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陈嘉上的爱情裹脚布《画壁》

 莫名其妙的故事设定、丑到家的人物造型、渣一样的恶俗台词、山寨般的混搭场景和拙劣特效,陈嘉上成功拍出了一部超越和刷新《画皮》的烂片。      借助网友整理的人物关系图,我终于确信,《画壁》有模仿《大话西游》的意思。故事很简单,每一次入画就是穿越,画中是另外一个世界。书生回去找牡丹,却发现他最爱的人是芍药。受迫于种种无奈和各种原因,他不得不放下这段感情,继续上路。但是,陈嘉上充分暴露了他的低俗审美,他以为,放入一百号轻薄纱衣的美女,观众就能对着银幕意淫起来,满意而归。问题在于,如果你把目光移到主角以外的龙套配角们,顷刻间,你便会理解张达明在《大内密探零零发》的心情。      其实真要这么说,那已经太抬举《画壁》了。回想起来,整部电影最好的部分是片头字幕。从第一幕开始,《画壁》就像陈木胜的《新少林寺》,山谷追凶,然后误闯寺庙,一股烂片气息,扑面而来。紧接着,陈嘉上熟门熟路,玩起了《画皮》的爱情游戏。她爱他,他不爱她,她爱的好像是他,她最后发现爱的是他……满篇的陈腔滥调,拖沓冗长的戏份。他让毫不相干的人大声质问,什么是爱,如何处理三角恋,如此操蛋,如此老掉牙。有人还以为,《画皮》大赚后,陈嘉上能否有点追求,现在看来,他已经沉浸在了骗钱和洗钱把戏中,继续透支信誉,乐在其中。      从人物造型上,《画壁》彻底失败。以次充好不说,众仙女清一色的破布蔽体,纯属地摊货。从大远景看,你会以为是女儿国版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就近一看,你又会觉得它是装纯的《肉蒲团》;不远不近的话,它又只能是一部没有逻辑的爱情肥皂剧。当然,《画壁》以上都不是,它就是一劣势的合拍大片。一会给你肥皂剧般爱情,一会给你骗三岁小儿的魔幻把戏。想看动作的话,它会安排一出莫名其妙的石头打架,再不然是崩溃版的海龟找它爸。想看特效的话,你会看到跟场景完全剥离的火焰,再不然是满屏幕的激光射灯。      在故事设定上,《画壁》依然失败。仙女们思慕凡间没错,渴望世俗生活也没错,但仙女的终极追求不应该是思春,更不会是希望他去干一番事业(到底谁死得早啊)。也难怪有人说,陈嘉上肯定在二三线小城市混熟了,深知广大女性观众的知音体需求。没有男人不能活,一边还要痛骂男人是条狗。最无厘头的事情莫过于挑老婆的场面,影片肯定会叫人想起电视台的相亲选秀,一群托。      至于台词,《画壁》更是失败中的失败。孙俪要凭空对话,...

拼命逞强,是香港人的浪漫《无敌福禄寿》

  香港电影早就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响当当金灿灿的名字了,这是难以否认的。狭小的市场,陈旧的题材,受众有限的文化模式,把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纯粹香港电影一步步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所以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香港电影人走向外面的市场,大陆,东南亚,美国,似乎原汁原味的香港情怀已经很难再见了。    不过,这种困兽犹斗,竭力一搏的逞能,大概就是香港的最后一脉血液。       喜剧很难拍,要放得下自己的尊严和面子,又要拉得住观众的兴趣和投入。前者做不好,容易变成自我作践的耍宝,后者做不好,就是赤裸裸侮辱着观众的智商。在这方面,香港的市民喜剧倒是很好的表率。    写小人物,永远是喜剧成功的不二法则。小人物的特点很明显,活在鸡毛蒜皮的事情里却有心比天高的梦想,喜怒无常的生活里却有咬牙坚持的决绝,纷繁往复的红尘里却有单纯执着的动力。为了五十万,去打擂台,就是这么简单的逻辑。要说从中分解出多少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心理挣扎,那是并没有多少的。可是当一部作品想要呈现的就是这种热腾腾的血气方刚的拼劲儿的时候,你还要要求什么呢?    而市民喜剧厉害的地方恰好在于,无论用多么直白干脆的情节,无论用多么扁平虚构的人物,无论故事和情节是多么一根筋没脑子,但是它确确实实让你在看完最后一个镜头的时候热血喷涌,咬紧槽牙,似乎一站起来,也能双脚一使劲,就旱地生拔上房顶似的。这是血性的东西。       王祖蓝的角色在片中说,拼命逞强,是男人的浪漫。我听着这话,脑子里出现的是张彻镜头前盘场大战的壮烈,是周润发从摩托车上摔倒的悲情,是李小龙尖叫着独自冲入敌阵的畅快。这是男人的浪漫,也是香港人的浪漫。    不管怎么样,当看到那些粤语的笑话还在,看到神经质的悲喜还在,看到油麻地和旺角还在,那我就知道,香港电影还在,还在拼命逞强,还在咬牙坚持。   

