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詹妮弗·威斯菲尔德
主演: 梅根·福克斯 / 乔·哈姆 / 克里斯汀·韦格 / 亚当·斯科特 / 玛娅·鲁道夫 / 爱德华·伯恩斯 / 詹妮弗·威斯菲尔德 / 克里斯·奥多德
类型: 喜剧
地区: 美国
片长: 104分钟
上映: 2011-09-09(多伦多电影节)
浪漫喜剧,看或者不看?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焦虑的决策过程。一方面担心看过以后内心里 生成无法抑制的愧疚感,我怎么会看这种弱智、廉价的电影?同时,我也一直无法排遣寻找下一部《当哈里遇到莎丽》的念头,没准能碰到一个聪明的片子呢?即使 事先挑选过,收获失望的概率仍然惊人的高,每次看片都象历险。浪漫喜剧最近几年喜欢探讨的一个核心议题是有性无爱的可行性,我没有遇到过称得上优秀的作 品。绝大多数可以预见结果:不可行。男女主角往往由性生爱,爱的诉求得到满足,性也顺利演变成婚姻内的例行共事。那些极少数爱得不到满足的案例中,故事最 后也就是双方各自寻找新的活体继续开展试验。上一次冒险是去年看No Strings Attached,娜塔丽·波特曼主演。以前人人都说她聪明,对作品特别挑剔,我看过电影后只留下一个印象,她希望打破人们对其过于理性的成见,刻意表现 出不够慎重的一面,所以随便选了一部无聊的作品。
最近一次冒险是刚刚上映的《老友有喜》(Friends With Kids)。还好,电影刚开始我的担心就基本消除,男主角的床头柜上放着一本书,《上帝的缪见》(The God Delusion)。好书,其作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gs)号称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无神论者。电影中展现书的地方有好几处,他们读的我基本都翻过,包括《鳕鱼传》(Cod: A Biography of the Fish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不过我很快发现,英雄所见略同只是假象,除了读的几本书一样,我和电影中的角色再也没有重叠之处。他们是纽约的白领,住得起曼哈顿的高档公 寓,朋友聚餐的时候吃100美元一份的菜。电影中没有展现他们的职业,但显而易见他们是成功的职业人士。他们没有受到经济危机、金融风暴的影响,他们也不 用占领华尔街。经过10分钟的犹豫不定以后,电影的故事主线清晰起来,我终于决定认真看下去。《老友有喜》讨论的话题比较新颖,基本超越了性与爱,而是往 前进了一大步:没有爱的时候,要个孩子行不行?
男主角杰森和女主角茱丽见证过两对朋友的遭遇。一对夫妻有了孩子以后生活陷入混乱。另一对夫妻曾经激情燃烧到连就餐前的等候时间也不放过,他 们要躲进餐馆的卫生间玩短平快。结婚数年以后,两人即使眼神交错那么几秒钟也觉得漫长。为避免浪漫蒸发殆尽的情况发生,有人选择不结婚,有人选择结婚但不 要孩子,杰森和茱丽决定连爱也不要但要个孩子。茱丽不在乎继续花时间寻找浪漫,只是优生有个最合适的年龄。杰森也许不是她的真爱所在,但作为孩子的父亲已 经足够。
他们一直是柏拉图式的好朋友,直到决定联手要个孩子、共同承担抚养责任的时候才一起上床。这种行为的实质与其说是做爱,还不如说是特殊方式的 人工授精。我们都知道,一般的人工授精过程不需要男方直接参与。顺其自然完成这个过程特别困难,他们必须用苹果电脑看色情电影来助兴,同时还要在咖啡桌上 摆满各种酒类,包括葡萄酒和威士忌。没有啤酒,我想是因为水分太多,喝过以后不方便。电影的戏剧冲突和喜剧原料大都来自孩子出生以后形成的独特处境。除了 最亲近的朋友和家人以外,他们很难向外界解释清楚互相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各自与异性交往的时候。电影中有一段杰森与梅根·福克斯扮演的百老汇舞蹈演员在公 园遭遇的场景,他推着婴儿车里的孩子,她正溜狗。这种情形下杰森再怎么英俊洒脱也很难让福克斯一见倾心,因为她一眼见到的是个带着婴儿的年轻父亲。
“你要用孩子吸引我?”福克斯的角色问。
杰森强调自己是自由人,未婚,但这只能引起更多疑惑。
“你没有结婚,你不是同性恋,你有孩子……所以你处于离婚状况?”福克斯问。
杰森说自己从未结婚。
“那么你让一个天主教的姑娘怀了孕?”
