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陈正道
编剧: 任鹏 / 陈正道
主演: 徐峥 / 莫文蔚 / 胡静 / 吕中 / 王耀庆 / 杨凯迪
类型: 剧情 / 悬疑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4-04-29(中国大陆)
片长: 102分钟
又名: 催眠档案之彻夜未眠 / The Great Hypnotist
IMDb链接: tt3720058
看完首映,见了陈正道和莫文蔚。小小的现场互动还是能够体会到主创的心意。全国限量300份的小礼物,导演问了两个问题:第一,电影里那部出事的公交车,车牌你们还记得么?第二,按照时间顺序,徐和莫二人当中的第一次催眠是谁实施的?
这实际上确实是两个十分讨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说实在的,没想到现场真的有那么几位不知是事先做足功课还是记忆力真心超250的,竟然一口爆出了风8开头的车牌号。
第二个问题,才是剧情细节的关键。
故事的主体发生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傍晚。
—————————————我是休息分割线———————————
徐瑞林(徐峥 饰)正打算结束一天的诊疗时,发现当日还有一位患者任小妍(莫文蔚 饰)在等候着他。阴阳眼是缠绕着任小妍的魔咒,她所说的故事似是而非,但并不能说服自负的心理医生。诊疗的过程中,破绽、线索、幕后黑手在记忆深处被挖掘 重组。自以为在催眠时,却陷入更深层的循环中。徐瑞林倒下的那一刻,观众才恍然大悟——谁才是真正的“病人”。
这是个讲述救赎的故事。一生有很多遗憾和后悔,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片记忆,可能会沉淀成心头利刃上面压下来的大石块。
徐瑞林是完美主义者,是一个正常的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灾难时慌乱了,求生了,放弃了。他无法原谅自己的那种背叛,是对爱人和挚友无法同生共死 奋力一搏的遗憾。从沉下去的汽车里游出的那刻,他看见明明还有一线生机的爱人手指微动,却还是毅然地游了出来。良心、爱心、信心这些准则让他从自责到自 残。
"不能被原谅”,就是压在徐瑞林心中的那条诅咒。
原谅,就心理而言是一种对现实的认可,是将拧巴是事情理顺。
当现实在记忆中还原,人才能活在一个顺理成章的环境里。这里的“现实”是被大众认可的现实,不针对“你永远活在我的心里”这种现实。不能接受 现实的情况,是人对潜意识的否定。记忆能够被篡改,意识会发生扭曲。当这些在哪里出现错误的时候,终一瞬,你会突然发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因此,当徐瑞林认识到自己的爱人挚友再也回不来了,他是真的爱他们,他们“会”原谅自己的时候。他寻求救赎的本能,让自己选择了相信这一切。 纠结爱人和挚友是否会真的原谅徐瑞林的失误?我们无从问起,真相也永远没有真相。这种原谅,并不是徐瑞林寻找到他人的谅解。而是他最终,自己愿意相信自己 是可以被救赎的。
看到这一点曙光,才有了本文开头的第二个答案。在徐、任之间,究竟是谁最开始实施催眠。答案是他们的老师。
徐瑞林的失误,不仅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也使任小妍的未婚夫在这场事故中丧生。求得任小妍的原谅,让任对其进行治疗是成功关键的地方。为了在催眠中不被发现,任小妍在最开始就已经被他们的老师实施过一次催眠,一旦触发到可能泄露此次治疗的节点,她就会清醒过来。
