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李洁 / 赵天宇
主演: 徐帆 / 张婧仪 / 许亚军 / 张歆艺 / 陈明昊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1-09-19(中国大陆)
片长: 120分钟
又名: All About My Mother
IMDb: tt13649566
小长假,如果你想带妈妈去看部电影,推荐你这一部——《关于我妈的一切》。
原因有三:
1, 这是一部难得的以中老年女性生活经历为题材的电影,又是母女亲情的主题,很容易让我们与妈妈产生共鸣。
2, 电影中的母亲,因为长期为家庭付出,疏忽了身体上的病痛、延误治疗,最终患上不治之症——活生生的悲惨案例摆在那儿,要比我们平时对父母磨破嘴皮子的叮嘱发人深省得多:看看~你想像她一样吗?不想的话,那就不要忽视身体上的小毛病,有病就得看,难受不要忍着,定期体检,及时就医,避免后悔莫及~
3, 这或许是一次难得的契机,让我们可以有机会和妈妈一起哭、一起笑,在电影散场后,可以拿影片中的一些话题做引子——比如工作、比如婚恋、比如在异乡的生活、比如父母年轻时的经历……好好地聊一次。
母亲大概是我们所有人的痛点,无论你拥有怎样的母亲,一旦失去了,都是会痛苦的,她是我们来到这世上最初的联结,失去母亲是所有人的内在恐惧。
而这部电影,就是以一个女儿的视角,记录妈妈从患病到离去的过程。
电影中的母亲由徐帆饰演。
说来讽刺,虽然片名叫《关于我妈的一切》,但直到母亲的生命即将走至尽头,影片中的女儿李小美才真正开始了解自己的妈妈,而徐帆饰演的母亲季佩珍也才真正意识到,她的女儿李小美和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这像极了现实中我们与妈妈之间的关系,不是吗?
我们与父母本应是这世上最亲近的人,却因为种种原因,往往充满隔阂与误解。
在我们眼中,父母往往固执而迂腐,永远不了解我们在想什么,但事实是,他们往往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坚韧得多。
印象深刻的是,在妈妈的揭露下,李小美发现男友一直在欺骗自己,情绪激动开车走错路,差点儿撞上桥洞里的石柱子,终于忍不住崩溃,下车和已身患绝症的妈妈大吵:“你能不能别再管我?!你知不知道我来北京就是为了躲开你?!”
身为母亲的季佩珍一脸难以置信:“你留在北京不是因为你喜欢这座城市、喜欢你的工作吗?”
女儿撕心裂肺地怒吼:“不是!!我不喜欢这份工作!!我只是在得过且过!!”
季佩珍不相信,她觉得女儿在说气话——她的女儿从小就那么优秀,怎么可能没有目标、怎么可能得过且过呢??
女儿李小美却歇斯底里、气急败坏地对着妈妈跳脚:“我就是这么没用!!我根本就不优秀!!我根本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面对女儿发狂似的哭喊,季佩珍懵了,在她长久的认知中,她的女儿绝非如此——在她心中,女儿毋庸置疑的优秀、出色,配得上最光鲜的工作和完满的爱情。
面对女儿的自暴自弃、自怨自哀,季佩珍失神了,但在确认这已既成事实后,却也能迅速回神,向懦弱无力的女儿发出命令:“别哭了!站起来!”
然后从刚才的副驾换到驾驶位,娴熟地开车带女儿回家——而在几分钟前,她在女儿面前还是一位虚弱的、需要照料的重病中的母亲。
大概,身为母亲,她们早已习惯了在多种身份与人格之间相互转换了吧?
