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森雷美回歸本色的恐怖片佳作

 《Drag Me to Hell》,是《屍變》(《The Evil Dead》)導演森雷美回歸本色之作,也是恐怖片迷與cult片迷望穿秋水的作品。這些年來,或者太多名字響亮的導演給予大眾、影迷過高的期待,結果是失望而回。這一次,不敢說森雷美可以虜獲大眾的心,畢竟大多數人是從《蜘蛛俠》得知森雷美這個導演,而非從《屍變》這套cult片經典。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導演這一次執導本色之作,不僅沒有疲態,而且也沒有因為拍過大製作而失去了對恐怖題材及cult片的觸覺,好此道者看完本片是覺得非常過癮的。      森雷美對上一次執導恐怖題材是九年前由姬蒂白蘭芝主演的《驚魂眼》,是不俗的恐怖片作品,只是實在拍得太拘謹,跟年前的經典之作相去甚遠。從聽聞本片開拍,就是滿心期待,但總有那一點點擔憂,以為導演拍不出那種味道來。不過當在銀幕看見那儼如八十年出品的環球標記時,心裡即時鬆一口氣。看完本片,更是打從心底為森雷美叫好。      森雷美拍得最生猛的作品是《The Evil Dead》三部曲頭兩集,即《屍變》及《鬼玩人》,兩集的尺度亦去得較盡;而第三集《人玩鬼》的尺度雖然沒有前兩齣徹底,卻是系列中最具狂想的作品。《Drag Me to Hell》為觀眾帶來的是如同《屍變》的驚中有笑的過山車觀感,而巫術、詛咒、遠古惡魔等元素也是有「親切感」。無疑,今時今日完全棄用電腦特技是沒有可能的,然而影片沒有濫用。塔倫天奴及羅拔洛迪格斯合導的《Grindhouse》是向B片致敬的作品,可是畢竟那是重金打造的成品,即使是好看但那「粗糙感」卻顯得造作。本片是擺明車馬走「回頭路」,不過森雷美深諳此片種的魅力並非以天文數字的製作成本堆砌出。      說回電影本身,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一位銀行女職員為了升職而狠下心腸拒絕一位老太太的房屋貸款,因而導致惡咒纏身。本片最成功之處是帶出八十年代低成本恐怖片的氛圍,但同時顧及了大眾的口味及承受能力。是的,本片有嘔心的畫面,卻沒有猛烈的血腥狂暴;另外,本片的角色雖是當下的人物,但由他們交織出的那個恐怖片黃金年代才有的精彩戲碼。森雷美拍畢《蜘蛛俠》系列,權力大了,卻沒有忘卻拿手好戲,他有這個權力,也真的為當下觀眾帶來一場恐怖盛宴,感受那個光輝年代的光采。      是恐怖片cult片狂迷的,這套當然是滿意並過癮的作品。即使不是好此道者,...

