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编剧: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 尼古拉斯·迦科波恩 / Alexander Dinelaris / Armando Bo
主演: 迈克尔·基顿 / 爱德华·诺顿 / 艾玛·斯通 /扎克·加利凡纳基斯 / 安德丽亚·瑞斯波罗格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加拿大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8-27(威尼斯电影节) / 2014-11-14(美国)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飞鸟侠(港) / 无知的意外之美 / Birdman
IMDb链接: tt2562232
编剧: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 尼古拉斯·迦科波恩 / Alexander Dinelaris / Armando Bo
主演: 迈克尔·基顿 / 爱德华·诺顿 / 艾玛·斯通 /扎克·加利凡纳基斯 / 安德丽亚·瑞斯波罗格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加拿大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8-27(威尼斯电影节) / 2014-11-14(美国)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飞鸟侠(港) / 无知的意外之美 / Birdman
IMDb链接: tt2562232
星级:★★★★★
里根•汤普森改编自雷蒙德•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谈论什么》为什么火了?普通的观众喜欢它,500美刀的门票被抢光,《纽约时报》刻薄挑剔的女评论人喜欢,称其为无知的意外美德,咱们来屡屡电影给出的答案。一开始预演时有男演员被舞台上掉下来的灯头砸进医院,他们还一直在打官司索赔;任性爱折腾的方法派男演员麦克•珊农舞台上勃起,YouTube上一夜时间点击量过万;曾经的“飞鸟侠”演出中场穿着内裤在纽约广场裸奔,首演了,最后又在舞台上真枪实弹的轰掉了自己的鼻子,这个剧组的娱乐话题就从来没有断过。
女评论人塔比瑟•迪金斯觉得里根•汤普森这种名人就是一个穿着弹性紧身衣的好莱坞小丑,她痛恨他代表的那类人,毫无文化积淀,没有正规训练的乐天派整天想着去创造真正的艺术,搞点所谓的自编自导自演,就好像“毫无才华的被宠坏的臭丫头”的安吉丽娜•朱莉去做了导演(此处没有讽刺之意,只是引用)。但是最后,这些刻薄的评论人也从“打掉鼻子”中看到了这群演员的真诚,演员为此付出的一切,他们喜欢称这为一种美德。好莱坞颁奖季向来喜欢这类演员玩自虐的方法派演技,像今年《夜行者》的杰克•吉伦哈尔和《万物理论》里的埃迪•雷德梅恩,他们瞧不上那些演爱情喜剧的,除非你是梅丽尔•斯特里普,这样的偏见总是无处不在。
所以这出话剧火了,这也是《鸟人》要讽刺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定义这部电影的类型,它不是颁奖季的奥斯卡命题作文,它也不是套某种类型片公式的八股文,但这正是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天才之处,这应该可以说是一部灵气十足的讽刺喜剧?它讽刺还有更直白的东西,比如那些去演超级英雄电影的当红男星,小罗伯特•唐宁、迈克尔•法斯宾德和杰瑞米•雷纳等人,编剧们的观点还多多少少带着那么一点偏见、逼格、清高和沾沾自喜式的自我满足。你真的这么想?我不觉得编剧们在这么想,但是整个好莱坞却是这么想,否则也不会找那么多公认的演技派和奥斯卡级别的大牌下海演这类甜腻的爆米花大片。这时候大家谈的不是艺术,是躺着把钱赚了,但总有人想着要搞点艺术,就像汤普森当年为什么要辞演《飞鸟侠4》,所以他很快过气了,被人遗忘,这就是现实,好莱坞的现实就是这么讽刺。
《鸟人》让人想到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那部新片《锡尔斯玛利亚》,除了戏中戏,还有演员的现实生活中的演绎履历和片中角色的高度吻合,戏剧与电影,现实与故事,舞台与生活,就像三重镜像,剧作在叙事文本带来的思考和共鸣已经不仅仅是电影故事了,就像演过《美国X档案》的爱德华•诺顿去演方法派演员,演过《蝙蝠侠》的迈克尔•基顿去演过气的《飞鸟侠》,你难免会想到真实的好莱坞,这正是这片子的野心所在。好像在好莱坞想玩艺术,就不得不搞点严肃正经自虐的东西。
去年男主角阵容里,表演最丰满动人的就是这部电影里的迈克尔•基顿,当然整部电影里的所有角色都很丰满,所有演员也都演的很尽兴,这要归功于艾曼努尔•卢贝兹基的摄影,他的长镜头并不是让人目瞪口呆的炫技,加上Antonio Sanchez的爵士鼓点,镜头除了在现场的代入感,还时刻在情绪上和演员的表演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比如大家最容易察觉的就是当古典音乐响起,镜头就会飘飘欲仙起来,就像摄影机失去了重力一样,那就像这群演员嘴上说的那样,叫入戏。戏里,一切都不是问题,戏外,该反思的该讽刺的该悔悟的继续,演员的飙戏、情绪化的镜头和临场的真实感都让人想起托马斯•温特伯格当年的那部《家宴》,有点强烈的“窦马95宣言”的感觉。而且摄影还因此赋予了整部电影独一无二的形式感,当然这类伪长镜头并不新鲜,希区柯克1948年就在《夺魂索》里展示过了,不过这年头再看,墨西哥这帮电影人的革新精神依旧让片子带上了一股子仙气,既完美个性又与众不同。
现在你知道《鸟人》想讽刺什么了吗?在好莱坞想创造点真正的所谓的艺术,为什么就一定要自虐?
