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翁子光
编剧: 翁子光
主演: 郭富城 / 春夏 / 白只 / 谭耀文 / 金燕玲 / 更多...
类型: 剧情 / 悬疑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语言: 粤语 / 汉语普通话 / 湖南话
上映日期: 2015-12-03(香港)
片长: 120分钟(导演版) / 98分钟(香港)
又名: Port of Call
IMDb链接: tt4417522
编剧: 翁子光
主演: 郭富城 / 春夏 / 白只 / 谭耀文 / 金燕玲 / 更多...
类型: 剧情 / 悬疑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语言: 粤语 / 汉语普通话 / 湖南话
上映日期: 2015-12-03(香港)
片长: 120分钟(导演版) / 98分钟(香港)
又名: Port of Call
IMDb链接: tt4417522
文/公元1874
本片根据2008年轰动全港的王嘉梅命案改编而成。
王嘉梅,一个1991年出生于湖南的姑娘,2005年随母亲的改嫁移居香港。14岁来到这里,人生地不熟,又与继父不和,于是她离家出走,最后在外因为欠了数万元的债务,开始援助交际。结果,遇上了一个心理变态的客人,被他杀害后分尸。
凶手分尸后,将受害者的遗体剁成肉块,遗弃在附近的菜市场里,被猪肉铺冒充猪骨出售给顾客回家熬汤,等其被抓时已被售出。这在当时香港造成极大的恐慌,让很多人联想起多年前的雨夜屠夫、人肉叉烧包等骇人听闻的案件。
本片由影评人出身的翁子光筹备多年,终于在去年拍成。
案件本身并不复杂,警方根据王嘉梅手机里拨出的最后一个电话号码找到了凶手,凶手也很快认罪。
翁子光并没有打算把电影拍得有多么的奇情,他尊重了死者,也尊重了真实发生的事件本身。那么对于一部破案悬疑片来说,失去了戏剧张力,应该如何处理呢?
翁子光把故事一份为三,用三个角度去探讨这起案件背后的故事。
第一个角度,是王嘉梅和他的家庭。
影片里,王嘉梅化身佳梅。“踏血寻梅”,郭富城扮演的警官追寻她的足迹。导演翁子光花了大量时间去描述佳梅的成长轨迹,从小时候在湖南的生活,再到后来在东莞的日子(她的妈妈到了香港,但她还需要在内地等待居住手续批复,于是她居住在东莞等待),再到香港。
佳梅是典型的香港新移民。跟家长来到这里,虽然陌生,但佳梅很努力,原本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她努力学习广东话和英文,在学校成绩很好。
可惜,母亲找不到好工作,只能拾荒,她又和继父不和。于是,在初三的时候,她辍学,并开始在外游荡,找赚钱的机会养家。
一开始佳梅是想认真找工作的,她在内地的时候,梦想就是做一名模特;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一个最简单粗暴的赚钱方式——援助交际。她在网上发帖,配上自己的性感自拍,寻找嫖客。
她并不认同自己这份工作,对未来也感到很麻木。影片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后来的分尸血腥段落,而是佳梅麻木的眼神。她对一切都感到麻木,觉得活着没有意义,看不到明天,生无可恋。
翁子光想藉由佳梅,去反映出当下香港社会存在的这个问题:外来移民如何融入这座城市?
其实不仅香港,北京、上海、广州等内地的大城市,同样有这个问题。外来人口在这里打工,始终是过客的身份,难以拿到当地的身份证,在饮食、语言等方面也难以融入。当地人又认为外来人口抢夺资源,破坏城市环境。
这种恶性循环,如何解决,是一个需要大众思考,当权者认真对待的社会问题。
第二个角度,是凶手丁子聪。
每个变态杀人犯,不是生下来就这么变态。丁子聪有正当的职业,开卡车,凭一身力气挣钱养活自己。但他也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卖私烟,吸毒,嫖妓,加入黑社会。这种底层的小混混在各个城市都有,翁子光把各种混混的恶习集中放在丁子聪身上,让他成为一个缩影。
虽然这个人是个坏蛋,但他离杀人犯很远。为什么他会走到这一步?即便真实案件已经宣判,尽管凶手已经认罪,但他对于为何犯下如此重罪,却没有坦承过。
动机呢?这就是翁子光想在电影里表达的。
通常的破案悬疑片,谁是凶手是核心要素。
《踏血寻梅》开场很快就告诉你凶手了。所以本片的诉求是——为什么凶手要杀人?
这就引出了第三个角度——郭富城扮演的臧Sir。
臧Sir是一个典型的港产警匪片角色。私生活一塌糊涂,老婆跟人跑了,自己沉迷查案,和同事关系也不佳,但对案件却有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偏执。
准确说不止港产警匪片,全球各地的警匪片,这种警察角色都很多。
作为影片唯一一个虚拟的主角,翁子光没有在这个角色身上放太多奇特的元素,让观众跟容易代入和理解他。
他对破案本身也有一种麻木感,大概是工作几十年,什么样的案子都见过,没有了新鲜感。
凶手丁子聪也是,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住在香港老城区石硖尾的隔板房里,每天醒来看到的都是家徒四壁。
被害者佳梅如是。曾经拥有的模特儿梦想,被残酷的现实击碎。年纪轻轻就被迫要赚钱养家,她心疼母亲,母亲却不心疼她,回到家只有母亲的嘲笑打骂,还有继父色眯眯的眼神。她对生活感到绝望。
两个对生活感到绝望的陌生人,见面了。丁子聪招嫖,佳梅去了丁子聪住的廉租房。两人脱衣服,吸毒,做爱。半醉半醒的迷幻时间里,佳梅突然说了一句,我想死。
然后,丁子聪“成全”了佳梅。
丁子聪是个恶魔吗?是的。但奇怪的是他对邻居婆婆很好,对死去的妈妈很尊敬,甚至连一只小猫都照顾得很好。但他在恶劣的成长环境里,内心积累了太多阴暗、负面的情绪,所以他可以一言不合就对别人大打出手,仗着自己肥胖硕大的身躯去欺负其他人。他也许也想过奋斗上进,但显然这个社会并没有给他提供机会。
翁子光用了十分钟的时间去描述丁子聪如何杀人、分尸。剁碎身体、扯出肠子、心肺等段落,事无巨细的展现了出来。这是本片最血腥、最残忍的段落,甚至我坐在电影院看的时候,都不忍直视,扭头过去。
并不是我害怕这些明知道是演出来的假镜头。而是我融入了这部电影,当我想到这个受害者,是佳梅的时候,我不忍心看到她被这样对待。
本来,佳梅和丁子聪都不应该这个样子……他们都曾经有希望,也有牵挂他们的人。佳梅和自己的生父感情非常好,即便去了香港,也一直打电话沟通,那是她最宁静的港湾;而丁子聪,也曾经认识一个女孩,令他心仪,只有在她面前,丁子聪才可以做回自己。
可惜,最终,他们都走向了黑暗。
这是一部从骨子里,透着绝望和悲凉的电影。
但翁子光显然不想观众看完那么消极,所以在导演剪辑版里,强化了最后名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段落,这个段落的主角是臧Sir。
案件破了之后若干时日,臧Sir重新回到佳梅的家庭。他希望佳梅伤心欲绝的母亲,如今能重新开始生活。他自己,也开始放下一些心结,试着过一点简单、没那么沉重的日子。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在于导演并不是一昧的卖弄奇情世俗,贩卖这个很血腥、很有噱头的故事。他也没有拍摄一堆警察如何与凶手斗智斗勇,很商业很好看的情节。
