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条》,韩明从一个看领导脸色的小职员变成改天换地的英雄。
他能赢,离不开他的理想主义,更离不开大领导的支持。
很多时候,韩明都缺少英雄色彩。他能改变,张贵生之死是导火索,吕玲玲被暂停职务有重要的助燃效果,韩明尚未泯灭的理想主义是基础。
先说张贵生之死。
张贵生上访的主要原因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女儿丫丫。
张贵生父女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张贵生和大多数成年人一样,为了利弊放弃是非。而丫丫和反霸凌的韩雨辰一样,凡事要分对错,人要追求公平和正义。
丫丫播放张贵生语音的时候,韩明有愧疚,有自责,也有认同。各种复杂的情绪加在一起,让他流眼泪。
此处,影片给韩明大量的特写镜头,说明他被触动了。
这段戏结束后,韩明立刻就去复查王永强案件的资料。从张贵生之死到重点关注王永强案件,这是韩明的重大改变。“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从这一天起,韩明不再是执行法律条文的机械人,他相信法律是“天理国法人情”,他想要改变世界。
韩明作为协办检察官,原本是田副检希望他来牵制理想主义者吕玲玲。
然而,剧本并没有按照田副检的设想走。
再来说说吕玲玲。
郝秀萍跳楼自杀后,检察院要追责韩明和吕玲玲的责任。
田副检亲口告诉吕玲玲:“你不是主办,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你心里有个数。”
潜台词是让韩明背锅。
然而,吕玲玲是检察院中纯度最高的理想主义者,她没有接受田副检的建议,主动承担了所有责任。
看似少年意气,但这是她的最优解。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吕玲玲早就认识到韩明比自己更适合当主办检察官。证据是,郝秀萍去找大勇的那天,吕玲玲亲口对韩明说了这句话。
这是吕玲玲的心里话,也是对韩明的认可。
吕玲玲知道,韩明对王永强案的态度很暧昧。他想要从挂职人员变成正式工,于是他会看领导脸色,而他骨子里又是个理想主义者,因此他会支持吕玲玲,但不会明确支持吕玲玲。
吕玲玲牺牲自己,保护韩明,有些将韩明架在火上烤的意思——我牺牲前途来保你,如果你不为王永强讨回公道,你就愧疚一辈子吧。
韩明觉察到吕玲玲在道德绑架他,于是他和吕玲玲单独谈话时,并不是很感动,而是情绪很激动。
且看他们对话:
韩明:我就想平平安安的,我就想从挂职变成正式的。我对我自己都不抱期待,你凭什么对我抱期待?
吕玲玲:我告诉你凭什么对你有期待?来我告诉你凭什么,那会儿在学校,你打了那个猥亵我的学长,你就是不道歉,就算影响分配,你也不在乎。我以为你就是~爱吗,一时冲动,但是你告诉我,不是的。韩明,是你给我说的,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是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就凭你当时的这句话 ,记得吗?
