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品方: 智元微库 OPEN MIND
副标题: 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出版年: 2020-10
页数: 276
定价: 59.8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15543424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认知觉醒》
王小波说过一句话,“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而焦虑可谓是当今人类对生活的一种的无声的愤怒,人们面对这种情绪又或者说是心态,似乎根本没有办法。而网络上却大肆利用这种心态贩卖焦虑,导致人们在浏览“克服焦虑”的文章的时候变得更加焦虑。
也许有人在浏览手机里的标题类似“如何让你不焦虑”这类文章的时候,明明知道这样的文章并不能真正拯救自己,并不能真正救治自己的“焦虑”。但是在碰到这类文章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点开文章去看。在我们点开这类文章的背后是我们内心深深的焦虑感,对生活的无力感。
如果你也和我我一样遇到这类文章会忍不住去点开,然后收藏,完了就没有然后了,让它静静地在收藏夹吃灰。你应该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大家都会这样,都会在某个阶段很焦虑。其实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这种行为以及行为背后深层次的思维模式。
焦虑的背后其实是我们过于担心未来,就像我文章开头引用的那句话一样“焦虑的原因其实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情,但又想立即看到效果。”我们担心未来,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我们想要变得更好,想要掌握技能,想要提升自己,可是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总觉得在有限的24小时内,自己能做的事情寥寥无几。于是我们焦虑到底该怎么办,到底该如何打破现状,身心都被满满的无力感所充满。
如果你现在感到焦虑,想要行动却很难踏出第一步。我想向你推荐这本书,它或许不能根治你的焦虑,(似乎根治焦虑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焦虑不可能根治,只要我们活着,每时每刻都会有让我们焦虑的问题,都有亟待解决的难题),但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你灵感,可以帮助到你,至少可以认清焦虑,帮你一定程度上减轻焦虑,重新认识焦虑。
这本书是周岭老师的《认知觉醒》,相信你读了这本书之后,一定会和作者产生思想的火花的。
这本书可以讲的点实在是太多了,就像书中周岭老师在序言中提到的一样。“更多的时候你要把它当成一本工具书,时常回顾、思考、实践、直到自己发生真正的变化,而不是一读了之,过过脑瘾。”所以说展开讲的,周岭老师的这本书有太多点值得讲,甚至很多东西光讲出来没有用,更多的得靠自己去吸收,去实践,去内化。
那先说下这三点,也是我们最关心的三个点:
1、关于焦虑:焦虑的来源,焦虑的分类,如何正确认识焦虑?
2、关于行动:是什么导致了我们行动力低下?到底该如何提升行动力?
3、关于舒适区:何为舒适区?为什么提倡走出舒适区?
一、重新认识焦虑,拥抱它
说起焦虑,去问身边 的朋友每天焦虑吗?回答否的可能寥寥无几。大多数人的日常都伴随着焦虑,焦虑成了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大到学业、工作、婚姻的选择,小到每一天要吃什么。我们无不为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所焦虑、纠结,犹豫、拿不定主意。
你以为别人跟你不一样,因为我们总觉得身边的朋友,尤其是那些做成了一两件事情的朋友,他们不会焦虑,这个想法实在是错了,每个人都会焦虑。
电视剧《士兵突击》里面七连连长高城有一句台词:日子就是问题叠着叠着问题。
没错,生活中就是布满了各种问题,想要解决问题,就要思考如何让解决问题,当行动跟不上思考,两者之间产生差距的时候,焦虑也就随之出现。
焦虑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我们更应该学会如何和它好好相处,而不是被这种情绪所主导。
在《认知觉醒》这本书中,作者周岭老师将人们的焦虑分为了这几种:
第一、完成焦虑
给自己定了太多要做的事情,但却发现自己的时间根本不够安排,计划本里写下的任务根本不能全部完成。一天下来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焦虑。
第二、定位焦虑
定位错误,即给自己身份和与之对应的目标的定位有失偏颇。那些被人们谈论的“成功案例”的出现让自己越来越焦虑。譬如“年仅二十岁就实现财务自由”之类的文章,那些文章也许是真的,但是我们没有必要拿自己和文章的主人公来进行比较,两者所处的环境不同,所经历的事情不同,物质经济条件也不同,所以我们看完一部分会产生非常沮丧的想法:为什么同样的年纪我的生活为什么还是如此地艰难?
