、二十几岁的妈妈、四五岁的外孙,这样的人物设定肯定让很多误以为这是部爱情片的一大众人大跌眼镜。也有关于爱情的部分,年轻的“外公”与年幼的“外孙”同时看到自己梦中情人的那一幕实在是可爱到了极点。但影片要表达更多的还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吧:当车太贤已经不习惯一个人吃早餐的时候,当朴宝英愤怒的摔碎偷拍者的相机的时候,当互相以为失踪的三个人抱头痛哭的时候。   2、演员表演很很很到位。   车太贤的功力自然不必多说。如果要例举一个自然演技派的韩国男演员,那就肯定是他了。   朴宝英据说已经被誉为是国民妹妹文根英的接班人。与文妹妹比起来朴宝英甚至更要纯真可爱些,笑起来简直甜蜜到爆。毕竟是青春无敌很轻松就可以把黄济仁这个人物演得惟妙惟肖。   而才六岁的童星王锡玄大概是看完影片最讨观众喜欢的一个。无论是他小举双手的梦游状还是演奏钢琴时的认真状还是与小女朋友一见钟情的花痴状,都让人很想上去抓抓他满头的小卷发。和车太贤打牌发现车作弊时,嘴角一歪发出一声很不屑的“切”,坏坏酷酷的样子会让所有女人都迷倒其中吧。   3、音乐制作很完美。   车太贤和朴宝英都展现了相当高的音乐才华。影片中选取的歌曲也都与剧情相得益彰。最喜欢快结束时,他们全家合唱的那首《Walking on sunshine》。   只是现在电驴上好像都还没有这部电影的原声,挺遗憾的。      (二)生活可不可以这样温馨   在一个无聊的又不再惧怕长胖的下午,在进食了过量的杏仁和咖啡的过程中看了这样一部温馨的电影。所以还是说,不要对韩国电影韩国电视剧一棒子打死。虽然泛滥但真的不乏良品。   有的时候,懂得取舍,懂得哪些人哪些事才是重要的之后,生活便可以变得简洁而又温馨。   不断倾诉生活牢骚的人,必定是贪念太多。      因为看了一部可爱的电影,心情也能瞬间轻盈起来。真好。

我们无处安放的孤独《海上钢琴师》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可以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可以在音乐里去旅行,可以寻觅到自己的爱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悲剧。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悲剧,是他

下面没有了--

电影拍成这个样子并不奇怪,但听说香港公映的也是这个版本,就觉得奇怪了。——看来如今的港片已经学会了生下来就没有小鸡鸡?难怪这部电影前工后疏,前半程精彩纷呈,可突然之间,“下面就没有了”。      所以我只能分上下两部分来写这篇评论。               (上半部分)      如果仅从前半部分来看,这部电影被拿来和《无间道》做比较是合适的。有一种电影,喜欢借着类型片的外壳来讲人性、讲命运,所以不宜仅仅被当做类型片来看待。《无间道》如此,《窃听风云》也如此。正如很多豆友已经说过的那样,影片一开始的那场戏,就极其简练传神的勾画了三个主角的形象,而接下来的大量篇幅也都是用以继续讲述三个主角各自的性格和困境。      刘青云:搞了兄弟的老婆,一面忍着女人和兄弟纠缠不清(何其屈辱!),一面瞒着兄弟不敢见光(何其内疚!)。这件事的关键在于,是那对原配夫妻感情破裂在先,所以刘青云的介入其实并无太多道德错误。由此我们也看出了刘青云的性格:受绑于人情,优柔寡断近乎妇人之仁。毫无侵略性,不能伤害任何人。      古天乐:被家庭负担逼到焦头烂额。工作上,级别低却资历老,一幅屌样儿,毫无前途。中年潦倒最是水深火热,所以他对金钱的态度最分裂。红着眼睛仇富的是他:“他们随便一赚一千万,我们辛辛苦苦一个月赚两万,不把他们送进监狱我不是人!”而当机会出现时最早暴露贪念,行为越轨的也是他:我儿子治病要一大笔钱!      吴彦祖:青年才俊,却被准岳父指为入错行:做警察做到顶,薪水还不如在岳父的财团里做个低级员工。各位,这样的质疑,绝非只是经济能力的上的质疑,乃至是对一个人存在价值的质疑:你以为是事业和理想的那样东西,被人条理分明有理有据的贬做一文不值。这对任何男人来说都是奇耻大辱,如不能予以反击,只怕自尊自信都会被彻底摧毁。所以比起古天乐的现实需要,吴彦祖对金钱的渴望更近乎形而上:他需要用钱来解决自己的价值危机,用钱在准岳父面前证明自己一点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吴彦祖貌似低调内敛,一出手却比古天乐还疯狂得多。      ……究竟是性格导致了他们的困境,还是困境改变了他们的性格?又或者,一个人的性格和困境本来就是捆绑在一起,互为因果,不分彼此?      这样三个尴尬人,是否让你觉得有些熟悉?是否让你想起了身边的某某,甚至干脆感同身受?你个性上的软弱是不是有点刘青云?你工作上的困境是不是有

