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志明与春娇》和《维多利亚一号》在短时间内相继上映,但在查了资料后得知其实《维多利亚一号》很早就已拍好,只是迟迟未能上映。不过也因此我们能在《志明与春娇》里面看到许多与《维多利亚一号》相关联的小“彩蛋”。
《志明与春娇》片头停车场恐怖故事的三个巡警中由骆应钧扮演的军装巡警同时也在《维多利亚一号》里面出现;春娇陪朋友见网友,约志明在维多利亚公寓对门见面;而最明显的就是当春娇问志明,为什么香港看不到UFO而国外经常看到,志明回答说,香港高楼太多了...这时数个香港公寓大厦密布的镜头快速剪辑一闪而过,而这几个镜头是否在相似镜头层出不穷的《维多利亚一号》中则仍待查证。
在《维多利亚一号》中多次出现了何超仪与香港的高楼耸立“对峙”的镜头。她与有妇之夫陈奕迅在小旅馆过夜后的早上坐船,一个人孤独的喝着凉飕飕的隔夜粥,背景则是清晨苍白的石屎森林;她也多次站在维多利亚一号公寓上隔窗凝视色彩斑斓的对岸夜景,她茫然的面目映在窗上与对岸美景相融。类似的镜头语言在《维多利亚一号》中随处可见,例如镜子中总是会有两个何超仪的倒映以暗示她的心理状况。在讲述何超仪从小到大如何变成香港楼市牺牲品的这条故事线中,彭浩翔用严肃甚至压抑的语言来揭示小人物追赶不上城市发展脚步的辛酸,有好几场戏都还挺感动;与之平行的故事线则在上演被逼到走投无路的何超仪在维多利亚一号公寓大开杀戒。
杀戮戏这条故事线则与严肃压抑丝毫沾不上边,取而代之的是夸张大胆甚至还有“彭式幽默“,通过两个角色的对白或者一场戏来给观众讲荤笑话。早已变成噱头的那些情色血腥暴力场面则全部”挤“在这条叙事线中。可能是一周前才看了《食人鱼3D》,因此觉得片中的桥段和镜头还不至于谣传的那么恶心刺激。
电影开场彭浩翔就奉上《电锯惊魂》似的割喉戏,公寓保安为了切开紧锁喉咙的塑料链条,不惜用刀割喉,最后流血过多身亡。这个开场营造的惊悚感给了观众一个”下马威“,随即而来的是保姆爆头戏,钢管从保姆后脑插入右眼插出,其右眼珠被爆飞不知去向,其实这个场景及其不合”原理“,而这种夸张的杀戮手法则就此贯穿全片始终。孕妇的死倒是颇有新意,她的头被密封在真空袋中,何超仪将吸尘器插入真空袋并吸光所有空气,这种手法无需凶手费更多的力,只需站在一旁观赏受害者如何因缺氧暴毙而死。第四个被害者是孕妇的老公,他的死亡过程非常曲折充满了偶然的戏剧性,这是杀戮戏显得夸张不真实的另一个原因。孕妇老公先是被熨斗砸晕,接着摔倒时下巴卡在了茶几上断颈而死。值得一提的是孕妇老公刚回家时不小心踩爆了保姆掉在地上的右眼球,这算得上是全片最刺激的几个镜头之一。
在压轴的性爱派对屠杀开始前,彭浩翔用希区柯克式的经典悬念手法来做铺垫。首先他让观众知道拿着长刀的何超仪就在门外等待机会,接着再用很长一段时间来描述屋内派对的情况,谁跟谁在上床,谁跟谁在讲荤笑话,谁在吸High粉谁又宿醉不醒,但观众始终惦记着的还是门外迟迟没行动的何超仪。这场屠杀的第一个受害者四根手指被割断不说,肠子涌出来满地都是,非常夸张,而奄奄一息并未身亡的他还顾着想要再抽最后一口大麻,很有喜感。第二个受害者反攻何超仪未遂,被她用试管插喉。第三个受害者是一个宿醉的裸体女人,她完全不省人事就算周围已经杀的血肉模糊她也全然不知,何超仪趁她在马桶边呕吐时抓住她的头往马桶上撞直至马桶被撞的稀巴烂。(说来奇怪,片中受害者头颅的硬度参差不齐,有的一刀刺穿,有的连马桶碎了头颅还完好。)
