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迪士尼少有的春季档动画,《疯狂动物城》所展现出来的意识和状态完全不是一部动画电影该有的样子。
In a GREAT way.
自2008年的《闪电狗》以来,有了皮克斯大只佬约翰·拉塞特的倾力执掌,新世代的迪士尼动画展现出非凡的进步与成就。2012年的《无敌破坏王》,2013年的《冰雪奇缘》,2014年的《超能陆战队》,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作品,都足以让任何喜爱动画的观众欢呼雀跃。在这一点上,隔壁的表现就显得非常的起伏不定(《森林战士》、《老雷斯的故事》),果然经验和认识才是比技术更为重要的精神内核。
在2016年的《疯狂动物城》里,迪士尼奉上了一座只有迪士尼才能想象出来的超级城市,一个有着《谋杀绿脚趾》或《性本恶》风格的、经典而惊艳的洛杉矶风格罪案故事, 一段不大大咧咧地宣讲成人世界的肮脏和童话世界的美丽时光。
这是迪士尼动画中最为真诚的作品之一。
<图片1>
2016年的《疯狂动物城》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几乎可以和08-10年的皮克斯作品(《机器人总动员》、《飞屋环游记》、《玩具总动员3》)旗鼓相当,在立意上甚至还要高出一星半点。在当下动物主题的动画电影日渐式微和难以出新之时(无穷无尽的《冰川时代》o(╯□╰)o),迪士尼好好地上了一门课:不仅仅是技术和美工上,而且是在剧情上。和光照娱乐的《爱宠大机密》与索尼的《愤怒的小鸟大电影》身上挥之不去的恶搞精神不同,《疯狂动物城》继承了迪士尼的优良血统——从导演到编剧到制片到音效不一而足——而在此之上又有全新气象。
《疯狂动物城》的剧本,可以算是《狮子王》以来最扎实的动画剧本。即使全部角色都是毛茸茸到萌出血的各式哺乳动物,依然能够轻而易举地让你忘记这些角色不是人(!)。在这部动画中,我们依稀可以见到《小蚁雄兵》、《怪兽大学》或多或少都曾讨论过的人生命题——理想与现实、努力=成功?——同时又因为极具时代精神的新元素而散发出一股清新之风。隐藏在“小镇少女进城实现梦想”的经典故事框架之下的,实际上是一个异常接地气和丰富的关于种族歧视和固有偏见的主题。
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宏大且细节丰富的乌托邦式世界中,我们能清楚地见到萌态可掬的动物们所代表的各色人等。农耕的兔子,车管局DMV的树懒(结结实实吐了个大槽),以及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难以抹平的DNA鸿沟。即便生活在同一个“动物城 Zootopia”,依然要遵循各种基本规则(fa),体型不同的动物们依然享有着不同尺寸的生活空间,像狐狸这样的投机主义者也依然会利用这种规则的漏洞去赚取利益,表面平和的城市里依然有着“毒品贩子”和挑拨离间的阴险小人,而食肉动物的捕猎本性也依然是食草动物心中的大患所在,仅仅因为一个个例甚至是一句话,就会激起不同阶层之间的盲目对抗,叫嚷着让对方滚出这片乐土。
眼熟吗?眼熟就对了。在这则现代寓言中,几乎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人类社会的映射。
兔朱迪因为偏见而没人相信她能成为一名好警察;狐尼克因为偏见而没人相信他是个真诚的人(狐);狮市长因为偏见而异常担心自己无法被群众所信任……阶层的偏见,种族的偏见,职业的偏见,历史的偏见——
陷入偏见很简单,而打破偏见,很难。
<图片2>
