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申奥编剧: 许渌洋 / 张珂 / 申奥主演: 刘昊然 / 王传君 / 高叶 / 王骁 / 周游 / 更多...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日语 / 南京话
上映日期: 2025-07-25(中国大陆)片长: 137分钟又名: 吉祥照相馆 / Dead To Rights
IMDb: tt36598036
《南京照相馆》不是那种一昧宣泄仇恨,刻板塑造敌人形象的电影,而是很难得的,以平民视角展开讲述,对准八十多年前那场地狱浩劫般的屠杀。
之前同类题材里,无论是《南京南京》还是《金陵十三钗》,都还是以大制作的方式,试图全景展现南京大屠杀里日军的暴行。这次《南京照相馆》则见微知著。故事是从南京城里一群躲在名为吉祥照相馆里的众平民开始。
故事的核心点自然是这个照相馆里冲印出日军暴行的照片,而如何能将这些照片带出南京城,谁又能最终活下来,成为了电影的焦点。影片虚构了刘昊然饰演的苏柳昌作为男主角,通过他在日军占领前后的生活轨迹,来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变化,弧光很强。刘昊然的表现也不错,承担起了这个角色应有的重量。
导演申奥这次的表现比《孤注一掷》好很多,那部电影里还有着“被骗去泰国的都是不知情”“走在国外街头会被突然套麻袋打晕”“手机赌博害死大好青年”“诈骗犯里也有好人”等等特别地摊文学式的桥段设计,尤其是孙阳的角色最后竟然对主角网开一面这种情节还被郑重其事放在第三幕里,只能说导演那种市侩的精明计算十分令人不适,这种小聪明充斥在《孤注一掷》里,让我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
而《南京照相馆》则不一样,整部电影在情节上很踏实,没有那么多虚头巴脑空中楼阁式的剧情,也不会出现《南京南京》里良心发现的日本人一样离谱,这一点值得称赞。
我并不赞同电影里高叶所说的“日本没有一个好人”,加一个前提更好——“侵略南京的日本鬼子没有一个是好人”。诚然,有一些日本人对于侵华战争是不知情的,应征入伍也真的以为是响应政府号召去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但只要踏上中国的土地,就应该明白是在做什么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7年攻占南京实行大屠杀,都六年时间了,怎么还蒙在鼓里,还在继续助纣为虐呢?
日本人里当然有好人,例如曾经教过鲁迅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老师藤野先生,就因为不肯把自己诊所的药品交出来给政府送到战场上帮助侵略,进而被辞退,穷困潦倒的度过余生。但这样的人不可能会在战场上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
电影里对伊藤的刻画就很有意思,这样的一个日本贵族家庭出身的年轻军官,拥有良好的教育,看起来也的确理性和善,即便是被迫上了战场,即便在心底里确实不想杀人,但他既然一直在遵守自己所在国家军国主义的教诲,也从随军摄影师变成了狂热宣传战争的杀人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
比起之前申奥的作品刻画失败的反派(例如《孤注一掷》非常扁平化的王传君),这次《南京照相馆》里对于伊藤角色的塑造很成功,看完电影印象很深刻,包括表演者原岛大地的演绎(还记得当年《忘不了》里那个可爱的小男孩)都是很到位的,也正是这个角色,深刻地为大家展现军国主义是如何异化一个原本知书达理有教养的人,让本来善良懂艺术有品味的人逐渐变成了一个法西斯主义的恶魔。
这也是我觉得《南京照相馆》最成功的一个部分。
接下来就要说本片的不足之处了。
本片照相馆里的众多平民基本都是虚构的,包括男主角刘昊然扮演的男主角苏柳昌。
保存照片的事情在南京的确有发生过,1937年12月,16岁的照相馆学徒罗瑾在南京华东照相馆工作时,收到日军军官送来的一卷胶卷。冲洗后发现是日军屠杀平民、强奸妇女的暴行照片,他当时冲印后藏在厕所墙上,被别人捡走后害怕被举报,就逃到了千里之外的福建,直到日本投降后才重新回到南京。
而当年捡走相册的是另一个小伙吴旋,他拿到之后换了个佛像底座藏着,直到抗站胜利后,国民政府悬赏征集日军侵华罪证才拿出来上交,最终成为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关键证据之一。
