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采访朱茵,谈及香港电影这二十年间的没落,她出乎意料的提起了《岁月神偷》这部电影,说在柏林的获奖让所有人都很开心。
当时我十分不解,一来水晶熊不过是非竞赛单元的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奖励,二来这部电影和朱茵本人可以说是毫无关系。但今天,当我完完整整的看了这部影片才明白,原来对于几代的香港人来说,它意味着的是一种情怀,一种记忆。
浪漫主义的情怀
这部电影改编自罗启锐导演自己的文集,也取材自他的家庭故事。朝花夕拾,以小见大,在这样一个极具诗意的名字背后想表达的意思是:“在幻变的生命里,岁月,原是最大的小偷……”据说片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导演的亲身经历,比如恋上富家女、失去哥哥,而他亦是在用电影的形式来纪念他的亲人。
作为一个普通的影迷,我无从考证罗启锐的出身是否像片中的罗进二一样贫寒,但可以肯定的是,七十年代港大毕业,八十年代留学美国,就读最好的三大电影学院之一NYU,这份经历令他早已成为香港精英文化的代名词。他、张婉婷、许鞍华等人有着一样的人生轨迹,而他们的电影也因此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在不忘反映现实残酷的同时,又总免不了要做浪漫化的处理。在他们的身上永远看不到对现实的严厉批判,而是凸显着一种中产阶级特有的浪漫主义的情怀。
《岁月神偷》也是如此,而且还高明的选取了一个儿童的视角来看待这户位于深水埗的普通家庭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香港社会里所经历的坎坷。影片又名《1969太空漫游》,而1969则是香港社会最黑暗、最动荡的一段时期。官员贪污腐败,警察乱收保护费,医院的护士打针、递水也要收钱,加上大陆文革动荡的波及,香港民众的生活十分艰难,这些在电影中都清楚的看得到。但通过孩子那戴着鱼缸的视线所看到的变形的社会则大大缓解了这种直面惨淡人生的苦楚,仿佛收保护费可以当作鬼佬差人逗小孩倒背26个英文字母般的游戏,而失去亲人这么可怕的事情也在孩子将偷来的夜光杯、米字旗、齐天大圣一一填满“苦海”的行动中得到了最浪漫的化解。哥哥死后下葬在优美静谧的西式墓地,这当然不是《细路祥》一样的草根情怀,而是《天水围的日与夜》式的温馨。也许单纯是善良的人性根本无法解决现实的冷漠与痛苦,但正如鲁迅为《坟》的结尾插上的野花,电影也需要这么一个光明的尾巴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丝浪漫主义的情怀。
许久不见的纯爱
《岁月神偷》中白纸一样的纯洁爱情是香港电影多年以来都不曾有过的了。试看这些年的港片,以叶念琛的“爱情三部曲”为代表,港女通常都令人厌烦。用林奕华的话说:“外表均只能以中庸形容,然而对待追求者时,却无一不摆出公主中的公主,女皇中的女皇的嘴脸和身段。”男主角也不落下风,森美、王祖蓝这些样貌猥琐之流亦常常出没在银幕上,扮富家公子和花心大少。
《岁月神偷》则不同,纵然草根男和富家女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但影片却给这对少男少女留足了表现的空间。不仅有“double rainbow”和“热带鱼的记忆”,更有公主离去,王子倒下,鲜血滴满白玫瑰的煽情桥段,唯美得让人觉得是在看韩剧。至此,罗启锐的中产阶级精英意识再一次凸显了出来,让爱情抛离现实的诸多枷锁,只留下最美好的一面给观众看。这样的纯爱在当下社会可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别说是香港,就连内地也早已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商业大潮的侵蚀下变了模样。太多如江苏卫视《非诚勿扰》那样找来“要在宝马车后座哭泣的女人”大做文章的节目就已经证明了当下这个社会价值观的堕落。因为没有,所以才弥足珍贵,才让《岁月神偷》里的爱情这样的触动人心。