福克斯的推测完全符合美国社会的状况,杰森和茱丽制造出了一个罕见的案例,茱丽的主演Jennifer Westfeldt也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不能说她没有创意,电影中好几个场景的设计既有戏剧张力,也有喜剧效果,尤其是大家一块去滑雪场休假的时候 共进晚餐那一段,但这部电影的缺陷同样在于观众太容易预见到结果:两人由必须看色情电影转变为无需看色情电影。故事的起点不寻常,但终点太乏味。夫妻间尽 管已经毫无浪漫情感可言,冲着孩子大家也只好继续呆在一起,这才是生活的常态,怎么可能有了孩子还继续保持朋友关系?另外,这部电影再次验证了我的一个印 象,女导演一直更有勇气围绕性话题做文章。Westfeldt设计的笑料常常围绕着哺乳系统的肿胀程度,电影中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直接拿女性分娩后某些 器官的变化对浪漫生活的影响做文章。影片最后双方的表白也显得异乎寻常,杰森和茱丽经过的测试比研制抗癌新药更漫长,比跑马拉松更辛苦,如此来之不易的真 情只能用脏字表达才算到位?
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悖论,钱钟书的《围城》讲得极清楚:城外的要拼命进城,城内的又要拼命出城。所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未必真理,然而对相当多的两性关系来说,那还真是有理。
2012年的喜剧电影《老友有喜》(Friends with Kids)中安排了一个有意思的关系设定:一对异性好友在身边友人纷纷结婚生子,家庭关系出现这样那样问题的情况下,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无约束“开放式家 庭”。简而言之,就是二人短暂地成为炮友,受孕生子,共同抚养,但彼此依然只保持长期的朋友关系,各自继续住各自的房,吃各自的饭,约各自的炮。
电影本身水准中庸,但它提出的这个不寻常的关系设定及对设定的展开却十分好玩。剧中三个家庭,其中两个传统的婚姻关系在开始抚养孩子后都出现 了没完没了的问题,玩具杂物丢满地,大的累,小的叫,所有人都在气,各个被生活折腾得没精力也没时间再玩浪漫。这城中的爱情,不死也在苟延残喘。就算勉强 熬过艰难,也终如残花败柳,只剩下两个都没了脾气与心气儿的人搭伙就伴儿。
这样的“凑合”究竟是婚姻的终极真相呢,还是loser的自我安慰?电影没明确表明态度,然而那对从一开始就被唱衰的开放式朋友关系却竟然打 破魔咒,不仅朋友关系继续和美,家居整洁舒适,二人还都抢着照顾小孩,除了没有亲密关系,这一家子简直比任何的模范家庭都更模范。乖乖,编剧到底想暗示什 么?
当然,剧情的发展必然要让炮友走向爱情,然而故事结论的焦点我认为却是彻底打歪。孩子并非婚姻的坟墓,没有孩子情侣的也终得对抗时间;而开放 式婚姻也未必就是爱情的救星——各玩各的最终还能保持动态均衡的,婚姻的意味早已脱离了爱情,成为其他利益关系的政治联姻。那么电影中这样的朋友关系,究 竟触及到了婚姻生活中什么样的成功秘密呢?