二代目的绿灯《绿灯侠》

 之前没对这片有太高期待,看了之后,发现并没有传说的那么差,尤其是对于DC漫迷来说。但是,本片的漫画感较强,换句话说,本片有点儿宅向。其实,本片已经对原作的设定做了不少更改。我个人对这些更改倒不大介意,但也许这种改动会两边不讨好。      本片不惜工本,营造了庞大的外星世界。特效确实非常强大,银河和外星人的科幻感也很好,毕竟绿灯侠的看点就是用能量制造各种形象,再适合CG不过。片中绿灯侠变出的那些武器都很棒。有些小细节也蛮有意思,比如解剖阿宾・苏时对于外星人生理的观察、不同星球的人制服表面有微妙的区别等。      之前令人颇为担心的一点是绿灯侠制服,因为是纯CG。事实证明这个制服在多数情况下还是不错的,尤其是中景和近景。但是在某几个远景(特别是外星背景的)就有些像游戏CG了。      比较糟糕的是眼罩,这种东西在漫画里是合理的,看起来也正常,但是放到真人版里怎么看怎么别扭。(眼罩这玩意就是和现实世界不搭,即使是漫画,如果画风超级写实比如Alex Ross,他笔下的绿灯侠眼罩也看着很奇怪。)而且这眼罩完全不能起到隐藏身份的效果,影片里哈尔也一下子就被认出来了……这算是对"漫画世界的规则"的吐槽么……         在Marvel系列影片的冲击下,华纳(和DC漫画)想要借这部影片树立DC宇宙的电影系列。在这样的野心之下,这部影片照理说应该对不看漫画的一般观众较为友好,并吸引他们进一步了解DC世界才对。但是本片尽管朝这个方向在努力,但平衡把握得还不大好。      如果你很了解绿灯侠和DC,那么这片子的内容很丰富。而且有各种致敬――像是哈尔说的那些很�的誓词、模仿超人电影的"阳台把妹"、以及最后的大拳……如果不了解,就会觉得它的安排比较奇怪,有些地方缺乏交代,有些地方却又略显过度。      本来这种英雄片的剧情就是不太复杂的――主角获得能力、经受磨练、把妹、拯救世界,从蜘蛛侠到阿凡达莫不如是。但是,由于这既是整个系列的第一部,又要担负开创DC系列的责任,片子里被塞进了太多的线索:绿灯侠的背景;Parallax的来源;哈尔的成长;哈尔和卡罗尔的关系;政府的秘密研究计划;哈蒙德的故事;绿灯军团……      单是要说清绿灯军团和Parallax就不容易了。所以影片里的世界尽管十分宏大,但由于不够深入,给人的感觉像...

《恶老板》:笑点三俗,结构精巧

  最近网上反三俗的消息似乎消停了,原因相信大家都明白,跟飞涨的CPI,不断频发的事故相比,三俗算多大点事啊,真是白瞎了那些道貌岸然的专家,高举道德的旗帜大呼爱国爱民的良苦用心了。其实,审美和审丑都是一种个人趣味倾向,你可以对着领袖头像高山仰止,我也能看着芙蓉姐姐玉照艳羡不已(特别是她成功减肥后),你喜欢向着明月、鲜花咏哦,我愿意冲着狗屎、小草低吟,本来就两不相干,何必硬扯到一起,彼此看着都恶心。          我无意挖苦任何人,我只是觉得有时候生命比所谓道德更重要,自由比金钱更重要,快乐比权利更重要。这也是我由一个习惯性审美的人变成喜欢审丑的最大原因之一,也可能跟这个社会风气的是非颠倒有关,审美已经无法给人愉悦,反而通过审丑获得暂时的欢乐和放松。毕竟太压抑,总要有个渠道释放,芙蓉姐姐和凤姐的微博粉丝量连名人明星都望尘莫及也充分印证了这点。所以,当我看电影《伴娘》和《恶老板》时,那种莫名的兴奋是不言而喻的。          《伴娘》一度被影评人冠以本年度黑马的称号,不料《恶老板》紧随其后,以截然相反的男星豪华阵容,精巧的故事结构,更加三俗的爆棚笑料横空杀出,"年度黑马"是否被《恶老板》抢走不得而知,至少给影评人增加困扰是一定的了。作为我,一个备受老板鸟气历史由来已久的窝囊废来说,则更喜欢《恶老板》出尽恶气后的酣畅淋漓。《恶老板》不像《两杆大烟枪》有花哨的叙事架构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也不像《伴娘》在恶搞的同时形而上的去探讨友情和生活方式,它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平铺直叙中,将简单的故事讲的不仅有《两杆大烟枪》的精妙有趣,而且极尽恶搞之能事,把三俗进行的纯粹彻底。个人以为,这种不带任何说教的单一叙事模式,非但不招人厌恶,反而黑色幽默的轻松,三俗恶搞的可爱。          不走寻常路是喜剧电影的基本套路,在观众日渐疲劳,笑点越来越高的今天,想让观众大笑都难,更别说把喜剧效果控制满全场。这点《伴娘》和《恶老板》都做到了。粗口和恶搞是本故事最大的特点,加之三个倒霉蛋级别的男主,阴错阳差中搞出的那些低幼的糗事,想不笑都难。影片的很多笑料来自前半部分三个半吊子被欺负时的桥段,而观众在笑过之后一抒郁闷则赖于三个人颠覆式的故事结局。          本片的亮点还在于两套超豪华的明星阵容,第一套:三位男主分别由杰森-贝特...