反之,在这个杀人与被杀的故事里,它带出了这个社会里真实存在的阴暗角落,带出了我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的负面情绪,并警醒这个社会,警醒我们,如何去面对。
有一首粤语歌,贯穿本片。
郑秀文的《娃娃看天下》。
影片里,佳梅靠这首歌,学习粤语,融入这个社会。
但我相信翁子光虚构这个情节,是因为这首歌,可能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正是佳梅。
最后就用这首歌来结尾吧:
「回头问问这天空 这人生可轻易吗?」
忘不掉的岁月 印象里是我淡淡泊泊的家
在日记内某夜 你话我像痴心娃娃看天下
檐蓬上面那天空 那年可不一样吗
那天我不懂你的话
如今自己继续
每日制造我热热闹闹的一生
但在美梦里
又渴望再做个简简单单的人
回头问问这天空 这人生可轻易吗
这些你到底明白吗
脸上泛着微热 发上结着红蝴蝶
正是那段往事 我思忆中的七月
树都长得高吗 记得那一天吗
你可记得那天惜别 见面却是无话
再任性吧小娃娃 快乐了便笑吧
让失去的感觉 又进入我躯壳
再干半杯 再找童话国
她是十六岁的花季少女,怀揣一个明星梦,却为生活所迫落到援交地步;他是二十出头的货车司机,失恋后一蹶不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相遇。
然而,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百科词条里如是记录这桩事件:王嘉梅命案,发生于2008年4月27日的香港,死者王嘉梅相信被人杀害后被残忍肢解,并流传著部分人骨被混入街市的肉档出售的说法。事件在香港引起很大轰动。警方分析,凶手丁启泰在网上结识王嘉梅,约她到石硖尾街39号仁发大厦2C套房进行性交易,在做爱过程中杀死王,然后畏罪碎尸。
甫至香港的时候,命案发生不过一年有余。彼时的住处在一座山坡上,下山便是石硖尾街市,以至于我一度不敢吃肉——就像看完黄秋生的《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一样。
直到过了许多年,才从荧幕上看到了故事的另一种解读——一个毫无预警、欲罢不能的故事。
一
香港去年拍了两部相当好的三级片,一是阿sa主演的《雏妓》,一就是《踏血寻梅》。在这个故事中,有刑警,有罪犯。有失足女,亦有女强人。唯一的共性是,在这个生活所迫的世界里,爱情大抵是一种笑话。佳梅的母亲为了移民身份嫁给老男人,男人因着可以白讨个老婆,亦欣然接受,二人井水不犯河水。警察臧sir因工作与妻子疏离,连女儿亦难得一见。罪犯丁子聪则像个典型“屌丝”,因失恋而变得神经质。香港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这里的人身份各异,悲欢也不同,却有着惊人相似的倔强和孤寂。
于是在这种倔强与孤寂中,青涩的佳梅唱着《娃娃看天下》登场了。和我们一样,王佳梅是个一无所有的港漂。母亲为了移民身份,嫁给了一个吃喝拉撒都在两平方米的床上的老男人——老套的继父桥段,相比《雏妓》里的阿sa,未被强暴已然算得上幸运。于是佳梅和许多年轻女孩子一样,开始梦想做模特,做明星,赚很多钱,买自己喜欢的奢侈品。
她是努力的。哪怕坐在天台上啃面包,哪怕光着脚在街上发传单,甚至哪怕不得不走上援助交际这条路,她也未曾放弃过。“给多500,我可以明天早上再走”,就是这么简单纯粹。
可是到最后,她犯了几乎是大多数妹子的致命通病——该走肾却走了心。爱上一个嫖客,可他只想要她的身体。
早在上个世纪,毒舌张爱玲便一针见血地指出,“通往女人心里的通道是阴道。”这也是援交这种职业最大的风险:轻松,高薪,却过不了自己心里这一关。唯有爱,才可以杀死一个人。
于是佳梅选了世间最美好的死亡方式——在欢爱中被幸福窒息而死。佳梅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灵魂,像小树发芽一样,不可抑止地顺着血液疯长。她也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挣脱一切枷锁。她已经压抑得太久太久了。
这一次,她赢了。
二
《踏血寻梅》比较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无论从哪个细节,哪个角度,都在写实的基础上浓墨重彩地又加工了一笔,把小人物的善恶及无能为力以一种真实到窒息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比王佳梅摆在台面上的、澄澈透明的悲哀,凶手丁子聪则似乎埋得很深。他是整部电影悬念最大的一笔。这个悬念并非来自他早已被锁定的凶手身份,而是来自他的内心。他仿佛一个驾轻就熟的变态杀人狂,法庭上无视围观群众或痛苦或愤怒的眼神,冷静地叙述了他杀人并分尸的全过程。而对于杀人动机的问题,丁一概置之不理,冷面相对——直到臧sir问出一句足以把他逼疯的话。
“佳梅知唔知自己有咗?”
丁子聪杀了不止一条性命,可是这条命,却也是害死佳梅的罪魁祸首。他杀了它,也解脱了佳梅的心魔。佳梅最终鼓起有勇气逃脱这个繁华而令人窒息的城市,萍水相逢的丁子聪, 是终结者,更是救赎。
如果没有这场救赎,佳梅的姐姐佳莉将会成为她生活的缩影:不知道被谁搞大个肚,窝在逼仄潮湿的廉价公屋内带孩子。如果有香港男人愿意接盘,任你是谁都可以带她走,母亲还会感激得恩同再造。从此仿佛不再是人,不过是个泥胎木偶,行尸走肉。反倒是萍水相逢的丁子聪,给她带去了一丝前所未有的关爱。每每堕落到需要从恩客那里汲取温暖,那世间还有什么好留恋的呢?
按照宗教教义,佳梅深信自杀会堕入地狱。于是丁子聪成为佳梅亲自选定的救赎者,简直完美得无懈可击。货车司机,底层小混混,被女神毫不留情地甩过,简直是佳梅的翻版。孤独是有魔力的,有魔力到让佳梅对这个初次见面,长相不帅甚至猥琐的男青年有着毫无保留的信任。同理,除了佳梅,谁都不值得让丁子聪为了帮她一把,而双手沾满鲜血。如此畸形的命案却因此附上了一层怪异的使命感,不知这是上天的玩笑,还是注定。
整部电影对丁的刻画不多,但有一幕非常惊悚。前女友和丁分手之前,二人曾在车里震过一次,闯了红灯。于是日后他回忆前女友的方式,竟是割破手掌撸管。(当然,整个场景电影拍得比较隐晦,以致笔者当时当时并没有看懂,直到电影结束方恍然大悟,吓得冷汗涔涔。)这种认真执着到变态的感情,折射的却是深入骨髓的孤独,甚至绝望厌世的无力感。这种“爱无能”的感受,最终转移到佳梅身上,当共鸣无限放大的时候,神与魔,都被摧毁了。
三
回到现实来看。若说电影还留下什么遗憾,想来可以说是对社会现状的解读。佳梅作为新移民,电影里隐约点出她的悲剧和新移民的生存状况有关,却始终未有足够的例证展开这一点。其实佳梅的设定自始至终是个自由人,香港并没有给她套上枷锁,甚至只是一个被动接纳她的地方。可是若将佳梅单纯归结为爱上嫖客后不幸闹出人命只好一死的傻姑娘,那则是过于单薄了。
所以,更加无奈的一个事实是,栓上枷锁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在香港生活数年之后,许许多多的港漂也开始思考“何去何从”的问题。留下来的终究占了较大的部分。除此之外,也有出国深造的,也有回到内地的,但大抵也都是留在了一线城市。也有部分人,熬粥一样拼死熬到了第七年,然后飞也似地逃回家乡。问之,则答曰:“换不到身份,这几年岂不是白呆了?”