无论是面对糟糕的工作、混乱的感情还是把车稀里糊涂开进死胡同,在女儿手足无措、迷茫无助时,身为妈妈的季佩珍都在努力地想要帮助女儿李小美走出困境——尽管女儿对她的管束不但不领情,甚至充满愤恨。
“你能不能别再管我了!”是女儿李小美对妈妈季佩珍最常使用的指责,在她心中,母亲对她的控制欲早已令她发狂。
而这一切对于现实中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在我们成年后,往往会因为忙于学业或工作与父母渐行渐远,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已成为了父母家中的客人,甚至与我们的至亲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关心他们,也不知道如何让父母了解真正的我们。
片中的女儿小美,北漂多年,作为节目编导,听着光鲜,却其实一直在团队里打杂儿、背锅。
虽然在妈妈面前脾气暴戾,但在工作中面对艺人的脸色和导演的呼来喝去,李小美完全不敢表露出一丝一毫的不满,和公司里的前辈谈恋爱,对方却有老婆孩子,自己只是一个见不得光的“小三儿”……这些,都是远离家乡的她绝不会也不能让母亲知道的真实现状。
而她的母亲季佩珍却对女儿李小美充满自豪。
身为地理老师的季佩珍,在自己的退休宴上,甚至特意让同事找来一架钢琴,让女儿当场献技。
而当同事们纷纷恭维她的女儿是“天之骄女”时,季佩珍更是含笑默认——在她的心中,女儿工作光鲜、多才多艺、在北京工作,符合她对优秀的一切定义,如果说稍有瑕疵,那就是还没有恋爱,所以她特意攒了个退休宴,想把同事家优秀的男孩子们聚在一起让女儿一起见见……
对于母亲的一番苦心,李小美是极其厌烦与排斥的。
影片中有一处情节令人感慨万千。
为了和有家室的男友旅行,女儿小美原本决定假期不回家看父母,但因为男友的爽约却又临时回家,这让还在医院检查的母亲欣喜若狂,做到一半的检查也不做了,就想赶紧去火车站接女儿。
但,回到家才待了一天,因为感情受挫,六神无主的小美就和对自己关心过度的母亲产生了争执,一言不合就开始板着脸收拾东西、拉着箱子回北京——这种想回就回、想走就走的态度,既是怄气,又是对母亲的惩罚,女儿在用行动反抗着母亲的束缚:你是控制不了我的,只要你让我不舒服,我就可以随时离开你,让你拿我毫无办法!
争吵后躲在厨房收拾家务的母亲季佩珍,对女儿的离开装作不在意,镜头一转,脸上却写满了对女儿的不舍与放心不下——她深知,除了装作无动于衷,她对女儿的忤逆已没有任何回击之力,在与女儿的争执中,她早已毫无胜算。
此情此景场景,像极了我们日常与父母的争吵。
在与孩子的争执中,即使与儿女吵赢了,身为父母的一方也仍是输家。
无论在任何时代,父母与儿女之间总是会存在代沟的,一代又一代,无一例外,或许,这也是命运轮回的一种形式吧?