相濡以沫的温情
但《岁月神偷》到底不是《love story》式的爱情故事,影片更动人之处在于一家人的相濡以沫和邻里间的互助互爱。
虽然谷德昭的一口上海话讲得并不标准,但他已经在无形中透露出一个信息:他们是上海移民。上世纪40年代中到50年代初,因为时局动荡,大批手工纯熟的上海裁缝师傅和理发师傅陆续迁移香港,他们所留下的洋服字号在香港叱咤风云五十年,如著名的培罗蒙、W.W.CHAN&SONS等,而上海发廊曾经更是遍布香港的大街小巷。这些新移民和本地街坊融洽相处,晚上坐在一个屋檐下露天吃饭,“五大七小”一起看电影,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梁家辉和梁朝伟演的《难兄难弟》,也是一帮邻里之间,整天喊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口号。《岁月神偷》虽然没有把口号喊的多么嘹亮,但共同分享好菜等细节之处已经将这种在“都市森林”铁门对铁门的冷漠中逐渐消失的街坊人情味恰到好处的重现了出来。
亲情更是一颗催泪弹。母亲带着患上血癌的儿子四处求医问药,而父亲为了让哥哥输上新鲜血液不惜当掉陪伴多年的婚戒。当吴君如轻轻抚摸任达华手指上深深的戒痕,那一幕也让亲情像刀一样深深地刻在了观众的心里。
回归的香港精神
不用科技,没有神功,《岁月神偷》诉说的只是一个发生在香港基层家庭的故事。但面对艰难的生活,在那些小人物的身上却充分体现出了刻苦耐劳、自强不息的香港精神。
罗启锐说,近年香港社会上充斥了负能量,“80后”面对困难,感到迷惘,或者只懂得抱怨,令他回想六十年代时,面对的困难更多,还不是凭信念,想方法渡过难关。影片中“罗记鞋店”的招牌就是他送给这些年轻人的一个再明显不过的暗示——“鞋”字半边“难(難)”,亦有半边“佳”。就像吴君如饰演的母亲常说的那样,“一步难,一步佳;难一步,佳一步”,香港人就是在这样的乐观精神中走过了几十年,经历了经济的腾飞,也经历了金融危机、SARS的肆掠。“做人总要信。”罗启锐正是要借母亲之口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
六十年代流行摇滚乐队Monkees的老歌在影片中几度响起,“我想要自由,像那天际飞翔的青鸟……”影片的最后也借着天空中出现的 “double rainbow”来凭吊一个业已消逝的时代。然后,我们在浮躁的空气中再次呼吸到了久违的那种属于香港的感觉,至此一座城市也终于找回了它那被岁月偷走的味道。
最后我想说的是,《岁月神偷》绝对是《天水围》之后最好的港片。
《岁月神偷》里用一个小街区就营造出一个时代老去的印记,老婆婆说有两个儿子,一个巷头,一个巷尾,占据着街区最好的位置。缩影在一个狭小的街区,在那些纯手工的年代,这是好的位置,也有好的象征,在她的年轻时代,以为这样就够了,只是时代变化的太快,他们根本就没有跟上,然后就被狠狠的摔在后面。当大的机器,大的工厂出现,当各式花样男女创建的美发沙龙出现,当各种摩天大楼开始创建,就真的好像谢安琪的喜帖街里唱的”就似这一区/曾经称得上美满甲天下 /但霎眼/全街的单位快要住满乌鸦”,人不能阻挡着时间的进去,人只能去适应快速发展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的发展是人创造的,要么跟着他们走,要么超越他们,若被摔在后面,就只能被遗忘。
从一开始爸爸就很明白,所以他像所有的家长一样,盼着自己儿子能跟上,自己做最好的后盾,遮风避雨,不再重复从前的路。所有的希望都压在一个人的身上,要他强,然后要他好。进一也一直承受着,做的很好,他是最大的骄傲,成了街区的榜样,好像街区刚刚建立,所有的人都充满憧憬,自己也很努力,因为明天不远,明天都要到来,做人总要信的。
