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讲,这部电影不算有首尾呼应,但是把电影最开始和电影最开始以后的部分当做两部分来看,它们竟然契合地如此巧妙。最开始郑微的梦里是童 话般的美好,而醒来后却是屌丝般的现实。就正如她那浓烈如美酒般的青春逝去后,面对的是泉水一样通透的幡悟。这中间,隔着一千一万个过滤筛。她青春里的每 一个人,就是筛子般的存在。陈孝正的自私,林静的矛盾,小北的自尊,黎维娟的现实,阮莞的傻,老张的执着,许开阳的天真,赵世永的软弱,曾毓的阴暗 ••••••郑微既是一颗棋子,也是一个观棋者,这些人一个个的从她心中穿过,当美酒已滤成清泉,她的青春落在了一面叫施洁的镜子身上,悄然碎开。而每一 个筛子,对于不同的观众而言,都有可能成为他们自己的镜子。一部充满筛子的电影也许不足为奇,但赵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让每一个筛子都彻底丰满,用老张 的话来说,“哪儿都能张开。”
而最后的镜子更是明亮无比,是一个我很爱,我也相信很多人都会爱的好结局。
突然有个感想,之前的几场点映之后,有人说赵薇不演是对的,这一点我深深同意。赵薇就是我们的青春记忆之一,如果她出现在镜头里反而将观众对 青春的追忆框住,陷入某种特定的怀旧情绪中。而现在这些演员,对我们而言没太多青春情结,所以我们能通过他们的表演看到各自不同的青春痕迹。赵薇二字出现 在导演二字后面,已是对我们这代人的青春最好的致敬。
瑕疵当然会有,拖沓当然会有,中间某地方我也曾有点犯困,但那些闪着光的羽毛让你不忍心去伤害它突出的璀璨,如果你脾气也还好的话,也许你会 跟我一样想:这蛋糕好吃啊,虽然上面的西瓜片儿里有些许籽儿,哎,算了不计较了吧。如果你很严谨,也许你会厌恶一块蛋糕里会有西瓜籽儿,但总的来说,它毕 竟是甜的。
电影看完后,有一些朋友问我怎么样,我说我太爱赵薇了,我的评价一定不会完全客观,我只能打个比方:我抱着80分的期望看了一部88分的电 影,所以,我赚了,而且在这样的高分阶段,我还赚的不少。至于之前部分影评人所说的泪点和笑点很足的问题,我也想打个比方:看《致青春》,不要去找你的笑 点和哭点,去找你的青春和你的爱,然后,它们便会翩然而至了。
【针对有人污蔑我是枪手,我贴出我在微博发的源地址http://weibo.com/183
附我最新一篇影评:你真的看懂《致青春》了吗?
煤气罐、热水壶、阮玲玉、张国荣、小霸王、新白娘子传奇••••••《致青春》里出现了很多年代产物,所以很多人说这是一部怀旧电影。这也许只是表面上你 所看到的致青春,因为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电影里的细节,你会发现,这部电影的诚意和深刻早就大大超出了“处女作”三个字的水平。下面,我就以每个人物为切 入口,谈谈我眼中的《致青春》。仅一家之言,多有纰漏,请诸位谅解。
1、关于郑微
在进入职场后的第一个镜头,郑微严厉批评自己的下属做事要认真,千万不能马虎。时光回到几年前,那个阳光朦胧的自习室,陈孝正把作业本摔到郑 微面前,指责她的不认真,郑微不以为然的回答“哦,可能算错了吧。”突然想起王菲的一句歌词“时间是怎么样爬过了我皮肤,只有我自己最清楚。”是的,郑微 怎样从一个马虎的女孩变成了严谨的女人,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别说因为你是90后,所以你在这部电影里找不到自己的青春,这,不就是你的青春吗?
