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阿方索·卡隆
编剧: 阿方索·卡隆 / 霍纳斯·卡隆
主演: 桑德拉·布洛克 / 乔治·克鲁尼 / 艾德·哈里斯 / 奥托·伊格内修森 / 法尔杜特·夏尔马 / 艾米·沃伦 / 巴舍尔·萨维奇
类型: 剧情 / 科幻 / 惊悚 / 冒险
官方网站: gravitymovie.warnerbros.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格陵兰语
上映日期: 2013-11-19(中国大陆) / 2013-10-04(美国)
片长: 91分钟
又名: 引力边缘(港) / 地球引力 / 重力 / Gravedad
编剧: 阿方索·卡隆 / 霍纳斯·卡隆
主演: 桑德拉·布洛克 / 乔治·克鲁尼 / 艾德·哈里斯 / 奥托·伊格内修森 / 法尔杜特·夏尔马 / 艾米·沃伦 / 巴舍尔·萨维奇
类型: 剧情 / 科幻 / 惊悚 / 冒险
官方网站: gravitymovie.warnerbros.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格陵兰语
上映日期: 2013-11-19(中国大陆) / 2013-10-04(美国)
片长: 91分钟
又名: 引力边缘(港) / 地球引力 / 重力 / Gravedad
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回味从IMAX影厅走出来时的感受,全身颤抖麻木似乎在观影时倾尽了所有精力,也正是如此我也不断在努力去理性分析为什么《地心引力》能带来如此观影体验,而它是否真是传说中的“年度神作”,是否真配的上Metacritic的96分,烂番茄的97%以及IMDB的8.6?亦或只是高潮般的观影体验蒙蔽了观众的双眼?
要想分析《地心引力》是否是“伪神作”,那么首先就要从它的负面评论着手。我大致看了下几个外国影评网站以及前几天法国媒体首映式结束后的推特反响,负面评论虽然占极少数,但几乎都是炮轰《地心引力》简单通俗的剧情。这让我回想起前几年《阿凡达》上映后的情况,受到的不少批评同样也是“视效无与伦比,但是剧情太烂俗”。或许要想评价《地心引力》,《阿凡达》或许是必须提及的影片之一。两部影片同样用最顶尖的技术和出色的3D效果让观众在电影院里面感受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但两部影片也同样在剧情上备受指责,然而两部片却是根本上的不同。《地心引力》讲述的是两个宇航员在太空站被毁后,漂浮于浩瀚无尽的外太空努力求生尝试回到地球的故事。阿方索·卡隆在不少采访中都表示,《地心引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因为它的故事和风格都是如此现实,是基于现实的虚构,而非对未来的幻想,所以这样的设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心引力》在剧本上的创作空间,想象两个宇航员在外太空无依无靠的漂浮,能发生些什么故事?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第一次看完预告片后最大的疑惑。阿方索·卡隆和儿子霍纳斯·卡隆在这样的限制下完成了一个极其简单平铺直叙的求生故事,完整丰富,能让影片撑过90分钟,其实追求的也是“现实”的初衷,而《地心引力》中不少小概率事件,如“主角为嘛那么倒霉/幸运”之类的,也正是因为这忠于现实的初衷,为了让影片足够“商业化”足够精彩,才会出现刻意制造冲突设计惊险桥段的问题。
