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陈可辛
编剧: 周智勇 / 张冀
主演: 黄晓明 / 邓超 / 佟大为 / 杜鹃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香港
语言: 英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3-05-17(中国大陆) / 2013-05-30(香港)
片长: 112分钟
又名: 中国先生 / 三个中国先生 / 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IMDb链接: tt2278392
文/公元1874
看完电影后,印象最深的是黄晓明扮演的成东青,即原型新东方校长俞敏洪,在面对外国人的质疑怎么中国学生可以考那么高分数,肯定有作弊的时候,说的那句话:“中国学生非常擅长考试,因为他们要面对全世界最难的题目!”
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也是这一点。这是实话,中国的考试绝对是全世界最难的,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小学四年级的数学题目,我居然都完全做不出来 了。从小到大,中国学生不知道要学多少知识,背多少文字,解多少公式,去挤那道残酷的独木桥,辛苦考上大学,出来之后再找工作,供车供楼……在这种充满讽 刺意味的循环里,《中国合伙人》提供了另一种成功的道路。时髦点说,它是一部成功学电影。
基本上,《中国合伙人》所讲述的,就是成功学。不过和市面那堆充满铜臭与欺骗的地摊文学相比,来自香港、曾执导过《甜蜜蜜》的导演陈可辛,多 少对这个有着真实原型的故事进行了充满理想主义的改编:基本大纲——三个80年代的第一批大学生,如何在时代大潮里翻滚挣扎,并最终赢得事业成功的过程。
剧中黄晓明的角色,来自偏远山区,高考失败数次,最终如愿以偿进入燕京大学,随后在大学里认识成绩优异的邓超和长发飘飘写诗把妹的佟大为,三 人以出国作为目标奋斗,却最终只有邓超拿到签证;留在国内的两人无奈之下成立英语培训班赚外快,之后一步一步的成为了有几十万名学生的全球连锁教育培训机 构。
显然,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声明载誉的新东方,黄晓明的角色也容易让人联想起俞敏洪,留学教父的称号更是进一步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不过实 际上除了在某些细节的设定上有相似之处,两者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中国合伙人》并不是俞敏洪的传记或者发家史揭秘,它更像是《投名状》的当代版与《社交 网络》的本土化结合,它所讲述的,是“一穷二白的年轻人如何事业有成”这个中国当下的80后最感兴趣的话题。
影片值得称道的一点,时代的变迁感刻画得精致细腻,80年代北京老航站楼的模样,90年代北京机场的模样,再加上如今新机场的模样,在片中都 细心的做了出来,而主角开的奥迪更是承担着纪录时代变化的重要道具,从奥迪100到奥迪A6再到奥迪A6L……不变的黑色经典款和四个圈的标志,一次次的 将主角们在成功道路上的飞跃纪录在案。
没有什么作状,黄晓明这个角色如何能成功,片中给出了足够令人信服的理由。他能在去美国的班机上背下一本法律文书,凭借这种超强的记忆力,他 啃下了一本又一本英语书,最终在出国无望后得以留校任教;随后,又因为赚外快被开除,走投无路的时候,能在麦当劳里教学生英文教得远近闻名。在那个全民出 国淘金热,电视上播着《北京人在纽约》,许国璋英语和美国大片征服大江南北的年代,主角的这份英语技能赢得了广泛的市场,并最终吸引了在美国落魄刷盘子的 邓超和对事业毫不上心的佟大为,组成了一个扬名立万的“中国合伙人”。