有人活的卑微,有人活的乐观,有人默默无闻,有人鸡毛蒜皮。看到维多利亚港的夜景,也只会觉得美丽,却又与自己无关,随他怎么闪烁,也只是一晚一晚又一晚,用的同样的灯管,只是数量少了点,花样少了点,颜色少了点,总归少了不止一点点,人家能照了整个海湾,自己的也只能灯光微弱却又忽闪忽闪。
感情最初只凭感觉去进行的时候无畏而纯真,没有卑微,没有等级,没有好坏,所有的衡量介于两人之间,因为平起平坐所以天枰也一直平衡。但一旦算上物质,天枰就开始偏,失去平衡的感情,又如何维持。有的人贫贱夫妻不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过着普普通通的小日子,但仍会浪漫的想用,你帮我捏脚,我帮你捶背,你在我眼里是最美,你在我眼里是最累,日日夜夜,维持着一直的平衡。而有的人的天枰一开始就偏了,望着自己望尘莫及的东西,还有多少东西是能坚持的,就算我可以努力做到这样,但也是过了多少年我才能跟你坐在这里喝咖啡,而你那个时候也是半老徐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成为亲属的感情永远比其他感情来的坚固纯粹。有时候真想要自由,你自由,我自由,我们都是自由的,那样真的是无拘无束的,可感情就是这样起起伏伏,没准一下没抓住就天崩地裂。我希望给你的美好你已经拥有,我还能给你什么呢?丝丝入扣的感情,伴着收音机里的歌曲,发酵,沉醉,然后跌碎,有些顶是一定要护住的,但房檐太高,踮着脚尖都够不着的时候,又有什么能力去护住这个房顶呢。
房子总有倒塌的一天,不倒塌也会被强拆。岁月催人老,也让房子老了,存在这个世界,看的清楚的东西有多少,还不都像带着个玻璃罩,看的到又摸不到么。时间沉淀下去之后,也都是两鬓斑白染发剂染的回容貌,染不掉沧桑。就因为这世间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挽留又护不住,人才知道缺了一点运气。无力反抗永远是最叫人悲伤,尤其是命运不是握在自己手里,可以做最舒适的皮鞋,让一张普通的皮变成最耀眼的鞋子,但人的命运真的是不可改变。正如我现在腰疼的坐在电脑之前写这些,真恨不得立即就好起来,可无能为力。但做人总要信的,努力做了,遗憾就会少很多,因为岁月不饶人。
以前我总觉得这世界上不该说有什么运气,是因为我做了什么,你做了什么,他做了什么,我们互相影响,所以让我做什么,让你做什么,让他做什么,碰到必须有原因。就好像走在路上猜到香蕉皮跌倒,如果不是有个人吃了香蕉乱扔皮,如果不是有个人种了香蕉,如果不是有个人卖了香蕉的种子,等等等等,都可以串联出一个原因,但总归是因为别人行动带出来。后来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踩到香蕉皮的人是自己,偏偏就是自己,不是别人。这可能就是运气,运气是谁操纵的,就不知道了。好运气,坏运气,遇到了这些运气,人的生活变的不可测,岁月一直向前走。
电影里埋下了许多的伏笔,整体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整个故事的发展是很流畅,虽然直到最后也没有让人觉得突兀,甚至觉得有些顺其自然的发展,在悲情之下有个很好的酝酿,让时代落寞,也让人人群消失,店铺关门,以为能跳出这个时代,但最后沦为了岁月的玩笑,本来希望能过的更好,逢二进一,只是命运并没有这样的好。多舛的命运总归落到了他们的头像,一下子打乱了所有的美好和步骤,患难之中,可以倾尽所有,有多少都还不回来一去不复返的时光。真的会怨恨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说的难听点为什么没有发生在那些贪官污吏城管疯狗的身上,善恶有报到底又是什么,人怎么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为什么六合彩中不到他们的身上,却要用跟六合彩奖金一样的钱去治病。最后还不是岁月把人逼成了大话精,汹涌的落幕。
