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国家庭的风情画,它不是《美国丽人》式的表现中年危机,也不是一味去表现家庭伦理,而是在特殊情况下把家庭成员情感危机抛向了观众即:妻子(母亲)出轨了,怎么办?
《后裔》再一次证明了好莱坞叙事的强大,尽管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家庭伦理剧,但是过程不乏味,很轻松的就让人看完整部电影,另外从该片可以看出来,尽管中西文化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毫无疑问死者为大这样一个出发点,中西文化还是很好的站到了一块儿。影片有三条叙事线索,一是妻子因冲浪意外变成植物人且正面临死亡,二是乔治克鲁尼家族要变卖一块家族土地,三是妻子生前有外遇。克鲁尼扮演的丈夫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应对妻子突然变成植物人这一事件,尽管家庭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女儿越来越叛逆,小女儿还是少不经事,让人无奈。通过这一事件,两个不经人事的女儿外加女儿男朋友一起,组成了一个后事处理小组,过程不乏各种家庭琐事,首先,乔治克鲁尼带小女儿去同学家赔礼道歉,又如父亲带着小女儿去大女儿的寄宿学校找她,却发现她夜不归宿,这其实糟糕透顶了,从某些方面来说不管是人还是事,这个家庭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阶段,妻子变成植物人不得不让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乔治克鲁尼重新审视这个家,如他既要教训大女儿又要注意不要让小女儿看到或者受影响等等。这样的轻喜剧在修复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当温馨的过程,如叛逆女儿特立独行,父女两人一见面就吵架,乔治克鲁尼工作繁忙忽略了与两个女儿的沟通,以至于出现了自己女儿喜欢吃什么早餐,做外老爸的都不知道。总之突发事件之后一家人在一起是各种事端各种不协调各种小摩擦在一起,但是这一切又不禁让人无端生出那种平凡生活碎屑事的亲切感,影片最让人舒坦的也在此,生活中的烟火气其实并不是那么烦人,至少你要重视它,然后直视它,过程也是一种享受,乔治克鲁尼扮演的父亲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表现出了后知后觉的生活做派,家里最叛逆的大女儿其实是最体谅和热爱父亲的,从她发现母亲有外遇开始,尽管两人有着诸多矛盾,比如不能在小女儿面前说脏话,但是从这件事上,父女俩那种温情脉脉的情感关系还是表露无遗。这就是电影细节,一部好的电影,这些细节不容忽视。
影片充分表现了美国家庭文化中的那种极其和谐的关系,即便是一个丧失说话辩解能力的植物人,不管她生前做过什么错事,也应该得到尊重,影片正是通过了这一突发事件来表现美国家庭对待家庭成员极其大度的一面,对人的尊重不仅是从一个家庭成员的关系为出发点去尊重,更是从人最基本的权力去加以尊重,如:尽管妻子有外遇而且即将死去,但是有权力让她的情人知道她就要故去这一消息。尽管当时丈夫知道这一消息时怒不可歇,也曾在妻子的病榻前痛骂她,但骂过之后还是会尊重她,去通知她的情人。这看起来匪夷所思,一般人无非是想揍那丫一顿之类的。但不是,这一举动完全是因为,不管是以妻子做为出发点还是以妻子的情人作为出发点,妻子的情人都应该知道这一消息,这点来说,影片人情味很足,影片的格调也不知要比那些整天表现亲情的家庭轻喜剧要高出多少!接下来,这是一个充满温情意味的发现之旅,父亲带着两个女儿外加女儿的男性朋友去找即将死去的妻子的情人……
直至和妻子告别,影片到最后还是充分变现了家族和人文的关系,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家族最终还是没有出卖祖地,至少从某些地方来说,家族文化得以延续是最让人欣慰的事情。
以家庭喜剧, 或者家庭伦理剧来概括这么一部片子大概有失偏颇。表面上, The Descendants 讲了一个夏威夷地主后裔在妻子濒临死亡的时候发现她出轨的事实,而他在种种挣扎之后终于平静地送走了妻子并带领两个女儿走过了这段痛苦的故事。 但这部电影不叫 "The husband and wife" 或者 "The Fathers and daughters", 却叫做 " The descendants", 很明显,家庭伦理只是个外衣,它要讲的无关风月,而在信仰。对于家庭和爱人的坚持,就如同对所生所长,养汝育汝的土地和传统遗产的信仰。
电影开篇便交代,他忙于公务,无暇家庭,与妻子长期冷战,对女儿无甚了解。妻子出事,他不知所措,突然间意识到家庭的重要,决定等妻子康复后他们重新开始。医生却告诉他一切为时已晚,他的妻子不得不被拔掉生命支持系统等死。他痛苦地寻回与母亲关系恶劣的叛逆的大女儿,告诉她母亲所剩时间无几,要大女儿好好对待母亲。大女儿再也忍受不了心里的煎熬,告诉他自己与母亲交恶是因为母亲出轨被她亲眼看到。他一无所知。他吃惊,他不可置信地愤怒。他不愿相信,直到从妻子最好的朋友那里逼问出真相:如果不是这场事故,她几乎马上就要提出与他离婚。
与此同时,他从祖辈上继承下来的土地进入了开发商的视野,新的度假村,宾馆,住宅区都在想他们伸出橄榄枝。他是决策者。对这块土地是出售还是继续持有被提上了家族的议事日程。
他从妻子的朋友那里问出了一个名字 : Brian Speers. 在和大女儿"共谋" 后, 一家人踏上了打着旅游旗号寻找妻子奸夫的旅程。 碰巧的是,Brian Speers 是个 real estate agent, 而且他们家族的土地正是要卖给 Brian Speers.
