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理查德·沙因克曼
编剧: 杰罗姆·比克斯比
主演: 大卫·李·史密斯 / 托尼·托德 / 约翰·比灵斯列 / Ellen Crawford / 安妮卡·彼得森 / 阿丽西丝·索普
类型: 剧情 / 科幻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7-11-13(美国)
片长: 87 分钟
又名: 地球不死人(港) / 地底奇人 / 长生不老 / 这个人来自洞穴 / 来自地球的男人 / 来自地穴的男人 / 穴居人
IMDb链接: tt0756683
编剧: 杰罗姆·比克斯比
主演: 大卫·李·史密斯 / 托尼·托德 / 约翰·比灵斯列 / Ellen Crawford / 安妮卡·彼得森 / 阿丽西丝·索普
类型: 剧情 / 科幻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7-11-13(美国)
片长: 87 分钟
又名: 地球不死人(港) / 地底奇人 / 长生不老 / 这个人来自洞穴 / 来自地球的男人 / 来自地穴的男人 / 穴居人
IMDb链接: tt0756683
假如一个人告诉你,他活了140个世纪,是个穴居人,曾有机会跟哥伦布一起航海,曾与贝多芬聆听音乐,
同梵高作过画,聆听过释迦牟尼的教诲,一个好人---耶稣,拥有时间堆积起来的智慧,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他就是你的一位朋友,一个相处多年的同事,你会怎么想?用无数的问题去质问他?还是相信他?问他无数问题?
《那个男人来自地球》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事情,35岁的哈弗历史教授工作十年之后突然辞职,同事们纷纷不解,他们临
时在他家里聚会,敦促他解释一番。但约翰提出的原因令他们大吃一惊:教授声称他有不死之身,生存了14000年,并且不能呆在一个地方超过10年,不然他
秘密会被发现。众人有些恼怒,争相想拆穿这个蹩脚的借口,可很快他们就发现无法为John所言证伪,就如同John无法为他所声称的事情证实一般。原本友
好的欢送会开始变得气氛迥异……
与其他的科幻片不同,本片脱离了“激光与飞行器”的束缚,类似的影片也有过几部,比如《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返老还童》等等。这些脱离了主流科幻片拍摄手法的影片,却意外的让人印象深刻。几张沙发,一个火
炉,
几个学者,便开始了谈话,全片皆由语言来阐述剧情,你可能与那几个学者一样,从刚开始认为他疯了,到最后询问他还有什么教诲,在不断地质问与询问当中,一
遍遍的被主人公的言语所左右,这是导演的精彩之处,当几名学者质问,观众也随之期待约翰作出回答,但是回答完毕之后,提问者又在想约翰是在书中看到的,观
众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样一遍遍的提问,一遍遍的回答,观众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认定约翰就是那个活了14000年的人,这时候的剧情也随着学者的相信而进
入下一个阶段。他们不再质问,而是询问,约翰解释了地貌,历史,宗教,从广阔无垠的平原,到山峦叠嶂的险峰,从哥伦布到耶稣,一切都是那么的合理。
他的渊博知识也是那么的合理,因为他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14000年,这已经不是一个人类的年龄,观众们自然会对他在这14000年中的所见所闻感兴趣,导演抓住了这一点的同时,也带领我们进入他所设置的世界当中。
影片后半部分,当众人正听的出神的时候,心理学家却突然要求约翰停止这无聊的谎言,约翰说了一句,故事结束。至此,
学者与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的一切是约翰编出来的,我们都成了他最好的听众,也正是疑问那些学者的肯定,不知不觉中配合他完成了这个跨越14000
年的故事。但就在同时,我们也跟那学者一样,在之前的疑问中产生出的怀疑心理,又觉得约翰就是那个耶稣。谁知道呢,也许人类接受与他们自然规则相同的事物
比较容易吧。虽然带着疑惑,但是大家都陆续离开了。至此,我们已经进入了导演设置好的游戏中,我这么觉得,看到这里,其实观众们心里都有着强大的疑问,约
翰说的到底是真是假,他的言语总是让人将信将疑,最后与心理学家的对话揭开了谜题,原来约翰是那个年近60的心理学家的父亲,在与他母亲相处10年之后他
选择了离开,约翰回答了心理学家的疑问,也许心理学家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突然暴毙身亡。此时那个女老师问了约翰一句:“你是第一次看见成年的孩子死去
