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骨头》最让人好奇的,当然是首当导演的崔健,在这样的人生阶段,究竟想讲讲哪些,以及,当然,讲得怎么样。
影片中有两段比较重的演出,印象很深。一个,是影片真正震撼到我的一个段落,施堰萍开始演唱《迷失的季节》,陶冶在一个淋浴头下,悲绝地独自起舞,在这里,镜头配合舞蹈,直接彻底阐明陶冶的同性之爱,随后的意象镜头,把那种撕心裂肺诠释得酣畅淋漓,这一段的才华,让人拍案叫绝。另一个,是钟华那段《蓝色骨头》联网演唱。这两段的摄影和剪辑堪称震撼!杜可风的镜头真是无比强大。
影片讲故事的方式没有走平铺直叙,时间线是错乱的(但是故事本身并不乱,现代部分的故事的缺点下文再表),破碎的片段逐渐搭建起一个完整的宣泄。并且以舞台、剪辑台或电影来呈现电影本身的方式,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在舞台、银幕与现实之间无断点相互滑入,这些都很有灵光。过去与当下两个时空,在这些方式下,不是单纯的平行推进,而是相互影响,并形成互文。
在我心里,单独《迷失的季节》那一场表演的呈现,就不虚这一场观影了。不过影片这种值得品味的段落还有很多。
绝望后的释怀,让钟华的父亲,踏上了那段自己为自己安排的水葬之旅,当纤夫们抬起他的棺材,那种仪式感,是似曾相识的。在山水间,钟华的父亲扔掉那把抢,也终于扔掉了过去,解开了下身,让仅有的那一颗面向阳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施堰萍一点一点把自己眼睛砸破,流出的眼泪混着鲜血而成血泪,让绝望有了一种象征性。这里也提一下,倪虹洁在影片中的表演很不错,这个血泪,自然又惊人。《迷失的季节》演出后,遭到领导狠批,三个主演都得到了处分,陶冶在走时,说自己不想再跳舞了,这是怎样一种失落。是啊,《迷失的季节》那种撕裂,好似可以耗掉他整个的灵魂,悲痛至极后的麻木,原来的表达载体,终究成了不敢也不愿再运用的武器。当做完爱的钟华躺在萌萌身上泣不成声,当萌萌被音乐和钟华逼着跳起了舞……等等,会有很多一下刻进脑子里,激起一股股味道。
几乎是不出所料,崔健的电影采用了大量独白,这是把一肚子的话讲出来的最有效率的方式,当然,一定是讲不尽的,也当然,这种独白的方式和内容一定会让一些人讨厌,就像影片本身一样,会有人对它深恶痛绝吧。独白很有崔健的味道,那种孤傲的味道,那种八九十年代冲动、迷茫、热烈的气息。基本独白一出,那个时代的画面就又走进了脑子里。上世纪后三十年,中国青年的挣扎与悲哀,刻骨铭心。从内容来看,崔健最能准确抓住的还是过去,或者说是他个人所属于的青春狂野的年代,但是对于当下(21世纪以后)的判断,多少有些陈旧与失真。病毒和红包乐评人此类的引入,多少跟影片大的气质上不太搭调。网络病毒这种元素还是不要轻易触碰的好,容易弄巧成拙。
影片最后老年施堰萍演唱英文版《迷失的季节》时,是全片最后的高潮,过去与现实完成了一次流畅的对话,悲欢离合,都变成了蓝色的冷静,刻入骨头。不过,这一部分,倪虹洁的老年妆容,比较让人出戏,一特写就穿帮,已经赶上了《绣春刀》里的王千源的胡子,也让我想到了《归来》里巩俐那不尽如人意的老年妆。比较遗憾。
崔健曾在《蓝色骨头》中唱到:“多年的政治运动使人们厌倦了红色”,影片中尾声那一个淡入的全屏红色,比较刺眼。这部电影,无疑,是有一定的解读空间的,这可以算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功能,创造意象,供观者各取所需。对它的解读与趣味性无关,而是提供了一个回溯国家历史、个人命运的线索。这是这部电影非常宝贵的一点。它并不是完美的,实际上我作为局外人都替它可惜,但是影片的光芒,且可以遮住它存在的问题,使它足够耀眼。