房间内还有正在做爱的一男一女,男人在后背式插入时被偷偷潜入的何超仪连捅四刀,发出的痛苦呻吟声让趴着的女人以为他倾泻了。何超仪将刀上的血挥洒在女人背上,不知情的女人说了句:你的量真大啊...(�)何超仪把割下的男人生殖器扔在女人面前她随即才反应过来。接下来的两女肉搏战各自负伤累累,何超仪脚踝被刀刺穿,受害者被木板插嘴。就在这时,因为邻居投诉噪音太大而来的两个警察按下了门铃。警察见何超仪伤痕累累以为她被殴打,突然,被木板插嘴的女人拿着刀向何超仪冲来,两个警察随即掏出枪企图制服两个女人,混乱中被木板插嘴的女人用刀划开了警察A的喉咙并摔倒在地,木板从后脑插出。喉咙飙血的警察A 乱开几枪却射中了警察B的脸颊。
混乱结束后,何超仪发现第一个肠子满地的年轻男人还没死,于是准备用枪爆他头。在他顽强抵抗时何超仪用空出来的左手伸进他的身体掏他的大肠以此顺利制服对方并一枪成功爆头。
就这样,包含孕妇肚中的孩子一共12人间接或直接被何超仪屠杀。
如果彭浩翔采用单线叙事结构,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先讲述何超仪如何走投无路,最后再上演发泄似的屠杀,或许效果会更好(参见《人皮客栈》《隔山有眼》《食人鱼3D》等),但《维多利亚一号》将本是噱头+重头戏的杀戮分散在全片各处,本来效果很棒的虐杀戏却因被剪成数个段落而刺激度大减,只剩单纯的视觉刺激却没有气氛营造,对于嗜血影迷来说实在不够过瘾,而同时他仍然很在意另一条故事线由严肃压抑和镜头语言展示的现实性,于是出现了血腥刺激度和故事主题两者严重分裂,导演两头都想照顾却最终适得其反的结果,这导致《维多利亚一号》就像由两部女主角相同,风格却截然不同剧情毫无关联的电影杂糅而成。
演员方面何超仪的表演实在不错,有一场戏是她刚杀完保姆,正要潜入孕妇房间,突然陈奕迅打来了电话,就在与情人三言两语时孕妇突然走出房间看到了她,何超仪立马挂掉电话,本来甜蜜微笑的双眼瞬间散发出阴冷的凶光,让人记忆深刻。陈奕迅果然如之前谣传的自毁形象,不过车上的口交戏Eason的表情让我忍不住笑出了声,不是演得不好只是太有喜感了...影片的特效化妆非常棒,夸张却又逼真的效果能赶得上欧美同类型虐杀片。
恐怖电影在华语电影市场几乎快灭绝,而B级式虐杀片更是稀缺。因此就算《维多利亚一号》有诸多不足和遗憾,但贵在让我们知道还有一个不担心政治正确的影迷彭浩翔在努力地做出这样的尝试。今年巴黎Forum des images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恐怖电影节上也因为彭导,我才在长达四页的片单上看到了“hongkong, china”的字样并因此而兴奋不已。
《维多利亚一号》就是来自中国香港的UFO。
今年,彭浩翔拿出了两部三级片,《志明与春娇》和《维多利亚一号》。如果说《志明与春娇》是小清新的黑色幽默,那么《维多利亚一号》就是重口味的黑色暴力,两者同属从社会现状出发,后者则更加辛辣鲜明。彭导仿佛是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级片的传承与致敬,虽以B级片形式包裹,毫不避讳的充斥着血肉横飞,但思想上却折射出楼价暴涨大潮中个体的彷徨与无能为力,着实让这部三级片显现出了深度。
如果你要生存在这个疯狂的楼市,你就必须变得更加疯狂。人都是被社会现实逼疯的,郑丽嫦的连环凶杀是有形的杀戮,而楼市的飙升和业主的哄抬则是种无形的杀戮。影片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惊悚凶杀片,虽然也能看出导演对此类电影的热衷。几场凶杀戏都很有布莱恩.德.帕尔玛和达里欧.阿金图式的场面调度,但彭导显然不想拍成以往的通俗变态杀人狂电影,而是以别开生面的手法使惊悚片显露出社会批判意识,也让观众对主角的心理历程有脉络可寻,两条故事线平行穿插发展,能够在感官刺激的同时再一步一步剥茧抽丝。
