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 2010的博文

致命玩笑 Joy Ride

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一部影片,也不认识里面的任何一个主角,因为电视台播放就看下来了。       低成本制作的公路悬念片,我觉得还是成功的,而且兄弟两人与女主角扮相都比较真实。       我也是第一次发现俊秀的Paul Walker,就像人们评价金城武说“漂亮得像是假人似的”。当然,可能也是因为太漂亮了,只能摆酷或者饰演天真善良的角色,永远都不能成为一线明星。       (续)当你看过他的很多影片之后,也许还是会觉得paul walker在这部影片的演出最为本色,青涩与懵懂的神态令人信服。

火星不烂——一个房产商的自白:向掏心窝子者致敬

  文\老衲出工        如果您是抱着若有思的心态来“赏读”这样一部电影的话,恐怕要失望了——一个来自遥远火星的孩童,将所有超能力储存到一成不变、一如既往的BYM奶粉罐罐中,由此埋下了不算跌宕的高潮伏笔,缓慢完成了故事的叙述进程。     庆幸的是,影片让人记住的绝不只是BYM。较之于很多的国产片一烂到底、破罐破摔的顽强作风,《火星没事》在影射现实、讽刺世风上还是贡献了一些出彩的片段,特别是由徐峥扮演的房产负责人,在众多购房人面前的那段“掏心窝子”的表白,堪称淋漓尽致、惊世骇俗,与《大腕》中那段精神病人之间的扯淡更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您正要买房子,那这段一个房产商的自白更不得不看:     第一点就是交通便利,从我们的楼盘开车到天安门,仅需15分钟。   (被火星人魔法控制后)这怎么可能,开车仅需15分钟,除非你每天半夜三点半回家!除非长安街上一个红绿灯也没有!除非你超速百分之五十以上 ——罚死你!     第二大特色就是拥有超大绿化面积。     (被火星人魔法控制后)放屁,超大绿化面积,我们小区停车位根本就不够,等你们住进来就知道了,什么超大绿化面积,超大绿化面积等于停车场。     第三,高标准精装修,高标准精装修的意思就是指我们希望每个平方米的装修费用可以达到两千块钱以上,     (被火星人魔法控制后)扯淡,怎么可能呢,就拿马桶来说,马桶我们什么价钱进的,二折起,卖给你们当然得是原价翻一番了,不坑你们坑谁啊,……马桶在明面上当然不是假的,那墙里面的东西呢,难道你还扒出来看吗,嘿嘿嘿,什么价格低廉,哼,别做梦了,知道我们怎么定价钱的吗,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就是暴利,暴利就是我!     你还怕我房子卖不出去啊,大不了破产呗,我欠银行几个亿,银行敢让我破产吗,再说了,企业破产我个人又没事,钱早就存在国外账户里了,绿卡我都办好了,光着屁股我就能上飞机,哈哈!   ……     尽管说真话的前提是被妖施法、鬼上身,但戏剧化的效果也给说真话的房产老板平添了几丝可爱和善意,让人肃然起敬。引申到现实的寓意是:说真话的人少,在众人面前说真话的人更少。更多的人则坚持和秉承着讲话的最高境界:我保证我所说的话都是真话,但不保证所有的真话都说。     想想,每个人其实也不都是一样的么?     而对于一部只为博人一笑的影片,《

《无耻混蛋》:关于电影的电影

http://chud.com/articles/content_images/5/ibcomic1.jpg   http://chud.com/articles/content_images/5/ibcomic2.jpg   http://chud.com/articles/content_images/5/ibcomic3.jpg   http://chud.com/articles/content_images/5/ibcomic4.jpg   http://chud.com/articles/content_images/5/ibcomic5.jpg      一组70年代风格的漫画封面。正好对应电影的五段。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有小部分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入评理由:这部新作好评多多,有人说它是《低俗小说》之后最好的一部昆汀作品,甚至还更好。        ■片名:《无耻混蛋》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上映日期:2009年8月19日(美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涉足二战历史,昆汀依然能说会玩。他用烧掉胶片的方式来篡改历史、超越自我。        《无耻混蛋》的英文名叫Inglourious Basterds,英文好点儿的会发现两个单词都有拼写错误,显然这是昆汀故意为之。影片涉及了四个语种和不同的地方口音,如果你一直以说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为荣,那在《无耻混蛋》面前还真别太high。农场第一段,大反派汉斯·兰达和农夫对话时突然改口说英语,人们会以为这是为了照顾美国观众或者是纯粹炫耀,结果后面就证明此乃一处惊人的可怕伏笔。再有一些法文单词像牛奶的谐音,影片里也多次出现,它们同样属于对白魅力的一部分。        饰演大反派汉斯·兰达的克里斯托弗·瓦尔兹要说四种不同语言,法语、英语、德语和意大利语,样样在行。凭借过人的语言天赋还有非典型的神经质,瓦尔兹拿下了今年戛纳的影帝殊荣。此前他完全在电视圈里厮混,跟电影表演完全是隔行的。看来昆汀不仅能让咸鱼翻身、起死回生,他还能让名不见经传的演员焕发出异样魅力。原先被认为是一号主演的布拉德·皮特有一口搞笑的南方

当聚在一起的人开始集体意淫《盗版猫》

   我承认我后悔了,在电影刚刚开始的半个小时内我就后悔了,我很想关掉电脑,但是我忍住了,我实在想看看一群音乐人的电影意淫到底能达到什么程度,结果,我震了。我悔了。    事实说明,历史的总结是正确的,人民的智慧是正确的,没有最雷,只有更雷。    逻辑混乱,条理不清,故事无情节,愤怒无厘头,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新锐导演新锐理念,那我是否该鄙视下自己的落伍?    一群高谈阔论的北京人在酒吧里喝高了,大了,眼光散乱,思想混乱,为自己臆想的世界使劲的忽悠自己忽悠朋友忽悠有钱人,每个人对自己冠带的帽子都很满意,谁都认为自己是成功的,有潜力的。吹捧与相互吹捧。求着你,惯着你,千万别跟我翻脸,多少年交情,谁不知谁的底,脸皮一破,那痛快淋漓的揭短让你连呼吸都要急促上3倍。    小龙的问题最后到底有没有解决,我不知道,我安奈了关机的冲动,逼迫自己煎熬了一个小时以后,终于大彻大悟——孙楠、景岗山、阿朵、张瑶、高晓松……,一个个的音乐熟面孔,地道的北京爷们儿作风,我终于知道,意淫,原来就是这样的,让人觉得比被马蜂蜇了还难受。

《血恋》与李华月

导演: 李华月 Julie Lee 编剧: 李华月 Julie Lee 主演: 李华月 Julie Lee ....Chi (as Julie Riva) Wai- Dik Chan ....Un So Kwok Chu 影片类型: 爱情 / 惊悚 / 剧情 / 犯罪 片长:91 min 国家/地区: 香港 对白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1995年4月20日 香港 无意中知道了李华月的《血恋》,找来看的原因很简单,都说它是打真军的限制级电影,而且是李华月是香港三级女明星中唯一敢打真军的人。 片子下载下来了,才发现没字幕,而且还不是粤语或者英语发音,听着像欧洲语。于是上网找字幕,才发现很多人找这个片子的字幕,了解到现在下载的都是德国未剪辑版,而香港有字幕的剪辑版基本绝迹。放弃字幕了,因为有不少人说,没字幕也没关系,我就看了下来。看完后,我想说的就是,这不是那种骗钱的香港垃圾限制级电影。 这个片子,李华月是出品人、编剧、导演及演员,监制是蔡澜。我觉得这片子不简单,于是,我开始了解李华月这个人,说实话,有点失望的是,在中文网络里面基本找不到这个片子有意义的评价及李华月其人的资料。本来以为这豆瓣上能找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想不到的是豆瓣把这片相关的页面删除了。 我试着找了些英文的,片子英文名叫Trilogy Of Love,李华月英文叫Julie Lee,但是奇怪的是她在《血恋2》里,英文名叫Julie Riva。可是我英文实在太差,没有找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在香港一个成人论坛了解到,她是美籍华人,还说不太会中文,对此我表示怀疑,难道这个剧本是用英文写的?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一个美籍华人会用英文写这样一个题材的剧本,而且还写得这么有意味。我觉得作为监制的蔡澜应该有些作用,但监制应该不会参与到剧本的创作。 这片子是香港新标准国际有限公司出品,我在香港影库找到这个公司,出品的片子都在1994年和1995年,难道是就成立两年就倒闭了?这片是95年出的,离97回归不远了,这片有明显的右派倾向。虽然我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根据剧情梗概和电影画面,能看出来影片的大背景就是粤港边界上的偷渡逃港风潮时期。如果你了解一

《四十岁老处男》

  先说《四十岁老处男》。看这名字就知道这片子走的是个什么路子。恭喜你,这位同学,你答对了,的确就是性喜剧(嘿,我还就爱这口),但不是青春性喜剧,毕竟咱们的主人公都是40岁的老爷们了。因此这个片子也就没什么《美国派》、〈欧洲性旅行〉这些玩得这么疯、这么出格。            但主旨还是一样的,都是奔下三路去的。            这片子到处是好莱坞同类影片常见的俗套,比如什么男主角一定是善良老实不善言谈的款,而且一定会有一群老出馊主意的哥们,比如女主角一出场我们立马就能知道他们两最后一定能成,哪怕中间导演编剧给我们下再多的套,比如男主角一定会有几次艳遇,而且一定是把男主角弄得尴尬无比的那种,比如那群烂友一定都有自己的问题,而且都会通过男主角的情节发展而获得自我的成长,最后共建和谐社会。诸如此类。            这么一说,我忽然发觉原来〈独自等待〉也是这套路,只是咱们中国人含蓄,不象老外弄那么多下流段子而已。            是的,〈四十岁老处男〉这片子一点也没有跳脱这些俗套,相反简直就是一部俗套教科书,可我就爱看这些俗套,而且还每每被逗得乐不可支——哎,你说我怎么就这么俗气!            所以我要对广大和我一样无聊并且品位低俗的朋友说〈四十岁老处男〉不错,能让你愉快的度过1个半小时,你还能苛求什么呢?