吕玲玲太了解韩明了,这是一个一腔热血的理想主义者。
尽管二十多年过去了,吕玲玲知道被社会毒打过的韩明,会看领导眼色行事,但是,她依旧相信韩明那种“我不被世界改变,而是要改变世界”理想主义气质尚未泯灭。吕玲玲要用牺牲自己的方式,点燃韩明心中改变世界的理想火苗。
韩明情绪很激动,但是他被吕玲玲说服了。
最后说说韩明的理想主义。
韩明刚到检察院报到,就得到田副检重用。
新单位有领导重用,大多数人都会积极表现吧。然而,在会议上,田副检和吕玲玲针锋相对,田副检希望韩明能力挺自己,韩明秒懂田副检的意思,赶紧装打电话敷衍过去。
这一行为说明韩明不是一味看领导眼色的人,他也有自己的坚持,他没有给田副检说话,就是他尚未泯灭的理想主义。
可以这样说,韩明和吕玲玲其实是一路人。
不同的是,吕玲玲习惯打直球,横冲直撞,少年意气。韩明被社会毒打过,办事懂策略,更懂人情世故。
康村刁民聚众闹事,田副检和吕玲玲都没有成功安抚,韩明直接说这个要走司法救助程年序。韩明当然明白他们不符合司法救助标准,但是他这样做是解决矛盾的最快方法。
这一行为证明韩明脑子活络,这二十多年原地打转的工作经历,已经让他有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政府后来愿意为康村刁民买单,这说明韩明背后有大领导力挺。
这些大领导中,有王检,也有赵厅。
韩明未必知道大领导要重用他,因此,他在片中的状态还是个畏手畏脚的基层工作者。在更多的时候,他是个为了利弊,不分对错的人。
《第二十条》一共铺陈了三条线,张贵军防卫过当案,韩雨辰反对校园霸凌案,王永强反杀村霸案。
每个案件的背后,都有孩子的身影。
如果不是女儿的坚持,张贵生不会坚持上访。
不过不是儿子返校园霸凌,韩明不会是非不分让儿子去给教导主任道歉。
如果不是给女儿治病,王永强就不会向村霸借高利贷。
《第二十条》的背后有一条线,父母和孩子,对应的是中年人和未成年人。
中年人讲利弊得失,未成年人看是非对错。
价值观不同,于是故事就精彩了。
妻子入狱那天,韩明无法回答孩子关于见义勇为的问题,这也是他有纯洁理性的一面。
不过,人到中年的韩明,被社会毒打过的韩明,也知道大多数事情不能只看对错,也要权衡利弊。
因为他知道,世界上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很多灰色地带,不能说,说不好。
韩明知道儿子见义勇为是对的,只是很长一段时间,韩明希望儿子给施暴者道歉,就是权衡利弊的表现,这是中年人的常见心态。
未成年人看的是世界上的规则,却不太明白,只配这个世界运转的还有潜规则。韩明无法将他在二十多年来经历的看到的潜规则告诉儿子,因此,他只好沉默。
结尾处,韩明慷慨陈词,我们很感动,但我们也知道,韩明能改变世界,不是理想主义的必然结果。理想主义当然不可或缺,但更不可或缺的是,韩明背后有想要理想主义一把的大领导。
韩明能看清楚领导的默默支持,但他的儿子韩雨辰还看不懂,终有一天,他也能看懂。
电影,不是这么拍的
onvno 评论 第二十条 2024-02-11 20:33:16 已编辑 山西
国师,咱这是拍电影,不是演小品,包饺子。尊重下观众,好吗。
别再拉着一个一个又一个明星,挨个上场让大家数名字。哎哟喂,这是那个谁谁谁,这个我看过,这个是那个什么什么电影的。
电影也不是数落家常,一个一个又一个的耍嘴皮子,吵得脑瓜子疼,对故事有啥帮助,不能一两句说清楚,水时长。
就算在等下一场电影空隙,就算在上厕所也想不通,导演这次直接摊牌不装了,翻开影票,结结实实地写着几个大字,钱,我只要钱。
那我只能用厕所里的文明标语回答国师: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
分割更新下
看了一些评论,总觉得怪怪的,群众中有坏人呀。
当你花了钱,进了馆子,点了菜,吃了饭,评价一下。
明明你只聊厨子手艺,他说你懂不懂这道菜有多名贵。
明明你只聊厨子手艺,他说你懂不懂这个摆盘有多讲究。
明明你只聊厨子手艺,他说你知不道这道菜有多营养。