吧?”约翰回答:“是的”,然后默默地关掉灯,走到星空下,也许他担心大家会像心理学家一样,才在说这是一个故事吧。对于人们不能接受的事物,还是让他们
拒绝接受为好吧。
最后约翰带好行李,开车离去,那个女教师一直看着他,这时约翰的车突然停了下来,女教师走向汽车……
观众感受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丹·布朗所著的《达芬奇密码》一书中提到过耶稣有一个女门徒,而且他深爱这个女门徒,这个女门徒是来自抹大拉的玛利亚,她保存了耶稣血液的圣杯,导演安排的最后一幕是不是这个原因不得而知,但此时我们也带着疑问结束了整片影片的观看。
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剧情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本片的语言艺术令人拍手叫好,我们在一次次的疑问中,使得约翰这个
形象不自觉的变得神秘,正是这股神秘劲,带领着大家在猜测与惊叹之中结束了这部影片,就算是在影片结束之后,我们同样会有疑问,是不是约翰调查过心理学家
的往事呢?等等。。。。
正像那位学者离开之后拿着从约翰那得来的穴居人制品仔细端详那样,我们何尝不是再仔细回味这部影片的细节之处呢?
单一的场景,几个人围坐在火炉前谈论着某个话题,这样的影片其实并不少见,例如徐静蕾的《梦想照进现实》。单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种影片的拍摄很难有任何突破,无论是人物调度还是空镜头都会显得中规中矩,当然,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大胆地尝试了“一个镜头一部影片”的拍摄手法,但多少还是有些话剧的感觉。
如果在镜头上并没有过份炫耀的资本,那么影片最值得关注的一定是剧情内容,《夺魂索》的胜出在于悬念的设置,箱子中的尸体会不会被人发现,这是所有观众都期待的事情,《梦想照进现实》则是话题是否吸引人的问题。而这部《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则极其聪明地将两者结合了起来。
约翰面对众多同事声称自己是一个永远不死的人,已经活了14000年,于是悬念便构成了,所有在
场者以及观众都希望知道约翰说的是不是真话,而这是一个拷问的过程,拷问的内容虽然形而上,却绝对吸引观众的听觉。对于整部影片来说,这个谈话的内容将构成主题,也是导演希望与观众直接进行的交流。
当一个活了14000年的人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最想问他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答案是不尽相同的,
于是导演设定了剧中人物的身份,各科目的大学教师,甚至还有一个年轻的学生。很显然,这是一个关于哲学的思考辩论会,所以这些教授中缺失了理工类专家,而
是些社会科学者,考古专家,人类社会学专家,心理医生,甚至还有大学生,宗教人士等等。这种人物设定自然贴合了影片中所要谈论的话题,于是,关于人类的进
化过程便在这种奇怪的讨论中开始了。
很显然,剧情中有两条线索是交织在一起的,一条便是约翰的讲述,这关系到对一些以往事件的颠覆,也关系到人类历史的
进化过程,而另一条则是现实中这些教授是否相信约翰所说的话,是否相信真有这么一个有悖常识而存活了14000年的人存在?如果我们将第一条线索称为B线
索的话,那么作为后一条A线索誓必成为B线索的源动力,质疑的存在才是约翰故事讲述的前提。
这里面便涉及到一个问题,质疑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思维呢?这当然是一个哲学命题,如果说约翰的同事们是柏拉图式的理性思维,即他们从书本上当然地认识到了这个理性的世界,并且用这种理性世界的思维怀疑那些不同寻常的事情,那么约翰这个人物的一定是属于亚里士多德的弟子,他用自己的实践去认识这个世界,并且追随着这个世界的每一次变化,从而很好地去适应它。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那些教授们对约翰身份以及谈话内容的质疑,但事实上,这只是故事的表面,真正的质疑却
来自于约翰这个人物。编剧假定了约翰的寿命以及约翰本人的经历,所以无论约翰说些什么,从现实来讲,他都处在不真实的状态下,而这种不真实恰恰是剧中对那
些教授们的真实的质疑。尤其当耶稣的理论出现的时候,这种质疑显然达到了最高峰,几乎要颠覆掉整个西方的文化,但那假设的本身却存在着各种可能性,这种冲
