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骤变前夕 创痛下的温情脉脉《给我一个爸》

导演扬·斯维拉克
编剧帕维尔·陶西格 / 兹旦内克·斯维拉克
主演兹旦内克·斯维拉克 / 安德列·查利蒙 / 利布谢·沙弗兰科娃 / 翁德雷·维特希 / 史黛拉·查娜克娃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捷克 / 英国 / 法国
语言: 斯洛伐克语 / 捷克语 / 俄语
上映日期: 1996-05-15(捷克) / 1996-08-30(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105 分钟 / 111分钟(导演剪辑版)
又名: 游子 / 柯里亚 / Kolya
IMDb链接: tt0116790







大提琴演奏家鲁卡在一次丧礼伴奏服务的间隙,用拉大提琴的弓轻轻撩起歌女的长裙,进行了一场很有艺术性的挑逗,歌女举止端庄,神情投入,歌声悠扬,下身却扭捏难逃,间或向鲁卡抛去欲迎还休的迷离眼神。类似其他欧洲地区的所谓艺术电影,接下来一会儿的工夫,鲁卡就在他杂乱的房间迎来了歌女的投怀送抱,这时镜头逆光,人影朦胧,床上,鲁卡怀抱歌女修长的大腿当大提琴,十指漫游其上,艺术性的偷情被处理得妙趣横生。

这是影片的开头,轻松诙谐的笔触,简勒勾画出一个单身中年男子的散漫生活,从他与朋友不甚融洽的闲聊中,我们可以得知他基本上不快乐,很孤独,但逍遥,他曾经是国家交响乐团的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如今潦倒到为死人演奏的境地,其间的原委刚开始交代得不是很明确,但慢慢地,影片抽丝剥茧地给出了一个关乎时代转变的现实背景,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变革很有意思地紧密联系在一起,鲁卡的一切遭遇来自他对苏联人的不友好,一面迟迟未肯插上的苏联国旗表明一位捷克艺术家的政治良知。

有时候立场就是一种命运,在1988年的东欧,这样一个风云四起的政治环境下,尤其显得残酷,命运足够离奇的是,鲁卡的冷清生活却因为一个苏联小孩的介入而开始改变,温情不断涌现,令鲁卡措手不及。

因为缺钱,鲁卡同意和一个苏联女人假结婚以获得一笔酬劳,而苏联女人也由此获得捷克身份。苏联女人婚后很快凭捷克身份去了西德并滞留那里(那个时代叫“叛逃”),把五岁的儿子柯利亚留在了布拉格的祖母家,恰巧祖母出车祸死了,柯利亚被送到他的假继父鲁卡家中,于是苏联小孩与捷克老男人之间有了一段美丽的和平共处。

从柯利亚惶恐的眼神到过马路时紧张拉住鲁卡宽厚的大手,从鲁卡在柯利亚初来乍到时的哭笑不得到柯利亚在地铁走丢后的急噪不安,从试探到关爱,从不厌其烦到依依不舍,演绎了感人的“父子”情深。显然,这段深情不仅仅讲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它寄托了导演对两个民族的美好祝福,这样的氛围下,一个民族的创伤被一份无私的爱稀释,影片气度显得非凡。



一个捷克男人,五十五岁,坚定的婚姻反对者,秉承独身主义,拉大提琴,有时和女人约约会,为了赚点钱,和一个俄国女人假结婚,女人逃到德国去,留下一个五岁小男孩,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louka说有些捷克老母鸡生了俄国鸡蛋却不自知的时候笑死我了哈哈····好多丰富有趣的小细节,穿着新鞋子在地铁上担心着被踩,与飞进窗户的鸽子对话,给木偶举行葬礼之类的,看起来特别亲切与温暖。而Kolja发烧时的那一段蒙太奇太奇妙了,充满童真啊······

诗意的城市,温暖的镜头。不同于其他着笔于同时代的影片所惯有的阴暗格调或嘲讽口吻,一个混乱时局下充满着童话和艺术气息的故事在导演的轻声诉说中缓缓向你展开。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真的很棒。



影片背景:

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和“天鹅绒革命”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意在削弱苏联共产党对捷克的控制,在国内掀起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苏联决定对捷克进行武装干涉。8月20日晚,苏联以“机械事故,要求迫降”为由,在布拉格机场降落了一架民航客机。数十名突击队员迅速占领机场。几分钟后,苏军空降师直扑布拉格。21日凌晨,苏联军队就占领了布拉格。进攻6小时后之后,苏军控制了捷克全境。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国际政治事件,标志着华约内部的裂痕已经渐渐显现,被视为东欧剧变的前奏和导火索。