明明你只聊厨子手艺,他说你会不会做饭,你懂不懂吃,你懂不懂影评。当你准备请教如何吃完写影评,他尽不给回复机会,何故如此害羞。
从未否认菜品的名贵,精致,营养,影片主题的公平正义,我举双手赞同,赞同,赞同。各位,请大家提供有营养输入,多向大家学习。
为迎合春节档诞生的四不像怪物
momo 评论 第二十条 2024-02-12 14:55:55 已编辑 广东
《第二十条》里面的检察官有一些完全不专业的表现,不论是作为从业者还是电影爱好者,都是我完全无法接受的,但是相较于更大的电影节奏问题和内容选择问题,这个都算是小问题了,放在最后讲。
让我无语到离席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本身作为电影来说节奏表现太差了,简直是一团乱麻毫无主次。一说涉及严肃犯罪的内容后面就要加突兀的“家庭喜剧”,让我这个观众割裂到极点了。
即使导演想为了迎合过年的气氛增加喜剧桥段,但是至于每段都加那么长的家长里短叽里咕噜毫无意义纯粹扮丑的吵架拌嘴桥段吗?第一次我觉得放松搞笑,第n次在看到胁迫了被害人的令人揪心的紧张严肃的剧情后,突然插入两个检察官“搞笑轻松”地猜猜哪碗面有芥末的环节,我真的只觉得荒诞气愤,不是对剧里的检察官,是对把这两个情节安排在一起的导演——真是让观众的情绪好一通过山车,只是越坐越憋屈。
出来后我才意识到,电影的海报slogan是“我爱我家”,我才懂了,可能是我理解错了,导演眼里,这就是一部喜剧为主办案为辅的电影。
但是这样的结合真的适当吗?开头花十数分钟铺垫的案件的严肃紧张的氛围,跟《第二十条》这个电影名,刑法总则的这条规定想要体现的对于公民和社会善意的保护,整体带来的基调真的合适去搞夫妻因为初恋大吵小嚷的“喜剧片段”吗?
导演是真的觉得,观众在看完一段“老婆被强奸,自己被殴打被逼喝尿,村霸当面威胁检察官”的剧情,再紧接着看“一长串”两夫妻毫无实际作用的拌嘴内容,能开怀地笑出来吗?我不能,因为我心里还在想着被害人怎么样了,刚刚的案件后续会怎么处理,完完全全无法突然从严肃紧张的案发现场进入这种家庭喜剧氛围。
电影中,就正当防卫这个问题,大中小(按严重程度划分)三个案件的并行和呼应的结构我还是比较欣赏的,不难想象如果当作正剧正常拍完应该会有更好的表现。
总而言之,为了迎合春节档强行插入的笑段,毁了这部电影的氛围和节奏,使其成为了四不像。最难过的是,不仅因为主线严肃我无法笑出来,更能看出导演并没有喜剧天分,浓浓的迎合制片方“要好笑春节票房才好”的要求的意味——因为几乎所有强加的片段都不好笑。我没办法对着三分钟不换景的“你什么意思”“老婆我没那个意思”“你就是这个意思”车轱辘话吵架笑出来,我们场虽然感觉得出有观众觉得有意思,但是也没有笑出声的,连最一般的喜剧水平都达不到。
最后则是对于电影内的一些检察官相关方面内容。作为相关人士,看的十分遗憾,我并不认可女主吕玲玲的一些行为方式。心怀正义是好事,我也知道看片名也可以一眼分辨出这部片子里谁是“反派”。但是在审查起诉阶段,甚至按本片中的描述,关键证据都不清晰的时候,就对嫌犯和这个案件带有强烈的主观个人情绪(不是不允许内心有自己的判断,只是女主已经非常非常明显,不仅她内心已经下定论了,她还把她外化带到工作中,并且这种情绪和推断已经在影响同事和各路当事人),这不应当是一名检察官应该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准。我很不认同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我个人的观点。
但是这不是大问题,真正让电影只值这个分数的原因是,它已经变成了我前文所述片方为了票房而故意打造的四不像怪物。
