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二月, 2009的博文

确实不关我事《關人7事》

  又一个验证“世界真细小”的故事,通常这类型的叙事总会让人觉得有硬来的嫌疑,而且因为时间是并行的,看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抽离出来思考时间衔接的问题,但这也只是观影的一部分。在我的字典里,好的电影和好看的电影是有差别的。好的电影是让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的,而好看的电影则只是一次不错的娱乐,只要有能令我看下去冲动的,都还能称得上是好看的电影。这部戏勉强算是好看的电影。      作为一个看港产片长大的人,我对港片还是有一定感情的,也可以说是文化上的一种倾向,比如同是纯爱题材的日片和港片,我会选择港片。不久前看的那齣《很想和你在一起》挺打动我的。近年来,香港电影对港味的探寻回温,节奏快、小制作、小情节、小演员的港片络绎上映,口碑虽一般,但起码炒热了一些气氛。我一向都觉得节奏和情节是港片的锐利武器,节奏有一半是技术活,所以香港电影人还能保持得挺稳定的,但是情节就总感觉没什么突破,无间道好卖了,就都拍卧底题材,叶念琛那几部好卖了,就都拍“黑色爱情”,而银河也是一贯的银河,贺岁片也一年不如一年。到底是圈内自娱自乐还是要另辟蹊径,港片似乎一直踌躇不前。      最近连续看了几部,《死神傻了》《同门》,都给我感觉惊喜欠奉、只能说是不过不失。稍微差点的是《死神傻了》,香港喜欢翻拍外国经典的一些题材早就不是新鲜事,我认为对香港这样一个资源、人才都有限的市场来说,这也是无可厚非。但是,拜托山寨也山寨得有点诚意。虽然不是完全照搬《死神来了》的叙事结构,而是着重在“随时随地,死法灵异”这个主题上,但是这片子的节奏确实是太糟糕了,就比如那场打边炉打出架的那场戏,演员表演过夸张不在话下,那节奏拖得也太离奇了吧。整部看完深深地感觉受了侮辱。就算许志安、樊少皇、邵美琪等人的客串再亮眼,也是瑜不掩瑕,况且他们的表演也是流于浮夸。      而看完《关人7事》,我也还好没觉得浪费时间,只是感觉被领着绕了好远的路,最后还是回到原点。路上还是有风景看的,只是看过就忘了。      为了理清关系,我还特意以便利店为中心画了一下关系图,关系人物多达12个,而不是片名的7个,不知道是片方搞噱头,还是我过虑了。我的图显示每个人至少都有两条关系线,根据什么排列组合原理,这其中错综复杂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是无法深究的,探讨来也没啥意义。我就说说我的几点感觉吧。   

《花木兰》:没想法也没办法

  这是一部对大部分普通观众来说没有任何惊喜的电影,虽然有赵薇、陈坤这样的明星压阵,但本片还是难以掩盖平庸的气质。本片和史诗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看电影的时候感觉像史诗一样漫长。      作为一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其实《木兰辞》所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女子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十二年的故事,而且中间十二年都是写意,只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合计三十个字。对于电影来说,这样的故事原型其实是最好的,因为留白很多,可以任意发挥。不过很可惜,在《花木兰》这部电影里,这个故事被讲述的平淡无奇,大部分剧情从头到尾都是“顺拐”的(我在电影院看的时候,旁边的一个观众虽然是第一次看,但却总是能提前5分钟向我们预告下面的剧情,说明这个故事连一般观众的智力水平都没能达到)。      所谓“顺拐”就是在具体的剧情上缺乏冲突,无论是人物关系还是故事情节,都毫无起伏──不过如果在故事上能做到让观众“期待之中,意料之外”,它就不是一部平庸的电影了。      讨论具体的细节就会涉及到剧透,虽然我个人认为也没啥可剧透的,但还是尊重大部分观众的意愿吧。但是我相信,即使对于不具备剧作理论知识的普通观众来说,他们在观影过程中也会本能地发现一些情节是拧巴的──因为虽然我们不是人人都有剧作理论知识,但我们人人都有生活常识(所以有些地方观众会笑场)。      (豆瓣上也有不少涉及具体情节的评论了,有兴趣的请移步前去观看这些剧透贴。)   http://www.douban.com/review/2793961/   http://www.douban.com/review/2791645/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即使银幕上的故事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但组成这些故事的细节却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银幕上讲述一个好故事是需要创造力的,你必须要用观众意想不到的方式将材料组织起来,然后还要让这个故事具有一个明确的世界观。      但在《花木兰》这部电影中,我们根本看不到主人公的成长。花木兰这个角色机械地按照导演的需求在原地踏步,从影片开始到影片结尾,我们看不到这个人物的内心,既没有生活的失衡,也没有内心的欲求,更没有为了追求改变而做出的挣扎,几乎所有重要的故事节点,都是导演硬掰过来的,而不是人物自己生发出来的。所以片

