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凝
我记得高中语文老师对我们讲作文的时候,拿徐静蕾做过例子:当时那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刚刚上映,她说,最近老听人称赞徐静蕾是才女,于是琢磨着,这年头是不是“才女”的门槛降低了,看了《来信》后才知道,老徐“才女”的名头名副其实——据说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只不过如果王老师现在还在教语文,我想她一定会用《杜拉拉升职记》做例子,然而从铺天盖地的宣传和最终成片的对比看来,她要教给学生的是另外一种修辞手法,叫做“虚张声势”。
《杜拉拉升职记》大可算作是徐静蕾自毁才女形象的一大步,无论是《我和爸爸》还是《梦想照进现实》,我都认为虽然徐静蕾摆脱不了正式步入女性主义之前的那种稚气,但至少她从行事与创作作品本身,都带有了一丝在中国大陆为数不多的女导演中坚守的一面,对于一个演而优则导的女人来说,更多的要求实在有些过分,因为她不像蒋雯丽一样,有一个超一流摄影师兼导演老公。因此,根据之前的作品和原著小说推测,《杜拉拉》应该是徐静蕾将她那种小资情调的女性主义发扬光大的契机,可惜我们没有猜中过程,也没有猜中结果。
根据李可的原著,杜拉拉的故事本来应该建立在一个运气超好的女小强像蜗牛一样“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结构上,中间穿插了一段俗而不媚的办公室恋情。但徐静蕾硬是将杜拉拉职场成功学的部分删减到只剩下爱情故事的框架,以邂逅-交往-误解-重逢来统筹整部电影,对于一向追求探索实验的徐静蕾—— 《梦想照进现实》的单空间双人物,《来信》的茨威格小说中国化——来说,期待与真实的落差令人扼腕,而这样的创作脂粉气十足,学生腔浓重的后果便是,既满足不了白领们对职场宝典的渴求,也无法抚慰影迷影评人对老徐的期许。
电影混乱的节奏是影片的又一大败笔。《我和爸爸》中,徐静蕾同样以略显碎片化的桥段拼凑起一部生活流风格的电影,然而《杜拉拉升职记》显然不能如法炮制,因为一段父女故事可以以情节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线勾连细碎的场景,但一个女白领的成长,必然要求导演呈现出每个阶段的特点——虽然徐静蕾强行用月薪和职位的升高来结构杜拉拉的发迹,但这种依靠特技生硬的分割,有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她也许是想模仿《罗拉快跑》那样让游戏式结构,飞速剪辑,分屏并置统领电影节奏的方法,但《杜拉拉》的观感又是那样的缺乏起承转合,缺乏必要高潮,于是最终结果是碎了一地的散片。
也许《杜拉拉》早已输在选角的阶段——黄立行磕碜的长相和那双小而无神的眼睛,与原著中王伟的形象相去甚远。那个在故事的尾声成为了杜拉拉另一半的男人应有的伟岸、善良、一丝丝的大男子主义,在黄立行的身上被唱流氓歌的秉性瓦解得荡然无存,似乎从未拍摄电影的他又有那种新人普遍的怵镜头感—— 估计在拍MV时他可以用翻天覆地的街舞动作掩盖那双已经很小都还是要经常看镜头的眼睛,但在电影胶片数倍放大一笑一颦的境况面前,他的道行还是太浅。
对老徐的电影创作历程总结一番,我发现《我和爸爸》《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有姜文助阵,影片的质感达到一定水准,至于《梦想照进现实》是王朔的剧本,两名主演的台词功力因为剧本的原因得到了充分发挥,而到了《杜拉拉升职记》,那个举着金曲奖奖杯的黄立行只会对着镜头傻笑然后被取笑,酿成现在的苦果,我想应该是才女徐静蕾选错了男人的缘故罢。
我记得高中语文老师对我们讲作文的时候,拿徐静蕾做过例子:当时那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刚刚上映,她说,最近老听人称赞徐静蕾是才女,于是琢磨着,这年头是不是“才女”的门槛降低了,看了《来信》后才知道,老徐“才女”的名头名副其实——据说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只不过如果王老师现在还在教语文,我想她一定会用《杜拉拉升职记》做例子,然而从铺天盖地的宣传和最终成片的对比看来,她要教给学生的是另外一种修辞手法,叫做“虚张声势”。
《杜拉拉升职记》大可算作是徐静蕾自毁才女形象的一大步,无论是《我和爸爸》还是《梦想照进现实》,我都认为虽然徐静蕾摆脱不了正式步入女性主义之前的那种稚气,但至少她从行事与创作作品本身,都带有了一丝在中国大陆为数不多的女导演中坚守的一面,对于一个演而优则导的女人来说,更多的要求实在有些过分,因为她不像蒋雯丽一样,有一个超一流摄影师兼导演老公。因此,根据之前的作品和原著小说推测,《杜拉拉》应该是徐静蕾将她那种小资情调的女性主义发扬光大的契机,可惜我们没有猜中过程,也没有猜中结果。
根据李可的原著,杜拉拉的故事本来应该建立在一个运气超好的女小强像蜗牛一样“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结构上,中间穿插了一段俗而不媚的办公室恋情。但徐静蕾硬是将杜拉拉职场成功学的部分删减到只剩下爱情故事的框架,以邂逅-交往-误解-重逢来统筹整部电影,对于一向追求探索实验的徐静蕾—— 《梦想照进现实》的单空间双人物,《来信》的茨威格小说中国化——来说,期待与真实的落差令人扼腕,而这样的创作脂粉气十足,学生腔浓重的后果便是,既满足不了白领们对职场宝典的渴求,也无法抚慰影迷影评人对老徐的期许。
电影混乱的节奏是影片的又一大败笔。《我和爸爸》中,徐静蕾同样以略显碎片化的桥段拼凑起一部生活流风格的电影,然而《杜拉拉升职记》显然不能如法炮制,因为一段父女故事可以以情节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线勾连细碎的场景,但一个女白领的成长,必然要求导演呈现出每个阶段的特点——虽然徐静蕾强行用月薪和职位的升高来结构杜拉拉的发迹,但这种依靠特技生硬的分割,有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她也许是想模仿《罗拉快跑》那样让游戏式结构,飞速剪辑,分屏并置统领电影节奏的方法,但《杜拉拉》的观感又是那样的缺乏起承转合,缺乏必要高潮,于是最终结果是碎了一地的散片。
也许《杜拉拉》早已输在选角的阶段——黄立行磕碜的长相和那双小而无神的眼睛,与原著中王伟的形象相去甚远。那个在故事的尾声成为了杜拉拉另一半的男人应有的伟岸、善良、一丝丝的大男子主义,在黄立行的身上被唱流氓歌的秉性瓦解得荡然无存,似乎从未拍摄电影的他又有那种新人普遍的怵镜头感—— 估计在拍MV时他可以用翻天覆地的街舞动作掩盖那双已经很小都还是要经常看镜头的眼睛,但在电影胶片数倍放大一笑一颦的境况面前,他的道行还是太浅。
对老徐的电影创作历程总结一番,我发现《我和爸爸》《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有姜文助阵,影片的质感达到一定水准,至于《梦想照进现实》是王朔的剧本,两名主演的台词功力因为剧本的原因得到了充分发挥,而到了《杜拉拉升职记》,那个举着金曲奖奖杯的黄立行只会对着镜头傻笑然后被取笑,酿成现在的苦果,我想应该是才女徐静蕾选错了男人的缘故罢。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