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裔美国导演M・奈特・沙马兰在我眼中主要是一位低成本恐怖片导演。他的电影中往往会包含一些浅显的神学关注、东方式的超自然迷信和一个让人出乎预料的结局。由于带着某种异国情调的风格和对东方文化的展示,他的电影吸引了一群CULT影迷的兴趣。在票房方面,他曾获得过巨大的商业成功(《第六感》、《天兆》),也遭遇过彻底的失败(《神秘村》、《湖中女人》)。美国观众和批评家对他也是毁誉参半,时而把他捧作“天才导演”,时而也会奉送一个金酸梅奖“最差导演”给他尝尝。总的来说,他身上的东方色彩既使他因在好莱坞导演中卓尔不群而获得了一批拥趸,又使他的电影由于与好莱坞主流商业片有着明显的异质性而难以被人全盘接受。与吴宇森这位同样带着东方文化背景的导演相比,沙马兰在美国观众心中尚未跻身于一线导演的位置。
到2008年,沙马兰已经连续拍了三部口碑和票房都不佳的电影(04年的《神秘村》、06年的《湖中女人》和08年的《灭顶之灾》),观众仿佛都已经遗忘这位拍摄过《第六感》的“天才导演”了。沙马兰的电影事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是在低成本恐怖片这一类型内继续尝试(观众似乎对他的套路已经有点腻烦了,说他“就那么两下子”),还是重新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这时,美国尼克儿童频道热播的动画片《降世神通:最后的气宗》进入了他的视野,片中融合的亚洲艺术、东方文化和功夫等元素使沙马兰意识到自己可以将其改编成一部了不起的电影。
从电影的选题看,《最后的风之子》应该是一个很被看好的项目。首先,《最后的气宗》这部动画片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拥有数百万粉丝。沙马兰第一次知道这部片子正是因为女儿参加万圣节派对时打算打扮成片中的主角之一卡塔拉的样子。动画片庞大的粉丝群正是电影良好的观众基础;其次,电影中的东方元素被认为是沙马兰这位带有东方色彩的导演能够成熟地驾驭的,后者也能藉此将其优势发挥出来的;最后,哈利波特系列热映和《阿凡达》获得划时代的商业成功之后,当前观众的对于奇幻电影的兴趣正处于心理顶点之上。
但是,沙马兰这一次似乎又搞砸了。《最后的风之子》上映之后,美国主要报纸和网络的评论几乎作出一边倒的负面评价。片子从编剧、表演、导演水平到3D特效方面都遭到了苛刻地挑剔。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只给出了半颗星的评级,而纽约时报的评论则挖苦道,“看这部电影的最好方式是闭着眼睛”,以表示电影在视觉感受方面让人失望到极点。我对沙马兰大部分电影的感受是:作为商业电影来说,它们都过于严肃、缓慢,执着于不必要的情感和伦理探究,在比较好的情况下,他能通过一个“让人出乎预料的结局”来挽救电影的节奏,使观众的情感获得一定程度的平衡,但感觉仍旧怪怪的,缺乏那种让人酣畅淋漓的快感。《最后的风之子》呢?最后的平衡也没有了,而原先那些缺点则被放大了,成了观众发泄观影郁闷的众矢之的。
如果问在看过电影后对其作出负面评价的观众中谁的意见最大,那肯定要数动画片《最后的气宗》原先那些粉丝。让他们难以忍受的是原先那部充满着生动的人物和幽默谐谑元素的动画片怎么能被改编地如此无趣和苍白。沙马兰或许知道电影要大卖仅仅依靠那些动画片粉丝是不够的,他必须把它改编地更加适合大众口味,但糟糕的是,沙马兰把动画片中的精华部分都剔除了出去,相反却注入了自己饱受诟病的一些糟粕。它们包括:1)沙马兰式的充满情感和道德训诫意味的解释性对话。沙马兰的编剧才华常被认为要逊于导演才华,如果他明白这一点的话就应该把不足之处掩藏起来,更多地运用他擅长的电影语言来表达,但他偏偏为了加入更多的玄学和文化因素而乐意写一些怪怪的台词,如果放到《天兆》或者《神秘村》这样的恐怖片里观众也就忍忍了,但是在奇幻片中观众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神奇世界的惊奇和源源不断的视觉形象上,这时候玄学和道德就显得多余了。如果真的以为在这一类好莱坞商业片中能够包含精神性内容或者严肃的伦理探究那就是他的一厢情愿了;2)沙马兰式的严肃和沉闷。严肃和沉闷并非总是坏事,至少在他的恐怖片中,沉闷的节奏对于营造恐怖氛围很有帮助(当然,至于接不接受是你的事)。他的严肃和沉闷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对话和人物动作方面缺乏幽默性,另一个是由于他的场面调度方式:他爱用剪辑很少的长镜头。严肃和沉闷之所以成为缺点只是针对这部电影而言的:奇幻片的观众知道面对的是一个不能加以严肃对待的虚拟的世界,所以如果电影太一本正经的话就缺乏与观众的心理默契了,并且,既使再多的长镜头也无法加强奇幻电影的现实感(因为它就是假的),相反,灵巧的剪辑能够更好地制造真实的幻觉。沙马兰在面对不同的电影类型时似乎缺乏相应的电影语言转换。