中国的事情,只要开了会,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主题深刻,寓意丰富,至少有以下几个:“得会议者得天下”、“开大会者事竟成”、“只要你会开的比我好、什么都难不倒”、“不要迷恋哥,哥只是爱开会”,以及“最恨你那么久都不来叫我开一次会,最爱你当台上传来你的发言。最容易想起,最难忘记,最想要得到,最害怕失去,最初的陪伴,最后的需要,最远的距离,最近的心跳”。    故事是这样的。正如西哲萨哈夫所言,每一次战争都是为了开好一次会,每一次会开不好都将引发战争。救亡战争胜利后,蓝营的张国立就邀请红营的唐国强前来,商量以后怎么开会的事情。本来,大家说好了,开大会,人人都能上台发言。但是蓝营内部有反对意见,认为这样人多嘴杂的,椅子也不够,开会不尽兴。张国立听从了这一派的意见,自己开会,不让红营参加。这还得了,不开大会,只开小会,唐国强答应,人民都不答应。那些粉红系的小营就更愤怒了,他们和蓝营红营不一样,手里没有枪,唯一的人生希望就是开大会,见者有份,他们才不会被落下。唐国强太了解他们的心思了,就向他们承诺:只要你们支持我把蓝营灭了,我主持会议,一定是人人有份,谁都能发言。这样一来,粉红系纷纷倒向红营,建立了“开大会”统一战线。很多学生上街,很多知识分子写文章,谴责蓝营“开小会”路线。蓝营内部也有分裂,对于张国立的小会作风多有不满,陈凯歌反在明处,王学圻和尤勇反在暗处。后来,外国两大营的态度都变了。美帝疏远蓝营,苏联力挺红营。此消彼长,红营掌握了局势,战场上节节胜利,会议也越来越多。从探讨辣椒和红烧肉,到争论队旗和校歌,话题广泛,气氛热烈。而在这一过程中,唐国强完全展示了他的天才,确切地说是开大会的天才,本来有不好意思参加的,都被他的魅力征服,统统前来鼓掌献花。最后是经典的大团圆结尾,唐国强主持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盛大会议,从室内搬到了广场。大会胜利,小会灭亡,人潮澎湃,举国若狂。    会议开不好,后果很严重。一部电影说出这样的道理不难,难就难在要说得有道理。韩三平做到了,他说的甚至不是道理,而是哲理。为什么蓝营实力强大,最后却惨败在红营手上?影片通过一系列细节对比,非常雄辩地告诉我们,这是历史的必然。对会议的态度不同,决定了成败。蓝营不是不开会,他们也开会,但都是坏会议,采用投票制,大家发言不踊跃,场面冷冷清清。红营就不同了,他们采取举手制,热热闹闹,争先发言,这是好会议。张国立性格不好,整天沉默寡言、愁眉苦