在电影中,季佩珍虽然只有李小美一个女儿,但在我看来,她还充当着另外两个人的母亲——她的婆婆和弟弟。
由于忙于照顾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婆婆,季佩珍疏忽了自己身体上的病痛,待发现时,即使是北京的名医也再无回天之力。
而令人感慨万千的是,在季佩珍的多个奉献对象中,早已神智不清的婆婆反而是最依赖她、最听她话的一个。
大概,只有在人返老还童、对生活只剩下最基本的依恋与生理需求的时候,才会享受于他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呵护——就像我们小时候,都是深深依恋着我们的父母的,这份纯粹的情感中曾经不掺杂任何杂质,直到我们逐渐长大,才开始对他们渐渐爱恨交织……
与此产生鲜明对比的,是季佩珍的女儿和弟弟,作为头脑清醒的成年人,他们都对季佩珍对自己的管束烦不胜烦,甚至恨之入骨。
已身患重病的季佩珍在医院治疗时,由于病痛的折磨昼夜难眠,只好掏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女儿的名字聊以自慰,同时写下的,还有她弟弟季佩奇的名字——这是两个她至死都放心不下的人。
由于她曾经亲自报警把弟弟送入戒毒所,致使弟弟对她恨之入骨,戒毒后仍然沉迷于赌博、整日游手好闲,但身为姐姐的季佩珍却依然像老母亲一样照顾、贴补着弟弟、弟媳,原因只有一个:弟弟曾是她一手带大的。
季佩珍身上这种奉献型的人格,很真实、很普遍,却并不值得提倡。
不禁想起上《儿童心理治疗》时老师讲的一段话:“每个家长在孩子幼年初学走路时都害怕孩子会跌倒、会受伤,所以格外加强防范、关注保护,殊不知,如果想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就必须让孩子先学会摔跤,没有摔过跤的孩子,反而会更容易受到更严重的伤害。”
不仅仅是学走路,做人更是如此。
身为姐姐和母亲的季佩珍,对弟弟和女儿溺爱式的照顾,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剥夺他们自我的独立与成长,剥夺了他们承担后果的责任与权利——他们对季佩珍的愤怒与憎恶,在心理学上,其实是非常正常的反抗。
每一个被父母溺爱的孩子,无一例外都会憎恨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被剥夺了本应拥有的独立成长的机会。
越是被过度保护的孩子,越可能缺少抵制诱惑的能力,一生一事无成,因为他们缺少试错的机会,也不知该如何成熟地应对挫折。
另外想说,饰演弟弟季佩奇的演员陈明昊演的真是太好了,片尾大年夜,到姐姐家吃饺子的那一幕绝对是整部影片的亮点——先是用手抓着吃饺子,体现角色粗俗与蛮横的性格底色,吃了几口,又想起了什么,生硬地谦让着把盘子往姐姐面前轻轻一推:“你也吃。”
克制却充满深情的表演令人动容。
影片的结尾温暖而感伤。
乐观坚强,一直喊着“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的火锅店女老板刘玫并未战胜病魔,为家人奉献一生的母亲季佩珍也并未创造医学奇迹,她们最终都离开了,令我们感叹唏嘘生命的脆弱。
普通人的人生中并未有那么多的劫后余生、人定胜天,但正是曲终人散的结局,才会更让我们体会到遗憾与珍惜。
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到当下的琐碎与矛盾,却忽略了一件事实:我们的父母,早已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渐老去,而在很多时候,我们成熟的速度是远远跟不上他们衰老的步伐的。
当我们与一个老人去争吵、去争执对错时,即使吵赢了,又有何意义?
更何况,他们不是别人,他们是我们的爸爸妈妈。
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
关于母亲的一切,你又能说出多少?
在我们的记忆中,自我们出生起,他们就已经是我们的父母,是一个中年人了,殊不知,他们也曾是父母眼中的小娃娃,也曾是青春洋溢的少男少女,在那些时候,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青春故事呢?
趁还有机会的时候,多去看看他们,多和他们聊聊天、说说话吧~
不要让本应与我们最亲的人,稀里糊涂地变成我们生命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生命总会消逝,人生并未如我们想象中那般漫长,尽量不要做让自己后悔莫及的事。
母爱令人“窒息”吗?