经历了那么多风雨,要有多大的勇气再说出那句,做人总要信。写到这里,想起吴君如拿着油漆刷招牌的画面,又不禁鼻子酸了起来。看电影时,当吴君如去摸任达华的手的时候,泪闸就被打开了,一直就这么哭到了电影的落幕。两个让岁月历练的人,对这一个年少无知的小护士的时候,一个笑着,一个哭着,当北京的专家已经确诊没有希望之后,但一直还要信着,这已经不是相信自己,更应该说是相信奇迹了。能付出多少就要把百分之百都给予,这才是最坚固的屋顶,这才是一直都会保住的东西。
电影进行到结束的时候,芳菲回来的戏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因为那场戏有点不太合理,但如果去掉就又会让人特别的残忍。人都会有怜悯之心,也就让命运也怜悯一下,然后才能安安心心的结束。回忆慢慢的出现,人生从一开始就是倒计时,就算自己不直到多少的时间,但也明白过了多少的春夏秋冬,没法秒秒的计算,也有秒秒过的人生。
吴君如在电影里穿着那双鞋子,一步难,一步佳的走着,走完了最艰难的台风,也终于见到了美丽的彩虹。刚才特地去查了查骨髓移植的信息,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出现的,如果换到现代来说有个弟弟的罗进一,也可能有救的不是。你感叹这个时代,其实时代才不去理会,而且是不是又该感谢这个时代,我们存活在里面,跟着它马不停蹄。人都是蚂蚁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却还要有马的速度,听着又怪可笑。艰难的小巷存活在摩天大楼之中不起眼,但也真想有个鱼缸来当保护伞,遮风避雨,只是过普普通通的生活,但真的岁月不饶人,把人就这么给扔掉了。
流光容易把人抛,岁月轻狂,苟且偷生。
当时我十分不解,一来水晶熊不过是非竞赛单元的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奖励,二来这部电影和朱茵本人可以说是毫无关系。但今天,当我完完整整的看了这部影片才明白,原来对于几代的香港人来说,它意味着的是一种情怀,一种记忆。
浪漫主义的情怀
这部电影改编自罗启锐导演自己的文集,也取材自他的家庭故事。朝花夕拾,以小见大,在这样一个极具诗意的名字背后想表达的意思是:“在幻变的生命里,岁月,原是最大的小偷……”据说片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导演的亲身经历,比如恋上富家女、失去哥哥,而他亦是在用电影的形式来纪念他的亲人。
作为一个普通的影迷,我无从考证罗启锐的出身是否像片中的罗进二一样贫寒,但可以肯定的是,七十年代港大毕业,八十年代留学美国,就读最好的三大电影学院之一NYU,这份经历令他早已成为香港精英文化的代名词。他、张婉婷、许鞍华等人有着一样的人生轨迹,而他们的电影也因此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在不忘反映现实残酷的同时,又总免不了要做浪漫化的处理。在他们的身上永远看不到对现实的严厉批判,而是凸显着一种中产阶级特有的浪漫主义的情怀。