《地心引力》现实的设定致使其故事过于简单的同时出现剧情刻意的问题,而故事简单又导致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再次说回《阿凡达》,距离当时的观影热潮已经三年多了,但是它的故事还在你心中存有多少当时的“震撼”和“感动”呢?这同样也是《地心引力》的问题,就算我如此喜爱这部电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给观众带来的震撼体验仅限于现场那90分钟,让我着迷的同样也是那90分钟内无与伦比的感官体验,故事本身却并没有经得起时间沉淀的厚度,没有给观众足够的思考空间。当然这样说一部商业大片有点太装逼太挑剔,但想要把《地心引力》拉下神坛,似乎也只能找这些借口了。
那《地心引力》的故事难道就真的是坨屎吗?上文提到《阿凡达》是评价《地心引力》不可回避的影片之一,那么另外一部就是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地心引力》可以让人联想到《2001太空漫游》,好些镜头都可以看做是致敬或呼应。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心引力》就像是极简版的《2001太空漫游》,极简到人人都能懂的好莱坞式剧情,然而在如此极简的剧情之下却也有生命重生隐喻等足够坚实的思想内核。这些内核在《2001太空漫游》中也有提及,虽然要想追赶那样的“真神作”还差个十万八千里,但它足以让《地心引力》区别于好莱坞普通大片。一个女人如何在失去所有希望和指望后的孤独绝境中生存,这看似极简的剧情,其实却是一个完整丰富并不空洞的故事,在这里“简单”并不等同于“烂”,反而是放大了化繁为简的魅力。
《地心引力》并非如普通好莱坞大片那样仅仅靠技术征服观众的电影,它极简的故事却包含了充沛的情感,这也是《地心引力》最让我惊喜的一点。得益于阿方索·卡隆的指导,桑德拉·布洛克的表演,以及配乐摄影等各项技术环节的极致,《地心引力》将这个简单的“绝境求生故事”中所有的情感力量都挖掘了出来并无限放大,让观众的观影体验并不仅仅局限于视听,而是所有感官全方位的情感释放,这其实反过来得益于故事的极简,才有足够的空间去营造气氛烘托情感。于是才有包括我在内的观众会有恐惧兴奋刺激紧张绝望感动悲伤释然等丰富的观影体验。
阿方索·卡隆的执导让他无愧于一个明年奥斯卡的最佳导演提名。大家都知道阿方索·卡隆执着于长镜头,《地心引力》中的长镜头虽然不少都是后期合成,但每一个长镜头都是绝对有效,并没有过度炫技让人以为在游乐园看4D电影的感受。《地心引力》中的长镜头大多都是持续移动旋转,在未映先热的那个片头16分钟长镜头中,阿方索·卡隆多次转换镜头视角,从客观到主观,从桑德拉·布洛克的视角到乔治·克鲁尼的视角,来去自如一气呵成。如此多的长镜头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让观众彻底进入影片成为片中角色经历角色的所有感受。例如片中有一个长镜头,先是远景镜头中桑德拉·布洛克在黑暗无尽的太空中旋转,镜头逐渐拉进从全景到中景到近景直到特写桑德拉·布洛克的面部,然后镜头“穿过”桑德拉·布洛克的太空服面罩,贴近她的皮肤,捕捉她急促的呼吸和恐惧的眼神,最后镜头再转向面罩外,观众便从“围观群众”成为了桑德拉·布洛克,通过她的视角感受太空的震慑,同时也经历了的她的恐惧和绝望。而在这样的长镜头中,出色的3D效果则是锦上添花。其实3D从来都更适用于水下空中的运动镜头,而《地心引力》那样持续运动的太空失重悬浮式运动镜头则让3D效果事半功倍,真正做到了“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同样锦上添花的是视觉效果,在看《地心引力》前我以为明年奥斯卡最佳视效大奖非《环太平洋》莫属,然而看了《地心引力》后才意识到该片将不费吹灰之力拿下大奖。片中视觉效果成功呈现出震慑人心令人畏惧却又绝美惊艳的浩瀚太空,让观众在“WOW”的同时经不住战栗之感。