Love!Sex! Angst!Freedom!《蝴蝶》

  同性恋,露点床戏,摇滚乐,天安门事件。       这绝不仅仅是部给少女看的电影,尽管它看上去有过于严重的青春期叛逆少女色彩。       “每个人都有权利,如果做人没有权利和自由,那做人是为什么?”在声援天安门游行的香港大学生人群中,老太太走到话筒前,振臂高呼,义正词严。那么,如果能稍带一点质疑精神的去审视这部影片,就不难发现,导演之所以要将一个特殊的爱情 故事放在两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一定不是想要靠违禁来引人耳目,她要传达给人们的其实是乱世中真爱,是由爱升华出的放肆情欲,是混乱过后无目的的恐慌,是表面的和平下依旧熊熊燃烧着的对自由的渴求。简单的概括起来,即“Love!Sex! Angst!Freedom!”—“爱情!性欲!焦虑!自由!”       比起今年火爆异常的《颐和园》,《蝴蝶》显得更加幼稚和肤浅了很多,同是讲述了一个离经叛道的女青年的人生,走的也同是张扬,抗争,受伤,妥协的成长路线,性格是同样的隐忍,连爱也同样是向着绝望奋不顾身,但却没有让我感到如《颐和园》般令人窒息的悲情与压抑,也没有其他青春片多到矫情的迷惘和绝望,麦婉欣从一个女人的视角出发,将一切难以言表的疼痛暴晒于刺目的阳光之下,幻化出绚烂的色彩和无尽的柔情,这是她眼中的“青春",洋溢着没心没肺的快乐和激情,却渗透出密密麻麻的残酷,苦涩,哀伤。       不着力渲染沉重,不固作姿态的深刻,作为一个独立于任何圈子之外的女导演,麦婉欣表现出更多的是现世平静,而这样的平静之下却包裹了太多难以磨灭的记忆,记忆不停敲击着灵魂的大门,等待重生的那一霎夺目。她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和无数人一样活在世俗压制之下的女人,灵魂在与工作狂丈夫组建的家庭中已日趋麻木,记忆也仿佛随着时光渐渐离散,剩下的只有与生活和解后的惘然,或许,还有那么一点并不自知的对破茧飞翔的期待。然而她也曾经是明媚的,热情的,像60 年代美国的每一个年轻人一样,她们在房间里贴满五颜六色的海报,beatles,blow up,Janis Joplin……她们把墙壁刷成柔和的绿色,拿着吉他弹奏着不成调的歌,她们在洒满阳光的床单上脱光了衣服抚慰彼此寂寞无助的心,在人群的最前端举起手臂呼喊“爱国无罪”,用DV记录那个动荡年代中每个年轻人熊熊燃烧的反抗意识…她们用尽全力,点燃爱情,随那个时代一起燃烧到了危险的程度,却也仅仅止步

最糟糕的世界,最美好的世界《僵尸之地》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继《僵尸肖恩》之后好久没有看过如此有爱的僵尸片了!      没有T病毒,没有解毒剂,没有研究中心和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只是四个人开着一辆吉普车,在僵尸遍地的美国旅行。      “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正常的美国人那样轮流休息轮流开车呢?”回头想来,Columbius这句话真是超赞。      以往的僵尸片,基本上都是在讲僵尸危机爆发时正常人怎么生存,这部片子,讲的更多的似乎是在僵尸横行的世界里,正常人怎么去生活。      像Columbius那样靠运气,像大块头那样靠暴力,像姐妹花那样靠头脑,像老Bill那样靠,好吧,演技。      看着这样的一群人在僵尸世界里生活,反而会觉得那样的世界并不是那么可怕。      虽然打个便车也要举枪相持两分钟的时间,即使第一个喜欢的女生差点把自己给吃了。      不爽的时候可以跳到路边的一辆车顶上砸烂所有的车窗玻璃;车子被偷了之后还有机会找到一辆更好的,甚至前任主人会慷慨地在车后座放上一大袋冲锋枪之类的重型武器;可以到小饰品店里尽情胡闹;还可以在好莱坞顶级套间里用真枪练习射击。      这是最糟糕的世界,这是最美好的世界。      影片里埋的伏笔也同样有趣,比如最后被踢出去的“DON'T”,比如小女孩扔给大块头的Twinke,又比如那一次次在俩爷们面前开走的吉普,因为Columbius的一句“NO”嘎然止步,车上的姑娘回头笑靥如花。但这些都比不上整部电影营造的僵尸世界里那种温馨的气氛。      也许是因为是部喜剧的原因,但我觉得小女孩被僵尸咬了之后求一个了断的段子还是可以用的,记下来记下来。      以上,推荐下载推荐和朋友一起观看。

《七磅》:七生有幸

 他透过他的眼看到了在她身体里跳动的他的心。   ——题记      七磅,Will Smith2008年巨作。这是海报上写的宣传语,也是少有的几次宣传语没有夸大的。从初一开始听Will Smith唱饶舌,看着他演电影,第一部看到的是Wild West,现在看来就是个垃圾片,让Will卖卖身材、卖卖深情,一路Man in Black、Enemy of the State、Hitch、Pursuit of Happyness、I’m Legend、Hancock, 到今天看到的Seven Pounds。戴戴常说:林夕的词陪着她长大。类比,我可以说:Will Smith也算是陪着我长大的明星了。希望有一天,我也能从谐星转型成实力派偶像,当然,不变的依然是开心果儿本色。      电影本身有人嫌沉闷,有人嫌看不懂,也许是最近忙完了许多杂事,心里相比开学以来沉静了许多,能耐得下性子看缓慢节奏的剧情片,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故事是关于一个想要自杀的男人,他在车祸中失去了妻子,于是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但在自杀之前,他希望能够行善积德,于是找到了七个名字,也就是海报背景里所说的“Seven Names”。他用他自己独特的方法考察他们每个人,看他们是否能配得上他即将送给他们的礼物。如果故事就这样进行下去,那也没什么好期待的。但是,残酷的编剧让Will Smith扮演的男主角遇到了一个先天性心脏衰竭的女人,他爱上了她,没有理由,只是因为这个女人的气味让他想起了从前温暖、充满阳光的生活。他就此面临着两难的决定:获得爱情,或者让这个女人获得自己的心脏。最后,男人选择了最初的决定:自杀,被他认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生物——水母蛰死。从而,让盲人获得了角膜,女人获得了心脏。      故事前1小时略显沉闷,但后1小时高潮迭起,看得我抽泣不已。全片中最美的画面有三:一是12岁的男主角在水族馆第一次看到水母的场面,隔着厚厚的玻璃幕墙,男主角看着这些美丽的生物,剔透,轻盈,在海水中轻若无物,OS也很有伏笔:爸爸说水母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生物,但在那一刻,我觉得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生物。二是男主角在梦里梦到了他和妻子的生活场景,阳关斜射,海景山景,壮丽无边;三是获得了男主角房子的女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再说,影片里最震人心魄的场景,一个,也只有这一个就足够了,男人将水母放进浴缸,水母像他初次见到时

我的寿命只有十年《狗狗和我的十个约定》

  其实电影并没有什么,节奏又慢,故事又简单。在小狗感情方面的刻画,比起《导盲犬小Q》也逊色不少。一直到小白变成一只上阶楼梯都费劲的老狗,我还觉得这电影真是拖沓矫情。然后女主角的老爸打来电话说,小白已经站不起来了,你快回来看看吧。女主角带着无奈的语气回答:“我正在工作,实在走不开啊。”   于是忽然影片就回到了开头:年轻的父亲因为工作敬业繁忙,耽搁了小女儿的生日,误了妻子的病情。“我实在走不开啊。”——小时候抱着玩具撅着嘴悻悻地听父母这么说,十年以后的我们却倒过来也对他们说了同样的话。记得电影里的老爸和小白在海岸边喝酒的时候感慨道,从前是我冷落了女儿,没想到等我回来了,被冷落的却是我。   女主角终于赶到了家里,再次读起那十个约定,抱着已然是“大白”的爱犬,她不禁动情呜咽:“对不起,我没有想到十年过得这么快,好像两天前你还是那只小狗……”小白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走了,十年的时光安静地盖上了棺材。然而没有说出口的话,现在才开始娓娓道来。      记得看过有个说法是:每一个新郎迎娶的新娘,都是从另一个男人手里活生生地抢来的。几米在一幅插画里画过哭泣的父亲躲在婚礼殿堂的角落,喃喃自语地说小时候女儿曾经说过长大是要嫁给他的,原来这一切都是骗人的。电影里的女主角新婚之前,父亲压抑着情绪一个劲儿地重复:“请不要再说,请不要再说……”女主角也湿了眼圈,一遍遍说着谢谢,谢谢您。   这一场戏所漏掉的台词,其实要比起女孩对小白的告别来得更猛烈:“对不起,我也从来没有想到十年就过得这么快,好像两天前你还是那个等我回家给你带蜡烛过生日,委屈地怨我不能开车带你去机场送朋友的小女孩……”与其说这是个关于狗的温情电影,不如说这是一个关于父母和孩子的片子,或者是家庭,是成长,是一个接一个十年的轮回。   “我的寿命只有十年,所以请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每时每刻。”十年是从你懂事那天起到你离开父母要创业成家;十年是从你第一次牵手起到你穿上婚纱戴了戒指。对,十年也是父母抚养孩子独立的寿命,也是人学习体会真正的爱情的寿命。别说什么相伴一辈子,你可以说感情也许能永远,但是陪伴却总有期限。父母可以给予孩子的,爱人可以给予互相的,再然后到自己为人父为人母能够给予下一代的,每一段每一段相伴的时光,掐指算来也不过十年尔尔。      十个约定,回忆起来大多是誓言,哄女孩子的,唯有这一条十年是真。其实十