《岁月神偷》也是如此,而且还高明的选取了一个儿童的视角来看待这户位于深水埗的普通家庭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香港社会里所经历的坎坷。影片又名《1969太空漫游》,而1969则是香港社会最黑暗、最动荡的一段时期。官员贪污腐败,警察乱收保护费,医院的护士打针、递水也要收钱,加上大陆文革动荡的波及,香港民众的生活十分艰难,这些在电影中都清楚的看得到。但通过孩子那戴着鱼缸的视线所看到的变形的社会则大大缓解了这种直面惨淡人生的苦楚,仿佛收保护费可以当作鬼佬差人逗小孩倒背26个英文字母般的游戏,而失去亲人这么可怕的事情也在孩子将偷来的夜光杯、米字旗、齐天大圣一一填满“苦海”的行动中得到了最浪漫的化解。哥哥死后下葬在优美静谧的西式墓地,这当然不是《细路祥》一样的草根情怀,而是《天水围的日与夜》式的温馨。也许单纯是善良的人性根本无法解决现实的冷漠与痛苦,但正如鲁迅为《坟》的结尾插上的野花,电影也需要这么一个光明的尾巴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丝浪漫主义的情怀。
许久不见的纯爱
《岁月神偷》中白纸一样的纯洁爱情是香港电影多年以来都不曾有过的了。试看这些年的港片,以叶念琛的“爱情三部曲”为代表,港女通常都令人厌烦。用林奕华的话说:“外表均只能以中庸形容,然而对待追求者时,却无一不摆出公主中的公主,女皇中的女皇的嘴脸和身段。”男主角也不落下风,森美、王祖蓝这些样貌猥琐之流亦常常出没在银幕上,扮富家公子和花心大少。
《岁月神偷》则不同,纵然草根男和富家女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但影片却给这对少男少女留足了表现的空间。不仅有“double rainbow”和“热带鱼的记忆”,更有公主离去,王子倒下,鲜血滴满白玫瑰的煽情桥段,唯美得让人觉得是在看韩剧。至此,罗启锐的中产阶级精英意识再一次凸显了出来,让爱情抛离现实的诸多枷锁,只留下最美好的一面给观众看。这样的纯爱在当下社会可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别说是香港,就连内地也早已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商业大潮的侵蚀下变了模样。太多如江苏卫视《非诚勿扰》那样找来“要在宝马车后座哭泣的女人”大做文章的节目就已经证明了当下这个社会价值观的堕落。因为没有,所以才弥足珍贵,才让《岁月神偷》里的爱情这样的触动人心。
相濡以沫的温情
但《岁月神偷》到底不是《love story》式的爱情故事,影片更动人之处在于一家人的相濡以沫和邻里间的互助互爱。
虽然谷德昭的一口上海话讲得并不标准,但他已经在无形中透露出一个信息:他们是上海移民。上世纪40年代中到50年代初,因为时局动荡,大批手工纯熟的上海裁缝师傅和理发师傅陆续迁移香港,他们所留下的洋服字号在香港叱咤风云五十年,如著名的培罗蒙、W.W.CHAN&SONS等,而上海发廊曾经更是遍布香港的大街小巷。这些新移民和本地街坊融洽相处,晚上坐在一个屋檐下露天吃饭,“五大七小”一起看电影,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梁家辉和梁朝伟演的《难兄难弟》,也是一帮邻里之间,整天喊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口号。《岁月神偷》虽然没有把口号喊的多么嘹亮,但共同分享好菜等细节之处已经将这种在“都市森林”铁门对铁门的冷漠中逐渐消失的街坊人情味恰到好处的重现了出来。
亲情更是一颗催泪弹。母亲带着患上血癌的儿子四处求医问药,而父亲为了让哥哥输上新鲜血液不惜当掉陪伴多年的婚戒。当吴君如轻轻抚摸任达华手指上深深的戒痕,那一幕也让亲情像刀一样深深地刻在了观众的心里。
回归的香港精神
不用科技,没有神功,《岁月神偷》诉说的只是一个发生在香港基层家庭的故事。但面对艰难的生活,在那些小人物的身上却充分体现出了刻苦耐劳、自强不息的香港精神。