白呆了。这三个字的魔力简直堪比“来都来了”。
而“白呆了”三个字也深切显示了香港身份鸡肋般的“不尴不尬”局面:留下来,够吸引力的是这个身份,但是,也只有个身份。
就像王佳梅的家乡和她的生父。虽然美好,却始终卯着一口气儿回不去。佳梅的生父在湖南老家做赌球生意,每每曼联输球,佳梅都会开心地给父亲发短信,既算道贺,也算报平安。于是有关父亲的爱和记忆,都浓缩在那一条短信中:“曼联输了。”
所以,臧Sir最终也未有勇气将佳梅的死讯告知她父亲。他悄悄替佳梅给父亲发去短信,当父亲回复“爸爸想你”的时候,臧Sir终于忍不住潸然泪下。
影片的结尾,时光倒流到许多年前,青涩的佳梅走下火车,穿过熙熙攘攘的九龙塘火车站,带着不谙世事的笑容奔向母亲和姐姐。毕竟费了多少周折才来到这里,任谁都会憧憬一个美好未来的。
可是九龙塘,这个浪漫的地点已然注定一切,回首再看,细思恐极。
到最后,佳梅的愿望只剩下一个“死”。
佳梅是一个援交女,也是一个普通的努力生活的姑娘。她是她自己,也是我们逃不开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佳梅是幸运的,有丁子聪不惜搭上一条命来帮她。底层青年的惺惺相惜,往往是有十足爆发力的。在佳梅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终于变回了站在天台上唱歌的自由自在的佳梅。所有的肮脏和压抑尽数洗去,再也不会折磨她了。
而我们呢?
后记
很多时候我也会想,如果人生可以重置,我一定不要来香港。我要从小做一个人人鄙视的学渣,读一所艺校的高中,穿好看的班服,为了漂亮的女孩子跟人打架。到了年纪,本本分分呆在穷山恶水出刁民的桑梓地,打一份工,领一份薪水,讨一个对象,生一个娃——这是一种很极端的愿望,因为若不是唾手可得,便是终身奢望。而我迄今,仍不敢想自己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但我并不是想吃后悔药了。是的,安稳一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似乎,在香港这座爱憎分明的城市耍遍流氓之后,我才真正地学会爱了。
然而,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百科词条里如是记录这桩事件:王嘉梅命案,发生于2008年4月27日的香港,死者王嘉梅相信被人杀害后被残忍肢解,并流传著部分人骨被混入街市的肉档出售的说法。事件在香港引起很大轰动。警方分析,凶手丁启泰在网上结识王嘉梅,约她到石硖尾街39号仁发大厦2C套房进行性交易,在做爱过程中杀死王,然后畏罪碎尸。
甫至香港的时候,命案发生不过一年有余。彼时的住处在一座山坡上,下山便是石硖尾街市,以至于我一度不敢吃肉——就像看完黄秋生的《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一样。
直到过了许多年,才从荧幕上看到了故事的另一种解读——一个毫无预警、欲罢不能的故事。
一
香港去年拍了两部相当好的三级片,一是阿sa主演的《雏妓》,一就是《踏血寻梅》。在这个故事中,有刑警,有罪犯。有失足女,亦有女强人。唯一的共性是,在这个生活所迫的世界里,爱情大抵是一种笑话。佳梅的母亲为了移民身份嫁给老男人,男人因着可以白讨个老婆,亦欣然接受,二人井水不犯河水。警察臧sir因工作与妻子疏离,连女儿亦难得一见。罪犯丁子聪则像个典型“屌丝”,因失恋而变得神经质。香港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这里的人身份各异,悲欢也不同,却有着惊人相似的倔强和孤寂。
于是在这种倔强与孤寂中,青涩的佳梅唱着《娃娃看天下》登场了。和我们一样,王佳梅是个一无所有的港漂。母亲为了移民身份,嫁给了一个吃喝拉撒都在两平方米的床上的老男人——老套的继父桥段,相比《雏妓》里的阿sa,未被强暴已然算得上幸运。于是佳梅和许多年轻女孩子一样,开始梦想做模特,做明星,赚很多钱,买自己喜欢的奢侈品。
她是努力的。哪怕坐在天台上啃面包,哪怕光着脚在街上发传单,甚至哪怕不得不走上援助交际这条路,她也未曾放弃过。“给多500,我可以明天早上再走”,就是这么简单纯粹。
可是到最后,她犯了几乎是大多数妹子的致命通病——该走肾却走了心。爱上一个嫖客,可他只想要她的身体。
早在上个世纪,毒舌张爱玲便一针见血地指出,“通往女人心里的通道是阴道。”这也是援交这种职业最大的风险:轻松,高薪,却过不了自己心里这一关。唯有爱,才可以杀死一个人。
于是佳梅选了世间最美好的死亡方式——在欢爱中被幸福窒息而死。佳梅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灵魂,像小树发芽一样,不可抑止地顺着血液疯长。她也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挣脱一切枷锁。她已经压抑得太久太久了。
这一次,她赢了。
二
《踏血寻梅》比较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无论从哪个细节,哪个角度,都在写实的基础上浓墨重彩地又加工了一笔,把小人物的善恶及无能为力以一种真实到窒息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比王佳梅摆在台面上的、澄澈透明的悲哀,凶手丁子聪则似乎埋得很深。他是整部电影悬念最大的一笔。这个悬念并非来自他早已被锁定的凶手身份,而是来自他的内心。他仿佛一个驾轻就熟的变态杀人狂,法庭上无视围观群众或痛苦或愤怒的眼神,冷静地叙述了他杀人并分尸的全过程。而对于杀人动机的问题,丁一概置之不理,冷面相对——直到臧sir问出一句足以把他逼疯的话。
“佳梅知唔知自己有咗?”
丁子聪杀了不止一条性命,可是这条命,却也是害死佳梅的罪魁祸首。他杀了它,也解脱了佳梅的心魔。佳梅最终鼓起有勇气逃脱这个繁华而令人窒息的城市,萍水相逢的丁子聪, 是终结者,更是救赎。
如果没有这场救赎,佳梅的姐姐佳莉将会成为她生活的缩影:不知道被谁搞大个肚,窝在逼仄潮湿的廉价公屋内带孩子。如果有香港男人愿意接盘,任你是谁都可以带她走,母亲还会感激得恩同再造。从此仿佛不再是人,不过是个泥胎木偶,行尸走肉。反倒是萍水相逢的丁子聪,给她带去了一丝前所未有的关爱。每每堕落到需要从恩客那里汲取温暖,那世间还有什么好留恋的呢?
