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每个浪浪山都有一个小妖怪《浪浪山小妖怪》

导演於水
编剧於水 / 刘佳
主演陈子平 / 路扬 / 董汶亮 / 刘琮 / 林强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 动画 /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5-08-02(中国大陆) / 2025-07-26(FIRST青年电影展)
片长: 118分钟
又名: 小妖怪的夏天:从前有座浪浪山 / 小妖怪的夏天 / Nobody
IMDb: tt36733027







 浪浪山的小猪妖用鬃毛奋力刷缸的身影,构成了这部暗黑童话中最令人心酸的画面。

他那身粗糙的鬃毛在一次次摩擦中脱落,只为获得一个"大王洞"的临时工作机会。

这个场景如此荒诞又如此真实,它精准地戳中了现代职场人最隐秘的痛处——我们用磨损自我的方式换取生存资格,却在过程中失去了自我本身。

蛤蟆的工牌编号"九九八一"是一个绝妙的讽刺。这个看似普通的数字不仅暗指取经路上的劫难,更成为体制内身份认同的象征。

蛤蟆对工牌的珍视程度令人心碎,即便被"大王洞"开除,他也始终不肯扔掉工牌。

那不仅是一块工牌,更是他在森严等级中唯一的安全感来源。

当他向小猪妖炫耀"二舅"的关系网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势利的小妖,而是一个在畸形体系中学会生存的可怜虫。

这种对体制的病态依赖,在老虎精发现祖传字迹被擦除时达到了悲剧高潮——他们用自我伤害换来的"业绩",恰恰成为了被惩罚的理由。

影片对"关系学"的刻画入木三分。蛤蟆凭借"二舅"的关系获得后厨职位,小猪妖则连三年考试资格都难以获取,这种差异揭示了表面公平下的实质不公。

当蛤蟆天真地相信"事成后给你一点锅上的肉渣渣"的承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小妖的愚昧,更是体制对底层员工的精神驯化——用虚无的承诺换取绝对的服从。

老虎精对祖辈字迹的执念,恰似某些企业空洞的"传统文化",成为压迫新一代的正当理由。

小猪妖的鬃毛与蛤蟆的工牌形成意味深长的对照。

前者是天然的身体部分,象征着未被体制化的本真自我;

后者是后天赋予的身份标识,代表着被体制认可的虚假安全。

当两者都在清洗"圣缸"的过程中变得一文不值时,影片完成了它对现代职场最犀利的批判:

在异化的劳动中,无论是坚持自我还是放弃自我,最终都难逃被抛弃的命运。

逃出大王洞的两个小妖坐在草坪上的场景充满哲学意味。

他们不仅失去了工作,更失去了对承诺的信仰。这种双重放逐带来的不仅是绝望,也可能孕育出真正的觉醒。

当蛤蟆抚摸着他那不再有意义的工牌时,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种新可能的萌芽——或许只有彻底失去体制给予的幻觉,才能开始寻找真正的自我价值。

被"大王洞"驱逐的小猪妖和蛤蟆,选择了一条荒诞的出路——与其在体制内被碾压,不如直接扮演那个体制最畏惧的符号:唐僧师徒。

这个决定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反讽:他们无法成为"大王洞"的正式成员,却试图成为它的对立面。

然而,这场扮演从一开始就漏洞百出,每个角色都带着无法掩饰的缺陷——结巴的猩猩、话痨的黄鼠狼、瘸腿的白马,以及一个根本不像唐僧的蛤蟆。

这些缺陷恰恰构成了对"正统"取经团队最辛辣的解构。

河边,小孩一眼就看出四人是冒牌货。

在成人世界的规则里,身份可以通过道具和台词来伪造,但孩子的眼睛却能一眼看穿本质。

黄鼠狼的话多,不符合"沙僧只有两句台词"的刻板印象,这个细节揭示了人们对"经典形象"的固化认知——真正的沙僧在《西游记》里并非如此寡言,但大众记忆却将他简化成了两句台词的背景板。