禁止转载
本片有对现代演艺圈(showbiz)的各种讽刺。近些年这侠那侠的,一点创意都没有,但是好莱坞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啥题材赚钱就拍啥,直到大家都烦的不行了或者几个大厂赔死才会长记性。国内又未尝不是,《潜伏》一火,基本上谍战剧就拍了好几年......《鸟侠》此等蛋疼的名字都能赚钱,很明显观众已经丧心病狂,但终究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什么是永远的,见风使舵的好莱坞甚是如此。扮演男主Michael Keaton曾经演过九十年代的《蝙蝠侠》,由他来演这个戏中过气的演员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戏剧圈穷向来不是什么秘密,电影界相比则往往赚要多不少,因为发行渠道更多。除非你能混到百老汇那个级别的,不然资金上会有很多困难。这也是为什么片中Naomi Watts的角色为自己能上broadway而激动不已,因为这对一个混戏剧圈的人来说甚是不易。也正是因为舞台剧少了很多铜臭味(《歌剧魅影》这种老牌子除外,换个cast继续圈钱),所以用来和大手笔的电影明星来做对比很合适,也是为什么诸多电影明星在有名气后都愿意去百老汇舞台上露个脸,提升逼格。
“艺术”是个宽泛的词,在本片中可以把它简化成“表演”。舞台剧里往往有着最出色的表演,因为你没有掩饰的机会。电影里的表演你有很多调整的空间,剪辑,化妆,灯光都可以帮助你。爱德华诺顿的角色貌似就是为这个追求而存在的,他就像一个夸张版的“方法派”,认为就算是表演也要真实,这也是为什么他为了把酒换成水这样一个小细节而大发脾气。例如最近的《黄金时代》,导演认为寒冷和饥饿是演不了的,因此就真的把剧组放在冰冻的地区拍摄。诺顿的这种夸张的对真实的渴求到底在表明些什么?是否在讽刺很多演员只是为了表演以外的东西而表演?表演的本质是什么?演员的职责是什么?男主愤世嫉俗的女儿(石头姐)也在对他说,“You aren’t doing this for the sake of art”(你做这些并不是为了艺术),这也未尝不是正确的。男主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想控制一切,拼命努力的讨好critics,肯定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我们不知道他的动机,到底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个没过气的演员,还是真的为了对戏剧的热爱?那个评论家也说他是只是个celebrity, not an actor,可见名气并不等同于真才实学。不管他真实动机如何,一切都被演艺圈的复杂而深深淹没了。牵扯的方面太多,人也终究不能纯粹。在这种情景下想要获得自我认同,甚是不易。
本片里各种对现在演艺圈的讽刺可以说是不能再明显了。片名《鸟侠》,台词里提到的Michael Fassbender, Woody Harrelson, Jeremy Renner都是在说最近这股超级英雄浪潮;女儿和他吵架的时候说,”你连facebook都没有,好像你根本不存在一样”,然后在临近结尾处又是在网络的帮助下,利用那段裸身跑时代广场的视频,他名声大噪,可见“名气”这个东西是多么虚渺和好笑。曾今扮演过超级英雄的他更能感同身受,名声稍纵即逝,没有什么是永远的,那又该抓住些什么呢?自己的价值在哪里?或许万事都是繁梦一场,终须灭。
技术层面本片也是耀眼的不能忽视。丧!心!病!狂!的!长!镜!头!我们流畅的从更衣间飘到前台,飘回后台,再飘到大街上,再飘回来,真的是如丝般顺滑,像一位灵活的芭蕾舞者。惊喜的是依然有特写。我们不能像平常剪辑那样全景中景特写的来回切换来体会人物关系和内心经历,但是导演没有忽视特写的力量,让我很是感动。另外这种丧心病狂的长镜头实在是非常挑战演员,前期一定会做很多的排练,因为如果有一个人的台词说错,大家都要从头开始,所以每个演员一定压力山大,我不能说错啊不然所有人都会恨我的之类的纠结。很多过渡镜头肯定也花了不少心思。
我确实被这种惊人的尝试震撼,但是中间的时候我感觉到形式开始大于内容,可以明显察觉到剧本的写作是为了这种一镜到底的模式而创作的,很多“小聪明”都有点过于明显。例如本片副标题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 我觉得就有点过,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在你耳边说“瞧我们这片子多聪明啊哇哈哈”的节奏,个别台词也给我这种印象,一种“我们就是在讽刺演艺圈的瞧多幽默啊哇哈哈”的感觉。就是因为一切都是非常仔细并且不留余地的演练好的,我们反而没有了副标题里的那个“unexpected”,减少了观众参与的空间。
我个人认为在形式上,戏剧会增加其与观众的距离(更抽象化),而电影是减少距离(更能身临其境)。然而本片处于两者间的尴尬地位。一直在运动的镜头让我觉得很不安分,纵使我和人物离得很近,我没有停下思考的空间,反而让他们显得遥远了,就好像我坐在一个窥探他们的过山车上,轨迹统统是给你设计好的,一点偏离都不允许。这固然是刺激,只是难免单调,因为轨道是固定的,重复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或许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吧,人也不可能什么都得到。