2、关于陈孝正
《致青春》至今我看了三遍,几乎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比如陈孝正。曾经,他最厌恶别人抽烟,他在花园里坐下都要用书垫在屁股下。可是后来,他学会了抽烟,他一身白裤子就毫不犹豫地坐在了脏兮兮的台阶上。是的,郑微说得对,“我们最终都要成为我们曾经讨厌的那种人。”
3、关于朱小北
朱小北这个角色是电影中一个很大的亮点,仔细品味这个角色,你会得到意外收获。她被污蔑偷东西,但是自尊心强大的她拒绝被搜身,后来在学校领 导面前又得不到道歉,一气之下把小卖部砸了,因此而退学。最后成了记忆专家,但是自己却故作失忆。这是她自尊心强大的一个写照。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当初 只是退学了,就算要面子,最后也没必要不认老同学吧?而且为什么电影会安排许开阳最后偶遇朱小北?为什么不是老张?不是黎维娟?这就是问题所在了。不知道 大家还记不记得,开始小北在宿舍的一场戏里说她喜欢一个男孩,但那男孩却从来没正眼看过她,在食堂打饭的时候,许开阳像哥们儿一样搂着她,她却表情却很不 自然。对,相信此时你也有一个和我一样的猜测:朱小北说的那个男孩很可能是许开阳。朱小北的姐姐曾经说过小北太爱面子,所以最后许开阳问她是不是小北的时 候,小北坚决否认,因为许开阳是她曾暗恋过的人。你应该也多多少少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做了糗事,闺蜜可以知道,朋友可以知道,但绝对不能让自己暗恋的人知 道。
4、关于阮莞
从陪别人堕胎,到自己去堕胎,阮莞的青春简直像一个玩笑般荒唐。郑微最后说,“只有阮莞的青春是永不腐朽的”这句话是对阮莞最好的褒奖。仔细 去想一想,电影中所有的人物在爱情里几乎都经历过变心、周旋、徘徊,唯独阮莞,从始至终爱着赵世永,而且最后还因赵世永而死。这就是阮莞最伟大的地方。阮 莞的死也是极富寓意的,奔跑着去见青春的爱,在遇见红灯的时候转身回跑,生命嘎然而止。死在青春永恒的时候,也死在追寻爱的路上,死在遇见红灯转身跑的时 候。这是最壮烈的青春,你我多少都有过侵染。
5、关于许开阳
许开阳最后和曾毓在一起了,这是很多人不太理解的地方。我开始也觉得有点狗血,但是仔细分析了电影后,有些疑问渐渐就解开了。相信大家都被许 开阳跳湖那场戏逗乐了,但是你知道这场戏其实是个很大的伏笔么?在船上时,郑微对许开阳说:你喜欢我,我喜欢他,就凭这一点,你永远输给他了(陈孝正)! 许开阳立马回复说:你喜欢他,我喜欢你,就凭这一点我就比他强!(大致意思)许开阳是谁?放到现在就是富二代啊,心高气傲,不可一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怎 能甘心得不到?曾毓是谁?曾死心塌地爱过陈孝正的啊!这么说,疑问是不是解开了?再去回味一下许开阳的那句话吧。“你喜欢他,我喜欢你,就凭这一点我就比 他强!”郑微说过,“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这句话放在许开阳身上尤为合适。你们懂了吗?