在《疯狂动物城》中,动画的设计者们不能再直白地点出了“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心思想,用主人公从偏见的受害者到无意识的加害者的变化,意图在观众的心里埋下一颗真诚相对的种子。《疯狂动物城》巧妙而敏锐地结合了温柔和智慧,非常及时地在当下传播和呼唤更多的包容和平等。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真正闪光的地方就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大方地涉及到种族和宗教信仰的歧视,提出了一些很有趣的问题,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观众都会在故事结束之后有所思索。考虑最近种族之间的紧张关系,尤其是美国以及欧洲的难民危机,这显然是一次非常有趣和大胆的观影体验。
虽然大量的台词对于不成熟的观众来说会有些稍嫌唠叨,但电影传递的信息非常明显:偏见和固有印象是极度危险的。面对这个伟光正到无法指摘的主题,《疯狂动物城》的主题曲应该是迈克尔·杰克逊的《Heal the World》。
因此,仅仅从主题上看,《疯狂动物城》就已经超越了一般动画的讨论范围,而完全应该当做主流的、有诉求的轻喜剧犯罪电影去认真对待。
迪士尼在本片中献出了最巧妙的建筑设计和动物形象,用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来代表人类的梦想,野心,才能和缺陷,创造了完美的隐喻。在两个产生了优秀的化学反应的角色身边,在一座精心雕琢的疯狂动物城里(有着无数的惊人细节等待观众发现),上演了一出犯罪惊悚风格大戏。城市环境的设计参考了诸多流行和现代文化要素,试图为这个严肃的主题提供一个温和同时而又丰富多彩的舞台。
伴随着兔朱迪和狐尼克的鬼马双警之旅,观众不仅接触到他们的世界,也对我们周围的世界产生着反思。两位主人公的角色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开发,有着合乎逻辑的表现和变化。当然,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大量的幽默空间是必不可少的。有很多非常有趣的双关语和画面表现影射了对各种动物的刻板印象,并且丝毫不显俗气。
总的来说,这可能是自迪士尼走上伟大复兴之路以来,最让人惊喜的迪斯尼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有着优秀和可爱的角色,一个华丽的故事舞台,一些不错的笑料,而最重要的是:对孩子和成人都传达了一个强而有力的积极信息:
和平造就伟大。
<图片3>
In a GREAT way.
自2008年的《闪电狗》以来,有了皮克斯大只佬约翰·拉塞特的倾力执掌,新世代的迪士尼动画展现出非凡的进步与成就。2012年的《无敌破坏王》,2013年的《冰雪奇缘》,2014年的《超能陆战队》,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作品,都足以让任何喜爱动画的观众欢呼雀跃。在这一点上,隔壁的表现就显得非常的起伏不定(《森林战士》、《老雷斯的故事》),果然经验和认识才是比技术更为重要的精神内核。
在2016年的《疯狂动物城》里,迪士尼奉上了一座只有迪士尼才能想象出来的超级城市,一个有着《谋杀绿脚趾》或《性本恶》风格的、经典而惊艳的洛杉矶风格罪案故事, 一段不大大咧咧地宣讲成人世界的肮脏和童话世界的美丽时光。
这是迪士尼动画中最为真诚的作品之一。
<图片1>
2016年的《疯狂动物城》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几乎可以和08-10年的皮克斯作品(《机器人总动员》、《飞屋环游记》、《玩具总动员3》)旗鼓相当,在立意上甚至还要高出一星半点。在当下动物主题的动画电影日渐式微和难以出新之时(无穷无尽的《冰川时代》o(╯□╰)o),迪士尼好好地上了一门课:不仅仅是技术和美工上,而且是在剧情上。和光照娱乐的《爱宠大机密》与索尼的《愤怒的小鸟大电影》身上挥之不去的恶搞精神不同,《疯狂动物城》继承了迪士尼的优良血统——从导演到编剧到制片到音效不一而足——而在此之上又有全新气象。
《疯狂动物城》的剧本,可以算是《狮子王》以来最扎实的动画剧本。即使全部角色都是毛茸茸到萌出血的各式哺乳动物,依然能够轻而易举地让你忘记这些角色不是人(!)。在这部动画中,我们依稀可以见到《小蚁雄兵》、《怪兽大学》或多或少都曾讨论过的人生命题——理想与现实、努力=成功?——同时又因为极具时代精神的新元素而散发出一股清新之风。隐藏在“小镇少女进城实现梦想”的经典故事框架之下的,实际上是一个异常接地气和丰富的关于种族歧视和固有偏见的主题。