简单的说这是一部意淫的励志片是有失偏颇的,它的励志只是影片中的一种情愫,充满伤感的怀旧色彩占据了影片很大的篇幅,把故事放在1980年 的开篇,更是让电影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布满雪花的电视机、的确良裙子与搪瓷茶缸等等物事里浮沉。和其他一些打着青春旗号为怀旧而怀旧的电影所不同的是,《中 国合伙人》里的怀旧元素是流畅而自然的,同样是利用90年代的流行金曲,《中国合伙人》不会出现在学校里想唱《红日》马上就给你来了完美伴奏再加全场熟悉 完美合唱这种狗血桥段,影片里,Beyond的《海阔天空》出现在三人捞了第一桶金之后的小破KTV里,半醉半醒的数人操着半生不熟的粤语坑坑洼洼的吼着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这一幕几乎每个夜晚都发生在祖国城市的灯红酒绿之处,那感觉但凡去过KTV的人都能找到。
影片的三个主角里,黄晓明的角色承担起整部电影最重要的使命,他从一穷二白到腰缠万贯,中间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都令观众得以思索。他 从穷困的小山村走出来,他的母亲找了村子里所有人借钱才供他读完大学,他不敢回去,他害怕失败,所以当他被学校开除,失去铁饭碗的时候,他的那份绝望我完 全可以理解,也同时理解了为什么他能那么不要脸的点一份鸡块就在肯德基坐一下午,顶着服务员的白眼给学生补课;也理解为什么他对上市一拖再拖,甚至不惜和 最好的哥们翻脸。他是输不起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和他一样,输不起。
而邓超的角色是让人同情的。他在学校里完美,优异的成绩,出众的女友,以及那张出国的签证,都代表着他的成功。但是美国不是天堂,刷盘子连拿 小费的资格都没有,拥有一份给小白鼠喂药的工作都已经是高人一等的生活,彻底摧毁了他的美国梦。异国他乡的残酷令他在回国的时候,看见黄晓明和佟大为开着 奥迪去接他的那一刻,放不下这份尊严。他在纽约连打出租车都不敢想,可是当年条件差自己那么多的同学却在国内开上了最时髦的奥迪100,这种强烈的对比刺 激着他内心提醒自己如何拿回属于自己的尊严,最终让他和黄晓明走向兵戈相见的那一刻,成为全片最大的矛盾冲突。
除了过多的旁白喧宾夺主,剪辑太迅猛导致有些凌乱以及配乐在某些点不合时宜的煽情之外,《中国合伙人》出乎意料的精彩,难以想像这是一部陈可 辛的电影。它不同于《甜蜜蜜》这样充满伤感的温情脉脉,也不是《风尘三侠》这样的轻盈潇洒,更不是《三更之回家》那样的冰冷残酷。这部电影完全不像是一个 我熟悉的香港导演的作品,影片里对于大陆这三十年来时代脉搏的把握非常精准,看完后你和朋友肯定能找到不少的谈资,比如那个巨丑的胖子在讲台上唾沫横飞的 讲段子,罗永浩在微博上骂了这么些年的俞敏洪,这次终于被校长扬眉吐气了一把;就连那句“太天真”的英文,都能让我们这群知道华莱士这事的人会心一笑…… 至于标题里的那句话,成功所需要的三个步骤是什么?看完电影,你自然会有自己的答案。
上一辈的人,尤其电影里描绘的“成功人士”都很喜欢略带骄傲地向年轻一辈谈论着他们理想主义的八零年代,白衣飘飘、吟诗作赋、散步游行,大家高谈阔论 理想和主义,似乎站在宪政、民主、自由的公民社会门口,但最终广场一声枪响,关上了所有欢呼雀跃的大门。因而,出国某种程度上也成为那个时代有识之士必然 也无奈的选择。相比之下,电影里面签证处所谓的“我爱我的祖国”简直就像是舞台闹剧。