6、关于施洁
很多人质疑施洁这个人物出现的必要性。但在我的理解里,这个角色太重要了,重要的关系到整部电影的深刻度。阮莞为爱情而死,郑薇嘴上骂她傻, 其实转身却去找了林静,因为她看到了施洁因爱而死的傻,也看到了她因爱而死的伟大。所以她想到了她的避风港林静,她重复着求求你,我们结婚吧。如果电影至 此结束,其实也没什么问题:一个女人终于懂得了珍惜,终于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但是,此时施洁的故事出现了。施洁为了林静几乎疯狂,施洁和林静,就是活 脱脱第二个郑微和陈孝正。施洁是一面镜子,郑微看到了自己。她想到了自己和陈孝正的结局,她不忍心让施洁变成第二个自己。于是她选择了放弃。
除了这六个人,林静、黎维娟、老张也都是很有故事的人,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也许就像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一样,关于青春,关于爱,需要我们好好 静下心来仔细去品味、去感悟,你才能得到你应该有的收获。《致青春》是一部怀旧大戏,但绝对不仅仅是一部怀旧大戏。它是一部真正的青春电影,因为不管你是 哪个年代的人,你都能在这部电影里找到自己。看《致青春》,是对自己青春最好的一次反省和致敬。如果你只是看到了它的表面就对它妄加否定,是对所有主创的 不尊重,也是对自己智商、情商的不尊重。
最后,向赵薇和李蔷致敬。
谢谢你们。
笔者没有读过《致青春》的小说就走进了影院,看后感觉,以毕业为分界,前后两段像是出自不同主创者的手笔。校园生活讲得顺风顺水,张弛有度,犹如一碗满
而不溢的水,端平了稳定前行,而当时光移转,众人踏足社会,这碗水就陡然不稳定起来,时而枯竭时而满溢,情绪张力时强时弱。后半段仿佛一个拼拼图的过程,
结局已经写定,众人已被安置归宿,只看如何快速归位:于是角色们迫不及待的掏心窝子,倾诉衷肠,聊天的台词不断拿来交代镜头外人物的命运,闪回也一个接一
个的解开谜团……一个镜头也不浪费,飞快的推进着故事。
当然我们都知道,影片的编剧和导演都只有一位,不存在集体创作,那么唯一的解释,正如映后笔者请教原著读者得知的,就是影片后半段对小说改编 和压缩极大。不过观众若是80后一代,尤其是与角色们在后半段年龄相仿,倒会对这前紧后松的设置产生一份莫名的认同:出了象牙塔几年,生活节奏加快了,风 花雪月也没精力了,与之对应的,叙事变得紧凑、“功利”化,不正在默默诉说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吗?如此一来,诸如张开突然由街头作家晋升陈孝正合伙人等突兀 之处,也变得不那么难接受了,毕竟前面已经有了太多的撕心裂肺和惨不忍睹,也该给点阳光和希望了。
郑微一角有一句台词,爱情不是生活的一切。但从整个故事来看,爱情却是整首青春奏鸣曲的主旋律。你看,除了假小子室友之外,几乎所有主要角 色,都被包裹在一段又一段正果或未果的姻缘中,都被扣在一环又一环或明或暗的三角关系中(到了后半段的闪回,墓前祷告还在继续扩大化呢),种种爱情故事, 连缀起影片百分之九十的悲喜剧。
而这爱情描摹,并不是通俗可见的漫画式的、心理杠杆两端加码减码的简单逻辑,而是随着真相层层揭开,随着情绪催化剂逐渐释放,头脑发热的冲 动,物是人非的感慨,压抑已久的爆发,和豁然开朗的通透,这其中有内疚,也有冷酷,有怯懦,也有决绝,有疯狂,也有隐忍,有情不自禁,也有爱恨交织,完全 跳脱了“爱不爱,爱谁”的简单命题,展现的是恋爱男女心理状态的不可捉摸,会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也会在中间地带游移不定,消极的等待着未知。
影片的爱情观是,爱情里没有全知全能者,也没有付出就有回报的“真爱大胜利”,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险者,无可避免的被刮到鲜血淋漓,甚 至失去生命。这是(当然有原著的功劳)最贴近现实的层次感,青春时代的爱情,还不就是这么茫然又炽热,陷入时,叫人不疯魔不成活,面对岔路,又是时时刻刻 不知如何是好的举步维艰,不断质疑、权衡、否定着当下的状态,却对迈出崭新的一步战战兢兢。