影片始终用同情的目光去注视郑丽嫦,挖掘她的尴尬处境与潜在动机,同时也无休止地操纵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感。这种矛盾情绪,即观众一方面为她的冷血杀人手法倍感震惊,另一方面则为她的现实境遇表示同情。这种手法是希区柯克自称的,也是惯用的 “罪孽转移法”。
丽嫦是香港任何一个低收入男女的缩影,在这个物价翻涨的社会中,弱势群体总是处处居于下风。影片以她成长期的经历穿针引线 - 曾是海员的爷爷希望能有一栋面朝大海的房间,儿时最好的玩伴被强逼搬走,母亲早逝(不满于没能让母亲住上好楼盘),父亲患病急需手术,向男友借钱未果,业主哄抬楼价…尤其是后者彻底毁去了她的美梦。而这些与维多利亚一号中的那些富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那些人属于有房无「家」 - 即将临产的妻子独守空房,丈夫在外养小三儿,青年男女则把房当成了酒色场所,和丽嫦这种有家无「房」的穷人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穷富事态。理想总是与现实格格不入,互不相容,她心中复仇的火焰愈燃愈炽,逐渐失去了理性,不再冷静,残酷的暴力遂如决堤之水,四处泛滥。连环凶杀也是她对社会加诸自己的冷漠和歧视的一种报复手段,她的力量就来自于病态的社会和疯狂混乱的反差之上。她用夸大声势来武装自己,只是意在掩饰情感的枯乏孱弱。
动机清楚了,终极原因是想通过连环凶杀案,令维多利亚一号变为凶宅,逼使业主低价求售。她谋杀的对象好似有针对性,但我始终不能理解为何谋杀那位即将临盆的妇女,影片只用一个闪回片段交代了她在电梯间听闻那女人在电话里讲她整夜都是独守空房(也许如果她知道此女已经怀有身孕,就不会选择将她作为谋杀对象了?)。尽管丽嫦的这种杀人买房的行为看起来极不合理,但彭浩翔始终给大家灌输一种主角身上那种“此楼不买非淑女”的秉性,再加上性格上的的弱势被诸多不顺与外来刺激反射出极端相反的人格等因素,让其行凶动机能够合理一些,不过仍感觉是彭导在自圆其说。
她的男友有妻儿,是个同维多利亚一号里不忠的丈夫一样的男人。丽嫦在他的世界里完全成了第三者,他们的关系只是遮遮掩掩于酒店内的偷情、汽车内的口交。不过她满足于这些,因为只有这片刻温存,她才能找到片刻的快乐 – 唯一能与之媲美的就是后来的连环凶杀,因为两者皆是有快感之事。
影片结尾,丽嫦的计划终于成功,她以低价买下维多利亚一号的公寓。而男友再度出现提出去酒店开房时,她提出了分手。她把那只纸杯放在男友的车顶,这纸杯似乎是一种符号化的元素。她童年时曾用纸杯做成一线电话与对面楼上最好的小男孩互诉衷肠,他们把“over”说成是“混蛋”,似懂非懂的小丽嫦说着“混蛋”却不知这到底是不是脏话,当她终于明白了“混蛋”的含义时却已步入了而立之年,她并没向男友道出这两个字,只是将纸杯放于他的车顶,意为“混蛋”也表示两人关系的“over”。分手不仅宣告了丽嫦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新家」,也在精神世界上找到了「新归宿」。
影片的缺憾感觉是倒叙和穿插有些零散,虽用不少篇幅展开了成长时期的诸多不顺,但仍缺少挫败感和心理过渡,所以最后的爆发仍有些不能令人信服。而彭导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凶杀戏的血腥细节上,使得形式大于内容,主题并不均衡。