鬼片在此划上句号走向科学人性的康庄大道。
任小妍最后说了这句:没有人能原谅你,只有你自己才能原谅自己。
确实,你犯了错,别人不原谅你是本分。
人之所以为人,是在心底给自己保留了一线生机。唯一能原谅你自己的人,只有你自己。放弃最后的救赎,就是无尽的深渊。
影片中段,“任小妍”被再次催眠之后,看到了一扇古旧的大门,前期的铺垫让我们相信关于她的一切诱人的谜底就在门后。在徐瑞宁的引导之下,她打开了那 扇门,就当观众和徐瑞宁都急于知道门后的真相时,顾洁用一根牙签触发了唤醒点,随之将徐瑞宁推入水中,完成了与他的角色对调,而有一定观影量的影迷大概此 时也将结局猜了个差不离。
与很多人观点相似,我也觉得《催眠大师》的解谜太过啰嗦,不厌其烦的重复甚至会让观众厌烦,也必然削弱了心理悬疑这一类型片里“恍然大悟”的快感。但考虑到市场和导演的现实情况,我觉得谨慎对待大多数观众可以理解,类型片的框架里步子迈得小一点但扎实并非坏事。
真正让我遗憾的是,《催眠大师》在叙事上存在硬伤,前半段的叙事重心和悬念,当然地集中在了“任小妍”身上,有气氛很强的鬼故事,有抽丝剥茧 的身世之谜,但波澜起伏之后,当“任小妍”身上的所有谜底就要揭开之时,忽然变成了徐瑞宁被突兀地推入水中。但这并不足以让有经验的观众焦虑,因为他们相 信,这个延宕的悬念会在结尾与大悬念同时揭晓,也许会形成再次的身份互换,让两个人物的情感线有交缠和对抗,从而爆发出更大的张力。这种处理方式,在类型 片中并不罕见,比如《搏击俱乐部》。
可惜虽然情节上二人真的发生了强烈的联系,但情感上的交缠却很弱,更致命的是,顾洁身上的悬念并未被揭晓。这样一来,《催眠大师》在叙事上就 有了极为明显的缺陷,即虽然顾洁的行为在影片设置里是逻辑合理的,但后半部分被简单带过的情感线和未解决的悬念,使得这个人物及其前半部分扣人心弦的故事 都变成了功能性的存在,那些故事和推理也就成为了纯粹装神弄鬼的奇观展示,让全片的逼格立降。
事实上,单一悬念也就导致了二次高潮的缺乏,而这正是一部心理悬疑片往往能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地方:反转之后再反转,在很短的时间里让另一个 隐藏很深的伏笔爆发,从而给观众以颠覆感。甚至推翻前面所有的逻辑,这就更能达到长久的惊悚效果:因为观众已经习惯于影片前面所塑造的逻辑,并在这样的叙 事里获得了安全感,而反转的反转则打破了这种安全感,这是观众所真正惧怕的,也从而能达到真正的心理惊悚。经典例子太多了,“Identity”, “The Usual Suspects”,"Shutter Island"皆是如此。
对于《催眠大师》来说,这样的反转本来是水到渠成的,从设置上来讲,顾洁和徐瑞宁有足够的瓜葛,很容易植入合理的隐情;而在叙事结构上,那扇被打开的门后未被展示的空间,正是放入反转的绝佳场所。既然出现了那扇门,那就应该让最令人恐怖的真相出现在门后。
在我看来,起码有两种处理方式,它们在叙事上可行,在逻辑上合理,在情感上也比“只有自己能原谅自己”更深邃。
第一种,是顾洁对徐瑞宁的恨,那扇门后是正是她意识里对徐瑞宁害死她未婚夫的深深怨恨。反转在于,那个安全而矫情的“自己原谅自己”的解心结 模式被打破了,你自己可以原谅自己,但被伤害的人永远也不会原谅你。这种处理方式的难度在于,要想让其更有力度,最好是顾洁在催眠过程中隐秘地对徐瑞宁植 入了更深的心结,比如就让他看到门后的怨念,让徐瑞宁看到他给别人带来的痛苦,而表面的治疗则让他的自责埋藏得更深更不容易被去除。这是一种复仇式的反 转,角色经历了第二次的身份转变,惊悚感会很强。