影片中有两段比较重的演出,印象很深。一个,是影片真正震撼到我的一个段落,施堰萍开始演唱《迷失的季节》,陶冶在一个淋浴头下,悲绝地独自起舞,在这里,镜头配合舞蹈,直接彻底阐明陶冶的同性之爱,随后的意象镜头,把那种撕心裂肺诠释得酣畅淋漓,这一段的才华,让人拍案叫绝。另一个,是钟华那段《蓝色骨头》联网演唱。这两段的摄影和剪辑堪称震撼!杜可风的镜头真是无比强大。
影片讲故事的方式没有走平铺直叙,时间线是错乱的(但是故事本身并不乱,现代部分的故事的缺点下文再表),破碎的片段逐渐搭建起一个完整的宣泄。并且以舞台、剪辑台或电影来呈现电影本身的方式,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在舞台、银幕与现实之间无断点相互滑入,这些都很有灵光。过去与当下两个时空,在这些方式下,不是单纯的平行推进,而是相互影响,并形成互文。
在我心里,单独《迷失的季节》那一场表演的呈现,就不虚这一场观影了。不过影片这种值得品味的段落还有很多。
绝望后的释怀,让钟华的父亲,踏上了那段自己为自己安排的水葬之旅,当纤夫们抬起他的棺材,那种仪式感,是似曾相识的。在山水间,钟华的父亲扔掉那把抢,也终于扔掉了过去,解开了下身,让仅有的那一颗面向阳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施堰萍一点一点把自己眼睛砸破,流出的眼泪混着鲜血而成血泪,让绝望有了一种象征性。这里也提一下,倪虹洁在影片中的表演很不错,这个血泪,自然又惊人。《迷失的季节》演出后,遭到领导狠批,三个主演都得到了处分,陶冶在走时,说自己不想再跳舞了,这是怎样一种失落。是啊,《迷失的季节》那种撕裂,好似可以耗掉他整个的灵魂,悲痛至极后的麻木,原来的表达载体,终究成了不敢也不愿再运用的武器。当做完爱的钟华躺在萌萌身上泣不成声,当萌萌被音乐和钟华逼着跳起了舞……等等,会有很多一下刻进脑子里,激起一股股味道。
几乎是不出所料,崔健的电影采用了大量独白,这是把一肚子的话讲出来的最有效率的方式,当然,一定是讲不尽的,也当然,这种独白的方式和内容一定会让一些人讨厌,就像影片本身一样,会有人对它深恶痛绝吧。独白很有崔健的味道,那种孤傲的味道,那种八九十年代冲动、迷茫、热烈的气息。基本独白一出,那个时代的画面就又走进了脑子里。上世纪后三十年,中国青年的挣扎与悲哀,刻骨铭心。从内容来看,崔健最能准确抓住的还是过去,或者说是他个人所属于的青春狂野的年代,但是对于当下(21世纪以后)的判断,多少有些陈旧与失真。病毒和红包乐评人此类的引入,多少跟影片大的气质上不太搭调。网络病毒这种元素还是不要轻易触碰的好,容易弄巧成拙。
影片最后老年施堰萍演唱英文版《迷失的季节》时,是全片最后的高潮,过去与现实完成了一次流畅的对话,悲欢离合,都变成了蓝色的冷静,刻入骨头。不过,这一部分,倪虹洁的老年妆容,比较让人出戏,一特写就穿帮,已经赶上了《绣春刀》里的王千源的胡子,也让我想到了《归来》里巩俐那不尽如人意的老年妆。比较遗憾。
崔健曾在《蓝色骨头》中唱到:“多年的政治运动使人们厌倦了红色”,影片中尾声那一个淡入的全屏红色,比较刺眼。这部电影,无疑,是有一定的解读空间的,这可以算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功能,创造意象,供观者各取所需。对它的解读与趣味性无关,而是提供了一个回溯国家历史、个人命运的线索。这是这部电影非常宝贵的一点。它并不是完美的,实际上我作为局外人都替它可惜,但是影片的光芒,且可以遮住它存在的问题,使它足够耀眼。