兄弟情深足以压倒一切--《四兄弟》

几次去买碟都碰到这个,见得面多了,终于在长假之前的又一次淘碟时把他带回了家。毕竟里面有马克·沃尔伯格,这小子因《无间道(美国版)》而再次走红,差点不咸鱼大翻身,可惜《生死狙击》过于淡薄。冲着马克·沃尔伯格而去,回来查资料才知道,《四兄弟》中他的这个角色原本找马特·戴蒙与本·阿弗莱克来担纲,两人在当时都比马克·沃尔伯格要有名气的多,结果马特·戴蒙与本·阿弗莱克都嫌角色太过于暴力而拒绝出演,这才便宜了马克·沃尔伯格。成了这部没有大牌演员的电影中唯一有些面熟的人物。甚至里面另一个角色,唯一一个正直的黑人警察,到了后来也比马克·沃尔伯格更加走运,他就是泰伦斯·霍华德,后因《撞车》而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马克·沃尔伯格不过也是获得一个最佳配角的提名,而且这个提名也完全不服众,因为《无间道(美国版)》里的特·戴蒙与杰克·尼科尔森都比他演出的更出彩。 回到《四兄弟》身上,马克·沃尔伯格与另三个皮肤各异,性格不同的人构成了一个单亲家庭的成员,他们的妈妈在他们小时候收养了他们,并给他们爱,把他们养大。现在,这位和蔼亲昵的妈妈突然遭到了杀害,这深深刺激了四兄弟,他们决定来追杀凶手,为妈妈报仇。随着调查的深入,一步一步发现他们的妈妈死于镇上的黑帮与警察的勾结之上,一场追杀与反追杀的恶斗逐步展开。终于,四兄弟在失去一位白人小兄弟的代价之下,终于为妈妈报了仇雪了恨,同时使小镇恢复了安宁。情节的紧扣,场面的血腥暴力,作为商业片,足够打动人。但在一部没有几乎没有女性的暴力片中,这片给人打斗之余,留下的是兄弟之间的情深义重,以及他们对妈妈的爱意。虽然也有怀疑,但没有背叛,有分手,更有联手,兄弟的情谊是无价的。很多小的细节都勾画了这一点,算是难得之处。但总体而言,这部片子算中规中矩而已。 看完这部片子,最兴趣的,不是片子,而是萌发了自己的一点创意。感觉这部片子,如果第一部设计的更好一些,更卖座一些,是完全可以拍成一个很好的系列剧的。这部片子叫《四兄弟》,但在结尾只剩下了三兄弟,根据这剩下的三个兄弟,完全可以在派一部《三兄弟》的,故事也很容易设计,因为这部片子是作为老大的黑人兄弟因卷入土地纠纷而导致妈妈被杀,“三兄弟”完全可以直接接下来,拍成这笔钱三兄弟也没有拿到,又被另一帮人拿去,三兄弟为了属于母亲的财产再次联手,进行追查与追杀之旅。最后,可以设计成再死去一个兄弟。这样还可以再

《太坏了》:久违了,美式青春性喜剧

  那些年少青春时做的事情,当时觉得意义重大,长大之后回头想想,就像看一场青春喜剧电影,这个喜剧可能就是《太坏了》这样的,就为我们为那些年少时做过的蠢事芙而一笑吧,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青春性喜剧。——有志女青年   曾几何时,美国人的青春性喜剧陪伴了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整个的青春成长记忆。那些偷偷地背着大人从碟店里租来的碟片,是年少时我们和朋友秘密分享的小快乐。比如,那部曾经风靡一时的《美国派》,那群荷尔蒙过剩的家伙成为每一个处在青春期孩子的银幕偶像。《美国派》里的那帮家伙胡作非为的终极目标只是为了能体验真正的性,能拥有一个真正的女朋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曾经是美式青春性喜剧的鼎盛时期,之后我们再也难以看到如《美国派》那般精彩的青春性喜剧。之后出现的各色影片,也只是把美国高中生活描绘的更加美丽动人或者堕落糜烂,充斥着各色派对各色美女和各色荷尔蒙过甚的男生,几乎都显得非常类似。终于,美式青春性喜剧在之后变态杀人狂暴力血浆开始成为美国商业娱乐电影的主角后,慢慢地成为了角落里的配角。      《太坏了》从故事角度和拍摄方式来说都是很典型的二十一世纪美式喜剧的套路,在庸俗的玩笑下当然走的总路线依旧是温情,而《美国派》纯粹的拿性说事和恶搞的程度显然比《太坏了》要高出太多。可以这样说,《美国派》的故事要幼稚太多,而《太坏了》则在性喜剧的基础上提升了思想上的认识,也更关注于人物的内心,一句话,《太坏了》把性退位为搞笑的其次,而把体现青春期成长的意义设定为主要内容。      IMDB给《太坏了》打出了8.1的高分,跻身IMDB前250名佳片的行列,媒体和影评人也对其褒奖有佳。总之《太坏了》的成功,几乎向广大喜爱美式青春性喜剧的人们证明了青春性喜剧的复兴指日可待。客观地来说,《太坏了》诞生于一个非常良好的环境,2007年的好莱坞,充斥着无数的喜剧,其中不乏很多的优秀之作,《一夜大肚》成为美式喜剧回归的成功标志。好莱坞的制片人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喜剧,那曾经是美国商业娱乐电影中最主要的一个电影类型。良好的市场氛围和美式喜剧再度复苏的幽默力量,把《太坏了》推上了佳作的位置。当然,《太坏了》之所以“太好了”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良好的市场氛围。         让我们去关注一个人物,他让《老处男》里那个木讷的史蒂夫·卡瑞尔成功上位成为好莱坞目前炙手可热的喜剧明星

票房还就中招了,别看是R级片《一夜大肚》

  相似的主题票房榜上的PK,《好孕临门》(Knocked Up)虽然未上榜首,占据票房前十已是月余,史莱克3已经退出榜单。还是成人市场比较沉稳,细水长流。投资仅3000万的小成本喜剧电影,同导演贾德·阿帕图( Judd Apatow)上一部小成本喜剧电影《四十岁的老处男》(The 40 Year-Old Virgin)一样,意外获得票房上成功,并不是大制作。      《好孕临门》讲述的也是一个意外,一次酒后乱性,眼下在中国也比较多见的一夜情,漂亮年轻事业刚起步前途光明的女主角因此中招,于是,反常规地开始了怀孕再恋爱的故事。      可惜男主角不英俊,也没钱,工作也没有,还有吸大麻的不良嗜好,是非主流的边缘人,加拿大移民,和一票狐朋狗友混混噩噩吃饱了混天黑,唯一的事业就是一个专门研究电影中露点镜头的网站。一群过着单轨架空般生活的长不大的男人,唯一一个成熟点的是其中老大,和女主角的已婚的姐姐挺相配。至于,男主角,外形丰满,影片中性格也被塑造得很丰满,胖乎乎挺敦实很可爱。      女主角呢,家境好,人也美,形象丰满,身材高挑,算是循规蹈矩的,出场的第一场戏就是帮了问题多多推卸责任的姐姐姐夫送孩子上学,这两个孩子扮演者是导演贾德·阿帕图和他的妻子也就是姐姐的扮演者莱斯莉·曼( Leslie Mann)的亲女儿。女主角堪称完美女性,兼具母性柔情,工作中对耍孩子脾气的电台男主持的安慰也见母性,因此受到领导关注,走进镜头,成为一名娱乐节目女主持。由此,本想祝贺一下去夜店放纵,却意外怀孕,短暂的事业也看似前景不妙,却又一次意料外地被领导欣赏,这年头,孕妇上镜格外受欢迎。      也是,现实中美国也好中国也好,女明星都变得爱生孩更受关注。但是两次男领导充满欣喜鼓舞的面谈却都要她“紧”一些,第一次是要她塑身看上去 “紧”一些,第二次是提前提醒她产后要注意“紧”回去,“紧”这个双关语暗示了怎样的幼稚自私的男性欲望,女人要苗条而不失丰润,男人们喜欢孕妇,却希望产后孕妇能“紧”回去,对于女人来说,这是多么荒谬苛刻的期待。新时代女人已经自立事业上出色身体上却还承载着男人完美得荒谬的期望。可怜的近乎完美的女人们对于幼稚男人情感上还是充满依赖,处于深深的不安全感中,对自己挑剔,对男人,一面顺从期望一面使用各种手段控制。      女主角的心理也由怀孕中种种事情而改变,

《重庆美女》烂到山崩地裂

  谁都知晓内地秋季档烂片云集,众多糟粕总喜欢吃饱了混天黑。人民需要娱乐不错,但应该多在喜剧片里用用心,绝不能山寨“无厘头”,更不该过分恶俗嬉闹,非拿着丢人显眼去逞能,进而哗众取宠。      真受不了拙劣的剧情:马氏兄弟为派唐少爷去火锅店卧底偷秘方,硬生使男女主角相遇相爱,小伙子弃恶从善,最终令老丈人和女友合解,并抱得美人归,创意寥寥,漏洞百出,可谓降低了观众智商。乍一观《重庆美女》,确实有《食神》《满汉全席》影子,都拿美食比赛讲述人生哲理,但形容和内容却差了十万八千里。笔者强烈怀疑杨紫婷导演懂不懂拍片,弄那么多耍宝笑料,把重庆的优美民俗拍了个遍,反而成就了催眠良药。      全片致命败笔当属那对傻活宝---马家兄弟。庞勃与姜超两位演员,动不动便挤鼻子弄眼,时不时就摇头晃脑,拼命上窜下跳,朝着装疯卖傻的路子狂折腾,毫无收敛,甚为讨厌。问题在于娜和袁成杰是主角,人们还没机会发挥呢,你们哥两只负责插科打诨,就应适当而止,起到绿叶托红花的作用。这下好了,哥两照死了抽风,从头闹到尾,抢了主角的风头不说,低笑点的嬉闹干脆令《重庆美女》崩溃。拜托了!喜剧不是这么拍的!      当然《重庆美女》剧本写得臭需要鄙视,两大配角恬不知耻的胡闹,也属于致命败笔,再瞧两大主角?也被荒废得够戗。原东方卫视《娱乐星天地》主持人袁成杰,撒野了一样跟着折腾,他演的花花公子唐少爷,不求不装傻,只图乱犯贱。尤其兄弟多次被丑女狂追,仅呈现了重庆街头美景,卖弄了伪时尚运镜,其余索然无味。演戏像木头的于娜,跟着应景胡闹不说,剩下香港老戏骨罗家英,则轻松成为摆设,可放着这么个搞笑能人不使唤,相当浪费人力财力,典型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最可悲在那个“四面埋伏”的盒子,前面一直虚张声势,狂造了半天悬念,还将香港老演员午马弄出来,扯什么“同心结”,废话那四个锁怎么得一起开,否则盒子必碎。结果闹了半天,里面竟然是女主角母亲离去的书信,无创意地叫父女两和解,敷衍了事的“美满”收尾,当然叫所有观众大跌眼镜,但再怎么痛呼难看,依旧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重庆美女》尽管强于《皇家刺青》《气喘吁吁》,尽管片中的变脸、灯笼、街道,皆呈现中国传统民俗美,可惜影片仍烂到山崩地裂。此类在数字院线混奶粉钱的腐朽,绝对是华语小制作的悲哀,编导们理应好好去反省,好好去面壁思过,想想为何自己拍如

Trick ‘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片名翻译作别惹小孩)!老套中的新奇,B级中的上品。