可是如此极致的技术支持是否足以让《地心引力》成为“神作”?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地心引力》是不是传说中的“年度神作”。在写完这篇文后我想这样说,《地心引力》或许并非神作,它其实是一部实验性和概念性都很强的好莱坞大片,我们在此之前从未见过一部好莱坞大制作用如此极简的手法讲述在一个密闭空间中两个角色的故事(想象哈内克的《爱》是发生在太空中的特效大片...)。今年另一部概念性很强的好莱坞大片《环太平洋》选择用俗套剧情来实现,而《地心引力》则选择了简化叙事,将技术推向极致的同时,最终仍让技术服务于故事和情感表达,这也让《地心引力》成为今年好莱坞最好的电影之一,而在综合指数上我想今年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与之匹敌。同时它也是必须走进电影远去“体验”的电影,因为这或许就是它的意义所在,重现电影最原始最纯粹的魅力,让观众走进影院去经历一个永远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在短短90分钟内亲身体验故事中那些角色的所感所受,而在我的记忆中,如此极致的观影体验是我从未有过的。
PS:我觉得吧,这样的电影自然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我很尊重你不喜欢这部片,也理解你受不了那些BUG,但希望你能尊重喜欢这部片的人。那种“所有喜欢我不喜欢的电影的人都是五毛/水军/装逼/跟风狗”的逻辑就不好了吧,更没必要费力发豆邮来骂我了,对一部电影的看法不同而已,何必呢 :-)
首发址 http://www.guokr.com
这片子imax还是很好看的……科幻小说写了几十年的太空灾难求生主题终于有人拍出电影来了,相当带感。
(我心目中的太空灾难经典短篇是克拉克的 《伊卡洛斯的夏天》,http://www.guokr.com
—————————我是返工的分割线—————————
光顾吐槽了,既然占了个影评位置那至少也得象征性评一下吧……
呃嗯:
它用极具代入感和冲击力的高技术真切还原了科幻文学的一个经典主题。
所以,技术控会看得泪流满面。科幻控也会看得泪流满面。
但别人就不敢保证了。它的故事很简单朴素,感情也很简单朴素。打动就是打动,没打动就是没打动,这事儿没辙……
至于以下的槽点问题,我不确定一个人先看了吐槽之后再看电影会不会因此而无感,因为我还没二刷……反正我看电影的时候很high,槽点的disbelief基本上都suspension掉了。
——————————————————————————
但是该吐的槽还是都要吐的……
vulture.com 出了篇文章http://www.vulture.c
宇航服
·太空中不安静,太空服工作时有柔和的嗡嗡声。要是真没声了那才是大问题……
·现实的喷气背包远远没有那么牛,飞行速度很慢。
·宇航服底下是要穿隔热衣服和纸尿布的……当然这样就不如内衣好看了……
太空行走:
·大部分出舱行走都要系缆绳,不系缆绳的自由飞行有,但极其少见。
·如果真的要脱离缆绳,那得考虑轨道问题。毕竟他们不是在无重力太空,而是在环绕地球高速运行,不是向哪推进就能向哪飞的。
·灭火器喷射推进是经典梗(Wall-E也不是原创),但是其实很不好用,因为难以保证重心和方向在一条线上,很容易转起来。
·出舱时间宝贵,大家都有活儿干,不会女主一个人工作剩下俩人玩儿……
·训练有素的宇航员太空行走是非常优雅的,不会那么冲来撞去。当然你可以说女主是新手,男主被她拖累了,但是……见下。
宇航员:
·现实中女主这样的新手应该被称为“载荷专家”(payload specialist)。顾名思义,她是载荷。拥有某些特殊专业技能,上天一次就回来,但这样的人不会进行太空行走,也不会学习让飞船着陆。就只是乘客而已。太空行走需要几年的专业训练,需要熟悉太空服的每一个细节,6个月培训是不可能足够的。
·宇航员刚上太空时确实很容易眩晕,但也因此不会在前几天安排舱外行走。一般开始行走的时候已经晕劲过了。真要吐在太空服里会很危险的。
·太空中哭泣眼泪会沾在眼眶上,不会飞出去变成水球……除非主动去甩。
空间站:
·哈勃、国际空间站和天宫都在不同轨道上,各自都在高速飞行,实际上不可能从一处飞到另一处。