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宏大且细节丰富的乌托邦式世界中,我们能清楚地见到萌态可掬的动物们所代表的各色人等。农耕的兔子,车管局DMV的树懒(结结实实吐了个大槽),以及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难以抹平的DNA鸿沟。即便生活在同一个“动物城 Zootopia”,依然要遵循各种基本规则(fa),体型不同的动物们依然享有着不同尺寸的生活空间,像狐狸这样的投机主义者也依然会利用这种规则的漏洞去赚取利益,表面平和的城市里依然有着“毒品贩子”和挑拨离间的阴险小人,而食肉动物的捕猎本性也依然是食草动物心中的大患所在,仅仅因为一个个例甚至是一句话,就会激起不同阶层之间的盲目对抗,叫嚷着让对方滚出这片乐土。
眼熟吗?眼熟就对了。在这则现代寓言中,几乎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人类社会的映射。
兔朱迪因为偏见而没人相信她能成为一名好警察;狐尼克因为偏见而没人相信他是个真诚的人(狐);狮市长因为偏见而异常担心自己无法被群众所信任……阶层的偏见,种族的偏见,职业的偏见,历史的偏见——
陷入偏见很简单,而打破偏见,很难。
<图片2>
在《疯狂动物城》中,动画的设计者们不能再直白地点出了“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心思想,用主人公从偏见的受害者到无意识的加害者的变化,意图在观众的心里埋下一颗真诚相对的种子。《疯狂动物城》巧妙而敏锐地结合了温柔和智慧,非常及时地在当下传播和呼唤更多的包容和平等。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真正闪光的地方就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大方地涉及到种族和宗教信仰的歧视,提出了一些很有趣的问题,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观众都会在故事结束之后有所思索。考虑最近种族之间的紧张关系,尤其是美国以及欧洲的难民危机,这显然是一次非常有趣和大胆的观影体验。
虽然大量的台词对于不成熟的观众来说会有些稍嫌唠叨,但电影传递的信息非常明显:偏见和固有印象是极度危险的。面对这个伟光正到无法指摘的主题,《疯狂动物城》的主题曲应该是迈克尔·杰克逊的《Heal the World》。
因此,仅仅从主题上看,《疯狂动物城》就已经超越了一般动画的讨论范围,而完全应该当做主流的、有诉求的轻喜剧犯罪电影去认真对待。
迪士尼在本片中献出了最巧妙的建筑设计和动物形象,用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来代表人类的梦想,野心,才能和缺陷,创造了完美的隐喻。在两个产生了优秀的化学反应的角色身边,在一座精心雕琢的疯狂动物城里(有着无数的惊人细节等待观众发现),上演了一出犯罪惊悚风格大戏。城市环境的设计参考了诸多流行和现代文化要素,试图为这个严肃的主题提供一个温和同时而又丰富多彩的舞台。
伴随着兔朱迪和狐尼克的鬼马双警之旅,观众不仅接触到他们的世界,也对我们周围的世界产生着反思。两位主人公的角色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开发,有着合乎逻辑的表现和变化。当然,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大量的幽默空间是必不可少的。有很多非常有趣的双关语和画面表现影射了对各种动物的刻板印象,并且丝毫不显俗气。
