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喜欢《动物王国》,就像喜欢《坠楼死亡的剖析》一样。它那么精准深刻地叙述了「异类」或者说「少数人」的生存窘境,讲述了亲情的复杂和简单,还完成了寻找自己的探寻和摸索。彷佛站在离我们很远的一个地方,俯视一切,却复制着这里发生的所有。
亲情的复杂和简单">#亲情的复杂和简单
男主(弗朗索瓦)的儿子(艾米尔)因为变异的妈妈攻击了自己,而将妈妈送去医院,一家人不能住在一起,两难的弗朗索瓦既惦记爱人,又要照顾儿子,时常搬家;那时的艾米尔并不能理解变异意味着什么,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逐渐变成怪物的人还能继续作为自己的母亲,所以他和同学说「我的妈妈去世了」;直到自己的身体逐渐出现变化,他才渐渐懂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墙上的爪痕是爱人的余香,
人类并非定居动物的暗示,驱使一次次趋利避害的迁徙,
情歌中呼喊着爱人的名字,
儿子看着父亲的侧脸红了眼,
黑暗中呐喊出了许久未说出的「妈妈」,
那一刻他才知道,
即使自己变成了怪物,
也永远会是爸爸的儿子。
喊出「妈妈」的艾米尔,应该才第一次感受到何为家人,也一定后悔,自己曾说出的那句「妈妈死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本能,而子女对父母的爱需要理解作为基础,那是一种非本能,有前提的爱,直到有一天他自己为人父母。
父亲被攻击后,夜间找寻妻子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儿子所谓的丢失自行车,回到家中发现下水管中的动物指甲,意识到有事发生。
那段「没病你就骑两圈」的戏码,简直就是亲子关系中的沉疴,尤其是父子之间,明明那么在意,明明那么深爱,却总是用这种方式去表达,去验证。
词不达意的关心和爱意,
猛烈拥抱想要逃离的少年,
林间爱人的彩衣是归家的罗盘,
家中少年的背脊是危险的信号。
父亲的保护让艾米尔以为自己还可以像从前一样生活,他顾不得父亲庆典之前的二十个电话;而后父亲的关心激化成父子之间的斗争,儿子咬了人,父亲动了刀,他担心他孤独终老,他觉得他过度保护;父亲流着泪放下了想要修建指甲的刀,儿子红着眼离开了想要困住自己的保护罩。
情绪低谷的艾米尔同妮娜步入农田,干柴烈火的密事;却反手被昔日朋友背刺,不得不逃离,千钧一发之际被鸟人所救,却也让鸟人为他而死。
桃花源中他遇到了自己的母亲,那好意的冲撞,是爱的保护,仿佛在告诉他「不要出来」。
而后硝烟起,千机变,乐园覆,重回起点,但变异的脚步已无法停止,父亲强行突围,带着儿子离开。
喜欢最后那一幕,艾米尔问「你会来中心看我吗」;父亲说「你不会去中心的」,画面中的两个人,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已经预示结局。
但当听到父亲亲口说出那句「跑!」,还是觉得很感动,父亲可能在那一刻明白了,留在身边不一定是最大的保护,才终于学会放手;但我不相信这是他第一次这样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有很多次都想要放手,但每一次都觉得自己还可以,还能撑起这个保护伞。
父亲最后的那个眼神,千言万语。
呵护,陪伴,放手,应该是亲子关系的三个必经之路,总是会从「为了你好」,到「放开你手」,但其中的故事,往往没有那么简单,人是复杂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但我喜欢电影中的刻画,有锋芒,但更多的是温暖。
而且爸爸诠释的很棒,他怎么会没有自己的情绪呢,但很多时候,他都用笑脸面对自己的儿子,这也许看起来简单,但其实没那么容易。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共存">#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共存
有一句话糙理不糙的名言「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比人和猪之间的还大」,想到是因为法律的限制才让不喜欢我的人没有肆无忌惮地痛下狠手,就觉得生活在文明的时代有多么令人感激。蔡依林曾说“在任何情况,我都可能成为某一种少数”,可能是性格怪异的同学,可能是异类,也可能仅仅是简单的不合群。
电影中的几个角色,代表了几种不同类型的人群。