【以下内容涉及轻微的剧情故事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近二十年来,中国电影取得了票房进步,但在电影审查上,尺度标准却一再倒退。单说文革题材,谢晋一拨人完成反思后,及至《阳光灿烂的日子》、《霸王别姬》和《活着》等几座高峰,突然就消失绝迹了。
那之后,涉及文革的内容经常以几行字幕出现。十年浩劫开始了……文革结束了……诸如此类。直到过去这一年,前有冯小刚的发言,后有张艺谋的归来,文革题材似乎渐渐有了破冰之势。而在我看来,崔健的首作长片《蓝色骨头》,意图实现得最好、影像价值最大的也正是文革段落。
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蓝色骨头》放映的是剪辑完成的版本,可能与将来的公映版有所出入,崔健解释说是“密钥问题”。单就这个版本而言,《蓝色骨头》无疑是部有力量的新人作品。借用朋友的评价,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崔健居然还相信一首歌、一部电影能唤醒迷失的中国人,他试图与历史对话,跟记忆和解。
《蓝色骨头》是崔健之前写过的一首歌,它在电影里面出现了多个版本,有文革版有英文版。在我个人看来,作为一首需要反复萦绕的主题曲,它多少还是有些压不住场。曲子旋律不说,年轻的我唱的那个版本,未免有些过于愤世嫉俗,完全就是大白话和大道理,缺少直刺的力量,也没有了回味的空间。歌不好,自然影响了影像存在的意义,尤其是这么一部需要情感奔涌的电影。
唯一的华彩,大概就是文革段落的《迷失的季节》。 在这个段落,施堰萍(我母亲)、陈东、孙宏的三人关系大概只有十来分钟,却是这电影予人印象最深刻的段落,画面直接、情感流畅、叙事利落。例如孙宏第一次出现是被团长介绍相亲,第二次出现是给陈东洗衣服,他的性取向无需赘言。《迷失的季节》初啼之际,施堰萍演唱,陈东弹琴,孙宏伴舞。电影从真实空间神奇地滑入到了舞台空间,又转回到现实当中。伴随着施堰萍的释放、陈东的渴慕和孙宏的压抑,声音、画面、电影情绪以及演员的表演结合得极其完美,浑然一体。该段落充斥着饱和的、古旧的绿色,加上触目惊心的红色,瘆人得厉害。对好事者来说,也是之前微博上热议的细节,电影里面直接出现了林立果和林彪,揭秘了复杂的红色摇滚历史。
然而,《蓝色骨头》并没有提供绝对客观的历史真相,恰相反,整部电影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年轻的我追溯起父母辈的往事,时空穿梭跳跃,相当的随意和主观,艺术而感性。对我来说,影片有令人震惊的一幕:为了让文革记忆离开脑海,女主人公选择了恐怖的自残方式,不可理喻但又无比直接。《蓝色骨头》给出了以下几组有趣的对比:枪与音乐(中国摇滚乐)、性压抑(三人关系和父母的错误结合)与性冲动(现代部分)、父亲的寻找与我的表演、过去的历史与当下的现实……后者无一例外取代了前者,寻找着共处的平衡。
这部电影努力构建着过去和现在的平行蒙太奇,尽管不甚成功和圆满,但在当下寻求与历史政治的用心意图上,《蓝色骨头》的思维宽广度和大胆程度在所谓的龙标片里面前所未见。只可惜,相比文革部分的完整,现代部分似乎承受不起这样的历史重压,顾此失彼,跟剪辑一样,失之可惜——也有人说,剪辑已经很努力地在拯救这部电影。
《蓝色骨头》的缺陷,主要集中在现代部分。篇幅最多的年轻的我,演员一看就是洗不掉的学生气,缺乏真实感。要他充当深居简出的文艺老炮,实在勉为其难。而且从时间跨度上,如果“我”是文革那辈人,年纪上早就该步入中年了,而不是片中的惨绿少年模样。崔健还耗费大量台词来讲解对黑客、网络病毒以及记者收红包现象的看法,无奈,他真是上一辈的人了。太过表面不说,对网络和黑客的理解,更像是过于简单抽象的概念,功能原理跟《全民目击》的U盘差不多,站不住脚。放置到电影当中,频繁打断观影体验不说,事实上也拉低了整部电影的格调。