这里电影的暗示已经相当明显。妻子出轨 Brian Speers, 而他们家族的唯一宝贵遗产,土地, 也将面临被出卖给Brian Speers 的命运。 他要以何种心态面临濒临死亡的妻子,要用什么样的心态送走与他曾经相伴相知的爱人,要怎么决定这块土地的从属,特别是,他要怎么面对,这些他生命中最珍爱的人事物将要出走而去的 Brian Speers? 第一次他们偷偷来到Speers家门前,大女儿问他:what do you want to do ? 他无措的嚅嗫:"I just want to see him." 将一个心力憔悴中年男子的无奈心酸,落寞懦弱表露无疑。也就是这个时候,我突然觉得乔治克鲁尼脱去了那个永远嘴边带着玩世不恭的笑容的好莱坞花花公子的放浪形骸,融入了这个真实的中年男人。
戏剧高潮无疑出现在那个对峙。他矛盾于对妻子的尊重和爱,最初死命压抑心中的魔鬼,想要扮作好人,告诉他妻子爱着的这个男人,她要死了,请你去看她,和她说声再见。然而他终究没能忍耐。他纠结于他们什么时候相遇,是不是去过他和她的卧室。他问他是否爱她。 他的眼神透着绝望,不甘,更多的是矛盾,深深地矛盾。 他希望他不爱,若是他们两情相悦,他便真真成了局外人;他又希望他是爱的,他的妻子的爱也曾得到过回应,他所爱的人被人珍视着,哪怕他已经无法在她身边。Brian Speers 回答:I think it's just sex, but she took it too seriously. 至此,他再没什么话需要对情敌说了。她还是他的,即便她的心已经不在,但是,她是他的。
他带着女儿站在坡顶鸟瞰他们的土地。 他说,他从没为他们的土地付出过任何心力。 他把它的拥有视作理所当然,直到快要失去它。
他俯身在妻子唇上落下最后一吻。他说,goodbye,my love, my pain, and my joy. 泪水滑过脸颊,落在妻子的眼睫,他用所有的爱和包容,送走了她。
但他终于明白,他的过去,他的遗产,他的土地,他从祖辈那里继承的一切,是他生命中的意义。他相信没有人能比他更爱它。 他的堂兄提醒他,七年之后这土地就到期,那时你就没主动权了。 他说: we will figure out a way to keep it. 她没给他留住她的机会。这次,他会为了他的土地,奋力一搏。
在遭遇了人生的背叛和特殊的境遇后, 能不能始终维护最初所爱, 能不能坚守原来的信仰,能不能留住那颗不曾受伤的赤子之心。能不能原谅,能不能感恩,能不能终于懂得重要的是什么。The descendent, 把一个关于坚持,关于信仰,关于包容和重新开始的故事,讲得欢乐,讲得隐忍,讲得潸然泪下。
P.S. 一个好的故事,里面的每个人物形象都是立体的。Matt King不消说,他的行为就是个矛盾集合体。他恨,是因为爱得深;他想装好人,可却压抑不住自己的报复心;他大骂妻子,却不允许任何其他人包括女儿,说她一句坏话;他说卖不卖土地我随大流,可最后却令人恨得咬牙切齿的坚持。叛逆聪慧的大女儿对母亲有怒有恨,在得知母亲将要去世的那一刻,伤心,悔恨,和仍无妨原谅母亲的痛苦,集结在脸上郁结于心头,只能靠沉入水底去掩饰那一刻的慌乱无措。大女儿的男朋友sid刚出场时言语白痴惹人生厌恨不得一脚把他踹到爪哇国,到了最后同样直言不讳的行径竟然莫名可爱。外公老人家仗着自己辈分儿大,撂的都是狠话,说得也只是一个父亲爱女儿的心情罢了。人性的矛盾和多面,这个故事讲透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