素食主义的妮娜是「包容者」,能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世界的参差,所以即使明白艾米尔和自己不一样,也并不在意;可即便如此,她听不到艾米尔深夜的嘶吼,艾米尔却能听到她的呐喊,这就是他们之间最大的距离;
胡须男(sorry,没记住名字)是「探索者」,能够感受到理所当然中的不正当,也能够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他能将想法付诸行动,那就太好了;
餐馆阿姨迪玛是「亲历者」,因为亲身经历,所以心怀悲悯,最近在读《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舅舅的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你当然知道,水是由氢和氧按一比二的比例构成的,这种事情通过语言便能说明白,在教室看了实验,就会点头同意。然而,要是问到凉水是什么味道,你不亲自尝尝,就无法明白。无论别人怎么说明,真正的味道只有自己喝过才能明白」,我想这一点很能解释迪玛的善意和帮助;
一起上厕所的昔日朋友是「私刑者」,对异类感受到恐惧和排斥,如果刚好掺杂了个人感情,会理所当然地进行「屠杀」;
而鸟人和艾米尔,是「少数者」,他们自己又何尝不痛苦呢,在摸爬滚打的泥泞和血泊中寻找自己,让自己变成会飞的鸟;喜欢艾米尔将父亲对他的爱,化作一种力量,成为拥抱鸟人和「我在这里」的一种存在;喜欢最后艾米尔误入林间乐园的内心震撼和环境淡然;喜欢乐园转瞬即逝的覆灭感,就像真实世界中的大多数情况一样。
整个电影,正是展现了差异下共存的混沌,正如现实。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印象深刻,就是狗狗跳进浴缸,人类为了所爱自私丑陋地蛇打七寸,狗狗却在人们不知所措时毅然跃入浴缸作陪;电影名为何叫动物王国,也许是因为在地球这个大森林中,只有一种动物会乐于也痴于建立自己的王国,那就是人类。
但也请你相信,森林那么大,总会找到自己的伙伴的,即使是不一样的烟火。
最后,推荐电影原声《Le Règne Animal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个人喜欢Devant toi/Amour et Guerre – Part 1/ Le vol – Part 2。
这部电影里的异变人,比人更有记忆点
纸躯 评论 动物王国 2024-03-12 08:06:54 已编辑 加拿大
我真喜欢这部电影。希望它能停在艾米去森林那一晚,看到无数异变人之时结束,那便更好了。
在观影的时候问过朋友一个问题,如果你要选择,你会选择变成半人半()什么。最后的结论是,“不要异变,要么就是动物,那么就是人”。我却喜欢异变这个角度,从鸟人飞斯从救护车出逃,到他不停受伤的学习飞翔“我不会飞翔我会死的”,然后孤注一掷从高空落下,成功学会了飞翔。学会飞翔后呢,他也还是保留了人,OR人归属类的动物情感,知道艾米被追逐的时候来帮助他,最终被射杀。
如果说这个人物是明线,艾米的妈妈则是暗线。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爸爸的态度从“想要妻子回来”,到最终放儿子离开。我想他作为全片最主要的“人”视角,作为有异变人亲属的人的视角,其实能从中看到许多人美好的东西的,跟那些害怕的,猎杀“人类”相比,他是站在中间的。他相信这些人始终是人,会逼迫儿子剪指甲和隐藏兽的痕迹,是为了能够继续让儿子在人类社会生活,并且希冀妻子也有一日回归人类社会。最后“放生”儿子,想来爸爸终于明白,这种转变是不可逆的,与其留下,不如去适应新的改变,让他们回归自己的本性。
这部电影真是把法国人的温柔展现的淋漓尽致,非常喜欢爸爸带儿子去医院看兽化的妈妈那一段。先是拍家庭照片,然后是墙上抓痕,儿子脸上的疤,远处毛玻璃挡板后,有模糊的两个人影,“他们给你剪短一点了,这样看得清了”,随着儿子推进镜头,带出一个妈妈的眼部特写。哇,这种克制的展示,远比给一个全身景更打动人,虽然异变了,镜头还是给予了他们同样作为生物的尊重。
我也很喜欢那个变色龙/蜥蜴,被鸟人飞斯打趣说是青蛙的小孩。她全程都不说话,只是在静静观察,最后在抓捕行动时,紧靠着树皮,几乎融为了一体。不禁再次想到了超市那段,追捕章鱼人时,躲在桌面下的穿山甲抱住了自己。
不知为什么,这部电影里的异变人,好像都比人更有记忆点,他们没有传统印象里那些凶恶的让人害怕的举动,更像是自己也很懵懂的,去接受去适应自己的改变。偶尔出神的时候我在思考,还是当陆地兽吧至少不需再学习飞翔和在水中生活,接着看到了飞斯起飞那一刻,又觉得既然都异变了,为什么不去体验作为人类做不到(除非靠工具)的生存状态?