忽略年代,在利益目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同门》

  老大被人杀,做小弟想得不是怎么去报仇,而是怎么乘乱上位扩张地盘。      凶杀案出现,警察想得不是怎么去维护治安,而是怎么乘机扩大事端,抓更多人。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直逼现实的电影了。      每个人在里面都虚伪、挣扎地活着。      伍宝—余文乐,作为一个卧底,在自己生日的那天,能够选择的不是去快活,而是醉酒,忘记自己的所做的事情,希望能够获得一份清静。      黑水—杜汶泽,作为老二,本来老大挂了,自己可以做大,但没有,忍了,他要的就是扩张地盘,希望可以割地为王。      董先生,作为最大头,下面的人被杀,要不要报仇,无所谓,需要的只是安定,稳定,只要能保持局面,不让警察介入,就一切都没事。      黄柏文,作为正义的警察方,正不正义其实不重要,关键也是和谐稳定,那些可能不稳定的、威胁自己日后前途的,都可以用一切手段去清除。            忽略年代,在利益目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大人物要的维持当前利益,不要变,不要创新,小人物,要的也是利益,所以要变,最好事大变,那样才可以有更好的前途、利益。         是不是和谐版,不重要,关键主旨还是出来了。   年代不重要,是回归之前,还是回归之后,也是无所谓的。       看电驴有人这么说的:   我来解释是怎么回事吧,《同门》现在的版本是和谐版,可以还是不能公映,只能发行DVD碟。      影片里面无论是手机型号、汽车型号、广告牌等各种现代产品扫一眼都知道是产生于近几年,而且电影中有些场景我还去过,13年前也不是现在如今这模样,导演并不是不注意这些问题,当然不属于影片的BUG。这是因为影片中的“1996”在原版中是没有的,是为了应付广电硬加上去的时间设置。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香港从此以后便一直沐浴在党的光辉照耀之下,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怎么会有片中如此狂妄的黑社会呢?所以说,黑社会只属于97年之前的英殖民地,香港最后一个顽固不化的黑社会成员已经在1997年7月1日0点正的前一分钟被正法了!在党中央亲切教导和关怀下,香港黑社会已经逐渐转变成了“白社会”,还涌现出不少社会栋梁之才,有的成了慈善家、有的成了科学家、有的成了思想家、还有的当了特首...........

《Stuck[车祸惊魂]》经济萧条的末路

 http://axinlove.com/2008/11/stuck/      《Stuck[车祸惊魂]》经济萧条的末路   by @xinl.ve 081009      血浆,四下乱飞的肢体,这些并不恐怖。《28 weeks》里面直升机浆翼下哗啦啦的僵尸也无甚可怕,就后果来说,一次性残杀那么多“人”,比一个晚上才死三个人要严重的多,但僵尸片总不如《The Strangers》和《The Hitcher》让人悚然。道具不如气氛,上策还是攻心。      Horror和Thriller的类型差异,可能也在这种目睹与感同身受之上。大萧条来临之际,股市一跌再跌,割肉出局的小民看得莫不关我,自己的饭碗能保住就好。但《Stuck》一片看得却是胆战心惊,未来的一天,是否有个Cart在冥冥中等你。      Thomas Bardo(Stephen Rea饰)人过中年,抱着自己的衣服逃离了欠租的房间,走向职业介绍所。一路上求职的人和插标出卖自己的场景,和October 13, 2008一期《Time》周刊使用的封面一样(http://www.time.com/time/business/article/0,8599,1846450,00.html),秋意凉凉。失魂落魄的Thomas,没有成为职业介绍所的幸运儿,因为计算机里没有他的名字,即使他是被介绍所约来面谈,下午1点等到4点半。没钱吃饭、没有喝水,住处也没有,明天?今晚的住处先需要解决,Thomas希望全无。            由萧条带来的冷漠,除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有浮华人世和命如蝼蚁的对比,走过繁华的橱窗,推着别人送的推车,惟一的温暖并不足以支持熬过寒夜。更为不幸的是,恍惚间被护士Brandi Boski的车撞,身体的前半部分击穿挡风玻璃进入车内,大部分躯体还在车身上,片名Stuck的来由。      Brandi人原本不坏,导演特意在她工作的养老院,让她有一幕耐心清理失禁老人的污物的情节。如同正常的小飞女,夜店、嗑药和一个不务正业的男友,区别着工作中积极渴望提升的另一个Brandi。飞女的品性最后让Brandi犯的错越滚越大,惊悚气氛也越来越渗入人心。      断腿、大出血、脸被玻璃划的狰狞,离开汽车寻求救助的希望,被Brandi与其男友粉

女性受到威胁时的榜样《购物惊魂记》

While She Was Out 影片中文名为《购物惊魂记》,我以为场景是在购物中心,看她一路挑选礼物,心想怎么还不出事,不过这个过程并不无聊,与旧友偶遇,谈及个人生活,面对他人的炫耀,得强颜欢笑,还要掩饰自己的失落。这段戏非常细腻,不比其他的恐怖片,多数除了重点描绘血腥刺激的情节外,作为引线的故事非常粗糙,要么过于拖沓,要么烂俗可笑,丝毫没有诚意。 看着她走出购物中心,几个青年向她围过来,我才知道,电影的BOSS不是怪兽,而是这几个年轻人。 对付这种流氓最头疼,讲理无用,非得动武,还有当心防卫过当,死了人也要负责任。 她是一名弱妇,饱受家暴之苦,丈夫把不顺之气都出在她身上,唯有孩子的存在,使她感受到自身的意义,所以孩子是她的全部,也是最重要的。 猎杀行动开始了。她撞了车,想要发动汽车,却来不及了,只得立即拿了工具箱跑路——还好有头脑,不然我又要抓狂了,通常恐怖片里的人物都比较傻,只懂得尖叫狂奔。 山坡上的小树林里,几个人分开围追女主角,被逼无奈,她在“只想见到孩子”的欲望驱使之下,开始奋勇反击。她拿出千斤顶,狠狠砸向对方。哇,爆发力极强,与之前的软弱形象反差很大。 从心理学角度讲,杀人是一种习惯,一但开戒,就停不下来。 领头的男子,最终找到了他,脱下手套,轻抚她的脸,竟然说中她的心事,家庭暴力,冷淡的生活……两个人开始激吻,男子拔出枪,她右手握住枪口,拨开,却依然吻着他,两人倒地,欲火燃烧。 看到这里,我满脸坏笑——我承认自己有些恶趣味,以为接下来的情节是一段畸恋。 没想到,肉搏戏要发展到限制级时,女主角突然从口袋里掏出喷火器(?),使对方失去视力,随即用一旁的枪击毙他。 真的很佩服。尤其是刚看完了《伊甸湖》,心中憋闷的不得了,觉得今天是出了一口恶气。如果《伊》中的女主角也有这等勇气,也不至于最后不仅没能帮助丈夫,连自己的性命也弄丢了。 现在的都市,犯罪事件时有发生,一次都太多,所以不能抱着侥幸心理,应当在日常就有意训练自己的跑步速度,基本防身常识等等,以备不时之需。