但第一种还是没能跟顾洁的身世即前半部分的叙事产生有机联系。所以我觉得第二种设置可能更好。前半部分抽丝剥茧的推理,让我们知道顾洁经历了 两次被遗弃,在“暴露真实自己给徐”的治疗思路下,我们可以确信这正是她最大的心结所在,就是“被爱的人抛弃”。徐瑞宁的心结在于害死了自己所爱的人,但 他最后得到了”一辈子“这个答案,从爱情本身上面得到了安慰,死亡甚至强化了爱情(如同所有不朽的爱情故事一样)。但顾洁害怕的则是被爱抛弃,因为她已经 经历了两次这样的抛弃,第二次更是因为被别人(弟弟)抢走了养父母的爱。前半部分的剧情,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对于被抛弃、得不到爱的恐惧,是顾洁最大的心 结。
如此一来,那扇门后所隐藏的东西就很明显了:即顾洁的未婚夫也抛弃了她。那个情意绵绵的情歌只是她骗自己的谎言,未婚夫早已移情别恋(难道王 耀庆不就是专演这样角色的么!)那辆车上没有顾洁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早已分手。这样的处理只需要加一分钟的剧情:前面全部保留,最后不甘心的徐瑞宁一定要 看到门后顾洁的真相,于是趁她放松而催眠她,然后看到未婚夫早已不爱她,跟养父母一样为了新人而抛弃了她。她永远是那个手握谎言,被所爱的人抛弃的,独自 坐上摩天轮的小女孩。
徐瑞宁对小女孩说,该放下了。小女孩说,难的不在放下,而是不被别人放下。
这是一种我更喜欢的,更含蓄的颠覆。全片的逻辑和着力点在于,人可以通过自我或者专业人士的心理干预,来摆脱不良情绪、阴影和状态。但这样的颠覆让我们认识到,这其实是无效的,你能很努力地干涉和控制自己,但控制不了命运,比如不能让一个人不去不爱你。
无论怎样,《催眠大师》都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类型片,是值得鼓励的。在我看来,他们已经找到了正确的大门,并打开了它,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那扇门后是什么吧。
编剧: 任鹏 / 陈正道
主演: 徐峥 / 莫文蔚 / 胡静 / 吕中 / 王耀庆 / 杨凯迪
类型: 剧情 / 悬疑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4-04-29(中国大陆)
片长: 102分钟
又名: 催眠档案之彻夜未眠 / The Great Hypnotist
IMDb链接: tt3720058
看完首映,见了陈正道和莫文蔚。小小的现场互动还是能够体会到主创的心意。全国限量300份的小礼物,导演问了两个问题:第一,电影里那部出事的公交车,车牌你们还记得么?第二,按照时间顺序,徐和莫二人当中的第一次催眠是谁实施的?
这实际上确实是两个十分讨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说实在的,没想到现场真的有那么几位不知是事先做足功课还是记忆力真心超250的,竟然一口爆出了风8开头的车牌号。
第二个问题,才是剧情细节的关键。
故事的主体发生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傍晚。
—————————————我是休息分割线———————————
徐瑞林(徐峥 饰)正打算结束一天的诊疗时,发现当日还有一位患者任小妍(莫文蔚 饰)在等候着他。阴阳眼是缠绕着任小妍的魔咒,她所说的故事似是而非,但并不能说服自负的心理医生。诊疗的过程中,破绽、线索、幕后黑手在记忆深处被挖掘 重组。自以为在催眠时,却陷入更深层的循环中。徐瑞林倒下的那一刻,观众才恍然大悟——谁才是真正的“病人”。
这是个讲述救赎的故事。一生有很多遗憾和后悔,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片记忆,可能会沉淀成心头利刃上面压下来的大石块。