宋家皇朝

  当一个新近认识的学妹问我《宋家皇朝》是不是电影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又想看这部电影了。电影的时间跨度和沧桑感,对于我这个习惯怀旧的人来说,无疑是不可抗拒的鸦片。   《宋家王朝》给我提供了一个奇妙的角度观察中国近代历史,一个家族、三个姐妹的视角,我不能说这给我了多少益见,却也让我平直亲近地看待那段历史,发出几声怅惘。我尝试着表达我对电影中这段历史的感受,可是一个家族背后的历史依旧宏大,让我驾驭不了。因为这感受不是什么对历史的犀利分析,不是对早有定论者的重复批判,不是对真实历史的终极结论(当然,没有终极结论),让我头痛不已。两易其稿,也不能完成,但愿这是我最后一次重写。全景式的展示,篇幅上不符合我精简的习惯,我只把重点停留在几个人,几个镜头。   宋蔼玲,我想是三姐妹里最强势的,最有政治眼光的一个。当她与当时中国最富有的“哈哈孔”(孔祥熙)结婚时,她开始了自己对孔家财富的掌控。宋美龄看着二姐试乘中国第一架飞机,宋蔼玲暗示她不只是中国的第一夫人可以坐,黄埔军校的校长夫人也可以坐……她已然看到宋家、孔家、蒋家联合在一起的时候,那就是中国最有权势、财势的集团,控制中国的一切……   宋庆龄,是最善良的,也是最浪漫和理想主义的孩子。革命失败,流亡日本的孙逸仙,对年轻的少女宋来说,是极具杀伤力的,她说她要让“孙叔叔”恢复对革命的希望和激情。孙逸仙为党众祈祷时,两人眼中缱绻万千,他们一个伤了慈爱的父亲,一个“骗”了合作多年的朋友,在宋查理的骂声中走到一起。及至孙逸仙最后病逝,宋庆龄以一个女子的柔弱身躯,肩负起维护孙主义的重担,不禁让人伤惋。   宋美龄,是最爱美的,也是最擅交际的。当大姐点醒她,蒋介石耀眼的政治前途时,她似乎知道了她以后该走的路。她向二姐争辩道:蒋是中国的林肯,她要做林肯的夫人!而宋庆龄则回敬道:他不是林肯,只是宁波的拿破仑!从而,姐妹分道扬镳。西安事变开始将她推到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为抗日奔波,为她的“林肯”奔波。但她不允许蒋对她二姐有任何威胁行为。   给我异样感觉最多的是蒋介石,他是个极复杂的角色。在他傍晚念圣经的时候,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死于屠刀之下,圣经印着他凶狠坚决的神色。他是倔强的,他说日本是他第一大敌,中共是他第二大敌,他要先医内,后治外。当他的夫人提醒他为什么不能联合自己的敌人先对付他的第一大敌时,他似乎开窍了,开始成为...

生活可不可以这样温馨–<非常主播>

  (一)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   1、剧情很“超速”。   三十几岁的外公、二十几岁的妈妈、四五岁的外孙,这样的人物设定肯定让很多误以为这是部爱情片的一大众人大跌眼镜。也有关于爱情的部分,年轻的“外公”与年幼的“外孙”同时看到自己梦中情人的那一幕实在是可爱到了极点。但影片要表达更多的还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吧:当车太贤已经不习惯一个人吃早餐的时候,当朴宝英愤怒的摔碎偷拍者的相机的时候,当互相以为失踪的三个人抱头痛哭的时候。   2、演员表演很很很到位。   车太贤的功力自然不必多说。如果要例举一个自然演技派的韩国男演员,那就肯定是他了。   朴宝英据说已经被誉为是国民妹妹文根英的接班人。与文妹妹比起来朴宝英甚至更要纯真可爱些,笑起来简直甜蜜到爆。毕竟是青春无敌很轻松就可以把黄济仁这个人物演得惟妙惟肖。   而才六岁的童星王锡玄大概是看完影片最讨观众喜欢的一个。无论是他小举双手的梦游状还是演奏钢琴时的认真状还是与小女朋友一见钟情的花痴状,都让人很想上去抓抓他满头的小卷发。和车太贤打牌发现车作弊时,嘴角一歪发出一声很不屑的“切”,坏坏酷酷的样子会让所有女人都迷倒其中吧。   3、音乐制作很完美。   车太贤和朴宝英都展现了相当高的音乐才华。影片中选取的歌曲也都与剧情相得益彰。最喜欢快结束时,他们全家合唱的那首《Walking on sunshine》。   只是现在电驴上好像都还没有这部电影的原声,挺遗憾的。      (二)生活可不可以这样温馨   在一个无聊的又不再惧怕长胖的下午,在进食了过量的杏仁和咖啡的过程中看了这样一部温馨的电影。所以还是说,不要对韩国电影韩国电视剧一棒子打死。虽然泛滥但真的不乏良品。   有的时候,懂得取舍,懂得哪些人哪些事才是重要的之后,生活便可以变得简洁而又温馨。   不断倾诉生活牢骚的人,必定是贪念太多。      因为看了一部可爱的电影,心情也能瞬间轻盈起来。真好。

我们无处安放的孤独《海上钢琴师》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可以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可以在音乐里去旅行,可以寻觅到自己的爱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悲剧。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悲剧,是他...