《窃听风云2》:一次伟大的复仇

 文/公元1874      (有剧透)      坦白说,两年前的《窃听风云》我是不怎么喜欢的。那部电影尽管叙事沉稳,演员发挥良好,但这应该算是电影的基本要求而非亮点(或者说大家对华语电影的要求已经降低到这个层面了?),整个故事波澜不惊,一群警察窃听嫌疑人、发现股票内幕、贪心、接着被贪心害,这样的故事更像是《法制晚报》一类的社会版上的内容。这个故事警醒而富于教育意义,但我对麦庄的要求应该是要放到《无间道》那个层面的,于是像《窃听风云》这样平铺直叙的电影,我只能给一个及格分数。      好在电影票房不错,有了第二集的续集,所以我很期待另起炉灶的续集,因为这次古天乐、吴彦祖和刘青云三位主演不再都是警察,他们有着各自的身份,针锋相对,势均力敌,这样的格局看起来,会比第一集好玩许多。      看完了《 窃听风云2 》,我确然感觉到,它的确是在各方面都超越了第一集,尤其是在叙事上。      第一集是没有什么包袱的,故事的转折点是他们发现股票的内幕交易,故事纠结的核心点在于"警察应该不应该贪赃枉法"上;而第二集则要高明许多,变成了三层的推进:第一层,一场车祸引发出"谁在窃听刘青云"的疑问;接着逐渐解开第一层,转而进入第二层:"吴彦祖为什么要窃听刘青云?",接着在揭开第二层的过程里凸显出第三层:"吴彦祖为什么要对付地主会?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观众会在这三层悬疑的逐渐揭露里获得观影的快感,而且情绪一直被提起来,加上麦庄对于每一层故事设计的精致,让我在电影院里有一种迫不及待想知晓真相的欲望。      这是一个有那么一点荡气回肠意味的故事。吴彦祖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刘青云只是一个跟其他地主会的人一样的棋子(从每个人手机一样那场戏上可以体现出这个角色的"可有可无"性,换成任何一个地主会的人都行),而古天乐则是推动整个故事向前发展的行动派。我在看《 窃听风云2 》之前,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这会是一个复仇的故事,而且是那么伟大的复仇。吴彦祖这次的角色十分让人喜欢,他身负杀父之仇,孤身一人对抗势力庞大的地主会,从一开始就没想过活着离开。而他一切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自己能有钱,而是要把地主会的钱吐给慈善基金,再让那些被749套牢的股民能够有松一口气的机会。他精心设计了整个局,...