  - MovieTalkie.net      我第一次作为交换学生去美国的时候,就正好经历了那一年的10月31日:万圣节。也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听说了Jack- o’-lantern,南瓜灯,和Trick ‘r Treat的传统,不过当时的我并没有对此节日的来源和习俗有多少了解。而前两天看的10月初上映的恐怖片 Trick ‘r Treat,算是用一种另类的方式给我上了一课。      先简单看看万圣节的来源吧:万圣夜起源于不列颠凯尔特人的传统节日,在10月的最后一天,他们相信这是夏天的终结,冬天的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标志,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被称为“死人之日”,或者“鬼节”。这一天各种恶鬼出没,死去人们的灵魂也会离开身体,在世间游走,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险。为了吓走邪恶的鬼魂,凯尔特人会戴上面具。传说当天主教传教士登陆不列颠诸岛的时候,传教士们为了压制这种被他们视为异端的德鲁伊传统,就把这一天之后的11月第一天定为万圣节,纪念天主教的圣人们,希望以此打压这些鬼怪观念。万圣节的主题往往会很多哥特式小说或恐怖电影的常见元素有关系:鬼魂,僵尸,巫婆,吸血鬼,狼人等等。      那Jack-o’-lantern,也就是南瓜灯是怎么来的呢?爱尔兰的民间传说。据说有一个名叫吝啬的 Jack 的酒鬼,曾经设计将魔鬼骗上树,并在树干上刻了一个十字架,让魔鬼不敢下来,结果魔鬼和他达成协议,保证从此不再前来骚扰,才得以脱身。Jack 在死后,天堂和地狱都拒绝他进入。魔鬼给了他一小块灰烬,让他寻找一个适当的地方来休息,他便将这小块灰烬放在一个打了许多洞的白罗卜当中,好让它烧久一点。后来苏格兰人便模仿他,挖空大头菜,放入蜡烛。爱尔兰人则是用马铃薯或是大头菜;英格兰则用甜菜。后来移民到了美国发现一个更好用的材料─南瓜。因此现在的杰克灯大都用南瓜做了。      Trick ‘r Treat又是怎么回事?这习俗源自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 “ALL SOULS DAY”(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     

《鬼影》

  美版。之前,没看泰版。      日式恐怖被好莱坞翻拍后,少了许多惊悚感。      或者,这一部也是。不过,据说,剧情基本相似。      摄影师本,带着新婚妻子,到日本工作,顺便度蜜月。开车经过一条荒无人烟的道路时,因分心而躲闪不及,撞倒了一位站在前方路中的年轻日本女子,随即又撞在了树上。本和妻子都昏迷过去,当他们恢复意识后,却惊讶地发现,确信撞到的人,不见了,没留下丝毫痕迹。      两人有些迷惑——是幻觉?还是女孩没受伤?夫妻之间,由于这场意外,蒙上了一层阴影。      自此,他们的生活,开始受到一个鬼影的骚扰。不久,本的三位好友也相继死去。      在鬼影的指点下,真相浮出水面。原来,婚前,本曾在日本工作,并且,结识了一位当地女子,可是,与大多数外籍人士相似,他只是寂寞而已,所以,很快便决定分手,却未料到,她始终缠着他,最后,抑郁自杀。      本和妻子,找到了日本女子已经风干的尸体。将她安葬后,放心地回到了美国。      哪成想,一沓照片,为妻子指引了终极真相——本的三位好友,轮奸过那个日本女子,而本,非但没有救她,还在旁边充当了摄影师,就为了能够更加干脆利落的分手。      内容发展至此,一直平庸。但是,结局有些意思。      妻子愤然离去的本,颇怨怼地试图用镜头找鬼,无果,摔相机,却发现吐出的照片上,女鬼,正骑在他的肩膀上。      他疯癫自戕,当然没死成。妻子至医院探望时,已呆傻。      离去的一刻,在门玻璃上,她看到,女鬼依然骑在本的肩上。      所谓“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就是这样吧。HOHO。      女鬼太偏执,不喜欢;男人太杂碎,不喜欢。      喜欢本的妻子——勇敢、理智,聪明,坚强,懂爱。

那都是万恶的唐朝发生的事《我的唐朝兄弟》

    《我的唐朝兄弟》讲的是一个村的农民如何配合官府抓捕两名强盗,两名强盗是如何暴力抗法杀死杀伤多名官兵,村民们如何机智地与强盗周旋然后暗中报案,结果被官兵误伤导致全村死光的故事——嗯,我说的当然是《大唐日报》上的正规报道版本。     这个电影主要讲了一个现实:官比匪还可怕。匪只是要你一点钱,实在没有就算了;官是不仅要你的钱,还要你的命,而且以正义的名义。匪还有人性,官没有人性。匪拿你当人,官拿你当猪狗。     以里正为代表的普通百姓,是没有善恶观的,他们只是在两个匪(官和匪)之间选择谁有更大的危害性,谁对他们的伤害更厉害更长久,来选择倒向谁。保护他们不如伤害他们更容易得到他们的效忠。     还有,百姓终究是怕官的,就算明知道官会抢他女儿伤他家人夺他财产,就算亲眼看着官颠倒黑白强取豪夺,就算你替他做了主给了他一百个胆子,他也一样不敢反官——可见顺民观比善恶观更深入人心,还可见有组织的社团比无组织的流寇要更厉害。     最后还捎带脚讲了一个道理:知识就是生产力,你要是像李白一样有了知识会作诗,会比做强盗更方便快捷和安全地挣钱。李白桥段在电影中只是个小插曲,所以这个道理算是附赠的。     当然,这个故事发生在万恶的唐朝,这个朝代因为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了。现在的和谐社会人民都安居乐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的。这部电影就是用旧社会的黑暗来衬托今天的光明的。     关于影片的风格,我需要指出:这是一部喜剧片,荒诞风格的喜剧,很多地方都是用一个夸张的pose来表达一堆过程。因此有人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多看一点漫画会对解决这种理解障碍有帮助。     顺便说一句,片中有几处电脑动画,做的太烂了,没那么多钱就不要学《阿甘》了。   《我的唐朝兄弟》算不上是部好电影。很有意思的故事,但拍得比较一般,前半段有点拖沓,后半段反而可以多发掘一下,而且配乐太烂了。但是电影里面村民、里正与官兵之间的三角关系挺有意思。      官兵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这部电影里,官兵就代表了国家,是任何时候都不可置疑的当权者。他们第一次来到村子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可疑的声音。这说明当权者有为老百姓做事的义务,当然最终目的是为了自己权力的稳固,但这些官兵也许意识不到这一点,原因下面会提到。      官兵来到了村子,没有进一步发现可疑之处,但却发

一心砸钱拍大片想跻身国际的导演是注定要失败的《狼灾记》

 对田壮壮了解不深(我想时下非专业人士的年轻人对他了解应该都止于知道他算个大师吧),只看一部《吴清源》,不巧又是因为萌男猪脚才看的。。。      我错了。有了《荡寇》在前,我还是没有做好十足的心理准备。请看一下本条目里的“喜欢狼灾记的人也喜欢”,居然有魔幻手机,当时我就ORZ了。。。。      进电影院的时候抱着一种惋惜的心情——亲爱的你不该这个时候上映的,长假所谓“国庆献礼”的电影扎堆,这个时候上只能叫好不叫座了。      然而我现在必须深深地承认我错误,人家《风声》走上叫好叫座的路上是大势所趋,《狼灾记》要沦落得连《无极》都不如的地步也是大势所趋。人家《无极》,同样纠集中外大牌,同样是一个国内累积几十年名声的大师好不容易求爷爷告奶奶砸了大钱一心想凭借此片赶超张艺谋的导演,虽然骂声一片至少票房摆着。      《狼灾记》上映后,田壮壮导演的寻求投资之路必然无比坎坷了。想到这里我就替导演晚节不保一阵心酸。      我真的非常不明白每个导演都有每个导演的风格,干嘛个个都非要把自己搞的跟黑泽明似的。一块地只能有一面旗帜莫非各位使劲儿深沉的大师们不明白这道理?      田大师凭借自己多年习武深厚的内力,一开始就决心耍个花枪把观众们弄得云里雾里的。可是田大师啊,你拍了那么多年电影你不知道一部电影如果少了没完没了的注释观众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就说明你的电影表达能力极端欠缺么?      表达能力有问题的也不只整部电影,语言匮乏是里面每一个角色的特点,所有人骂人的词就只有一个“畜生”。古代人靠一个“畜生”就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情感表达,我对这种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敬佩不已。      (并且还非常有语言性质,被你们骂久了丫就真成畜生了,真神。)      Maggie Q跟小田切让的沟通也很神奇。在他们全族人都只能用“啊啊啊”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丫居然操着一口流利的国语。可见学会一门外语对一个女性傍上老外的帮助之大,古往今来这是不变的真理。      同时,女同志们看完Maggie Q的表现一定会对此女猪脚和导演恨得牙痒痒。这完全就不是一个正常女性或者正常人类思维能够理解的女性,完全就是在扭曲世界上的万千女同胞,完全是歧视女性的电影。      一个号称不跟男同志独处一室的姑娘,上去就主动啃了这个路人一口,被强暴之后居然可以甜睡在

《午夜出租车》,v8传奇!