这种集体记忆的扭曲,恰恰是冒牌团队失败的根本原因:他们不是在模仿真实的取经团队,而是在模仿人们对取经团队的想象。

小猪妖的"升级计划"进一步暴露了身份表演的荒诞性。

结巴的猩猩被迫练习"我是齐天大圣"的台词,黄鼠狼被要求用磨石头来抑制说话冲动,甚至猩猩的体毛被硬生生扯下来当胡子——这些粗暴的改造手段,像极了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符合某种身份标签而进行的自我扭曲。

钉耙、木棍、铲子这些简陋道具的分配,更是对"角色扮演"本质的揭示:所谓的身份,往往只是一些象征物的堆砌。

这场闹剧最终指向一个深刻的命题:当一个人无法在既有体制中找到位置时,是否只能通过扮演另一个既定角色来获得存在感?

小猪妖和蛤蟆的"取经团"既是对"大王洞"等级制度的反抗,也是对主流叙事的一种拙劣依附。他们试图成为英雄,却连英雄的模板都模仿不好。

而这种"模仿的失败",反而让他们的形象更加真实——在这个世界上,或许根本没有完美的角色,只有一个个带着自身缺陷、却依然试图前行的普通人。

瘸腿的白马依然在走,结巴的猩猩依然在练习台词,话痨的黄鼠狼依然在努力闭嘴。这种笨拙的坚持,或许比任何完美的表演都更接近生命的本相。

当冒牌取经团战战兢兢地跨过寺院门槛时,他们不知道这场戏中戏正在上演双重扮演——妖怪们假装唐僧师徒,老方丈假装被蒙骗。

这场心照不宣的共谋,超越了简单的善意谎言,成为对身份本质的深刻叩问。

老方丈浑浊的双眼仿佛一面照妖镜,既看穿了妖怪们粗劣的伪装,更看透了他们灵魂的底色。

当他说"现在妖怪盛行,僧人都跑光了"时,道出的不仅是世道的荒凉,更是对这群"改邪归正"妖怪的无声肯定。

在这个妖魔横行的世界里,真正的妖怪是那些恃强凌弱的"大王洞"势力,而眼前这几个用化缘代替抢劫的小妖,反倒显露出比人类更纯净的佛性。

蛤蟆的眼泪是这个故事最动人的注脚。当他哽咽着说"从来都是我给大王做饭"时,袈裟加身的仪式感被赋予了更深的意味——那不仅是外表的改变,更是一个被压迫灵魂第一次体验尊严的时刻。

老方丈递来的毗卢帽,既是对蛤蟆表演唐僧的"道具升级",也是对其内在佛性的认证。

袈裟在此刻超越了宗教符号的意义,成为精神传承的载体,正如老方丈所言,这件袈裟若能到西天,就相当于自己到了西天,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心传。

小猪妖让猩猩"昂首挺胸走在最前面"的指令,暗示了这个草台班子正在发生微妙的质变。

当他们开始真正代入取经团队的精神姿态时,表面的模仿逐渐转化为内在的觉醒。

那些曾经用来伪装的钉耙与袈裟,此刻成了淬炼自我的铠甲;

那些被迫背诵的台词,意外道出了心底的渴望。

这正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重要的不是成为谁,而是通过"成为"的过程找回自己。

老方丈的斋饭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妖怪们从未察觉的自我可能。

在这顿简单的饭食里,他们第一次尝到了被尊重的滋味,这种体验比任何长生不老的许诺都更珍贵。

当蛤蟆流着泪咀嚼饭菜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小妖的感动,更是一个被体制异化的灵魂重新感知人性的瞬间。