【赤色危机2010】动作有型 剧情没劲

睁大眼睛,这可是《猛龙》前传! 方聿南 发布于: 2011-09-16 16:48   神作《猛龙》诞生至今已经六年,在此期间猛龙帮翘首以盼,可李仁港悠然自得鼓捣起了古装大片圈钱,一切续集的可能都成了泡影。      好在导演无心,演员有意,《猛龙》里老外大反派迈克尔・宾早就想过一回导演瘾,于是拉上《猛龙》里被他秒杀的高级警察任达华,再找来样貌颇似Q姐的Phoenix Chou,这出《赤色危机》实打实可算是《猛龙》的前传。      只是演员被山寨了的情况下,电影质量也不免要被山寨。迈克尔・宾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演员,在《猛龙》中甚至是表演最上佳的一位,但他的导演功力就跟片中那些配角的演技一样稚嫩。剧本也同样不堪,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精神领袖的保镖和最危险的恐怖分子会以这么一种弱智的形式来回搏杀,不需要军事迷和格斗迷,就能挑出无数毛病来。把他们的角色换成孩子,手中的刀枪换成玩具,打斗的方式换成王八拳大挥,这就是一出现实中随处可见的幼儿园儿童追逐打闹。      但这部前传,有一个地方做到了创新,是必须夸奖的。一般动作片,最厉害的大反派都在最后才被灭,本片却是例外,他的大反派,谁也想不到:绝不是任达华,这家伙和迈克尔・宾打了半天,被寝技加匕首加主角光环弄死――而是一开始在露天大排档暴打迈克尔・宾的几个小混混,他们看上去不自量力,但一出手就把迈克尔・宾揍得满地滚,比看似大反派的任达华厉害百倍。在他们趴下的那一刻,导演就在暗示观众,大反派挂了,都散了吧,再看下去可就浪费时间啦。 整体拍摄色调不错,全部演员说英文,看到粤A、粤Y的蓝牌车才知道是广东省内郊区拍摄完成的!女主不漂亮却有一股特别的诱惑力,迈克尔・宾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演员,在《猛龙》中甚至是表演最上佳的一位,但他的导演功力就跟片中那些配角的演技一样稚嫩。 一般动作片,最厉害的大反派都在最后才被灭,本片却是例外,他的大反派,谁也想不到:绝不是任达华,这家伙和迈克尔・宾打了半天,被寝技加匕首加主角光环弄死――而是一开始在露天大排档暴打迈克尔・宾的几个小混混,他们看上去不自量力,但一出手就把迈克尔・宾揍得满地滚,比看似大反派的任达华厉害百倍。在他们趴下的那一刻,导演就在暗示观众,大反派挂了,都散了吧,再看下去可就浪费时间啦。 著名宗教大师到亚洲国家博玛向信众演讲,同行的包括一班高僧及随...

吴宇森的最高峰。《变脸》

  凭借"暴力美学"所积攒的声誉和市场,吴宇森获得了执导真正的好莱坞大制作的机会。拍过好莱坞片子的华人导演不少,陈凯歌(《温柔地杀我》)不用提了,于仁泰(《杰森大战弗雷迪》)剑走偏锋,徐克(《双重火力》)反响几乎没有。除了李安确实是华人之光,凭《断背山》的一座最佳导演小金人奠定了其真正大师的地位。但一来他的电影生涯完全植根美国,不能算狭义的华人导演,二来也毕竟没拍过如《变脸》这样大卡司大制作的商业大片。(《绿巨人》算吗?但票房口碑双输是事实)   之所以只有吴宇森在好莱坞商业大片中如鱼得水,几部片子票房口碑都不错,还得从他发家的"暴力美学"说起。简单说,暴力美学就是枪战场面的风格化:血浆共子弹一色,玻璃与鸽子起飞。加上慢镜、教堂圣像的空镜头,还要有双雄的举枪对峙。说起来似乎很简单,大家都找的到他的套路。但开创一个风格,并成为经典,就真的是天才一般的创举了。   其实吴宇森本质上是个极度浪漫的人,看一看他对满镜几乎到了滥用的程度,就知道这种浪漫有多纯情。这种纯情的浪漫植入"江湖"这一载体,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暴力美学。事实上,这跟武侠小说的风骨是最接近的,因而这种暴力美学其实最对少年的胃口――萌动的荷尔蒙在倾泻的子弹和刺激中得到了释放,而唯美的画面也是最符合纯情少年的口味的。当然这种唯美要用暴力来包装,因为少年们不好意思直接纯情,就像他们鄙视女同桌看琼瑶小说,自己偷偷一看却泪流满面――行走江湖,最重要的是面子。你看《此间的少年》多敏锐,就是把武侠小说的言情内核抽出来,男生没有不喜欢的。   这样的纯情自然也体现在叙事层面,人物形象往往鲜明到有些脸谱化,主人公是英雄主义的,在故事中往往还要完成成长的过程。好人一定非常讲义气,同时对爱情毫无保留,甘愿赴死。背叛了兄弟的人一定会变成最坏的人。这种人与人之间关系很理想主义的设定,当然也最对纯情少年的胃口。   这样的纯情的浪漫,放在江湖这个格局下,用暴力美学的画面风格表现,可以说兼具武侠小说的形意。但一但到了更大的格局,就显得有些幼稚、孩子气。比如那部《喋血街头》,暴力美学的风格没丢,人物设定和走向也很经典,但他追求了宏大的叙事,结果就显得有点情怀太弱。   说回这部《变脸》,我认为这是吴氏电影的最高峰。一个导演的最高成就,跟其他所有工作是一样的,除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