还好上天庇佑,到影院的的时候午夜的7点票售尽,仅留春哥的十月围城前排有位,于是我忍下对今年唯一国产鬼片与陈小春的渴望之情,陪着女友看了十月围城。还好还好,让我有了一次意外之喜,真心的说,十月围城拍的很好,除了生硬的插入春哥炒作,当然,春哥演得也不差。 言归正传,回去以后难耐的我还是和舍友一起看了这部有着陈小春、罗兰,今年唯一一部被广电总局审批通过,据说现场女影迷尖叫连连,建议单身女性和心脏病患者不要尝试的内地近二十年来最惊悚的恐怖片。 看过后,我只想知道那个现场影迷尖叫连连的影院地上有死人吗? 如果没有你叫个毛啊?! 广电总局里的一群人是不是闲的蛋疼,删掉导演苦心用作结尾的“以人为本”那幅字的镜头也就罢了(反正也是部烂片),居然让这种东西通过审批? 我看广电总局改名叫“v8摄影爱好者内部互相潜规则新手试拍推荐协会”算了,除了猫腻,我找不到这部爱好者习作被称之为电影的任何理由,除非广电总局那群人一直在伸长脖子盯着电影找类似于“反讽以人为本”这类不符合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镜头,而错过了如此之烂的情节和手法和质量和剧本。 当我看到陈小春一脸痞子样,以及和精舞门同出一辙的打扮时,我震惊了,服装设计是SB吗? 当我看到生硬的镜头时,我震惊了,难道摄影也SB了? 当我看到浴室里女鬼尴尬的趴在地上蠕动了好几秒时,我震惊了,导演你以为女鬼是小儿麻痹吗?(还真没看过哪部片子把女鬼趴在地上不动的镜头放那么长的,从最开始有一点点的惊讶到最后笑得喘不过起来,导演在好几秒钟之内就让人经历了如此之多。) 当我看到出租车被开走时多此一举且浓的过头的“轻烟”时,我真想哭,导演你是不是五十年代的?以为冒点烟就能让观众惊呼连连觉得你这是大制作大手笔大投入高科技? 当我看到陈小春突兀的进了酒吧,SB一般的在人群中乱扭与周围如此之格格不入时,当然,我认为这里应该是导演为了表达陈难以融入社会有意为之,但是演的实在过于粗糙过于SB过于生硬。 当我看到三舞女在那里扭来扭去时,我没哭,当我听到配的音乐时,我哭了。即便你想生硬的给影片加点香艳的镜头,又不敢像好莱坞那般放得开尺度,也用不着找那么多衣服给她们穿,而且还配上让男人绝对兴不起任何想法的音乐吧? 当我看到那个和陈一样点了沐浴在爱河而且长得有一点点像某个日本av女优角色出现时,我终于打起了精神,难道影片就

如此严肃的阿帕图《滑稽人物 Funny People》

   FUNNY PEOPLE就像《喜剧之王》,无论是宣传还是观众的期望都是“喜”字当先。FUNNY PEOPLE由好莱坞新一代“喜剧教父”掌舵,率领的是Adam Sandler以及那一帮“阿帕图贱人”,不用宣传光就片名和卡司,观众已心领神会;《喜剧之王》有周星星有吴孟达外加张柏芝和莫文蔚,不用宣传光就片名和卡司,观众同样心领神会。只是观众“会”到的意都与电影真实的基调甚至主题风格都大相径庭。《喜剧之王》名虽如此,但已经可以说是周星驰电影中不那么好笑的一部了;同样,FUNNY PEOPLE名也如此,可是讲述的却是死亡和人生,笑料更是成了调节气氛和叙事节奏的点缀。落差如此之大,一定程度的失望在所难免,阿帕图的FANS看得快睡着,普通观众更是觉得被欺骗。    看来阿帕图一直是想要专心讲一个好故事。116分钟的《40岁老处男》险些让人吃不消,幸好大量精彩有趣的笑料和堪称完美的喜剧阵容撑足全场。125分钟的《一夜大肚》又再次冒险,幸好“婚姻与责任”论题是在那么多笑料之后才逐渐浮出水面,观众满足于开怀大笑之后发现屎尿屁喜剧片也能有内涵,因此才会有好评无数。大概这给了阿帕图一针强心剂,于是他斗胆让FUNNY PEOPLE的长度达到了惊人的146分钟!对于一部喜剧片来说这个长度是致命的,不过阿帕图本就没打算再让观众笑,而是将《一夜大肚》那点严肃扩展到整部电影中。    电影非常明显的被分成两段。第一部分是Adam Sandler发现自己快死了,聘请Seth Rogen当助手的故事。这部分个人非常喜欢,不时冒出的“阿帕图式”笑料让人开心不已的同时,哀伤的情绪四处蔓延,一个给人们带来欢笑的喜剧演员最后落得孤独空虚独守豪宅,几乎逼出我的眼泪。要称赞的是Adam Sandler在这部分的表演,真实动人,没有用力过度的恰到好处。后半部分Adam Sandler神奇的被治愈了,重生的他想要从一个家庭中抢回自己的一生挚爱。这第二部分显然逊色于第一部分,笑料不够,而主题和基调与第一部分完全背道而驰。其实阿帕图需要做的,就是要么将第一部分大量删减,突出第二部分的主题;或者删减第二部分,那将是两个主题一个故事。可是146分钟后,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主题两种基调两个故事,未免会让观众在疲乏困倦的同时摸不着头脑。    尽管如此仍然推荐FUNNY PEOPLE给喜欢阿帕图的影迷。虽然阿帕图如此严肃让

就算是冷笑话也是有人喜欢的《詹妮弗的肉体》

  如果我说喜欢这部电影大概会被人吐口水,不过(耸肩ing),我反正是那种喜欢听冷笑话——更可怕的是还真的会笑出来——的人,而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个冷笑话,所以……      本片是NC12,而且主演是最近在好莱坞红得可以大炼钢铁的Megan Fox,所以事先没看简介也没有仔细观察海报的区区进场之前是准备好要take一些咸湿镜头。结果没想到是惊悚片——啊,不,确切的说是人家有意走惊悚路线,结果不小心穿了Hogwarts的校服还摆出梦露的icon pose。因此,应该归类到“万圣节期间的trick"里面去,而且是冷笑话那种。      如果把它当成结合了恐怖,悬疑和百合情的青春校园剧来看,我觉得这部还算蛮优的。叙事方式就很有趣,Amanda Seyfried踹人那一幕演得还是很有爆发力和BT感的,让人情不自禁想知道她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      接着,嗯嗯,就是hll的炸子……啊,以她的情况来说是炸母鸡——Megan Fox!说实话,我对她的长相无感,至少在变形金钢里没给我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但这部片里反倒显得相当美艳——不是因为和AS作对比的缘故,而是因为这次MF的路线对了,她给我的感觉就是那种美国啦啦队长的漂亮法,难怪出现在以机器人为主角的电影里没fu,一改到校园场景就整个青春逼现。甚至她憔悴的那几场我都觉得很漂亮,突出了她眼睛的颜色,有种让人难忘的艳丽味道(不过仍然不是我的菜,还有她的身材应该再练一下,人家喜欢AJ那种有肌肉的)。而AS 尽管被迫要以“书呆子”的形象出镜来烘托MF,不过一点也不丑,还是挺可爱的。      那么本片的戏肉来了——两个美女搞百合是何等的杀必死啊!那hll的舌吻啊,那个french kiss啊,我在电影院里看着那N大的屏幕上两个美女舔来舔去啊(舌头take得N清楚),那个鼻血横流啊!百合爱根本就是导演的最终目的嘛,大家都知道要配对的话最好就是一个深色头发一个浅色头发的,而且MF还在下面(看上去是攻的其实是受永远是我的萌点啊!),当她用腿夹住AS的时候,我的大脑迅速以光速脑补ing,滑向那恶魔之渊……      Chip童鞋侬是好人,我还是蛮喜欢你的(另Colin童鞋也很可爱,我喜欢侬的style)。但素啊,俗话说“幼驯染最高,挡者必死” (众:这是哪里的俗话),侬只好炮灰了(拍拍)。导演杀必死丢到我们脸上了

《天水围的夜与雾》:围城内外的悲剧

 文/公元1874         去年许鞍华拍出了《天水围的日与夜》,今年是《天水围的夜与雾》。没有了阳光,换来的是无止境的黑暗和雾霾。      这两部电影虽然片名近似,但却绝对没有关联,《天水围的夜与雾》更不是续集。《天水围的日与夜》是一部以无招胜有招,温情脉脉的世间小品;而《天水围的夜与雾》却是一出透着彻骨悲凉的真实惨剧。      香港,是很多人憧憬的城市;但这里,却是也是很多人的不归路。天水围,一个香港的新兴居住区,这里居住的多是香港的新移民,其中不乏大陆嫁过去的诸多新娘。只是,这里是政府提供的公屋,条件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而许多怀抱着香港繁华梦的大陆女人,在天水围这里,美梦都变成了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近几年,天水围曾经出过多宗伦常惨案,烧炭、灭门、乱伦……许鞍华先是用《天水围的日与夜》把天水围平和详实的一面展现给了我们,随后又用这部《天水围的夜与雾》来揭示了黑暗的另一面。      整部电影用了大量插叙、倒叙的方式来进行,故事从警察询问灭门一家四口的相关人等开始,其中夹杂着我们作为“第三者”看到的整个事情的面貌。巧的是,今年同样有另一部反映伦理惨剧的电影也用了这个手法,即罗守耀执导的《短暂的生命》。两部电影所讲述的都是我们觉得有些难以置信但的确是事实的故事。不过许鞍华这种级别的导演,早已过了那种靠奇诡故事来夺人眼球的年代,这个换做其他导演会拍得所谓“极富争议性”的题材,在她的执导之下,依然拍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拍摄女性已经达到宗师级别的许鞍华,在片中着重刻画了张静初所扮演的女主角小玲。看电影之前没有想到影片的视角会和《天水围的日与夜》有那么大的不同,全片不仅仅只把镜头对准了天水围,更有着深圳、四川等地的戏份,将小玲这个来自四川农村、南下深圳打工、最后随认识的香港人迁往香港的标准“北妹”的人生之路刻画了出来。许鞍华用她的经历告诉观众,小玲的悲剧,李森只是结果,而诱因却包含着千千万万方面。穷困的小玲父母没什么见识,只知道香港是比四川农村好千百倍的地方,因此对李森言计听从,即便隐隐约约的知道李森已经在打自己二女儿的主意;小玲打电话回家倾诉李森对自己施暴,愚昧的母亲也只知道劝解自己的女儿,在我们乡下,哪个男人不打自己老婆?如此的家庭,如此的思想,才是造成小玲悲剧的始因。      跟许鞍华之前的作品里的女性主角

《风云2》:剑男当道,打得火热

  文/番茄女王      《风云》从漫画起家,现在已拥有同名小说、网游,并不断被拍摄成为影视作品,其中包括电视剧及电影,香港漫画的成功在很多地方都值得内地借鉴。阔别十一年,出身自香港漫画的《风云2》电影又掀起了武林云涌。开篇由郑伊健演唱的主题曲便把我们带入了曾经熟悉的那个年代。      有了精神寄托,《风云2》的出现也就很自然了。纵观电影全篇,要讲述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无非是为了拯救当朝皇上和宝物龙骨,在正义与邪恶、人道与魔道间展开的一段生死之争,结局很和谐但也留下了新的悬疑。相比《风云》,这一部里面基本都用到了香港的资深演员,风、云仍然由郑伊健、郭富城扮演,郑伊健隐身多年的出击没有太多的震撼,倒总让人觉得活在古惑仔的时代。伊面还是那个冷酷的伊面,只是多了少许的笑容与眼泪。郭富城对于步惊云的诠释越发得心应手,唯一比较幸运的新人是曾经出演过内地电视连续剧《仙剑奇侠传三》中紫萱的扮演者唐嫣,有机会与郭富城共同演绎一段未开始即消逝的爱情故事。相比之下,阿SA和谢霆锋的表演就略有逊色。      电影的开篇颇富有游戏的味道,场面从始至终都离不开舞剑打斗的纠缠。其间的特效让我们在视觉上稍有满足,最扣人心弦的打斗一共有五场。第一场出现在步惊云与无名的正面交锋,如何反败为胜便是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且能从别人的绝招中悟出新的招数才是致胜的关键。第二场出现在步惊云为救皇上与绝无神进行的激烈打斗,如何战胜对手当然是要抓住对手的死穴,但知道怎么打和能不能打是两回事情。第三场出现在聂风、步惊云和绝无神三人之间争夺龙骨之战,魔与人的区别在于,人有人性,但魔没有。所以面对魔,任何事情皆可发生。第四场出现在聂风与步惊云的内心战,似战未战,似伤非伤。第五场出现在聂云与步惊云的山峰之战,亦是影片的高潮部分,人魔之战,人心总胜过魔。      除去动作和特效,影片依然延续了聂风与步惊云的感情故事,并牵制着剧情的发展。聂风可以为了自己爱的人牺牲一切,而步惊云的内心曾经只有他自己,当他彻底失去某些的东西的时候,他才会觉醒。而影片除了动作和特效,基本也就没有可指望的。影片在最后留下的疑问也只能在续集3中一睹风采了。   