也许我并不清楚导演想要探讨什么,或者只是一个描述型的故事,在缓慢的节奏里,由父子的视角,探讨一个共存问题。讲起来,人类还真是矛盾,喜欢户外,热爱动物,却无法接受自己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说到底还是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排他性,在逐步定义什么是人,什么是社会人。抱着这样的想法,想到了很多别的议题,大概就是这部《动物王国》为何这么触动我的原因吧。
吃薯片能证明我们的存在吗?
密涅瓦的猫头鹰 评论 动物王国2023-11-05 07:21:16 已编辑 英国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非常精彩的比喻——因为过于直白以至于我不想用“寓言”作为形容。你被驯化,你拔掉指甲缝里生出的爪,削掉鼻骨上长出的喙,在皮肤上敷五分钟脱毛膏去掉你像动物一样的毛。你是人类。你坐在银幕前观赏胳膊长出羽翼但飞不起来的动物。你共情是因为你也是正在经历身份焦虑和存在问题的白痴青少年。你因为他们在车载cd里撕心裂肺大喊爱人名字和母亲而痛哭,理由是你该死地沉沦于人伦关系。所以你是人类。
我是喜欢这个疯狂的世界观的。许多近乎clut的处理手法确实能使人颤栗。但别扭来源于它们太精巧了。先用冲突和暴力场景起头;再温情十足地揭露世界观。然后是大大小小排列精美的矛盾;穿插一些漂亮的大自然,人在其中又像人类又像动物。喏,扣题。或许我更渴望它去探讨被迫或选择成为动物的自由,探讨灵与肉的关系,探讨存在和规训(一定是后者决定前者吗?)。影片对这一切的挖掘都浅尝辄止,以至于中途我以为这个大费周章的世界观只是为了青春成长电影而设置的隐喻。好吧,它完全不是隐喻——它迫切希望你读懂它。
女性在片中边缘化和工具化到了可憎的地步,所有的女性都是负担着某种价值观正确的责任。母亲的存为是为了制造一路上的人物动机。女警官是助力;并且欲盖弥彰地仿造沉默的羔羊。少女不过是确认男主存在与否的道具,强调她的阿斯伯格和素食主义都生硬到了一种荒谬的地步。直面一个事实:男性才有资格讨论“是人”或“非人”的议题。
当然还是喜欢那个在首尾扣起的意向。吃薯片就能决定我们的存在吗?我肚子里的薯片亡魂说,是的。
「动物王国」里谁才最有人性——《The Animal Kingdom》
timmi 评论 动物王国 2024-03-27 22:02:45 已编辑 湖北
人都是动物。不论是从字面上看,还是从生物学上看。尽管我们「人类」这个物种一直试图将自己与其他造物区分开来,并凌驾于那些缺乏理性思维的低等生物之上,其实智人与马、鱼或狗之间的区别终究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然而,从最初的部落村庄到边界严格的民族国家时代,人类对外界征服和改造的本能几乎与我们直立行走的能力一样决定了世间万物的命运。我们习惯于认为人类才是最完美的生物形态,还致力于始终证明人类对世界统治的合理性——以一种对其他物种的灭亡无动于衷的态度——这使得有些人甚至无法在地球上其他同胞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是一种系统性的设计,任何敢于挑战这种态势的物种要么被杀死,要么被放逐,要么被关进笼子。在这一原则性问题面前,人类和其他动物都一视同仁。但如果人类与动物的界限突然模糊到抽象的地步,又会发生什么呢?结果不言而喻,恐惧和暴力将是我们的第一反应,但如果文明失去了否认其本质的能力,它又将如何看待自己?换句话说,如果人们开始纷纷变成巨鸟时,究竟哪边才是我们的归宿呢?