按照宗教教义,佳梅深信自杀会堕入地狱。于是丁子聪成为佳梅亲自选定的救赎者,简直完美得无懈可击。货车司机,底层小混混,被女神毫不留情地甩过,简直是佳梅的翻版。孤独是有魔力的,有魔力到让佳梅对这个初次见面,长相不帅甚至猥琐的男青年有着毫无保留的信任。同理,除了佳梅,谁都不值得让丁子聪为了帮她一把,而双手沾满鲜血。如此畸形的命案却因此附上了一层怪异的使命感,不知这是上天的玩笑,还是注定。
整部电影对丁的刻画不多,但有一幕非常惊悚。前女友和丁分手之前,二人曾在车里震过一次,闯了红灯。于是日后他回忆前女友的方式,竟是割破手掌撸管。(当然,整个场景电影拍得比较隐晦,以致笔者当时当时并没有看懂,直到电影结束方恍然大悟,吓得冷汗涔涔。)这种认真执着到变态的感情,折射的却是深入骨髓的孤独,甚至绝望厌世的无力感。这种“爱无能”的感受,最终转移到佳梅身上,当共鸣无限放大的时候,神与魔,都被摧毁了。
三
回到现实来看。若说电影还留下什么遗憾,想来可以说是对社会现状的解读。佳梅作为新移民,电影里隐约点出她的悲剧和新移民的生存状况有关,却始终未有足够的例证展开这一点。其实佳梅的设定自始至终是个自由人,香港并没有给她套上枷锁,甚至只是一个被动接纳她的地方。可是若将佳梅单纯归结为爱上嫖客后不幸闹出人命只好一死的傻姑娘,那则是过于单薄了。
所以,更加无奈的一个事实是,栓上枷锁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在香港生活数年之后,许许多多的港漂也开始思考“何去何从”的问题。留下来的终究占了较大的部分。除此之外,也有出国深造的,也有回到内地的,但大抵也都是留在了一线城市。也有部分人,熬粥一样拼死熬到了第七年,然后飞也似地逃回家乡。问之,则答曰:“换不到身份,这几年岂不是白呆了?”
白呆了。这三个字的魔力简直堪比“来都来了”。
而“白呆了”三个字也深切显示了香港身份鸡肋般的“不尴不尬”局面:留下来,够吸引力的是这个身份,但是,也只有个身份。
就像王佳梅的家乡和她的生父。虽然美好,却始终卯着一口气儿回不去。佳梅的生父在湖南老家做赌球生意,每每曼联输球,佳梅都会开心地给父亲发短信,既算道贺,也算报平安。于是有关父亲的爱和记忆,都浓缩在那一条短信中:“曼联输了。”
所以,臧Sir最终也未有勇气将佳梅的死讯告知她父亲。他悄悄替佳梅给父亲发去短信,当父亲回复“爸爸想你”的时候,臧Sir终于忍不住潸然泪下。
影片的结尾,时光倒流到许多年前,青涩的佳梅走下火车,穿过熙熙攘攘的九龙塘火车站,带着不谙世事的笑容奔向母亲和姐姐。毕竟费了多少周折才来到这里,任谁都会憧憬一个美好未来的。
可是九龙塘,这个浪漫的地点已然注定一切,回首再看,细思恐极。
到最后,佳梅的愿望只剩下一个“死”。
佳梅是一个援交女,也是一个普通的努力生活的姑娘。她是她自己,也是我们逃不开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佳梅是幸运的,有丁子聪不惜搭上一条命来帮她。底层青年的惺惺相惜,往往是有十足爆发力的。在佳梅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终于变回了站在天台上唱歌的自由自在的佳梅。所有的肮脏和压抑尽数洗去,再也不会折磨她了。
而我们呢?
后记
很多时候我也会想,如果人生可以重置,我一定不要来香港。我要从小做一个人人鄙视的学渣,读一所艺校的高中,穿好看的班服,为了漂亮的女孩子跟人打架。到了年纪,本本分分呆在穷山恶水出刁民的桑梓地,打一份工,领一份薪水,讨一个对象,生一个娃——这是一种很极端的愿望,因为若不是唾手可得,便是终身奢望。而我迄今,仍不敢想自己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但我并不是想吃后悔药了。是的,安稳一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似乎,在香港这座爱憎分明的城市耍遍流氓之后,我才真正地学会爱了。
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开始解读《踏血寻梅》。
像《踏血寻梅》这样的电影,在获得金像奖之前,无论从去年开始怎样在内地社交网络隐秘流传,我们都不会在朋友圈公开谈论这部电影,直到它获得金像奖13项提名,7项大奖,并首次将最佳男女主角、男女配角以及新演员等共5座表演类奖项全部囊括。
在此之前,它在普通观众眼中是一部充满援交、碎尸、凶杀的港产猛片,得奖之后,它变成了一部对援交、碎尸、凶杀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展开呈现与讨论的文艺电影,金像奖为影片赋予了某种华丽的铠甲,也可以说是一种合法性,令影片真正的内涵得以被大众看到。
实际上,本片早已拿到了香港电影评论协会的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三项大奖。之前的台湾金马奖它有八项提名,最终大热倒炉仅获得男配角。在许多影评人心目中,它就是去年最好的港片。
《踏血寻梅》到底好在哪里?
这部电影获得影评人一致赞许的原因在于:影片真正的主角,是香港。
本片剧本改编自轰动一时的王嘉梅命案。2008年,16岁的湖南少女王嘉梅,因母亲改嫁而移居香港。本来成绩不错的她因与继父不和,离家辍学“援交”卖淫,却遇上变态嫖客。最终,她被杀害后遭残忍肢解,港媒还语调耸动地报道过“其部分人骨被混入街市的肉档出售”。
内地观众至今无缘得见此片,主要原因是尺度太大。正因为本片的大尺度,几乎所有的分析文章,都将“援交、碎尸和凶杀”放在文章的标题中,仿佛猎奇就是《踏血寻梅》横扫金像奖的关键密码。可实际上,援交、碎尸和凶杀和电影得奖并没半毛钱关系。
无论影片充斥着多少港式侦缉、雨夜追逐、血腥暴力、色情猎奇的商业元素,它的本质都是有关一个援交少女、一个变态屠夫和一个孤独警探,在香港这座寂寞都市里交集,梦想、幻灭、绝望、爱恋、迷失,上演各自悲喜交加的香港故事。
香港似乎很少有这种将尽皆过火尽皆癫狂的港式风格与文艺片嫁接的电影类型,《踏血寻梅》补上了这个短板,也因此显得特别。也许正因为这种稀缺,它有些被过誉了,可是在今天的香港影坛,似乎又只有它当的起这份过誉。
不知这是《踏血寻梅》的孤独,还是香港电影的孤独。
向左走是《人肉叉烧包》,向右走是《踏血寻梅》
《踏血寻梅》说明:同样一个香港都市传说,你可以把它拍成cult经典《人肉叉烧包》,可以拍成不入流的港产三级片,也可以拍成一部香港金像奖大赢家。
此前的香港电影,从来不缺乏这种“很黄很暴力”的奇案三级片。从70年代的桂治洪、程刚、孙仲到90年代的王晶、邓衍成,这类灶底藏尸、纸盒藏尸之类的案件一直是香港电影午夜场的常客,几乎不会有香港导演会想到,这种题材还有别的拍法。
可是本片导演翁子光是香港影评人协会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正式会员。这样一个导演,好不容易拉来了郭富城这样的卡司,不可能满足于拍一部《人肉叉烧包》。