总的来说,“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的沙马兰在丢弃了原先那些为他赢得声誉的个人优点之后,在处理新的题材和类型时显得笨拙、草率、拘泥和缺乏创建。如果把他与另一位在电影的各个类型中都拍出成功的独创作品的天才导演库布里克相比,以此废黜他“天才导演”的桂冠有些不公的话,那么说《最后的风之子》是导演在类型转换过程中遭遇失败的典型案例则绝对不算冤枉。
到2008年,沙马兰已经连续拍了三部口碑和票房都不佳的电影(04年的《神秘村》、06年的《湖中女人》和08年的《灭顶之灾》),观众仿佛都已经遗忘这位拍摄过《第六感》的“天才导演”了。沙马兰的电影事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是在低成本恐怖片这一类型内继续尝试(观众似乎对他的套路已经有点腻烦了,说他“就那么两下子”),还是重新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这时,美国尼克儿童频道热播的动画片《降世神通:最后的气宗》进入了他的视野,片中融合的亚洲艺术、东方文化和功夫等元素使沙马兰意识到自己可以将其改编成一部了不起的电影。
从电影的选题看,《最后的风之子》应该是一个很被看好的项目。首先,《最后的气宗》这部动画片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拥有数百万粉丝。沙马兰第一次知道这部片子正是因为女儿参加万圣节派对时打算打扮成片中的主角之一卡塔拉的样子。动画片庞大的粉丝群正是电影良好的观众基础;其次,电影中的东方元素被认为是沙马兰这位带有东方色彩的导演能够成熟地驾驭的,后者也能藉此将其优势发挥出来的;最后,哈利波特系列热映和《阿凡达》获得划时代的商业成功之后,当前观众的对于奇幻电影的兴趣正处于心理顶点之上。
但是,沙马兰这一次似乎又搞砸了。《最后的风之子》上映之后,美国主要报纸和网络的评论几乎作出一边倒的负面评价。片子从编剧、表演、导演水平到3D特效方面都遭到了苛刻地挑剔。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只给出了半颗星的评级,而纽约时报的评论则挖苦道,“看这部电影的最好方式是闭着眼睛”,以表示电影在视觉感受方面让人失望到极点。我对沙马兰大部分电影的感受是:作为商业电影来说,它们都过于严肃、缓慢,执着于不必要的情感和伦理探究,在比较好的情况下,他能通过一个“让人出乎预料的结局”来挽救电影的节奏,使观众的情感获得一定程度的平衡,但感觉仍旧怪怪的,缺乏那种让人酣畅淋漓的快感。《最后的风之子》呢?最后的平衡也没有了,而原先那些缺点则被放大了,成了观众发泄观影郁闷的众矢之的。
如果问在看过电影后对其作出负面评价的观众中谁的意见最大,那肯定要数动画片《最后的气宗》原先那些粉丝。让他们难以忍受的是原先那部充满着生动的人物和幽默谐谑元素的动画片怎么能被改编地如此无趣和苍白。沙马兰或许知道电影要大卖仅仅依靠那些动画片粉丝是不够的,他必须把它改编地更加适合大众口味,但糟糕的是,沙马兰把动画片中的精华部分都剔除了出去,相反却注入了自己饱受诟病的一些糟粕。它们包括:1)沙马兰式的充满情感和道德训诫意味的解释性对话。沙马兰的编剧才华常被认为要逊于导演才华,如果他明白这一点的话就应该把不足之处掩藏起来,更多地运用他擅长的电影语言来表达,但他偏偏为了加入更多的玄学和文化因素而乐意写一些怪怪的台词,如果放到《天兆》或者《神秘村》这样的恐怖片里观众也就忍忍了,但是在奇幻片中观众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神奇世界的惊奇和源源不断的视觉形象上,这时候玄学和道德就显得多余了。如果真的以为在这一类好莱坞商业片中能够包含精神性内容或者严肃的伦理探究那就是他的一厢情愿了;2)沙马兰式的严肃和沉闷。严肃和沉闷并非总是坏事,至少在他的恐怖片中,沉闷的节奏对于营造恐怖氛围很有帮助(当然,至于接不接受是你的事)。他的严肃和沉闷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对话和人物动作方面缺乏幽默性,另一个是由于他的场面调度方式:他爱用剪辑很少的长镜头。严肃和沉闷之所以成为缺点只是针对这部电影而言的:奇幻片的观众知道面对的是一个不能加以严肃对待的虚拟的世界,所以如果电影太一本正经的话就缺乏与观众的心理默契了,并且,既使再多的长镜头也无法加强奇幻电影的现实感(因为它就是假的),相反,灵巧的剪辑能够更好地制造真实的幻觉。沙马兰在面对不同的电影类型时似乎缺乏相应的电影语言转换。