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每个人都是特别的,走的路也不同。如果一开始给自己的定位就是错误的,那么只会让自己产生一切都来不及的错觉。而事实上只要你想做,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开始总比不做强。
第三、选择焦虑
选择焦虑恐怕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大焦虑问题,学业、院校、专业、工作、婚姻、事业。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选择,站在十字路口,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确实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生活本就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在此刻做的选择正在默默影响着你的未来。那句“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所以认真做好每一个选择,不焦虑,也不过度忧心明天。考虑自己想做什么,再问问自己能做什么,我想你可能大致会有一点思路。
第四、环境焦虑
环境焦虑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因为外界的一些既定因素,我们想做的事情做不了,这也会使人陷入持续的低效和抓狂中。
因为家庭,工作的原因,我们想做一些事情,但是真的可能就是环境限制,没法实现,这时我们不要焦虑,试着去改变自己的心态,问问自己在有限的条件里,能做什么?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是我们能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态度。
第五、难度焦虑
有些东西好像是真的有难度呢,有些书籍很难读懂,有些知识很难掌握,有些技能很难学会。我们被对于未知领域和新生事物的陌生感顿时包围。觉得自己可能真的什么都做不好,于是焦虑感席卷而来。
那如果你也和我一样,遇到有难度、有挑战的事情的时候,我觉得可以尝试去模仿、拆解。找到相同领域的大咖,看他们所做的成绩,然后去拆解,模仿。在反复的感受和体会中间去学习,掌握精髓。
总的来说,就像书中讲的一样:“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情,但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说了这么多,关于书中对焦虑的成因以及分类,最后我们来说破解焦虑的方法:别无他法,唯有行动。
王可越老师的《创新化生存》一书中有一句话:“解决焦虑最好的方式是尝试和行动。”是的,焦虑感不会凭空消失,对抗焦虑的唯一方法就是行动。
二、消除模糊,立马开始行动
行动力不足也许是我们很多人共同的一个弱点,《认知觉醒》的周岭老师也说,当年的他也曾是一个刷着微博和短视频就停不下来的人。那么最后他是如何克服了的呢?周岭老师只用了一个方法:写下来——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写下来。
如果我们想提高自己的行动力,这个步骤一定不能省略,将所要做的事情写下来,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的目标看得更清楚。因为“清晰力是行动力的前提。”
一个人如果提及自己的目标是一种模糊的状态,肯定是不行的。读了《认知觉醒》我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拖延症、行动力不足、犹豫等这些陈年陋习不是毫无病因的。每一天到了晚上的时候发现自己白天一天什么都没干,只忙着刷手机,追剧,看视频,时间全都浪费在这些毫无营养的事情上面了。到了睡觉的时候,心中全是满满的自责与愧疚,才想起自己本来要做的事情一件也没有做。
面对逝去的时间无能为力,挫败感、无力感顿时涌上心头,于是想着自己一天的时间可以再延长一点,再长一点,于是熬夜玩手机,通过这种方式来骗自己,用这种虚无的东西来填充我们的时间。然而第二天还是老样子,依旧没有改变。
但是人如果想要成长,这样是不行的。毕竟我们是活在现实当中的人,刷手机可以带给我们快乐,但是那只是暂时的。我们真实的幸福感是建立在自己为了美好生活而实打实的奋斗和拼搏之上的。
所以如果想要做成一件事,想要改变,想要提升行动力,首先我觉得第一点是要从虚拟的网络中跳出来,让自己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不能逃避。
其次,是《认知觉醒》中周岭老师讲的——消除模糊。我们要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什么时间做?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难题,以及假如事情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些我们都应该要到将整个过程变得清晰、透明。不再是模糊地一句“我明天要早起看书”,反而是我们要确定自己几点起床,看什么书,看多长时间。这些细节问题都要考虑到。
最后时间线拉长到一天,一周,为了不让提升行动力成为一句空话,我们一定要学会运用我们手边的工具,将我们要做的事情写下来。用最原始的纸笔记录也好,手机电子记录也好(这里我推荐用纸笔记录,因为目标写在纸上再被完成划去的快乐是电子记录永远也比不上的,仅个人认为。)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就好。
至于写的格式,我相信大家一定听过不少,比如“四象限法则”、“事件优先记录法则”等,我想这些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从中挑一种适合自己的就好,然后就是坚持记录下去。
所以从现在开始试着将自己要做的事情写下来,提升自己的行动力吧!
三、真正的成长发生在“舒适区边缘”
周岭老师说过“好的成长总是游走在“舒适区边缘””,只有在“舒适区边缘”历练,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
没错我们经常听到的人要走出舒适区,这不是一句瞎话,这是真的。如果总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打转,那我们什么也学不到,不会有真正的成长。同样处于超出自己能力和认知范围的地方——“困难区”,我们很可能也会什么都学不到,因为困难区内的知识和所需要的认知水平超过了自己能够掌握的水平。
假如我们擅自进入到困难区学习,我们本身不多的自信心就会那些艰难晦涩的知识所消耗殆尽,我们的信心和自尊会受到双重打击,于是彻底放弃,停止前行是常有的事。
所以聪明的做法,就像书中所讲到的,“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什么是“舒适区边缘”呢?拿做题来说,“舒适区边缘”就是那些我们能够做对,但是很容易出错,同时稍微做出努力就能得到很大进步的题目。如果我们能够将这类题目搞定的话,我们就会得到成长,然后到了下一个阶段,再去攻克新的位于“舒适区边缘”的题目,一点一点的去拓展我们的知识圈,这样想是不是很有成就感。
其实这个方法也是《认知觉醒》这本书中讲到的,周岭老师将这种方式称作“匹配原则”。
通过在学习掌握“舒适区边缘”的那些题目,我们的能力会一点点的提升,然后再同样的总是游走在“舒适区边缘”,这样下来,我们的知识圈在无形中就被扩大了。
仔细分析自己现阶段的水平,是在那个阶段?是在舒适区打转,还是在困难区试探?不论你目前处于哪里,重要的是提醒自己,真正的成长发生在“舒适区边缘”。
总结
在遇到《认知觉醒》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被许多问题所困扰着,而直到看了这本书后,我发现有些道理真的是大道至简。最简单的道理其实是最有用的。
我们不能逃避,想要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先要直视它,面对它。
我们的焦虑,我们低下的行动力,我们苦恼无法得到真正的成长,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忽视,我们不能通过每天在网络世界感受到的短暂快乐来麻痹自己。只要直视他们,然后用合理的办法,去一一解决他们,我们的内心才会真正的平和下来。
《认知觉醒》这本书中周岭老师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平和地将他多年来所积累的认知经验娓娓道来。生活碰到的许多的问题,在这本书中都能找到些许灵感,如果你想要成长,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
图/网络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