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作者:
[美] 苏世民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原作名: What It Takes: Lessons in the Pursuit
译者:
赵灿出版年: 2020-1
页数: 427
定价: 98.00元
装帧: 精装
在朋友圈看到这本书时我正在读加缪的《鼠疫》,虽然朋友圈对该书的推荐语很吸引我,但秉着一本书不读完,不开下一本的原则,我在知道这本书很久后,才在读《鼠疫》读得发困的某个星期天下午,翻开了这本书,看了几页就让我把《鼠疫》丢在一边--虽然还有30页就读完了--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我的感受,这本书比小说还引人入胜。印象比较深刻的戏剧化的情节是募集首支基金时拉到日本证券公司投资、EOP的快速收购和24小时内的大量卖出。
更吸引人的是,主人翁从小时候起就一直存在的超强进取心,包括对成就大事的极度渴望和抓住关键机会全力以赴的执行力。同时,又兼具深刻的洞察力、理智的判断和谨慎的态度。在动静之间很好的把握。
如其他人所评价的,本书翻译也很棒,读起来朗朗上口。
从书的内容看,主人翁基本上是天时地利人和做对了所有事情,标准的开挂模式,想复制他的成功基本不可能,他的成功是多种优秀因素统合作用的结果。同样,书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也并不直接有效于大部分人和公司,因为各种经验教训也是在这种模式、起点的公司下才适合。但是,这并不妨碍本书观点的启发意义和本书的价值,这种积极又冷静的做事方式对任何人都是有益的。
我唯一觉得这本书美中不足的是,大部分投资决策过程都是非常简要的带过,没有机会看到更多决策过程的细节。
============================================================================
老规矩,好书值得总结下其中有价值的点,书中自己总结的挺好,完整版本不再重复,这里只列出自己感触最大的几点:
生活原则部分:
1. 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所以要选择一个值得追求的宏伟目标,让回报与你的努力相匹配。
这个基本认同,还是要有雄心壮志的,特别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连想都不敢想,那第一步就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2. 给你敬佩的人写信或打电话,请他们提供建议或与其会面的机会。给你敬佩的人写信或打电话,请他们提供建议或与其会面的机会。你永远不知道谁愿意跟你见面。最后你会从这些人身上学到很多重要的东西,建立你在余生都可以享用的人际关系。在生命早期结交的人,会与你缔结非同寻常的感情纽带。
这个我非常认同,不要害怕自己见识有限而畏首畏尾,要积极的表达和请教。真正有见识的前辈是不会因为我们的用于表达的稚嫩见识而轻视我们,反而会因为我们表达勇气和积极态度而欣赏我们。
3. 人们总觉得最有意思的话题就是与自己相关的话题。所以,要善于分析他人的问题所在,并尝试提出办法来帮助他人。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每个人都有梦想,尽你所能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目标。
基本的沟通技巧。富有哲理的成事方法。
4. 要在准备好时做出决定,而不是在压力之下。或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或因为内部政治斗争,或因为一些外部需求,其他人总会催促你做出决策。但几乎每次你都可以这么说:“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我想清楚了再回复你。”即使是在最艰难、最令人不快的情况下,这种策略也非常有效。
正确判断和决策的前提。
5.如果你看到一个巨大的变革性机会,不要疑虑其他人为什么没有采取行动。你可能看到了他人没有看到的东西。问题越严峻,竞争就越有限,对问题解决者的回报就越大。 归根到底,成功就是抓住了寥寥可数的机遇。要始终保持开放的思维,冷静观察,高度警觉,随时准备抓住机会。要统筹合适的人力和其他资源,然后全力以赴。
不言自明的真理,创业公司的朋友应该都会深有体会。当然,前提是要有慧眼,要不容易掉坑里。
6. 失败是一个组织最好的老师。开诚布公地客观谈论失败,分析问题所在,你就会从失败中学到关于决策和组织行为的新规则。如果评估得当,失败就有可能改变一个组织的进程,使其在未来更加成功。