《志明与春娇》片头停车场恐怖故事的三个巡警中由骆应钧扮演的军装巡警同时也在《维多利亚一号》里面出现;春娇陪朋友见网友,约志明在维多利亚公寓对门见面;而最明显的就是当春娇问志明,为什么香港看不到UFO而国外经常看到,志明回答说,香港高楼太多了...这时数个香港公寓大厦密布的镜头快速剪辑一闪而过,而这几个镜头是否在相似镜头层出不穷的《维多利亚一号》中则仍待查证。
在《维多利亚一号》中多次出现了何超仪与香港的高楼耸立“对峙”的镜头。她与有妇之夫陈奕迅在小旅馆过夜后的早上坐船,一个人孤独的喝着凉飕飕的隔夜粥,背景则是清晨苍白的石屎森林;她也多次站在维多利亚一号公寓上隔窗凝视色彩斑斓的对岸夜景,她茫然的面目映在窗上与对岸美景相融。类似的镜头语言在《维多利亚一号》中随处可见,例如镜子中总是会有两个何超仪的倒映以暗示她的心理状况。在讲述何超仪从小到大如何变成香港楼市牺牲品的这条故事线中,彭浩翔用严肃甚至压抑的语言来揭示小人物追赶不上城市发展脚步的辛酸,有好几场戏都还挺感动;与之平行的故事线则在上演被逼到走投无路的何超仪在维多利亚一号公寓大开杀戒。
杀戮戏这条故事线则与严肃压抑丝毫沾不上边,取而代之的是夸张大胆甚至还有“彭式幽默“,通过两个角色的对白或者一场戏来给观众讲荤笑话。早已变成噱头的那些情色血腥暴力场面则全部”挤“在这条叙事线中。可能是一周前才看了《食人鱼3D》,因此觉得片中的桥段和镜头还不至于谣传的那么恶心刺激。
电影开场彭浩翔就奉上《电锯惊魂》似的割喉戏,公寓保安为了切开紧锁喉咙的塑料链条,不惜用刀割喉,最后流血过多身亡。这个开场营造的惊悚感给了观众一个”下马威“,随即而来的是保姆爆头戏,钢管从保姆后脑插入右眼插出,其右眼珠被爆飞不知去向,其实这个场景及其不合”原理“,而这种夸张的杀戮手法则就此贯穿全片始终。孕妇的死倒是颇有新意,她的头被密封在真空袋中,何超仪将吸尘器插入真空袋并吸光所有空气,这种手法无需凶手费更多的力,只需站在一旁观赏受害者如何因缺氧暴毙而死。第四个被害者是孕妇的老公,他的死亡过程非常曲折充满了偶然的戏剧性,这是杀戮戏显得夸张不真实的另一个原因。孕妇老公先是被熨斗砸晕,接着摔倒时下巴卡在了茶几上断颈而死。值得一提的是孕妇老公刚回家时不小心踩爆了保姆掉在地上的右眼球,这算得上是全片最刺激的几个镜头之一。
在压轴的性爱派对屠杀开始前,彭浩翔用希区柯克式的经典悬念手法来做铺垫。首先他让观众知道拿着长刀的何超仪就在门外等待机会,接着再用很长一段时间来描述屋内派对的情况,谁跟谁在上床,谁跟谁在讲荤笑话,谁在吸High粉谁又宿醉不醒,但观众始终惦记着的还是门外迟迟没行动的何超仪。这场屠杀的第一个受害者四根手指被割断不说,肠子涌出来满地都是,非常夸张,而奄奄一息并未身亡的他还顾着想要再抽最后一口大麻,很有喜感。第二个受害者反攻何超仪未遂,被她用试管插喉。第三个受害者是一个宿醉的裸体女人,她完全不省人事就算周围已经杀的血肉模糊她也全然不知,何超仪趁她在马桶边呕吐时抓住她的头往马桶上撞直至马桶被撞的稀巴烂。(说来奇怪,片中受害者头颅的硬度参差不齐,有的一刀刺穿,有的连马桶碎了头颅还完好。)
房间内还有正在做爱的一男一女,男人在后背式插入时被偷偷潜入的何超仪连捅四刀,发出的痛苦呻吟声让趴着的女人以为他倾泻了。何超仪将刀上的血挥洒在女人背上,不知情的女人说了句:你的量真大啊...(�)何超仪把割下的男人生殖器扔在女人面前她随即才反应过来。接下来的两女肉搏战各自负伤累累,何超仪脚踝被刀刺穿,受害者被木板插嘴。就在这时,因为邻居投诉噪音太大而来的两个警察按下了门铃。警察见何超仪伤痕累累以为她被殴打,突然,被木板插嘴的女人拿着刀向何超仪冲来,两个警察随即掏出枪企图制服两个女人,混乱中被木板插嘴的女人用刀划开了警察A的喉咙并摔倒在地,木板从后脑插出。喉咙飙血的警察A 乱开几枪却射中了警察B的脸颊。