下面没有了--

电影拍成这个样子并不奇怪,但听说香港公映的也是这个版本,就觉得奇怪了。——看来如今的港片已经学会了生下来就没有小鸡鸡?难怪这部电影前工后疏,前半程精彩纷呈,可突然之间,“下面就没有了”。      所以我只能分上下两部分来写这篇评论。               (上半部分)      如果仅从前半部分来看,这部电影被拿来和《无间道》做比较是合适的。有一种电影,喜欢借着类型片的外壳来讲人性、讲命运,所以不宜仅仅被当做类型片来看待。《无间道》如此,《窃听风云》也如此。正如很多豆友已经说过的那样,影片一开始的那场戏,就极其简练传神的勾画了三个主角的形象,而接下来的大量篇幅也都是用以继续讲述三个主角各自的性格和困境。      刘青云:搞了兄弟的老婆,一面忍着女人和兄弟纠缠不清(何其屈辱!),一面瞒着兄弟不敢见光(何其内疚!)。这件事的关键在于,是那对原配夫妻感情破裂在先,所以刘青云的介入其实并无太多道德错误。由此我们也看出了刘青云的性格:受绑于人情,优柔寡断近乎妇人之仁。毫无侵略性,不能伤害任何人。      古天乐:被家庭负担逼到焦头烂额。工作上,级别低却资历老,一幅屌样儿,毫无前途。中年潦倒最是水深火热,所以他对金钱的态度最分裂。红着眼睛仇富的是他:“他们随便一赚一千万,我们辛辛苦苦一个月赚两万,不把他们送进监狱我不是人!”而当机会出现时最早暴露贪念,行为越轨的也是他:我儿子治病要一大笔钱!      吴彦祖:青年才俊,却被准岳父指为入错行:做警察做到顶,薪水还不如在岳父的财团里做个低级员工。各位,这样的质疑,绝非只是经济能力的上的质疑,乃至是对一个人存在价值的质疑:你以为是事业和理想的那样东西,被人条理分明有理有据的贬做一文不值。这对任何男人来说都是奇耻大辱,如不能予以反击,只怕自尊自信都会被彻底摧毁。所以比起古天乐的现实需要,吴彦祖对金钱的渴望更近乎形而上:他需要用钱来解决自己的价值危机,用钱在准岳父面前证明自己一点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吴彦祖貌似低调内敛,一出手却比古天乐还疯狂得多。      ……究竟是性格导致了他们的困境,还是困境改变了他们的性格?又或者,一个人的性格和困境本来就是捆绑在一起,互为因果,不分彼此?      这样三个尴尬人,是否让你觉得有些熟悉?是否让你想起了身边的某某,甚至干脆感同身受?你个性上的软弱是不是有点刘青云?你工作上的困境是不是有...

