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轻轻碰撞的指尖 ―― 独立求索的《音乐人生》

s3692634.jpg 轻轻碰撞的指尖 —— 独立求索的《音乐人生》
  文/caesarphoenix
  
  十年前读儒勒・凡尔纳的《测量子午线》,其中的英国绅士们无论看到如何壮丽的景观也只是轻轻地碰撞指尖,以表达内心的激动和敬畏。十年后,黄家正(KJ)在拔萃男书院的同学们"音乐皇国,舍我其谁"、"拔萃,拔萃"的呼喊拍掌声中,也轻轻地碰撞着自己的指尖,他想表达的也许是一种姿态抑或孤独。
  像莫扎特这样的阿迪玛斯(上帝的宠儿)一般只会出现在各类小说、传记中,偶见于传媒的猎奇版块,变为谈资进入街头巷尾的闲聊,然后湮没无踪。通过纪录片的方式,用影像将他们呈现在大众面前,这种直观的震撼是文字、故事片或其他带有再创造色彩的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但黄家正音乐上的天才并非本片的核心,张经纬导演想展现的还是"人",或者用家正的话来讲——human being。
  黄家正说"based on competition"的拔萃精神并非他真正想要,那种太想要赢音乐节的心态超过了追求音乐的心,那些狂热呼喊激动拍掌,只是胜出时"feel together,get team spirit,就这么多"。所以他可以为飞机划过天空而激动兴奋,却在同学集体狂欢时冷眼旁观、队友一起祷告时于圈外默默踱步。黄家正在喧嚣热闹中独立思考,拒绝为非理性的激情所控制,在17岁这样一个渴望群体认同的年纪、在香港这样一个崇拜成功的功利社会实属不易。更不易的是清醒的黄家正并没有选择逃避社会。他知道自己虽非万人迷,但极有魅力,他渴望启发朋友的灵魂,使他们的音乐和人生更上一层楼。
  正是这样一种理念,使本片有了一个戏剧性的高潮——在室内乐比赛中黄家正选择超时,宁愿输掉比赛,也要带领自己的团队教给香港弦乐界什么叫真正的室内乐。当大赛评委说出和他的理解如出一辙的颁奖词时,我们知道黄家正胜利了。但这个世界太多的人都"太小,不能理解我的智慧(家正谈起自己的一名队友时说)"。这个从开始学琴就产生"为何最初会有人"疑问的男孩有着自己的艺术坚持和生命求索,随之而来的还有坚强微笑和孤独落寞。就算是比赛结束后,兴奋的他也还在强调不是为赢得了比赛而高兴,而是觉得这么多人一起完成这样一件事非常伟大,会让我们获益良多。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对真正音乐的追求战胜了对比赛结果的热衷。
  如果这是一部剧情片,也许就会在灿烂辉煌的高潮中落下帷幕。但《音乐人生》是一部纪录片,它的海报上印着张爱玲的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生活可比电影难的多也复杂的多。
  因为与生俱来的绝对音感和在音乐领悟方面的超世之才,黄家正对秩序规则繁芜盘布的世界很难忍耐。11岁时他便作为考官考哥哥的音准,批评其错也要有个限度,害得自己总要重来。17岁时他总是在外人面前教训自己的朋友,令他的朋友要去尽尊严才能接纳他。他的哥哥家立说他狂躁,妹妹家瑶看他时眼中有着些许畏惧迷茫,他朋友说"这朋友不是我挑,是神的旨意"。他最喜欢的罗老师也一般不接他的电话。张经纬导演说在拔萃男书院很少有人喜欢黄家正,罗老师也是在看了这部电影后才更理解他。作为天才的家正难免要领略桀骜不驯的苦楚,作为孩子的他还要接受成人世界的伤害。
  父亲因为婚外恋和母亲离婚,黄家正说他在这一年里学到的最多,他说这样一件事情让他知道自己的父亲没人性,他感谢父亲什么都给他最好的,但是这件事他错了。这样一个在facebook宗教一栏里填上追寻真理的人,可以容忍别人和他追寻的道不同(他的朋友和老师都信仰基督,罗老师弹琴是为了荣耀神),但不能容忍父亲犯下在他看来没有人性的过失。11岁时他因生命自身的悲剧而流下突如其来的泪水,六年之后他不再流泪,现实的伤痛已经让他长大,当年的思索也在继续,并再次问起。不同的是这次更深入了些。也许他终会找到自己的答案,通过对音乐本身的感知。
  11岁的黄家正看到正在拍摄小鸟的导演,问到:"拍摄是你的生命?"导演答到:"对,正如你弹琴。" 导演用音乐般准确的节奏控制着这部影片,比故事片更精彩的纪录片证明了他的这句话。
  本片的剪辑让人叹为观止。11岁光芒四射的黄家正和17岁自信满满的黄家正穿过时间的壁垒,相遇交融。于是交叉剪辑不再是技法而是魔法,它让摄影不再是给时间涂抹上香料,使其免于自身的腐朽,而是唤回时间的永生之泉。
  小男孩侧坐在钢琴前,随着音乐左右摇摆,手指飞快地敲击在琴键上,景深处的老妇人轻轻地拍了下丈夫的手背。少年弯下身敲击着琴键演示旋律,旋即又拿过小提琴拉上一段,告诉他的学生是降G而不是升F。…… 看着看着你终于确信那个被罗老师按下腰去,要他等5秒再起来的有着突出门牙的11岁男孩,正是在乐队演奏中最后一个走上前台向观众鞠躬帅到让女孩花痴的17岁少年。不由得让人感慨时间的神奇,他们都在银幕上,他们那么相像,他们那么不同,他们是一个人,他们是两段时光。
  勾连这两段时光的是美妙的音乐。很难想象这部影片如果没有音乐会是怎样。在武大放映时,张经纬导演自己充当技工调试音响,就是希望能让大家感受到最好的音乐。贝多芬、布列顿、尼尔森、舒曼、门德尔松、海顿、布拉姆斯、肖邦、布洛赫、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作品轮番出场,在各种乐器的演奏下令人时而激昂澎湃,时而心旷神怡。室内乐比赛时那个长长的黑幕,更是让人从画面中解放了出来,专心领略音乐之美。在一片黑暗之中,如不会乐器的我终于可以明白是什么深深地吸引着这个少年。
  也许正是11岁和17岁黄家正都问起的那个颇有些特别的问题:手指为什么会动?
  那些碰撞的指尖将他和音乐和思索和human being紧紧相连。