他甚至连悬疑惊悚也不打算好好拍,一开始就让凶手被捕认罪,观众一开始就知道,在命运尽头等待少女的,只能是扼断她咽喉的粗壮双手和寒冷的刀光。
悬念梗就这么破了,可是电影还有很长时间,怎么打发?答案是,导演把一头白发的邋遢老警察臧sir郭富城变成了自己手中的提线木偶,他要借助这个人物继续把案查下去,去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在影片中,臧sir要调查的真相是:女孩曾要求凶手杀死他,凶手也是按她要求行凶,这里到底有没有隐情?可是导演真正想追问的真相是:香港这座城。
翁子光想拍出人为什么杀人,结果只拍出人的孤独
翁子光真正想拍出的是:人为什么会杀人。
所以他要借助臧sir的调查,将受害者、凶手、探案者构成一个拼图,以他们各自的孤独和绝望,营造出一个寂寞隔阂的香港社会,去探问自己对于香港的迷惑。正是在这样的叙事下,观众才认识了受害者王嘉梅,我们知道她是个香港新移民,有一个明星梦,却被迫做援交妹。由此,我们才了解她的孤独与绝望。
也因为如此,我们才发现木讷、面目可憎的凶手也有温柔的一面,只是一生都活在从小家人遭遇车祸的阴影当中。
某种程度上,《踏血寻梅》确实将这段香港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解读出不一样的新意。可惜的是,导演意图未能执行到底,细节的缺失与故事的不合理,最终将电影停在了距离经典的最后一公里——
观众不理解王嘉梅为什么如此信任一个面目可怖的陌生人,无法理解王嘉梅的不幸和新移民境遇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联,也看不出凶手的童年阴影和他残忍杀人有什么关系。
最重要的是,我们到最后也不能理解,这些影片中的角色人物,和香港到底有什么关系。这种刻意追求深度的表达,不仅稀释了影片真正的深度,也让本该一路疾驰的戏剧张力,频频漏气,让人出戏。
最终,深刻的主题归于茫然。观众感受到的,只是人物抽象的孤独。
某种程度,《踏血寻梅》的毛病,也是新导演的通病。一部真正厉害的文艺电影,是杜可风华丽的摄影,杜笃之完美的音效,张叔平无暇的美工,和扎实可信的故事,严丝合缝的逻辑、真实可感的人物,多位一体,紧密结合的结果。可是在《踏血寻梅》中,我们只见佳章,未见佳篇。
可是《踏血寻梅》依然配得上金像奖,因为三个好演员
有一种电影,是靠好演员演出来的,比如《踏血寻梅》。是演员出色的演绎,将一个有可能并不太可信的东西,演到让观众信服。这就是给电影加分。
一般的电影,有一个为电影加分的演员就不错了,而《踏血寻梅》的运气在于,它有三个。
几乎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春夏一出场,就把电影点亮了。在此之前,春夏在《大好时光》等剧中的表现并不亮眼,但是这一次,她真的遇上了适合自己的角色。
这个援交少女角色的难度在于,电影的核心疑问都在她身上,比如两个孤独的人本应相互欢愉取暖,为何会演变成一场毁尸灭迹的肢解命案,为什么援交少女会对寻欢客说“我想死”?这些戏如果演得不好就会很假,但是春夏用一双大眼睛告诉观众,这些都是真的,即使它不合理,但是春夏让观众信了,就合理了。
话剧舞台出身的白只也是如此。塑造一个心理变态的人物是需要有演技的,演出来的角色和演员不是一个人,可是白只演这个角色,是完全看不到塑造的痕迹,观众看到他,就认同了这个角色,面对他的残忍、绝望与委屈,我们不知道该同情他还是憎恨他。
相比之下,郭富城只是延续了《杀人犯》等片中一贯的神经质演技,就轻松演出了角色需要的“轴”的感觉。
然而香港电影的未来,不会是《踏血寻梅》
《踏血寻梅》对香港电影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人说,它代表着港味港产片的回归。
可究竟什么才是港味?按照传统对于港味的理解,本港特色的三级、恐怖、惊悚等重口味片,不仅场景集中于本港,而且故事发生于本港,有港人熟识的口语、场景、社会现象,这才算港片。
可是拿今年获得最佳导演的徐克来说,他早年的《黄飞鸿》系列、《倩女幽魂》系列,有多少是符合上述条件的,又有谁能说那些不是正宗的港片?
真正的香港电影,可以是心心念念的香港情怀,是包罗万象的电影技法,是灵活多变的创作态度,是类型杂糅的cult片风格,唯独不是简单的场景故事。
即使《踏血寻梅》代表着某种意义上的传统港片风格,从华语电影大环境上来说,港片坚持的纯正和港味,终究如同时代面前的螳臂当车。能支撑香港电影工业的,不可能是《踏血寻梅》这样少见的精品文艺港片,时代大势之下,谁也无法拒绝大陆这个磅礴市场。
即使《踏血寻梅》再精彩,也只会是一个特例,它成为导演一次港片试验的成功之作,却也因为它的独特,变得难以复制。
如果说《踏血寻梅》有什么启发性的话,那就是它是一个很好的样本,探索了香港电影更多的可能性。当港片迷茫失路,就必须要有一个探路和重塑的过程。香港电影要找回自己,不是简单地将港片划分为北上合拍片或港味港产片,而是应该有一种超越的思维来重拾港片非凡的创造力。或许,这才是本届金像奖大赢家真正教会港片的“踏雪寻梅”之道。
像《踏血寻梅》这样的电影,在获得金像奖之前,无论从去年开始怎样在内地社交网络隐秘流传,我们都不会在朋友圈公开谈论这部电影,直到它获得金像奖13项提名,7项大奖,并首次将最佳男女主角、男女配角以及新演员等共5座表演类奖项全部囊括。
在此之前,它在普通观众眼中是一部充满援交、碎尸、凶杀的港产猛片,得奖之后,它变成了一部对援交、碎尸、凶杀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展开呈现与讨论的文艺电影,金像奖为影片赋予了某种华丽的铠甲,也可以说是一种合法性,令影片真正的内涵得以被大众看到。
实际上,本片早已拿到了香港电影评论协会的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三项大奖。之前的台湾金马奖它有八项提名,最终大热倒炉仅获得男配角。在许多影评人心目中,它就是去年最好的港片。
《踏血寻梅》到底好在哪里?
这部电影获得影评人一致赞许的原因在于:影片真正的主角,是香港。
本片剧本改编自轰动一时的王嘉梅命案。2008年,16岁的湖南少女王嘉梅,因母亲改嫁而移居香港。本来成绩不错的她因与继父不和,离家辍学“援交”卖淫,却遇上变态嫖客。最终,她被杀害后遭残忍肢解,港媒还语调耸动地报道过“其部分人骨被混入街市的肉档出售”。
内地观众至今无缘得见此片,主要原因是尺度太大。正因为本片的大尺度,几乎所有的分析文章,都将“援交、碎尸和凶杀”放在文章的标题中,仿佛猎奇就是《踏血寻梅》横扫金像奖的关键密码。可实际上,援交、碎尸和凶杀和电影得奖并没半毛钱关系。
无论影片充斥着多少港式侦缉、雨夜追逐、血腥暴力、色情猎奇的商业元素,它的本质都是有关一个援交少女、一个变态屠夫和一个孤独警探,在香港这座寂寞都市里交集,梦想、幻灭、绝望、爱恋、迷失,上演各自悲喜交加的香港故事。
