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xinlove.com/2010/04/maos-last-dancer/
《Mao's Last Dancer[毛的最后一位舞者]》李存信,存信不存?
by @xinl.ve 100407
饰演Ben Stevenson的Bruce Greenwood[布鲁斯·格林伍德]能为这部小电影出境太不容易。没大红大紫的他,经常在热门影片里做重要的配角,譬如《Star Trek》,《I,Robot》和《Deja Vu》。在《Maos Last Dancer[毛的最后一位舞者]》中,他饰演邀请李存信赴美访问的芭蕾舞团艺术总监,是除了主角之外最重要的角色。习惯作为大片配角的他,能否习惯在这部备受争议的独立电影中,无关乎表演,在于本片的题材。
电影改编自李存信的自传《Mao's Last Dancer》,2003年在澳洲出版的本书轰动一时。文革期间挑选培养起来的芭蕾舞演员,李存信1979年赴美交流后,以与美国人结婚的方法留在了美国。当时的中国领事馆劝阻无效的情况下,扣押了李存信,事情传开后,引起了中、美两国的外交纠纷,最后还是以李被从领事馆释放,并可以永远留在美国而了结。至此以后,李凭借着过人的艺术才华,在芭蕾舞的表演中取得了成功,甚至包括回到中国的巡演。
罗生门一样的事件,只有本片(也是李存信的书)的单方面解释。最重要的选择?他爱伊丽莎白——婚姻关系才能保证他能留在美国,在电影中不只一次地叩问着其中的每一个人,李、伊丽莎白、剧团总监Ben、中国领事以及旁观者。李选择的结婚时间点是要离开美国的前两天,结婚是事实,理由是自由的生活和艺术的平台。
陈丹青的《幸亏年轻-回想七十年代》(注:港版)从另一个侧面描写了那个时期的青年希望获得机会、平台和空间的念想:
九月九日午后,我们正收拾画具,负责安排活动的「美影办」主任屠思华上楼进屋,并不看着我们,说:「这样子,下午不出去了。四点钟电台有重要广播。」旋即离开。我们各自坐下,忽然好安静。那么,是毛主席死了。
活在一九七六年的人明白那是怎样一种感觉,那是怎样的一年。元月周恩来殁,仲夏是朱德的死,「人心惶惶」,不准确,那年,人心是在默然等待,暗暗地猜.....拉萨阳光猛烈,我记得屋里的静,三个人刻意扯些别的话题,闪避目光,不敢对
视,抑制嘴角的痉挛,只怕猝不及防,笑出来——「那一瞬间,他没有能够使他的脸色适应于他的过失.....他的面孔完全不由自主地突然浮现了他那素常的,因而是痴愚的微笑。」《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这样描写阿卡谛维奇偷情后被妻子发现的一瞬。不合时宜的表情!文革翌年家里接到一封报丧的信,是父亲有位老同学干校猝死,我先拆看了,递给父亲时,也曾忽然发笑,其时十四岁——一九七六年我满二十三岁,已知事关重大,然而九月九日下午我们竭力抑制的正是托尔斯泰捕捉的那种笑,虽则理由大异,但何其危险:笑是可怕的证据,门虽关着,三个彼此信赖的人,可是一笑之后怎样收场?说甚么?说甚么都不宜。
确凿的经验无法确凿描写,我确凿记得那天下午怎样吞咽有罪的笑意,同时心生恐惧。四点钟到了,一遍又一遍的哀乐、回放,那些年城乡遍布高音喇叭。几天后,拉萨广场庞大的葬礼,万人默哀,所有警报汽笛齐声鸣响。今年,汶川地震再度全国举丧,我伫立街头,从风中肃然辨听远近四外的机械哀鸣,想起三十二年前。三十二年后,此刻我斗胆写出当年的真实,就是:我们等待最高领袖逝世的这一天,等很久了。
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拘禁,那个时代人的遭遇,无论是谁,即便不用对比未来二十年、三十年的境况(天朝宣布站起来后,选择留在大陆的知识分子、其它派别的政治人士,和去港、台、西方的同辈人的人生对比),做出和李一样的选择太自然。但是电影对李做出选择的刻画,更多的表现是李的钻营、自私和贪婪。