《斗牛》:牛B是这样炼成的

  《斗牛》的观影经历是让我欣喜的——终于在09年看到了一部牛B的内地电影,当然我们总是能在一部电影作品里找到前辈的影子:你可以说《斗牛》是一部喜剧版的《活着》,一部人兽版的《鬼子来了》,甚至一部中国山村版的盖•里奇。 能让我联想起这么多优秀的电影,已经说明了《斗牛》的质量。在目前还活跃的几位第六代导演中,贾樟柯只能拍拍小众艺术片,张元在吸毒前就有才尽的嫌疑,娄烨在情欲内心的挣扎里越陷越深,宁浩认准了商业类型片的路子高歌猛进,王小帅则在票房与奖项的二难选择里进退失据——相较而言,我一直觉得管虎是一位既不缺乏人文关怀作品又不缺乏可看性的导演(当然所谓的价值意义都是被阐释出来的),事实上,能够在电视荧屏上凭借《黑洞》《冬至》《生存之民工》这些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走入普通观众的视野,管虎的导演功力不证自明。 在以抗战为时代背景的电影中,《斗牛》巧妙的构制了一种相对于权力叙事的话语张力:对普通农民的生活来说,日寇、流民、土匪、八路、国军,乃至日后的解放军,都成了过眼云烟,在最朴素的生存理念的支配下,农民卑微而又坚韧的活着,城头变幻的大王旗永远无法遮蔽农民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最后,他们还用最质朴的契约理念无情嘲笑了所谓的宏大价值——在市民社会呼之总不出的时候,《斗牛》用小农意识曲径通幽的玩了一把市民理念的宣泄。最后当牛二(黄渤饰)拉着他的牛坐在土坡上感叹年华的流逝时,我立马想起了余华在《活着》里描写的那个老农和他的那头牛(可惜电影《活着》没有体现出来)。 作为农耕文明的象征,牛与农民的紧密关系不言而喻,虽然《斗牛》里把中国牛替换成了一头荷兰奶牛,但从根本上看,还是这头牛在给农民提供粮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不含三聚氢胺的正宗荷兰牛奶成了农民难得的营养保证。丰满的奶牛乳房很容易让男性农民有性的联想,于是,偷摸奶牛的奶子成了牛二的罪状,他甚至因此被戴着高帽游街。不过在管虎的处理下,游街也被戏谑化了,全然不见《芙蓉镇》式的庙堂威严。当然,这里也存在者另一种微妙的解构关系:荷兰奶牛是以“八路牛”的身份被神圣化的,即使全村人惨遭日寇屠戮,这头“八路牛”却安之若素,甚至成了牛二的精神寄托和唯一伴侣。而牛二在抓阄被分配到饲养“八路牛”后,老大的不情愿,九儿(闫妮饰)在一旁高喊“要他革命”的情节显然应合了对宣传机器的教条叙述厌烦透顶的当代观众心理。九儿这个角色很有意思,她处处顶撞权威,

我用我的伤痕累累救赎整个世界<伤> Kids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面提到这样的话题: 皈依是世人最后的路途,在人们抵达绝地的时候,只有信仰可以让人获救。苦难和幸运,丑陋和美貌,残疾和健全,愚蠢和天才,这些对立面并不 是上帝对我们的刁难,而是不可割缺的结合体。上帝并不创造完美,而是在人间施舍美好的时候顺便制造出残缺,因为他深明千差万别才是人间最好的状态,如果每 个人都长得一样完美,那么完美又怎么算得上是完美呢?然而有一个令人绝望的问题是:谁来承担残缺? 那么如果当你拥有一种转移个人苦痛到另一个人的身上的特殊能力,你要如何选择? 事实上,转移个人苦痛的特殊能力只能带来更大的痛苦。这种能力一开始就是灾难,它本身就是灾难,它不会提高真个社会的幸福感,也不会平均这个世界的痛苦程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痛,凭什么要别人来承担自己的那份? 朝户的世界是黑暗的,尽管他拥有超能力。超能力的他一开始就被认为是怪胎,结果父亲拒绝承认这个孩子,母亲在杀死丈夫之后想要的不是宽 恕,而是把亲生儿子置之死地的决念。这是多大的一个悲哀!一个最绝望的想法并不是你做了多少错事,你多么穷困潦倒,而是一开始你就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你 本身就是一个污点。如果你的出生本身就是一个错误,那么以后你所做的一切都不可能正确。当朝户的母亲一个字一个字的对朝户说:现在我被关在这里,都是你害 的。现在你还追到这里来,你到底要害我到什么时候。我能了解朝户作为亲生儿子的绝望和悲凉,整个世界已不再需要我,我也不再需要这个世界。如果是我,我宁 愿如朝户一死。 如果说朝户的家庭悲剧是注定性的,不可救赎的;那么志惠和健夫的悲剧还是情有可原,可以救赎的。健夫的父亲曾经给健夫带来伤害,可是他还 是承认健夫,这是一场宿醉后的发泄在儿子身上造成了成年后的阴影。志惠的伤害是他人造成的,最后朝户也转移了志惠的伤害,就此而言,志惠所受的外表之伤和 心灵伤害在朝户的巨大悲剧之前毫无重量,无足轻重。 转移苦痛的能力如同扮演上帝的角色。决定救谁,痛苦转移给谁都在个人的抉择。上帝以前或许存在,将来也可能存在,但现在上帝已经死去,没有人能够顶替上帝,执行定人生死,处人欢痛的责任。 所以,朝户选择去死是对的,用他自己一个人的伤痕累累去救赎整个世界。 然而,一个人无法拯救这个世界。