这段寺庙奇遇最终揭示了一个悖论:当这群妖怪越是不像唐僧师徒时,反而越接近取经精神的本质。

老方丈的慈悲,不在于他"帮助"了这群冒牌货,而在于他看破了表象,给予了这群迷途者最需要的东西——不是施舍,而是承认。

那件袈裟包裹的不仅是蛤蟆的身躯,更是一个被世界伤害过的灵魂,而这份温暖,将支撑他们走得更远。

当冒牌取经团战战兢兢地走进北张村时,他们原本只是打算继续维持这个随时可能被拆穿的谎言,却不曾想会在这个普通的村庄里,真正成为村民眼中的英雄。

村民们的反应充满了微妙的讽刺。

当村长要求说书人修改故事里的唐僧师徒形象时,用最朴素的方式完成了对"正统"的解构——真实战胜了传说,眼前的形象取代了书中的描述。

这个看似荒诞的情节,实则揭示了民间叙事的流动性,以及人们对英雄形象的想象如何被现实重塑。

面对老鼠精的威胁时,这群冒牌货的窘境暴露无遗。

他们原本打算依靠"孙悟空"的威名吓退妖怪,却发现这个名号在偏远的北张村根本无人知晓。

这个细节巧妙地暗示了权威的局限性——即便是齐天大圣的名号,也有其无法覆盖的地域。

当名字失去威力,他们不得不面对真实的战斗,而正是在这种被迫的真实中,他们开始真正成长。

猩猩的爆发是这个段落最动人的时刻。

这个一直内向、结巴的角色,在同伴陷入危机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力量。当他将老鼠精打回原形时,不仅拯救了村民,更完成了对自我的发现。

这个情节暗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常常在试图成为别人的过程中,忽略了自己原本就拥有的力量。

村民们朴实的感谢——西瓜、包子、锦旗构成了对这群冒牌英雄最真诚的认可。

那些写着"盖世英雄""为民除害"的锦旗,虽然夸张却发自内心。

在这个时刻,他们不再需要完美地模仿唐僧师徒,因为他们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英雄的使命。

从"假扮"到"成为",这个转变不是通过外表的模仿,而是通过真实的行动达成的。

这段经历让这群妖怪再次体验到了被需要、被尊重的感觉。

他们带着村民赠送的食物和锦旗继续上路时,已经不再是开篇那两个被"大王洞"驱逐的落魄小妖,而是一支真正拥有使命感的队伍。

北张村的奇遇告诉我们: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回应他人需要的行动中逐渐长成的。

双犬洞大当家黑狗大王对"唐僧"的执念已经超越了理性判断,形成了一种近乎宗教狂热的偏执——即便证据摆在眼前,他依然能编织出一套自洽的逻辑来解释矛盾。

这种思维模式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当权者常常为了维护既定认知而扭曲现实,就像黑狗大王坚信煮蛤蟆就是在烹制唐僧肉一样。

"温水煮青蛙"的典故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隐喻。不仅指代黑狗大王对蛤蟆的烹饪方式,更暗示着认知被逐渐固化的过程。

二当家黄狗大王喝下蛤蟆汤后的自我暗示尤为精彩——他将自己的幸存归因于"唐僧汤"的神效,这种自我欺骗让一个荒诞的谎言在他心中变成了坚不可摧的信仰。

当他在山崖下奇迹生还时,不是怀疑自己的判断,反而更加确信蛤蟆就是唐僧,这种认知闭环正是所有极端主义者的思维特征。

黑狗大王以为他们真的是唐僧的三个徒弟,从而意外获得"贵宾待遇",揭示了权力结构中的荒谬逻辑。

仅仅因为一句"我是齐天大圣"的误传,他们就从不自量力的救援者变成了座上宾。

这种身份反转讽刺了现实社会中,名声与地位往往建立在他人想象而非真实能力之上。

黑狗大王慌忙将煮锅变成温泉的举动,更是对官僚体系遇强则屈膝的绝妙写照。

黄狗大王幸存的后续发展构成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当一个人将谎言内化为真理后,会如何重塑对世界的理解?

他后来对小雷音寺的追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复仇,而是一个信徒维护自己信仰体系的圣战。

在他眼中,真正的唐僧师徒反而成了冒牌货,这种认知的彻底颠倒暗示着:在特定条件下,谎言完全可以取代真相成为个人的现实基础。

就像小猪妖四人假扮唐僧师徒却最终行善一样,黄狗大王对虚假唐僧的信仰也产生了真实的效果,使他自信练就不死之身。

影片通过这些情节追问:当虚假的信仰能产生真实的力量时,真假之间的界限还那么重要吗?

