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完《三枪拍案惊奇》回到家,我在我的微博上发了这样两条“观后感”,然后就洗洗睡了:
观后感1:刚看完《三枪拍案惊奇》,没有想象的那么烂,有些情节还挺搞笑的。不过说实话,我不认为这是一部“大片儿”,因为本片中建筑场景几乎就一个地方,人物就那几个,特效几乎没有,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的成本是多少,但我相信它应该就是一部标准的小成本制作,可这部小成本制作却被“包装”成了一部“大片儿”。
观后感2:回来一股沟才知道,原来这部《三枪拍案惊奇》是翻拍科恩兄弟1984年拍的那部《血迷宫》——《血迷宫》我没看过,不过估计那应该是一部黑色悬疑Cult电影,这样一部电影竟然被翻拍成大陆贺岁喜剧?——张艺谋上次是翻拍《雷雨》,这次又翻拍一部Cult电影,看来张对现在的内地电影编剧基本没啥信心了。
今天,又想起了这部《三枪拍案惊奇》,那就随便再说两句吧。
正如我在上述微博中所说的,这是一部被“包装”成“大片儿”的小成本制作电影,它以“大片儿”的声势呼啸而来,目的当然就是为了以尽量少的成本席卷更多的票房。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无可厚非。只是对于观众来说,这多少有些不地道。不过估计制片方也很清楚,本片最大的卖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张艺谋。
张艺谋此前已经拍了好几部大片儿,所以现在即使制片方让他“偷工减料”拍一部小成本制作电影,估计还是会有很多人习惯性地认定这又是一部大片儿,只能说他们的算盘打得太精了。
有时候想想张艺谋的“艺术人生”,我总觉得用“歪打正着”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了。本来他就是一个喜欢摆弄照相机的棉纺织厂工人,后来快30的时候据说是卖血买照相机然后考进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刚毕业那会儿他给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当摄影,估计他那时跟着陈凯歌混心里就想导演这活儿我也能干啊,后来他也开始当导演,必须得承认他那会儿挺会选剧本的,连拍了几部所谓的文艺片,就这样他歪打正着地成了国际知名文艺片导演。
再后来他选剧本的眼光越来越不准了,陆续拍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幸福时光》等无论是商业性还是艺术性都很失败的电影。我相信那时的张艺谋也挺怀疑人生的,再后来在《卧虎藏龙》的启发下,他开始拍古装武侠大片儿,愣是歪打正着地开创了内地电影工业的一个新时代。
在豆瓣上混的应该基本都听过杨宪益的这两句诗:“千年古国贫愚弱,一代新邦假大空。”要说张艺谋早期拍的那几部文艺片,基本上就是批判“千年古国”是如何“贫愚弱”的。而对于“一代新邦”的“假大空”,张艺谋却很聪明地选择了迎合,而不是批判。而他的这种迎合的姿态,外加那几部虽然被骂得几乎体无完肤但却在票房上大获成功的大片儿帮他赢得的“盛名”,使得他先后成为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和60年国庆晚会导演。于是他又从商业大片儿导演歪打正着地摇身一变,变成了很多主流媒体眼中的“国师”,此时的张艺谋在名望上已经达到了一个极致,以至于现在哪怕他只是拍一部像《三枪拍案惊奇》这样一部“假小空”的小成本制作电影,也可以很轻易地被包装成一部大片儿。
最后再说几句题外话,我相信这个国家的某些“假大空”的东西也曾经让年轻时的张艺谋感到极端痛苦,但当他步入中年以后,他却成了一位将“假大空”上升为一门“艺术”的“国师”。说实话,我很想知道如果张艺谋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会怎么想——当然,我估计他很可能会用一套很“成熟”的理论很轻易地为自己开脱。
在我上大学时的那几年,我总会有这样一个想法,那就是人类弄出来的很多假大空的体制啊、文明啊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其实是与年轻人为敌的。尤其是在中国,年轻人的敌人更是无处不在,而且那些敌人看上去无比强大。中国年轻人在前进的路上,到处都能看到禁行标志,看到一些所谓的“南墙”,很多中国年轻人就用自己的头在那上面撞啊撞,撞得自己满头是血。于是一茬又一茬的中国年轻人在步入中年之后,他们中的很多人自认为无法战胜那些敌人,于是他们加入到了昔日的敌人阵营之中。如果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年轻人都这样,那这个国家想不停滞乃至倒退都很难。现在只希望现在这一茬中国年轻人在步入中年之后,有更多的人能自觉地避免成为下一茬中国年轻人的敌人,那样这个国家也许才会变成一个不再只是盛产奴才和蠢才的国家吧。