中国的事情,只要开了会,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主题深刻,寓意丰富,至少有以下几个:“得会议者得天下”、“开大会者事竟成”、“只要你会开的比我好、什么都难不倒”、“不要迷恋哥,哥只是爱开会”,以及“最恨你那么久都不来叫我开一次会,最爱你当台上传来你的发言。最容易想起,最难忘记,最想要得到,最害怕失去,最初的陪伴,最后的需要,最远的距离,最近的心跳”。    故事是这样的。正如西哲萨哈夫所言,每一次战争都是为了开好一次会,每一次会开不好都将引发战争。救亡战争胜利后,蓝营的张国立就邀请红营的唐国强前来,商量以后怎么开会的事情。本来,大家说好了,开大会,人人都能上台发言。但是蓝营内部有反对意见,认为这样人多嘴杂的,椅子也不够,开会不尽兴。张国立听从了这一派的意见,自己开会,不让红营参加。这还得了,不开大会,只开小会,唐国强答应,人民都不答应。那些粉红系的小营就更愤怒了,他们和蓝营红营不一样,手里没有枪,唯一的人生希望就是开大会,见者有份,他们才不会被落下。唐国强太了解他们的心思了,就向他们承诺:只要你们支持我把蓝营灭了,我主持会议,一定是人人有份,谁都能发言。这样一来,粉红系纷纷倒向红营,建立了“开大会”统一战线。很多学生上街,很多知识分子写文章,谴责蓝营“开小会”路线。蓝营内部也有分裂,对于张国立的小会作风多有不满,陈凯歌反在明处,王学圻和尤勇反在暗处。后来,外国两大营的态度都变了。美帝疏远蓝营,苏联力挺红营。此消彼长,红营掌握了局势,战场上节节胜利,会议也越来越多。从探讨辣椒和红烧肉,到争论队旗和校歌,话题广泛,气氛热烈。而在这一过程中,唐国强完全展示了他的天才,确切地说是开大会的天才,本来有不好意思参加的,都被他的魅力征服,统统前来鼓掌献花。最后是经典的大团圆结尾,唐国强主持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盛大会议,从室内搬到了广场。大会胜利,小会灭亡,人潮澎湃,举国若狂。    会议开不好,后果很严重。一部电影说出这样的道理不难,难就难在要说得有道理。韩三平做到了,他说的甚至不是道理,而是哲理。为什么蓝营实力强大,最后却惨败在红营手上?影片通过一系列细节对比,非常雄辩地告诉我们,这是历史的必然。对会议的态度不同,决定了成败。蓝营不是不开会,他们也开会,但都是坏会议,采用投票制,大家发言不踊跃,场面冷冷清清。红营就不同了,他们采取举手制,热热闹闹,争先发言,这是好会议。张国立性格不好,整天沉默寡言、愁眉苦...

下面没有了–<窃听风云>

  电影拍成这个样子并不奇怪,但听说香港公映的也是这个版本,就觉得奇怪了。——看来如今的港片已经学会了生下来就没有小鸡鸡?难怪这部电影前工后疏,前半程精彩纷呈,可突然之间,“下面就没有了”。      所以我只能分上下两部分来写这篇评论。               (上半部分)      如果仅从前半部分来看,这部电影被拿来和《无间道》做比较是合适的。有一种电影,喜欢借着类型片的外壳来讲人性、讲命运,所以不宜仅仅被当做类型片来看待。《无间道》如此,《窃听风云》也如此。正如很多豆友已经说过的那样,影片一开始的那场戏,就极其简练传神的勾画了三个主角的形象,而接下来的大量篇幅也都是用以继续讲述三个主角各自的性格和困境。      刘青云:搞了兄弟的老婆,一面忍着女人和兄弟纠缠不清(何其屈辱!),一面瞒着兄弟不敢见光(何其内疚!)。这件事的关键在于,是那对原配夫妻感情破裂在先,所以刘青云的介入其实并无太多道德错误。由此我们也看出了刘青云的性格:受绑于人情,优柔寡断近乎妇人之仁。毫无侵略性,不能伤害任何人。      古天乐:被家庭负担逼到焦头烂额。工作上,级别低却资历老,一幅屌样儿,毫无前途。中年潦倒最是水深火热,所以他对金钱的态度最分裂。红着眼睛仇富的是他:“他们随便一赚一千万,我们辛辛苦苦一个月赚两万,不把他们送进监狱我不是人!”而当机会出现时最早暴露贪念,行为越轨的也是他:我儿子治病要一大笔钱!      吴彦祖:青年才俊,却被准岳父指为入错行:做警察做到顶,薪水还不如在岳父的财团里做个低级员工。各位,这样的质疑,绝非只是经济能力的上的质疑,乃至是对一个人存在价值的质疑:你以为是事业和理想的那样东西,被人条理分明有理有据的贬做一文不值。这对任何男人来说都是奇耻大辱,如不能予以反击,只怕自尊自信都会被彻底摧毁。所以比起古天乐的现实需要,吴彦祖对金钱的渴望更近乎形而上:他需要用钱来解决自己的价值危机,用钱在准岳父面前证明自己一点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吴彦祖貌似低调内敛,一出手却比古天乐还疯狂得多。      ……究竟是性格导致了他们的困境,还是困境改变了他们的性格?又或者,一个人的性格和困境本来就是捆绑在一起,互为因果,不分彼此?      这样三个尴尬人,是否让你觉得有些熟悉?是否让你想起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