在黄狗大王的世界里,他喝下的确实是"唐僧汤",因为信念已经改变了现实的质地。

这种对认知相对性的探讨,让这部妖怪题材的作品拥有了超越类型的哲学深度。

真假交织的闹剧在小雷音寺达到极致——两拨冒充者互相试探,却又心照不宣地维持着彼此的谎言。

蛤蟆与黄眉怪关于"正儿八经"的对话堪称神来之笔,两个骗子在虚构的佛经面前竟然达成了诡异的共鸣,这种黑色幽默背后是对权威与信仰的深刻解构。

当虚假的赞美在空气中飘荡时,反倒是黄鼠狼一句朴素的"出家人不能喝酒"戳破了这场精心编织的幻象,这种反差恰恰说明:维持谎言需要复杂的表演,而真相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常识。

山下村的村民将他们视为救世主,这种信任建立在一个更大的谎言之上。

孩子们天真地与这些"唐僧师徒"玩耍的场景充满讽刺意味——村民们躲避妖怪的恐惧与对神话人物的盲目信赖形成鲜明对比。

当豹督头揭穿四人身份时,先前还充满希望的村民立刻转为愤怒,这种转变不仅展现了人性的脆弱,更暗示了人们对救世主形象的依赖多么经不起现实的考验。

猩猩的觉醒与幻灭构成了这段剧情最深刻的悲剧性。

他曾在北张村发现自己潜藏的力量,如今却在真正的强敌面前不堪一击。

这种力量认知的反复,恰似普通人在现实中的挣扎——我们时而觉得自己能改变世界,时而又被现实打击得体无完肤。

豹督头不仅击败了他们的身体,更击碎了他们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英雄幻象,将他们打回原形。

最残酷的莫过于黄眉怪利用四人作诱饵的设计。

这个情节揭示了权力游戏的本质:弱者不仅被压迫,更常常在不自知中成为压迫者的工具。

当四人被关在车里与童男童女一起带走时,他们从冒充者变成了同病相怜的受害者,这种身份的再次转换暗示着一个更深刻的主题:

在这个妖魔横行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囚徒。

村民投掷的鸡蛋和菜叶不仅是对欺骗的惩罚,更是对希望破灭的发泄。

这一刻,四人既不是英雄也不是骗子,只是这个荒谬世界中的又一群失败者。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当整个系统建立在谎言之上时,试图在这个系统中寻找位置的人,注定要在真实与虚假间不断跌倒,而真正的救赎,或许始于承认自己什么都不是的勇气。

小猪妖那句"我们为什么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去西天取经"的质问,道出了整部电影的核心命题——在等级森严的世界里,底层小妖是否配拥有自己的梦想?

豹督头的回应残酷地揭示了现实的规则:所谓的取经之路,从来不是靠信念就能走通的,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关系与出身。这个场景像一记闷棍,打碎了小人物最后的幻想。

黄眉怪的利诱与猩猩的反抗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蛤蟆为唐僧腰子而妥协时,展现的是小人物在生存压力下的现实选择;

而猩猩那句终于流利说出的"我是齐天大圣",则是对自我价值的终极确认。

被逼到悬崖边的猩猩,在生死关头完成了从结巴到宣言的蜕变,这个细节充满象征意味——有时候,我们只有在失去一切时,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四人伪装成黄眉怪救人的桥段,既荒诞又感人。

他们用最笨拙的方式——叠罗汉变高完成了最神圣的使命。

小猪妖身披"降妖除魔"锦旗断后的画面,成为全片最震撼的意象:这个曾经只想混口饭吃的小妖,此刻却成为了真正的英雄。

锦旗从村民赠送的荣誉,变成了战斗的披风,完成了从虚名到实质的升华。

当黄眉怪如红色流星般坠落,与合体的四人对撞时,四人不断变幻形态的奔跑,构成了一个关于身份本质的绝妙隐喻——在生死存亡的终极时刻,他们不再固定于某个形态,而是在伙伴们的形象间流转。