观后感1:刚看完《三枪拍案惊奇》,没有想象的那么烂,有些情节还挺搞笑的。不过说实话,我不认为这是一部“大片儿”,因为本片中建筑场景几乎就一个地方,人物就那几个,特效几乎没有,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的成本是多少,但我相信它应该就是一部标准的小成本制作,可这部小成本制作却被“包装”成了一部“大片儿”。
观后感2:回来一股沟才知道,原来这部《三枪拍案惊奇》是翻拍科恩兄弟1984年拍的那部《血迷宫》——《血迷宫》我没看过,不过估计那应该是一部黑色悬疑Cult电影,这样一部电影竟然被翻拍成大陆贺岁喜剧?——张艺谋上次是翻拍《雷雨》,这次又翻拍一部Cult电影,看来张对现在的内地电影编剧基本没啥信心了。
今天,又想起了这部《三枪拍案惊奇》,那就随便再说两句吧。
正如我在上述微博中所说的,这是一部被“包装”成“大片儿”的小成本制作电影,它以“大片儿”的声势呼啸而来,目的当然就是为了以尽量少的成本席卷更多的票房。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无可厚非。只是对于观众来说,这多少有些不地道。不过估计制片方也很清楚,本片最大的卖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张艺谋。
张艺谋此前已经拍了好几部大片儿,所以现在即使制片方让他“偷工减料”拍一部小成本制作电影,估计还是会有很多人习惯性地认定这又是一部大片儿,只能说他们的算盘打得太精了。
有时候想想张艺谋的“艺术人生”,我总觉得用“歪打正着”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了。本来他就是一个喜欢摆弄照相机的棉纺织厂工人,后来快30的时候据说是卖血买照相机然后考进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刚毕业那会儿他给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当摄影,估计他那时跟着陈凯歌混心里就想导演这活儿我也能干啊,后来他也开始当导演,必须得承认他那会儿挺会选剧本的,连拍了几部所谓的文艺片,就这样他歪打正着地成了国际知名文艺片导演。
再后来他选剧本的眼光越来越不准了,陆续拍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幸福时光》等无论是商业性还是艺术性都很失败的电影。我相信那时的张艺谋也挺怀疑人生的,再后来在《卧虎藏龙》的启发下,他开始拍古装武侠大片儿,愣是歪打正着地开创了内地电影工业的一个新时代。
在豆瓣上混的应该基本都听过杨宪益的这两句诗:“千年古国贫愚弱,一代新邦假大空。”要说张艺谋早期拍的那几部文艺片,基本上就是批判“千年古国”是如何“贫愚弱”的。而对于“一代新邦”的“假大空”,张艺谋却很聪明地选择了迎合,而不是批判。而他的这种迎合的姿态,外加那几部虽然被骂得几乎体无完肤但却在票房上大获成功的大片儿帮他赢得的“盛名”,使得他先后成为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和60年国庆晚会导演。于是他又从商业大片儿导演歪打正着地摇身一变,变成了很多主流媒体眼中的“国师”,此时的张艺谋在名望上已经达到了一个极致,以至于现在哪怕他只是拍一部像《三枪拍案惊奇》这样一部“假小空”的小成本制作电影,也可以很轻易地被包装成一部大片儿。
最后再说几句题外话,我相信这个国家的某些“假大空”的东西也曾经让年轻时的张艺谋感到极端痛苦,但当他步入中年以后,他却成了一位将“假大空”上升为一门“艺术”的“国师”。说实话,我很想知道如果张艺谋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会怎么想——当然,我估计他很可能会用一套很“成熟”的理论很轻易地为自己开脱。
在我上大学时的那几年,我总会有这样一个想法,那就是人类弄出来的很多假大空的体制啊、文明啊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其实是与年轻人为敌的。尤其是在中国,年轻人的敌人更是无处不在,而且那些敌人看上去无比强大。中国年轻人在前进的路上,到处都能看到禁行标志,看到一些所谓的“南墙”,很多中国年轻人就用自己的头在那上面撞啊撞,撞得自己满头是血。于是一茬又一茬的中国年轻人在步入中年之后,他们中的很多人自认为无法战胜那些敌人,于是他们加入到了昔日的敌人阵营之中。如果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年轻人都这样,那这个国家想不停滞乃至倒退都很难。现在只希望现在这一茬中国年轻人在步入中年之后,有更多的人能自觉地避免成为下一茬中国年轻人的敌人,那样这个国家也许才会变成一个不再只是盛产奴才和蠢才的国家吧。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