下面没有了–<窃听风云>

  电影拍成这个样子并不奇怪,但听说香港公映的也是这个版本,就觉得奇怪了。——看来如今的港片已经学会了生下来就没有小鸡鸡?难怪这部电影前工后疏,前半程精彩纷呈,可突然之间,“下面就没有了”。      所以我只能分上下两部分来写这篇评论。               (上半部分)      如果仅从前半部分来看,这部电影被拿来和《无间道》做比较是合适的。有一种电影,喜欢借着类型片的外壳来讲人性、讲命运,所以不宜仅仅被当做类型片来看待。《无间道》如此,《窃听风云》也如此。正如很多豆友已经说过的那样,影片一开始的那场戏,就极其简练传神的勾画了三个主角的形象,而接下来的大量篇幅也都是用以继续讲述三个主角各自的性格和困境。      刘青云:搞了兄弟的老婆,一面忍着女人和兄弟纠缠不清(何其屈辱!),一面瞒着兄弟不敢见光(何其内疚!)。这件事的关键在于,是那对原配夫妻感情破裂在先,所以刘青云的介入其实并无太多道德错误。由此我们也看出了刘青云的性格:受绑于人情,优柔寡断近乎妇人之仁。毫无侵略性,不能伤害任何人。      古天乐:被家庭负担逼到焦头烂额。工作上,级别低却资历老,一幅屌样儿,毫无前途。中年潦倒最是水深火热,所以他对金钱的态度最分裂。红着眼睛仇富的是他:“他们随便一赚一千万,我们辛辛苦苦一个月赚两万,不把他们送进监狱我不是人!”而当机会出现时最早暴露贪念,行为越轨的也是他:我儿子治病要一大笔钱!      吴彦祖:青年才俊,却被准岳父指为入错行:做警察做到顶,薪水还不如在岳父的财团里做个低级员工。各位,这样的质疑,绝非只是经济能力的上的质疑,乃至是对一个人存在价值的质疑:你以为是事业和理想的那样东西,被人条理分明有理有据的贬做一文不值。这对任何男人来说都是奇耻大辱,如不能予以反击,只怕自尊自信都会被彻底摧毁。所以比起古天乐的现实需要,吴彦祖对金钱的渴望更近乎形而上:他需要用钱来解决自己的价值危机,用钱在准岳父面前证明自己一点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吴彦祖貌似低调内敛,一出手却比古天乐还疯狂得多。      ……究竟是性格导致了他们的困境,还是困境改变了他们的性格?又或者,一个人的性格和困境本来就是捆绑在一起,互为因果,不分彼此?      这样三个尴尬人,是否让你觉得有些熟悉?是否让你想起了身

中国的事情,只要开了会,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 <建国大业>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主题深刻,寓意丰富,至少有以下几个:“得会议者得天下”、“开大会者事竟成”、“只要你会开的比我好、什么都难不倒”、“不要迷恋哥,哥只是爱开会”,以及“最恨你那么久都不来叫我开一次会,最爱你当台上传来你的发言。最容易想起,最难忘记,最想要得到,最害怕失去,最初的陪伴,最后的需要,最远的距离,最近的心跳”。    故事是这样的。正如西哲萨哈夫所言,每一次战争都是为了开好一次会,每一次会开不好都将引发战争。救亡战争胜利后,蓝营的张国立就邀请红营的唐国强前来,商量以后怎么开会的事情。本来,大家说好了,开大会,人人都能上台发言。但是蓝营内部有反对意见,认为这样人多嘴杂的,椅子也不够,开会不尽兴。张国立听从了这一派的意见,自己开会,不让红营参加。这还得了,不开大会,只开小会,唐国强答应,人民都不答应。那些粉红系的小营就更愤怒了,他们和蓝营红营不一样,手里没有枪,唯一的人生希望就是开大会,见者有份,他们才不会被落下。唐国强太了解他们的心思了,就向他们承诺:只要你们支持我把蓝营灭了,我主持会议,一定是人人有份,谁都能发言。这样一来,粉红系纷纷倒向红营,建立了“开大会”统一战线。很多学生上街,很多知识分子写文章,谴责蓝营“开小会”路线。蓝营内部也有分裂,对于张国立的小会作风多有不满,陈凯歌反在明处,王学圻和尤勇反在暗处。后来,外国两大营的态度都变了。美帝疏远蓝营,苏联力挺红营。此消彼长,红营掌握了局势,战场上节节胜利,会议也越来越多。从探讨辣椒和红烧肉,到争论队旗和校歌,话题广泛,气氛热烈。而在这一过程中,唐国强完全展示了他的天才,确切地说是开大会的天才,本来有不好意思参加的,都被他的魅力征服,统统前来鼓掌献花。最后是经典的大团圆结尾,唐国强主持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盛大会议,从室内搬到了广场。大会胜利,小会灭亡,人潮澎湃,举国若狂。    会议开不好,后果很严重。一部电影说出这样的道理不难,难就难在要说得有道理。韩三平做到了,他说的甚至不是道理,而是哲理。为什么蓝营实力强大,最后却惨败在红营手上?影片通过一系列细节对比,非常雄辩地告诉我们,这是历史的必然。对会议的态度不同,决定了成败。蓝营不是不开会,他们也开会,但都是坏会议,采用投票制,大家发言不踊跃,场面冷冷清清。红营就不同了,他们采取举手制,热热闹闹,争先发言,这是好会议。张国立性格不好,整天