所以《南京照相馆》显然不是改编这两个小伙的故事,真正的原型应该是两个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和乔治费奇。他们在南京沦陷后,以基督徒的身份安葬市民的遗体,救助受伤的平民,还以拍摄战争后南京废墟的名义,偷偷用电影机拍摄了超过100分钟的胶片,并艰难地以各种渠道陆续送往南京城外,最终这四盘胶片拿到了美国,还冲印了多份拷贝到了英国等国家,在1938年2月全球播放,甚至还带到了日本和德国播放,引起全球巨大的反响。
在这之前,日军一直以帮助中国人、建立共荣圈等名义掩盖侵略的事实,而这次,日军实施的众多暴行被以视频的方式记录在案,让日本人在国际上的伪装无处隐藏,几十个国家都发声明严厉谴责,和日本人的这些反人类行为划清界限,就连当时穿一条裤子的德国也不得不假惺惺的谴责几句。这些来之不易的铁证也成为日后盟军能够统一战线对付德日的缘起之一。
而且,正因为约翰马吉和乔治费奇他们拍摄的视频造成的威慑力,让日军后来贡献其他城市时收敛很多,像南京的这类大屠杀便没有再度发生。
所以约翰马吉和乔治费奇其实挽救了很多中国人的生命,也成为了纪录南京大屠杀的英雄之一。很遗憾的是,《南京照相馆》对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只字未提,也没有对历史上华东照相馆的罗瑾进行刻画,反倒是虚构了一大堆的角色,这不得不说非常让人遗憾。
总之,日军的暴行必须铭记,要深刻的认识到任何对于大屠杀的借口都是非常苍白的。同时,也必须要再次对约翰.马吉、乔治.费奇、罗瑾、吴旋致敬。他们都是英雄。
终于,我们学会了如何描绘彼岸的怪物
拓雨 评论 南京照相馆 2025-07-26 02:07:35 已编辑 四川
长久以来,院线抗战电影对于我们对岸友好邻居的刻画一直在鲁莽和滑稽中徘徊。他们拼尽心计的诡谋在我军摧枯拉朽的宏伟高光下犹如草芥。他们懦弱,他们愚蠢;他们是靶子,是玩物,是银幕上的小丑……
不仅仅是小作坊,就连一些所谓的严肃题材作品也是如此。除开极少量非院线影片(已被封禁),鲜有主流从业者能将侵华日军作为一种历史的实体来进行刻画。一部分创作人甚至希望借此题材去一展学贯中西的艺术感染力;更有甚者,则专注描写其在战争中饱含人性的光辉,真就堪称人畜无害友好邻居的代名词,令人作呕。
气愤之外,感到悲哀和恐惧。我不清楚这些作者是出于什么理由这样去刻画战争侵略者的,抑或是这只是他们自画像的一部分。
我对本片导演几乎没有任何期待,因此抱着极低的预期走进影院,结果大跌眼镜。这个质量已经不算一部普通院线片了,可以算半部影史留名的作品。
本片的镜头是对暴虐的审视——一种几乎不带任何热情,极其冷峻的审视。这种寒冷刺骨的旁观,我此前几乎从未在国内导演,尤其是院线商业片导演中见过。
这里不做更多剧透,只提一个我认为片中塑造最精彩的人物,或者说怪物——日军的随行摄影,伊藤秀夫。影片的前半段的镜头处处凸显其具有人性的细节,他是如何试图帮助主角团脱困,他的恻隐之心如何作祟……似乎那似曾相识的,所谓的博爱善良几乎快喷薄而出。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把观众带入进当年的金陵城,这些穿着军装、口吐异国语言,初来乍到的来客身边。微小的信任和隐隐的不适感相伴产生在角色和观众心中,然后——再把信任彻底撕碎,摧毁。抢劫、焚烧、奸淫、屠杀……一头凶残暴虐的军国主义怪物在烟雾中扯下面具,现出了獠牙,上面染着30万头异族支那的血。
人类之间理解彼此困难重重,任何多出的疑虑都可能被视作“企图破坏团结”的一部分被口诛笔伐。这个时候用最冷漠,最理性的方式去呈现一件件人证和物证就成了最省力的解法,像在法庭上一般。
本片从照相馆视角切入,影像赋予了人以神技,能将时间定格。而那天,这些照片,这些记录恐怖暴行的证据中流出了汩汩鲜血,流啊流,直到将秦淮河染为红色。
“我们不是朋友。”
几十年以后,南京大屠杀知名度仍远远低于广岛长崎
浮如游丝 评论 南京照相馆 2025-07-26 21:36:10 已编辑 重庆
《南京照相馆》应该是近年来比较难得的,抗战尤其是南京题材里,看的不膈应人的。
以中国人的视角,中国人的作为主角,拍摄的中国人被害的故事。
没有莫名其妙的外国白男当拯救者,没有莫名其妙的猎奇凝视,没有莫名其妙的美化战争美化苦难。
导演非常大胆的,也是值得称赞的,有两点。
一、没有美化任何一个日本人,全篇,没有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日本人,是的,没有一个。只有比畜生还畜生,比变态还变态。看起来善良的也只是伪善,揭下面具也是青面獠牙的怪兽。这段历史,几乎把日军集体的丑恶嘴脸,放在历史的放大镜下,仔细地审视和观察。他们的罪行,不需要淡化和美化,而应该大加书写、大肆展开、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要遗漏。即便如此,读过张纯如的人也知道,历史比电影残酷千万倍。