总的来说,这可能是自迪士尼走上伟大复兴之路以来,最让人惊喜的迪斯尼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有着优秀和可爱的角色,一个华丽的故事舞台,一些不错的笑料,而最重要的是:对孩子和成人都传达了一个强而有力的积极信息:
和平造就伟大。
<图片3>
电影结束时已是深夜。影院中的观众都不愿离开,坐在椅子上听着片尾曲“Try Everything”,随着超强的节奏摇头晃脑。我沉浸在相同的气氛中,不断回味着电影带来的震撼。这部电影有近年来成功动画的因素:《冰川时代》的搞笑,《驯龙高手》的成长,《超能陆战队》的治愈。但《疯狂动物城》又如此不同。它在逗着孩子们大笑的同时,却让成年人沉思。短短两个小时内,电影不但用完整的世界观影射现实,还借着连续反转的剧情挑战观众的伦理观,从而彻底颠覆了好莱坞动画“傻白甜”的传统套路。
单单靠那些好笑的动物,《疯狂动物城》肯定能在票房上大有斩获。但我更好奇的是,电影的内涵会给引发怎样的辩论,以及这部电影会否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经典。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至少存在三重递进的内涵,值得在观影中留意。
1. 动物托邦
坦白来说,《疯狂动物城》的译名不算所有好莱坞电影中最差的。毕竟,还有《黄金三镖客》、《刺激1995》、《美食总动员》等译名界的奇葩垫底。但“疯狂动物园”抹杀了英文名“Zootopia”中重要的隐含信息。在英文名中,“zoo”是动物园的意思,“topia”是希腊文中“地方”的词根。这个希腊词根经常出现在一个英文词中:utopia,即“乌托邦”。因此,电影更准确的译名应该是“动物托邦”。
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乌托邦”源于十六世纪英国学者托马斯·摩尔的同名著作。在那本书中,摩尔虚构了一个拥有完美社会体制的小岛,不但废除私有制,而且实现了人人平等。在理想制度的保护下,小岛上的居民充分享受自由。现实社会中的贫困与罪恶也不存在于这个小岛。正当英国民众对政坛红人摩尔充满希望时,他却被好友亨利八世处决。
摩尔去世后,他的理想社会理念留存了下来。一批社会实践者决定建立自己的乌托邦。英国商人罗伯特·欧文在美国建立了一个实验性公社。然而,这个废除了私有制的公社在两年后失败。如果考察公社的经济基础,它的失败并不奇怪。两年的时间里,公社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产出,主要依靠欧文自己的财产。这笔财富是欧文在英国的棉纺工厂赚来的。可以说,这个公社的经济基础正是乌托邦理念所反对的东西:工厂中的雇佣制、棉花地里的奴隶制、国际贸易中的殖民主义。公社的失败在一开始就不可避免。
20世纪,“乌托邦”理想作为对资本的反击,再次复活。苏联在国家层面上进行了一次更为宏大的社会实验,用计划经济全面取代市场经济。但也是在苏联的巅峰年代,反乌托邦理念抬头。乔治·奥威尔创作的《动物农场》中,同样用动物来寓言政治。领导革命的猪们掌握了权力。于是,原本朝着平等目标进发的动物农场衍生出新的等级。正如《动物农场》的预言,苏联的行政渐渐官僚化,经济也一步步僵化。苏联最终解体。
《疯狂动物园》中的“动物托邦”也是一个理想化的城市。所有动物不分种族的生活在一起,每个动物都能成为它想成为的样子。但随着剧情的进行,观众会发现“动物托邦”只是概念上的理想,远非现实。“动物托邦”究竟是鼓励性的“乌托邦”,还是讽刺性的“反乌托邦”,这是从电影名字开始就已经在探索的第一重内涵。
2. 成人爱童话
《疯狂的动物园》并没有停留在“乌托邦”这样的抽象概念上。电影从一开始,就刻意影射现实。在最典型的一个桥段中,兔子急着到交通局查车牌号,交通局的办事人员却都是些行动迟缓的树懒。小朋友们看到银幕上的憨厚树懒开心得哈哈大笑,但成人观众脸上全是苦笑:生活中拖沓的行政流程,大概比树懒还要差劲。电影中的物种冲突,也对应美国当下的种族冲突。动物城中处处有物种偏见:兔子不适合做警察,狐狸都是骗子,食草动物软弱,食肉动物残暴…… 同样,美国也存在严重的种族偏见,总统候选人的川普就毫不掩饰自己的种族主义态度。可以说,《疯狂的动物园》是一则关于现实的寓言。