The Rock十年:20世纪90年代最佳动作片

在我的眼里,1996年的The Rock,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最经典的美式动作片,如果还可以加上一些溢美之词,甚至是我看过的动作片中最接近完美的一部,迄今我没有看到过比它令我更震撼的动作电影。      毫不夸张的说,这部电影我至少看了十次。第一次是在高中时,由学校包场,大家轰轰烈烈一起去看的,看到英俊的Cage和他漂亮的女友做爱时,现在看来毫不出格的情爱镜头让我们都捂上了双眼。最近一次看,就是在今天晚上,没想到时隔十年,这部电影仍然叫我惊心动魄,心跳加速。在本科大一大二期间,有事没事的时候我就会从成堆的碟中找出它,叫上没看过的朋友重温一次--而观众反响最热烈时,小小的宿舍里甚至挤了十来个人盘在我的床上。      一、台前幕后      Hummel将军(Ed Harris饰)自越战时起就为国家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在他指挥海军陆战队秘密从事间谍活动的那些日子里,为国牺牲的军人们没有得到过国家的一分抚恤金,甚至他们的死亡都被政府蒙蔽。他再也不能容忍这种情况的继续,带领他的部下抢下16颗威力巨大的VX毒气飞弹,盘踞旧金山海面上曾经的凶恶监狱恶魔岛。      受到威胁的政府派遣了一支精英突击队前往解决,其中包括生化武器专家Stanley Goodspeed(Nicholas Cage饰)以及曾从该监狱逃出因而熟知地形的前英国SAS情报员John Mason(Sean Connery饰)。但小队一上岛即遭对方阻击,全军覆没,唯有已经头发花白年近古稀的Mason和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Goodspeed独支大局,挽救旧金山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部电影,是Michael Bay继Bad Boys之后的大制作,他此前一直以执导MTV闻名。而电影的制片人则是好莱坞的金牌制片Jerry Bruckheimer。一贯走文艺小众路线的Nicholas Cage在此之前并没有动作片的经验,但这部电影在劲收全球票房3亿多美金的同时,也将他送入动作片一线男星的行列。此后他又再接再厉,接下了Con Air和Face/Off,成为好莱坞动作片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不过,Bay导演却没有那么顺风顺水,去年花了更多资金投拍的Island却引来如潮恶评,陷入事业低谷。      电影发生的地点,“恶魔岛”,确有其物。这个孤零零坐落旧金山外海的小岛,被称为是电影史上最难逃脱也是名气最大的监