这是一部有野心,有技术,有思想,有表演的难得好片。只是想要成为佳作,貌似还差一点。看各位的个人爱好了。
选取豆友Peter Cat的点评:伊纳里多所有电影问题都是一样的,就是故弄玄虚,换言之他野心和品味都很好,但是相比于他要操作众多主题他的思考特别廉价。但他特别厉害一点是会用出色视听和话题在数量优势来掩盖深度上缺失。可以回想一下这个电影,处理了多少话题,可每一个都抛了点鸡汤而已。当然,视听出众确实有目共睹
戏剧圈穷向来不是什么秘密,电影界相比则往往赚要多不少,因为发行渠道更多。除非你能混到百老汇那个级别的,不然资金上会有很多困难。这也是为什么片中Naomi Watts的角色为自己能上broadway而激动不已,因为这对一个混戏剧圈的人来说甚是不易。也正是因为舞台剧少了很多铜臭味(《歌剧魅影》这种老牌子除外,换个cast继续圈钱),所以用来和大手笔的电影明星来做对比很合适,也是为什么诸多电影明星在有名气后都愿意去百老汇舞台上露个脸,提升逼格。
“艺术”是个宽泛的词,在本片中可以把它简化成“表演”。舞台剧里往往有着最出色的表演,因为你没有掩饰的机会。电影里的表演你有很多调整的空间,剪辑,化妆,灯光都可以帮助你。爱德华诺顿的角色貌似就是为这个追求而存在的,他就像一个夸张版的“方法派”,认为就算是表演也要真实,这也是为什么他为了把酒换成水这样一个小细节而大发脾气。例如最近的《黄金时代》,导演认为寒冷和饥饿是演不了的,因此就真的把剧组放在冰冻的地区拍摄。诺顿的这种夸张的对真实的渴求到底在表明些什么?是否在讽刺很多演员只是为了表演以外的东西而表演?表演的本质是什么?演员的职责是什么?男主愤世嫉俗的女儿(石头姐)也在对他说,“You aren’t doing this for the sake of art”(你做这些并不是为了艺术),这也未尝不是正确的。男主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想控制一切,拼命努力的讨好critics,肯定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我们不知道他的动机,到底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个没过气的演员,还是真的为了对戏剧的热爱?那个评论家也说他是只是个celebrity, not an actor,可见名气并不等同于真才实学。不管他真实动机如何,一切都被演艺圈的复杂而深深淹没了。牵扯的方面太多,人也终究不能纯粹。在这种情景下想要获得自我认同,甚是不易。
本片里各种对现在演艺圈的讽刺可以说是不能再明显了。片名《鸟侠》,台词里提到的Michael Fassbender, Woody Harrelson, Jeremy Renner都是在说最近这股超级英雄浪潮;女儿和他吵架的时候说,”你连facebook都没有,好像你根本不存在一样”,然后在临近结尾处又是在网络的帮助下,利用那段裸身跑时代广场的视频,他名声大噪,可见“名气”这个东西是多么虚渺和好笑。曾今扮演过超级英雄的他更能感同身受,名声稍纵即逝,没有什么是永远的,那又该抓住些什么呢?自己的价值在哪里?或许万事都是繁梦一场,终须灭。
技术层面本片也是耀眼的不能忽视。丧!心!病!狂!的!长!镜!头!我们流畅的从更衣间飘到前台,飘回后台,再飘到大街上,再飘回来,真的是如丝般顺滑,像一位灵活的芭蕾舞者。惊喜的是依然有特写。我们不能像平常剪辑那样全景中景特写的来回切换来体会人物关系和内心经历,但是导演没有忽视特写的力量,让我很是感动。另外这种丧心病狂的长镜头实在是非常挑战演员,前期一定会做很多的排练,因为如果有一个人的台词说错,大家都要从头开始,所以每个演员一定压力山大,我不能说错啊不然所有人都会恨我的之类的纠结。很多过渡镜头肯定也花了不少心思。
我确实被这种惊人的尝试震撼,但是中间的时候我感觉到形式开始大于内容,可以明显察觉到剧本的写作是为了这种一镜到底的模式而创作的,很多“小聪明”都有点过于明显。例如本片副标题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 我觉得就有点过,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在你耳边说“瞧我们这片子多聪明啊哇哈哈”的节奏,个别台词也给我这种印象,一种“我们就是在讽刺演艺圈的瞧多幽默啊哇哈哈”的感觉。就是因为一切都是非常仔细并且不留余地的演练好的,我们反而没有了副标题里的那个“unexpected”,减少了观众参与的空间。
我个人认为在形式上,戏剧会增加其与观众的距离(更抽象化),而电影是减少距离(更能身临其境)。然而本片处于两者间的尴尬地位。一直在运动的镜头让我觉得很不安分,纵使我和人物离得很近,我没有停下思考的空间,反而让他们显得遥远了,就好像我坐在一个窥探他们的过山车上,轨迹统统是给你设计好的,一点偏离都不允许。这固然是刺激,只是难免单调,因为轨道是固定的,重复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或许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吧,人也不可能什么都得到。