性——中国电影必不可少的壮阳药《白银帝国》

 看完《白银帝国》,银子倒没有看到多少,倒看到了一个女人和一对父子的故事。   综观中国最近几年的电影,男人和女人的故事是一定少不了的。至于男人和女人的故事,不外乎爱情和性两种。   爱情和性,仿佛中国导演编剧们的壮阳药,一吃,高潮立马就来了。      《白银帝国》正是一部挂着晋商的羊头卖两性狗肉的影片。      初看宣传,《白银帝国》是一部充满野心的作品。影片将视角指向了清末民初的晋商,试图通过著名的山西票号“天成元”来展示清末中国商业之变迁,晋商之经营之道。这本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题材,又有郭台铭这样的商业巨子撑腰,经商驭人之道本可以大书特书。但是,我们所见之电影本身,似乎与宣传之本意大相径庭。      郭富城饰演的三爷与继母两情相悦的爱情,继母与康老爷(三爷的父亲)之间的性。“乱伦”在这里成了一个充满悖论的词语。三爷与继母之间的爱情,从已成事实的辈分上来说,是乱伦,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他们的爱情是是合乎天性的。继母与康老爷的性,通过一场铁林•口条•张的霸王硬上弓的情色戏激化。从家庭辈分上来说,他们是合乎逻辑的夫妻,但在天性的层面上,康老爷强娶年轻姑娘,而年轻姑娘刚好喜欢自己的儿子,是更没有仁义的“乱伦”。      而整部电影的起因与发展,都随着这“乱伦”的线展开。   康三爷玩世不恭的原因是因为父亲强占了自己喜欢的女子,而这个女子成了自己的继母。他的内心世界,是挣扎,是痛苦,是在伦理与自由这条路上的无数次的殊死斗争。这是故事起因。   而后康二爷和康四爷相继瘫痪的瘫痪、疯的疯,康老爷只有了康三爷这么一个儿子,他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康三爷的身上。这时的康三爷是逃避的。之后又囿于传统理念,开始按照父亲的方式锻炼自己。而这期间,继母这个女人又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继母这个角色受过西洋教育,思想先进,向往自由,康三爷的现代管理思想,可以说都是她所赐予。这样的情节设定,也导致了影片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全靠这个女人的思想所支撑。   正如影片画外音文艺腔所言,这是个神奇的女人,但是也是康家避讳的女人。      于是,导演华丽地让银子成了配角,白银帝国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帝国,无人知晓。观众多见到的,是——   男人改变世界,女人改变男人。      男人支配着银子,将全国票号玩弄于股掌之中,而女人

温暖的心理恐惧 ------- 当你爱的人成为死尸,你可以用想象将她复活

  格蕾丝,有太多的暗喻和心理恐惧,隐藏于影片之中。所以看到豆瓣上的影评如此的差,就忍不住来说几句了。      没看此片之前,看到影片介绍,难免误会格蕾丝是片类似于什么魔婴怪胎的烂片。一看片子的开头,就被干净的画面所吸引,一个苍白的女人的背上,爬着几只苍蝇。让人欣赏,又忍不住恶心。      整个片子,没有鬼,也没有怪,只有强大的心理暗示。      从窗外透进来的阳光,飘浮在阳光中的尘埃。玛德琳做爱的时候,面无表情,做完之后,她把腿抬高,以一个方便受孕的方式躺在床上,脸上却浮浮现出期待,阳光洒在她的身上,看上去真美好,很明显,她并不爱她的丈夫,他们只是平静地生活,没有任何激情,其中一个因素是玛德琳是lesbian.她只是想要一个孩子,而那个孩子,叫格蕾丝。      而玛德琳的接生医生,就是她曾经的爱人,帕蒂。玛德琳在车祸中失去了她腹中的孩子,对于丈夫的离世,她并不悲伤,甚至在车祸现场,她也没有去关注他去否还活着。她只想要腹中的孩子。      帕蒂纵容玛德琳生下了死胎。看着玛德琳把死去的胎儿抱在怀里,她可能不忍心去让她接受真相,于是,她继续纵容玛德琳骗自己,这个孩子复活了,并且要用她的鲜血去喂养,这一切不过是假象,是一种心理恐惧。当我们看到可爱的婴儿时,无法接受她其实是个死胎,并且散发着臭味,招来无数的苍蝇。      玛德琳最终在帕蒂有意或无意的放任中,结束了生命,而她和她的格蕾丝,成了帕蒂的幻想对象。她把她们放在她的旅行车里,载着她们一起行走生活,也许她们的完美生活可以永远活幻想中。而作为了解真相的我们,只能感到背后寒风阵阵。。。。      哈,让人很容易想到三更里那个小故事---回忆,原来,爱一个人至深,就可以把她永远留在自己的想象里,即使她是具尸体。

