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是源于对 萨拉・杰西卡・帕克 小姐仅剩的热情才看的。她在欲望都市系列作品中饰演的 凯莉 实在太刻骨铭心了,个人感觉她这次的演出依然没有明显的进步, 凯特 的音容笑貌,跟 凯莉 几乎同出一辙,不过是多了一双儿女,有了一个家庭,换了一份商界白领的工作,甚至连拍摄模式都非常有仿照欲望都市第一季的痕迹——主角的旁白,各角色的内 心独白,还有结论。总之当你听到主角在旁白说【a study shows that...】那种句型的时候,你会感觉这简直就是欲望都市的姐妹篇。
故事讲述一个母亲如何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取得平衡,好莱坞式的剧情,期间并无大起大落大吵大闹,simple but classic。剧中的凯特在工作上老骥伏枥(实在无法不慨叹岁月在女演员脸上留下的痕迹),颇得上司赏识,经常需要外出公干。工作的繁忙使得她不得已经 常对女儿食言,在妈妈们和幼儿园老师的眼里,她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房事的锐减+经常提及男同事+对儿女疏于照顾导致丈夫的不满。凯特的心始终是以家庭为 主的,正如她最后的选择一样,同时她也不放弃工作,正如剧末她向上司阐述的那样【如果你认为我能力不够,你可以解雇我,但我不会主动放弃我的事业...】
在其他影评网上看到网友讽刺说【I don't know why these movies keep getting made】・・・我从来都认为好莱坞的使命,除了赚钱,还要反映当代社会现象。我也有一个married working mother,我也经常责怪她为什么总是答应了带我去玩,但最后因为工作而食言。这种情节,在人们传统观念中,都是父亲才会干的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为了自己的抱负,为了家庭的收入,越来越多的母亲也开始加入【对孩子食言】这个行列。对于一个母亲,食言所带来的内疚和遗憾很可能会把她毁掉(这并不亚于 一个男人在自己哥们儿面前丢尽脸)我身边大部分的雌性,她们的学历很高,抱负很大,希望日后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渐渐地她们发现其实选择是越来越少,压力越 来越大,越来越无奈,大部分是拼命到一个阶段,看透了,就像电影里的女主角一样...毕竟,并不是每一个女人天生都能够如希拉里・克林顿那么有魄力。
或许,being a man is a waste of woman,何必用男人世俗的成功标准来要求自己。
我以为中文译名应该是诸如【多面夏娃】、【白领妈妈】、【头上有虱子的女人】之类的,没想到居然是【凯特的外遇日记】・・・个人不太喜欢这个译名,完全没有感觉到外遇的线。
尽管这是一部改编自英国同名小说《I Don’t Know How She Does It》的电影,场景从伦敦换成了波士顿,凯特的身份从2002年的对冲基金专家变成了2011年的投资经理,但细心的观众一定会发现这部电影的旁白女声似 曾相识,甚至拍摄手法与内心独白都会让你穿越回Sara Jessica Parker演绎的《欲望都市》。萨拉•杰西卡•帕克实在是将《欲望都市》中的专栏作家凯莉演绎得太成功了,以致于任何其他角色都带有凯莉的影子,《外遇 日记》也不例外。也许在某个平行世界里,这就是凯莉与木匠男友艾登的故事。凯特,凯莉,傻傻分不清楚。
在电影《欲望都市2》里,凯莉和“大先生”婚后感情日渐平淡时,却在中东与昔日男友、家具设计师Aiden重逢,留下深情一吻。值得玩味的是,在《外遇日 记》里,职场精英凯特的丈夫理查德是个工作不稳定几乎就要沦为家庭煮夫的建筑设计师,而她的“外遇”竟是一个 “大先生”式的人物,成功,得体,单身……两个关于不同选择的平行世界在此交会。
凯特(或凯莉)不再是逍遥自在的专栏作家,而是被家庭琐事与职场纷争不断拉扯的双面人。旁人大都认为凯莉工作顺利家庭幸福,纷纷羡慕嫉妒恨地表示“真不知 道你是如何做到的”,尽管难以分辨他们究竟是虚情假意还是真心实意。这也是如今许多职场女性的真实写照:想要在职场中叱咤风云,难免付出与家人疏离的代 价。凯莉夜里常常失眠,因为脑袋里面不停地在列“明天我需要做哪些事情”的清单;在期待与丈夫来个久违的浪漫之夜的时候,她却又不小心沉沉入睡了;两岁儿 子学会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妈妈再见”……
人是最善于逃遁的动物。在这样的境遇里,难免会对另外一种可能性产生好奇:“如果当初那样,现在会是怎样?”“如果明天变样,后果会是怎样?” 对凯特来说,皮尔斯•布鲁斯南饰演的“外遇”杰克,正是作为一种如曼陀铃般充满诱惑的可能性而出现。如果她选择了这种可能性,那么结局就不能称之为结局 了。
同《欲望都市》2的结局相似,家庭无可抵挡地击败了一切其他所有的可能性:凯莉回到了大先生身边,凯特回到了理查德身边。这不是良心发现,更不是盲目妥协,而是一种坚持,就像结尾说的:“关于幸福,我不知道我该如何做到,但我们,一定会做到。”
(平媒供稿,请勿转载)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