所以,《蓝色骨头》这部电影,看的还是关于政治性的摇滚乐,就像崔健带给所有中国人的震撼回忆一样。时间流逝,在毒品一般的回忆中,电影不断抛出与性有关的冲击画面,颇为大胆,而在构建一个完整但却繁复的时空大格局上,崔健尝试营造对位呼应,但最终效果显然还有待提高。有人也许要说,《蓝色骨头》说的都不是当代人的事了,然而,就如同很多人以为文革早过去了,可在电影空间里,它依然就像不曾存在过。未来,应该还会有更多的电影和电影人来切入这一领域,毕竟,里面埋藏了太多的震撼故事。
过往总以性感形象出现的倪虹洁,她在《蓝色骨头》有不俗表现。还有黄轩,他在娄烨《推拿》里是一个醒目的存在,在这部电影依然是灵气乍现。
当然了,就如同很多人夸奖的那段舞蹈,如果真是一部MV,它也绝对完美。【北京青年报(见报有删减) http://youth.ynet.co m/3.1/1407/04/913390 5.html】
近二十年来,中国电影取得了票房进步,但在电影审查上,尺度标准却一再倒退。单说文革题材,谢晋一拨人完成反思后,及至《阳光灿烂的日子》、《霸王别姬》和《活着》等几座高峰,突然就消失绝迹了。
那之后,涉及文革的内容经常以几行字幕出现。十年浩劫开始了……文革结束了……诸如此类。直到过去这一年,前有冯小刚的发言,后有张艺谋的归来,文革题材似乎渐渐有了破冰之势。而在我看来,崔健的首作长片《蓝色骨头》,意图实现得最好、影像价值最大的也正是文革段落。
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蓝色骨头》放映的是剪辑完成的版本,可能与将来的公映版有所出入,崔健解释说是“密钥问题”。单就这个版本而言,《蓝色骨头》无疑是部有力量的新人作品。借用朋友的评价,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崔健居然还相信一首歌、一部电影能唤醒迷失的中国人,他试图与历史对话,跟记忆和解。
《蓝色骨头》是崔健之前写过的一首歌,它在电影里面出现了多个版本,有文革版有英文版。在我个人看来,作为一首需要反复萦绕的主题曲,它多少还是有些压不住场。曲子旋律不说,年轻的我唱的那个版本,未免有些过于愤世嫉俗,完全就是大白话和大道理,缺少直刺的力量,也没有了回味的空间。歌不好,自然影响了影像存在的意义,尤其是这么一部需要情感奔涌的电影。
唯一的华彩,大概就是文革段落的《迷失的季节》。 在这个段落,施堰萍(我母亲)、陈东、孙宏的三人关系大概只有十来分钟,却是这电影予人印象最深刻的段落,画面直接、情感流畅、叙事利落。例如孙宏第一次出现是被团长介绍相亲,第二次出现是给陈东洗衣服,他的性取向无需赘言。《迷失的季节》初啼之际,施堰萍演唱,陈东弹琴,孙宏伴舞。电影从真实空间神奇地滑入到了舞台空间,又转回到现实当中。伴随着施堰萍的释放、陈东的渴慕和孙宏的压抑,声音、画面、电影情绪以及演员的表演结合得极其完美,浑然一体。该段落充斥着饱和的、古旧的绿色,加上触目惊心的红色,瘆人得厉害。对好事者来说,也是之前微博上热议的细节,电影里面直接出现了林立果和林彪,揭秘了复杂的红色摇滚历史。
然而,《蓝色骨头》并没有提供绝对客观的历史真相,恰相反,整部电影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年轻的我追溯起父母辈的往事,时空穿梭跳跃,相当的随意和主观,艺术而感性。对我来说,影片有令人震惊的一幕:为了让文革记忆离开脑海,女主人公选择了恐怖的自残方式,不可理喻但又无比直接。《蓝色骨头》给出了以下几组有趣的对比:枪与音乐(中国摇滚乐)、性压抑(三人关系和父母的错误结合)与性冲动(现代部分)、父亲的寻找与我的表演、过去的历史与当下的现实……后者无一例外取代了前者,寻找着共处的平衡。