《扑克王》:独辟蹊径却难称精彩

  赌片,和黑帮片一样,在香港影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影坛的黄金时期里,赌片也历经了一个辉煌时期。尤其是周润发主演的《赌神》系列不但把他的演艺事业推向另一个高峰,创造了极高的票房神话,而且还引发了一系列的跟风之作(这也是香港影坛的一个特点),大批的赌片如《赌霸》《赌圣》等充斥影院,虽然有的也取得不俗的票房,不过也是泥沙俱下,不少充数之作。香港回归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赌片这一类型在香港影坛逐渐式微,难有佳作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随着内地市场的不断扩大和香港影市的相对萎缩,好多影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内地,而这种赌片在内地严格的审查制度之下能够上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使得好多重视市场的老板不敢轻易投资这种类型的片子,倒是在赌片领域早已经“功德圆满”的“不差钱”的王晶导演在这些年不间断的推出这种类型的片子,不过这些类似《我的老婆是赌霸》之类的片子除了向世人展示王胖子的泡妞成果之外,水准让人不敢恭维,简直可以直接用“垃圾片”来形容。   这次由陈庆嘉推出的这一部《扑克王》,首先在称谓上也“与时俱进”了,“赌博”不叫“赌博”,称“博彩业”了,所以这部电影也不叫“赌片”,可称作“博彩片”了。在内容上,陈庆嘉也做了一定的创新,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摒弃了有关黑社会的所有内容,也许是为了审查的原因吧,却使得整部影片看起来不伦不类。影片最大的卖点就是启用了当今香港影坛比较受欢迎的古天乐和刘青云来担纲主演,二人刚刚在年内推出了既叫好又叫座的《窃听风云》,加上二人确实非凡的演技,确实值得关注。尤其是古天乐,称他为“今年最火的男影星”确实也不为过,仅在年内,就一口气推出了《大内密探零零狗》、《窃听风云》、《意外》和这部片子,不知道是应该让人感慨他的吸金能力,还是敬佩于他的敬业精神。不过刚刚在网上八卦见到报道说他买下亿万豪宅,还是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了。   陈庆嘉早些年给吴宇森写过剧本,后来和多名导演合作过,担纲《大事件》、《江湖告急》、《野兽刑警》的编剧,比较出色,不过自己做导演,却是烂片不断,鲜有佳作。这次推出《扑克王》,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独辟蹊径”,希望开辟一条不同于以往赌片的东西。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前面提到的,基本上取消了剧中的反面角色,并最终安排了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加上里面的些许无厘头式的搞笑,使得整部影片完全变成了一部喜剧。这种处理,看得出编

戴立忍的一声叹息

   相信在影片落幕的那一刻,很多人的眼泪都回来了,这种感觉熟悉却又不熟悉,只因时下已经不再是滥情的年代,即使偶有感动,也会是涓涓细流,而不再是20年前那般的嚎啕大哭。戴立忍的冷静让人有些受不了,包括他用起了黑白镜头,和那些不带感情修饰的白描,都让整个故事透到了冰凉。戴立忍不是无情,他只是到了心境沧桑的年头,即使面对着大堆的不公平,也只会凝望着报以一声叹息。       这是个真实的事件,没人去怀疑其真实性,父女不能在一起,不是社会问题,而根本是“严格执法”的后果。这是荒唐的结论,也是扭曲的现象,武雄被一批议员、专员像踢皮球一样从台北踢到台南,从台南又踢回台北。逼到穷途末路的那一刻,“讨个说法”竟也变成了锒铛入狱、父女分离。分别的日子里父亲不停的找寻女儿下落,女儿则闭口不再言语,用沉默去控诉这个无情的社会。       戴立忍说自己把它搬上银幕,是因为人们的健忘,武雄在高桥上作势下跳,引来的竟不是同情,而是围观。没有人在乎他受了什么委屈,也没人在乎他要表达什么抗议,伟大的围观者们只需要谈笑风生,讨论一下“跳”还是“不跳”的问题,甚至可以为此而下注小赌一局。道貌岸然的议员更喜欢搞集体抗议,而不怎么关心个体民生,他只懂得追求政绩、懂得拉拢媒体、制造议题。所谓的社工,只知道秉公办事,却不懂他人苦楚,也许是看惯了人间冷暖,事不关己就习惯了高高挂起。       “讨个说法”怎么做,秋菊跑省城苦打官司,魏敏芝到电视台门口呆着不走,武雄和秋菊一样碰钉子,却没后者那般“和谐”的幸运。戴立忍的话还没讲出口,麦芒已经对准了好些人,政客、社工、媒体、民众……荒凉的社会,孤独的旅人,台北像极了一座腐朽的城市,“日理万机”的“总统府”、“为民执法”的“市政厅”,都成了一种冠冕堂皇的建筑陈设,这个岛屿的真实不在这些楼盘街道,而在那穷苦的海岸线。打渔为生的人,虽然清贫,却也脱离了遍布着谎言的迷局。       不清楚谁还在守着那梦想的乌托邦,武雄天天上黑船劳作,妹仔学会了捕蟹子,两人会被敲门声吓的慌张,也会在警察闯入后躲在水底回避。父亲念念不忘让女儿读书的事,要为了她去接那些要命的活;妹仔则早早学会了懂事,她安静又无求,只愿能和父亲相依为命。戴立忍终于还是熟悉观众的脾气,于是安排了那个结局,只是小小的对望,距离还在,温暖已经在心中冉冉升起。

《麦克库之夜》:看到的只是以为的

  (芷宁写于2007年9月6日) 有人把影片《麦克库之夜》中丽芙·泰勒洗车的那场戏,评为十大性感电影镜头之一。但见片中丽芙·泰勒身着浅紫色低胸连衣短裙,露出一双美腿,于不经意间偶尔将水龙头浇到自己身上,说不清是在洗车还是在洗自己,令在一旁观看的胖警察几乎承受不住。 这场戏也屡次被翻拍,如美剧《绝望主妇》第一季里,伊迪为色诱迈克而上演的甬道上洗车的桥段。只是伊迪的诱惑显得刻意而放荡,而丽芙·泰勒的放电却显得无辜而自然,好似与生俱来的性感,又仿佛混合了天真和妩媚。 当年看了该片后,下了个简单定义:在“绝对美女+貌似弱者”面前,被激发了保护欲的男人只能靠下半身来思考问题。最起码该片中的几个男人是这样的。 影片伊始便是“麦克库”酒吧服务生兰迪(马特·迪龙饰演)去找杀手(迈克尔·道格拉斯饰演),打算买凶杀人,让自己的女友茱儿(丽芙·泰勒饰演)去天堂或地狱报到,理由是他已完全被她掌控,还莫名起妙地成了两起杀人案的帮凶,甚至连自己的家也成了茱儿的。 原来,一天夜里,兰迪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了艳丽女孩茱儿,她正奋力从一个大块头的车里挣扎着逃出来。兰迪立刻被其天使般的气息、艳丽的容颜、性感的装扮、 楚楚动人的语气所迷惑,身不由己地主动帮她,并带她回家。午夜梦醒时,茱儿温和地告诉兰迪,她和大块头是搭档,她是来踩点的,一会儿大块头就来,他们准备 把他洗劫一空。 大块头押着兰迪去酒吧,枪抵着他要他打开保险柜,此时的茱儿却突然给了大块头一枪,大块头当即死去。茱儿用单纯无辜的眼神和温柔媚惑的语调好似鬼使神差般 地令兰迪“承认”,他是为了自卫而杀了大块头,茱儿更是以兰迪的女友自居,兰迪便昏了头。来现场调查的胖警察戴林(约翰·古德曼饰演)一瞥见茱儿便惊为天 人,觉得她好似自己的亡妻,认为兰迪根本配不上她。 因引发了凶杀,老板开了兰迪,茱儿便柔和地鼓励兰迪去老板家偷窃,自己则负责引开老板。于是,兰迪逐步成为了茱儿的新搭档……直到有一天,茱儿巧妙地利用胖警察,将兰迪驱逐出兰迪的家。 兰迪的表兄律师卡尔(保罗·瑞瑟尔饰演)也在求助,他求助于心理医生,因他对一个女人的痴迷让他不能自拔,而这个女人正是表弟的女友茱儿。他曾在酒吧外看 到过她,表弟也曾带茱儿去他家做客,在他眼里,茱儿的一举一动都性感妖冶,都是勾引他的信号,他认为她很放荡堕落,表弟根本配不上她。果然,喜欢玩SM而 羞于和妻子提的卡