击的强悍性也许是东方人无法理解的,但对于西方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于是我们便看到了那个女大学生在场的原因,当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个谎言的时候,只有她听
出了约翰的质疑,这个女大学生无疑代表着西方社会年轻人中对西方文化的质疑,其中也包括对东方文化的喜爱。
毫无疑问,这是关于哲学探
讨的电影,所以我们会发现影片中与约翰产生冲突最强烈的是那名心理医生,这个身份是相当有喻意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的思考”,是超越了各种学科
的,但什么样的心理适合对即定的观念进行思考,提出质疑呢?当心理医生以自己的权力而禁止了约翰的话语权时,我们便知道了,这种心理思考是不被允许的,是
要被限制的,而在剧情上,心理医生与约翰的父子关系显然是导演对这种思想禁锢警察的巨大嘲讽。禁锢思想是哲学发展的最大敌人,于是,影片结尾,心理医生的
死是导演的一种宣泄,甚至是一种意愿。当约翰再次离开的时候,他的人生注定要继续着对新生活的探索,从质疑到探索,这个过程是全人类的,恐怕也是导演对西
方社会的一种意愿。
这部电影改编自科幻作家Jerome Bixby(1923~1998)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他的科幻作品《It's a Good Life》曾入选“世界100部最受欢迎的科幻短篇”,Jerome Bixby还曾参与著名科幻电视剧集《Star Trek》(1966~1969)的剧本编写。
影片的节奏和氛围都很舒服,类似于著名的《十二怒汉》,
全部情节都发生在一间狭小的客厅之中,全靠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着实需要导演和演员都具备相当的功力。对我来说,其引人入胜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动作大
片,虽然人们向John询问的问题之中似乎有2次重复,不过倒也是可以接受的瑕疵,况且整整一下午的对话,发问重复本是可能发生的情况。
看惯了好莱坞大片庸俗如我之辈本期待结尾处能有奇峰凸现,不料却依然相对平淡的收了场,不过仔细回味却也很合情理,对于这部独特的科幻影片,一个华丽震撼而又不显突兀的结尾实在难以想见。
影片中的演员并非大牌,但举手投足之间却都张力十足,John穿越万年的神色自若,Edith信仰颠覆时的恐惧失
措,Will面对永恒者时的心理失衡,全部精彩绝伦。从根本上说,这只是把一个活了14000年的传奇人物放在了现代社会中的小把戏,但影片的聪明之处是
把这个构思从人文角度而非从科学角度来展开,在内容无比空洞、画面无比华丽的“大片”(最近的一部代表作就是《变形金刚》)泛滥的今天,这部发生在一间小客厅里的科幻片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以启示,真正震撼人心的艺术形式归根结底不是绚丽奢华的电脑特效,而是能够洞穿人性的思想锋芒。
事实上,这部影片的科幻内核可能比影片本身更有魅力。片中老Will的话最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不朽的身躯,曾见证了
多少我们无缘得见的历史奇迹,他曾结识了佛祖、梵高,甚至自己就是耶稣的历史原型;而在遥远的未来,他还将亲身经历无数我们无法看到的科学奇迹。Will
说的对,几乎没有人会不嫉妒这种不朽之人。早在秦始皇之时,人类便追求永生,永生之梦一直扎根在人类意识的最底层,被长期埋没,却永不泯灭。
而这部影片,便通过一个不朽之人和若干位学识渊博的大学教授在壁炉前的对话,又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永生之梦。
很有魅力,只能如此概括。
差不多可以说,《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是2007年最让我感到惊艳的电影。投资不过一万多美元,却在IMDB上获得了高达8.4的评分。说老实话,看了洋人拍的电影,实在是替中国导演的想象力汗流不止。
故事情节很简单,场景也很“简陋”,几个人的对话就是主要情节,一间木屋的内外便是全部场景。
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John在执教十年后突然辞职。同事们赶到他郊外的住所为他送行,欲言又止了一番后,John道出了他难以启齿的辞职原 因:他是史前洞穴人,已经活了14000年,因为某种不知名的原因,他永远停留在了35岁,永不死去。每过10年,为了防止身边人发现他不老的秘密,他就 开始新一轮迁徙,改换身份,重新生活。他曾追随佛祖修行,被原始部落奉为神灵,曾和哥伦布相识,和梵高较好,更可怕的是,他甚至就是耶稣!