可以说这部片是我今年看过最感人的电影,没有之一。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部中秋档的喜剧,并没有料到它会如此戳中泪点。虽然年初时看同为母女题材的《你好,李焕英》也很喜欢,也有感动,但当时不过是眼睛湿润了几分钟。
这大概是因为,《你好,李焕英》中的母亲形象对年轻人来说实在是太理想了,以至于一部分人质疑这是不是出于子女视角的自我感动,我妈看了也说“对孩子没有要求(只希望她快乐就好)就是对她不负责”。
《关于我妈的一切》中徐帆饰演的母亲季佩珍则不同,相较于李焕英的“放羊式管理”,季佩珍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操心,影片中一个个接地气的细节(比如季佩珍做的方圆几里都能闻到味儿的蒜茄子、给女儿准备的塞满车厢、一开门就滚到地上的菜)让她更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母亲。
有句歌词说“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别人家的妈妈我不知道,但季佩珍的人设真的有点像我妈。季佩珍是地理老师,我妈是语文老师。季佩珍大概五十多岁了,看起来还很年轻,依旧保持着苗条的身材,依旧美丽端庄,衣着考究,也像我的妈妈。
和我妈不同的是,或许因为一直在中学校园里工作,影片中季佩珍给人感觉比她女儿更像个少女。徐帆把这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温柔的语调中带着几分天真,对谁都是笑盈盈的,哪怕她的丈夫和女儿总板着个脸。季佩珍这个角色可以说是命途多舛,但她一直都干劲十足,简直比二十多岁的人还有朝气。
拍这种题材很容易落入俗套,但你丝毫不用担心这是一部“苦情片”——整部电影一直情节紧凑,悬念丛生,没有拖沓,没有说教,从镜头到叙事都明快、流畅而充满温情,每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段都散发着熟悉的亲切感。
故事发生在美丽的青岛,影片的开头从一个个童话般的红色屋顶拉近主角的家——季佩珍在家中看到窗外飘过一个观测气象的白色气球,出神了一会儿,紧接着,锅里煮的东西就溢出来了,而在餐桌旁埋头看报纸的丈夫却不知道去关一下火。
别看季佩珍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她的生活其实充满烦忧——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婆婆心智已经退化得像两三岁的孩子一样,连吃饭都需要人哄;老实巴交的丈夫因为医疗事故被调去了急诊科,两年多了也不愿意跟院长申请回到手术台;女儿李小美,曾经的贴心小棉袄,现在跟自己一点都不亲,十一也不想回家,好容易回趟家,没几天就收拾行李跑了……
影片中这种母女关系可以说是非常典型——母亲想了解女儿的一切,女儿却只想离她远一点。同样是常年在外漂泊的女儿,我太了解一个人在京挣扎谋生的李小美为什么想逃离母亲,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也是个像李小美一样拧巴的人,拧巴的人很容易对自己不满意,而且越是过得不好,对自己不满意,越是孤独,越想对母亲隐藏起真实的自己。这个时候母亲的怀抱不再是儿时温柔的襁褓,女儿认为母亲无法理解自己,所以不再依赖她。
我也曾和李小美一样,给母亲的永远是不耐烦。过去有长达好几年的时间,因为母亲不看好的我的恋爱对象,我们一谈这事就要吵架,因此我也几乎从不主动和她通话。孩子“翅膀长硬了”,母亲也无可奈何。很多为家人操碎了心的母亲都会经历这种失落——丈夫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儿女忙于自己的生活,而她习惯了关心别人,因此会突然失去重心。
一个母亲的牵挂
有时觉得,我并不值得母亲这么爱我。我也很多次想要像李小美一样,一言不合就“暴走”。母亲说,有一次我离家回京时甚至都没有拥抱她一下,让她伤心了好久。
我的妈妈在性格上和季佩珍也有相似之处。大概因为小小年纪就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影片中的季佩珍是一个能力很强的女人,对女儿也有着很高的期冀。她把每个人都照顾得很好,但却不是每个人都领情。
在母女冲突的高潮,季佩珍对女儿说:人生走了岔路不要紧,还可以重新出发。此时李小美终于爆发,下车蹲在地上喊出了一直以来憋在心里的话: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努力学习只是为了离开你,我什么都不是,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季佩珍突然吼了一句:李小美,你给我站起来!李小美怔住了。
这让我想起我的妈妈,在我小学一年级语文只考了88分的时候严厉批评了我。我妈说:你对自己的要求就这么低吗?从那个时候起我知道了自己必须努力。我的母亲一直是个要强的人,所以我也是。这样的母亲永远看不得女儿认输。
李小美大部分时间都很任性,哪怕母亲的情况已经很不乐观,这也是影片的真实动人之处——没有为了煽情而制造出一种虚假的转折。她最后一次跟母亲生气,跑出病房,哭着对父亲抱怨起母亲:她什么都要管,以后谁来管我呢?