谈谈印象深刻的演员和角色。赵又廷的流川枫式演法很吸引人,那木讷的脸孔和与众不同的台湾腔反倒成了营造孤傲酷感的天然优势,但他的扮相却并 不讨喜,演学生时一看就是老青年装嫩,留起胡子又显得故作沧桑,以他这个年龄,这种长相,也确实挺为难造型师。他最华丽的表演不是失声痛哭,而是屡次义正 词严的训斥杨子珊“没有教养”、“胡搅蛮缠”,那时刻真如正能量炸弹在银幕上被引爆了一样,完全可以被我公安机关拿来震慑恶势力,笔者强烈期待赵公子演更 多的银幕英雄,而且必须要有正义演说。
杨子珊这种演员天生就适合装嫩,学生时代毫无违和感,一到办公室白骨精就显得底气不足。郑微倒追陈孝正的段子,笔者在大学时代曾目睹过现实 版,那姑娘的性格和郑微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关系进展也大同小异,不知原作者是否也来自亲身经历。女调戏男的野蛮俏皮台词十分出彩,恰到好处的无赖, 蛮横中蕴藏的小可爱,叫人无法抗拒。关键时刻那句“是不是太小了”,爆笑过之后想想,还真是这种姑娘这时候该说的话。
说到实感,最经得起考验的还属包贝尔饰演的张开,该片所有角色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戏剧化,惟独张同学高度写实,笔者特地琢磨了一下,他的每一句 台词,每一个举止,放进现实里都毫无做作,事实上,谁读书时候周围没一两个这种人呢,讲义气的老油子,外表混不吝的洒脱,心里有从不示人的酸楚。而阮莞一 角则被不可避免的“演义化”,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神,她的出场风光无限,但走下神坛后,却是被命运一步步摧毁的最彻底的人。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破坏给 人看,如果观众事先察觉这美好之物早已千疮百孔,倒并不觉得太过悲戚,只是哀其不幸之余,实在狠不下心怒其不争。
影片种种校园景致,令笔者找回几缕象牙塔时的回忆,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时代感的混乱:BP机、红白游戏机和DVD影碟共存,实在不知身处 哪个年代;“七年不见”的台词,结合后半段的布景,也有诸多不对劲的地方,犯了跟《唐山大地震》一样的失误。另外,很多对白也很不对味,明明是两人对话, 却反复加上对方全名,非常缺乏生活感,这方面香港做的好多了,角色只有在见面招呼、强调、争执和多人场合才会先称呼全名再说话,所以港片有一种独特的“市 井味”,相比之下,《致青春》比台湾的《那些年》好些,但还是有一份挥散不去的做作。
种种与现实的错位,犹如一层隐形却坚韧的薄膜,阻止了青年观众代入电影世界,无法像短暂陷入童话的郑微一样,沉浸在真伪难辨的世界,而只能透 过银幕,窥探一场属于别人的青春。那一幕幕悲喜人生,一段段爱恨别离,如同平行世界中的翻版,童话王国的传奇,并不是我们切实拥有过的青春。但是,正如科 幻片可以影射当下,恶搞片可以讽刺现实,这部看似架空现实的作品,仍揭示了关于青春的某种真谛,影片最后一个场景,虽受谎言蒙蔽,却笑靥如花、欢蹦乱跳的 郑微,向我们传达着:趁还有青春,如果爱了,就请深深爱,来日若不能圆满,那也不必遗憾,因为青春终将逝去,唯有对青春的回忆不朽。
文/方聿南
当然我们都知道,影片的编剧和导演都只有一位,不存在集体创作,那么唯一的解释,正如映后笔者请教原著读者得知的,就是影片后半段对小说改编 和压缩极大。不过观众若是80后一代,尤其是与角色们在后半段年龄相仿,倒会对这前紧后松的设置产生一份莫名的认同:出了象牙塔几年,生活节奏加快了,风 花雪月也没精力了,与之对应的,叙事变得紧凑、“功利”化,不正在默默诉说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吗?如此一来,诸如张开突然由街头作家晋升陈孝正合伙人等突兀 之处,也变得不那么难接受了,毕竟前面已经有了太多的撕心裂肺和惨不忍睹,也该给点阳光和希望了。
郑微一角有一句台词,爱情不是生活的一切。但从整个故事来看,爱情却是整首青春奏鸣曲的主旋律。你看,除了假小子室友之外,几乎所有主要角 色,都被包裹在一段又一段正果或未果的姻缘中,都被扣在一环又一环或明或暗的三角关系中(到了后半段的闪回,墓前祷告还在继续扩大化呢),种种爱情故事, 连缀起影片百分之九十的悲喜剧。
