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元1874
去年许鞍华拍出了《天水围的日与夜》,今年是《天水围的夜与雾》。没有了阳光,换来的是无止境的黑暗和雾霾。
这两部电影虽然片名近似,但却绝对没有关联,《天水围的夜与雾》更不是续集。《天水围的日与夜》是一部以无招胜有招,温情脉脉的世间小品;而《天水围的夜与雾》却是一出透着彻骨悲凉的真实惨剧。
香港,是很多人憧憬的城市;但这里,却是也是很多人的不归路。天水围,一个香港的新兴居住区,这里居住的多是香港的新移民,其中不乏大陆嫁过去的诸多新娘。只是,这里是政府提供的公屋,条件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而许多怀抱着香港繁华梦的大陆女人,在天水围这里,美梦都变成了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近几年,天水围曾经出过多宗伦常惨案,烧炭、灭门、乱伦……许鞍华先是用《天水围的日与夜》把天水围平和详实的一面展现给了我们,随后又用这部《天水围的夜与雾》来揭示了黑暗的另一面。
整部电影用了大量插叙、倒叙的方式来进行,故事从警察询问灭门一家四口的相关人等开始,其中夹杂着我们作为“第三者”看到的整个事情的面貌。巧的是,今年同样有另一部反映伦理惨剧的电影也用了这个手法,即罗守耀执导的《短暂的生命》。两部电影所讲述的都是我们觉得有些难以置信但的确是事实的故事。不过许鞍华这种级别的导演,早已过了那种靠奇诡故事来夺人眼球的年代,这个换做其他导演会拍得所谓“极富争议性”的题材,在她的执导之下,依然拍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拍摄女性已经达到宗师级别的许鞍华,在片中着重刻画了张静初所扮演的女主角小玲。看电影之前没有想到影片的视角会和《天水围的日与夜》有那么大的不同,全片不仅仅只把镜头对准了天水围,更有着深圳、四川等地的戏份,将小玲这个来自四川农村、南下深圳打工、最后随认识的香港人迁往香港的标准“北妹”的人生之路刻画了出来。许鞍华用她的经历告诉观众,小玲的悲剧,李森只是结果,而诱因却包含着千千万万方面。穷困的小玲父母没什么见识,只知道香港是比四川农村好千百倍的地方,因此对李森言计听从,即便隐隐约约的知道李森已经在打自己二女儿的主意;小玲打电话回家倾诉李森对自己施暴,愚昧的母亲也只知道劝解自己的女儿,在我们乡下,哪个男人不打自己老婆?如此的家庭,如此的思想,才是造成小玲悲剧的始因。
跟许鞍华之前的作品里的女性主角一样,小玲依然是那类值得同情的好母亲、好女人,她独立,自强,小时候就开始独自在外面打工挣钱,养活父母,养活两个妹妹;对深爱的男人有着希望,当希望破灭的时候,她接受现实,并且能吃苦,做辛苦的工作;而当家庭暴力一而再、再二三发生的时候,她也会选择抗争,选择离婚。但是,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她无法对抗整个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张静初的演技水准无需多提,这个角色让她大有发挥,而她也是少数几个可以完全融入港味电影的大陆演员。
我看电影的时候有种觉得香港已经像天堂了。看看片中的主角,任达华扮演的香港中年男子李森,无所事事,整天只知道去钓鱼,闲逛,政府会提供免费房屋给他住,每个月还发给他8000块钱。虽然屋子小,虽然香港物价高,但这起码好过内地那所谓的社保N倍;张静初扮演的内地妻子,被打,可以去找议员,议员会安排她暂住在妇女保障中心,这里住着那些被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政府对这里保密,那些爱打老婆的丈夫根本找不到;家庭产生矛盾,会有社工安排调解、处理,议员甚至还可以为这些不够资格住公屋的新移民去申请到公屋。
只是在许鞍华的眼里,这些全部都是机械的、冷冰冰的、套路式的社会保障。冷漠且撒谎的警察不合理的公屋提供标准,不合理的综援发放计划、完全深入不到当事人内心的社工、以及疑难杂症太多,议员根本不可能一一详细处理……许鞍华用《天水围的夜与雾》批判了香港政府,批判了种种走过场而根本不人性化的政府措施。许鞍华用电影在鞭策香港从90分走到100分,而我们还在50分到60分的路上。
事实上,《天水围的夜与雾》是一出奇案,却避免了沦为李修贤式奇案电影的模式,特别是当涉及到天水围以外的段落时,更有着一种展现围城以外的悲剧的味道。天水围并不是中了什么邪才使得这里成为传媒口中的“悲情城市”,悲剧其实在哪里都会发生,只不过由于天水围的特殊性,使得所有的悲剧得以在这么狭迫的空间里爆发。看完电影,不仅让人叹息,更让人无奈。这样的悲剧如何才能避免、杜绝,我想,这是一个沉重的问题。