我认为这个开放式关系引出的其实是两性关系中彼此的尊重与人格自由的给予。想想爱情是怎么发生的吧。茫茫人海,就有那么一个人偏偏与众不同, 是黑暗中的星,蓝天上的云,是心跳、火花、歌声、泪滴,是希望与一切幸福概念的终极化身。爱情源于对完美的想象,想象木棉与橡树的根茎相握,枝叶相触,想 象两人目光交缠中的洁白,想象茫茫宇宙中共同抗死亡与寂寞的悲壮与美丽。然而完美的肥皂泡在与真实的接触中总要破碎。我们每个都是一个完整的人,谁也不能 只活在对方的想象中。百分百的契合那是寂寞传说,在天长日久的面对面中,那些被忽视、被掩盖的棱角、枝桠、疤痕终将现形。面对这些丑陋,爱人与朋友的态度 有什么质的差异?
爱人看到的是背叛——对完美的背叛,对希望的背叛,对未来的背叛。这之后当然会愤怒、沮丧、失望,甚至冷漠,绝望。
朋友看到的则是真实。没有想象,没有头脑中的原始影像进行对比,没有“全身心奉献,永远站在我这边”的婚姻要求,朋友不会要求对方放弃自我把 他人放在第一。相反,朋友感激对方的适时关怀,却也理解对方的时常缺席。朋友只要关键时刻,不求天长地久。“包容”对朋友而言是关系开展的前提,不是热情 燃尽后的残渣。
所以在爱情中的人啊,才会那么理所当然地要求对方放下尊严,丢掉人格,成为自己的附庸与依靠。然而尊严与人格这两样东西短期内固然可抛,可长期缺乏还能维持运作的恐怕也只有僵尸。除非僵尸也能恋爱,那么这两个要点的丧失,我想就是婚姻或爱情关系走向覆灭的关键了。
电影中的开放式朋友关系之所以能成为模范家庭,正是因为这个设定本身保证了两人对彼此私人空间的尊重与人格发挥的自由。自由啊,自发接受约束 的自由,而不是孩子纽带亲情羁绊,才是真正让爱情关系得以延续的真谛。所以看吧,爱情与婚姻是多么有趣的一对悖论,爱情需要自由才能存活,存活的爱情要求 走向婚姻,而婚姻恰恰是限制自由的社会设定。怎么破?
呵呵,爱情与婚姻要是也有标准答案,那就不神秘,不让人牵肠挂肚了。我们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和爱情较劲,可不是为了勘破什么真理。
主演: 梅根·福克斯 / 乔·哈姆 / 克里斯汀·韦格 / 亚当·斯科特 / 玛娅·鲁道夫 / 爱德华·伯恩斯 / 詹妮弗·威斯菲尔德 / 克里斯·奥多德
类型: 喜剧
地区: 美国
片长: 104分钟
上映: 2011-09-09(多伦多电影节)
浪漫喜剧,看或者不看?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焦虑的决策过程。一方面担心看过以后内心里 生成无法抑制的愧疚感,我怎么会看这种弱智、廉价的电影?同时,我也一直无法排遣寻找下一部《当哈里遇到莎丽》的念头,没准能碰到一个聪明的片子呢?即使 事先挑选过,收获失望的概率仍然惊人的高,每次看片都象历险。浪漫喜剧最近几年喜欢探讨的一个核心议题是有性无爱的可行性,我没有遇到过称得上优秀的作 品。绝大多数可以预见结果:不可行。男女主角往往由性生爱,爱的诉求得到满足,性也顺利演变成婚姻内的例行共事。那些极少数爱得不到满足的案例中,故事最 后也就是双方各自寻找新的活体继续开展试验。上一次冒险是去年看No Strings Attached,娜塔丽·波特曼主演。以前人人都说她聪明,对作品特别挑剔,我看过电影后只留下一个印象,她希望打破人们对其过于理性的成见,刻意表现 出不够慎重的一面,所以随便选了一部无聊的作品。
最近一次冒险是刚刚上映的《老友有喜》(Friends With Kids)。还好,电影刚开始我的担心就基本消除,男主角的床头柜上放着一本书,《上帝的缪见》(The God Delusion)。好书,其作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gs)号称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无神论者。电影中展现书的地方有好几处,他们读的我基本都翻过,包括《鳕鱼传》(Cod: A Biography of the Fish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不过我很快发现,英雄所见略同只是假象,除了读的几本书一样,我和电影中的角色再也没有重叠之处。他们是纽约的白领,住得起曼哈顿的高档公 寓,朋友聚餐的时候吃100美元一份的菜。电影中没有展现他们的职业,但显而易见他们是成功的职业人士。他们没有受到经济危机、金融风暴的影响,他们也不 用占领华尔街。经过10分钟的犹豫不定以后,电影的故事主线清晰起来,我终于决定认真看下去。《老友有喜》讨论的话题比较新颖,基本超越了性与爱,而是往 前进了一大步:没有爱的时候,要个孩子行不行?