“天鹅绒革命”狭义上是指捷克于1989年11月发生的反对共产党统治的民主革命。从广义上讲,天鹅绒革命是与暴力革命相对比而来,指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就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如天鹅绒般平和柔滑。捷克的民主化运动在1968年遭到苏联的镇压,但是国内对捷克共产党统治不满的知识分子仍然在以地下的方式活动。比如我们所熟悉的米兰·昆德拉,伊凡·克里玛等。

1989年11月17日,首都布拉格出现超过十万人的游行活动,要求推动捷克民主化和实现和平转移政权。1993年,捷克宣布独立。

影片概述:

卢卡,55岁的捷克未婚老男人是捷克国家爱乐乐团的大提琴手,由于弟弟从东方阵营叛逃到西方,而失去了在爱乐乐团的演奏资格,为了赡养年迈的母亲,卢卡只能和同伴们在葬礼上为人们演奏哀乐和为墓园管理处描墓碑。卢卡身上有着独身男子的游戏习性,保持着对异性的强烈需求。迫于窘困的经济状况,卢卡答应了与一名苏联女子假结婚。不想,婚后两天,卢卡的“太太”通过获得的捷克国籍逃到德国与情人相会,并且留了一个她的儿子苏联小男孩柯利亚。卢卡只会一点俄语,柯利亚完全听不懂捷克话,这一大一小就开始了一段深沉的父子之情。

影片解读:

一、对人物设置隐喻的表现:

捷克斯洛伐克在地理上位于欧洲中部,处于西欧和苏联的夹缝之中,这种夹缝中的生存不仅仅体现在地理位置上,更体现在意识形态上。捷克在苏联的高压控制之下,国内一片死气沉沉。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片人物设置
的巧妙之处就显现出来。

一直受苏联控制,被当作“儿子”一样对待的捷克,在影片的语境中被隐喻为一个高大沧桑的成年人——卢卡;而一直以“爸爸”身份控制捷克的苏联则被隐喻成需要保护、弱小的孩子——柯利亚。由于柯利亚是卢卡的假太太留下的拖油瓶,两人的心理又被赋予了极强的隐喻色彩。卢卡被迫以继父的身份从社会福利局接养了柯利亚,极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而柯利亚则感到被抛弃,无助和无希望。被侵略的捷克在影片中成了父亲,强大的苏联成了小男孩,并且叫老男人爸爸,这样复仇式的人物设计迎合了捷克的民众,使他们在心里上获得欢愉,积压了许久的民族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

二、影片中对女性的表现:

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有卢卡年迈的母亲,她极度的憎恨苏联人;年轻的葬礼演唱的女歌手,她在演唱时由于卢卡的挑逗而唱破了音,同时,她也卢卡保持着固定的性关系;卢卡的朋友教俄语的女教师,她为孤单的柯利亚用俄语讲故事;年轻的女大提琴手,想要拜卢卡为师,两人在教学期间完成了“艺术家”式的灵魂交流。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影片中对女性的设置和表现依然是男性的俯视视角。导演中镜头语言建构了男女的性别身份。女性是被看的,不理智的,被挑逗的,被需要,被哄骗,被玩弄的对象。女性只有在照料孩子,表现母性,讲故事,解决生理需求时出现,被物化为一种工具,成为了导演的一颗棋子。

三、对白的设计:

柯利亚从小在苏联长大,受到苏联文化的强烈影响。但孩子的世界观中没有绝对的对立,并且,他不明白也无法明白意识形态的敌对,会让大人们的世界非敌即友。

两次设置极好的对白。

卢卡和柯利亚躺在大床上,窗外苏联的坦克呼啸而过。
柯利亚:是我们的人吗?
卢卡:不,是你们的人。
柯利亚:他们是去莫斯科么?
卢卡:不,他们要留在这儿,很不幸。
柯利亚:就像我一样。

柯利亚的世界只有“我”和“非我”的概念。而卢卡作为成年人,则已经不再用如此简单的范围去划定和判断这个世界。

卢卡被公寓的管理员催促在窗户上贴上苏联和捷克的国旗。
柯利亚:我们的,漂亮的。(俄语中,这词既有漂亮的含义,又有红色的含义。)
卢卡:跟我红色的内裤差不多。
卢卡的故意曲解柯利亚的话,带有极强的民族情绪,并且通过亵渎苏联的国旗来达到疏解自己情绪的目的。