但是成功人士一般是拒绝敞开谈论他们真正的发迹史的,万事开头难的创业初期,当然也是成功之后甚至是值得炫耀的部分,但其间经历的种种可预知 或不可预知的路径,一般也都是.......省略号带过,然后就淘到了第一桶金、第二桶金以及缔造了现在规模化的**帝国、**大王。核心省略号的部分, 不仅电影里不愿透入,连理想主义八零年代的当事人,也基本都是想忽略的。但往往这些遮蔽的东西,实则才是更为“刻骨”的。八九之后所谓的下海成功,蕴含各 种交媾路径的可能,关闭政治大门继而让所有人都疯狂转向经济大潮,不少有干劲的人只要愿意闯荡,基本都能获取或大或小的成功(其实也就是挣点大钱或挣点小 钱),里面当然会有绝对光明正大路径的可能,但更多的“成功”或许也更赖于同诸多深刻反对过的“恶”的“交合”。这种“自阉式”的成功,在我看来才是那一 代“成功”人士最为可怜可悲可恨之根源。但很遗憾,片中的成功仅源于“三傻”某些所谓的技术层优势、非常时刻的勇气以及某种远见卓识的合力,这些东西在理 想化的社会模型中或许可行,但在急速转型的年代里,仅靠这些,它的存在则更像是童话了。背弃最初年轻时的“理想”,投抱那些自己深刻反对过的“恶习”,才 能抵达所谓的“成功”。这或许才是那个时代坐标体系中,给予这辈人最为深刻的嘲讽。
片中王阳的痛楚简化为美国妞累赘行李式的失恋,苏梅的离去也仅是因出国而出国,毫无说服力;而孟小峻的美国梦也仅简化为某种家族传统,这些简 化都遥遥地背离了那场枪声之后灰头丧气的悲凉氛围。至于程冬青后续的“成功”,除却他临场时的勇气,更应有面对时代强权时的“跪气”,二者合体才能到达这 个社会最终弘扬的“成功”。这种成功最终以阉割式的刀法永久地切碎了那一辈人年轻时的呼喊与梦想。
也因而,这一代“阉割式成功”集中爆发到达某个顶点,我们也就不难想象,当年扒火车、赴广场的那一代人,当他们如今掌控了绝大多数社会资源,站在超乎想象的“成功”巅峰,遥指被他们瓜分贻尽的山河时,居无定所的八零九零们居然还要泪流满面地鼓掌致敬。
加楼梯:http://movie.douban. com/review/5986203/? start=100#comments
编剧: 周智勇 / 张冀
主演: 黄晓明 / 邓超 / 佟大为 / 杜鹃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香港
语言: 英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3-05-17(中国大陆) / 2013-05-30(香港)
片长: 112分钟
又名: 中国先生 / 三个中国先生 / 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IMDb链接: tt2278392
文/公元1874
看完电影后,印象最深的是黄晓明扮演的成东青,即原型新东方校长俞敏洪,在面对外国人的质疑怎么中国学生可以考那么高分数,肯定有作弊的时候,说的那句话:“中国学生非常擅长考试,因为他们要面对全世界最难的题目!”
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也是这一点。这是实话,中国的考试绝对是全世界最难的,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小学四年级的数学题目,我居然都完全做不出来 了。从小到大,中国学生不知道要学多少知识,背多少文字,解多少公式,去挤那道残酷的独木桥,辛苦考上大学,出来之后再找工作,供车供楼……在这种充满讽 刺意味的循环里,《中国合伙人》提供了另一种成功的道路。时髦点说,它是一部成功学电影。
基本上,《中国合伙人》所讲述的,就是成功学。不过和市面那堆充满铜臭与欺骗的地摊文学相比,来自香港、曾执导过《甜蜜蜜》的导演陈可辛,多 少对这个有着真实原型的故事进行了充满理想主义的改编:基本大纲——三个80年代的第一批大学生,如何在时代大潮里翻滚挣扎,并最终赢得事业成功的过程。