John考古学、心理学、生物学的权威朋友们先是对John的说法报以大笑,可是随着谈话的深入,他们发现John的述说是如此真实,他们看似坚固的人生观、知识观开始动摇……
在我的感觉里,大多数的科幻电影似乎把太多的精力致力于想象过去200年或未来100的故事,用大投入、大演员、大结构、大制作来吸引观众。 当然,轻而易举,大多数的观众也因吸引。他们在电影院里,被史前怪兽吓得惊慌失措,羡慕外星人的超能力,或者因地球即将毁灭而感到了恐惧、担忧,或者莫名 其妙的兴奋。
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却仅仅是通过几个人之间的问答、争论、辨疑“完成”了一个“科幻”。
整个故事看似轻松、温文尔雅,轻松的音乐,温暖的炉火,平缓的语气,还有一点关于爱情的插曲,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只要你一停顿,一种紧张的逼仄感会立即不由自主的爬上你的心头。
影片的高潮无疑来自于John自称是耶稣那段。他对圣经的起源、基督形象的演变,做了让同事们几乎崩溃,确又隐隐认同的解释。
用经验主义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可以证明一千只羊、一万只羊、一百万只羊是白色的,但是我们无法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色的。换句话说,就是,可 证伪,无法证真。电影据说是根据一本科幻小说改编的。但也许我们应该追寻到更远。整个西方思想史从前苏格拉底开始就有着深刻的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传统 (当然他们还有决定论和可知论的传统),对一切事务抱着某种猜想,继而反驳,最终不断纠错,可能是科学知识能够不断成长的原因,更可能是我们永远心怀畏 惧,顺利成长原因。
唯一的俗套,似乎应该是结尾时候,心理学家听闻John竟然是他童年时不辞而别的父亲那段。这完全可以处理的更好。没必要死掉一个人。
故事情节很简单,场景也很“简陋”,几个人的对话就是主要情节,一间木屋的内外便是全部场景。
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John在执教十年后突然辞职。同事们赶到他郊外的住所为他送行,欲言又止了一番后,John道出了他难以启齿的辞职原 因:他是史前洞穴人,已经活了14000年,因为某种不知名的原因,他永远停留在了35岁,永不死去。每过10年,为了防止身边人发现他不老的秘密,他就 开始新一轮迁徙,改换身份,重新生活。他曾追随佛祖修行,被原始部落奉为神灵,曾和哥伦布相识,和梵高较好,更可怕的是,他甚至就是耶稣!
John考古学、心理学、生物学的权威朋友们先是对John的说法报以大笑,可是随着谈话的深入,他们发现John的述说是如此真实,他们看似坚固的人生观、知识观开始动摇……
在我的感觉里,大多数的科幻电影似乎把太多的精力致力于想象过去200年或未来100的故事,用大投入、大演员、大结构、大制作来吸引观众。 当然,轻而易举,大多数的观众也因吸引。他们在电影院里,被史前怪兽吓得惊慌失措,羡慕外星人的超能力,或者因地球即将毁灭而感到了恐惧、担忧,或者莫名 其妙的兴奋。
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却仅仅是通过几个人之间的问答、争论、辨疑“完成”了一个“科幻”。
整个故事看似轻松、温文尔雅,轻松的音乐,温暖的炉火,平缓的语气,还有一点关于爱情的插曲,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只要你一停顿,一种紧张的逼仄感会立即不由自主的爬上你的心头。
影片的高潮无疑来自于John自称是耶稣那段。他对圣经的起源、基督形象的演变,做了让同事们几乎崩溃,确又隐隐认同的解释。
用经验主义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可以证明一千只羊、一万只羊、一百万只羊是白色的,但是我们无法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色的。换句话说,就是,可 证伪,无法证真。电影据说是根据一本科幻小说改编的。但也许我们应该追寻到更远。整个西方思想史从前苏格拉底开始就有着深刻的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传统 (当然他们还有决定论和可知论的传统),对一切事务抱着某种猜想,继而反驳,最终不断纠错,可能是科学知识能够不断成长的原因,更可能是我们永远心怀畏 惧,顺利成长原因。
唯一的俗套,似乎应该是结尾时候,心理学家听闻John竟然是他童年时不辞而别的父亲那段。这完全可以处理的更好。没必要死掉一个人。
The Man From Earth.片长不足90分钟。从头到尾几乎就是几个哈佛教授参与的谈话节目。场景只有两个——房子里,房子外。投资一万美元。
我说这是07年最牛*的科幻片。你信不信?