历史的灰、时间的灰、孙大炮的炮灰《十月围城》

 以往的武打片,打中的是肾上腺。《十月围城》,打中的是心口。   以往的武打片,让人觉得:打得好痛快。《十月围城》,让人觉得:打得好痛。   这武打片,竟让人心中大呼:别打下去了!   有人问我:这片子,哪里不好?我一时语塞。      (以下有严重剧透,慎入。)      一、模式:   有一类电影采用的故事套路可称为“八方来客模式”(或者“群英荟萃模式”):某精神领袖,把隐藏尘世之中的高手都召集起来,萝卜开会,临时组团,一起去完成一件惊天动地的任务。这些人自然是高矮胖瘦、奇形怪状,尽情展示人界的多样性。他们各怀绝技,平时深藏不露,在十丈软红中各自做着默默无闻的贩夫走卒、裁缝店老板、扛大包的(《功夫》),引车贩浆,一旦听到召唤,立刻锥出囊中,集合成无坚不摧的力量。这种模式的典型电影如《十一罗汉》系列,如《世界末日》。   《十月围城》也是按这种套路编剧的。这个模式很讨巧,把各路英豪攒到一块儿,犹如百川归海,涓涓细流,先叙述各人之牛B,每人做个亮相,好比是一件一件把奇巧玩意儿放进包袱,一点一点让观者的期待浓厚起来,最后包袱一抖,数件玩意魔术般拼成一件光彩耀目的物事,好戏登场。《水浒传》之“群豪聚义”,亦庶几相似。   温瑞安的集子里侠气最浓的小说当数《刀丛里的诗》。该书讲述的就是一个“群英荟萃模式”的故事:万众景仰的大侠龚侠怀蒙冤入狱,名妓、公子等江湖众人纷纷站出来营救。“仗义每多屠狗辈”,这样的故事每每令人热血翻腾。   武打片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打?要打得理所应当。《十月围城》给打戏找的“由头”是——革命。其实这算是另一版《建国大业》,只不过建的是中华民国。   革命风云之中,别有兄弟义重、主仆恩深、父子爱切、儿女情长。历史的车轮喳喳轧碾过去,摸一摸轮胎是满手的血。想一想,荡气回肠。   在《十月围城》中,义士们需要保护的,是孙中山和他与各省革命领袖开会的一个小时时间。用片中梁家辉的话说:“这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是我们四万万同胞的希望。”   在开场的时候,观者就已经知道,孙文必然不死,保护他的人,必死。因此悲剧是从第一分钟开始的。      二、孙大炮的炮灰们:   在这些义士们中,有一部分是根本不明所以的冤大头,有一部分是早就了无生趣,只想拼命。这不是黄花岗七十二义士。他们的目的不纯粹,他们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李重光一样“一

十段往事十年辛酸,记述《十月围城》背后的故事

 十年一觉围城梦   类别:娱乐八卦 作者:方夷敏 原创 浏览量:2968  发布时间:2009-12-15 手机看新闻   版次:RB01 版名:娱乐封面 稿源:南方都市报   摘要:2009年6月的一个下午,香港人陈德森只身来到南京,冒雨拜谒中山陵。没有打伞的他和其他游客有些不同,一到景区就直奔中山陵,鞠了三个躬,闭着眼睛念念有词了三分钟,之后又深深鞠了三个躬,磕过头,匆忙离开。几个月后,陈德森筹备十年之久的电影作品———《十月围城》,终于顺利完成。    2009年6月的一个下午,香港人陈德森只身来到南京,冒雨拜谒中山陵。没有打伞的他和其他游客有些不同,一到景区就直奔中山陵,鞠了三个躬,闭着眼睛念念有词了三分钟,之后又深深鞠了三个躬,磕过头,匆忙离开。       现在回想这一幕,他仍然觉得神奇:他来的时候,天下着小雨,当他离开时,天突然放晴,阳光灿烂。就在这次拜谒后,他感觉自己心头的“围城”魔咒,突然解开了。       几个月后,陈德森筹备十年之久的电影作品———《十月围城》,终于顺利完成。       2009年12月3日,他坐在大银幕前,看完这部命运多舛的电影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那一刻,这十年来经历过的一切,犹如电影镜头在他脑海中一幕幕回放,恍若一场大梦。       [1999·缘起]       在香港电影的谷底发梦       1999年,香港电影圈里流传着这么一个笑话:有个疯子,拿着剧本,找到各大公司的老板,希望他们能投资6800万港币,拍一部叫《十月维城》(按: “维”指香港维多利亚港)的片子。       6800万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       1997年最卖座的港产片是成龙的《一个好人》,票房是港币4550万;1998年是《风云雄霸天下》,票房4150万;1999年是周星驰的《喜剧之王》,票房2980万。其时,香港电影几乎跌到谷底,内地合拍片制度还没放开,1998年的港片产量下滑至85部。即使这个疯子自己也知道,“通街都是盗版,电影不景气,根本就没有人想投资电影,没有心情睇戏。”       6800万,对当时的香港电影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而这个狮子大开口的人,就是陈德森。       当时陈德森刚以《神偷谍影》(1997)和《紫雨风暴》(1999)在香港电影圈崭

我们那没有性的青春《美国派》

  《美国派》从第一部拍到第六部,我一直是忠实的影迷,可以说是我从大学看到毕业,又看到工作后的系列电影。我把这样的黄色幽默加恶搞的电影叫做青春性喜剧,它可以说象征了我们内在中某一部分的隐秘冲动和不那么高尚的梦幻。       影片对性的表现之大胆,用令人咂舌来形容,当不为过。几个典型的镜头是:男主人公把精液射到自己奶奶脸上,搞的可爱的老奶奶一命呜呼;集体裸奔;用比萨饼来手淫,等等,无一不惊艳,无一不刺激和出格。我曾怀疑过美国性开放是否到如此程度,因此问过一个美国朋友,他说,《美国派》有夸张之嫌,但基本上倒是符合事实。想起有次在高中课堂的黑板上写下“在美国,政府给高中生发放避孕套”的话,并因此受到校长斥责的往事,突然觉得,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包括性教育),何止差十万八千里。       即使是现在,在中国的一般学校,依然没有正规和科学的性教育,依然是谈性色变。这也不难理解,香港、韩国和日本的黄片,为什么在中国那么的有市场。我们就是靠这个来完成性教育的啊。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和几个高中好友窝在录像厅偷看黄色录像的紧张和刺激,真是恍如昨日。中国人,特别是80 年代以前的那些,基本是靠不合法的渠道,来获得合法的性教育知识与启蒙。当然,这和老祖先在新婚前夜才由父母口授性交之道,或许是高明了些。问问我们中国人,谁没有看过黄片,这都成了老大帝国一种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中国人最有道德,也最没有道德。所有的道德都发自兽性,把人当作兽来管治和奴役,却没有合乎情理的,发自人性的道德。一方面是性的严苛的禁忌,一方面是卖淫业的潜合法化与大规模的普及,正是相得益彰。即使是现代,色情业,仍被认为是上海的十大支柱产业。过度的神秘化与道德化,带来的只能是欲望的泛滥和自我的合理化。所谓否极泰来,自古如是。       青春、性、喜剧,无疑含有对青春进行张扬和发酵的成分,美国的这一景象,被韩国、日本加以模拟和放大,而在中国,关于青春的电影和小说,几乎都可以用这样几个见不得人的词来概括:残酷青春、压抑、灰暗、逃跑、反抗和哭泣。差别之大,恐怕不是教育所能解释的了的。必得到我们的文化传统、政治语境和国人的道德性里去寻求,或许可得答案。我们没有青春,没有性,没有喜剧,有的是无尽的秋寒,偷偷摸摸的手淫和暴力悲剧。作为曾经的高中语文老师,我知道我的处于花季的孩子们,是多么无助、彷徨和莫名的躁动

把电影当成生活《惊声尖叫》系列

  如果现在再重新看这个系列的电影,恐怖和惊悚就象是小儿科,不过当然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挑剔拉,过去刚看时候他们的确是吓倒我们了。   和所有准备拍系列剧的电影一样,起因经过结果都带着开放式的结局,女主角的噩梦似乎永远不会停止,看似已经结束的案件再次被挑起,本来已经死去的人再次以某种形式复活,于是又一个故事开始上演了。   记得是第二部里面,最后的那个凶手曾经也在课堂上和同班同学讨论过电影续集的看法,似乎也是在暗示着本片的某种寓意,来告诉大家这次的续集也可以拍的和《教父》《异型》一样出色好看。   我在深夜把这个系列都看完了,没有让我失望,经典式的配乐和女人的尖叫,的确很刺激。我喜欢女主角的扮演者,他们的名字我大多不记得,不是现在恐怖片崇尚的柔媚派,更多是一种刚烈。   总之是一部不错的早期惊悚片,可能还谈不上最为经典,但是在神经紧张想要拿部恐怖片来松弛一下的时候,不妨可以试试。