除上述之外,影片的镜头运用和镜头语言也非常值得称道,对比蒙太奇和抒情蒙太奇的技法虽然老套但也不失艺术活力。用一个民族的情绪去冲击奥斯卡,导演和卢卡的扮演者导演的爸爸,是十分精明的。

综上所述,这部电影,我给三颗星。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对于政治之动荡,恐怕东欧人算是体会很深的了,两次大战到后来的冷战,中间是大国倾轧和意识形态的折腾,对于此,有人愤然抨击,也有人旁敲侧击,形成了东欧电影特色鲜明的荒诞和黑色幽默风格。捷克电影奇才辈出,将黑幽风格更是运用的炉火纯青,在《给我一个爸》中,黑幽风格仍存,但是并非那么癫狂,而是更多温情和小人物的善良,动荡的历史磨灭不了人性中单纯的东西,一对“父子”间的情感让我们看到了对于压抑人性的时代,普通人对良子坚守的坚定态度。

        本片的背景看上去压抑,但是表现中一直显得很欢乐,路卡本是大提琴手,但是因为那个时代定义的诡异的思想问题,没法在乐团工作,只能给殡仪馆做伴奏,同时靠修补墓碑捞些外快。这样的命运咋一看很悲惨,很郁闷,很怀才不遇,但是路卡看起来怡然自得,每天赶场奔忙,忽悠下老太太花钱给墓碑上金,更以独特的魅力时不时跟美女尽鱼水之欢。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并不那么“高尚”的小人物,有些小私心,有些小狡黠,有些小乐趣,而这首先就是一个对那时政治的反讽与不屑,路卡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存在感的人,在一个教育人们一会为这个牺牲,一会为那个奋斗终身的年代,更多人如他一般,为了生计奔波,在平凡生活中尽可能的享受欢乐,他因为不合理的原因被剥夺了在乐团“高尚”的工作的权利,他当然也可以回应以坦然处之的凡人之乐。

        在去“高尚”化后,本片一个有趣的发展是,在卑微中却升起了平凡人的善良与伟大。路卡为了生活,为了买车,对一切捞外快的机会都会考虑。所以,面对一个假结婚的机会,他犹豫和推脱后,还是答应下来。这起婚姻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伤痛的表现,一个苏联女人,为了去西德追求更好的生活,不得不以此方式留在捷克,进而辗转前往西德,她成功的离去,却没有带走她的儿子科里亚,以这样的方式去寻得美好生活,甚至需要出于自私和无奈抛下骨肉,这起假结婚以闹剧的形式展开,以路卡手忙脚乱的面对一个新添的“儿子”收尾,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喜感,却也让观众自然的体会时代的扭曲和伤痛。路卡与“儿子”的故事就是一个类似题材故事的通常推进轨迹,是一个男人身上的父爱被不断带出的过程,是一个成人向孩子学会纯真的过程。而不同的历史背景有造成了这个看似正常的感情故事细节上的不同,如片中一个细节,苏军军队的车辆从路卡家旁经过,科里亚与苏联士兵的逗乐,当时的捷克正在苏联强权下压抑的存在,而看似强大的苏联,背后却也有其扭曲制度下造成的如科里亚这样的苏联弃子,有些反讽,有些悲哀。

        路卡抚养着这个孩子,也从中体会到了更多人间单纯的美好,外在表现上,我们常常感觉成人为孩子铸造了一个可以安心成长的城堡,而在精神层面,却常常是孩子为成人制造了一个慰藉心灵,感受美好的城堡。科里亚就是路卡的城堡,在压抑的年代,他总可以从孩子微笑的脸庞寻得快乐,也让他有勇气去为了生活奔忙。整部电影透着温暖的色调,温暖的音乐,你隐隐感受到时代的创伤和压抑,却又很快被一份父子的温情所感染,而或许这正是这部影片的意图,用爱与试图将爱消解为空洞的立场和符号的政治抗争,伴随着这份坚韧的爱,更多人等到了时局发生变化,而当扭曲人性的环境消失,科里亚也得以回到母亲身边。这部影片以浓浓的温情让政治淡淡的被消解,常常,当我们期待一个更阳光的环境时,需要的或许是先让自己的内心保持阳光的一面,就如路卡,去爱一个孩子,并从中获得更多让自己坚持的阳光,坚守自己的一片温暖空间。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9589f119d367a577dbb4bd01.html