我们不是从经历中学习,而是从反思经历中学习。
成功人生的十大信条
1. 了解问题的角度越多,越接近问题的答案。问题越困难,解决方案越少,你的建议就越有价值。
2. 成功就是充分利用那些你无法预测的罕见的机会,但抓住这些机会的前提是你必须时刻保持开放的思维、高度的警觉和严阵以待的姿态,并愿意接受重大变革。
3. 有时现实与自己想象的生活和事业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一差距会压得人喘不过气,几乎令人绝望。人们往往只能看到成功的光环或是失败的黯淡,却忽视那些可能彻底改变人生轨迹的转折点,可正是在这些转折点上,我们学到了事业和人生中最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黑石走向巅峰的十大管理原则
1. 优秀的企业文化兼具规模优势和小公司的灵魂,员工可以自由表达想法。
基本认同,特别是前半句。
2. 谨慎做出决策:每一个微小的行为都有可能对其他人造成深远的影响,无论好坏。
3. 创业的三项基本测试:你的设想必须足够宏大,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时机必须是正确的。
基本认同,但需要长期的实践结果来检验。
4. 企业“八九十”人才观:得8分的人是任务执行者,得9分的人非常擅长执行和制订一流策略。如果公司都是9分人才,就可以获得成功。但10分人才,无须得到指令,就能主动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将业务推向新的方向。10分人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
非常理想的情况,不适用于大部分公司。
我认为最核心的决策部分书中没有给出明确提炼的信条或原则,个人总结书中提到的几个措施来保证决策的尽量正确:
1. 洞察力、执行力和开放的思维,发现并全力抓住机会。
2. 通过市场涨落周期判断投资机会。
3. 开诚布公的讨论失败案例,吸取教训,改进制度。
4. 形成完美的投资流程。
5. 10分人才观。
总之,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就是,保持饱满的热情和开放的思维在事业中,特别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大时代。
认识自己是一切的基础
Nancy 评论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2020-05-17 17:40:55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首先,本书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前100页基本介绍了苏世民的一些重要的人生经历,里面穿插了一些他的价值观;而200-300页可以说是一本非常已读的交易手册,里面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做交易的核心决策。这是一本非常真诚的书,“真诚”这个词似乎非常常见,但真正能做到这样的人非常少,尤其是对自己“真诚”或者说“诚实”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是商业类书籍都会告诉我们要真诚,但真正能做到这样的人真的少之又少,而苏世民在这本书中无疑体现了他的真诚,他直面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像他自己说的,“认识你自己”,而这件事确实越早完成越好,他也比较客观地承认他后来取得的这一系列的成功跟他比较早地认识了他自己有很大的关系,即客观的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尽量去避免自己的劣势。而在他平实的叙述中也可以看出,哪怕是这样一个大佬,也会因为一次决策失误而被投资人骂到想哭,也会因为自己的报告数据错误而把偷偷把材料中相关的页码撕掉(最后因为太紧张撕错了页码,非常尴尬),更会在离婚的时候跟心理医生说自己担心自己要分一半的财产出去,因为那是他拼命赚来的,也会后悔自己一些错误的决策(比如因为自己错误的判断而失去了黑石金融管理公司和拉里这样一个11分人才)这是一个非常鲜活且不冠冕堂皇的人,而不是完美在经济学中学的假设:理性人假设。我想这是他能取得如此多的人的信任并且也能做出如此多正确的交易决策的很重要的原因,即对自己诚实,对自己的内心诚实。
第一部分 本书中传达的一些价值观