最后的最后点评一下演员。刘耀文出场确实帅,但是应该练练台词,非常明显的刚演戏的小男生都爱带的气泡音,底气也有点不足,这角色倒挺适合他的,也没什么难度;张译出现的时候比高叶像大嫂,那股劲劲的感觉(开玩笑,对张译没意见);赵丽颖还真挺适合这种凋零的角色的,她自身的履历和她本身纯洁的外表的结合,在电影里对角色的诠释反而挺让我惊喜的,说实话她演这个很有感觉,比《有匪》里适合她一千倍不止,而且更出彩且有角色弧光,有表演上限。当然我进去之前没看卡司,不知道此片妻子是赵丽颖,所以她出场我第一反应是潘斌龙到底怎么娶到她的哈哈哈。这几个是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什么时候能不再详拍强奸的戏码了。
来自法律从业者的评价:乌托邦式普法电影
南拳猪蛋 评论 第二十条 2024-02-14 10:03:19 已编辑 广东
以下是一位来自京城的律师的评价:
昨天看了《第二十条》。感觉五位杂陈,一言难尽。首先用电影形式直接喊出了 法不让与非法 公平正义的口号,这是巨大进步。
但纵观整个电影 底层逻辑完全超现实,太梦幻。检察官的儿子,老婆竟因为屁点小事被派出所立案,老婆还被关进看守所,当地派出所负责人,检查官大舅子竟经过最大努力不能撤案。这太魔幻了。好像我们真是一个法治社会了。一个小小检查官最终竟然推翻了所有例案,这种自下而上的翻案,是天方夜谭式的故事。检察官在电影里成了弱势群体,名校主任和农民成为超强势群体。这也够梦幻。
张艺谋为了场面而场面,为了故事而故事的本领超强。大众点评一片叫好,好像中国提前进入了法治社会了。电影的作用是成功洗白了检察院和公安局。是谁错了?是法律?而检察官真的很无辜?这种以文过饰非的方法谈法治,代出来新高度。大众为空口号而欢心鼓舞,检察官为被洗白而偷着乐。真正法治的问题被淡化 被带偏。
所以,作为懂法的人感觉有点悲哀和不知该说什么。无论如何,有个公平正义的口号公开喊出来,也是进步,张艺谋也做了贡献吧。从电影角度看,在悲剧中有了幽默感,是一大进步。
罗(一凡)评论。
第二十条把我创飞了
来自: 小圆面包bun
2024-02-10 23:29:28 已编辑 江苏
先说结论:非常难看
1️⃣笑点难笑
笑点基本围绕男主精神出轨、初恋、互相怀疑、捉奸,并不觉得好笑。笑点基本处于春晚小品水平。
2️⃣聒噪
吵架非常聒噪,究竟谁会喜欢看别人吵架?这种胡搅蛮缠式吵架不含有有趣的八卦、信息量和意义,纯纯是家庭的内耗,互相攻击对方而无益于真正的解决问题。
3️⃣金句做作
明显电影本身和电影宣发都非常想突出一些金句,比如“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等等,做作地想调动观众的情绪,非常生硬,能被这种“金句”震撼的,不具备足够的思考量。
4️⃣画面电视剧水平
画面既不具备质感也不具备美感,完全是电视剧水平,看的时候就特别疑惑,为什么张emo会允许自己的电影出现长达十几秒的黑白全屏监控无声画面啊?真的是对自己的作品一点要求都没有吗?
5️⃣女性形象单薄又孱弱
马丽、赵丽颖、高叶、还有那个见义勇为最后被卡车撞的角色的女儿,总结起来两个最突出特质:1.情绪化;2.可怜。马丽角色的设定是一位家庭主妇,面对宝贝儿子可能留案底的人生大事,居然只会督促自己的全职老公赶紧想办法,询问儿子当场的细节、去求访霸凌摄像的同学索要录像,去找证据一件事都不做,只会吵架。真的不希望任何女性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只是哭哭啼啼等待拯救的形象。没有自救意识和自救行为的倾诉一律视为娇喘!为什么反抗都要老公替自己滴滴代反抗,电影视角真的很男本位。
6️⃣同样做作的惨
见义勇为的司机被卡车撞,是因为他摩托车开得太快,与他之前的见义勇为和sf行为没有逻辑关系。包括赵丽颖的角色,为什么要让惨的人更惨,苦的人更苦,来从感性上增加他们诉求的合理性?以同样的逻辑,如果他们没有变得更惨,甚至在社会的帮助下生活改善,推动改变的动力是否会更弱?那这样又是否合理?法律是否变成了比惨游戏?
看完的最直观感受就是一头问号,只觉得自己被扑面而来的情绪qj了,在一部讨论法治问题的电影里看不到理性的成分,全都是起情绪。我已被狠狠创飞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