男主角杰森和女主角茱丽见证过两对朋友的遭遇。一对夫妻有了孩子以后生活陷入混乱。另一对夫妻曾经激情燃烧到连就餐前的等候时间也不放过,他 们要躲进餐馆的卫生间玩短平快。结婚数年以后,两人即使眼神交错那么几秒钟也觉得漫长。为避免浪漫蒸发殆尽的情况发生,有人选择不结婚,有人选择结婚但不 要孩子,杰森和茱丽决定连爱也不要但要个孩子。茱丽不在乎继续花时间寻找浪漫,只是优生有个最合适的年龄。杰森也许不是她的真爱所在,但作为孩子的父亲已 经足够。
他们一直是柏拉图式的好朋友,直到决定联手要个孩子、共同承担抚养责任的时候才一起上床。这种行为的实质与其说是做爱,还不如说是特殊方式的 人工授精。我们都知道,一般的人工授精过程不需要男方直接参与。顺其自然完成这个过程特别困难,他们必须用苹果电脑看色情电影来助兴,同时还要在咖啡桌上 摆满各种酒类,包括葡萄酒和威士忌。没有啤酒,我想是因为水分太多,喝过以后不方便。电影的戏剧冲突和喜剧原料大都来自孩子出生以后形成的独特处境。除了 最亲近的朋友和家人以外,他们很难向外界解释清楚互相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各自与异性交往的时候。电影中有一段杰森与梅根·福克斯扮演的百老汇舞蹈演员在公 园遭遇的场景,他推着婴儿车里的孩子,她正溜狗。这种情形下杰森再怎么英俊洒脱也很难让福克斯一见倾心,因为她一眼见到的是个带着婴儿的年轻父亲。
“你要用孩子吸引我?”福克斯的角色问。
杰森强调自己是自由人,未婚,但这只能引起更多疑惑。
“你没有结婚,你不是同性恋,你有孩子……所以你处于离婚状况?”福克斯问。
杰森说自己从未结婚。
“那么你让一个天主教的姑娘怀了孕?”
福克斯的推测完全符合美国社会的状况,杰森和茱丽制造出了一个罕见的案例,茱丽的主演Jennifer Westfeldt也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不能说她没有创意,电影中好几个场景的设计既有戏剧张力,也有喜剧效果,尤其是大家一块去滑雪场休假的时候 共进晚餐那一段,但这部电影的缺陷同样在于观众太容易预见到结果:两人由必须看色情电影转变为无需看色情电影。故事的起点不寻常,但终点太乏味。夫妻间尽 管已经毫无浪漫情感可言,冲着孩子大家也只好继续呆在一起,这才是生活的常态,怎么可能有了孩子还继续保持朋友关系?另外,这部电影再次验证了我的一个印 象,女导演一直更有勇气围绕性话题做文章。Westfeldt设计的笑料常常围绕着哺乳系统的肿胀程度,电影中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直接拿女性分娩后某些 器官的变化对浪漫生活的影响做文章。影片最后双方的表白也显得异乎寻常,杰森和茱丽经过的测试比研制抗癌新药更漫长,比跑马拉松更辛苦,如此来之不易的真 情只能用脏字表达才算到位?