到这里很多观众都在抹眼泪,我也不例外。有了母亲,我们就不是孤立无缘。无论我们混成什么样子,身后都有母亲。不论你把自己放逐到哪里,她都会把你找到——你就是她永远的牵挂,也是她心中放不下的责任。
妈妈希望你过自己的人生
在生下李小美之前,季佩珍是一个研究气象的科研人员,这也是为什么影片开头观测气象的白气球唤起了她心中的向往。她年轻时原本有机会去南极考察,却因为怀孕而放弃了这个宝贵的机会。
现代女性时常会面临着事业与家庭的抉择,季佩珍在北京住院的病友刘玫就是一个典型的参照,她过的是一种和贤妻良母截然不同的人生。影片没有详细交代刘玫的身世,但我们可以看出,和丈夫、女儿围在身边的季佩珍相比,刘玫总是一个人。
到影片后半段我们才知道刘玫是一个火锅店的老板,事业很成功,深得员工的尊敬。虽然刘玫看起来无依无靠,但影片赋予了她乐观、开朗的性格和笑对生死的豪迈。临终之前她带着季佩珍放纵了一把,到自己店里尽情喝酒吃肉,还给了李小美一张写着“妈妈的头发”的卡片,李小美找到那家店,为妈妈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李小美想要帮助妈妈完成心愿。除夕夜,她找到了不愿意和家人团聚的舅舅季佩奇——母亲多年来的心病。大年初一的凌晨,他终于鼓起勇气来到季佩珍家中。这一幕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五大三粗的季佩奇板着个脸,直接用手去抓盘中的饺子,又把盘子递给吃季佩珍,问“你吃吗?”,季佩珍眼中泛起泪花,季佩奇也终于泣不成声。
影片的最后,李小美和父亲陪着季佩珍来到了她年轻时工作的地方,看着那片熟悉的海,母亲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而李小美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她到了南极,这个让母亲魂牵梦萦的地方。
洁白的冰川,如同母亲的怀抱一样接纳了李小美,为她的人生打开了新的篇章。母亲的爱是我们停靠的港湾,也是陪伴我们一生的慰藉。无论她在哪里,心中有妈妈,世上就有家。
关于这部电影我想说几点:1.关于题材。最近几年的题材都是关于抗击癌症,生死离别,这样的题材本身会触及到大部分人的痛点。所以在观摩这部影片的时候,几次出现情绪的不适,会有对死亡的恐惧以及亲人的离别的感伤。导演对这样的题材选择可能和疫情的背景相关,人人处于自危。导演把它巧妙的利用起来,既成了观影者共情的痛点,也成为了很好的商业卖点。2.关于演员。徐帆老师唐山的口音和表演总觉得是有点刻意,影片中两次发飙的戏,会显得非常生硬。人物情感行为的变化没有足够的驱动力,成为了情感为情节服务,叙事上的逻辑断层。总之,总体上表演略微生硬,叙事的感情表达不到位。观影期间几次被感动,其原因是此类影片所呈现的情感表达,而非故事本身。3.关于影片的矛盾。故事的情节非常拖沓,而且人物的矛盾非常松散,导致整部影评的情节线表现的支离破碎。弟弟的转变,女儿的清醒,都是人物本身的情感所致,并不是因为情节矛盾所致。在影评结尾处,导演的处理更是生硬,母亲的死亡换来的是女儿的人生觉醒。这样的情节让我十分抵触,一个女性的转变,为什么要靠另一个女性的牺牲才可以变成一种被大众定义所谓的“完美的人生”。
写完这些乱七八糟的文字,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听到她说话的声音,我随便聊了几句,挂掉电话开始忙自己的事了,生活并不是电影。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