这是托马斯·卡耶(Thomas Cailley)《动物王国》的核心问题,它是一部轻巧但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影片在身体恐怖的形象和宫崎骏式的野外幻想之间穿针引线,创造了一个现代寓言,唤起了各种可识别的紧急事件——森林砍伐、流行疾病、全球移民危机及其随之而来的仇外心理等等——来为故事服务,但又拒绝被简化为其中任何一个事件的明确隐喻。归根结底,卡耶的这部影片对修复社会的兴趣远远小于对社会不愿被修复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世界》可以被看作是一部类似于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电影,而影片的开头正值一场所有人都假装没有注意到的人体变异大流行,这也为影片的解读提供了佐证。
对于影片的主角焦头烂额的厨师弗朗索瓦(罗曼·杜里斯Romain Duris饰)和他十几岁的儿子埃米尔(保罗·基尔舍Paul Kircher饰)来说,这又是普通的新的一天。他们坐在巴黎街头堵车的私家车里,争论着垃圾食品的优劣。但是,停在他们前面的救护车内却发生了一些意外——一个巨大而强壮的鸟人正试图逃离。最终,随着一声预示着本片与恐惧之间复杂关系的巨响,一只单翼鸟人从救护车里冲了出来,尖叫着冲向街道,飞离了现场。结束围观后,两人坐在车内惊魂未定,可旁边的路人却投来冷静的目光,还视而不见的说,「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时代。」
其实父子俩人非常理解他的意思。他们正在前往医院的路上,他们的妻子和母亲自从开始某种缓慢的动物变异过程之后,就一直在医院进行隔离治疗。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绝症,但托马斯·卡耶小心翼翼地避免让我们认为这种不知名的变异疾病等同于慢性死亡。
当埃米尔不可避免地发现自己的指甲里也长出一些尖爪时,我们认为他身为人类的时日无多了。他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因为这一发现造就了影片中最温馨也最令人心碎的一幕,埃米尔狂躁地脱掉衣服,试图在浴缸里洗去身上的毛发,这时家里的宠物狗也跳进浴缸,用亲吻来安慰受伤的他。这几乎就像是它在向埃米尔保证,变成动物并没有那么糟糕,它这不也活得好好的。
为了让这种冲突升级,故事的舞台转到了法国南部的乡下,医院的转运救护车突遇事故,埃米尔的母亲也失踪不见了。父子俩人过上了一边正常工作上学,一边在深夜的森林里寻找家人的日子。不过故事的主要视角始终集中在埃米尔的身份认同之上。导演卡耶能够在一部更多时候保持着生物惊悚片的电影里,短暂地绕道进入《阳光小美女》的家庭温馨故事领域,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奇迹,电影画面色调上的对比,也有效地反映了埃米尔内心的冲突,即他究竟属于这个世界的哪一部分。
不用说,《动物王国》中发生了很多事情,而卡耶不愿让这些事情变成牺牲另一件事的代价,他没有对观众关心的很多问题给出具体明确的答案,因为他清楚现实就是如此不明确,人类并没有现在所有问题的最佳答案。影片对个体混合身份的追求常常使其面临失去自我意识的风险,但是,随着《动物王国》逐渐淡化其异类特征,影片的不确定性逐渐凝结成一种压倒一切的真理。它足够美丽和开放,足以将所有的想法凝聚在一起。正如埃米尔无需选择自己属于哪个世界,因为只有一个世界可供选择,而他一生都生活在这个世界里。
公众号:DUETS杂志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