罗启锐说,近年香港社会上充斥了负能量,“80后”面对困难,感到迷惘,或者只懂得抱怨,令他回想六十年代时,面对的困难更多,还不是凭信念,想方法渡过难关。影片中“罗记鞋店”的招牌就是他送给这些年轻人的一个再明显不过的暗示——“鞋”字半边“难(難)”,亦有半边“佳”。就像吴君如饰演的母亲常说的那样,“一步难,一步佳;难一步,佳一步”,香港人就是在这样的乐观精神中走过了几十年,经历了经济的腾飞,也经历了金融危机、SARS的肆掠。“做人总要信。”罗启锐正是要借母亲之口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
六十年代流行摇滚乐队Monkees的老歌在影片中几度响起,“我想要自由,像那天际飞翔的青鸟……”影片的最后也借着天空中出现的 “double rainbow”来凭吊一个业已消逝的时代。然后,我们在浮躁的空气中再次呼吸到了久违的那种属于香港的感觉,至此一座城市也终于找回了它那被岁月偷走的味道。
最后我想说的是,《岁月神偷》绝对是《天水围》之后最好的港片。
《岁月神偷》里用一个小街区就营造出一个时代老去的印记,老婆婆说有两个儿子,一个巷头,一个巷尾,占据着街区最好的位置。缩影在一个狭小的街区,在那些纯手工的年代,这是好的位置,也有好的象征,在她的年轻时代,以为这样就够了,只是时代变化的太快,他们根本就没有跟上,然后就被狠狠的摔在后面。当大的机器,大的工厂出现,当各式花样男女创建的美发沙龙出现,当各种摩天大楼开始创建,就真的好像谢安琪的喜帖街里唱的”就似这一区/曾经称得上美满甲天下 /但霎眼/全街的单位快要住满乌鸦”,人不能阻挡着时间的进去,人只能去适应快速发展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的发展是人创造的,要么跟着他们走,要么超越他们,若被摔在后面,就只能被遗忘。
从一开始爸爸就很明白,所以他像所有的家长一样,盼着自己儿子能跟上,自己做最好的后盾,遮风避雨,不再重复从前的路。所有的希望都压在一个人的身上,要他强,然后要他好。进一也一直承受着,做的很好,他是最大的骄傲,成了街区的榜样,好像街区刚刚建立,所有的人都充满憧憬,自己也很努力,因为明天不远,明天都要到来,做人总要信的。
有人活的卑微,有人活的乐观,有人默默无闻,有人鸡毛蒜皮。看到维多利亚港的夜景,也只会觉得美丽,却又与自己无关,随他怎么闪烁,也只是一晚一晚又一晚,用的同样的灯管,只是数量少了点,花样少了点,颜色少了点,总归少了不止一点点,人家能照了整个海湾,自己的也只能灯光微弱却又忽闪忽闪。
感情最初只凭感觉去进行的时候无畏而纯真,没有卑微,没有等级,没有好坏,所有的衡量介于两人之间,因为平起平坐所以天枰也一直平衡。但一旦算上物质,天枰就开始偏,失去平衡的感情,又如何维持。有的人贫贱夫妻不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过着普普通通的小日子,但仍会浪漫的想用,你帮我捏脚,我帮你捶背,你在我眼里是最美,你在我眼里是最累,日日夜夜,维持着一直的平衡。而有的人的天枰一开始就偏了,望着自己望尘莫及的东西,还有多少东西是能坚持的,就算我可以努力做到这样,但也是过了多少年我才能跟你坐在这里喝咖啡,而你那个时候也是半老徐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成为亲属的感情永远比其他感情来的坚固纯粹。有时候真想要自由,你自由,我自由,我们都是自由的,那样真的是无拘无束的,可感情就是这样起起伏伏,没准一下没抓住就天崩地裂。我希望给你的美好你已经拥有,我还能给你什么呢?丝丝入扣的感情,伴着收音机里的歌曲,发酵,沉醉,然后跌碎,有些顶是一定要护住的,但房檐太高,踮着脚尖都够不着的时候,又有什么能力去护住这个房顶呢。
房子总有倒塌的一天,不倒塌也会被强拆。岁月催人老,也让房子老了,存在这个世界,看的清楚的东西有多少,还不都像带着个玻璃罩,看的到又摸不到么。时间沉淀下去之后,也都是两鬓斑白染发剂染的回容貌,染不掉沧桑。就因为这世间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挽留又护不住,人才知道缺了一点运气。无力反抗永远是最叫人悲伤,尤其是命运不是握在自己手里,可以做最舒适的皮鞋,让一张普通的皮变成最耀眼的鞋子,但人的命运真的是不可改变。正如我现在腰疼的坐在电脑之前写这些,真恨不得立即就好起来,可无能为力。但做人总要信的,努力做了,遗憾就会少很多,因为岁月不饶人。