   《KOLYA》是一部令我惊喜的影片。封面是一个老头并不动人的面孔,加上简介中提到的东欧政局之类的令我头疼的政治问题,以为是一部沉闷的片子。谁知道竟看得我时时开怀大笑,而且心中充满了温暖的感觉,真是意外的收获。
      KOLYA是个5岁男孩子的名字,他妈妈为了离开苏联,和一个拉大提琴的捷克老头假结而获得了捷克的国籍,但没多久又和男朋友跑到德国去了,为了能出国而把他留给了在捷克的奶奶。而奶奶忽发心脏病入院后,孩子便只能跟这个假结婚的继父在一起了。初到陌生老头的家里,孩子无声地抽泣着、很倔强地不理老头。但毕竟是孩子,过了两天,便逐渐地熟悉起来,跟老头很亲近。孩子的天真和可爱真是具有杀伤力,那样的眼神和表情真是令人难以拒绝,难怪连坚持单身的老头都无法解释自己对他的关心。
     老头是个出色的大提琴手,由于政治的原因,从交响乐团被发落到殡葬馆给死人演奏。老头还通过给人描墓碑上的字挣些外快,生活拮据却也风流快活,还有几个不固定的女朋友。老头抗拒婚姻,对假结婚也是因为欠债被迫同意的。因此更对多个孩子毫无心理准备,在见到孩子后便想方设法急于摆脱,在孩子的奶奶病逝后,又给儿童福利院写信。但随着日子过去,对孩子由同情变得喜爱,以至后来为了不让福利院把孩子带走,反而还跟孩子跑到别处躲了起来。与孩子语言不通的老头,给自己会俄语的某个情人打电话,为了让她在电话里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四处去玩;为了孩子能看上已放完的电影,买了足够重新放映的电影票。孩子病了时悉心照顾,令喜欢他的女同事都感动于他对孩子的关心,而终于与他走到一起。在付给孩子爱心的同时,他也在与孩子的共处中得到了爱与快乐,尤其是在后来孩子主动地抱着他亲吻、并叫他爸爸的时候。最终,苏联解体,撤离捷克,孩子的母亲得于回来领走了孩子;老头也恢复了交响乐团的演出,而与他一起的女友,也孕育着他自己的孩子。
      这是个充满温情的电影,把冰冷的政治淡化成滑稽的笑料,从细节处描绘着人与人之间坚冰的消融,在不动声色中感人于无形。
      只是有个小疑问始终在心中,5岁的KOLYA时常想念奶奶,甚至会一个人洗澡时,拿起花洒当电话向奶奶诉说,但是却从未曾提起自己母亲。我不知道这是导演怎样的用意,是指这年幼的孩子完全明白自己被母亲滞留的境地吗,还是有什么政治性的暗指,例如对于动荡革局的未知和无奈?算了,也许是我想太多了吧。看得愉快,就够了。



《Kolya》的中文翻译名是《给我一个爸》父与子齐上阵,这样一部片子,诙谐中带点温暖,政治中搀杂感情,尚属不错。
一个五十五岁的独身主义男人,捷克人,拉大提琴,生活拮据。
为了买一辆车而不得以假结婚,女方是俄罗斯人,携带一个五岁的小孩,年轻貌美。
可是结婚不到几天,女人便远走去了西德,寻找男友。
孩子留下了,祖母病故了,小哥耶被送到了法律名义的父亲处。
面对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小家伙,本就不爽的老头更加头疼不已。
从开始寄居一晚,到不得以继续留下来,小哥耶从不说话,到亲切的给老头一个吻“晚安,爹。”
其中东欧政治问题被扩大开来,我对这实在不了解,但相比历史上惯性的做法多少也能感同身受。
一个被排挤的俄国人,一个只会说捷克语的捷克人,讨论窗子上国旗是你们的,还是我们的时的执着样,令人看时容易被小孩子的单纯打动,被老人的真诚折服。
渐渐,从开始时的排斥,转变为,可爱的老爹为了小哥耶容易入眠,特意找人在电话中讲故事;生病时,担心、认真、谨慎的留守看护;为了小哥耶不难过,买了五人票看专场电影;地铁站,盲目到不知所措的寻找丢失的小哥耶;庆祝生日,特意买了蛋糕送了大礼……
这些,虽然微小但足够温暖人心的情节,被很好的刻录下来。
虽然不是大感动,但仍然在小哥耶初次握老爹手,浴缸里独自拿着蓬头讲电话时,眼角悄悄湿润。
一个孩子,可能没有所谓的演技如何,但是那些纯真的表演恰是最能衔接内心的弦。
交响乐适时的奏起,政治问题会有解决的一天,离开的母亲也会有领走孩子的一天。
老爹站在那里,面对反光镜中的自己,说一句:后悔有期。
影片虽然结束,你会否还想起小哥耶骑在老头肩膀上时,开心到手足无措呢?
无关利益,无关社会,无关贫穷,无关种族,无关一切,只是最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相濡以沫。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