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悖论,钱钟书的《围城》讲得极清楚:城外的要拼命进城,城内的又要拼命出城。所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未必真理,然而对相当多的两性关系来说,那还真是有理。
2012年的喜剧电影《老友有喜》(Friends with Kids)中安排了一个有意思的关系设定:一对异性好友在身边友人纷纷结婚生子,家庭关系出现这样那样问题的情况下,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无约束“开放式家 庭”。简而言之,就是二人短暂地成为炮友,受孕生子,共同抚养,但彼此依然只保持长期的朋友关系,各自继续住各自的房,吃各自的饭,约各自的炮。
电影本身水准中庸,但它提出的这个不寻常的关系设定及对设定的展开却十分好玩。剧中三个家庭,其中两个传统的婚姻关系在开始抚养孩子后都出现 了没完没了的问题,玩具杂物丢满地,大的累,小的叫,所有人都在气,各个被生活折腾得没精力也没时间再玩浪漫。这城中的爱情,不死也在苟延残喘。就算勉强 熬过艰难,也终如残花败柳,只剩下两个都没了脾气与心气儿的人搭伙就伴儿。
这样的“凑合”究竟是婚姻的终极真相呢,还是loser的自我安慰?电影没明确表明态度,然而那对从一开始就被唱衰的开放式朋友关系却竟然打 破魔咒,不仅朋友关系继续和美,家居整洁舒适,二人还都抢着照顾小孩,除了没有亲密关系,这一家子简直比任何的模范家庭都更模范。乖乖,编剧到底想暗示什 么?
当然,剧情的发展必然要让炮友走向爱情,然而故事结论的焦点我认为却是彻底打歪。孩子并非婚姻的坟墓,没有孩子情侣的也终得对抗时间;而开放 式婚姻也未必就是爱情的救星——各玩各的最终还能保持动态均衡的,婚姻的意味早已脱离了爱情,成为其他利益关系的政治联姻。那么电影中这样的朋友关系,究 竟触及到了婚姻生活中什么样的成功秘密呢?
我认为这个开放式关系引出的其实是两性关系中彼此的尊重与人格自由的给予。想想爱情是怎么发生的吧。茫茫人海,就有那么一个人偏偏与众不同, 是黑暗中的星,蓝天上的云,是心跳、火花、歌声、泪滴,是希望与一切幸福概念的终极化身。爱情源于对完美的想象,想象木棉与橡树的根茎相握,枝叶相触,想 象两人目光交缠中的洁白,想象茫茫宇宙中共同抗死亡与寂寞的悲壮与美丽。然而完美的肥皂泡在与真实的接触中总要破碎。我们每个都是一个完整的人,谁也不能 只活在对方的想象中。百分百的契合那是寂寞传说,在天长日久的面对面中,那些被忽视、被掩盖的棱角、枝桠、疤痕终将现形。面对这些丑陋,爱人与朋友的态度 有什么质的差异?
爱人看到的是背叛——对完美的背叛,对希望的背叛,对未来的背叛。这之后当然会愤怒、沮丧、失望,甚至冷漠,绝望。
朋友看到的则是真实。没有想象,没有头脑中的原始影像进行对比,没有“全身心奉献,永远站在我这边”的婚姻要求,朋友不会要求对方放弃自我把 他人放在第一。相反,朋友感激对方的适时关怀,却也理解对方的时常缺席。朋友只要关键时刻,不求天长地久。“包容”对朋友而言是关系开展的前提,不是热情 燃尽后的残渣。
所以在爱情中的人啊,才会那么理所当然地要求对方放下尊严,丢掉人格,成为自己的附庸与依靠。然而尊严与人格这两样东西短期内固然可抛,可长期缺乏还能维持运作的恐怕也只有僵尸。除非僵尸也能恋爱,那么这两个要点的丧失,我想就是婚姻或爱情关系走向覆灭的关键了。
电影中的开放式朋友关系之所以能成为模范家庭,正是因为这个设定本身保证了两人对彼此私人空间的尊重与人格发挥的自由。自由啊,自发接受约束 的自由,而不是孩子纽带亲情羁绊,才是真正让爱情关系得以延续的真谛。所以看吧,爱情与婚姻是多么有趣的一对悖论,爱情需要自由才能存活,存活的爱情要求 走向婚姻,而婚姻恰恰是限制自由的社会设定。怎么破?
呵呵,爱情与婚姻要是也有标准答案,那就不神秘,不让人牵肠挂肚了。我们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和爱情较劲,可不是为了勘破什么真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