总的来说,“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的沙马兰在丢弃了原先那些为他赢得声誉的个人优点之后,在处理新的题材和类型时显得笨拙、草率、拘泥和缺乏创建。如果把他与另一位在电影的各个类型中都拍出成功的独创作品的天才导演库布里克相比,以此废黜他“天才导演”的桂冠有些不公的话,那么说《最后的风之子》是导演在类型转换过程中遭遇失败的典型案例则绝对不算冤枉。
之前没有看过电视剧版本,压根没有听过这部片,我怀着一颗对3D无限向往的心,憧憬着那些预告片上华丽丽的打斗场面,手里拽着VISA卡,从58街电影院奔到82街,只因为58街的电影院没有3D的。排队,先给VISA卡,再给驾照确认身份,拿到票,验票,排队,进场,选定座位,蹲下~~~一气呵成。一看手表,离电影开始还有30分钟。
我左等右等,等到itouch被玩到快没电的时候,周围灯一熄灭,电影开始。
一排豆芽文如星球大战开篇词一般从底下缓缓升起,大概内容是,地球上有四种元素:气,水,土和火。火族发动战争,世界很伤心,人民很悲惨,期待救世主之类的~~~看完这段,我内心一沉:杯具,搞不好又是一顿西式中餐?
果然是一顿中餐,厨师却是个老外,拿着一本翻译过的中文菜谱,对着菜谱上的做法,烹出一桌子夹杂着番茄酱,印度咖喱以及牛油果之类的诡异的中餐。东方特色的建筑和装束到处都是,少林寺,龙,脚底按摩~~~。几个族的扮演者分别是:大气族,一白人小孩,就剩他一个,所以本片也叫最后的气人;水族,白人;土族,亚洲人,英语说得贼溜,估计都是ABC, ABJ或者ABK;火族,老印。
老外厨师把这些配料备齐,然后开始翻呀,炒呀~~~熄火,上菜。一尝试,比我们学校对面的小熊猫做的都不如,好歹老板是中国人,只是为了迎合老外的口味改变了一些东西。等等,当我以为接下去没有的时候,厨师出来喊一句:各位且慢,还有下一道菜呢,欢迎品尝。
我晕,居然还有续集~~~
总之这部片就是一部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老外拍摄的片子,作为一个中国人,正如标题所说,我像是在美国吃了一顿一个老美按照中国菜谱做的一道中国菜,味道大大地不正宗;另外,那个让人揪心的3D,我中途脱下眼镜无数次,只为了证明那个曾经在诸神之战遇到的真理:摘下眼镜,去除墨镜干扰,更加清晰。插播广告语:摘摘更健康~~~哦也。
我左等右等,等到itouch被玩到快没电的时候,周围灯一熄灭,电影开始。
一排豆芽文如星球大战开篇词一般从底下缓缓升起,大概内容是,地球上有四种元素:气,水,土和火。火族发动战争,世界很伤心,人民很悲惨,期待救世主之类的~~~看完这段,我内心一沉:杯具,搞不好又是一顿西式中餐?
果然是一顿中餐,厨师却是个老外,拿着一本翻译过的中文菜谱,对着菜谱上的做法,烹出一桌子夹杂着番茄酱,印度咖喱以及牛油果之类的诡异的中餐。东方特色的建筑和装束到处都是,少林寺,龙,脚底按摩~~~。几个族的扮演者分别是:大气族,一白人小孩,就剩他一个,所以本片也叫最后的气人;水族,白人;土族,亚洲人,英语说得贼溜,估计都是ABC, ABJ或者ABK;火族,老印。
老外厨师把这些配料备齐,然后开始翻呀,炒呀~~~熄火,上菜。一尝试,比我们学校对面的小熊猫做的都不如,好歹老板是中国人,只是为了迎合老外的口味改变了一些东西。等等,当我以为接下去没有的时候,厨师出来喊一句:各位且慢,还有下一道菜呢,欢迎品尝。
我晕,居然还有续集~~~
总之这部片就是一部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老外拍摄的片子,作为一个中国人,正如标题所说,我像是在美国吃了一顿一个老美按照中国菜谱做的一道中国菜,味道大大地不正宗;另外,那个让人揪心的3D,我中途脱下眼镜无数次,只为了证明那个曾经在诸神之战遇到的真理:摘下眼镜,去除墨镜干扰,更加清晰。插播广告语:摘摘更健康~~~哦也。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