到底是谁杀了林燕?《无形杀》

  这部电影比预想的要好看,但是豆瓣上的评价则比预想的低。   作为一部悬疑影片,本片确实不够出色,剧情没什么波折,结局也没有什么惊人的逆转。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与其说是悬疑电影,不如说是推理电影更贴切些,具体点说是‘社会派’推理电影。   作为‘社会派’推理,首先就要反映社会问题。这点上,这部电影做的很不错,抛开主题的‘人肉搜索’不提,但是一些周边问题,就很值得我们深思。   沉溺网游,网友聚会,网络上异性之间的惺惺相惜,QQ上的调情。相信每个现代人,或多或少都有过一些类似的经历。   这部电影里出现了一名死者——林燕,因为很喜欢看推理小说的缘故,所以一路看下来,也一直在琢磨凶手到底是谁,从主人公,到死者丈夫,再到维护正义的网友,一路辗转猜测了很多人,结果最后的真相却让我大跌眼镜,倒不是因为多么的意外,而是太平淡了,平淡到让人想不到。   作为一部电影,这样的真相似乎戏剧性不足,不够吸引观众。但仔细思考,这样的真相其实更加能够反映出电影的主题——“杀人于无形”,我想也是导演早就计划好的,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影片的核心,就是——‘到底是谁杀死了林燕?’,看完整个影片,这个答案早就在每个观众心中呼之欲出了。   当影片尾声时,记者们向女警询问“到底是谁杀了林燕?”时,我以为会出现“是你们所有人!”这样的回答。但是却没有如我所愿,而是以另外一种更讽刺的发展做了收尾,也再次间接的讽刺了‘人肉搜索’的力量。   这部电影明显是低成本的小制作,也没什么明星,票房相比也不会太好,但是影片背后所承载的东西却比很多大片要沉重许多。”      “你是干什么的?”   “我代表全国的网民给他道德上的审判!”   “谁给的你们权利?”      “网民就可以随便把别人的资料公布到网上吗?”      很多类似的对白让人难以忘怀。‘人肉搜索’以及其所引申出的‘网络舆论压力’确实在对社会的监管等方面做了不少好事,但是也毁掉了很多人,害了很多人——这其中大部分是坏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好人或则说无辜的人。   经常有人说,大学生或则说愤青是最容易被煽动的,现在看来,网民更是有过之无不及。我自己也是如此,很多时候在看到一些让人愤慨的新闻时确实感到义愤填膺,恨不得要动用私刑去执行黑暗的公正,但是很多时候却往往忽略了那些‘让人愤慨的事件’背后的故事,是否真的如我们所

浪漫的不一定是爱情《复仇》

  复仇 vengeance      前两天台湾电影金马奖,在颁发最佳导演奖的时候主办方公然模仿07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同一奖项颁奖嘉宾的配置,由李安,侯孝贤,杜琪峰,关锦鹏一起颁奖。颁奖前桃子做足戏码,让四位大导发挥演技,侯孝贤身为评委会主席一直争取节约时间,所以这个桥段配合的极不耐烦,关锦鹏也是没有心思敷衍了事,李安则认认真真的遵照桃子的每个要求,梗还蛮多,当然最让人叫绝的还是这位始终吝啬普通话连颁奖词都说粤语的杜琪峰。杜导在台上很自然的和其他几位分开,即使这样依然气场十足,这个流程貌似就是为他量身打造,这也是他与其他几位的与众不同之处,像他为年轻导演指点迷津时所说,六亲不认,乐在其中(后面那句是我加的…)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并不是老杜以及银河映画的忠实粉丝,没有那么多港片情节,之前看的一部杜导的片还是很久之前的铁三角,所以以一个门外汉的角度看,复仇还是很有观赏性的。复仇与其说是一部银河映画终极粉丝的集体狂欢不如说是一部港片的入门之作。有复仇情节,有兄弟情意,有案件重演,有雨中枪战,当然还有经典的站位,有大嫂偷换,有杀手行刺,所有这些情节汇聚在一起就是这部复仇。   影片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这是一部浪漫的电影,浪漫无处不在。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四人在表哥的场地试枪那段,原来浪漫并不是只有在感情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的,男人们也可以玩的很浪漫。         影片刚开始很有喜感,任达华饰演的老大对即将被杀死的老婆深情一吻意味深长,毕竟是要上路的人了..但是暗杀大嫂一段有点不明就里,若是三个训练有素的杀手对付一对奸夫淫妇竟然要费那么大力气…那他们的实力也太弱了。三人探视案发现场穿插案情进展的处理很好,镜头感这个强呀~还有那栋房子每个细节的处理也很精妙,只有老头不声不响的就做好一顿法式大餐,让我突然想起之前锅里蟑螂的镜头…接着复仇的时候故事性变的更加强烈,老头开始显现出失意的症状,一手拿照片一手持枪的时候像极了记忆碎片。后来枪击,杀戮,最后一段复仇演变成两端复仇,记得三人在老头失意后有一段对话   “当一个人没有了记忆,你们说他的仇恨还在不在。”   “如果他可以选,你说他宁愿记得还是不记得。”   “他不记得我记得。”         可能这就是杀手的本色,也可以说就是一个义字,三个人为了一个义,明知命不久矣可是依然固守坚持,可能这

《麦田》的欲望和谎言

     如果一定要按照商业片和文艺片的方式来划分电影类型的话,《麦田》无疑是属于文艺片的阵营。而差不多同期上映的电影里,它又和同属文艺片阵营中的《狼灾记》有所不同──它的气质属于浑身上下都流露着文艺范儿,但仔细一想它和艺术片又有差别。因为,你还真琢磨不透这片儿到底想讲什么。      关于《麦田》的故事,网上已经到处都是了,我就不在这里复述了。我作为一个类型片重症患者,对艺术电影和文艺范儿的电影都抱着小心翼翼的尊重态度──在咱们这里,看不起类型片是您有品味;看不起文艺片那就是人品有问题了。但是,说实话,我没看懂《麦田》的故事,因为别说类型化叙事了,就是从散文的角度我也没能捕捉到这个电影的神韵。      无论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关于谎言还是欲望,它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没能营造出一个合适的故事载体。对于一部所有的电影元素都营造的分外精良的电影,却恰恰在最根本的故事层面上没能讲明白一个故事,确实是非常遗憾的事情。《麦田》的摄影、美术、音乐、剪辑等等环节,都可以说是精美甚至华丽的。但是在这些华丽的元素包装下,这个故事的主题却是模糊而游离的:两个秦国逃兵在一个寡妇村里的冒险?还是谎言和真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或者是欲望和人性在东莫村里的相互救赎?这些大概念都被这个模糊的故事给炖成了一锅糊涂粥,我们作为观众固然很尊重导演的思考,但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整理出一个明确的思路,这部电影对观众的要求就有点高了──大部分观众作为消费者还是去看故事或人物的,而本片在这两点上恰恰是模糊和混杂的。      本片中只有两个人物让我印象深刻,但很不幸都是反面例子。一个是杜家毅扮演的逃兵,其癫狂和夸张的表演方式,将这个本来就猥琐的角色塑造的更加令人厌恶。杜家毅扮演的这个角色每次在银幕上的出现,都让我不由得有一种想起身离场的冲动。我不清楚这种表演风格是由导演控制的还是演员自行发挥的,但就我个人的趣味来说,这个时时刻刻都穿着丁字裤的男人彻底毁了本片精心营造的文艺范儿。      另一个让我记住的角色是王志文扮演的强盗头目。除了他时时刻刻都在飞扬的长发以及牛屄闪闪的围巾外,我相信他最后的结局一定会让观众印象深刻。主要原因是这个角色深得星爷无厘头表演的精髓,在紧张刺激的悬念之后,他忽然用一种令观众极其意外的方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剧效果──我就不剧透了,大家自己看吧,我打赌观众一定会在这个地方有笑

Google 百度和谷歌的那些事

很久不在这个blog上写和技术无关的东西了,尤其不想写跟业界有关的东西,觉得太空,太忽悠,对别人没价值。但这次,我想写写这5,6年对 google和百度的一些观察心得。这里面,这里面存在大量的个人推论,我并不能担保完全正确,请只当作是一次思想的碰撞。 这篇blog主要由我完成,Tinyfool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亦有重要贡献。 1 google,不作恶,信息流动 众所周知,google的目标是"整合全球信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来,这可以看作加快信息流动。信息流动变快是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的。加速,始终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线,快即是价值。从蒸汽时代到现在,每一次让移动速度加快的方式都造成了人类巨大的变化,只不过,在蒸汽和机械的时代,加快的是人和货物的移动,信息时代加快的是信息的流动。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很多事情不再需要实体物质的流动。比如,我们不再需要人去送一封信,而只需传递一封电子邮件。我们也不那么需要去订阅一份报纸送上家门,而只需要浏览门户网站。这是信息时代带来的改变。而Google所做的,是继续加快这种信息流动的速度,让人们需要的东西更快的呈现在眼前。 Google始终坚持Pagerank排名,除了惩罚作弊者,并未干预过任何排名。这是因为,信息的正常流动才会加速,加速信息是Google的价值,也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Google绝对不允许把广告插入到搜索结果中。否则搜索结果质量会下降->用户不满意->搜索量降低-> 广告点击降低,最终仍然造成收入下降。(后面我们会讲到百度完全不同的做法) 投放过Adwords的同学会发现,并非价格越高越好,就算单价非常高,如果匹配度很低,广告点击率就会很低。这样Google仍然会降低这种匹配的出现频率。这样就避免了在A在B的搜索结果中投放"我是B"的广告来误导用户。 在这个体系下,有用的东西就是有用的,信息流动会变快,Google会推动这种信息变的更快,没用的东西就是垃圾,会阻碍信息流动,Google就让他变的更慢,直到被放弃。 Don't be evil 这句口号,可以理解为东欧出生的布林对人生的追求,也可以理解为Google商业利益的准则。因为,越是不作恶,越是让信息有序,正常的流动,给 Google带来的实际利益也就越大。很多人认为