·天宫不会随随便便就失去高度……就算被大量的碎屑砸中,从它所在的高度(约350公里)降到大气层上边缘(约80公里)也要花几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人家不是飞机,不是靠升力停在空中的。
轨道飞行:
·太空垃圾威胁很大,但现在连锁反应干掉大部分卫星实在不太可能……虽然将来可能发生(参见凯塞勒综合征)
·他们是在轨道上运行,不是静止挂在空中,所以两人挂在国际空间站缆绳上的一幕,既然已经相对静止了,就算松手也会沿轨道继续前进,不会那么快就飘走。事实上男主应该几乎不产生任何拉力,他往回轻轻一拽就能回去。
——————————————————————
然后我再补充几个槽点:
·太空垃圾飞行速度极快。既然那么快,就不可能和缓慢的空间站在同一轨道上。就算第一次时乖运蹇挨了砸,第二次两者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回到同一地点上。
·根本就没有计算过轨道,一次点火就能让联盟号变轨到能和天宫交汇的地方,这运气已经不能用好来形容了(不信的话大家可以自己玩坎巴拉太空计划感受一下……)。而且没有减速,从联盟号里飞出来应该带着联盟号的速度分量才对,这还是会和天宫擦肩而过的……
·电影里说太空垃圾的速度是每小时5万英里,如果这是轨道速度,那是国际空间站的三倍,这个速度(每秒约22公里)肉眼绝对来不及看见就砸到了,好吧事实上这速度已经超了第二宇宙速度,该离开地球了……如果是相对速度,那么就算二者相向而行,那也得离开地球了。
·电影里男主计算的碎片环绕时间是90分钟。不知道他们怎么算的……事实上93分钟是国际空间站自己慢速环绕地球一圈的速度,高速碎片圆轨道不可能也是这个时间。我不确定高速碎片能不能找到一个90分钟的椭圆轨道……但就算能找到也不是心算能算出来的吧。
--------------------------------------------
首先我要说,转载这篇文章给这电影找BUG,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出于对科普。
这不妨碍《地心引力》成为牛逼的太空电影。至少在视觉上已经趋近完美,好莱坞式剧情的短板无法忽略,不过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这样似乎已经很足够了。
片子是否成为经典,待时间见证。
为防玻璃心喷子,还是不做任何评断的好。
------------------------------------------
来自果壳。ppiccc 。http://www.guokr.com
Astronaut Fact-checks Gravity(来自Vulture网站)
一名宇航员的经历,对照电影《地心引力》
By Gwynne Watkins
科幻向我们展示了太空生活的上千个版本,但《地心引力》是一部试图描述太空现实的罕见电影。阿方索拍的太空奥德赛就像直接走进美国宇航局恢弘壮观的全彩照片(现在我们不能链接-谢谢国会让政府关门!),塑造了历史上最帅气的宇航员。除了桑德拉·布洛克和乔治克鲁尼的表演很到位,在电影里的一切也让人感觉真实。这当然使我们想知道:哪些是写实的部分,哪些是艺术性的想象和创造?在昨天的推特,天体物理学家尼尔deGrasse泰森试图回答这些问题,考虑到用140个字符来零敲碎打的局限,他做的很好。不过,我们认为更靠谱的评点电影情节的人实际上是,你知道,去过太空的宇航员。
美国前宇航员斯科特·帕拉兹斯基已经完成了七次太空行走,包括他花了七个小时在国际空间站的机械手臂上晃来晃去,修复随时可能发生意外电尿他的太阳能电池板阵列。在《地心引力》电影中,他看着他所修复的太阳电池板被削成碎片,但是除了那一刻,帕拉兹斯基爱这个电影。Vulture网站与宇航员进行了一次长谈,聊到了太空垃圾,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喷气背包,太空人流泪的情形,和桑德拉·布洛克的内衣。
问:你喜欢这部电影吗?会不会激起你回想以前的经历?