混乱结束后,何超仪发现第一个肠子满地的年轻男人还没死,于是准备用枪爆他头。在他顽强抵抗时何超仪用空出来的左手伸进他的身体掏他的大肠以此顺利制服对方并一枪成功爆头。
就这样,包含孕妇肚中的孩子一共12人间接或直接被何超仪屠杀。
如果彭浩翔采用单线叙事结构,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先讲述何超仪如何走投无路,最后再上演发泄似的屠杀,或许效果会更好(参见《人皮客栈》《隔山有眼》《食人鱼3D》等),但《维多利亚一号》将本是噱头+重头戏的杀戮分散在全片各处,本来效果很棒的虐杀戏却因被剪成数个段落而刺激度大减,只剩单纯的视觉刺激却没有气氛营造,对于嗜血影迷来说实在不够过瘾,而同时他仍然很在意另一条故事线由严肃压抑和镜头语言展示的现实性,于是出现了血腥刺激度和故事主题两者严重分裂,导演两头都想照顾却最终适得其反的结果,这导致《维多利亚一号》就像由两部女主角相同,风格却截然不同剧情毫无关联的电影杂糅而成。
演员方面何超仪的表演实在不错,有一场戏是她刚杀完保姆,正要潜入孕妇房间,突然陈奕迅打来了电话,就在与情人三言两语时孕妇突然走出房间看到了她,何超仪立马挂掉电话,本来甜蜜微笑的双眼瞬间散发出阴冷的凶光,让人记忆深刻。陈奕迅果然如之前谣传的自毁形象,不过车上的口交戏Eason的表情让我忍不住笑出了声,不是演得不好只是太有喜感了...影片的特效化妆非常棒,夸张却又逼真的效果能赶得上欧美同类型虐杀片。
恐怖电影在华语电影市场几乎快灭绝,而B级式虐杀片更是稀缺。因此就算《维多利亚一号》有诸多不足和遗憾,但贵在让我们知道还有一个不担心政治正确的影迷彭浩翔在努力地做出这样的尝试。今年巴黎Forum des images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恐怖电影节上也因为彭导,我才在长达四页的片单上看到了“hongkong, china”的字样并因此而兴奋不已。
《维多利亚一号》就是来自中国香港的UFO。
今年,彭浩翔拿出了两部三级片,《志明与春娇》和《维多利亚一号》。如果说《志明与春娇》是小清新的黑色幽默,那么《维多利亚一号》就是重口味的黑色暴力,两者同属从社会现状出发,后者则更加辛辣鲜明。彭导仿佛是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级片的传承与致敬,虽以B级片形式包裹,毫不避讳的充斥着血肉横飞,但思想上却折射出楼价暴涨大潮中个体的彷徨与无能为力,着实让这部三级片显现出了深度。
如果你要生存在这个疯狂的楼市,你就必须变得更加疯狂。人都是被社会现实逼疯的,郑丽嫦的连环凶杀是有形的杀戮,而楼市的飙升和业主的哄抬则是种无形的杀戮。影片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惊悚凶杀片,虽然也能看出导演对此类电影的热衷。几场凶杀戏都很有布莱恩.德.帕尔玛和达里欧.阿金图式的场面调度,但彭导显然不想拍成以往的通俗变态杀人狂电影,而是以别开生面的手法使惊悚片显露出社会批判意识,也让观众对主角的心理历程有脉络可寻,两条故事线平行穿插发展,能够在感官刺激的同时再一步一步剥茧抽丝。