剧中黄晓明的角色,来自偏远山区,高考失败数次,最终如愿以偿进入燕京大学,随后在大学里认识成绩优异的邓超和长发飘飘写诗把妹的佟大为,三 人以出国作为目标奋斗,却最终只有邓超拿到签证;留在国内的两人无奈之下成立英语培训班赚外快,之后一步一步的成为了有几十万名学生的全球连锁教育培训机 构。
显然,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声明载誉的新东方,黄晓明的角色也容易让人联想起俞敏洪,留学教父的称号更是进一步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不过实 际上除了在某些细节的设定上有相似之处,两者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中国合伙人》并不是俞敏洪的传记或者发家史揭秘,它更像是《投名状》的当代版与《社交 网络》的本土化结合,它所讲述的,是“一穷二白的年轻人如何事业有成”这个中国当下的80后最感兴趣的话题。
影片值得称道的一点,时代的变迁感刻画得精致细腻,80年代北京老航站楼的模样,90年代北京机场的模样,再加上如今新机场的模样,在片中都 细心的做了出来,而主角开的奥迪更是承担着纪录时代变化的重要道具,从奥迪100到奥迪A6再到奥迪A6L……不变的黑色经典款和四个圈的标志,一次次的 将主角们在成功道路上的飞跃纪录在案。
没有什么作状,黄晓明这个角色如何能成功,片中给出了足够令人信服的理由。他能在去美国的班机上背下一本法律文书,凭借这种超强的记忆力,他 啃下了一本又一本英语书,最终在出国无望后得以留校任教;随后,又因为赚外快被开除,走投无路的时候,能在麦当劳里教学生英文教得远近闻名。在那个全民出 国淘金热,电视上播着《北京人在纽约》,许国璋英语和美国大片征服大江南北的年代,主角的这份英语技能赢得了广泛的市场,并最终吸引了在美国落魄刷盘子的 邓超和对事业毫不上心的佟大为,组成了一个扬名立万的“中国合伙人”。
简单的说这是一部意淫的励志片是有失偏颇的,它的励志只是影片中的一种情愫,充满伤感的怀旧色彩占据了影片很大的篇幅,把故事放在1980年 的开篇,更是让电影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布满雪花的电视机、的确良裙子与搪瓷茶缸等等物事里浮沉。和其他一些打着青春旗号为怀旧而怀旧的电影所不同的是,《中 国合伙人》里的怀旧元素是流畅而自然的,同样是利用90年代的流行金曲,《中国合伙人》不会出现在学校里想唱《红日》马上就给你来了完美伴奏再加全场熟悉 完美合唱这种狗血桥段,影片里,Beyond的《海阔天空》出现在三人捞了第一桶金之后的小破KTV里,半醉半醒的数人操着半生不熟的粤语坑坑洼洼的吼着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这一幕几乎每个夜晚都发生在祖国城市的灯红酒绿之处,那感觉但凡去过KTV的人都能找到。
影片的三个主角里,黄晓明的角色承担起整部电影最重要的使命,他从一穷二白到腰缠万贯,中间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都令观众得以思索。他 从穷困的小山村走出来,他的母亲找了村子里所有人借钱才供他读完大学,他不敢回去,他害怕失败,所以当他被学校开除,失去铁饭碗的时候,他的那份绝望我完 全可以理解,也同时理解了为什么他能那么不要脸的点一份鸡块就在肯德基坐一下午,顶着服务员的白眼给学生补课;也理解为什么他对上市一拖再拖,甚至不惜和 最好的哥们翻脸。他是输不起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和他一样,输不起。