1. 关于勇敢:什么是勇敢?小的时候看《四书五经》的白话本,我经常在想为什么君子要勇敢呢?莽撞不是不好吗?但长大之后我才逐渐明白勇气应该不是一种大胆而无脑的行为,相反,勇敢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里面包含了对各种环境的判断(包括经济环境、行业趋势、自我认知等)之后做出的选择,并且能够承受的住这种选择所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本书的作者苏世民离开雷曼兄弟而选择创建黑石应该体现了这种智慧的勇敢。首先,他认清了他自己,他和黑石的文化格格不入;其次,他判断了行业未来的趋势,他觉得黑石存在很大的问题;第三,他选择了他擅长的领域工作,可以运用他过去在雷曼兄弟的经验和资源;第四是他选择了一位和他非常合拍的合伙人彼得。对于苏世民和彼得而言,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的机会成本是比较高的,因为他们都是黑石的高管,本身就有着不菲的收入,而放弃这些投入到创业中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所以,在认清现实之后依然能放弃很多最后选择追求自己的判断是一种莫大的勇敢。
2. 关于与谁同行:苏世民一直强调要与10分人才在一起,他在本书中提到“尽可能雇用10分人才,因为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感知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朝着新方向开展业务。他们还会吸引和雇用其他10分人才。10分人才做什么事都会得心应手。”巧的是前几天高瓴资本的董事长张磊写提到“选择与谁同行,比终点更重要”。而10分人才,则意味着卓越。卓越意味着一切都要做到100%,这意味着“零失误”。在学校,答对95%的题就可以拿到A。在黑石,对我们的投资人来说,5%的表现不佳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一直以来我都非常推崇10分人物,甚至我会努力去发现我身边的10分人才,我遇到过挺多这类人,在创投圈,他们聪明、有激情、有强大的执行力和做事效率,而且他们还有较为大方的性格,专注于他们在做的事业。虽然在多数的工作上生活中这类人很难找,因为多数的工作并不需要这类人才,而在本书的作者苏世民先生所从事的投资行业以及九死一生的创业环境想要成功,公司必须要有这样的人才,而且越多越好。我们发现现在确实越来越多的商业领袖他们是10分乃至11分的人才,从李彦宏、雷军、马化腾、丁磊到张一鸣、刘强东、王兴等等,他们基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强于同龄人,他们高考的分数基本都可以上中国前10的学校,他们对事物的认知经常可以直接看到本质,这类人真的很迷人,能和这类人同行,自然也很迷人,当然,也很累,因为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别人不能理解他们的观点。
3. 关于专业与学校:通过近几年的工作经历,我发现很多金融行业的大佬都不是学经济金融的,但他们都有一些非常特殊的才能,比如本书的作者苏世民,他是学人文社科的,但他有独特的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非凡的毅力,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只需要通过较为系统的财务金融培训就能在金融领域做的非常好。2015年我面试某家金融机构的时候,他们的总裁问我,你不是学金融的,你现在面试金融岗位,你对金融有什么看法?我当时的回答可能更多是去结合了产业和金融之间的关系。但在金融相关领域工作了四年之后,我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在我新的认知里,金融业仿佛更加像是一种资源配置和整合的能力,对资源的配置和整合需要对资源进行各类信息的判断,这可能是为什么苏世民先生学习的社会科学让他在金融领域发挥得这么好的原因,因为社会科学学习的就是一种对各类社会现象做出敏感的观察和分析原因、判断趋势、提出的学科,而这种能力又让他和别人的沟通中获取信息分辨信息的能力加强,也让他能更好地涉足政界等领域,从而获得更多更宝贵的信息和判断。当然,苏世民的成功离不开他本科耶鲁大学MBA哈佛大学的光环,在美国,常春藤高校毕业的学生所形成的强大的社交资源网络是能在金融圈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基础。