 "你系米觉得拍野系你个生命,your life?"
  
  "Yes,好似你弹琴一样。"
  
  你有没有可以视作生命的东西?我拿这话去问一个朋友,他沉默了几秒后说,这个问题真让人无地自容。在看《KJ音乐人生》的前半部分时,我常有这种无地自容的感觉,其中更夹杂着无限的嫉妒与羡慕。梁实秋曾语,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一个诗人住在隔壁便是个笑话。同理,一个已经辞世的天才或许能够引起人顶礼膜拜,一个活在同一片土地,操同一个语种,跟我同肤色还比我小了四岁的天才,则让人感到一阵战栗,他身上光芒闪耀,谁望住一眼,即可感到自己黯然失色,好似一堆无用废柴。
  
  黄家正型到爆。
  
  11岁赢得音乐大奖,同年赴欧洲各地演出,录制贝多芬第一号钢琴协奏曲,锋芒毕露风光无限。然而音乐神童何其多,小时了了大时未佳几乎是个巫婆的诅咒,你昂首阔步引颈高歌之处必有人在旁腹诽:看你风光到几时?
  
  他到18岁时的确不如11岁风光,只是你完全想不到,这个男人的魅力已经不仅仅在音乐,而是无法抑制的从各个地方钻出来,叫人不敢直视:以后他肯定会倾倒众生,然而谁能配得起他呢?一个视音乐为大满足的人,一个只将女朋友归在朋友一栏的人,一个口出妄语,却一点都不讨厌的人。和他同年的小姑娘说,看这片子没法不仰慕他啊。
  
  的确,黄家正活生生是从偶像剧中走出来的角色,帅,有才,有才到根本不关注外边的世界,让我想起一些恃才傲物却指望收服所有人心,对持己见者唧唧歪歪个不停的所谓才子。他从未想过博得所有人的喜爱,不惜口出狂言:我要教育香港弦乐界,何谓真正的室内乐。话音未落,已夺头名。
  
  如果不是这个18岁少年,香港在我眼里没准还是一片荒芜,跟很多自以为是的人一般,认定南粤不过一片文化沙漠,尽管它乃娱乐之都东方之珠,很多时候想起来不过是一个大型购物商场,容你心花怒放进去,珠光宝气出来,为自己贪到许多小资本主义社会的便宜沾沾自喜个不停。所以香港到底有咩唔同?港人干嘛要在97之前仓惶不安,认为天地会变世道会变?
  
  有一次跟人吃饭,席间某男认定beyond是他此生至爱偶像,精神领袖,眼光发亮说:你听听现在那些烂歌,再听听《红日》,传唱二十年!当时我笑而不语,开始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香港传来的那些舶来品,尽皆廉价品相俗气毕露?似乎只有爱来爱去的流行金曲,打来打去的枪战武侠,抛胸兜售的玉女明星……黄家正这般的人物,简直从未越过香江,他哪里care大陆市场?
  