人民需要荡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音像店老板在推荐《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时挤眉弄眼,神色淫荡地说:“好片!”诚恳地讲,当时我是准备拿来当毛片看的。但是很明显,这位《天堂电影院》和《海上钢琴师》的导演的作品显然不适合调节生活情趣,里面偶尔的一些露点镜头也唯美地让人偃旗息鼓。 假如观众可以把思虑从贝鲁奇美丽的胴体上移开,就会留下比贝鲁奇的乳房更触目惊心的印象——人民的无耻。就在这美丽的意大利小镇上,一帮看似 善良的居民,一个美丽的弱女子玛莲娜,男人们的贪婪和虚伪,女人的嫉妒和蛮横,流言、排斥以及现实的残酷终于把玛莲娜赶出小镇,战争结束后玛莲娜和他的丈 夫回来了,最后在一句“早安”中,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美丽女子又被这个小镇的人们接受。于是我们似乎也可以轻巧地说句“人性的丑陋”;接着,退碟,换碟—— 事实上这就是我们对待一切罪恶的态度。 玛莲娜惊人的美丽,就如法庭上律师所说的:“她有什么罪过?她唯一的罪过就是太美丽。”她出现在广场上时,从小孩到老人,所有男人的目光都围 绕着她,脱帽致敬,一派绅士风度。在《伊利亚特》里荷马是如此吟颂海伦的出场:“海伦走了进来,她的美丽使老人们肃然起敬。”相比较《陌上桑》里描写秦罗 敷的出场:“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不仅说明女子的美貌,更说明那些一 见美女就假装正经的人其实大都内心淫荡。 淫荡是一个人造的概念,用来维系一个由私产占有而形成的禁忌,其根基就是把女子视为男性的私产。荡妇的起因在于妒忌和占有欲:女人因为妒忌而 希望在容貌以外的方式得到补偿,于是她们就自我暗示美丽的女子在道德方面必然存在缺陷;男人因为占有欲和现实的压抑从而需要通过自我暗示来宣泄压力和化解 矛盾,于是他们幻想女子的滥交淫荡,使得美丽的女子不再被某一个男人独自占有——这就是所谓的“意淫”。这就是个体为何成为荡妇的原因——于是美丽也就成 为了罪过。 古希腊时代,另一个美女芙丽涅以“有伤风化”的罪名被法庭传讯,她的辩护律师当着陪审团的面掀下芙丽涅的衣服,指着她美丽的裸体说:难道能让 这样美的乳房消失吗?于是被判无罪。玛莲娜虽不用当庭脱衣,却因此被律师强奸;虽然她躲过了法庭的审判,但却没能逃脱人民的审判。 人民说:要有上帝,就有了上帝;人民说:要有荡妇,就有了荡妇——人民需要一个荡妇来显示自己的道德和忠贞,来显示自己

关于至今为止《死神来了》系列男女主角们的集体死亡报告

  死神1    女主在1中很明显没死,为了避免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状况,自觉主动的把自己关进了精神病院,而且是四面都是软墙除了床啥都没有的房间。不过2中在医院被炸死了。    男主在2中有交代,是躲在家中3个月后的一次出门被砖头砸死,证据在1女主精神病院病房的墙上。另有证据是死2的男主在网上也找到了同样的报道。      死神2    在死3中最后地铁站一个流浪汉身上盖着的报纸上有报道,"事故幸存者死于离奇的意外归咎于碎木机故障" ,在死2事发5个月后女主角的外套缠在了碎木机旋转的螺旋桨叶上,男主角想要救她,结果他俩都被卷进了机器里...      死神3    首先在影片的最后男主有句话貌似没有翻译出来“啥车失灵了!”,然后加上音效,应该是壮烈了。另外有朋友说D9版最后一幕是女主被另一辆地铁砸成肉泥,我没看D9版,暂且当做参考。    其次可以辅助参考的是死4里没有他们的出现,应该是当时就挂了。当然也不排除给了如同死2男女主角那样的线索但我没留神的可能性,这个就等细心的朋友调查发言了。       死神4就不用多说了,影片结尾直接明了。      贯穿死神系列的线索    死2中有一段可以贯穿整个死神系列的线索,是死1的延续,也是死神后3部的出发点,就是幸存者去找孕妇时在车上讨论的那一段对话。很多翻译都不完整,大意如下:    所有的人都被死1的幸存者死前直接或间接的救过一命,死1的幸存者本就不该活下来,更不可能救其他人,所以他们本来早就应该死了。    死2男主角本该在一次任务中殉职,但临时被派去一个火车事故而幸免,所以他间接被火车事故救了,火车事故就是死1中BILLY的头被削掉那次。    死2女主角是本应该和妈妈从超市出来后取车时被坏人杀死,但有人来找她做问卷调查,于是幸免,她妈妈自己去取车,被坏人杀死。所以她是被问卷调查救了,而问卷的内容是TOD在浴缸中“自杀”事件。    那个黑人是老师,他有个学生拿刀要来学校杀他,但是他在之前被调走而逃过一劫,他被调走就是为了顶替死1中的那个老师。    长发男,就是身体被钢丝切成三段的那位,本该在巴黎旅行时在巴黎歌剧院倒塌事故中死亡,但鬼使神差的没有进去巴黎歌剧院 正好歌剧愿倒塌 他见回条小命 但是他目睹了死1中男女主角