影片始终用同情的目光去注视郑丽嫦,挖掘她的尴尬处境与潜在动机,同时也无休止地操纵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感。这种矛盾情绪,即观众一方面为她的冷血杀人手法倍感震惊,另一方面则为她的现实境遇表示同情。这种手法是希区柯克自称的,也是惯用的 “罪孽转移法”。
丽嫦是香港任何一个低收入男女的缩影,在这个物价翻涨的社会中,弱势群体总是处处居于下风。影片以她成长期的经历穿针引线 - 曾是海员的爷爷希望能有一栋面朝大海的房间,儿时最好的玩伴被强逼搬走,母亲早逝(不满于没能让母亲住上好楼盘),父亲患病急需手术,向男友借钱未果,业主哄抬楼价…尤其是后者彻底毁去了她的美梦。而这些与维多利亚一号中的那些富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那些人属于有房无「家」 - 即将临产的妻子独守空房,丈夫在外养小三儿,青年男女则把房当成了酒色场所,和丽嫦这种有家无「房」的穷人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穷富事态。理想总是与现实格格不入,互不相容,她心中复仇的火焰愈燃愈炽,逐渐失去了理性,不再冷静,残酷的暴力遂如决堤之水,四处泛滥。连环凶杀也是她对社会加诸自己的冷漠和歧视的一种报复手段,她的力量就来自于病态的社会和疯狂混乱的反差之上。她用夸大声势来武装自己,只是意在掩饰情感的枯乏孱弱。
动机清楚了,终极原因是想通过连环凶杀案,令维多利亚一号变为凶宅,逼使业主低价求售。她谋杀的对象好似有针对性,但我始终不能理解为何谋杀那位即将临盆的妇女,影片只用一个闪回片段交代了她在电梯间听闻那女人在电话里讲她整夜都是独守空房(也许如果她知道此女已经怀有身孕,就不会选择将她作为谋杀对象了?)。尽管丽嫦的这种杀人买房的行为看起来极不合理,但彭浩翔始终给大家灌输一种主角身上那种“此楼不买非淑女”的秉性,再加上性格上的的弱势被诸多不顺与外来刺激反射出极端相反的人格等因素,让其行凶动机能够合理一些,不过仍感觉是彭导在自圆其说。
她的男友有妻儿,是个同维多利亚一号里不忠的丈夫一样的男人。丽嫦在他的世界里完全成了第三者,他们的关系只是遮遮掩掩于酒店内的偷情、汽车内的口交。不过她满足于这些,因为只有这片刻温存,她才能找到片刻的快乐 – 唯一能与之媲美的就是后来的连环凶杀,因为两者皆是有快感之事。
影片结尾,丽嫦的计划终于成功,她以低价买下维多利亚一号的公寓。而男友再度出现提出去酒店开房时,她提出了分手。她把那只纸杯放在男友的车顶,这纸杯似乎是一种符号化的元素。她童年时曾用纸杯做成一线电话与对面楼上最好的小男孩互诉衷肠,他们把“over”说成是“混蛋”,似懂非懂的小丽嫦说着“混蛋”却不知这到底是不是脏话,当她终于明白了“混蛋”的含义时却已步入了而立之年,她并没向男友道出这两个字,只是将纸杯放于他的车顶,意为“混蛋”也表示两人关系的“over”。分手不仅宣告了丽嫦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新家」,也在精神世界上找到了「新归宿」。
影片的缺憾感觉是倒叙和穿插有些零散,虽用不少篇幅展开了成长时期的诸多不顺,但仍缺少挫败感和心理过渡,所以最后的爆发仍有些不能令人信服。而彭导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凶杀戏的血腥细节上,使得形式大于内容,主题并不均衡。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