  你得承认,大陆市场就是这么庸俗,我十岁时知道个周华健已经得意洋洋,谁来教我贝多芬德彪西?你得承认,就算有了李云迪朗朗,我只看到前者在耐克广告骑车骑得飞快,后者扬言非公主不娶;你得承认,撇开60,70后不谈,80后的精神家园依然荒芜一片。我嫉妒黄家正,嫉妒他老爸在他身后跟他一起徜徉音乐之间,嫉妒他有一般好友说音乐使他们获益良多。
  
  粗俗尽管有时能令人破口大笑,但总要有些东西,能使我们暂时能够脱离世界之外。黄家正11岁时有一个烦恼,尽管他很快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却不快乐,如果大家都懂音乐,多好,连战争都不会有。
  
  一个诗人,一个音乐家,看似无用,有时候却是很多人活下去的依据。
  
  最后想说说黄家正的医生父亲,香港中产阶级,两儿一女,令人艳羡。主人公幼时常坐于膝上,其乐融融。我当时心想:拥有这样丰富生活的男人,肯定不会无聊到去外遇。直到最后黄家正出场指责父亲出轨搞第三者无人性,看完有点诧异,看来外遇不分有聊无聊,他父亲或许意识到长大的孩子已经不是他的生命,一份不光彩的爱情暂时跃居所有生命之上。


黄家正语录:
  
  1、我不是要演出一场赚几百万,这没有意义,我要坚持我读音乐的原因,我要用音乐指引我的人生。
  
  2、我很清楚,我不管名利,只要死时无悔,人生无憾。罗老师则看重死后有多少人怀念自己,她取向贡献人群,社会认同。
  
  3、谱只是纸,我是人,比谱更有意思。
  
  4、有魅力的领袖能够改变人的思维,我非万人迷,但我绝对有魅力。
  
  5、音乐非常博大,没有对错及高低,甚至牵到人的存在。
  
  6、(指导妹妹练琴时):谱里没有中弱、中强,只有天堂和地狱。要明天不怯场就紧记,你是为自己而演奏,也许这是你最后一次拉琴,你的最后一次是不会去和别人比较的,最后一次一定是为自己演奏。如果仍去想比较,你就不是人。你是木头,没反应,没感情。
  
  7、(指导同学):要先做一个人,才能做一个优秀的中提琴手。
  
  8、罗老师弹琴是为荣耀神,世上有神吗?在facebook的"宗教"一栏里,我写上:"追寻真理"。找到与否不重要,寻找本身就是过程、经验、成长,最后回到音乐。
  
  9、拔萃(黄家正就读的学院)精神非我所要,这是建基于比赛之上的,我们太想赢音乐节,这种心态超过追求音乐的心。胜出时感到团结,仅此而已,我想要的是,大家追寻音乐,宣告我们在演奏,不理胜负。我从小就有这种想法,但我知道别人会鄙视,但我会感染他们,不要为比赛去弹琴。
  
  10、我的一个朋友,是基督徒,我们人生的道不同,他的道是神,我的道是人。
  
  11、我故意超时,选别人不会选的曲,我不需要用赢来证明自己,我比他们好十倍。取消资格好了,我已赢过,锦旗拿去擦屁股。我选此曲是因为我们会获益良多,并非要在比赛中胜出,为音乐而音乐,而非为比赛。我要教育香港弦乐界,何谓室内乐!
  
  12、我需要祷告吗?不需要,相信自己。
  
  13、世上最好的钢琴演奏家是谁?我!
  
  14、成为钢琴演奏家可能是我的满足,但演奏家这个词笼统,每月一两场还是十场,频繁出国演出又意义何在?都不是为音乐而去演奏,我的终极目标是做一个人,有良知,有人性。
  
  15、我虽家境不错,爸爸疼我,但人不过一死,何不早了断?世界就是不完美,死掉就完美。世人懂音乐就不会有战争。
  
  16、为何搬家?因为父母离婚。为何离婚?因为父亲有第三者。这是我一生学得最多的,通过离婚,不论医生还是音乐家,背叛妻子,不尊重亲人,推卸责任,都是不对的。这一切告诉我,他没有人性。
  
  17、为何手指会弹琴?为何我会说话?有亚当夏娃吗?如果无神,音乐可否用科学解释?如果有神,那为何世界不公平?我一直在追求答案。
  
  18、余下的生命怎么办?早点了断,人有权结束生命。
  
  
  毛姆论天才:
  
  "所谓正常其实是最罕见的。正常其实是一种理想。是人家根据人性的共性编派出来一副画。要想把这些人类共性在一个人身上找到实在太难了。"
  
  "所谓的天才不仅仅因为他与生俱来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站在最高点看世界,更因为他的成果对整个大众都具有吸引力,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一类人。他的内心世界就是普通人的世界,只不过更饱满更含蓄有力。他的交流方式是人人都懂的,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讲的出为什么他所表达的东西很重要。天才不过是个超级正常的人。"
  