二、电影在讲述南京受害同时,其实也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帮我们复了仇。不论是电影的最后一个女主按下快门的瞬间,还是这部电影本身对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传播和扩散。都是中国人,对于整个历史的复仇。它大声地替我们所有人,表达了我们内心的愤怒。
我非常欣赏这样的态度,没有畏缩扭捏,没有屈辱悲戚,更没有卑微乞求。
而是不卑不亢,大大方方,敢于表达。我们不再沉默,光明正大地愤怒,光明正大的地审判,光明正大地展示他们的罪恶,把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不会被遗忘。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历史国际话语权等多方面原因。南京大屠杀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远远低于日本广岛长崎的原子弹。
这一次,我们不仅仅是受害者,我们也是反抗者,记录者,表达者。
我们的愤怒和过去不一样了。它不再是无能的怒吼,而是真实的见血的子弹,实打实地穿透一切,穿透敌人的胸膛,穿透历史的乌云。
它将会射向九霄云外,打出去,让世界听到,子弹的回响。
枪炮不需要修饰,历史也是。
人间惆怅客 评论 南京照相馆 2025-07-26 19:38:20 已编辑 江西
坐在人不多的电影院,当荧幕开始亮起,旁白中关于侵略战争进度的播报响起,我就开始后悔。
因为我是个不那么坚强的人,我喜欢合家欢,喜欢大团圆,喜欢王霸天一路开挂碾压敌人,喜欢逆袭故事张二狗扮猪吃老虎付出微许代价干翻仇家。小时候,我最爱的两本书是水浒和三国,在娱乐活动很少的童年,这两本大部头我翻来覆去把书皮都翻破了,但除了第一遍,我水浒只读到征方腊,三国从不看白帝城。
我不能容忍心中的主角遭遇失败,喜欢的势力就此消散,不能容忍“正方”牺牲太多“反派”却不痛不痒甚至取得胜利。小说尚且如此,历史又情何以堪?抗战太沉痛了,中国人付出的代价太惨烈了,这段民族沉沦史太漫长又太黑暗了,我不忍直视,不想面对,我想这是人之常情。
观影过程中,我不断攥紧拳头,座椅上的身子不自觉的向下滑去,似是想用前排的座椅去阻挡银幕里扑来的愤怒与悲伤。虽然平心而论,这部电影并不血腥,也没有刻意撕开伤口挑拨伤痛。
导演非常克制的诉说,没有猎奇的残忍镜头, 没有刻意塑造的人物弧光,没有离奇的剧情反转,也没有刻意用女性裸露的身体去哭诉那惨痛的历史。这些都是国内外质量下层的同类型电影喜欢做的。
管虎,陆川,陈凯歌等等技法精湛的大导们为什么拍不好这类型的电影,原因也大抵如此。什么突然爆发的小人物,痛改前非的大汉奸,以一当百的大战神,舍身取义的风尘女子,痛打日寇的少林高僧。他们喜欢拍老妇的眼泪,孩童的尸骨,军人血肉模糊的伤口,女性破碎的旗袍,他们恨不得把摄像头塞到日军的裤裆下,妇女的胸口上,“这是表达日军的兽性和残暴”。然后再塑造出几个前期怯弱后期高光的所谓小人物,刻意的念着五花八门的各地方言口音拉响炸弹和日军同归于尽,自鸣得意的等着影评家的吹捧“请看我用三百字描述片中汪翻译官突然拉响手榴弹和三千多个日军军官同归于尽表达了导演什么拍摄技巧”。虚伪,又愚蠢。
枪炮不需要修饰,历史也是。
片中尚存良心的翻译官只爆发了几秒,就真的像日军口中的“狗”一样轻易的死掉了。片中的日军军官笑眯眯的,没有撕碎谁的衣裳也没有刀劈几个平民,就那样平常的甚至有些懦弱的,你就感受到这个民族的虚伪与残忍,恨不得生食其肉。和我读过的一些战地日记一样,没有呼喊,没有求饶,没有情绪崩溃,也没有奋力一搏,无数同胞就那样被日军驱赶着,麻木的行进,走向万人坑,走向秦淮河,然后日军举枪,射击,他们就那样一声不吭的死掉了。他们像麦子一样倒下去,猩红的血液在泥土上沉默的散开,像我无声的眼泪一样。
我看到某些批评本片的影评,咬文嚼字催毛求疵,什么分镜,什么升华,什么台词,什么表演功底,什么情节是否合理,什么人物是否僵硬,什么镜头语言不足。我想说,我也看过一些电影,这十来年买过好多硬盘存了不少的高清电视电影,也矫揉造作的通宵看王家卫,是枝裕和,只为了第二天发篇酸不拉几的朋友圈。但让我说战争片,我的一个想到的是“美丽人生”,它没有刻意的控诉什么,也没有多华丽的拍摄技巧,只是一个呱噪的有些滑稽的父亲,就让人看到人性的闪光和战争的残酷。如果结合实事,巴勒斯坦就算掏出歼星舰和轨道炮,也并不能比那张挥舞投石索的照片更震撼我。
还是那句话,枪炮不需要修饰,历史也是。电影里开头和结尾两次,摄影师装胶片,对镜头,摁快门和士兵装子弹,拉枪栓,瞄准射击交替重合,我想导演也是这个意思,镜头和子弹一样有威力,扭曲的镜头是杀害,平实的记录是审判。
我不想再想了。
走出电影院,走出这个有些冷清的商场,走出电梯,走到窗前,我看到了一片并不怎么美丽的云彩,可是真好啊,和平真好,活着真好。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