两个贱精的对决 -《非常完美》

还剩下一张电影招待票,本月底过期。本来没决定好看哪一部,但看到一则八卦,毫不犹豫就选择了这部《非常完美》。这个八卦说,范冰冰接受访问谈到自己在这部电影中的角色,回答道,“我在这部电影中演的就是章子怡。”这部影片里,范冰冰演的是一个浅薄庸俗、心肠恶毒的女演员,她这么说摆明就是不妥章子怡。章子怡听了当然不高兴,就找了机会突然对范冰冰说,“冰冰,你生个孩子吧!”这下就可彻底撕破脸皮了。圈内人都听说过,范冰冰有一个私生子,章子怡不就证实了这条传闻吗?范冰冰怒了,从此谢绝为该片宣传,因为章子怡是制片人。    有人说这条八卦是炒作,我却认为非常真实可信。两个太相似的人,碰到一起必定要檫出火花,尤其是女人。两个女人撞衫都会彼此嫌恶,何况这两个女人撞的是“脸”。我说的“脸”不是她们的相貌,而是她们的形象。她们的花边新闻太多了,而且大都是和她们傍大款或傍领导有关。她们的演技基本上是被忽略的,而她们的成功都被说成是潜规则的结果。传闻里,章子怡是从大陆到香港再睡到国外,范冰冰则从灯光舞美睡到了导演。不管这些可不可信,但大部分公众是相信的了。更有趣的是,这两人在电影里演的最好的也都是贱女人。章子怡在《2046》演的妓女太神似了。范冰冰就更厉害了,什么婊子、小三、骚货都得心应手,如同灵魂附体。所以要选举观众心目中最贱的两个女明星,可以肯定,她们的得票最高。其实,不少人还相信一点,她们是当下最有心计的女星,因为中国地大物博,娱乐圈贱女如云,能杀出一条血路的,必有过人之处。因此准确地说,她们完整的公众形象是:高智商的贱人。    《非常完美》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此,这是两个贱精的巅峰对决。看了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范冰冰拍完之后会攻击章子怡。章子怡作为制片人,她是占尽优势的。她扮演的是内心纯洁的女生,天真、可爱,冒点傻气,最重要的是,她大获全胜。范冰冰的角色是一个女演员,虚荣、轻浮、弱智、淫荡,令人厌恶,而且还叫王菁菁,听上去就像范冰冰本人。在戏中范冰冰机关算尽,惨败在了章子怡手中。本来两个人都是负面形象多的,偏偏章子怡要借助电影让自己的形象纯情起来,而自己却只能演公众心目中坏女人,范冰冰想着想着当然会生气。凭什么呀,凭啥你都在海滩上露点、亲屁屁还纯情,我总是瞪大无辜的眼睛还被骂成鸡。另外,片子里,章子怡的演技也明显盖过了范冰冰。章子怡的角色,是个傻得可爱的甜姐儿,这类角色在美国电影电视里很多,但

《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把《变形金刚》踩在脚下

比《变形金刚》1和2加起来还要好——这是看完《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后我收获的最大惊喜,本以为只是一捧无聊特技+狗血剧情调成的劣质爆米花,但在导演索莫斯的精心打造下,《特种部队》以精准的节奏、立体的人物、巧妙的悬念和为续集预设的包袱——当然,还少不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刺激——完成了一部堪称教科书式的杰作。      谁说商业娱乐大片就是没有追求的?《特种部队》也充斥着新奇的科技和三分钟一小打、五分钟一大打的火爆动作场景,但是从场景类型上看,《特种部队》显然要比《变形金刚》丰富得多。一开场就是美军车队遭袭的垂直攻防战、然后是白幽灵和男爵夫人闯入特种部队基地的偷袭战、接下来又有巴黎街头的追车狂飙、最后是在反派大本营的水下决斗,全片主要就是这四大动作段落,其间既有基本写实的兵器战法,同时也将科幻发明天衣无缝的糅合在了一起。飞行器、潜水艇、无敌战衣悉数登场,白幽灵和蛇眼还用忍者剑术比划了一番东方功夫——每当一个大战场分化为数个小战场时,索莫斯总能通过调度剪辑让剧情的交待和节奏的掌控达到一个俱佳的平衡点。      《特种部队》也给人物灌注了丰富的血肉,角色们不再是战斗机器,而是前史丰富之“有故事的人”。里科德(开伞索)与斯嘉丽(红发女郎)这一对欢喜冤家的爱情、公爵与里科德的训练成长贯穿始终,当然最重要的改编就是男爵夫人与公爵(杜克)的爱情戏,把原作中毫无背景的蛇蝎美女变成了公爵的未婚妻,但未婚妻的弟弟雷克斯死在了公爵带队的战场上,于是未婚妻成了替奸人为非作歹的男爵夫人。不过到了最后,又抖出一个惊天秘密:真正的坏蛋其实是恐怖集团的科学家博士,那个总蒙着面的毁容家伙,斯人却正是雷克斯,而男爵夫人之所以性情大变,真正原因乃是因为雷克斯给她注射了药物。于是,最后谜团解开,甭管外面喊杀震天,男女猪脚总要深情一吻(鸡皮疙瘩掉一地),然后英雄救美、逃出升天。      同时,白幽灵和蛇眼的恩怨也被贯穿在了剧情里,索莫斯没有采用简单的线性铺排,而是通过大决战之前的白幽灵回忆闪回出了两人的童年恩怨——蛇眼从不说话的悬念也得到了解释(可怜雷·帕克从头到尾没露过脸)。      李秉宪的表演也很出色,当然首先白幽灵这个人物就很有戏,但看得出李秉宪也很用功,脱了上衣肌肉不比“小布拉德·皮特”逊多少,而且英语口音也不重,比起Rain和全智贤分别在《极速赛车手》和《小夜刀》里的惨痛回忆来,估计李秉宪