4. 关于平台:在书中苏世民提到他和彼得刚离开雷曼兄弟创立黑石时去拜访各种客户募资的窘境,而这窘境是因为他们离开了雷曼兄弟这个平台,离开之后他们才发现过往的很多经历其实是平台赋予的,当然平台最终是由优秀的人才组成的,只要给这些优秀的人才以机会,他们便会搭建一个像黑石一样更优秀的平台。其中有一段写的非常细节:“我和彼得·彼得森在1985年联合创立了黑石集团。创始之初,我们心存高远并精心制订了公司的发展策略。然而,业务的进展速度远不及我们的预期。创立黑石之前,我们都是华尔街雷曼兄弟的顶尖人物,在这家知名投资银行里彼得曾担任首席执行官,我则主管着全球最活跃的并购部门,而现在如果不能成功募集这笔资金,我们可能就会沦为众人笑柄,我们的整个商业模式都将备受质疑。此时,我们以往的竞争对手希望我们一败涂地,而我也担心会如其所愿。在前一天对会面进行确认之后,我和彼得一同抵达位于马萨诸塞大道的麻省理工学院,准备推介我们的计划,拿到这笔投资。我们找到一扇装着磨砂玻璃的门,上面写着“麻省理工学院捐赠基金”。我们敲了敲门,里面没有回应。我们又敲了敲,第三次、第四次,还是没有回应。我检查了一下自己的日程,确认我们没有记错时间和地点。彼得站在我身后,满脸不悦。当时,他已经61岁了,比我大21岁,在加入雷曼兄弟之前一直担任尼克松总统的商务部部长。终于,一个路过的门卫看见我们后停了下来。我们告诉他,我们是来找捐赠基金工作人员的。“哦,今天星期五。他们早就下班了。”他说。“但我们约了下午3点会面。”我说。“我看见他们走了。他们要到星期一早上才回来。”我和彼得只能扫兴离开,这时外面下起雨来。我们没想到会下雨,没带雨伞和雨衣,所以只能站在麻省理工学院行政大楼的出口处等着雨停。20分钟过去了,雨却越下越大,没有一点要停歇的样子。我觉得我必须得做点什么了。于是我让彼得站在原地,自己跑到马路上打车。雨水瞬间浇透了我的外套和衬衫,直接渗透到我的皮肤上。衣服像破布一样贴在身上,雨水打到我的眼睛,又在我脸上顺流直下。每次当我以为自己终于要打到车的时候,都会被人抢先一步。正在我感到绝望并且全身湿透的时候,我看到一辆正在等红灯的出租车。当下我快步跑了过去用力敲了敲后窗,举着一张软趴趴的20美元钞票,希望能买通车上的乘客,让我们一起拼车。那位乘客只是透过车窗玻璃看着我。他一定觉得我很奇怪,穿着湿透的西装,举着钞票敲着出租车的窗户。他拒绝了我的请求。后面两辆出租车上的乘客也没同意我的拼车请求。在我把报价提高到30美元后,终于有人同意让我们拼车了。这是我几个星期以来唯一达成的一次交易。我向彼得挥了挥手示意他上车,他慢慢向我走来。瞬间,他浑身变得湿漉漉的,头发紧紧贴在头皮上,好像在洗淋浴。他离我越近,衣服越湿,步子越重,心里越发不痛快。彼得习惯了有车等、有司机拿雨伞等候他上下车的日子。但在一年半之前,我们两个决定一起创业。从他穿过积水向我走来时的表情,我能看出,他后悔了。” “就在不久之前,我们两个还可以打电话给美国商界或世界各国政府的任何人,他们也会很乐意接我们电话。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创业会很轻松,但我们也从来没有想象过会在周五晚上的洛根机场,颓废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暗自神伤:我们浑身湿透,付出巨大努力,却没有换来一分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平台呢?苏世民早年也因为在平台没有得到任何训练而被认为并没有什么用处,而在雷曼兄弟得到专业训练后的他年纪轻轻就坐上了合伙人的位置。所以,至少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一个能让自己快速成长的平台,因为平台很现实,最终决定你位置的是你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替换你的成本,当我们在一个平台可有可无的时候,那么平台再大再好,我们可能都需要静下心来考虑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最好的状态莫过于找到一个有潜力并且需要自己的平台和平台一起成长,平台赋予我们光环,我们发挥我们的价值。
5. 坚持的重要性:由于苏世民高中时期是一名出色的运动员,也因为如此,他被耶鲁录取,而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中养成了“坚持到底”的精神。另外,也因为早年的运动员的训练,让他有一个非常好的身体,而这样的身体为他在处理繁杂的金融市场信息提供了精力上的保证。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同时,上帝又是不公平的,每个人的精力真的不一样。我看过很多名人传记,也喜欢观察身边一些厉害的人,他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点,就是精力比一般人旺盛,并且这种精力还保证了他们的专注力。