  "完全正常的人是一个幻像。他要拥有所有的正常指数。而我们常说的天才表达着人类共同的东西,人的共性。其实只是因为天才就是这样少有的正常人,所以他所表达的东西才如此有吸引力,因为大家都懂。因为我们都知道什么是'正常'。"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

《3D 肉蒲团之极乐宝鉴》人生是一场大春宫

    更新描述或海报 查看原图 导演 : 孙立基 编剧 : 萧若元 / 萧定一 / 胡耀辉 主演 : 叶山豪 / 蓝心妍 / 松野井雅 / 周防雪子 / 雷凯欣 / 更多... 类型: 情色 官方网站: 3dsexzen.com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2011-04-14(中国香港) 片长: 129分钟            又是一部《肉蒲团》主题的情色电影。与众不同的是,《3D 肉蒲团之极乐宝鉴》的宣传语则是“全球首次3D情欲电影”。于是且不说这部电影是好是坏,它在电影史上的意义都是空前的。时代变了,这再也不是十几年前躲在小电影院偷偷摸摸看成人电影的年代了,人们终于堂而皇之地将情色电影搬上大荧幕,这是人性解放的时代。很多观众抱着猎奇的心理,不远千里地来一睹其风采,盛况空前。        《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由中国3D及一元制作室有限公司出品,投资逾港币二千五百万, 萧若元、萧定一监制,孙立基导演,叶山豪、蓝燕、原纱央莉、周防雪子、雷凯欣、及何华超领衔主演,于4月14日香港上映,全球其他国家均有同时上映。该片阵容豪华,声势浩大,帅哥美女如云,共同演绎了一场荒诞奇淫的情色大戏。         《肉蒲团》的故事梗概很多人都比较熟,我就不多加赘述了。《3D肉蒲团》则是在原著《肉蒲团》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而成,并没有换汤不换药的照搬原著。3D版一出场就是宁王光天化日之下调戏观音雕塑,峨眉山上高僧布袋和尚和未央生怒斥宁王时,竟被路过的宁王听到,为后面埋下了伏笔。未央生陪好友林公子去铁家提亲,未央生和铁员外的女儿铁玉香一见钟情,林公子大怒,于是投靠宁王。未央生和铁玉香日日缠绵,然而床技不佳,无法达到极乐。追求极乐的未央...

《少女潘金莲》:武松,你就使劲往下插吧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李翰祥 编剧 : 何永霖 主演 : 单立文 / 黄美贞 / 金仁淑 类型: 爱情 / 情色 /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1994-06-24(中国香港) 片长: 98分钟 又名: The Amorous Lotus Pan / The Amorous Pain IMDb链接: tt0111154 当影片最后一个场景,武松举起刀,正在为杀不杀潘金莲做最后的心理斗争的时候,豪放的潘金莲大喊“武松,你就使劲往下插吧!”,随后武松一刀结果了小潘的性命,但他确是十分的舍不得,表情痛苦的几近扭曲,他既忘不了他大哥武松的血海深仇,更忘不了和潘金莲那销魂的一夜。 李翰祥貌似对《金瓶梅》情有独钟,描写这部小说内容的风月片不止一部,早期的有《潘金莲》,中期的有《金瓶双艳》,到了晚期更是连续拍摄了《金瓶风月》和《少女潘金莲》,而这部《少女潘金莲》也基本上是他的息影之作了。本片在故事情节上借用了《金瓶梅》的相关人物和内容,但李大师并没有刻意去编写,甚至可以说没有情节,基本可以忽略。但在李翰祥的拿手好戏——床戏上,可谓是水准相当之高,从布景,到灯光,到配乐,再到演员的表演,都拿捏得十分到位,给人以相当强的艺术感觉,尤其是配乐,古筝、琵琶以及其他中国民乐乐器快慢节奏的变化,轻缓与欢快之间的变幻,配合着戏份的进行,可谓是天衣无缝。即使单独将影片配乐拿出来,也绝对让你觉得悦耳动听。 片中潘金莲和多个男人都有床戏,但最为精彩的当属和武松那场。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雨夜,小潘用药迷倒武都头,趁其熟睡之际,潜入武松房间迷奸之。屋中暖黄色背景光,时而还夹杂着闪电的紫白色亮光,将小潘的身体展示的十分美丽。整段戏份几乎都隔着一层薄纱拍摄,若隐若现的感觉更具唯美效果,再加上刚才所说的精彩配乐,可谓是风月片中的床戏典范。 影片最终的结局还是以武松杀死王婆及小潘这个惯常路线结束,也许让武松和小潘一同生活下去也许更能让人遐想,但这样做可能还是太无法让人接受,打虎英雄怎么能拜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