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常常夹杂许多遗憾,人活着也有许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但如果生命进行到了最后的关头,你还有什么遗憾,还有什么事情需要迫切的去做?是否需要一个清单呢?我们叫这个清单,遗愿清单。
两个老头,阴差阳错住进了同一家医院的同一间病房。一个是富翁,一个是汽车工。两人如此的不同,富翁有钱,汽车工没有;汽车工有亲人,而富翁没有。但相同的地方是,他们在同一天知道了自己的死期,他们同样没有多长时间的活头了。汽车工给自己列一个遗愿清单,尽管那都是些虚无飘渺的比喻,比如帮助一个陌生人,看到无与伦比美丽的风景等等,但是富翁却发觉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他们结伴出发,去做清单上那些没有做但要在死之前做的事情。他们跳了伞,赛了车,去了世界各地,回来的时候一个变得更像个丈夫,一个变得更像个父亲。幸运的是,清单在他们生命结束的时候完成了,所以生命完满的结束了。
杰克尼克尔森和摩根弗里曼,两个老头,两种风格,但是配合起来很和谐。尼克尔森还是那个顽童模样,突然歇斯底里,脸上永远坏坏的表情。弗里曼还是那个深刻形象,满腹经纶,冷静沉着,充满智慧。两个人飙戏的结果,谁也没有战胜谁,因为这样的角色对他们来说似乎过于驾轻就熟了,很简单,很本色,所以很出彩。
不过,影片不只是两个影帝拉票房那么简单,它一直试图寻找生命的意义,虽然它并没有明说。两个老头在完成清单的过程中,谈论了很多,这些谈话都不经意之间触及了生命的意义。
首先,关于信仰。汽车工是个有信仰的人,他很虔诚,他和95%的人有一样的信仰,但是富翁不,他说,如果我对着天空祈祷上帝还是不会带走我的疾病,所以他不相信超自然力量,所以他没有信仰。因为有信仰,所以汽车工始终忠于他的妻子他的家庭,因为不相信什么羁绊,富翁才白手起家获得如今的财富。当然,影片并没有告诉人们活着是否需要信仰,而似乎在说人应该坚持自己所相信的。有信仰的人相信信仰,没信仰的人相信别人的信仰是bullshit,那无论如何,他们都能有自己的生命的意义。
但是影片同样提出了两个问题,传说当灵魂见到上帝,他老人家会问两个问题,你在生命中得到过快乐吗?你可曾在你的生命里把快乐带给过别人?似乎这是影片的主旨,他要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你在生命中得到快乐,这当然包括很多,快乐也是指你所认为的快乐,还在于让别人快乐,这也是为什么遗愿清单的第二条就是帮助一个陌生人。不用等到死,不妨现在就问问自己,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继续下去,如果是否定的那么就想点办法吧。
影片说有96%的人不愿意知道自己的死期,虽然每个人对于死亡的态度不尽相同,但恐惧却多少都相似的吧。往往,死却反映着生的意义。我们的一生难免经历许多死亡,亲人的或是其他什么,通过我们经历的这些死亡我们看到的是生的可贵和生的价值。我们看到一个人是怎样的状态去死的就知道应该用怎样的状态去生。影片就是把两个老头的死和他们怎么去死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你看了之后需要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去生。幸运的是,我们还有时间,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当自己面对死亡的时候才领悟生命的意义,才发现自己许多都没有做而且还做错了许多,那样就晚了,那样就亏了。
当然,不可能指望一部电影或一件事情能呈现生命真正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很恢宏,需要用心去悟,而且还不一定能悟到。但是无论如何,给自己快乐,给别人快乐,然后就可以骄傲的告诉上帝了。
其实,不是所有的美国电影都很没内涵,只是美国人处理内涵的方式更娱乐罢了。
两个老头儿。
一个是黑人机械工卡特,话不多,博学,一直梦想当历史教授。
一个是亿万富翁爱德华,社会地位极高,话唠,暴脾气,幽默。
因为癌症,住进了同一间病房。
第一次见面很不友好,爱德华问他的助手汤姆,那他妈是谁啊?卡特接着反问,你他妈是谁?
慢慢地,习惯了躺在旁边的那个老家伙。
目睹了彼此病痛难捱的时刻,半夜吗啡药效消退后被痛苦折磨得发抖的时刻,化疗后一次又一次呕吐的时刻。
期间,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聊聊彼此的家庭,想法,对化疗的看法,甚至对自杀的看法。
关于死亡,他们说,每个人听到自己要死的消息后,都会出现五个阶段:拒绝,愤怒,妥协,沮丧,接受。而他们目前,都处于第一阶段。
他们还互相开玩笑,互相损对方,然后嘿嘿一笑。
比如,卡特总有亲人探望,妻子,儿子。相比之下,爱德华显得孤伶伶。爱德华在卡特妻子离开后闭着眼睛对他说,作为一个公众健康专家(他所在的医院,是他开的),我认为被探望者烦死的人远比病死的多。
比如,爱德华超爱美食,大吃大喝,他说,美食能振奋精神。吃过后,却因为病情,不得不大吐特吐。卡特嘲笑他,美食灌进了马桶里。
就这样,他们从开始的彼此排斥,到后来的惺惺相惜,友谊建立起来。
这种友谊跟和其他任何人的都不同。跟其他人,他们一起面对生活,工作,各种各样的事务,但他们两个是一起面对死亡。
一天,医生过来对爱德华宣判,结果出来了,还有六个月,幸运的话,最多一年。随即,卡特的宣判书也到:最多还有一年,基本上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两个人都是面无表情,寂静,沉默,他们互相看着对方。我相信,那一刻,他们的内心,经历了很多。
最后,卡特打破沉默:想玩牌吗?