《靖国神社》在釜山

  备受关注的《靖国神社》10月6日终于在韩国釜山电影节全球首映,揭开了影片明年计划在日本、韩国、中国同时公映的序幕,受到了全球的关注。在釜山Primus的放映厅里,日本、中国、韩国等亚洲各个民族的立场在荧幕上下激烈交锋。 “参拜”所代表不仅仅是一个仪式,而是关乎日本和亚洲许多在二战中受害国家的历史与民族问题。我们的世界远未能进入一个“后民族”的时代,民族承载着人们共同的记忆与忘却,民族的立场又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看法。 中国导演李缨拍摄《靖国神社》就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处境,即便这样,他却做得克制。他以作为在日本生活了18年的中国人的立 场,展开他自己对靖国神社问题的观察与追寻。影片以两条线索交叉穿起了不同人对历史的记忆与忘却:一条线索是作为舞台的靖国神社——那个坐落在天皇宫殿旁 边的、景致优美的、神道教神社,在这里,对战争与参拜的各种观点激烈地交锋;穿插在这当中的另一条线索,是作者对92岁的靖国刀匠灵魂深处关于军刀、战争 与天皇的记忆的追寻,这一线索成为观众读解舞台上的冲突的关键——那把从未出现的军刀,作为靖国神社的神体,象征着二百四十多万的战争“英灵”。在战争的 年代里,刀匠就在神社里铸造军刀。当时的日本锻造协会的理事长,正是东条英机本人,而神社的大祭司,则由当时的陆军大臣担任,靖国神社在当时,是一个由军 人掌管的机构。 在对靖国刀匠的记忆追寻过程中,我们不断看到靖国神社这个舞台上一幕又一幕的戏剧冲突。 影片的第一幕是日本战败六十周年在神社里进行的参拜活动。一位老人举着军旗,庄重地步入神社,口中念着祷告词。接下来,军人、平民纷纷出 场,高呼着“天皇万岁”进入神社参拜。此之前,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公开声明了个人有参拜的自由。对许多日本市民、尤其是曾经亲历战争的人来说,靖国神社是 他们缅怀先辈的场所。而战争,他们认为,那只是日本对英国等老牌“海盗”国家的模仿,甚至还没有等到他们做得极致,日本已经战败,遭受到战争带来的巨大伤 害。 另外,一个举着星条旗和“支持小泉参拜”的标语的美国人出现在靖国神社,一些人围了过来,接过美国人的传单,和他握手,感谢他的支持。但 是很快,冲过来几个怒气冲冲的日本人,要夺他的旗子、要把他赶出神社。与其说这幕展现的是日本与美国的冲突,不如说这是关于日本人记忆与忘却的碰撞。最 后,美国人被警察“请”出神社。神社本来就不

我们原谅的是认错的人《萤火虫之墓》

  和人聊动画片,忽然说到了《萤火虫之墓》,就又开始有了如骨鲠喉的感觉了。那部动画片曾经很出名,近年又被重新拍摄了真人版。不管哪一版,还真赚了世界上N多人的眼泪。      小日本儿自己是肯定哭了。这片子反映的是日本在二战时国内的悲惨生活,炸弹,饥馑,漠然,流离失所的百姓,渐渐死去的孩子……好一派无辜的凄凉景象啊!“战争真实残酷哇!”今天的小日本儿看了电影,擦着眼泪说。但是下一句,肯定是慨叹:“当年我们那么惨,也没有丧失斗志!看如今我们的生活多美好!我们的民族真强大!”      一些中国人看了,也哭了。我就不明白,惨就得陪着哭啊?前一阵子有个人特喜欢拎着炸弹满街走,专炸公共汽车。后来没留神,把自己给炸死了。我看这个人也挺惨的啊,咋就没见有人哭呢?希特勒死的时候也挺惨的,要是找个纳粹残余拍个电影儿,保准儿忽忽煽情!那犹太人看了,是不是也应该跟着流下同情之泪呢?      有的傻孩子说了,战争与人民无关,政府行径卑劣,人民仍旧可以善良纯朴。切,去字典里面查查看,“人民”是个啥意思。“人民”向来都是政治名词,不代表自然人的。有什么土壤,开什么花。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面前,谁也别拿自己当外人儿。都说孩子是无辜的,可凭什么我们家的孩子可以被你打死,你们家的孩子就不行自己饿死呢?你要是有心爱自己的孩子,你倒是回家给做饭去啊你?面对一个连起码的认错态度都没有的民族,同情完全是多余的。      本人的英语实在是上不得台面儿,初中的时候默写字母还要别人替写才行,因此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还有中日两国之外的人为了这片子哭哭啼啼。反正我看的片子可是被配了汉语放映的。小日本儿这笔帐算得真不赖。上了年纪的中国人是不可能吃他赚同情这一套了,那就可以从半大小孩儿入手哇,我来个动画片给你!瞧,二战里面日本也这么惨哇,呜呜呜……慢慢的,中国小孩儿就整不明白咋回事儿了。这一代先闹得你个稀里糊涂,稀里糊涂了自然教不出明白的后代,所以下一代更加稀里糊涂。好,到时候人家小日本儿还不知道拿什么出来呢。早晚有一天,给你来个黑白颠倒,你还跟着心悦诚服。      其心可诛。            PS.片子拍得确实不错,有整体,有细节,手法很赞。对比我们自己的战争片,有N多可取之处。从各种层面上说,都可作为我们可参照的教材。这种双赢的东西,我们做出来的实在是太

布鲁诺在恶搞谁?