这部电影努力构建着过去和现在的平行蒙太奇,尽管不甚成功和圆满,但在当下寻求与历史政治的用心意图上,《蓝色骨头》的思维宽广度和大胆程度在所谓的龙标片里面前所未见。只可惜,相比文革部分的完整,现代部分似乎承受不起这样的历史重压,顾此失彼,跟剪辑一样,失之可惜——也有人说,剪辑已经很努力地在拯救这部电影。
《蓝色骨头》的缺陷,主要集中在现代部分。篇幅最多的年轻的我,演员一看就是洗不掉的学生气,缺乏真实感。要他充当深居简出的文艺老炮,实在勉为其难。而且从时间跨度上,如果“我”是文革那辈人,年纪上早就该步入中年了,而不是片中的惨绿少年模样。崔健还耗费大量台词来讲解对黑客、网络病毒以及记者收红包现象的看法,无奈,他真是上一辈的人了。太过表面不说,对网络和黑客的理解,更像是过于简单抽象的概念,功能原理跟《全民目击》的U盘差不多,站不住脚。放置到电影当中,频繁打断观影体验不说,事实上也拉低了整部电影的格调。
所以,《蓝色骨头》这部电影,看的还是关于政治性的摇滚乐,就像崔健带给所有中国人的震撼回忆一样。时间流逝,在毒品一般的回忆中,电影不断抛出与性有关的冲击画面,颇为大胆,而在构建一个完整但却繁复的时空大格局上,崔健尝试营造对位呼应,但最终效果显然还有待提高。有人也许要说,《蓝色骨头》说的都不是当代人的事了,然而,就如同很多人以为文革早过去了,可在电影空间里,它依然就像不曾存在过。未来,应该还会有更多的电影和电影人来切入这一领域,毕竟,里面埋藏了太多的震撼故事。
过往总以性感形象出现的倪虹洁,她在《蓝色骨头》有不俗表现。还有黄轩,他在娄烨《推拿》里是一个醒目的存在,在这部电影依然是灵气乍现。
当然了,就如同很多人夸奖的那段舞蹈,如果真是一部MV,它也绝对完美。【北京青年报(见报有删减) http://youth.ynet.co
【电影小谈】《蓝色骨头》今天上映,而我刚看完电影回到家打开电脑开始写现在的文字。我在脑海中反复出现的无数感触和情绪现在却丝毫表达不出,我只能说老崔拍了一部中国大陆最棒的文艺片。影院里加我一共才四人,和隔壁《心花路放》形成鲜明对比,可见现在文艺片在中国很少有人买单。而其中两个还是约莫四十岁的中年人,一看就知道是老崔当年的歌迷,这个细节不禁让我动容,就像每次老崔演出时看到台下都是40岁的大哥大姐时的感动一样,他们从“那个”年代过来,用自己黄金时代为一场政治运动买了单,而他们听老崔的感受,想必是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永远也体会不了的。我想这必定是一部两级分化严重的电影,理解的人会难过到骨头里,而不懂的人会完全摸不着头脑。但无论你是哪一种,看这部电影之前,有一些东西你是必须做的:必须听过《迷失的季节》和《蓝色骨头》,不然你不可能看懂。如果你再恰巧热爱摇滚乐,了解一点那个年代,也感受过一点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觉,那么binggo!你会悲伤的。
下面是我的影评《我就是一个春天的花朵,长在一个春天里》。
《我就是一个春天的花朵,长在一个春天里》