看过《独立日》吧?看过《终结者》吧?看过《星球大战》吧?看过《变形金刚》吧?被电脑特效雷得目瞪口呆、口水横流吧?知道为了让咱目瞪口呆、口水横流烧了多少银子吧?
2007年,一万美金也就能在北京五环置个十平米的窝。
和你一起工作了十年的人突然对你说他其实是山顶洞人。你信不信?
他说他没和哥伦布一起航海,仅仅因为他觉得自己不是冒险的型。你信不信?
他说那幅你一直说像梵高风格的画就是梵高送他的。你信不信?
他说得过天花,得过黄热病,得过鼠疫。你信不信?
他说他活了140个世纪,他说他见过冰河期,他说他猎过猛犸。你信不信?
他说他当过原始部落的领袖,他说他跟过释迦摩尼修行,他说根本就是耶稣。你信不信?
他今年三十五岁,而你已经行将就木。他说他是你爹地。你信不信?
可怕吧?惊悚吧?以为遇到疯子了吧?
嘿嘿,最可怕的是,他说的你全部都会相信。你信不信?
李敖说,你们骂人是“王八蛋”骂过就算了。我跟你们不一样,我不但骂他是“王八蛋”,我还能证明他就是“王八蛋”。
所以——信。或者,不信。这是个技术问题。
发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所有听你讲疯话的人都相信你讲的是全部真的,哪怕他是哈佛教授。凭什么相信?就凭你发疯得无懈可击。
面面俱到的证据,合乎情理的逻辑,平淡无澜的语气。你问上帝世界在哪里?上帝说,我kao,世界就在你这厮的嘴巴里。
哈佛商学院实在应该把这电影拿去做营销教材。
不得不再次感慨——中国出不了牛*的电影,不是因为没有牛*的导演,而是因为没有牛*的编剧。
没看过的人一定要看。吐血推荐。
我说这是07年最牛*的科幻片。你信不信?
看过《独立日》吧?看过《终结者》吧?看过《星球大战》吧?看过《变形金刚》吧?被电脑特效雷得目瞪口呆、口水横流吧?知道为了让咱目瞪口呆、口水横流烧了多少银子吧?
2007年,一万美金也就能在北京五环置个十平米的窝。
和你一起工作了十年的人突然对你说他其实是山顶洞人。你信不信?
他说他没和哥伦布一起航海,仅仅因为他觉得自己不是冒险的型。你信不信?
他说那幅你一直说像梵高风格的画就是梵高送他的。你信不信?
他说得过天花,得过黄热病,得过鼠疫。你信不信?
他说他活了140个世纪,他说他见过冰河期,他说他猎过猛犸。你信不信?
他说他当过原始部落的领袖,他说他跟过释迦摩尼修行,他说根本就是耶稣。你信不信?
他今年三十五岁,而你已经行将就木。他说他是你爹地。你信不信?
可怕吧?惊悚吧?以为遇到疯子了吧?
嘿嘿,最可怕的是,他说的你全部都会相信。你信不信?
李敖说,你们骂人是“王八蛋”骂过就算了。我跟你们不一样,我不但骂他是“王八蛋”,我还能证明他就是“王八蛋”。
所以——信。或者,不信。这是个技术问题。
发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所有听你讲疯话的人都相信你讲的是全部真的,哪怕他是哈佛教授。凭什么相信?就凭你发疯得无懈可击。
面面俱到的证据,合乎情理的逻辑,平淡无澜的语气。你问上帝世界在哪里?上帝说,我kao,世界就在你这厮的嘴巴里。
哈佛商学院实在应该把这电影拿去做营销教材。
不得不再次感慨——中国出不了牛*的电影,不是因为没有牛*的导演,而是因为没有牛*的编剧。
没看过的人一定要看。吐血推荐。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