而这爱情描摹,并不是通俗可见的漫画式的、心理杠杆两端加码减码的简单逻辑,而是随着真相层层揭开,随着情绪催化剂逐渐释放,头脑发热的冲 动,物是人非的感慨,压抑已久的爆发,和豁然开朗的通透,这其中有内疚,也有冷酷,有怯懦,也有决绝,有疯狂,也有隐忍,有情不自禁,也有爱恨交织,完全 跳脱了“爱不爱,爱谁”的简单命题,展现的是恋爱男女心理状态的不可捉摸,会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也会在中间地带游移不定,消极的等待着未知。
影片的爱情观是,爱情里没有全知全能者,也没有付出就有回报的“真爱大胜利”,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险者,无可避免的被刮到鲜血淋漓,甚 至失去生命。这是(当然有原著的功劳)最贴近现实的层次感,青春时代的爱情,还不就是这么茫然又炽热,陷入时,叫人不疯魔不成活,面对岔路,又是时时刻刻 不知如何是好的举步维艰,不断质疑、权衡、否定着当下的状态,却对迈出崭新的一步战战兢兢。
谈谈印象深刻的演员和角色。赵又廷的流川枫式演法很吸引人,那木讷的脸孔和与众不同的台湾腔反倒成了营造孤傲酷感的天然优势,但他的扮相却并 不讨喜,演学生时一看就是老青年装嫩,留起胡子又显得故作沧桑,以他这个年龄,这种长相,也确实挺为难造型师。他最华丽的表演不是失声痛哭,而是屡次义正 词严的训斥杨子珊“没有教养”、“胡搅蛮缠”,那时刻真如正能量炸弹在银幕上被引爆了一样,完全可以被我公安机关拿来震慑恶势力,笔者强烈期待赵公子演更 多的银幕英雄,而且必须要有正义演说。
杨子珊这种演员天生就适合装嫩,学生时代毫无违和感,一到办公室白骨精就显得底气不足。郑微倒追陈孝正的段子,笔者在大学时代曾目睹过现实 版,那姑娘的性格和郑微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关系进展也大同小异,不知原作者是否也来自亲身经历。女调戏男的野蛮俏皮台词十分出彩,恰到好处的无赖, 蛮横中蕴藏的小可爱,叫人无法抗拒。关键时刻那句“是不是太小了”,爆笑过之后想想,还真是这种姑娘这时候该说的话。
说到实感,最经得起考验的还属包贝尔饰演的张开,该片所有角色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戏剧化,惟独张同学高度写实,笔者特地琢磨了一下,他的每一句 台词,每一个举止,放进现实里都毫无做作,事实上,谁读书时候周围没一两个这种人呢,讲义气的老油子,外表混不吝的洒脱,心里有从不示人的酸楚。而阮莞一 角则被不可避免的“演义化”,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神,她的出场风光无限,但走下神坛后,却是被命运一步步摧毁的最彻底的人。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破坏给 人看,如果观众事先察觉这美好之物早已千疮百孔,倒并不觉得太过悲戚,只是哀其不幸之余,实在狠不下心怒其不争。
影片种种校园景致,令笔者找回几缕象牙塔时的回忆,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时代感的混乱:BP机、红白游戏机和DVD影碟共存,实在不知身处 哪个年代;“七年不见”的台词,结合后半段的布景,也有诸多不对劲的地方,犯了跟《唐山大地震》一样的失误。另外,很多对白也很不对味,明明是两人对话, 却反复加上对方全名,非常缺乏生活感,这方面香港做的好多了,角色只有在见面招呼、强调、争执和多人场合才会先称呼全名再说话,所以港片有一种独特的“市 井味”,相比之下,《致青春》比台湾的《那些年》好些,但还是有一份挥散不去的做作。
种种与现实的错位,犹如一层隐形却坚韧的薄膜,阻止了青年观众代入电影世界,无法像短暂陷入童话的郑微一样,沉浸在真伪难辨的世界,而只能透 过银幕,窥探一场属于别人的青春。那一幕幕悲喜人生,一段段爱恨别离,如同平行世界中的翻版,童话王国的传奇,并不是我们切实拥有过的青春。但是,正如科 幻片可以影射当下,恶搞片可以讽刺现实,这部看似架空现实的作品,仍揭示了关于青春的某种真谛,影片最后一个场景,虽受谎言蒙蔽,却笑靥如花、欢蹦乱跳的 郑微,向我们传达着:趁还有青春,如果爱了,就请深深爱,来日若不能圆满,那也不必遗憾,因为青春终将逝去,唯有对青春的回忆不朽。
文/方聿南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