伊丽莎白像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天使,在李需要合法身份的时候出现,阻碍李谋求事业和新的婚姻的时候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他爱她么?这个追问,电影中的人物帮着问出来口,李和伊丽莎白这么多年应该也是在不停地问自己。当时媒体关注了法引起的“外交纠纷”,估计也没有落下道德引起的“真爱”与否的疑虑。选择结婚的时间点不对,后期带着所谓职业梦想放弃对方又是不对。细细想想,他选择的每一步受外界压力的影响远小于他对独自前程的追逐,国、家、亲人和朋友的利益都成为他向上的台阶的垫脚石。书也好、电影也好,李这个人物没有表现出感恩,不要说对国家,只为对父母、老师或者风云变化的年月等。文革之于他是剥夺了自由、高雅艺术的机遇,但又是把他从山东农村中选拔出来,电影的细节提到只有生活的艰苦和江青对艺术的干涉,故意忽略了这是他人生巨大转机的推手。
要为李开脱的话,应该说是他后来的精神已经带有强烈的西方烙印:推崇个人奋斗,忽视环境机遇。之所以转变至如此情状,两点猜测:
一、李的青春时期正好国家混乱,教育失语,能接受到的信息除了芭蕾技术外,也唯有意识形态的宣传,少了塑造大写的人的教育。课堂上的谎言被戳穿后(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生活),观念、信仰产生了颠覆;
二、过早离家形成的独立意识,如同他黑夜中练舞一样,命运和机遇靠不了别人,只有自己争取,争取到了就是自己应得的,无关于其它。
电影时间有限,只能重复了书的主要情节,倘若书中的李能有更多的情感而非成就,或许我能对人物更有好感。未看过小说,对李的评价只就电影内容而言。抓住机遇,改变命运,白眼狼也想,不能因为想要改变成为白眼狼,更不能获得后变成了白眼狼。一路在获得机会的李,对身边的人、家、国回馈了什么?什么都没有!他是一个逃离天朝取得成功的样子,激起怀才不遇的心有戚戚,但并非是他在路上表现出的品质。
电影打了不少擦边球,关于文革、社会主义论调等内容点到为止,不去激怒天朝政府、民众的情感,而结局又把家属、领事和对李并不好的老师纳入视野之中,留下宽恕和理解,向被他伤害的国家、人物释放了些许善意,未知是电影还是自传的用意,戴了有色眼镜的我依然认为是李的投机之举。
Maos.Last.Dancer.2009.BDRip.XviD-TheWretched
《Mao's Last Dancer[毛的最后一位舞者]》李存信,存信不存?
by @xinl.ve 100407
饰演Ben Stevenson的Bruce Greenwood[布鲁斯·格林伍德]能为这部小电影出境太不容易。没大红大紫的他,经常在热门影片里做重要的配角,譬如《Star Trek》,《I,Robot》和《Deja Vu》。在《Maos Last Dancer[毛的最后一位舞者]》中,他饰演邀请李存信赴美访问的芭蕾舞团艺术总监,是除了主角之外最重要的角色。习惯作为大片配角的他,能否习惯在这部备受争议的独立电影中,无关乎表演,在于本片的题材。
电影改编自李存信的自传《Mao's Last Dancer》,2003年在澳洲出版的本书轰动一时。文革期间挑选培养起来的芭蕾舞演员,李存信1979年赴美交流后,以与美国人结婚的方法留在了美国。当时的中国领事馆劝阻无效的情况下,扣押了李存信,事情传开后,引起了中、美两国的外交纠纷,最后还是以李被从领事馆释放,并可以永远留在美国而了结。至此以后,李凭借着过人的艺术才华,在芭蕾舞的表演中取得了成功,甚至包括回到中国的巡演。
罗生门一样的事件,只有本片(也是李存信的书)的单方面解释。最重要的选择?他爱伊丽莎白——婚姻关系才能保证他能留在美国,在电影中不只一次地叩问着其中的每一个人,李、伊丽莎白、剧团总监Ben、中国领事以及旁观者。李选择的结婚时间点是要离开美国的前两天,结婚是事实,理由是自由的生活和艺术的平台。
陈丹青的《幸亏年轻-回想七十年代》(注:港版)从另一个侧面描写了那个时期的青年希望获得机会、平台和空间的念想:
九月九日午后,我们正收拾画具,负责安排活动的「美影办」主任屠思华上楼进屋,并不看着我们,说:「这样子,下午不出去了。四点钟电台有重要广播。」旋即离开。我们各自坐下,忽然好安静。那么,是毛主席死了。
活在一九七六年的人明白那是怎样一种感觉,那是怎样的一年。元月周恩来殁,仲夏是朱德的死,「人心惶惶」,不准确,那年,人心是在默然等待,暗暗地猜.....拉萨阳光猛烈,我记得屋里的静,三个人刻意扯些别的话题,闪避目光,不敢对