答:实际上我在太空中会有点想家。当你初次在舱外行走的时候,航天器飞过地球上一个美丽的飓风,那真是令人瞠目结舌,即使是3D,也无法真正充分地表现出那种冲击力。当然在3D影院,效果已经是最好了。正因为这种强烈的“旁观者”感受,宇航是人类最伟大的工作,当你在电脑上低头工作的间隙,抬头一看,头顶舷窗外正有飓风,或者是喜马拉雅山,你就感受到能看到这些自己是多么幸运。所以我真的很喜欢宇航。
问:桑德拉·布洛克说她喜欢宁静的太空;太空是多么的宁静呢?
答:当你穿上宇航服的时候,事实上,一直有非常舒适的嗡嗡声。你总能听到风扇声,是你的生命保障在运转,宇航服里氧气在不断循环。你听到耳机里的噼啪,这让你很安心,因为你仍然在线。当你的宇航服是完全宁静无声,那这将是非常,非常糟糕的,所以我们不喜欢它完全安静无声。而且时刻有一个壮观的大地球在头顶,我不认为它是宁静的。
问:在电影里,最早是在哪个镜头让你有了这样的感觉: “等一等,那是绝对不会发生的?”
答:第一件惊到我的是三人在舱外行走,只有一人在实打实干工作。可怜的桑德拉在做所有的工作,而其他两个男人正在无所事事:其中之一是在折腾航天飞机有效载荷舱装载的货架,而克鲁尼是穿着涡轮增压的喷气背包。MMU喷气背包用于很久以前的航天飞机计划,你永远不会像乔治克鲁尼那样飞。在电影里你看到他利用喷气背包向哈勃太空望远镜靠近,如果你这样做,你将撞到到太阳能电池阵列,导致电池弯曲并使他们失去作用。所以这都是错的 [笑]。MMU喷气背包是很棒的技术,但有许多原因导致它移动缓慢。当你在地球轨道飞行,你实际上保持着每小时17500英里的速度,所以受到地球的轨道力学的影响,同时航天器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它实际上要同时考虑很多因素,比乔治飞行的方式复杂很多。
问:你说现有的技术不能在航天器间穿行。举个例子,哈勃太空望远镜、国际空间站之间的距离是多大呢?
答:这是电影中另一件显而易见的错误。事实是,哈勃在其特定的轨道,国际空间站是在其特定的轨道,然后中国空间站是在其特定的轨道。根据航天器轨道动力学的计算,如果没有插入这些不同的卫星轨道的航天飞机,他们永远不会彼此接近。哈勃是在一个非常靠近赤道的轨道……围着地球的肚脐在转,而且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大约离地球400英里。然后,国际空间站是在一个非常高的倾角,所以它看到的基本上从北半球的哈萨克斯坦到南半球相对的纬度——扫过更多的地球纬度。从根本上说,他们在非常不同的地方,不同高度和地球的轨道飞行,所以他们不会保持固定的距离。可以说他们是一颗射出枪膛的子弹相对于另一颗子弹。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他们的轨道会交叉,但从物理上讲,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是不可能的。
问:那么,如果你飞到了哈勃—
答:你就完蛋了[笑]。
问:当乔治克鲁尼飞绕宇宙飞船,他们说他在测试一个新的喷气背包技术。你认为现实当中,他会不系安全绳吗?
答:不会的,但如果你驾MMU喷气背包去抓一个卫星,那么就不系;事实上,在航天飞机项目的早期,他们这样做过三到四次,甚至他们飞出去几百英尺以证明飞行能力。在一个案例中,他们将所捕获的卫星带回航天飞机,不过整个过程只移动了相当短的距离。在其他飞行中,我们总是用一根可伸缩的金属线缆与航天器保持联系,所以当你离开航天器,就需要松开线缆,卷轴放松,当你接近航天器,卷轴会卷回来。所以我们总是与母舰拴在一起,不管那是机械臂,或是航天飞机,或是国际太空站。
问:宇航员在太空中行走,到底是怎样的呢?