寓言号称“成人的童话”,往往用比喻来描述社会和人性。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表面上是一个神怪故事,但内在同样是一个寓言。猴王独立而能干,敢于大闹天宫,推翻天庭秩序,经常被后世看做造反精神的一个体现。猪八戒不但懒惰怯懦,且贪于女色,象征人性的弱点。寓言的间接比喻就像是留给读者的一个小谜题,任由读者自行发挥。就讽刺现实的目的来说,寓言更能网罗听众,其笑眯眯的讽刺效果反而好于直接抨击。
但作为一则寓言,《疯狂动物城》最想反对的,是寓言中常见的脸谱化解读,比如狮子代表统治者、狐狸意味着狡猾。随着剧情的发展,动物的真实性格总是背离对应的传统脸谱。本应胆小的兔子却勇敢热血,本应狡猾的狐狸却善良真诚。体形渺小的动物成了黑帮老大,体形硕大的动物却是小马仔。片中的大反派更是出人意表。用寓言来解读现实,用反脸谱来反对种族主义,是电影的第二重深意。
3. 文化改变世界
在电影的最后,重归和平的动物城举行了一场演唱会。超级巨星羚羊在台上唱了一首“尝试一切”(Try Everything)。这首歌正符合画外音在说明的电影主题:每种动物都有缺陷,但这不应是物种间的鸿沟。想要跨越物种差异,唯一的办法是努力尝试,不放弃交流。伴随着音乐,不同动物在舞台下携手起舞。迪斯尼电影标志性的欢乐嘉年华气氛终于在这场一夜狂欢中回归。导演选择了文化性的歌手来作为消弭裂痕的最终手段,看似牵强,实则已有先例。
1960年代,由于种族冲突、女权运动和越战等问题,美国社会陷入分裂。正当大众对前途感到迷茫时,披头士乐队的主唱约翰·列侬更是以和平主义代言人的身份,直接介入美国的主流文化。他的《给和平一个机会》被看做是反战的圣歌。超过十万的学生聚集在华盛顿,高声齐唱: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我们说给和平一个机会)
这次反战运动让尼克松政府压力巨大,最终促成了美国从越南战场的撤军。列侬的歌无疑是民间运动的产物,但它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反战运动,成为软文化改变硬世界的一个案例。列侬的文化力量是借着现代的传媒手段获得的。《疯狂动物城》中的羚羊,是动画世界的列侬,代表了动物们跨越物种偏见的希望。
同样,迪士尼在美国大选年推出一部寓言色彩浓烈的《疯狂动物城》,用意并不简单。现在的美国正如六十年代,面临着严重的分裂危机。恐怖袭击异化了阿拉伯裔族群,经济衰退导致外来移民饱受攻讦。川普在大选中的嚣张,更让少数族裔感到惶恐。在这样的环境下,抱着“种族融合”理念的《疯狂动物园》走上银屏,就像污浊中的一股清风。至于《疯狂动物城》能否成为一个改变世界的文化图腾,是我期待在未来解读的第三重内涵。
改编自https://www.douban.com/note/542907124/
单单靠那些好笑的动物,《疯狂动物城》肯定能在票房上大有斩获。但我更好奇的是,电影的内涵会给引发怎样的辩论,以及这部电影会否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经典。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至少存在三重递进的内涵,值得在观影中留意。
1. 动物托邦
坦白来说,《疯狂动物城》的译名不算所有好莱坞电影中最差的。毕竟,还有《黄金三镖客》、《刺激1995》、《美食总动员》等译名界的奇葩垫底。但“疯狂动物园”抹杀了英文名“Zootopia”中重要的隐含信息。在英文名中,“zoo”是动物园的意思,“topia”是希腊文中“地方”的词根。这个希腊词根经常出现在一个英文词中:utopia,即“乌托邦”。因此,电影更准确的译名应该是“动物托邦”。
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乌托邦”源于十六世纪英国学者托马斯·摩尔的同名著作。在那本书中,摩尔虚构了一个拥有完美社会体制的小岛,不但废除私有制,而且实现了人人平等。在理想制度的保护下,小岛上的居民充分享受自由。现实社会中的贫困与罪恶也不存在于这个小岛。正当英国民众对政坛红人摩尔充满希望时,他却被好友亨利八世处决。