这是一部有野心,有技术,有思想,有表演的难得好片。只是想要成为佳作,貌似还差一点。看各位的个人爱好了。
选取豆友Peter Cat的点评:伊纳里多所有电影问题都是一样的,就是故弄玄虚,换言之他野心和品味都很好,但是相比于他要操作众多主题他的思考特别廉价。但他特别厉害一点是会用出色视听和话题在数量优势来掩盖深度上缺失。可以回想一下这个电影,处理了多少话题,可每一个都抛了点鸡汤而已。当然,视听出众确实有目共睹
(P.S: 本文只是为了提供一种可能的解读而已,如果有谁追求一种绝对普遍的真理,那我奉劝不要看这篇影评了,我不想争这种没意义的是非问题,讨论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一种开放性之上。)
这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作品。个人认为是对后现代主义,或曰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的一次完美辛辣的嘲讽。于是忍不住想写一些看法。
影片一开始的第一句旁白是: "How did we end up here? This place is a fucking dump."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impressive的开头,导演的态度已经显露出来了。接着旁白又说:" We don't belong in this shithole." 然后故事才正式开始。
影片第一部分最值得注意的部分是记者对Riggan的一段采访。记者的问题暗含嘲讽:「为什么一个原来主演鸟人的演员突然想把卡佛的作品改编成舞台剧?」Riggan的回答是:「巴特说过,过去文艺作品中的神话史诗现在正被清洁剂广告和漫画角色代替,所以我的改编是一大进步。」说完这句话一个大胸金发女记者问道:「巴特是谁?他是哪个鸟人?」另一个记者刚要开始和他解释巴特到底是谁,女记者又问:「话说你注射幼猪的精液给自己美容?」Riggan问他听谁说的,记者答某条推特爆料的。
这段对话对整部作品所要嘲讽的对象有了很明显的指涉:大众商业逻辑和精英文化逻辑的一次殊死搏斗。如果说Birdman象征通俗甚至低俗的好莱坞式审美观,那么希腊神话中的Icarus则是它的对立面:他飞得太高,太接近太阳,以至于翅膀最终被融化,跌入深渊。Riggan作为影片中唯一一个真正有理想追求的,不甘于平庸的角色,他的尝试在这样一个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中显得稚嫩可笑。这也是为何他的女儿说:「你的作品有什么意义?谁在乎卡佛80年代发表的作品?你连推特都不会用。」他完全无言以对。而之后的几场戏,鸟人频繁出现在Riggan的意识里面,拼命劝他妥协,乃至他被折磨到精神崩溃的边缘,想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再来谈一下Mike.这是一个很矛盾的角色。他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但是却为了自己的名利可以不顾其他人的尊严,卖友求荣的事情他绝对干得出来。他看似对演艺事业满怀热情,其实不过把它当成沽名钓誉的工具罢了,最为可笑的就是和女演员提出real sex的要求,当他自己的biggest hard-on得到海量点赞的时候,掩藏不住的虚荣心还是出卖了他。他也嫉妒Riggan和Raymond Carver的关系,虽然表面上不屑。
再来谈一下Riggan的女儿,一个典型的American Cool Girl, 她和Riggan那次发飙吵架的台词很值得玩味:
"Means something to who? You had a career before the third comic book movie, before people began to forget who was inside the bird costume. You're doing a play based on a book that was written 60 years ago, for a thousand rich, old white people whose only real concern is gonna be where they go to have their cake and coffee when it's over. Nobody gives a shit but you. And let's face it, Dad, it's not for the sake of art. It's because you just want to feel relevant again. Well, there's a whole world out there where people fight to be relevant every day. And you act like it doesn't even exist! Things are happening in a place