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中国的电视剧导演中找到一个我最喜欢甚至是唯一喜欢的,那无疑就是张黎。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拍出了《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 1566》这样让我百看不厌的作品,纵然之后他的"招安"之作《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看得我数度热血沸腾。张黎为中国的电视剧树立了一个其他电视剧导演 难以企及的高度,就是因为他,使我觉得中国荧屏上的连续剧尽皆糟粕。
这是我期待《辛亥革命》的理由之一。
接着就说说孙淳。
《走向共和》之前,中国荧屏(荧幕)之上没有袁世凯,《走向共和》之后,中国荧屏(荧幕)之上只有一个袁世凯,那就是孙淳的袁世凯。《走向共 和》若无孙淳的袁世凯,魅力立减三分,也因为《走向共和》,孙淳也成了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日后我之所以观看《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为张黎,二为孙淳。
这就是我期待《辛亥革命》的理由之二。
仅此两点,没有之三。
可以说,若没有此二人,一部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影片是不一定会有让我掏钱的理由。今年辛亥百年,其敏感不亚于60大庆和90寿庆,因此可以想 象的是,《辛亥革命》的过审必然艰辛,更何况,这部影片的导演还是个有案底的。鉴于当下中国,有着在荧幕上美化历史的传统,在看到《辛亥革命》之前,我很 担心,这会成为又一部大型献礼片。适逢之前不久在微博上看到坊间传闻,说导演版《辛亥革命》和公映版《辛亥革命》几乎是两部电影,一贯善于恶意揣测有关部 门的我,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逐渐对这部影片所承载的历史元素失去了兴趣。而当看到电影成品之时,我不由得不相信那所谓的坊间传闻,也不得不继 续怀着恶意揣测有关部门。
尽管我喜欢张黎,但我仍然觉得,在电影院里看到的这部《辛亥革命》实在难堪佳作。
在近两个小时的片长里,这部电影几乎一步一个脚印,印证着我对剧情的猜想。《辛亥革命》在以幻灯片的形式,快速地将我们庙堂愿意告诉我们的 "辛亥",也是我们熟悉的"辛亥"一一展现。因此,我们在胶片中,理所当然地看到了毫无私心的孙文、野心膨胀的袁世凯、英勇的烈士、狡猾的洋人以及无能的 朝廷众官――这些一部以庙堂意愿的主旋律方式来表现"辛亥革命"电影的元素,一个都没少,而且都在恰当的时刻用恰当地出现。可以说,除了黎元洪被强拉下水 的那个桥段让我颇有点意外之外,其他和历史有关的桥段,大多都在我的意料之内――平淡而无惊喜。
所以在我看来,《辛亥革命》的剧情是平庸的――这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革命电影所应该有的剧本。倘若你希望在《辛亥革命》中感受到如《走向共 和》般的思考,那无疑是失望的,从目前的电影来看,或许同样有思考,只是已经被剪刀剪得支离破碎。因此我宁可相信,《辛亥革命》中的所谓思考,是庙堂的思 考,而不是张黎的思考。
缺乏足够尖锐的视角,让《辛亥革命》这部用正序讲述故事的影片就像一个流水账。正如我前文所说那样,这部影片的情节递进方式是幻灯片式的。诚 然,这段庞大的历史确实无法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说清楚,更何况,战争戏以及情感戏这两大卖点又占据了一定的片长,留给"历史"的胶片并不长,因此涉及到孙 文、黄兴、袁世凯等主角的剧情是边删边说,和主人公无关但可能有用的剧情则能不说就不说。这直接后果就是,影片中各段剧情的衔接方式居然采用了我最不喜欢 字幕介绍方式,相同的手法曾在《山楂树之恋》和《建国大业》中出现,而《辛亥革命》比前二者显得负责任的地方在于,张黎还是为字幕所介绍的剧情配备了几个 简单的镜头。而在片末,更是出现了我所预料的字幕,这和内地版《走向共和》的末集片尾的滚动字幕,一样让人觉得如此地格格不入――正可谓,片头字幕抖一抖 抖出了电影,片中字幕走一走走出了剧情,片尾字幕吼一吼吼出了关键。
如果说《辛亥革命》算是《走向共和》的电影版,那无疑也是阉割阉割再阉割后的。如果看过《走向共和》,那看完《辛亥革命》之后难免会开始怀 念,因为前者中的角色都是人,而在《辛亥革命》中又逐渐变成了神。影片的末尾,同完整版《走向共和》一样,用一段孙文的演讲来结束影片,只是这段长长的台 词,却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震撼。