香港似乎很少有这种将尽皆过火尽皆癫狂的港式风格与文艺片嫁接的电影类型,《踏血寻梅》补上了这个短板,也因此显得特别。也许正因为这种稀缺,它有些被过誉了,可是在今天的香港影坛,似乎又只有它当的起这份过誉。
不知这是《踏血寻梅》的孤独,还是香港电影的孤独。
向左走是《人肉叉烧包》,向右走是《踏血寻梅》
《踏血寻梅》说明:同样一个香港都市传说,你可以把它拍成cult经典《人肉叉烧包》,可以拍成不入流的港产三级片,也可以拍成一部香港金像奖大赢家。
此前的香港电影,从来不缺乏这种“很黄很暴力”的奇案三级片。从70年代的桂治洪、程刚、孙仲到90年代的王晶、邓衍成,这类灶底藏尸、纸盒藏尸之类的案件一直是香港电影午夜场的常客,几乎不会有香港导演会想到,这种题材还有别的拍法。
可是本片导演翁子光是香港影评人协会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正式会员。这样一个导演,好不容易拉来了郭富城这样的卡司,不可能满足于拍一部《人肉叉烧包》。
他甚至连悬疑惊悚也不打算好好拍,一开始就让凶手被捕认罪,观众一开始就知道,在命运尽头等待少女的,只能是扼断她咽喉的粗壮双手和寒冷的刀光。
悬念梗就这么破了,可是电影还有很长时间,怎么打发?答案是,导演把一头白发的邋遢老警察臧sir郭富城变成了自己手中的提线木偶,他要借助这个人物继续把案查下去,去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在影片中,臧sir要调查的真相是:女孩曾要求凶手杀死他,凶手也是按她要求行凶,这里到底有没有隐情?可是导演真正想追问的真相是:香港这座城。
翁子光想拍出人为什么杀人,结果只拍出人的孤独
翁子光真正想拍出的是:人为什么会杀人。
所以他要借助臧sir的调查,将受害者、凶手、探案者构成一个拼图,以他们各自的孤独和绝望,营造出一个寂寞隔阂的香港社会,去探问自己对于香港的迷惑。正是在这样的叙事下,观众才认识了受害者王嘉梅,我们知道她是个香港新移民,有一个明星梦,却被迫做援交妹。由此,我们才了解她的孤独与绝望。
也因为如此,我们才发现木讷、面目可憎的凶手也有温柔的一面,只是一生都活在从小家人遭遇车祸的阴影当中。
某种程度上,《踏血寻梅》确实将这段香港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解读出不一样的新意。可惜的是,导演意图未能执行到底,细节的缺失与故事的不合理,最终将电影停在了距离经典的最后一公里——
观众不理解王嘉梅为什么如此信任一个面目可怖的陌生人,无法理解王嘉梅的不幸和新移民境遇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联,也看不出凶手的童年阴影和他残忍杀人有什么关系。
最重要的是,我们到最后也不能理解,这些影片中的角色人物,和香港到底有什么关系。这种刻意追求深度的表达,不仅稀释了影片真正的深度,也让本该一路疾驰的戏剧张力,频频漏气,让人出戏。
最终,深刻的主题归于茫然。观众感受到的,只是人物抽象的孤独。
某种程度,《踏血寻梅》的毛病,也是新导演的通病。一部真正厉害的文艺电影,是杜可风华丽的摄影,杜笃之完美的音效,张叔平无暇的美工,和扎实可信的故事,严丝合缝的逻辑、真实可感的人物,多位一体,紧密结合的结果。可是在《踏血寻梅》中,我们只见佳章,未见佳篇。
可是《踏血寻梅》依然配得上金像奖,因为三个好演员
有一种电影,是靠好演员演出来的,比如《踏血寻梅》。是演员出色的演绎,将一个有可能并不太可信的东西,演到让观众信服。这就是给电影加分。
一般的电影,有一个为电影加分的演员就不错了,而《踏血寻梅》的运气在于,它有三个。
几乎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春夏一出场,就把电影点亮了。在此之前,春夏在《大好时光》等剧中的表现并不亮眼,但是这一次,她真的遇上了适合自己的角色。
这个援交少女角色的难度在于,电影的核心疑问都在她身上,比如两个孤独的人本应相互欢愉取暖,为何会演变成一场毁尸灭迹的肢解命案,为什么援交少女会对寻欢客说“我想死”?这些戏如果演得不好就会很假,但是春夏用一双大眼睛告诉观众,这些都是真的,即使它不合理,但是春夏让观众信了,就合理了。
话剧舞台出身的白只也是如此。塑造一个心理变态的人物是需要有演技的,演出来的角色和演员不是一个人,可是白只演这个角色,是完全看不到塑造的痕迹,观众看到他,就认同了这个角色,面对他的残忍、绝望与委屈,我们不知道该同情他还是憎恨他。
相比之下,郭富城只是延续了《杀人犯》等片中一贯的神经质演技,就轻松演出了角色需要的“轴”的感觉。
然而香港电影的未来,不会是《踏血寻梅》
《踏血寻梅》对香港电影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人说,它代表着港味港产片的回归。
可究竟什么才是港味?按照传统对于港味的理解,本港特色的三级、恐怖、惊悚等重口味片,不仅场景集中于本港,而且故事发生于本港,有港人熟识的口语、场景、社会现象,这才算港片。
可是拿今年获得最佳导演的徐克来说,他早年的《黄飞鸿》系列、《倩女幽魂》系列,有多少是符合上述条件的,又有谁能说那些不是正宗的港片?
真正的香港电影,可以是心心念念的香港情怀,是包罗万象的电影技法,是灵活多变的创作态度,是类型杂糅的cult片风格,唯独不是简单的场景故事。
即使《踏血寻梅》代表着某种意义上的传统港片风格,从华语电影大环境上来说,港片坚持的纯正和港味,终究如同时代面前的螳臂当车。能支撑香港电影工业的,不可能是《踏血寻梅》这样少见的精品文艺港片,时代大势之下,谁也无法拒绝大陆这个磅礴市场。
即使《踏血寻梅》再精彩,也只会是一个特例,它成为导演一次港片试验的成功之作,却也因为它的独特,变得难以复制。
如果说《踏血寻梅》有什么启发性的话,那就是它是一个很好的样本,探索了香港电影更多的可能性。当港片迷茫失路,就必须要有一个探路和重塑的过程。香港电影要找回自己,不是简单地将港片划分为北上合拍片或港味港产片,而是应该有一种超越的思维来重拾港片非凡的创造力。或许,这才是本届金像奖大赢家真正教会港片的“踏雪寻梅”之道。
2008年,香港深水埗发生一起援交少女被杀后碎尸案,头颅被抛入九龙城码头,作案细节,骇人听闻。不管是因为猎奇心驱使,还是出于对死亡的关注,很早之前,这类真实残酷案件,促使香港产生了一系列“奇案”电影,大多贩卖暴力与情色元素,[屯门色魔]、[羔羊医生]、[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等都是由真实案件改编。观看这些电影,多少会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句名言:“我们容易从现实生活中制造出许多书,但却不能从书里引出生活。”呈现暴力现实的电影是否真能把人引向对其背后深层原因的关注?