而邓超的角色是让人同情的。他在学校里完美,优异的成绩,出众的女友,以及那张出国的签证,都代表着他的成功。但是美国不是天堂,刷盘子连拿 小费的资格都没有,拥有一份给小白鼠喂药的工作都已经是高人一等的生活,彻底摧毁了他的美国梦。异国他乡的残酷令他在回国的时候,看见黄晓明和佟大为开着 奥迪去接他的那一刻,放不下这份尊严。他在纽约连打出租车都不敢想,可是当年条件差自己那么多的同学却在国内开上了最时髦的奥迪100,这种强烈的对比刺 激着他内心提醒自己如何拿回属于自己的尊严,最终让他和黄晓明走向兵戈相见的那一刻,成为全片最大的矛盾冲突。
除了过多的旁白喧宾夺主,剪辑太迅猛导致有些凌乱以及配乐在某些点不合时宜的煽情之外,《中国合伙人》出乎意料的精彩,难以想像这是一部陈可 辛的电影。它不同于《甜蜜蜜》这样充满伤感的温情脉脉,也不是《风尘三侠》这样的轻盈潇洒,更不是《三更之回家》那样的冰冷残酷。这部电影完全不像是一个 我熟悉的香港导演的作品,影片里对于大陆这三十年来时代脉搏的把握非常精准,看完后你和朋友肯定能找到不少的谈资,比如那个巨丑的胖子在讲台上唾沫横飞的 讲段子,罗永浩在微博上骂了这么些年的俞敏洪,这次终于被校长扬眉吐气了一把;就连那句“太天真”的英文,都能让我们这群知道华莱士这事的人会心一笑…… 至于标题里的那句话,成功所需要的三个步骤是什么?看完电影,你自然会有自己的答案。
上一辈的人,尤其电影里描绘的“成功人士”都很喜欢略带骄傲地向年轻一辈谈论着他们理想主义的八零年代,白衣飘飘、吟诗作赋、散步游行,大家高谈阔论 理想和主义,似乎站在宪政、民主、自由的公民社会门口,但最终广场一声枪响,关上了所有欢呼雀跃的大门。因而,出国某种程度上也成为那个时代有识之士必然 也无奈的选择。相比之下,电影里面签证处所谓的“我爱我的祖国”简直就像是舞台闹剧。
但是成功人士一般是拒绝敞开谈论他们真正的发迹史的,万事开头难的创业初期,当然也是成功之后甚至是值得炫耀的部分,但其间经历的种种可预知 或不可预知的路径,一般也都是.......省略号带过,然后就淘到了第一桶金、第二桶金以及缔造了现在规模化的**帝国、**大王。核心省略号的部分, 不仅电影里不愿透入,连理想主义八零年代的当事人,也基本都是想忽略的。但往往这些遮蔽的东西,实则才是更为“刻骨”的。八九之后所谓的下海成功,蕴含各 种交媾路径的可能,关闭政治大门继而让所有人都疯狂转向经济大潮,不少有干劲的人只要愿意闯荡,基本都能获取或大或小的成功(其实也就是挣点大钱或挣点小 钱),里面当然会有绝对光明正大路径的可能,但更多的“成功”或许也更赖于同诸多深刻反对过的“恶”的“交合”。这种“自阉式”的成功,在我看来才是那一 代“成功”人士最为可怜可悲可恨之根源。但很遗憾,片中的成功仅源于“三傻”某些所谓的技术层优势、非常时刻的勇气以及某种远见卓识的合力,这些东西在理 想化的社会模型中或许可行,但在急速转型的年代里,仅靠这些,它的存在则更像是童话了。背弃最初年轻时的“理想”,投抱那些自己深刻反对过的“恶习”,才 能抵达所谓的“成功”。这或许才是那个时代坐标体系中,给予这辈人最为深刻的嘲讽。
片中王阳的痛楚简化为美国妞累赘行李式的失恋,苏梅的离去也仅是因出国而出国,毫无说服力;而孟小峻的美国梦也仅简化为某种家族传统,这些简 化都遥遥地背离了那场枪声之后灰头丧气的悲凉氛围。至于程冬青后续的“成功”,除却他临场时的勇气,更应有面对时代强权时的“跪气”,二者合体才能到达这 个社会最终弘扬的“成功”。这种成功最终以阉割式的刀法永久地切碎了那一辈人年轻时的呼喊与梦想。
也因而,这一代“阉割式成功”集中爆发到达某个顶点,我们也就不难想象,当年扒火车、赴广场的那一代人,当他们如今掌控了绝大多数社会资源,站在超乎想象的“成功”巅峰,遥指被他们瓜分贻尽的山河时,居无定所的八零九零们居然还要泪流满面地鼓掌致敬。
加楼梯:http://movie.douban.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