that you willfully ignore, a place that has already forgotten you. I mean who are you? You hate bloggers. You make fun of twitter. You don't even have a Facebook page. You're the one who doesn't exist. You're doing this because you're scared to death, like the rest of us, that you don't matter. And you know what? You're right. You don't. It's not important. You're not important. Get used to it."
对于一个活在social media frenzy, celebrity cult时代的人,Sam自然无法理解父亲的那近乎可笑的「纯艺术」追求。她生活在一个到处都是营销、名人八卦的世界,更知道比起艺术,人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这段话不愤世嫉俗,仔细读却有一种悲哀感,那就是彻底被时代潮流同化以后人的卑微处境。她自己也不是她父亲那样有事业追求的人,沉浸在大麻和社交网站带来的虚无满足中,做「小时代」里的小人物而已。
Riggan也曾一度想放弃,可是当他得知票子全部卖完以后,他已经没有退路了。讽刺的是,最后Riggan给手枪上膛,打算走向舞台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 20 leopards laughed at 2 lofty lions.」重复了三遍,值得注意。
当Riggan徘徊在大街上,「麦克白」的独白"Out!Out!Brief candle!"响起,这一象征主义地手法极具张力。Riggan走过他身边,不予理会,喻指他仍然没有妥协。
最后提一下那个面目可憎的女影评家。由于长期找不到作为影评家的存在感,贴标签,写陈词滥调逐渐成为了她唯一会做的事情,在所有的人物中,我觉得她是最为可悲的。当她自信满满地说: I'm gonna kill your movie because you are a celebrity的时候,我觉得导演所要讽刺的人真是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影片的结尾既无奈又美好,Riggan是死是活已经不重要了,这注定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在这种「魔幻现实」的表现手法中,男主角Riggan终于成为了Icarus, 而不是Birdman, 因为他要追寻的是太阳,尽管人们关注的永远是坐在马桶上的Birdman. 这种对绝望的消解,也正是印证了那句名言:「绝望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这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作品。个人认为是对后现代主义,或曰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的一次完美辛辣的嘲讽。于是忍不住想写一些看法。
影片一开始的第一句旁白是: "How did we end up here? This place is a fucking dump."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impressive的开头,导演的态度已经显露出来了。接着旁白又说:" We don't belong in this shithole." 然后故事才正式开始。
影片第一部分最值得注意的部分是记者对Riggan的一段采访。记者的问题暗含嘲讽:「为什么一个原来主演鸟人的演员突然想把卡佛的作品改编成舞台剧?」Riggan的回答是:「巴特说过,过去文艺作品中的神话史诗现在正被清洁剂广告和漫画角色代替,所以我的改编是一大进步。」说完这句话一个大胸金发女记者问道:「巴特是谁?他是哪个鸟人?」另一个记者刚要开始和他解释巴特到底是谁,女记者又问:「话说你注射幼猪的精液给自己美容?」Riggan问他听谁说的,记者答某条推特爆料的。
这段对话对整部作品所要嘲讽的对象有了很明显的指涉:大众商业逻辑和精英文化逻辑的一次殊死搏斗。如果说Birdman象征通俗甚至低俗的好莱坞式审美观,那么希腊神话中的Icarus则是它的对立面:他飞得太高,太接近太阳,以至于翅膀最终被融化,跌入深渊。Riggan作为影片中唯一一个真正有理想追求的,不甘于平庸的角色,他的尝试在这样一个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中显得稚嫩可笑。这也是为何他的女儿说:「你的作品有什么意义?谁在乎卡佛80年代发表的作品?你连推特都不会用。」他完全无言以对。而之后的几场戏,鸟人频繁出现在Riggan的意识里面,拼命劝他妥协,乃至他被折磨到精神崩溃的边缘,想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