6. 创业维艰:如果你们想创业,就必须通过三项基本测试:第一,你的设想必须足够宏大,足以值得你全身心投入。你要确保自己的创意有潜力发展成一个规模巨大的企业。第二,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当人们看到你提供的东西时,他们应该对自己说:“我的天哪,我需要这个。我一直在等待这个东西,真的很吸引我。”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没有让人喜出望外、拍案叫绝,你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第三,时机必须是正确的。这个世界其实不喜欢开拓者,所以如果进入市场太早,失败的风险就会很高。你所瞄准的市场应该有足够的发展势头,这样才能帮助你取得成功。如果你通过这三项测试,那么你将拥有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企业。这个企业可以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也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进入市场。然后,你必须做好准备,迎接痛苦。没有创业者会设想到未来的痛苦,也没有人想要痛苦,但现实就是,新事物的诞生必然伴随着阵痛,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充满雄心壮志,就必须为公司招募9分人才和10分人才,并委以重任。最后,创业要想成功,你必须是偏执狂,必须要认为自己的公司,无论现在规模大小,都始终是一家小公司。一旦你开始扩大规模、取得成功,挑战者就会出现,他们会拼尽全力抢走你的客户、打败你的公司。你认为自己取得了成功的一刻,就是公司最容易受到冲击的一刻。
7. 商业,是最大的慈善在传统的认知里,很多人都觉得商人是榨干劳动力的资本家,但其实在现代越来越规范的商业世界里,我们看到了商业最具慈善的一面。而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商业尤其是商业帝国所带来的直接就业岗位就是最大的慈善,这些就业岗位带动了很多家庭的发展,如果一家家庭有人失业,那将会带来很多的麻烦,比如孩子没钱读书,比如家庭矛盾等等;另一方面则是在可以成立一些慈善捐赠基金,直接用金钱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领域,比如教育基金,医疗基金等;而第三点则是这种价值观的传播,这个世界是非常现实的世界,当你拥有一定的商业地位之后,你传播的一些价值观就会更容易被认可,所以同样的慈善里面,通过企业家传播的效果要比普通人好的多。而苏世民自然也做了很多慈善领域的工作,包括教育领域在中国清华大学建设的苏世民学院,也包括给美国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岗位等,这些自然也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商业循环,因为这些也加深了他与中国的商业合作,以及加深了他与当时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关系,但这样既有利于商业又有利于慈善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最重要的是,这些确实帮助到了很多的人和很多的家庭。所以我个人也一直秉承要努力赚钱当个有钱人,并不是我对物质有多大的追求,相反,我觉得物质会消耗我的注意力和能量,我反而对物质的追求一般,但我就是希望通过变成社会认可的有钱人,然后更有能力地去做我想做的慈善方面的一些事情。
第二部分 本书中关于交易的一些知识点
1. 周期:通过市场涨落判断投资机会任何投资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经济周期的节点。周期会对企业的成长轨迹、估值及潜在回报率造成重大影响。黑石会定期围绕“周期”展开讨论,这是公司投资流程的一部分。如何判断周期的顶部和底部?①市场触顶的指标是身边赚到大钱的人数。声称表现优异的投资者数量随市场的走高而增长。信贷条件宽松,各类市场纷纷上扬,没有任何既定投资策略或流程的人都能“无意中”赚到钱。但在强劲市场中赚钱往往是昙花一现。相比之下,即使市场形势发生逆转,聪明的投资者还是可以凭借严格的自我约束和健全的风险评估获得良好回报。②随着市场疲软和经济下行,市场会逐渐触底,但其底部是难以发现的。大多数公共和私人投资者过早买入资产,低估了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此时的关键在于保持沉着冷静,不要过快地做出反应。