根据深水埗这起援交少女遇害案改编的[踏血寻梅]也具备了暴力和情色的话题性,尤其是分尸镜头,在灰色的画面基调和主演白只那透着怨愤的神情的演绎之下,让人无比恐惧。于香港的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时,不算是一次很好的体验。不是因为影院的服务质量差,而是时间选择的不合适。因为排片量少,不得已选择了八点多钟的早场。清晨,从酒店出门,旺角的街头,大部分店面仍然关着,相比夜晚密集的人群,彼时,街上行走的是真正生活在这里的街坊邻居,从大厦、从巷内、从茶餐厅里走出走进,面孔淡然。
对于游客而言,这算是一次感受本地人开始一天生活的初始时刻,不静不闹。之所以要特别强调清晨旺角街头的景象,是因为这里的环境跟电影中的凶杀案发生的地方太过类似,是普通市民拥挤生存的地方。遇害少女王佳梅跟随母亲移民香港,住在古惑仔电影里经常出现的,被敲门催缴保护费或高利贷的公共屋邨中,十几二十平米大的地方住着一家四口人。在许鞍华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中,嫁给任达华的内地女孩张静初就是住在类似环境的地方。
在香港,存在着这样一个老夫少妻的现象:想移民到此地的内地妇女嫁给了这里上了年纪的男人。各自的生存条件都不是很好,所以很多只能住在香港政府兴建的廉价公共屋邨内。影片中的母亲在王佳梅很小时就改嫁到香港,直到她十几岁时才把她接过去一起生活。王佳梅的粤语说得不好,跟继父的关系也很差,早早就想要出去赚钱。影片从王佳梅去到香港后不久便遇害开始讲述,倒追起凶手丁子聪的杀人动机。
表面上这是一部追究案件背后真实原因的电影,但是三段式的结构(寻梅、孤独的人、踏血,据说还有一个版本里会多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一章),慢慢揭示的其实是几组人物的生活困境:王佳梅的贫穷与梦想,凶手丁子聪的暴躁与不满,负责此案的警察臧Sir的执着和孤独。王佳梅想做模特不成,出于对金钱和更好生活的渴望,沦为援交少女;丁子聪是名送货司机,电影中一出场便与老板大吵一架,后来认识一个女孩,发展了一段暧昧关系后,无疾而终;臧Sir和妻子离异,只能偶尔去探望女儿,所以他很能理解王佳梅死后,她在内地还不知情的父亲如果知道消息以后的心情。
影片区别于大多数香港“奇案”电影的地方是,它精心设计了故事结构,强化了每个角色的现实感,削弱了案件本身的猎奇性质。新移民王佳梅和香港底层青年丁子聪置身在不满的生存环境中,自身的性格、抉择和环境中的偶然因素促使了悲剧的发生。案件既是一场谋杀,也是自杀。正是它的现实主义底色,导致了前面说到的清晨观影后的“不佳”体验,在最熟悉自然的环境里滋生了这样恐怖的悲剧,令人无限唏嘘。然而,我也不能确定,看这样一部透着无望的电影什么时候会是合适的观影时间。
从电影中走出来,再看看周身的穷街陋巷与高楼大厦,行色匆匆的路人,奔波忙碌的年轻人、中年人和老人,不得不去想像他们中的许多正也经历着王佳梅、丁子聪那样的生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走上那条路。影片有好几处镜头特意游走在普通市民的生活面孔上,不过,它不是把悲剧的责任推给“社会/环境的压迫”,而是冷冷地展现了其中的真实和个人的处境。臧Sir最终没有找到丁子聪谋杀的动机,但是找到了生活更真实冷酷的触感,他用相机定格了自己在每个悲剧中的“在场”。
(原载于看电影杂志2月中)
根据深水埗这起援交少女遇害案改编的[踏血寻梅]也具备了暴力和情色的话题性,尤其是分尸镜头,在灰色的画面基调和主演白只那透着怨愤的神情的演绎之下,让人无比恐惧。于香港的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时,不算是一次很好的体验。不是因为影院的服务质量差,而是时间选择的不合适。因为排片量少,不得已选择了八点多钟的早场。清晨,从酒店出门,旺角的街头,大部分店面仍然关着,相比夜晚密集的人群,彼时,街上行走的是真正生活在这里的街坊邻居,从大厦、从巷内、从茶餐厅里走出走进,面孔淡然。
在香港,存在着这样一个老夫少妻的现象:想移民到此地的内地妇女嫁给了这里上了年纪的男人。各自的生存条件都不是很好,所以很多只能住在香港政府兴建的廉价公共屋邨内。影片中的母亲在王佳梅很小时就改嫁到香港,直到她十几岁时才把她接过去一起生活。王佳梅的粤语说得不好,跟继父的关系也很差,早早就想要出去赚钱。影片从王佳梅去到香港后不久便遇害开始讲述,倒追起凶手丁子聪的杀人动机。
表面上这是一部追究案件背后真实原因的电影,但是三段式的结构(寻梅、孤独的人、踏血,据说还有一个版本里会多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一章),慢慢揭示的其实是几组人物的生活困境:王佳梅的贫穷与梦想,凶手丁子聪的暴躁与不满,负责此案的警察臧Sir的执着和孤独。王佳梅想做模特不成,出于对金钱和更好生活的渴望,沦为援交少女;丁子聪是名送货司机,电影中一出场便与老板大吵一架,后来认识一个女孩,发展了一段暧昧关系后,无疾而终;臧Sir和妻子离异,只能偶尔去探望女儿,所以他很能理解王佳梅死后,她在内地还不知情的父亲如果知道消息以后的心情。
(原载于看电影杂志2月中)
影片开篇,便是逼仄狭窄的廉价公共屋邨,少女随着郑秀文的MV哼着小歌,脸上尚有着独属于青春的明媚,这一年,王佳梅刚刚来到香港。
她是带着模特的明星梦来的,光打在她脸上,有着隐隐的期待和闪烁的火苗。有时候,一无所有,仍能怀抱着富足的笑。那时候,她只想做个简简单单的人,要过热热闹闹的一生。
从湖南到香港,有几千里的距离。
离开了熟悉的乡村,繁华的城市迎接她的,从来不是鳞次栉比的大厦高楼,而是那些隐藏在所有城市底下的,喧哗的小贩和一身的烦乱冗杂——瘫痪的后父,暴躁的母亲,贫困的家庭,和一地的现实苟且。这是王佳梅的日子,在摘下耳环甩身离开的每一刻,都是她闭着眼睛都想逃离的生活。
在当下,新移民似乎陷入了一种窘境。她们一路南下,使尽浑身解数来到香港这个陌生的城市,期冀着过的更好,却一次又一次被周遭无边的目光狠狠拍下。
试图融入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努力学着粤语,吃同样的饭食,做同样的工作,乘同样的地铁,甚至追同样的明星,慌慌张张又手足无措。这种急迫的心态外露的明显,渴望又是那么热切,乃至于偶尔会生出几丝荒唐的感觉。
镜头没有用太多的着墨细述观众深谙的香港,那些熟悉的每一条小巷,每一盏街灯,每一间街铺,然而在你,我,她戏谑又晦暗难明的表情里,一幅带着点苦藏着些涩的浮世生活如同画布一般,一笔笔在眼前勾画。
我本是喜欢粤语的人,却在这部影片中,听着格外刺耳和疏离。
对王佳梅而言,日子是在一天一天的无趣中从希望濒临绝望,她外放的过于恣意和张扬,却又处理那么合情合理理所应当。做援交少女,她放置自己的情进去游戏,离开就抽身,看起来洒脱的不行,可有一天爱了,爱了就伤了,在空旷的城市地铁站,她清瘦的影子有一种强烈的正弥漫着的孤独。
我想,她应是想念的,湖南的家,那个她念兹在兹会打钱贴补,会短信祝贺,会放在心底的爸爸,是她眉眼弯弯嘴角含笑的温暖。
不管你信不信,性格永远是命运的牵引者,遇上丁子聪是王佳梅轨道里的一件必然之事。
究其根本,她和他太像,生活在最底层,其貌不扬。除开杀人犯与被害者的身份,王佳梅和丁子聪的关系更贴近于新移民和本地人的一次心灵交互。你原以为是地域阻隔了她的梦想,却在不经意间发现,异样环境里压迫的是她“企图活着”的向上之心,她想死,他就让她死。
这是一部没有任何悬疑的案件。
从最初你就知道王佳梅死于谁手,只是这过于离奇的案件背后,总觉得有那么没有揭开并需要揭开的真相,隔着迷茫雾气,对又总有些不对。
透过臧sir的眼睛去探究,王佳梅和丁子聪的过往才一一浮出水面。分尸的细节本该是可怕的,作为杀人凶手的丁子聪原应该被憎恶和仇恨,可当你揭开他原本的样子,倒只有可悲,并同可怜作伴。
他说,他喜欢佳梅,所以不想让她做人。他撕掉了她的面皮,扯开了她的肚肠,砍掉了她的脑袋,却始终认为,自己是悲悯的。因他不想做人,她自然活着也无望。唯一丁子聪料不到的,是佳梅肚子里正孕育的新生,以头撞墙是痛苦,然而应是不曾后悔。
王佳梅终是死在了香港,终是没有成为一个光芒四射的模特。
作为一部独立的带着强烈自我表达的电影,《踏血寻梅》无疑是成功的。导演很冷静更难得的是克制。
香港新移民,黑帮小喽啰,王佳梅和丁子聪的故事有太多可讲可说可发射,分尸援交又有说不尽的话题和噱头,但他没有呼告没有埋怨,只是从一种关怀人性的角度出发,清清楚楚的讲述了两个人故事,不繁复亦不多余。
无可置疑的是,春夏和白只出色的完成了表演,无愧于加身的任何殊荣。
杜可风是偏爱春夏的,频繁的大特写细致到看的清少女脸上的绒毛,这个女孩不论镜头的自然化演出恰恰融合了应有的纯真和放纵,她不算美,但有一种摄人心魄极具说服力的气质所在,直让人分不出神。
那么白只呢,更偏向于技巧性的表达情绪。法庭陈述的时候那种兴奋和热切与压抑在心底的悲恸绝望极好的融于一张面孔,一处肌肤,你感受到他的矛盾和不甘,亦谅解他的彷徨和无奈,即便你知道,他已经一错再错。
最后的最后,以臧sir的视角落下大幕。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会有人再记得王佳梅,一切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那个原点,人声如同往日鼎沸,街市仿佛平常喧闹,
只是,回头问问这天空,这人生可轻易吗,
这些你到底,明白吗?