徐瑞林是完美主义者,是一个正常的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灾难时慌乱了,求生了,放弃了。他无法原谅自己的那种背叛,是对爱人和挚友无法同生共死 奋力一搏的遗憾。从沉下去的汽车里游出的那刻,他看见明明还有一线生机的爱人手指微动,却还是毅然地游了出来。良心、爱心、信心这些准则让他从自责到自 残。
"不能被原谅”,就是压在徐瑞林心中的那条诅咒。
原谅,就心理而言是一种对现实的认可,是将拧巴是事情理顺。
当现实在记忆中还原,人才能活在一个顺理成章的环境里。这里的“现实”是被大众认可的现实,不针对“你永远活在我的心里”这种现实。不能接受 现实的情况,是人对潜意识的否定。记忆能够被篡改,意识会发生扭曲。当这些在哪里出现错误的时候,终一瞬,你会突然发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因此,当徐瑞林认识到自己的爱人挚友再也回不来了,他是真的爱他们,他们“会”原谅自己的时候。他寻求救赎的本能,让自己选择了相信这一切。 纠结爱人和挚友是否会真的原谅徐瑞林的失误?我们无从问起,真相也永远没有真相。这种原谅,并不是徐瑞林寻找到他人的谅解。而是他最终,自己愿意相信自己 是可以被救赎的。
看到这一点曙光,才有了本文开头的第二个答案。在徐、任之间,究竟是谁最开始实施催眠。答案是他们的老师。
徐瑞林的失误,不仅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也使任小妍的未婚夫在这场事故中丧生。求得任小妍的原谅,让任对其进行治疗是成功关键的地方。为了在催眠中不被发现,任小妍在最开始就已经被他们的老师实施过一次催眠,一旦触发到可能泄露此次治疗的节点,她就会清醒过来。
鬼片在此划上句号走向科学人性的康庄大道。
任小妍最后说了这句:没有人能原谅你,只有你自己才能原谅自己。
确实,你犯了错,别人不原谅你是本分。
人之所以为人,是在心底给自己保留了一线生机。唯一能原谅你自己的人,只有你自己。放弃最后的救赎,就是无尽的深渊。
影片中段,“任小妍”被再次催眠之后,看到了一扇古旧的大门,前期的铺垫让我们相信关于她的一切诱人的谜底就在门后。在徐瑞宁的引导之下,她打开了那 扇门,就当观众和徐瑞宁都急于知道门后的真相时,顾洁用一根牙签触发了唤醒点,随之将徐瑞宁推入水中,完成了与他的角色对调,而有一定观影量的影迷大概此 时也将结局猜了个差不离。
与很多人观点相似,我也觉得《催眠大师》的解谜太过啰嗦,不厌其烦的重复甚至会让观众厌烦,也必然削弱了心理悬疑这一类型片里“恍然大悟”的快感。但考虑到市场和导演的现实情况,我觉得谨慎对待大多数观众可以理解,类型片的框架里步子迈得小一点但扎实并非坏事。
真正让我遗憾的是,《催眠大师》在叙事上存在硬伤,前半段的叙事重心和悬念,当然地集中在了“任小妍”身上,有气氛很强的鬼故事,有抽丝剥茧 的身世之谜,但波澜起伏之后,当“任小妍”身上的所有谜底就要揭开之时,忽然变成了徐瑞宁被突兀地推入水中。但这并不足以让有经验的观众焦虑,因为他们相 信,这个延宕的悬念会在结尾与大悬念同时揭晓,也许会形成再次的身份互换,让两个人物的情感线有交缠和对抗,从而爆发出更大的张力。这种处理方式,在类型 片中并不罕见,比如《搏击俱乐部》。
可惜虽然情节上二人真的发生了强烈的联系,但情感上的交缠却很弱,更致命的是,顾洁身上的悬念并未被揭晓。这样一来,《催眠大师》在叙事上就 有了极为明显的缺陷,即虽然顾洁的行为在影片设置里是逻辑合理的,但后半部分被简单带过的情感线和未解决的悬念,使得这个人物及其前半部分扣人心弦的故事 都变成了功能性的存在,那些故事和推理也就成为了纯粹装神弄鬼的奇观展示,让全片的逼格立降。