这种流动的状态恰恰揭示了"自我"的真相:我们从来不是单一的、固定的存在,而是由所有重要关系共同塑造的复合体。

小猪妖在蛤蟆、黄鼠狼、猩猩之间的形态切换,展现了一个灵魂在极限状态下的自我解构与重组。

每一次变化都不是简单的形象更替,而是对一段羁绊的具象化呈现——变成蛤蟆时带着世俗的狡黠与生存智慧,化作黄鼠狼时显露出话痨表象下的赤子之心,转为猩猩则迸发出沉默者的内在力量。

这种流转证明,真正的合体不仅是力量的叠加,更是灵魂的相互渗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再次变回小猪妖的瞬间。

这暗示着在经历所有身份尝试后,回归本真才是最终的归宿。

但此时的"本相"已经不同——经历过猩猩的勇气、蛤蟆的世故、黄鼠狼的真诚,这个小猪妖早已不是开篇那个只会用鬃毛刷缸的卑微妖怪。

这种回归恰似禅宗所谓的"见山还是山",在遍历诸相后重新发现的自我,包含着所有经历的沉淀。

导演用这种超现实的表现手法,解构了传统英雄叙事的单一性。

真正的成长不是变成某个偶像(如齐天大圣),而是在保持本核的前提下,吸收所有相遇者的优点。

当小猪妖的形态在伙伴们之间流转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妖怪的变化,更是每个人生命状态的写照——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别人的影子,所谓的"自我"其实一直在变化。

这段变幻奔跑最终指向合体大战的本质:这不是简单的正邪对抗,而是一种存在方式的交锋。

黄眉怪代表的是固化的、等级分明的权力结构,而四人合体展现的则是流动的、平等共生的新型关系。

当四人能以所有伙伴的形态奔跑时,他们就已经战胜了那个必须伪装成"唐僧师徒"的旧世界——因为真正的力量,来自于接纳自己所有的可能性。

更深刻的是,这种合体需要付出记忆与智慧的代价,就像所有革命者最终可能被历史遗忘一样。

他们拼命记住彼此样子的场景令人心碎——这些连名字都来不及交换的小人物,却在最后时刻展现出了最深厚的情谊。

孙悟空投下的四根毫毛,既是对这群冒牌者的认可,也暗示着轮回与重生的可能。

而村民的石雕祭祀,则完成了民间对英雄的另类铭记——官方历史可能不会记载他们,但在被拯救者的记忆里,他们就是真正的取经人。

当猪八戒说小猪"像俺小时候"时,构成了一个精妙的闭环:也许所有大人物,都曾是那个不甘平凡的小人物。

这既是对经典《西游记》的解构,也是对普通人英雄梦的礼赞。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取经之路不在灵山的经书上,而在每个人为正义而战的瞬间;

成佛不在于取得真经,而在于敢于为他人牺牲的勇气。

那些变回原形的小动物们虽然失去了记忆,但他们的故事已经化作民间香火,这才是最真实的"正果"。

蛤蟆的工牌,是他前半生的执念,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这块编号"九九八一"的工牌,承载着一个底层小妖全部的尊严幻想——它是体制内的通行证,是"二舅关系网"的物化象征,更是他渴望被权力体系认可的终极证明。

即便被大王洞驱逐,他仍固执地保留着这块早已失效的工牌,就像保留着一个随时可能复活的梦。

这块工牌的消失,发生在蛤蟆完成精神涅槃的时刻。

当他最终选择与伙伴们合体对抗黄眉怪时,当他为救童男童女放弃唐僧腰子时,那枚曾经视若珍宝的工牌已悄然脱落。

真正的解脱,不在于获得什么,而在于能够放下什么。

工牌的存在与消失,勾勒出蛤蟆完整的成长弧光。

最初他靠着"二舅"的关系进入大王洞,工牌是他炫耀的资本;