去年许鞍华拍出了《天水围的日与夜》,今年是《天水围的夜与雾》。没有了阳光,换来的是无止境的黑暗和雾霾。
这两部电影虽然片名近似,但却绝对没有关联,《天水围的夜与雾》更不是续集。《天水围的日与夜》是一部以无招胜有招,温情脉脉的世间小品;而《天水围的夜与雾》却是一出透着彻骨悲凉的真实惨剧。
香港,是很多人憧憬的城市;但这里,却是也是很多人的不归路。天水围,一个香港的新兴居住区,这里居住的多是香港的新移民,其中不乏大陆嫁过去的诸多新娘。只是,这里是政府提供的公屋,条件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而许多怀抱着香港繁华梦的大陆女人,在天水围这里,美梦都变成了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近几年,天水围曾经出过多宗伦常惨案,烧炭、灭门、乱伦……许鞍华先是用《天水围的日与夜》把天水围平和详实的一面展现给了我们,随后又用这部《天水围的夜与雾》来揭示了黑暗的另一面。
整部电影用了大量插叙、倒叙的方式来进行,故事从警察询问灭门一家四口的相关人等开始,其中夹杂着我们作为“第三者”看到的整个事情的面貌。巧的是,今年同样有另一部反映伦理惨剧的电影也用了这个手法,即罗守耀执导的《短暂的生命》。两部电影所讲述的都是我们觉得有些难以置信但的确是事实的故事。不过许鞍华这种级别的导演,早已过了那种靠奇诡故事来夺人眼球的年代,这个换做其他导演会拍得所谓“极富争议性”的题材,在她的执导之下,依然拍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拍摄女性已经达到宗师级别的许鞍华,在片中着重刻画了张静初所扮演的女主角小玲。看电影之前没有想到影片的视角会和《天水围的日与夜》有那么大的不同,全片不仅仅只把镜头对准了天水围,更有着深圳、四川等地的戏份,将小玲这个来自四川农村、南下深圳打工、最后随认识的香港人迁往香港的标准“北妹”的人生之路刻画了出来。许鞍华用她的经历告诉观众,小玲的悲剧,李森只是结果,而诱因却包含着千千万万方面。穷困的小玲父母没什么见识,只知道香港是比四川农村好千百倍的地方,因此对李森言计听从,即便隐隐约约的知道李森已经在打自己二女儿的主意;小玲打电话回家倾诉李森对自己施暴,愚昧的母亲也只知道劝解自己的女儿,在我们乡下,哪个男人不打自己老婆?如此的家庭,如此的思想,才是造成小玲悲剧的始因。
跟许鞍华之前的作品里的女性主角一样,小玲依然是那类值得同情的好母亲、好女人,她独立,自强,小时候就开始独自在外面打工挣钱,养活父母,养活两个妹妹;对深爱的男人有着希望,当希望破灭的时候,她接受现实,并且能吃苦,做辛苦的工作;而当家庭暴力一而再、再二三发生的时候,她也会选择抗争,选择离婚。但是,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她无法对抗整个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张静初的演技水准无需多提,这个角色让她大有发挥,而她也是少数几个可以完全融入港味电影的大陆演员。
我看电影的时候有种觉得香港已经像天堂了。看看片中的主角,任达华扮演的香港中年男子李森,无所事事,整天只知道去钓鱼,闲逛,政府会提供免费房屋给他住,每个月还发给他8000块钱。虽然屋子小,虽然香港物价高,但这起码好过内地那所谓的社保N倍;张静初扮演的内地妻子,被打,可以去找议员,议员会安排她暂住在妇女保障中心,这里住着那些被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政府对这里保密,那些爱打老婆的丈夫根本找不到;家庭产生矛盾,会有社工安排调解、处理,议员甚至还可以为这些不够资格住公屋的新移民去申请到公屋。
只是在许鞍华的眼里,这些全部都是机械的、冷冰冰的、套路式的社会保障。冷漠且撒谎的警察不合理的公屋提供标准,不合理的综援发放计划、完全深入不到当事人内心的社工、以及疑难杂症太多,议员根本不可能一一详细处理……许鞍华用《天水围的夜与雾》批判了香港政府,批判了种种走过场而根本不人性化的政府措施。许鞍华用电影在鞭策香港从90分走到100分,而我们还在50分到60分的路上。
事实上,《天水围的夜与雾》是一出奇案,却避免了沦为李修贤式奇案电影的模式,特别是当涉及到天水围以外的段落时,更有着一种展现围城以外的悲剧的味道。天水围并不是中了什么邪才使得这里成为传媒口中的“悲情城市”,悲剧其实在哪里都会发生,只不过由于天水围的特殊性,使得所有的悲剧得以在这么狭迫的空间里爆发。看完电影,不仅让人叹息,更让人无奈。这样的悲剧如何才能避免、杜绝,我想,这是一个沉重的问题。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