事实上,单一悬念也就导致了二次高潮的缺乏,而这正是一部心理悬疑片往往能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地方:反转之后再反转,在很短的时间里让另一个 隐藏很深的伏笔爆发,从而给观众以颠覆感。甚至推翻前面所有的逻辑,这就更能达到长久的惊悚效果:因为观众已经习惯于影片前面所塑造的逻辑,并在这样的叙 事里获得了安全感,而反转的反转则打破了这种安全感,这是观众所真正惧怕的,也从而能达到真正的心理惊悚。经典例子太多了,“Identity”, “The Usual Suspects”,"Shutter Island"皆是如此。
对于《催眠大师》来说,这样的反转本来是水到渠成的,从设置上来讲,顾洁和徐瑞宁有足够的瓜葛,很容易植入合理的隐情;而在叙事结构上,那扇被打开的门后未被展示的空间,正是放入反转的绝佳场所。既然出现了那扇门,那就应该让最令人恐怖的真相出现在门后。
在我看来,起码有两种处理方式,它们在叙事上可行,在逻辑上合理,在情感上也比“只有自己能原谅自己”更深邃。
第一种,是顾洁对徐瑞宁的恨,那扇门后是正是她意识里对徐瑞宁害死她未婚夫的深深怨恨。反转在于,那个安全而矫情的“自己原谅自己”的解心结 模式被打破了,你自己可以原谅自己,但被伤害的人永远也不会原谅你。这种处理方式的难度在于,要想让其更有力度,最好是顾洁在催眠过程中隐秘地对徐瑞宁植 入了更深的心结,比如就让他看到门后的怨念,让徐瑞宁看到他给别人带来的痛苦,而表面的治疗则让他的自责埋藏得更深更不容易被去除。这是一种复仇式的反 转,角色经历了第二次的身份转变,惊悚感会很强。
但第一种还是没能跟顾洁的身世即前半部分的叙事产生有机联系。所以我觉得第二种设置可能更好。前半部分抽丝剥茧的推理,让我们知道顾洁经历了 两次被遗弃,在“暴露真实自己给徐”的治疗思路下,我们可以确信这正是她最大的心结所在,就是“被爱的人抛弃”。徐瑞宁的心结在于害死了自己所爱的人,但 他最后得到了”一辈子“这个答案,从爱情本身上面得到了安慰,死亡甚至强化了爱情(如同所有不朽的爱情故事一样)。但顾洁害怕的则是被爱抛弃,因为她已经 经历了两次这样的抛弃,第二次更是因为被别人(弟弟)抢走了养父母的爱。前半部分的剧情,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对于被抛弃、得不到爱的恐惧,是顾洁最大的心 结。
如此一来,那扇门后所隐藏的东西就很明显了:即顾洁的未婚夫也抛弃了她。那个情意绵绵的情歌只是她骗自己的谎言,未婚夫早已移情别恋(难道王 耀庆不就是专演这样角色的么!)那辆车上没有顾洁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早已分手。这样的处理只需要加一分钟的剧情:前面全部保留,最后不甘心的徐瑞宁一定要 看到门后顾洁的真相,于是趁她放松而催眠她,然后看到未婚夫早已不爱她,跟养父母一样为了新人而抛弃了她。她永远是那个手握谎言,被所爱的人抛弃的,独自 坐上摩天轮的小女孩。
徐瑞宁对小女孩说,该放下了。小女孩说,难的不在放下,而是不被别人放下。
这是一种我更喜欢的,更含蓄的颠覆。全片的逻辑和着力点在于,人可以通过自我或者专业人士的心理干预,来摆脱不良情绪、阴影和状态。但这样的颠覆让我们认识到,这其实是无效的,你能很努力地干涉和控制自己,但控制不了命运,比如不能让一个人不去不爱你。
无论怎样,《催眠大师》都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类型片,是值得鼓励的。在我看来,他们已经找到了正确的大门,并打开了它,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那扇门后是什么吧。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