想看懂蓝色骨头必须得听过《迷失的季节》和《蓝色骨头》,因为电影完全是由这两首歌产生灵感而展开的,并反复出现在电影两个时空变换中,是电影的主线。《迷失的季节》中有段歌词是:太可惜,也太可气,我刚刚见到你,你是春天里的花朵,长在秋天里。而《蓝色骨头》的第一段是:并不可惜,也并不可气,我就是一个春天的花朵,就长在一个春天里。想必你已明白,这两首歌其实代表了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属于我们每个人,只不过这两个阶段的过度对于电影里那个年代的人更具有伤痛性和不可修复性。就像崔健专访时被问蓝色代表了什么时曾说过,蓝色就代表了冷静、理智。越过那个迷失、茫然、冲动不知所措的年纪,我们都会从血液到骨头变成蓝色的,而痛苦就在于这种改变不是我们自发愿意的,它是被迫的,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是被迫的。它来源于我们受到的不可修复的伤害,来源于我们内心的恐惧,来源于面对深爱的人时我们的无能为力,它来源与整个时代。
现在回到电影内容本身来看,其实这部电影里所有人都是迷失的。
母亲是迷失的,宁愿选择聪明也不愿选择美丽、渴望自己双手创造财富而带来的自由,可命运却让她生的美丽,在那个年代却偏偏爱上了摇滚乐,几乎是中国第一个嬉皮。她和那个时代的所有人都格格不入,爱上的人不爱她,婚姻因为不是自己想要的也不幸福,经历欺骗、经历梦想、爱情的陨落,终于是一个春天的花朵长在了秋天里。父亲是迷失的,他爱的人一辈子也没爱过他,只是在需要被男人保护时他刚好在而已,一辈子困在这段回忆里。和别人的人生都是相反的,生在黑暗里,死亡却在光明里。母亲在文工团爱上的四川小哥是迷失的,很明显,他是个gay,但偏偏在那样一个年代,他只能不断压抑自己,当他跳那段舞时我已经泣不成声,无能无力是世界上最无力与悲伤的词语了吧。文工团拿东德钢笔换母亲照片的帅哥是迷失的,他爱母亲,谁都看得出,他易被影响,可他太软弱,他爱母亲也同样爱摇滚乐,可他最后出卖了母亲,也许他比别人都要痛苦,却也无能无力。儿子是迷失的,而且也许是电影中最迷失的人。他说他时常觉得自己在世界的边缘,但边缘的意思就是废物,而认同自己是个废物也无疑是认同了父母的相逢是毫无意义的。
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会有段挥之不去的伤痛记忆,人们在那里面沉浸,迷失,越走越远,甚至很长时间都出不来。崔健说过这叫重创性失忆症,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些伤害带来的痛苦在伤害当时其实并不是特别明显,而真正的伤痛反而是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意识到的,你会意识到当时的伤害原来会影响你一生,你会意识到失去的东西永远也回不来了。此时,你受到的打击可能远远要大于当时受伤害的瞬间。而正如崔健所说,那个年代给他们带来的就是这种伤害,是真正的悲伤。我们都在那条隧道里,一个不知道是哪儿的时空,孤身一人。
经过这所有的伤痛,我们的骨头变成了蓝色。终于你发现,其实你就是一个春天的花朵,就长在一个春天里。不是秋天也不是冬天,因为这就是你的命,就如施堰萍最后自杀怎么开枪都没子弹一样,都是命。这是你的时代,毫无疑问,无论它多么美好,也无论它多么糟糕,迷失过,痛苦过,摸爬滚打一步步走过,你才会真正脱胎换骨,变成一个你不想成为的人。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如同它毫无意义一样。就如电影里说的:所有能产生一个生命的相逢都值得尊敬。于是,父亲和母亲的爱最终有了意义。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共账号:【美好时代的低俗小说】,观看更多影评。
下面是我的影评《我就是一个春天的花朵,长在一个春天里》。
《我就是一个春天的花朵,长在一个春天里》