她是带着模特的明星梦来的,光打在她脸上,有着隐隐的期待和闪烁的火苗。有时候,一无所有,仍能怀抱着富足的笑。那时候,她只想做个简简单单的人,要过热热闹闹的一生。
从湖南到香港,有几千里的距离。
离开了熟悉的乡村,繁华的城市迎接她的,从来不是鳞次栉比的大厦高楼,而是那些隐藏在所有城市底下的,喧哗的小贩和一身的烦乱冗杂——瘫痪的后父,暴躁的母亲,贫困的家庭,和一地的现实苟且。这是王佳梅的日子,在摘下耳环甩身离开的每一刻,都是她闭着眼睛都想逃离的生活。
在当下,新移民似乎陷入了一种窘境。她们一路南下,使尽浑身解数来到香港这个陌生的城市,期冀着过的更好,却一次又一次被周遭无边的目光狠狠拍下。
试图融入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努力学着粤语,吃同样的饭食,做同样的工作,乘同样的地铁,甚至追同样的明星,慌慌张张又手足无措。这种急迫的心态外露的明显,渴望又是那么热切,乃至于偶尔会生出几丝荒唐的感觉。
镜头没有用太多的着墨细述观众深谙的香港,那些熟悉的每一条小巷,每一盏街灯,每一间街铺,然而在你,我,她戏谑又晦暗难明的表情里,一幅带着点苦藏着些涩的浮世生活如同画布一般,一笔笔在眼前勾画。
我本是喜欢粤语的人,却在这部影片中,听着格外刺耳和疏离。
对王佳梅而言,日子是在一天一天的无趣中从希望濒临绝望,她外放的过于恣意和张扬,却又处理那么合情合理理所应当。做援交少女,她放置自己的情进去游戏,离开就抽身,看起来洒脱的不行,可有一天爱了,爱了就伤了,在空旷的城市地铁站,她清瘦的影子有一种强烈的正弥漫着的孤独。
我想,她应是想念的,湖南的家,那个她念兹在兹会打钱贴补,会短信祝贺,会放在心底的爸爸,是她眉眼弯弯嘴角含笑的温暖。
不管你信不信,性格永远是命运的牵引者,遇上丁子聪是王佳梅轨道里的一件必然之事。
究其根本,她和他太像,生活在最底层,其貌不扬。除开杀人犯与被害者的身份,王佳梅和丁子聪的关系更贴近于新移民和本地人的一次心灵交互。你原以为是地域阻隔了她的梦想,却在不经意间发现,异样环境里压迫的是她“企图活着”的向上之心,她想死,他就让她死。
这是一部没有任何悬疑的案件。
从最初你就知道王佳梅死于谁手,只是这过于离奇的案件背后,总觉得有那么没有揭开并需要揭开的真相,隔着迷茫雾气,对又总有些不对。
透过臧sir的眼睛去探究,王佳梅和丁子聪的过往才一一浮出水面。分尸的细节本该是可怕的,作为杀人凶手的丁子聪原应该被憎恶和仇恨,可当你揭开他原本的样子,倒只有可悲,并同可怜作伴。
他说,他喜欢佳梅,所以不想让她做人。他撕掉了她的面皮,扯开了她的肚肠,砍掉了她的脑袋,却始终认为,自己是悲悯的。因他不想做人,她自然活着也无望。唯一丁子聪料不到的,是佳梅肚子里正孕育的新生,以头撞墙是痛苦,然而应是不曾后悔。
王佳梅终是死在了香港,终是没有成为一个光芒四射的模特。
作为一部独立的带着强烈自我表达的电影,《踏血寻梅》无疑是成功的。导演很冷静更难得的是克制。
香港新移民,黑帮小喽啰,王佳梅和丁子聪的故事有太多可讲可说可发射,分尸援交又有说不尽的话题和噱头,但他没有呼告没有埋怨,只是从一种关怀人性的角度出发,清清楚楚的讲述了两个人故事,不繁复亦不多余。
无可置疑的是,春夏和白只出色的完成了表演,无愧于加身的任何殊荣。
杜可风是偏爱春夏的,频繁的大特写细致到看的清少女脸上的绒毛,这个女孩不论镜头的自然化演出恰恰融合了应有的纯真和放纵,她不算美,但有一种摄人心魄极具说服力的气质所在,直让人分不出神。
那么白只呢,更偏向于技巧性的表达情绪。法庭陈述的时候那种兴奋和热切与压抑在心底的悲恸绝望极好的融于一张面孔,一处肌肤,你感受到他的矛盾和不甘,亦谅解他的彷徨和无奈,即便你知道,他已经一错再错。
最后的最后,以臧sir的视角落下大幕。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会有人再记得王佳梅,一切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那个原点,人声如同往日鼎沸,街市仿佛平常喧闹,
只是,回头问问这天空,这人生可轻易吗,
这些你到底,明白吗?
當年,我十分留意案情發展,一來近年本地已很少殘忍碎屍案,二來我不明白社會迴響怎麼這樣少,是因為大家對死亡已很麻木?三來兇手將人頭棄於九龍城碼頭的大海,我好幾天乘船上班,都看到海警船在搜索。自然,一無所獲。此後已很少人談這起案件。我偶爾會想起,不知她的頭到哪去了?無主孤魂,魂歸何處?沒想到,原來有人像我一樣念念不忘,還拍了電影。
這位被指認為援交的少女,肉身被切碎沖進馬桶,有的丟棄在路邊肉檔,頭部漂流在大海,就此湮滅在人世。案情血腥,疑點重重,電影本來可以很奇情,但拍得很憐憫。看電影時,不其然想起“兩顆絕望的心(Leaving Las Vegas)。絕望源於寂寞,寂寞皆因無人了解自己,或者無法得到特定的一個人的關心。像佳梅,她的寂寞去到盡頭,便不得不如此。
這位被指認為援交的少女,肉身被切碎沖進馬桶,有的丟棄在路邊肉檔,頭部漂流在大海,就此湮滅在人世。案情血腥,疑點重重,電影本來可以很奇情,但拍得很憐憫。看電影時,不其然想起“兩顆絕望的心(Leaving Las Vegas)。絕望源於寂寞,寂寞皆因無人了解自己,或者無法得到特定的一個人的關心。像佳梅,她的寂寞去到盡頭,便不得不如此。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