爱德华微微一笑:就怕你不问。
死亡,真是个宏大又神秘的话题,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见过,每个人都熟悉,但每个人都不了解。能够真正去了解的机会只有一次,亲身体验的机会只有一次,但这样的体验过后,便永远无法折回。留给活着的人的,还是神秘和未知。
活着的人活着,像永远也不会死去一样;而死去的人死了,像永远没有活过一样。生和死,是永远无法沟通的两个世界,永远无法沟通。所以,由生到死的这个过程,才显得那么的意义重大。
我的一个拍纪录片的朋友告诉我,他最近打算拍的主题是死亡。他说死亡并不是那么抽象的东西,他要通过采访各种各样的领域,从外科医生到哲学教授,从各国各地葬礼风俗到那些濒临死亡又活了回来的人,不做总结,不做评论,仅仅是来展现死亡。他说,他的纪录片脚本的第一句话是:有生,必有死。
王小波说,令人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带走的人的体验。
克里希那穆提(记得是他)说,死亡是一道鸿沟,一切哲学都无法逾越,只能止于此。
影片中爱德华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在某一天死去。
人总是倔强的物种,在面对未知时,总会尽量去化解那些恐惧,取而代之的是试图了解、接受和不在乎,用的方法是打趣、自嘲、做好准备和唱反调。这也是人的高明和智慧之处。
于是,有了医学,哲学,文学,艺术。
也有了卡特和爱德华的遗愿清单。
清单是机械工卡特提出来的,这曾经是他大学的哲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在死去之前,把这一生的愿望列成清单。他的清单是: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亲眼目睹奇迹;开一次野马跑车;大笑到流出眼泪……
坚决拥护和实施的人是爱德华(由此也折射出了二者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一个平淡多思但有些怯懦,一个雷厉风行),他说服了犹豫的卡特——等死是多么悲惨;钱不是问题,我现在唯一有的东西就是钱——并且加进了自己的愿望:跳伞;刺一个纹身;亲吻最美丽的女孩……
于是,一场隆重的旅行开始了。
跳伞,开跑车,纹身,看金字塔,泰姬陵,去中国,艳遇……
在金字塔面前,卡特问爱德华两个问题: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快乐?你这一生,有没有给他人带去快乐?
爱德华讲了他跟女儿的故事,他霸道的所作所为,让女儿至今都无法谅解他。他说:我做过的事,并不是每一件都让我问心无愧,但要是再来一次,我肯定还会那么做的。所以,如果因为女儿的恨让我没办法进天堂,那好吧,事情都这样了,我认了。
他们的清单里的愿望就这样一件一件地被完成了,完成一项,就划去一项。
卡特病情恶化,他终于说服爱德华去跟自己的女儿和解,而爱德华见到了女儿,还意外地见到了外孙女,他亲吻了他的外孙女——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爱德华主持卡特的葬礼,他哽咽地说,人生真的很奇妙,三个月前我们是陌生人,我们一起度过了卡特人生最后的时光,那是我最好的时光。说着划去了“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眼中带着泪光。
不久,爱德华去世。他的助手汤姆把他们的骨灰埋在里喜马拉雅山,并且划去了“亲眼目睹奇迹”那一项。
影片的画外音中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到现在都无法下结论。但我至少能这么说:我知道,爱德华在离世时闭上了双眼,却敞开了心灵。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谁都无法下结论,所以人生才丰富有趣而值得期待。
死亡是什么?我们更无从知道。总会有一天,谜底会解开。
那么,不要拖到最后,就在生和死的这段路途上,尽早敞开心灵。或许,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一个是黑人机械工卡特,话不多,博学,一直梦想当历史教授。
一个是亿万富翁爱德华,社会地位极高,话唠,暴脾气,幽默。
因为癌症,住进了同一间病房。
第一次见面很不友好,爱德华问他的助手汤姆,那他妈是谁啊?卡特接着反问,你他妈是谁?