以前我总觉得这世界上不该说有什么运气,是因为我做了什么,你做了什么,他做了什么,我们互相影响,所以让我做什么,让你做什么,让他做什么,碰到必须有原因。就好像走在路上猜到香蕉皮跌倒,如果不是有个人吃了香蕉乱扔皮,如果不是有个人种了香蕉,如果不是有个人卖了香蕉的种子,等等等等,都可以串联出一个原因,但总归是因为别人行动带出来。后来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踩到香蕉皮的人是自己,偏偏就是自己,不是别人。这可能就是运气,运气是谁操纵的,就不知道了。好运气,坏运气,遇到了这些运气,人的生活变的不可测,岁月一直向前走。
电影里埋下了许多的伏笔,整体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整个故事的发展是很流畅,虽然直到最后也没有让人觉得突兀,甚至觉得有些顺其自然的发展,在悲情之下有个很好的酝酿,让时代落寞,也让人人群消失,店铺关门,以为能跳出这个时代,但最后沦为了岁月的玩笑,本来希望能过的更好,逢二进一,只是命运并没有这样的好。多舛的命运总归落到了他们的头像,一下子打乱了所有的美好和步骤,患难之中,可以倾尽所有,有多少都还不回来一去不复返的时光。真的会怨恨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说的难听点为什么没有发生在那些贪官污吏城管疯狗的身上,善恶有报到底又是什么,人怎么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为什么六合彩中不到他们的身上,却要用跟六合彩奖金一样的钱去治病。最后还不是岁月把人逼成了大话精,汹涌的落幕。
经历了那么多风雨,要有多大的勇气再说出那句,做人总要信。写到这里,想起吴君如拿着油漆刷招牌的画面,又不禁鼻子酸了起来。看电影时,当吴君如去摸任达华的手的时候,泪闸就被打开了,一直就这么哭到了电影的落幕。两个让岁月历练的人,对这一个年少无知的小护士的时候,一个笑着,一个哭着,当北京的专家已经确诊没有希望之后,但一直还要信着,这已经不是相信自己,更应该说是相信奇迹了。能付出多少就要把百分之百都给予,这才是最坚固的屋顶,这才是一直都会保住的东西。
电影进行到结束的时候,芳菲回来的戏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因为那场戏有点不太合理,但如果去掉就又会让人特别的残忍。人都会有怜悯之心,也就让命运也怜悯一下,然后才能安安心心的结束。回忆慢慢的出现,人生从一开始就是倒计时,就算自己不直到多少的时间,但也明白过了多少的春夏秋冬,没法秒秒的计算,也有秒秒过的人生。
吴君如在电影里穿着那双鞋子,一步难,一步佳的走着,走完了最艰难的台风,也终于见到了美丽的彩虹。刚才特地去查了查骨髓移植的信息,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出现的,如果换到现代来说有个弟弟的罗进一,也可能有救的不是。你感叹这个时代,其实时代才不去理会,而且是不是又该感谢这个时代,我们存活在里面,跟着它马不停蹄。人都是蚂蚁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却还要有马的速度,听着又怪可笑。艰难的小巷存活在摩天大楼之中不起眼,但也真想有个鱼缸来当保护伞,遮风避雨,只是过普普通通的生活,但真的岁月不饶人,把人就这么给扔掉了。
流光容易把人抛,岁月轻狂,苟且偷生。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