视,抑制嘴角的痉挛,只怕猝不及防,笑出来——「那一瞬间,他没有能够使他的脸色适应于他的过失.....他的面孔完全不由自主地突然浮现了他那素常的,因而是痴愚的微笑。」《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这样描写阿卡谛维奇偷情后被妻子发现的一瞬。不合时宜的表情!文革翌年家里接到一封报丧的信,是父亲有位老同学干校猝死,我先拆看了,递给父亲时,也曾忽然发笑,其时十四岁——一九七六年我满二十三岁,已知事关重大,然而九月九日下午我们竭力抑制的正是托尔斯泰捕捉的那种笑,虽则理由大异,但何其危险:笑是可怕的证据,门虽关着,三个彼此信赖的人,可是一笑之后怎样收场?说甚么?说甚么都不宜。
确凿的经验无法确凿描写,我确凿记得那天下午怎样吞咽有罪的笑意,同时心生恐惧。四点钟到了,一遍又一遍的哀乐、回放,那些年城乡遍布高音喇叭。几天后,拉萨广场庞大的葬礼,万人默哀,所有警报汽笛齐声鸣响。今年,汶川地震再度全国举丧,我伫立街头,从风中肃然辨听远近四外的机械哀鸣,想起三十二年前。三十二年后,此刻我斗胆写出当年的真实,就是:我们等待最高领袖逝世的这一天,等很久了。
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拘禁,那个时代人的遭遇,无论是谁,即便不用对比未来二十年、三十年的境况(天朝宣布站起来后,选择留在大陆的知识分子、其它派别的政治人士,和去港、台、西方的同辈人的人生对比),做出和李一样的选择太自然。但是电影对李做出选择的刻画,更多的表现是李的钻营、自私和贪婪。
伊丽莎白像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天使,在李需要合法身份的时候出现,阻碍李谋求事业和新的婚姻的时候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他爱她么?这个追问,电影中的人物帮着问出来口,李和伊丽莎白这么多年应该也是在不停地问自己。当时媒体关注了法引起的“外交纠纷”,估计也没有落下道德引起的“真爱”与否的疑虑。选择结婚的时间点不对,后期带着所谓职业梦想放弃对方又是不对。细细想想,他选择的每一步受外界压力的影响远小于他对独自前程的追逐,国、家、亲人和朋友的利益都成为他向上的台阶的垫脚石。书也好、电影也好,李这个人物没有表现出感恩,不要说对国家,只为对父母、老师或者风云变化的年月等。文革之于他是剥夺了自由、高雅艺术的机遇,但又是把他从山东农村中选拔出来,电影的细节提到只有生活的艰苦和江青对艺术的干涉,故意忽略了这是他人生巨大转机的推手。
要为李开脱的话,应该说是他后来的精神已经带有强烈的西方烙印:推崇个人奋斗,忽视环境机遇。之所以转变至如此情状,两点猜测:
一、李的青春时期正好国家混乱,教育失语,能接受到的信息除了芭蕾技术外,也唯有意识形态的宣传,少了塑造大写的人的教育。课堂上的谎言被戳穿后(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生活),观念、信仰产生了颠覆;
二、过早离家形成的独立意识,如同他黑夜中练舞一样,命运和机遇靠不了别人,只有自己争取,争取到了就是自己应得的,无关于其它。
电影时间有限,只能重复了书的主要情节,倘若书中的李能有更多的情感而非成就,或许我能对人物更有好感。未看过小说,对李的评价只就电影内容而言。抓住机遇,改变命运,白眼狼也想,不能因为想要改变成为白眼狼,更不能获得后变成了白眼狼。一路在获得机会的李,对身边的人、家、国回馈了什么?什么都没有!他是一个逃离天朝取得成功的样子,激起怀才不遇的心有戚戚,但并非是他在路上表现出的品质。
电影打了不少擦边球,关于文革、社会主义论调等内容点到为止,不去激怒天朝政府、民众的情感,而结局又把家属、领事和对李并不好的老师纳入视野之中,留下宽恕和理解,向被他伤害的国家、人物释放了些许善意,未知是电影还是自传的用意,戴了有色眼镜的我依然认为是李的投机之举。
Maos.Last.Dancer.2009.BDRip.XviD-TheWretched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