《3D 肉蒲团之极乐宝鉴》人生是一场大春宫

    更新描述或海报 查看原图 导演 : 孙立基 编剧 : 萧若元 / 萧定一 / 胡耀辉 主演 : 叶山豪 / 蓝心妍 / 松野井雅 / 周防雪子 / 雷凯欣 / 更多... 类型: 情色 官方网站: 3dsexzen.com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2011-04-14(中国香港) 片长: 129分钟            又是一部《肉蒲团》主题的情色电影。与众不同的是,《3D 肉蒲团之极乐宝鉴》的宣传语则是“全球首次3D情欲电影”。于是且不说这部电影是好是坏,它在电影史上的意义都是空前的。时代变了,这再也不是十几年前躲在小电影院偷偷摸摸看成人电影的年代了,人们终于堂而皇之地将情色电影搬上大荧幕,这是人性解放的时代。很多观众抱着猎奇的心理,不远千里地来一睹其风采,盛况空前。        《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由中国3D及一元制作室有限公司出品,投资逾港币二千五百万, 萧若元、萧定一监制,孙立基导演,叶山豪、蓝燕、原纱央莉、周防雪子、雷凯欣、及何华超领衔主演,于4月14日香港上映,全球其他国家均有同时上映。该片阵容豪华,声势浩大,帅哥美女如云,共同演绎了一场荒诞奇淫的情色大戏。         《肉蒲团》的故事梗概很多人都比较熟,我就不多加赘述了。《3D肉蒲团》则是在原著《肉蒲团》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而成,并没有换汤不换药的照搬原著。3D版一出场就是宁王光天化日之下调戏观音雕塑,峨眉山上高僧布袋和尚和未央生怒斥宁王时,竟被路过的宁王听到,为后面埋下了伏笔。未央生陪好友林公子去铁家提亲,未央生和铁员外的女儿铁玉香一见钟情,林公子大怒,于是投靠宁王。未央生和铁玉香日日缠绵,然而床技不佳,无法达到极乐。追求极乐的未央...

《少女潘金莲》:武松,你就使劲往下插吧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李翰祥 编剧 : 何永霖 主演 : 单立文 / 黄美贞 / 金仁淑 类型: 爱情 / 情色 /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1994-06-24(中国香港) 片长: 98分钟 又名: The Amorous Lotus Pan / The Amorous Pain IMDb链接: tt0111154 当影片最后一个场景,武松举起刀,正在为杀不杀潘金莲做最后的心理斗争的时候,豪放的潘金莲大喊“武松,你就使劲往下插吧!”,随后武松一刀结果了小潘的性命,但他确是十分的舍不得,表情痛苦的几近扭曲,他既忘不了他大哥武松的血海深仇,更忘不了和潘金莲那销魂的一夜。 李翰祥貌似对《金瓶梅》情有独钟,描写这部小说内容的风月片不止一部,早期的有《潘金莲》,中期的有《金瓶双艳》,到了晚期更是连续拍摄了《金瓶风月》和《少女潘金莲》,而这部《少女潘金莲》也基本上是他的息影之作了。本片在故事情节上借用了《金瓶梅》的相关人物和内容,但李大师并没有刻意去编写,甚至可以说没有情节,基本可以忽略。但在李翰祥的拿手好戏——床戏上,可谓是水准相当之高,从布景,到灯光,到配乐,再到演员的表演,都拿捏得十分到位,给人以相当强的艺术感觉,尤其是配乐,古筝、琵琶以及其他中国民乐乐器快慢节奏的变化,轻缓与欢快之间的变幻,配合着戏份的进行,可谓是天衣无缝。即使单独将影片配乐拿出来,也绝对让你觉得悦耳动听。 片中潘金莲和多个男人都有床戏,但最为精彩的当属和武松那场。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雨夜,小潘用药迷倒武都头,趁其熟睡之际,潜入武松房间迷奸之。屋中暖黄色背景光,时而还夹杂着闪电的紫白色亮光,将小潘的身体展示的十分美丽。整段戏份几乎都隔着一层薄纱拍摄,若隐若现的感觉更具唯美效果,再加上刚才所说的精彩配乐,可谓是风月片中的床戏典范。 影片最终的结局还是以武松杀死王婆及小潘这个惯常路线结束,也许让武松和小潘一同生活下去也许更能让人遐想,但这样做可能还是太无法让人接受,打虎英雄怎么能拜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