投资者大都没有信心和耐心,也缺乏自律精神,无法等到一个周期完全过去。这些投资者没有自始至终地贯彻自己的投资理念,因此无法将获得的利润最大化。(还是必须要对自己诚实,一直保持知行合一的状态)③要确定触底的具体时间并非易事,投资者最好不要轻易尝试。原因在于,经济真正从衰退中走出来通常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即使市场开始出现转机,资产价值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最好的方法是当价值从低点回升至少10%时再开始进行投资。随着经济获得动力,资产价值往往会随之上扬。最好放弃市场刚开始复苏时10%~15%的涨幅,以确保在恰当的时间买入资产。④周期最终是由各种各样的供需因素决定的。理解这些供需因素,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就可以很好地确定你与市场离顶部或底部的距离。
2. 客观的重要性:客观是正确决策的基础①在“如何做正确的决策”这一节,苏世民举了一个失败的投资案例,而这个投资案例失败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作为决策者选择了听取别人的“推销”,而没有客观去认识投资标的本身的情况,比如行业、公司的管理等,很多判断还是相对主观的,比如认为该交易的支持者是对该标的公司很熟悉的,所以理应更加熟悉该公司的管理,而反对者只是根据外部的信息去判断的,但没有分析外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息,外部信息中哪些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必然的趋势,而交易的支持者又是不是只是单纯认为该标的是好的标的?是否存在通过赌这笔交易去完成晋升的可能性?事后在苏世民的反思中写道:“我应该更加警惕自己的情绪,更加一丝不苟地对待事实。交易并不仅仅是数学计算的问题,其确实涉及很多需要考虑的客观标准。在进行思考和判断的时候,我应该拿出充分的时间,心平气和地思考,而不是让两个人在我面前据理力争,而我只是坐在中间进行决策。”
- 这里又引发了另外一个思考: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在听下属汇报的时候很多时候其实是处于一种“被营销”的状态的,会营销的下属往往就能更好地得到领导的青睐和决策的支持,可有些决策更需要的是对事实的客观的认识,这也是毛主席讲“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那么问题来了,如何避免企业决策中的这个问题呢?是让下属们都去调研吗?那会不会出现调研之后还是选择对自己个体有利的方案进行汇报呢?
- 关于上一个问题,苏世民也给出了答案:“决策系统不应再受制于一个人的能力、感受和弱点。企业需要摒弃“单人决策”的做法,审查并收紧企业流程,制定规则来剔除投资流程中的个人化因素。”
- 接下来,黑石颁布规定:A.任何提案都必须以书面备忘录的形式提交,备忘录必须完整翔实,并至少提前两天提供给参会人员,以便大家对其进行细致理性的评估。之所以要求至少提前两天,是因为这样研究备忘录的人可以有时间进行标注、发现漏洞、梳理相关问题。我们还规定,除非有重大的后续发展,否则不得在会议上对备忘录进行任何补充。我们不希望开会的时候还有新增材料传来传去。此类讨论有两个基本规则。第一,每个人都必须发言,以确保每个投资决策是由集体制定的。第二,要把讨论重点放在潜在投资机会的缺点上。每个人都必须找到尚未解决的问题。对负责推介的人来说,这种建设性质询的过程可能是一个挑战,但我们对质询过程进行了设计,保证质询只对事、不对人。“只点评、不批评”的规则让我们摆脱了束缚,我们可以评判他人的提案,也无须担心这可能伤害他人的情感。B.为了排除投资流程中的个人因素和风险因素,我们还做出了最后一个调整,那就是鼓励群策群力、增强集体责任感。投资委员会的每个合伙人都要参与评估提议投资的风险因素。以前,内部团队可以只说服职位最高的人,游说这个人批准交易,但现在这种方法行不通了。出席会议的每个人都将承担最终决策的责任。
3. 关于投资中的数据分析和心理分析苏世民并不是学金融也不是学数据分析之类的和金融相关领域的,而是学社科的,当然他后来在哈佛商学院和雷曼兄弟进行了专业的金融基础的培训并且非常扎实,但苏世民也一直在强调他在社科领域(包括心理学、对事物的观察、创新性等)的独特天赋,文章中多次提到他的创新性举措开拓了新的金融市场乃至市场交易方式,而这些创新性源于他对人和事物的判断,尤其是其对人性的精准把握,这些其实也并不是特别高深的内容,而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最普通的常识,就是多数人都存在的特点,比如对未知的恐惧,比如存在于血液里的自私性基因,比如在面对一些诱惑时候的贪婪。而关于心理学的重要性,查理芒格也在《穷查理宝典》中做了非常深刻的解读,在投资领域,我们不得不关注和学习心理学。以下是本书重的一个案例:
- 打破等级制度让我能够了解公司的初级人员,获得不同的解读。书面上的分析可能无法全面反映风险,因此我会亲自跟分析师交流,请他们从自己的角度给我介绍交易。此时,他们的语调就可以说明问题——你能听出他们是喜欢这个交易,还是内心忐忑。洞悉人的心理是我作为投资者的优势之一。我不需要记住分析中的每个数字。我可以观察和聆听那些知道具体细节的人,通过他们的姿势或语调判断他们的感受。
4. 关于交易:本书的第100页-300页基本是一本非常完整的交易手册,苏世民教我们交易是需要对标的进行全方位的非常深入的研究的,研究要保证自己不能亏钱,最后在交易结构的设计时可以灵活一些,总之最重要的是需要对全球经济环境、投资标的所在行业、投资标的本身等进行非常深入的研究和计算,明白自己本次交易的底线和目的是什么,有时候并不需要计较少赚一些,有时候更重要是是拿到交易标的本身,因此需要出高于预期价格的时候在可接受范围内依然可以接受高价,但关键是要拿下本次交易;而有的时候交易则是为了马上售出,为了避免投资风险,甚至可以提前做好本次交易标的转手卖出的准备。总之,手段是灵活的,风险是需要通过研究通过交易架构去避免的,赚钱是需要保障的。
第一,我们对有限合伙人的责任与对公众股东的责任之间不能存在冲突。第二,我和彼得用40万美元起家,打造了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我不希望别人指挥我如何进行公司运营。现在的黑石,已经完美地融合了我的创业精神和托尼的组织运营才能。我们的文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上市有可能破坏我们的文化,那么我们对此不会予以考虑。第三,我想保持100%的控制权。我要以创始人的身份确保黑石的战略愿景。此外,我认为掌握公司的控制权是维持公司团结一致的最可靠的方式,可以防止公司四分五裂、各自为政、重蹈雷曼兄弟的覆辙。如果我继续掌控对人才体制和薪酬机制的最终决定权,我相信黑石员工会团结一致,黑石会蓬勃发展。如果我们满足这三个条款,就可以考虑上市,如果不能满足,就绝对不能上市。解决两个控制权问题的方案:我们可以在发行公开交易证券(相当于股票)的同时,保持有限合伙制。普通合伙人和董事会成员任命的权力归我,外部人士不具有任命普通合伙人或董事会的投票权。当然,我们需要为此给审计委员会任命独立的外部董事。但即便这样,我仍然可以保持公司的完整性,并按照我认为合适的方式运营。我们需要优先考虑公司对有限合伙人的承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更为简单,那就是“披露”。我们会告诉未来的股东,公司最重要的职责是对基金投资人负责。如果我们履行了这一职责,股东自然就会获得收益。由于我是最大的股东,购买黑石股票的人不必担心我的利益与他们的利益相悖。这种一致性比任何复杂的法律承诺都更有效力。1972年,我进入金融圈开始发展自己的事业。在1975年,我曾见证美联储和货币监理署如何应对房地产和航运贷款的双重危机。他们没有强迫不良贷款的所有者以当时的市价计算资产价值。相反,他们给了所有者几年的时间,或等待贷款价值恢复,或按季度冲销贷款。这就是现实世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遇到问题时,不是惊慌失措,急于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而是呼吁各方保持冷静,给大家一点时间,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最近很火的《苏世民传》,需要扒掉粉饰的外衣
Patrick YU 评论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2020-05-17 23:18:52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苏世民的传记,想要塑造一个从起薪仅有1万美元的金融小白,成长为掌管5,000多亿美元基金的成功人士的形象。但从传记的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施瓦茨曼对自己过往经历的粉饰,全书更像是另类的募资材料,当然也是其打开中国开放金融市场的敲门砖。
一、对其自我粉饰经历的五连问
1. 帝杰证券,虽然起薪只有1万美元,但上班第一天就配了秘书,帝杰证券工作的6个月时间碌碌无为到害怕被同事注意到,畏首畏尾,但在离职的时候,竟然被老板赞赏,认为其未来的某一天有可能成为帝杰证券的负责人?WHY?