想看懂蓝色骨头必须得听过《迷失的季节》和《蓝色骨头》,因为电影完全是由这两首歌产生灵感而展开的,并反复出现在电影两个时空变换中,是电影的主线。《迷失的季节》中有段歌词是:太可惜,也太可气,我刚刚见到你,你是春天里的花朵,长在秋天里。而《蓝色骨头》的第一段是:并不可惜,也并不可气,我就是一个春天的花朵,就长在一个春天里。想必你已明白,这两首歌其实代表了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属于我们每个人,只不过这两个阶段的过度对于电影里那个年代的人更具有伤痛性和不可修复性。就像崔健专访时被问蓝色代表了什么时曾说过,蓝色就代表了冷静、理智。越过那个迷失、茫然、冲动不知所措的年纪,我们都会从血液到骨头变成蓝色的,而痛苦就在于这种改变不是我们自发愿意的,它是被迫的,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是被迫的。它来源于我们受到的不可修复的伤害,来源于我们内心的恐惧,来源于面对深爱的人时我们的无能为力,它来源与整个时代。
现在回到电影内容本身来看,其实这部电影里所有人都是迷失的。
母亲是迷失的,宁愿选择聪明也不愿选择美丽、渴望自己双手创造财富而带来的自由,可命运却让她生的美丽,在那个年代却偏偏爱上了摇滚乐,几乎是中国第一个嬉皮。她和那个时代的所有人都格格不入,爱上的人不爱她,婚姻因为不是自己想要的也不幸福,经历欺骗、经历梦想、爱情的陨落,终于是一个春天的花朵长在了秋天里。父亲是迷失的,他爱的人一辈子也没爱过他,只是在需要被男人保护时他刚好在而已,一辈子困在这段回忆里。和别人的人生都是相反的,生在黑暗里,死亡却在光明里。母亲在文工团爱上的四川小哥是迷失的,很明显,他是个gay,但偏偏在那样一个年代,他只能不断压抑自己,当他跳那段舞时我已经泣不成声,无能无力是世界上最无力与悲伤的词语了吧。文工团拿东德钢笔换母亲照片的帅哥是迷失的,他爱母亲,谁都看得出,他易被影响,可他太软弱,他爱母亲也同样爱摇滚乐,可他最后出卖了母亲,也许他比别人都要痛苦,却也无能无力。儿子是迷失的,而且也许是电影中最迷失的人。他说他时常觉得自己在世界的边缘,但边缘的意思就是废物,而认同自己是个废物也无疑是认同了父母的相逢是毫无意义的。
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会有段挥之不去的伤痛记忆,人们在那里面沉浸,迷失,越走越远,甚至很长时间都出不来。崔健说过这叫重创性失忆症,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些伤害带来的痛苦在伤害当时其实并不是特别明显,而真正的伤痛反而是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意识到的,你会意识到当时的伤害原来会影响你一生,你会意识到失去的东西永远也回不来了。此时,你受到的打击可能远远要大于当时受伤害的瞬间。而正如崔健所说,那个年代给他们带来的就是这种伤害,是真正的悲伤。我们都在那条隧道里,一个不知道是哪儿的时空,孤身一人。
经过这所有的伤痛,我们的骨头变成了蓝色。终于你发现,其实你就是一个春天的花朵,就长在一个春天里。不是秋天也不是冬天,因为这就是你的命,就如施堰萍最后自杀怎么开枪都没子弹一样,都是命。这是你的时代,毫无疑问,无论它多么美好,也无论它多么糟糕,迷失过,痛苦过,摸爬滚打一步步走过,你才会真正脱胎换骨,变成一个你不想成为的人。这便是人生的意义,如同它毫无意义一样。就如电影里说的:所有能产生一个生命的相逢都值得尊敬。于是,父亲和母亲的爱最终有了意义。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共账号:【美好时代的低俗小说】,观看更多影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