A love that never grow old《我的父亲母亲》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看 。也自然不记得,曾经在哪一段情节落过泪。我就只是打开它,打算利用今天晚上难得的空闲再次重温一遍。    一部没有多余技巧的张氏电影。唯一与众不同的就是,回忆是彩色的,而现实是黑白的。    片子的基调是缓慢宁静的,色调却像秋天的油彩。延续张一贯的风格,朴实、干净,像一只简单粗犷的陶土碗。感觉上,张艺谋电影中的女主角,都被他赋予了男人的个性,倔强而执着,母性而坚定,一股子拧劲。我始终觉得他作品中的女主角,都有他自己的影子。    章子怡的演技我是欣赏的,我认为做戏和做人不能一概而论。从《我的父亲母亲》到《十面埋伏》,她渐渐学会读懂张要求的角色,并且把自己融进去,打造成导演要求的样子。一个好演员除了要将自己的理解移植到角色上以外,更要明白自己终究是导演的一颗棋子,要如何下并不是自己说了算。好演员要学会牺牲的并不只是外在,还包括自己内在的想法。她是聪明的,她的成功并不只是运气。       十八岁的漂亮少女,明亮的眸子,固执的一见钟情。她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爱人。    穿上新棉袄去看他;为了能听见他教书的声音每天在村里的前井打水;用漂亮的青花瓷碗装好吃的摆在第一个位置上;刻意的在他会经过的路上等他;看到他走向井边赶紧把已经打上来的水倒回去;劈柴烧水认真的为他做一顿派饭;试图一遍遍的追上那辆远去的车,只为了让他吃上自己包的蘑菇馅饺子;记着他腊八回来固执的站在村口的路边等他,直到全身冻僵。    我喜欢这样简单干净的情节,就像一段柔美的旋律,真实细微得让人感动。每一个细节都说不上有意义,每一个细节却都那么纯粹美好。我相信爱情是傻傻的,是固执的,是莫名其妙的。“母亲一连好几天早出晚归,她把那几十里山路都跑遍了,她想找到父亲留给她的那只发卡。”当她把那只失而复得的发卡别在头发上的时候,她的眼神甜蜜而哀伤,愣愣的,眼泪却没有落下来。    爱情是什么,又好像不是什么,那种认为爱情通过努力就能获得的态度向来值得质疑。爱情能通过金钱获得吗?那多少金钱才是足够呢?爱情能通过人品获得吗?那多好的人品才能赢得足够好的爱情呢?爱情能通过外表获得吗?那什么样的容颜不会老去呢?与这些相比,一见钟情反而要可靠得多,有条件的感情不能算是纯粹的感情,充其量只能算做与现实的拔河而己。一点点感情加上一点点现实的考虑,造就大部分徒有虚名的爱情。    “先生回来啦

我!刺!你!妈!的!陵!《冲刺》

     刺!你!妈!的!陵!         1、首先请注意——未成年人及卫道士请自觉忽视脏话,这并不会影响你的阅读。               2、请所有看到我这篇文字的朋友帮忙转帖,分享,我希望更多的朋友看到它,因为这篇文字不是出自一个枪手,它的背后也没有任何商业炒作的目的 ——这完全是一个普通观众,普通公民,普通百姓对某些电影的正是感受和愤怒!我只是一只小蚂蚁,我见不到那些位高权重的人,我也见不到那些大明星!我更没有任何机会在媒体上奔走呼号!我只能在论坛上,BBS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发泄自己的愤怒!希望所有和我一样的普通水民,和我一样的弱势群体能够听到我的声音!            3、以下涉及到的几部电影——《麦田》《刺陵》《风云》,本人绝不做任何正推荐,强烈建议大家连DVD都不要买,看盗版都是浪费时间!如果非要花钱看个景活着看个人,建议大家做好被羞辱的心理准备,再抱着绝对批判性的心情。至少这样你的失望会少一些!            我是一个普通的观众,我叫小九。我刚从电影城出来,一脑门官司钻进咖啡厅,为的就是赶快找个坐下的地方,一吐我心中的恶气!作为一个良好的市民,我奉公守法了这么多年,忍气吞声了这么多年,埋头苦干了这么多年,今天终于忍无可忍的爆发——只因为我看了今年最让我恶心的一部烂片——《刺陵》!            好吧,我承认,我是先看了《风云2》,又赶场看的《刺陵》,本来就有些怨气,所以聚在一起爆发,也不能说全是《刺陵》的关系。我翘了班,打车赶到电影院,兴冲冲地买票,急不可待地冲进电影厅,怀着无比兴奋和幸福的心情期待着《风云2》和《刺陵》带给我期待已久的激情,结果——被《风云2》泼了一桶冷水,又被《刺陵》泼了一整个浴缸的粪水,我实在不能控制自己的心情,当我起身时,我不断地对自己说——“冷静!千万要冷静!你身上就带了几百块钱,如果你把手上的可乐丢到屏幕上,你赔不起!”我不断这样暗示着自己走出来,终于没有做出损害公共财物,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            本以为,《麦田》那样史诗级巨二无比的电影,一年能出一部已经不错了,可是真没想到,巨二年年有,今年特别多!《追影》二也罢了,但它是吴镇宇首执导筒,一个演员出身的导演,很诚心诚意地去搞笑,就算故事讲得差点我们也能接受,只希望他今后干回老

为《杀人犯》正名

  现在的网民习惯为看电影先睹影评为快,往往人云亦云,不知其所言甚是。      当MJ音乐电影可以在豆瓣上以接近满分的评分在新片榜上飘红时,当随便一部登录中国内地院线的大片都可以轻松在新片榜上高居不下时,我突然想起,原来我们看过的好电影太少,看过的特效大片更少。因此,我们可以慷慨地给阿童木,给MJ,给2012一个比烂番茄,IMDB评分更高的分数。因此,我们看到,当阿童木,七龙珠全球票房惨败(阿童木制作公司意马国际的股价甚至因此暴跌37%),在中国还可以混到四千万这样一个不错的票房数字。而《阿童木》在豆瓣评分系统还是超过了七分。      先说这一部在豆瓣评分仅得5.2分的《杀人犯》。《杀人犯》算是难得一见被影评和观众口诛笔伐且又能在香港本土冲破千万票房大关的电影。香港电影多以喜剧,警匪片为名,而像《杀人犯》这样的悬疑凶杀体裁,说真的,真的是少有见之。这可能是品承中国人“大吉利是”的精神,看电影,一看特效,二看明星,三求娱乐爆笑。有人说,《杀人犯》有郭天王,也算是星光熠熠。孰不知,天王已迟暮,星味难再。《杀人犯》内地上映时被严重阉割,也可能导致了更多观众直接把片子判了死刑。      其实《杀人犯》的开局简直可以为后世追捧。港产片一向品承着快拍快上赚快钱的宗旨。悬疑片的剧本可能更加考验编剧“有几多料”,故大多编剧敬而远之。这次杜致朗“明知山有虎”却依然有这份胆色,独立完成这个本子,实在值得嘉许。起码,我们不想每次进戏院都是看009这样的胡闹喜剧,或者是空有特效的荷里活大片。      电影开场,梅林茂的音乐马上把我们带进悬疑的气氛。而影片的摄影也出奇地讲究,黄绿色作为画面构造的主色,凸显血肉模糊的受害人。影片聪明地没有向cult片走得太近,观众感受到一份恐慌,到底是谁那么残忍,用这种骇人听闻的手段杀人。导演的镜头走位也很讲究,由远及近,再从近景升格。观众的视线暂时从受害人出发,开始去把焦点放到谁是杀人犯的命题。      在受害地点昏迷,郭富城饰演的警察凌光成为最大嫌疑人。影片只花了一两分钟,就通过了钱嘉乐的口中交待了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接下来,凌光苏醒,继续调查电钻杀人案,却发现所有的证据都指向自己。无奈之下,凌光一时错手杀害了自己的好友兼同事鬼(张兆辉饰)。观众的第一个疑问(谁是杀人犯)还没有得到肯定,第二个疑问就出来了:如果凌光不是杀人犯,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Google喝彩

昨天,Google中国没有说任何理由,终止了和文著协关于 Google图书搜索 是否侵权的讨论。我想,这 一定意味着有什么事情发生,因为Google的企业文化里没有不负责任的态度。 今天8点多,我从被窝里跳出来,看到Google在官方博客说极有可能撤出中国– 他 们将与中国政府探讨建立没有审核机制的G.cn –如果不能建立,那就撤出中国。 下图是分别用Google.com和Google.cn搜索某个关键词时不同的结果对比。 一、Google的底线 Google北京时间今天早上发布了一篇 官 方博客 ,表示正在评估公司中国业务运营的可行性,并可能完全退出中国市场,因为他们遭受了据信来自中国大陆的重大网络袭击。 前面所说的网络袭击是: 一些来自中国的“不法分子”试图入侵中国维权人士的 Gmail ,盗取维权人士的邮件。Google表示这些不法分子没有得逞,但这一举动成为了Google撤出中国的导火 线。 一直以来,Google都无法在中国开展全面的业务:Google搜索经常被重置、Youtube无法打开、Google Docs经常被和谐、政府不断要求Google.cn审核关键词、国营电视台不断用各种理由对其抹黑…… 所以,Gmail被攻击只是让Google的忍耐度到达了极点,一直以来,他们忍痛接受网络审查, 在 中国苟全着 ,但这回Google的底线被触犯,它不可能不愤怒。 实际上,Google酝酿着离开中国是有迹可循的, MMdays 提 到一个重要的事实,12月初的时候,谷歌中国负责人 表示 ,Google 在中国不是要做 Google China ,而是 Google in China 。这两者的区别,我相信大家都能看 得出来。 根据 谷 奥的翻译 ,Google在官方博客里纰漏: 1、对邮箱的攻击并不是只针对Google,至少还有另外20家来自各行各业的公司都受到了攻击,Google提醒这些公司,并与美国当局进行合 作。 2、Google发现大量在中国致力于维权事业的美国、中国和欧洲的Gmail用户都经常受到攻击,Google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些攻击者的目标 是维权活动者的Gmail帐户,根据Google的调查攻击者最后还是没有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 3、Google表示在2006年发布google.cn是为了让更多中国人民可以享

格蕾丝的姐妹篇《突变怪婴》

 这片跟格蕾丝一个套路。格蕾丝小姐好歹只是喝点血,这个丹尼尔少爷上来就把人大卸八块了,不但身手矫健而且有勇有谋,能沉住气兔子不吃窝边草,关键时刻还知道拉个保险丝。      女主母爱泛滥的更是夸张,淡定地看着儿子杀人吃肉,即使是多年好友的惨死也不能让她醒悟过来,好像除了她自己儿子其他人活着都多余似的,所以对她没什么好感。男主和他弟弟的命真苦,父母刚过世,好不容易找个女友吧,生出怪物孩子,搞得全家差点没命不说,房子还被烧个干干净净。      故事创意还可以,但演技烂,编剧更烂。男主难道从没发现过孩子的尖牙和长指甲?女主的胸被啃成那样了他也看不见?(两人也XXOO啊)跟男主弟弟搭讪的那个女生硬塞入影片不知道是为什么?莫名其妙出来这么个人,又莫名其妙不提了。跟剧情一点关系没有。      演女主的演员长的跟林赛罗翰似的,身材也正,就内说话的声儿真让人有点受不了。      忽然想起来,在手术室里孩子出生,医生护士全死光的情节,似乎在多个恐怖片/科幻片中出现过呢,看来是大受欢迎的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