异类与异族——《第九区》中的人性

为什么大部分科幻作品总是幻想两个星球战争的局势?包括《第九区》中人类与虫族的敌对。一个智慧文明对于另一个智慧文明的态度应该如何?无数的小说和电影都探讨过这个问题。      小说《三体》和安德系列给出了几个逻辑。   假设一个文明A在宇宙中发现了另一个文明B,B文明目前的发展水平低于A,但是进步速度惊人,可能会在几个世纪内超越A。那么A应该作出怎样的判断?   B星球可能是善意的,也可能是恶意的。   我们暂且不谈善意的选项。假如它的倾向是恶意的,当它发展成熟超越A星的时候,A星面临的很可能就是灭顶之灾。那么,A星是否能够承受这个“假如”?这并不是吃西瓜还是吃苹果的问题,生死攸关。   退一步说,B星是善意的。比如安德系列中的那个猪猡星球。人类的一位教授研究了它们许多年,一向谨慎和友善,最后却遭到了开膛破腹的命运。是猪猡族残忍吗?并不是。原来它们的生命形态与人类不同,开膛之后可以实现由动物到植物的形态转换。它们只是希望通过这场人类概念中的“谋杀”来帮助教授实现“升华”。每个星球的生态状况和道德认知都无法预知,如何确定B星的善意不会对A星造成损害?      如果说各个文明有什么共通的地方,那么应该就是“逻辑”了。逻辑是任何学科发展的基础。而从逻辑上来说,我看不出A星还有别的任何选择。   摧毁或占领B星,这是逻辑上的必然。至于是否违背了道德?——这样的疑问,是基于何种道德的前提?A星的还是B星的?两个文明的道德衡量是否共通?如果不同,那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意义。      星际文明之间的关系,这从来就是逻辑命题,而不是道德命题。      但《第九区》有它特殊的地方。      我的一些朋友看完后,都对虫族炸飞人类的场面而大呼过瘾。为什么作为一个人类却选择了外星人的立场?   这里虫族和人类在语言上是可以沟通的,他们的行为和思考都符合我们的模式。看到虫族为死于生化实验的同伴哀悼,为回归家园的努力,对半人半虫主角的接受——我们忍不住感叹这些虫人真是比人还要像人。比人还要像人?好吧,不如说,它们就是人,除了虫子一般的外表——这就是为什么观众会对其产生认同感。      这是一个披着科幻外衣的地球故事。   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个殖民的比喻。人类对于虫族的行为都影射着历史上的暴行。为什么几百年前欧洲人可以对印第安人大肆杀戮?为什么德国人会对犹太人种族灭绝?为什么日本人会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