摩尔去世后,他的理想社会理念留存了下来。一批社会实践者决定建立自己的乌托邦。英国商人罗伯特·欧文在美国建立了一个实验性公社。然而,这个废除了私有制的公社在两年后失败。如果考察公社的经济基础,它的失败并不奇怪。两年的时间里,公社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产出,主要依靠欧文自己的财产。这笔财富是欧文在英国的棉纺工厂赚来的。可以说,这个公社的经济基础正是乌托邦理念所反对的东西:工厂中的雇佣制、棉花地里的奴隶制、国际贸易中的殖民主义。公社的失败在一开始就不可避免。
20世纪,“乌托邦”理想作为对资本的反击,再次复活。苏联在国家层面上进行了一次更为宏大的社会实验,用计划经济全面取代市场经济。但也是在苏联的巅峰年代,反乌托邦理念抬头。乔治·奥威尔创作的《动物农场》中,同样用动物来寓言政治。领导革命的猪们掌握了权力。于是,原本朝着平等目标进发的动物农场衍生出新的等级。正如《动物农场》的预言,苏联的行政渐渐官僚化,经济也一步步僵化。苏联最终解体。
《疯狂动物园》中的“动物托邦”也是一个理想化的城市。所有动物不分种族的生活在一起,每个动物都能成为它想成为的样子。但随着剧情的进行,观众会发现“动物托邦”只是概念上的理想,远非现实。“动物托邦”究竟是鼓励性的“乌托邦”,还是讽刺性的“反乌托邦”,这是从电影名字开始就已经在探索的第一重内涵。
2. 成人爱童话
《疯狂的动物园》并没有停留在“乌托邦”这样的抽象概念上。电影从一开始,就刻意影射现实。在最典型的一个桥段中,兔子急着到交通局查车牌号,交通局的办事人员却都是些行动迟缓的树懒。小朋友们看到银幕上的憨厚树懒开心得哈哈大笑,但成人观众脸上全是苦笑:生活中拖沓的行政流程,大概比树懒还要差劲。电影中的物种冲突,也对应美国当下的种族冲突。动物城中处处有物种偏见:兔子不适合做警察,狐狸都是骗子,食草动物软弱,食肉动物残暴…… 同样,美国也存在严重的种族偏见,总统候选人的川普就毫不掩饰自己的种族主义态度。可以说,《疯狂的动物园》是一则关于现实的寓言。
寓言号称“成人的童话”,往往用比喻来描述社会和人性。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表面上是一个神怪故事,但内在同样是一个寓言。猴王独立而能干,敢于大闹天宫,推翻天庭秩序,经常被后世看做造反精神的一个体现。猪八戒不但懒惰怯懦,且贪于女色,象征人性的弱点。寓言的间接比喻就像是留给读者的一个小谜题,任由读者自行发挥。就讽刺现实的目的来说,寓言更能网罗听众,其笑眯眯的讽刺效果反而好于直接抨击。
但作为一则寓言,《疯狂动物城》最想反对的,是寓言中常见的脸谱化解读,比如狮子代表统治者、狐狸意味着狡猾。随着剧情的发展,动物的真实性格总是背离对应的传统脸谱。本应胆小的兔子却勇敢热血,本应狡猾的狐狸却善良真诚。体形渺小的动物成了黑帮老大,体形硕大的动物却是小马仔。片中的大反派更是出人意表。用寓言来解读现实,用反脸谱来反对种族主义,是电影的第二重深意。
3. 文化改变世界
在电影的最后,重归和平的动物城举行了一场演唱会。超级巨星羚羊在台上唱了一首“尝试一切”(Try Everything)。这首歌正符合画外音在说明的电影主题:每种动物都有缺陷,但这不应是物种间的鸿沟。想要跨越物种差异,唯一的办法是努力尝试,不放弃交流。伴随着音乐,不同动物在舞台下携手起舞。迪斯尼电影标志性的欢乐嘉年华气氛终于在这场一夜狂欢中回归。导演选择了文化性的歌手来作为消弭裂痕的最终手段,看似牵强,实则已有先例。
1960年代,由于种族冲突、女权运动和越战等问题,美国社会陷入分裂。正当大众对前途感到迷茫时,披头士乐队的主唱约翰·列侬更是以和平主义代言人的身份,直接介入美国的主流文化。他的《给和平一个机会》被看做是反战的圣歌。超过十万的学生聚集在华盛顿,高声齐唱: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我们说给和平一个机会)