答:电影中他们看起来就像在玩鞍马,身体作出大幅度的努力抓住东西。实际上,如果你看看熟练的太空行走,是很优雅,赏心悦目的。如果你真的是掌控宇航服的专家,您可以通过调整宇航服的重心,移动看起来几乎毫不费力。操控需要相当多的努力,但在惯性影响下你很平顺地控制,在太空中移动的同时,你还要适度地改变你的身体姿态,任何情况下你不能反应过度或矫枉过正。他们在电影中所做的就是他们那种扑抓,宇航服扭动着,我们称之为瓷器店里的公牛。这就是我们训练新手去尽量避免的错误,要平顺地操控,使用正确的力度。如果你要踢出你的脚,你要把你的脚向前,这需要一定的力。但一旦你的脚到了预定位置,也要让它及时停下来。所以一旦你开始调整你的身体,你必须及时给予另一个力抵消,稳定在新的身体位置,所以你做这一切必须在一个可控制的有把握的范围内。当你移动太空服,包括工具的重量,你自己的体重,以及你的背包里的设备,共计约630磅的质量。如果你做不到流畅操作,手忙脚乱,那你很快就会累趴下。
问:现在让我们来谈谈桑德拉·布洛克的角色的合理性。她应该是很缺乏经验;她说她经过六个月的训练,这次是她的第一个任务,在地面训练时飞行模拟器无法成功着陆。以这样的训练和经验水平,能给她派太空任务吗?
答:不会,不过在电影里是这样演的,而且她做得相当不错[笑]。她称自己为一个任务专家,但她实际上是我们称之为“载荷专家”:有人因为一个非常特殊的技能,就可能被派太空任务,做一个特定的任务或实验。我要说的是,成为一个太空行走的专家,至少需要两年基本的技能培训才行。我们从来不会派一个载荷专家去做太空行走。在航天飞机计划中那些做太空行走的人,像我一样,是舱外任务专家,所以我们专业的宇航员在项目中有不同的任务角色,包括科学研究。但载荷专家,是在一个特定的实验中,有特殊要求,但是他们从来不去太空行走。进行太空行走,你需要了解宇航服系统的一切,如何熟练应用所有不同的舱外系统-这是耗时长久的训练。另一件事是,载荷专家预计不会进行模拟器着陆训练。他们只是在太空做一个特定的任务,而且他们只飞一次,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问:我们听到她说,她觉得恶心。在第一次太空任务的情况下,这是正常的现象吗?
答:是的,第一次太空飞行中,大约百分之40的航天员会经历某种程度的空间适应性综合征,我们称之为SAS或空间运动病。现在我们有很好的药物来缓解,但它通常局限于飞行前几天。因为这个原因,通常情况下,刚上太空的前三天我们不做太空行走。所以太空行走期间有晕眩恶心的情况是很罕见的。事实上,如果你在太空行走中吐出你吃的饼干是恐怖的,我只说一点后果,你的面罩会被蒙蔽,什么也看不到,没有引力的情况下表面张力占主导,你的面罩完全被挡住,你不愿发生那样的事,它会阻碍你回到你的气闸。
.
问:我真的想知道,如果你呕吐,只是悬浮在那里吗?
答:那真的会发生。它就粘到面罩,然后,因为表面张力是那里是最强大的力量,你不可能清除掉,真的……有一次阿波罗任务,阿波罗9号宇航员,其中一个人有了相当严重的运动病,不得不推迟太空行走。
问:你是否看到过太空垃圾?你在太空行走的时候,在周围发现什么了吗?
答:嗯,首先,如果你看到它,那就太晚了。对我来说电影所讲的情节是不可能发生的。在电影里整个的卫星通讯网络被摧毁,事情不会按照那样子发生。但尽管如此,如果有一个太空垃圾的微流星云,我们称之为MMOD,它会以一小时上万英里的速度飞过。我不知道你是否曾经看着直冲你而来的子弹,希望没有,因为子弹速度太快,你不可能欣赏它很长时间。这是一群非常小的太空垃圾,蜂群一样以二十倍声音的速度冲过来。你根本看不见它,它会击穿道路上的任何障碍,所以这是一个太空漫步者的末日场景。
问:电影里的宇航员,他的面罩和面部被碎片击穿了一个巨大的洞。那究竟是不是符合事实呢?有宇航员曾被击中吗?