    从年初到现在,布鲁诺被说道太多了,有人说科恩要恶搞一个贱俗的gay了,有人说科恩要拿gay开涮。看到这些谈论,我常常这样猜测《布鲁诺》的大致剧情:刻画一个贱俗的gay角色,败坏全世界gay的形象。        昨天看了,和想象中大相径庭。虽然布鲁诺的形象确实比较恶俗,但是这个角色并没有败坏的恶意。布鲁诺一心想要成名,可是行为乖张,因此屡屡受挫,其间一个深爱自己的人从一而终不离不弃。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布鲁诺发现成为名人的先决条件是“做一个直人”,那些给他灵感的大明星们,正巧都是同志绯闻满天飞的大牌。他终于伪装成了一个100%的直人,在拳击场上,暂时离开的爱人突然出现,打醒了他,也打醒了那些崇拜伪装直男而且恐同的直人们,不料,无心插柳柳成荫,布鲁诺就此成名,而且无须伪装地成名了。        《布鲁诺》当然是在恶搞,那些恶俗的镜头语言几度让人反胃,还好,我坚持看完了。恶搞的意图丝毫不隐晦,讽刺无处不在,表达方式赤裸直接,不用半点拐弯抹角。        关键问题是,这部电影在恶搞谁?gay?奥地利人?美国人?电影结束的时候答案出来了,《布鲁诺》在恶搞恐同的直人。武术教练,性派对里示范动作的家伙,军队和露营的猛男们,和那个被布鲁诺赞美拥有一张适合口交嘴的神父,还有那些拳击场上因为自己是异性恋而觉得骄傲的人。        拳击场一幕是最具讽刺性的一个场景,他们在崇拜一个自称100%直人的同性恋,他们为之欢呼呐喊,他们似乎只剩下“身为直人”这件事可以骄傲了。布鲁诺在这样的众目睽睽下,亲吻了他的同性爱人。人们终于发现自己被愚弄了,他们震惊,他们绝望,而且看似痛苦,他们朝拳击场上扔垃圾,他们歇斯底里地谩骂,他们喊“stop”,好像看到两个男人亲吻就如同践踏了自己的尊严,他们喊“滚出我的城市,变态!”        泰坦尼克号的背景音乐,慢放的深情缠绵,还是一贯的恶搞场景,可是那场景已经让人笑不出来了,太让人心酸了,一个折叠椅飞进场地,差点砸在他们身上,他们就在这样的袭击中疯狂地不顾一切,撕扯对方的衣服,甚至去亲吻肌肤。直男们或许仍然觉得爆笑,但是gay看了,估计笑不出来。        结尾的歌当然也恶搞,充斥了恶俗的字眼,可是,这样一首恶俗的歌,演绎者居然全是大牌歌星。仇恨和恐惧之上又有什么……嘿,布鲁诺,管婊子怎

蜗居 当代〈白毛女〉

  (欢迎各位看官儿转载,麻烦注明出处,谢了先)      看完此片的当天晚上和pollini发了条短信,说中国社会太畸形了。正好当晚她刚在帝都人民大会堂看完新排的歌剧《白毛女》,他回的短信原话是:《蜗居》讲的是喜儿傍上黄世仁,杨白劳跟着沾光,愣头青王大春则惨遭抛弃的故事。   一个字:精辟!学术老娘是专业出身, 咱不比,咱就一工科脑袋,就事论事的低层次思考一下。      先说海藻海萍代表的女人:   1.这部分女孩多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或单身,或有小贝,但总体还是经济不富裕,而且还喜欢浪漫和虚荣(当然她们肯定不会承认她们自己的虚荣),那靠什么来填充?金钱和爱情。那什么人能给她们(她们所认为的爱情和浪漫),就是像宋思明这样的人,有钱,而且还懂点浪漫爱情的算是“有成”男人;   2.这部分女孩生活状态都不是很理想,她们刚毕业的理想生活与现在不符,她们也会幻想自己能遇到像宋思明这样的诱惑,她们可以嘴上鄙视郭海藻,但是心里难免会羡慕尤其在遭受挫折之时;   3.相当一部分家庭妇女,她们不喜欢宋思明的所作所为,但是她们喜欢宋思明对郭海藻的爱情(她们称为爱情,暂且这么说,因为爱情是不分善恶的),她们的老公对她们不体贴不温柔,而女人的情感需求很高,男人反之;   4.总体还是社会所迫,在大城市,挣钱工资不高不够房租花销,如果买房那只能像郭海萍那样,但是社会上像郭海萍那样的又有几个?她好歹老公体贴,她好歹还人帮她联系工作,好歹她还有很要强的个性和性格;而社会上不是这样,现在有多少女人得不到爱情得不到体贴(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情感需求也高),甚至没有地方住,甚至吃饭都需要节约?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满足不了的话,那么爱情情感需求只能靠幻想。所以,让她们说喜欢宋思明吧,痛快的幻想吧!!      再说小贝苏淳:   1.小贝的形象多是属于校园爱情中的男主角,阳光,幽默,上进,一心一意的爱自己的GF,这也是还未跨入社会的女生的理想BF,我相信苏淳在学校时肯定也是女生人见人爱的潜力股,聪明好学,要不然海萍那个人精怎么可能选中他?   2.但是人都是会变得,尤其是走进社会这个大熔炉,女人对另一半的要求就变得现实起来了,要房子,要体面的衣服,要昂贵得化妆品。所以即使像小贝这样并没有太多软肋的“经济适用男”在高消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