2. 为了规避征兵选拔,主动报名参加预备役,到部队集训6个月后,又接到了哈佛商学院的入学通知,从而避免了地方部队5年的训练生活。在哈佛想要退学回到帝杰证券被婉拒,后坚持在哈佛学习,毕业论文既没有数据、也没有调研,但教授依然因为论文的创意而给了很好的成绩。WHY?
3. 苏世民选择了前雷曼兄弟的CEO彼得一起创业,而后者拥有“可以给任何人打电话”的强大的社交网络,二人首期基金的募资在美国却几乎流产,WHY?
4. 黑石上市募集计划是40亿美金,中投公司、中国工商银行首笔国外股权投资便给了黑石30亿美金。苏世民难掩兴奋之情:“我们甚至还没有去做推销!”。更令其兴奋的是:“这笔交易需要得到中国核心权力机构的批准,令我惊讶的是我们只花了几天时间就收到了回复。” WHY?
5. 在传记中,苏世民描述自己的团队早就发现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趋势,并且为此感到震惊,还为政府出谋划策。但黑石上市之后,在2008年收入出现巨幅亏损,股票价格一路下跌,并在2009年2月跌至历史低点。WHY?
具体指引详见《苏世民卖书勾起黑石往事:个人收入摆在第一位,赚不了钱投资人自认倒霉》
二、探秘
当然,除了对经历的粉饰,我们也能够从其字里行间或人生经历中探取部分真实。以下为苏世民人生几个关键时间节点的他述,字里行间,读者细细品味。
1. 一个人可以学着做管理者,甚至可以学着当领导者,却无法通过学习成为企业家。
2. 苏世民对自己年轻时短跑的经历记忆深刻,他提到自己经常会坐在好朋友博比身边,博比是学校的大明星,但家境一般,苏世民为其买炫酷的阿迪达斯钉鞋,会觉得彼此都非常有面子。而当苏世民在比赛中肌腱撕裂时,博比会为了不让苏世民失望而奋起直追。两人共同训练,共同进步。后来,苏世民创业,几乎也是复制了这段意味深长的人生经历,他选择了“可以给任何人打电话”的“明星人物”彼得。苏世民或清楚自己的性格不擅长成为广泛建立联系的社交人物,但是他喜欢或必须与这样的人物搭档,并谋取共同胜利。(苏世民因短跑成绩去了耶鲁,而博比的学习能力有限;苏世民创造了黑石,而彼得07年便选择了退休)
3. 大四毕业前,苏世民拜访“骷髅会”成员、前纽约州州长埃夫里尔·哈里曼:“如果我的父亲不是联合太平洋铁路的爱德华·亨利·哈里曼,如果我不够富裕,我就不能确保我的政治独立性。在人生的某些阶段,我们必须清楚自己是谁。越早认清自我越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而不是活在他人创造的梦幻中。但如果我要把自己有价值的理想变成现实,成为一个有信息大量流入的如电话交换机一般的人,那么我需要去赚钱。”
4. 面试拉扎德时被兼并和企业融资顾问菲利克斯·罗哈廷婉拒:“在拉扎德,有两种类型的人:像我这样的主人和像你这样的奴隶。我觉得做奴隶你肯定不快乐,但你现在还不够格做主人。你应该去雷曼兄弟工作,让他们训练你,然后你再以主人的身份来到拉扎德。”(两次被婉拒的苏世民,既没有回到帝杰证券,也没有去到拉扎德。)
5. 华尔街的人最喜欢幸灾乐祸,他们最大的爱好是观赏他人的失败。金融行业鼓励人们自欺欺人。
6. 即使金融危机期间,黑石的人力成本依然没有缩减,有文章称其人力成本在30亿美金左右;上市至今,应付职工薪酬持续翻倍增加,2019年的应付职工薪酬已经高达2000多人的团队中,仅5名主要合伙人的薪酬可以占到总薪酬的10%左右。现如今,黑石基金的人均薪酬能够达到800万人民币。黑石员工的收入与市场行情、基金业绩没有必然联系,个人收入排在第一位。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