答:老实说,我觉得这不可能发生。轨道碎片的动能极大,是一股惊人的能量,通过撞击会转换成热。当它接触宇航服内的纯氧环境后,我认为会发生燃烧。你会浑身冒火,宇航服里面的易燃物会很快烧光,这是一种可怕的结果。
问:但这样的场景从未发生过,对吗?
答:从来没有发生过,但我们遭遇过很多太空垃圾。事实上,我们在太空中的每一个航天器都可能遇到,比如说舷窗上的小痕迹,以及飞机防热瓦的伤痕。我在舱外确实看到过碎片对散热板的伤害。那是在空间站的最头端的地方,一个较大的碎片,整个穿过了散热板,看起来像一颗子弹穿过了它。留下来的孔洞有尖利的缺口表明碎片是扭曲的。它可能只是从用过的助推器或太空废弃物上脱落的垫圈。这些东西有不可思议的能量,甚至一点点以这种速度飞行的干油漆就可以摧毁一个太空漫步者。
问: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不少最坏的情况,乔治克鲁尼松开了与同伴的联系并飘浮到无垠的太空。处理这种情况是你训练的一部分吗?还是从来没有过?
答:其实,我真的不明白这里设计的紧张剧情。桑德拉的腿被一些降落伞绳索缠绕,她又拉住了乔治。我想乔治仅仅需要借助同伴攀援,再通过绳子爬向空间站。或只是轻轻的拉一下,他就可以飞向空间站,根本不会有持续的引力继续把他拖走。所以,从物理上无法解释。
问:所以当乔治放开他的手,如果是在真实的太空,他就不会飘离。
答:他只会飘在原地。
问:从剧情发展上就少了几分刺激。
答:是啊[笑]。回到你最初的问题,当怀特实现美国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5 ],发生过一次紧急情况,他无法顺利回到双子星座飞船。我记得当时吉姆·麦克迪维特是这次任务的指挥官,在任务计划和培训中,如果Ed怀特无法回到舱内,他就得关上门,让怀特自生自灭。在这一点上,你要尽你所能保证整个任务完成。但我们后来从没有真正直接面对这种威胁,我们知道自己至少能保证回舱。在航天飞机计划中,航天飞机内还有好几个机组人员,这些庞大的后备阵容能够拉回出现意外情况的宇航员。还有一点要说的是,如果发生意外,90分钟后,或多或少差不多你会回到天空中的同一点。所以如果你从航天飞机或空间站分离,90分钟后,你和航天器都绕地球一圈,回到天空中的同一点,你可以再次进入航天器,如果你有足够的氧气,从理论上讲这是可实现的。
问:有一个很紧迫的情节,桑德拉的角色在不停旋转,不能停止。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做什么?
答:我们有一种叫做SAFER的装置;首字母缩写的完整意思是“简化的舱外活动救助”。所以我们会用与任天堂类似的手柄控制器来操作系统,喷气式推进,它基本上是一个降落伞,迷你MMU。这将稳定我们的方向,然后我们会确认自己相对于空间站的飞行路线,回到安全的地方。
问:灭火器一样的喷气背包设计:你觉得这是不是一个好主意呢?
答:嗯,它工作不是很完美;其实怀特—又说到他—他拿着一个类似小手枪的小型喷射器,这让他可以喷气推进,设计理念是让宇航员能够在太空里自由活动。控制喷射器的力量恰好通过你的重心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为什么桑德拉·布洛克在太空里横冲直撞,因为她不能精确指向与目的地相反的方向去喷射。但她所做的还是符合物理学原理的,只是现实中极难操控。
[资料图]宇航员克里斯·哈德菲尔德演示太空哭泣
问:当你在太空中哭泣会发生什么?