慢慢地,习惯了躺在旁边的那个老家伙。
目睹了彼此病痛难捱的时刻,半夜吗啡药效消退后被痛苦折磨得发抖的时刻,化疗后一次又一次呕吐的时刻。
期间,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聊聊彼此的家庭,想法,对化疗的看法,甚至对自杀的看法。
关于死亡,他们说,每个人听到自己要死的消息后,都会出现五个阶段:拒绝,愤怒,妥协,沮丧,接受。而他们目前,都处于第一阶段。
他们还互相开玩笑,互相损对方,然后嘿嘿一笑。
比如,卡特总有亲人探望,妻子,儿子。相比之下,爱德华显得孤伶伶。爱德华在卡特妻子离开后闭着眼睛对他说,作为一个公众健康专家(他所在的医院,是他开的),我认为被探望者烦死的人远比病死的多。
比如,爱德华超爱美食,大吃大喝,他说,美食能振奋精神。吃过后,却因为病情,不得不大吐特吐。卡特嘲笑他,美食灌进了马桶里。
就这样,他们从开始的彼此排斥,到后来的惺惺相惜,友谊建立起来。
这种友谊跟和其他任何人的都不同。跟其他人,他们一起面对生活,工作,各种各样的事务,但他们两个是一起面对死亡。
一天,医生过来对爱德华宣判,结果出来了,还有六个月,幸运的话,最多一年。随即,卡特的宣判书也到:最多还有一年,基本上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两个人都是面无表情,寂静,沉默,他们互相看着对方。我相信,那一刻,他们的内心,经历了很多。
最后,卡特打破沉默:想玩牌吗?
爱德华微微一笑:就怕你不问。
死亡,真是个宏大又神秘的话题,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见过,每个人都熟悉,但每个人都不了解。能够真正去了解的机会只有一次,亲身体验的机会只有一次,但这样的体验过后,便永远无法折回。留给活着的人的,还是神秘和未知。
活着的人活着,像永远也不会死去一样;而死去的人死了,像永远没有活过一样。生和死,是永远无法沟通的两个世界,永远无法沟通。所以,由生到死的这个过程,才显得那么的意义重大。
我的一个拍纪录片的朋友告诉我,他最近打算拍的主题是死亡。他说死亡并不是那么抽象的东西,他要通过采访各种各样的领域,从外科医生到哲学教授,从各国各地葬礼风俗到那些濒临死亡又活了回来的人,不做总结,不做评论,仅仅是来展现死亡。他说,他的纪录片脚本的第一句话是:有生,必有死。
王小波说,令人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带走的人的体验。
克里希那穆提(记得是他)说,死亡是一道鸿沟,一切哲学都无法逾越,只能止于此。
影片中爱德华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在某一天死去。
人总是倔强的物种,在面对未知时,总会尽量去化解那些恐惧,取而代之的是试图了解、接受和不在乎,用的方法是打趣、自嘲、做好准备和唱反调。这也是人的高明和智慧之处。
于是,有了医学,哲学,文学,艺术。
也有了卡特和爱德华的遗愿清单。
清单是机械工卡特提出来的,这曾经是他大学的哲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在死去之前,把这一生的愿望列成清单。他的清单是: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亲眼目睹奇迹;开一次野马跑车;大笑到流出眼泪……
坚决拥护和实施的人是爱德华(由此也折射出了二者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一个平淡多思但有些怯懦,一个雷厉风行),他说服了犹豫的卡特——等死是多么悲惨;钱不是问题,我现在唯一有的东西就是钱——并且加进了自己的愿望:跳伞;刺一个纹身;亲吻最美丽的女孩……
于是,一场隆重的旅行开始了。
跳伞,开跑车,纹身,看金字塔,泰姬陵,去中国,艳遇……
在金字塔面前,卡特问爱德华两个问题: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快乐?你这一生,有没有给他人带去快乐?
爱德华讲了他跟女儿的故事,他霸道的所作所为,让女儿至今都无法谅解他。他说:我做过的事,并不是每一件都让我问心无愧,但要是再来一次,我肯定还会那么做的。所以,如果因为女儿的恨让我没办法进天堂,那好吧,事情都这样了,我认了。
他们的清单里的愿望就这样一件一件地被完成了,完成一项,就划去一项。
卡特病情恶化,他终于说服爱德华去跟自己的女儿和解,而爱德华见到了女儿,还意外地见到了外孙女,他亲吻了他的外孙女——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爱德华主持卡特的葬礼,他哽咽地说,人生真的很奇妙,三个月前我们是陌生人,我们一起度过了卡特人生最后的时光,那是我最好的时光。说着划去了“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眼中带着泪光。
不久,爱德华去世。他的助手汤姆把他们的骨灰埋在里喜马拉雅山,并且划去了“亲眼目睹奇迹”那一项。
影片的画外音中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到现在都无法下结论。但我至少能这么说:我知道,爱德华在离世时闭上了双眼,却敞开了心灵。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谁都无法下结论,所以人生才丰富有趣而值得期待。
死亡是什么?我们更无从知道。总会有一天,谜底会解开。
那么,不要拖到最后,就在生和死的这段路途上,尽早敞开心灵。或许,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