高大全的主角,选择性跳跃的剧情,让这部其片长本无力承载这段历史的影片,竟让我觉得有点漫长,而促使我看下去的,正是演员的精彩表演。而同 影片中革命方那充满主旋律气场的表演相比,袁世凯以及清廷官僚这些所谓反面角色的戏,成了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当孙淳扮演的袁世凯出场之后,《辛亥革命》 就几乎成了戏骨们的狂欢。张黎的《辛亥革命》多少让我有点失望,而孙淳则完全达出了我的预期,遗憾影片并没有给袁世凯这个枭雄更多的片长以及更多的刻画, 我明白,这是庙堂使然,审核使然。尽管束缚重重,孙淳依然是《辛亥革命》中最具光彩的一个演员,孙淳的袁世凯所迸发出的气场,是无论往赵文�和成龙身上打 上多少的灯光,给了他们多少极具气势的姿势和镜头都无法达到的。有意思的是,这部革命党尽皆挺胸昂首的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孙淳跪在殿内的戏,他和 陈冲的对戏,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反复观摩的桥段。确实如有人所说那样,《辛亥革命》只要看孙淳的表演,就值回票价,而对我而言,则更为极端――《辛 亥革命》中只有孙淳,倘若无他,此片充其量只是平庸之作。
本文最后纠正一个网络上一个流传并不太广的揣测。预告片中有个成龙抱着马克辛冲锋的镜头,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质疑,说《辛亥革命》乱来,把马克 辛当冲锋枪了。在此我要为张黎说句公道话,《辛亥革命》的"硬件"还是相当过硬的,摄影师出身的张黎是不会在大胶片上留下任何破坏美感的瑕疵,因此《辛亥 革命》的服装道具布景等元素不可谓不精致,而战争场面更是达到了国产电影的一流水准,因此他不会在马克辛这样著名的重机枪身上犯下低级错误。看过电影的都 知道,此处成龙抱着马克辛冲锋不假,但他没把这样的重机枪当冲锋枪用,而是抱着他冲到下一个战壕,然后重新架起扫射,片中还特意点到了马克辛发热量大的特 点,解决的方法就是对着枪管撒尿。
我要给张黎立一座贞节碑坊。
历史自古就是一个美艳风骚的婊子,引无数英雄好汗竞折腰带。金钱这个流氓强奸她,政治这个恶霸蹂躏她,就连历史本身也时常露出荡妇的本色,聊以自慰。
所以,能让历史出淤泥而不染身,入花丛而不伤肾,与流氓恶霸共舞而不露荡妇本色,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贞洁圣女,守身如玉,坚不可破啊。古往今来,又有几个这样的圣女呢?
司马迁不是男人,但《史记》太过夸张荒诞,他也不能被称为女人。其实,二十四史大都是历代帝王歌功颂德的阉割之作,所以班固、陈寿们也就没有了贞洁。二十 四史以被阉割的司马迁开始执笔,是否就注定了她被阉割的命运呢?可惜没有《葵花宝典》,他们只能折一枝菊花,赏《极乐宝鉴》。
吴晗是个窦娥一般的人物,一部《海瑞罢官》,让他被政治这个大恶霸糟蹋蹂躏了数十年。伟大领袖领着他的红卫兵们搞SM,真是重口味。
阎崇年、纪连海、易中天之流,赶上了大众史学真空的年代,却被金钱强奸以至急功近利,自己治学又不精,只能用些下三滥的手段骗吃骗喝。
当年明月与袁腾飞算是两个异类,颇有前途,可行文走笔间满纸主观臆断,个人色彩太浓。颇像荡妇拿出一根黄瓜,说,你们不跟我玩,老娘自己来!
钱穆赴台湾,黄仁宇久居美国,这两位算是逃过了政治的蹂躏与金钱的强奸,严谨的治学思想又使其恪守信誉,自慰不得。纵观中华文明五千年,这样的贞洁圣女真的不多。
张黎的贞操,不在于他是冯小刚的摄影师,不在于热播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不在于被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定位内阁成员必看的《大明王朝1566》,张黎的贞操,一部《走向共和》足矣。
这次,张黎又凭借《辛亥革命》贞洁了一回。
首先,张黎让《辛亥革命》逃脱了政治的蹂躏。在选材上,他很聪明的选择了辛亥革命这一题材,它发生在1921年7月23日之前,说白了,就是我党建党之 前。建党前的历史可以讲明白,最起码,政治压力小很多。建党后的历史不好拍,拍明白了,广电总局封杀你,像《鬼子来了》;拍不明白了,观众又骂你,像《建 党伟业》等韩总的献礼片。所以,辛亥革命是一个好题材,也是一个聪明的题材。
其次,张黎让《辛亥革命》躲过了金钱的强奸。总导演成龙是把双刃剑,你用他,可以给你带来投资、票房;但你用他,免不了会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他的作用而最终流于庸俗,比如那个《大兵小将》。好吧,我想说,成龙版的黄兴确实是比胖洪班长演得好。
还有,张黎让《辛亥革命》洗刷掉了自慰之嫌。跟彪炳千古的《走向共和》相比,张黎有改变。虽然历史还是那段历史,导演还是那位导演,袁世凯也还是那个孙 淳,但电影毕竟不是电视剧。要照顾票房,迎合观众,权衡各位演员(特别是成龙)之间的戏份,要斟酌其定位究竟是探求历史真相还是普及历史知识,亦或是主旋 律说教与献礼?孙中山一句"需要战争,也需要政治",说明一切。
张黎的技巧与经验,已经在冯小刚身边历练出来;张黎的功力与底蕴,已经在电视剧沉浮里积淀起来。就像令狐冲在思过崖苦研独孤九剑,学成下山,纵是师父岳不群,也难是对手。
自古有多少历史是清白之身?但愿张黎一直守身如玉。
张黎是一位伟大的导演。
END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