被驱逐后工牌成为他自我安慰的念想,仿佛只要还留着它,就还有重回体制的希望;

直到最终决战时刻,他终于明白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被什么组织认可,而在于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

那块消失的工牌,就像我们很多人生命中执着的虚妄——体面的工作标签、光鲜的社会身份、他人眼中的成功标准。

蛤蟆最终挣脱的不仅是一块工牌,更是对体制幻想的依赖。

当他不再需要工牌来证明自己时,他才真正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编号",那不再是冷冰冰的"九九八一",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代号。

变成普通蛤蟆的他虽然失去了记忆,但也永远卸下了那块沉重的工牌。

这种遗忘或许是一种慈悲——忘记了过去对权力的攀附,他才能以最本真的状态重生。

当孙悟空撒下毫毛时,我们不禁想象:如果蛤蟆再次成为具有智慧的妖怪,他还会去捡回那块工牌吗?

答案或许就藏在村民祭祀的石雕里——人们纪念的,终究是那个为救人而战的英雄,而不是那个挂着工牌的厨子。

四人最终没能抵达西天,却已在路上修成正果;他们未能成仙得道,重归原形,却已然超脱。

这段看似悲情的结局实则蕴含着更深的禅意。

四个小妖的西行之路,从一开始就是场荒诞的扮演,却在误打误撞中践行了真正的取经精神。

当他们为救童男童女而放弃长生不老的诱惑时,当他们明知不敌却仍挺身而出时,他们早已在红尘中证得自己的"真经"。

变回原形的设定颇具深意。褪去妖形,回归本真,这恰似佛家所说的"放下执着"。

那些村民祭祀的石雕,那些孙悟空抛出的毫毛,都在暗示着一个真理:

真正的正果不在于能否到达灵山,而在于路上种下的善因。

就像唐僧师徒取回的经书会被水打湿一样,形式终会湮灭,唯有精神长存。

影片最后留给观众的,是一个开放式的顿悟:也许每个人都是走在自己的取经路上,我们不必成为谁,只需要对得起最初的自己。

这四个小妖用最卑微的方式,诠释了最高贵的修行——他们没有取得真经,却活成了真经本身。

《浪浪山小妖怪》是一曲献给所有平凡英雄的赞歌。当片尾字幕升起时,我们忽然明白:这四个小妖怪的旅程,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隐喻?

他们用鬃毛刷缸的伤痕、工牌上的编号、锦旗上的誓言,在浪浪山的迷雾中刻下了自己的史诗。

那些被迫戴上的面具,最终都化作了真实的容颜;

那些荒诞不经的谎言,最终都成为了至诚的箴言。

就像村民石雕前袅袅升起的香火,真正的铭记不需要金身正果,只需要在某个清晨,有人对着朝阳说:"看,那是英雄走过的路。"

孙悟空抛向空中的四根毫毛,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

这光芒里,或许藏着新的轮回,或许只是导演留给观众的一个温柔念想。

但无论如何,《浪浪山小妖怪》已经用它粗粝而温暖的笔触告诉我们:

在这个满是"大王洞"与"小雷音寺"的世界里,每个坚持做自己的小妖怪,都值得被命运撒下一根保命的毫毛。

当影院灯光亮起,我们带走的不仅是一个关于妖怪的故事,更是一面照见自己的镜子——或许我们都在某个浪浪山里,笨拙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西天。

而这部电影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让我们相信:那条路,从来不在远方,就在我们此刻站立的地方。




心有所持,温柔而坚定的黄鼠狼

波德代羊 评论 浪浪山小妖怪  
2025-08-03 23:43:38 已编辑 福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