这次反战运动让尼克松政府压力巨大,最终促成了美国从越南战场的撤军。列侬的歌无疑是民间运动的产物,但它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反战运动,成为软文化改变硬世界的一个案例。列侬的文化力量是借着现代的传媒手段获得的。《疯狂动物城》中的羚羊,是动画世界的列侬,代表了动物们跨越物种偏见的希望。
同样,迪士尼在美国大选年推出一部寓言色彩浓烈的《疯狂动物城》,用意并不简单。现在的美国正如六十年代,面临着严重的分裂危机。恐怖袭击异化了阿拉伯裔族群,经济衰退导致外来移民饱受攻讦。川普在大选中的嚣张,更让少数族裔感到惶恐。在这样的环境下,抱着“种族融合”理念的《疯狂动物园》走上银屏,就像污浊中的一股清风。至于《疯狂动物城》能否成为一个改变世界的文化图腾,是我期待在未来解读的第三重内涵。
改编自https://www.douban.com/note/542907124/
烂番茄新鲜度100%,豆瓣评分9.2,用逆天来形容这部迪士尼动画毫不为过。无论你是为了陪伴孩子,还是单纯放松娱乐,甚至是想要反思现代社会,《疯狂动物城》都是这个春天最好的选择。它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它的笑点俯拾即是,它的寓言性深刻隽永。这是一部把我变成水军的动画片,而我心甘情愿。
在文学与艺术为人类本体创造的诸多喻体中,动物无疑是最贴切的那一个。这种历史悠久的比喻手法有着朴素的科学起源。一方面,达尔文揭示了进化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动物性和人性之间冥冥之中有着密切联系。就以片中的两位主角为例。“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狐假虎威”这两句在文化中积淀下来的俗语轻而易举地浮现在每一个人的脑海,构建了朱迪兔和尼克狐在观众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前者活泼善良,后者狡猾老道。事实上,影片一开始便是利用,抑或是说顺从了人们的这种固有看法,把二者完全刻画为观众期待的模样。但当你看完全片,才发现自己早就进入了主创们的思维“圈套”中——《疯狂动物城》要讲的,正是一个反偏见的乌托邦故事。
有太多有着宏大主旨的影片败就败在无孔不入的说教情节上,对此任何一个有丰富观影体验的观众都会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拥有中心思想没有错,输出价值观也并非原罪,但语文老师式的概括总结是令人不爽的,这就是我喜爱大部分好莱坞动画片的原因,它们无意做你的老师,而是只想做你的朋友。《疯狂动物城》的主题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甚至在母题之外的子题们也可圈可点,各自熠熠生辉着,比如梦想,成长,信任……纵然它们都是屡见不鲜的老题材,但真善美天生具有感染人的力量,事实上,这也是动画片成为人们童年最初影像的原因。
回到影片本身,首先,《疯狂动物城》强调并突出了“反差”这一元素。从在人高马大的动物警官同事们中弱不禁风的朱迪兔,到名为“闪电”动作却比乌龟还要慢的办事员树懒,再到威风八面本尊却小巧玲珑的黑帮老大鼹鼠(有误!!,更正为鼩鼱)。反差在影片中处处出现,不仅挑战着观众的认知,更巧妙地制造着笑点。最后,最大的反差出现在了幕后黑手的真实身份上。就当我们下意识地认为并相信面目凶残,性格暴戾的动物会是天生的坏蛋代言人时,影片用剧情的反转告诉并提醒了我们:强者与弱者和善恶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即便身为弱小者,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相对强大者也是错误的,更是没有道理的。