答:眼泪不会流下你的眼睛和脸,他们会在你的眼睛聚集一大团,就像在电影Flubber《乌龙博士(飞天法宝)》里那样。这还是表面张力的作用。桑德拉的眼泪水滴状悬浮只是电影里艺术性的设计。
问:你怎么看她(桑德拉·布洛克)利用中国空间站坠落到地球的情节?
答:这是剧情设计,但不可能实现。在400000英尺,你开始接触大气的边界,我们称之为“交界面”,地球表面向上大约80英里的高度。而实际情况下空间站大大高于这个高度,它不会迅速减速并脱离轨道。在太空中她抓住野马一样狂奔的中国空间站,真的只能在电影中出现。空间站可能需要几个月或几年才会逐渐降低轨道,即使遭到了很多太空垃圾的撞击,降低到空气阻力开始起作用也需要长期的过程。这个当然,也可以参考报废的太空实验室和所有俄罗斯空间站最后坠毁的情况:他们利用推进器降低高度,降低到可以与地球大气接触的地方,最后变成火球坠落到地球上。
问:可以利用空间站的着陆舱吗?
答:我想如果空间站发生事故后用着陆舱逃生,还是可能成功的。我要是遇到电影里的情况,肯定会让我疯掉:我可以读俄语和俄语,但要在中国的着陆舱试图按按钮,哪一个是解锁按钮?[笑]哇,那将是可怕的。
问:它们基本上是相同的设置吗?你是否能现学现用地操作中国的飞船?
答:嗯,我没有亲眼见过他们的舱内设计,但我知道,肯定非常接近俄罗斯联盟号飞船。我想,建设神舟号的时候他们之间甚至有一些技术共享。他们很可能有看上去非常类似的设置,但我真的不知道。
问:着陆舱不是为了在水里降落而设计的吗?为什么在电影里她很快开始下沉。
答:联盟号太空舱,并且我认为神舟也一样,能在水上降落。它的设计是降落在陆地上,但肯定有水上救生设备:充气筏,设计上一旦与水接触就会膨胀,防止下沉,但这是最坏情况下的备用方案。我觉得电影借鉴了一些真实的历史,这是好的。格斯Grissom进行美国的第二次太空飞行,就那样发生过。舱门打开后,汹涌的海浪开始进入舱内,航天服的设计也不适合游泳。现实发生的格斯和电影中的桑德拉都脱掉了头盔,她刚一入水,水灌进她的宇航服,然后整个成为负浮力。因此在她爬出太空舱后她沉到海底,这真是恶梦。但我认为在现实中,联盟号或中国太空舱可能会充气,将在水上漂浮,你可以更悠闲地逃出去。
问:让我们最后问一个关键的问题:《地心引力》是不是一个爱情故事,乔治和桑德拉是否已经在太空中完成了他们的xing行为吗?网络上说,从来没有在太空中记录的性。
答:[笑]。从来没有人谈起过,我不知道长时间的空间站任务是什么情况,但我能肯定在航天飞机里,这样的亲密关系是没有隐私的。更不可能发生在联盟号宇宙飞船里,它们太小了。但很难说在长期任务中是否发生这样的事。曾有一对宇航员夫妇乘坐同一架航天飞机,但他们排在不同的班,所以xing行为肯定不是太空试验的内容。
问:你还要点出其他明显的情节吗?
答:我真的不想给这部电影挑刺,因为我真的很喜欢它——但还有一个失实的细节,桑德拉没有穿液体循环冷却服或纸尿裤是电影中一个太空行走的失误。她逃出来的时候是这样的形象,直接穿莱卡内衣,我必须说,看上去真的很美很漂亮,但她在太空行走的时候这样穿,不可能发生什么好事儿,她不能承受阴影里极端的零下200度,和阳光直射下的300度高温。她甚至不穿袜子,我要指出这一点,因为在太空中冻伤是一个真正的威胁。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