《3D 肉蒲团之极乐宝鉴》人生是一场大春宫

    更新描述或海报 查看原图 导演 : 孙立基 编剧 : 萧若元 / 萧定一 / 胡耀辉 主演 : 叶山豪 / 蓝心妍 / 松野井雅 / 周防雪子 / 雷凯欣 / 更多... 类型: 情色 官方网站: 3dsexzen.com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2011-04-14(中国香港) 片长: 129分钟            又是一部《肉蒲团》主题的情色电影。与众不同的是,《3D 肉蒲团之极乐宝鉴》的宣传语则是“全球首次3D情欲电影”。于是且不说这部电影是好是坏,它在电影史上的意义都是空前的。时代变了,这再也不是十几年前躲在小电影院偷偷摸摸看成人电影的年代了,人们终于堂而皇之地将情色电影搬上大荧幕,这是人性解放的时代。很多观众抱着猎奇的心理,不远千里地来一睹其风采,盛况空前。        《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由中国3D及一元制作室有限公司出品,投资逾港币二千五百万, 萧若元、萧定一监制,孙立基导演,叶山豪、蓝燕、原纱央莉、周防雪子、雷凯欣、及何华超领衔主演,于4月14日香港上映,全球其他国家均有同时上映。该片阵容豪华,声势浩大,帅哥美女如云,共同演绎了一场荒诞奇淫的情色大戏。         《肉蒲团》的故事梗概很多人都比较熟,我就不多加赘述了。《3D肉蒲团》则是在原著《肉蒲团》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而成,并没有换汤不换药的照搬原著。3D版一出场就是宁王光天化日之下调戏观音雕塑,峨眉山上高僧布袋和尚和未央生怒斥宁王时,竟被路过的宁王听到,为后面埋下了伏笔。未央生陪好友林公子去铁家提亲,未央生和铁员外的女儿铁玉香一见钟情,林公子大怒,于是投靠宁王。未央生和铁玉香日日缠绵,然而床技不佳,无法达到极乐。追求极乐的未央...

《少女潘金莲》:武松,你就使劲往下插吧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李翰祥 编剧 : 何永霖 主演 : 单立文 / 黄美贞 / 金仁淑 类型: 爱情 / 情色 /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1994-06-24(中国香港) 片长: 98分钟 又名: The Amorous Lotus Pan / The Amorous Pain IMDb链接: tt0111154 当影片最后一个场景,武松举起刀,正在为杀不杀潘金莲做最后的心理斗争的时候,豪放的潘金莲大喊“武松,你就使劲往下插吧!”,随后武松一刀结果了小潘的性命,但他确是十分的舍不得,表情痛苦的几近扭曲,他既忘不了他大哥武松的血海深仇,更忘不了和潘金莲那销魂的一夜。 李翰祥貌似对《金瓶梅》情有独钟,描写这部小说内容的风月片不止一部,早期的有《潘金莲》,中期的有《金瓶双艳》,到了晚期更是连续拍摄了《金瓶风月》和《少女潘金莲》,而这部《少女潘金莲》也基本上是他的息影之作了。本片在故事情节上借用了《金瓶梅》的相关人物和内容,但李大师并没有刻意去编写,甚至可以说没有情节,基本可以忽略。但在李翰祥的拿手好戏——床戏上,可谓是水准相当之高,从布景,到灯光,到配乐,再到演员的表演,都拿捏得十分到位,给人以相当强的艺术感觉,尤其是配乐,古筝、琵琶以及其他中国民乐乐器快慢节奏的变化,轻缓与欢快之间的变幻,配合着戏份的进行,可谓是天衣无缝。即使单独将影片配乐拿出来,也绝对让你觉得悦耳动听。 片中潘金莲和多个男人都有床戏,但最为精彩的当属和武松那场。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雨夜,小潘用药迷倒武都头,趁其熟睡之际,潜入武松房间迷奸之。屋中暖黄色背景光,时而还夹杂着闪电的紫白色亮光,将小潘的身体展示的十分美丽。整段戏份几乎都隔着一层薄纱拍摄,若隐若现的感觉更具唯美效果,再加上刚才所说的精彩配乐,可谓是风月片中的床戏典范。 影片最终的结局还是以武松杀死王婆及小潘这个惯常路线结束,也许让武松和小潘一同生活下去也许更能让人遐想,但这样做可能还是太无法让人接受,打虎英雄怎么能拜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