影片为朱迪兔和尼克狐设计的两段童年回忆让情节实现了从反差到反偏见的漂亮起承转合。在朱迪兔的小时候,欺侮伙伴的恶霸狐狸坚定了她当警察的决心,也埋下了对狐狸的提防和成见。她腰间别着的喷雾正是这一思维的象征,尽管她因逐渐忘记了喷雾的存在更没有使用它,但这却成为她潜意识的一部分,在无形中让她一次次地无原则站队,先选择相信更弱小的一方而不是先去查明真相。而在尼克狐的小时候,就当他相信善良待人别人也会善良待他的时候,却遭到了一群预谋好的食草动物的莫名的殴打和羞辱,于是他真的朝着别人往他身上贴的标签那样的去发展,变成了一只左右逢源,投机取巧的市侩。然而这却是他的伪装,“变坏能够保护自己”是他给自己的暗示,但一旦察觉到他人的善意,他是愿意以善良相报的,相比长大后的玩世不恭,童年时的天真其实更接近最真实的他自己。
所以,即便身为食物链上的天敌,两位主角在个性上依然惺惺相惜。结尾,假装身体出血的朱迪兔和尼克狐上演了一出将计就计,和开头童年的小朱迪兔的话剧表演遥相呼应。这个安排令我印象深刻,它十分打动我,仅用一个相同的“喷血”动作,影片就委婉地告诉我,深藏在朱迪兔和尼克狐身上的纯真和美好没有随着童年逝去。年少夸张的梦想甚至幻想,就像故事中的睡美人,当那个披荆斩棘的王子到来,便会张开她明亮的双眸。
在细节上,《疯狂动物城》的出彩程度丝毫不亚于剧情。比如,根据动物不同体型制作的火车车门,为长颈鹿特设的饮料传输管道,以及贩卖迪士尼“上映与未上映都有”的盗版光碟小商贩。在最后一个画面里,我看到了《超能陆战队》还有迪士尼下半年即将上映的动画新片《海洋奇缘》,这个植入广告太精彩,我服气!
还需要怎么赞美《疯狂动物城》呢?政治家或许会从上位的羊市长身上,嗅出一丝多数人暴政的危险气息,进而重新审视现代国家的民主是否会沦为民粹。但只需要简简单单的观看,你就能与其中的萌点,笑点,泪点达成共鸣。而后者,无疑才是我们爱电影的最不需要解释的理由。
在文学与艺术为人类本体创造的诸多喻体中,动物无疑是最贴切的那一个。这种历史悠久的比喻手法有着朴素的科学起源。一方面,达尔文揭示了进化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动物性和人性之间冥冥之中有着密切联系。就以片中的两位主角为例。“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狐假虎威”这两句在文化中积淀下来的俗语轻而易举地浮现在每一个人的脑海,构建了朱迪兔和尼克狐在观众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前者活泼善良,后者狡猾老道。事实上,影片一开始便是利用,抑或是说顺从了人们的这种固有看法,把二者完全刻画为观众期待的模样。但当你看完全片,才发现自己早就进入了主创们的思维“圈套”中——《疯狂动物城》要讲的,正是一个反偏见的乌托邦故事。
有太多有着宏大主旨的影片败就败在无孔不入的说教情节上,对此任何一个有丰富观影体验的观众都会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拥有中心思想没有错,输出价值观也并非原罪,但语文老师式的概括总结是令人不爽的,这就是我喜爱大部分好莱坞动画片的原因,它们无意做你的老师,而是只想做你的朋友。《疯狂动物城》的主题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甚至在母题之外的子题们也可圈可点,各自熠熠生辉着,比如梦想,成长,信任……纵然它们都是屡见不鲜的老题材,但真善美天生具有感染人的力量,事实上,这也是动画片成为人们童年最初影像的原因。
在细节上,《疯狂动物城》的出彩程度丝毫不亚于剧情。比如,根据动物不同体型制作的火车车门,为长颈鹿特设的饮料传输管道,以及贩卖迪士尼“上映与未上映都有”的盗版光碟小商贩。在最后一个画面里,我看到了《超能陆战队》还有迪士尼下半年即将上映的动画新片《海洋奇缘》,这个植入广告太精彩,我服气!
还需要怎么赞美《疯狂动物城》呢?政治家或许会从上位的羊市长身上,嗅出一丝多数人暴政的危险气息,进而重新审视现代国家的民主是否会沦为民粹。但只需要简简单单的观看,你就能与其中的萌点,笑点,泪点达成共鸣。而后者,无疑才是我们爱电影的最不需要解释的理由。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