再来谈一下Mike.这是一个很矛盾的角色。他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但是却为了自己的名利可以不顾其他人的尊严,卖友求荣的事情他绝对干得出来。他看似对演艺事业满怀热情,其实不过把它当成沽名钓誉的工具罢了,最为可笑的就是和女演员提出real sex的要求,当他自己的biggest hard-on得到海量点赞的时候,掩藏不住的虚荣心还是出卖了他。他也嫉妒Riggan和Raymond Carver的关系,虽然表面上不屑。
再来谈一下Riggan的女儿,一个典型的American Cool Girl, 她和Riggan那次发飙吵架的台词很值得玩味:
"Means something to who? You had a career before the third comic book movie, before people began to forget who was inside the bird costume. You're doing a play based on a book that was written 60 years ago, for a thousand rich, old white people whose only real concern is gonna be where they go to have their cake and coffee when it's over. Nobody gives a shit but you. And let's face it, Dad, it's not for the sake of art. It's because you just want to feel relevant again. Well, there's a whole world out there where people fight to be relevant every day. And you act like it doesn't even exist! Things are happening in a place that you willfully ignore, a place that has already forgotten you. I mean who are you? You hate bloggers. You make fun of twitter. You don't even have a Facebook page. You're the one who doesn't exist. You're doing this because you're scared to death, like the rest of us, that you don't matter. And you know what? You're right. You don't. It's not important. You're not important. Get used to it."
对于一个活在social media frenzy, celebrity cult时代的人,Sam自然无法理解父亲的那近乎可笑的「纯艺术」追求。她生活在一个到处都是营销、名人八卦的世界,更知道比起艺术,人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这段话不愤世嫉俗,仔细读却有一种悲哀感,那就是彻底被时代潮流同化以后人的卑微处境。她自己也不是她父亲那样有事业追求的人,沉浸在大麻和社交网站带来的虚无满足中,做「小时代」里的小人物而已。
Riggan也曾一度想放弃,可是当他得知票子全部卖完以后,他已经没有退路了。讽刺的是,最后Riggan给手枪上膛,打算走向舞台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 20 leopards laughed at 2 lofty lions.」重复了三遍,值得注意。
当Riggan徘徊在大街上,「麦克白」的独白"Out!Out!Brief candle!"响起,这一象征主义地手法极具张力。Riggan走过他身边,不予理会,喻指他仍然没有妥协。
最后提一下那个面目可憎的女影评家。由于长期找不到作为影评家的存在感,贴标签,写陈词滥调逐渐成为了她唯一会做的事情,在所有的人物中,我觉得她是最为可悲的。当她自信满满地说: I'm gonna kill your movie because you are a celebrity的时候,我觉得导演所要讽刺的人真是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影片的结尾既无奈又美好,Riggan是死是活已经不重要了,这注定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在这种「魔幻现实」的表现手法中,男主角Riggan终于成为了Icarus, 而不是Birdman, 因为他要追寻的是太阳,尽管人们关注的永远是坐在马桶上的Birdman. 这种对绝望的消解,也正是印证了那句名言:「绝望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