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周申 / 刘露
编剧: 周申 / 刘露
主演: 任素汐 / 大力 / 刘帅良 / 裴魁山 / 阿如那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10-28(中国大陆)
片长: 111分钟
又名: Mr. Donkey
IMDb链接: tt6167014
编剧: 周申 / 刘露
主演: 任素汐 / 大力 / 刘帅良 / 裴魁山 / 阿如那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10-28(中国大陆)
片长: 111分钟
又名: Mr. Donkey
IMDb链接: tt6167014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赤叶青枫(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142785/
文 / 赤叶青枫
对于一般观众而言,乍闻电影《驴得水》这样一个略显奇怪的片名,可能会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莫名之感,而若是话剧迷听说这部电影将要上映了,则多半会很感兴趣,因为这是开心麻花继《夏洛特烦恼》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由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而同名话剧本身就已非常精彩,口碑甚高。
电影版的《驴得水》讲述了一个荒诞至极的黑色幽默故事:民国时期,几个各有劣迹但怀揣教育梦想的老师在偏远山村创建了一所小学校。为了改善教学条件和老师们的生活,校长孙恒海与张一曼、裴魁山、周铁男等几位老师合谋向教育局虚构了一名教英语的“吕得水”老师,以便多领了一份薪水,而其真实身份只是一头帮日常生活缺水的他们运水的驴。突然有一天,教育局的特派员来学校视察,专门要听吕得水老师讲课,孙校长等人情急之下用了一晚上的时间将一名满口乡音邋里邋遢的小铜匠改造成吕老师试图蒙混过关,没想到后来事情越来越失控,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电影版的剧情及风格和话剧版相比,改动较大,可以说是各有各精彩。总的来说,话剧更为夸张搞笑,辛辣讽刺,而电影版则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换而言之,电影版在展现人性的复杂与阴暗面比话剧版更胜一筹。所以在这部电影里,如果说前半部分孙校长等人为了应付教育局特派员的来校视察,连哄带骗地让小铜匠配合乔装吕老师,从而闹出了不少笑话,那么在后半部分局面愈发失控的状态下,众人在突如其来的高压之下所展现出来的人性则不仅让人逐渐再也笑不出来,而且还会愈发感到心冷齿寒。
首先是裴魁山。他自私狭隘、贪财势利,在几位老师中本就最不讨喜,当发现张一曼与铜匠的一夜情之后,他恼羞成怒,妒恨攻心,当众歇斯底里辱骂张一曼时所表现出来的恶毒与刻薄令人不忍直视。
其次是铜匠。原本是个虎头虎脑的单纯小伙,但被张一曼无心伤害后他性格大变,成了一个追名逐利且为报复不择手段的人。
第三是周铁男。平日里耿直热血,正义感爆棚,结果被特派员的警卫差点一枪爆头之后,他一夜之间便沦为了特派员的爪牙和走狗,昔日好友被人当面强暴都不敢出头,心爱之人被迫要嫁给他人他也选择隐忍不发,成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孬种。
第四是孙校长。看似最善良最以大局为重之人,但其实无论是遇到多大的压迫与不公,只要没被伤害到他的直接利益,他就能一直“忍”字当头,甚至去帮忙规劝其他人退让、牺牲,以便“顾全大局”。
至于孙校长的女儿孙佳,貌似片中最没人性污点的单纯女孩,也是全片最敢于直接用言语和行动和这个黑暗的社会抗争实际的人,实际上却是个“猪一般的队友”,“驴得水”的被杀,事情越变越糟等都与她那冲动愚蠢的言行脱不了关系。以至于后来她被迫要嫁给铜匠,虽其情可悯,但也多少有些活该的味道。
最后是张一曼,她并非全然清白无辜的白莲花,在“睡服” 铜匠的过程中,她亦有着饥渴的私心,但不管怎样,她纵然有错,纵然再品行不端,也不应该让她这样一个柔弱女子成为全片背最大黑锅的那个人,更不至于沦落到被众人当众羞辱,被剪发剃头,差点被人强奸,被逼疯,最后自杀那般悲惨境地。其中最具有讽刺的意味的是,在她不断被加深迫害、欺辱的整个过程中,伤害她最深的竟都是她曾经的好情人、好同事,而包括孙校长在内的所有男人,非但没有一个敢替她出头给予她一点保护,反而相继充当了帮凶或者是行刑的刽子手。
而那些男人为何事到临头都成了缩头乌龟呢?虽然每个人具体心态各有不同,不过说到底,都是因为没有触碰到他们各自的底线或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因此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隐忍、顺从甚至助纣为虐。
所以说这部《驴得水》别看是部没有大牌明星加盟的小成本作品,但却是一部彰显人性复杂与阴暗面的深刻大戏。女主角张一曼的悲惨遭遇如同一面镜子,非常形象地折射出片中每个人(当然也包括她自己)皮袍下面藏着的“小”与各种不堪。越往后看,就越令人怀念影片前半段中众人所展现的善良与美好的一面。即便是后期伤害张一曼最深的两个男人裴魁山和铜匠,在影片前半段中他们也有令人感动的一面:一个表示不介意张一曼的过去并鼓起勇气向她求婚,一个在与张一曼分别时大声唱着当地情歌高调示爱,之后甚至敢公然忤逆家里母夜叉的意愿而保护张一曼……如果时光能够停留在其中的某一刻,那该多好。只是可惜,人生无法永远如初见,等时过境迁时,才惊觉曼妙风景早已血肉模糊,昔日情郎也已变得面目狰狞。一切,都回不去了。
那么,《驴得水》为何能从一部高口碑的话剧成功转变为一部笑泪齐飞的电影呢?除了剧本好、演员好之外,本片导演兼编剧周申、刘露两位也是下足了功夫。据说首次执导电影的他们先是集结了所有演员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北京进行排练,然后根据演员的各自特点改词改剧本,然后到现场又进行了一个月的调度和试拍,最后第三个环节才是实拍。如此精雕细琢的拍摄方式足见所有主创创作态度的严谨与认真。也正是如此,才使得《驴得水》这样一部特别的电影作品如此震撼人心。
“我要,你在我身旁;我要,你为我梳妆。这夜的风儿吹,吹得心痒痒,我的情郎,我在他乡,望着月亮……” 《驴得水》里,张一曼的饰演者任素汐一曲《我要你》直唱得人春心荡漾,伊人唱歌的样子也甚是美丽动人。只是,她可以万种风情,但你不可以肆意打扰。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公元1874(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147821/
文/公元1874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我曾经反复琢磨这个标题,很久很久。毕竟我要把《驴得水》评为今年截至到今天(10月28日)我最喜欢的电影——换句话说也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太像一篇枪稿软文了。
但我又确实非常喜欢,甚至一度担心本片因为缺乏名气和明星,导致票房不佳,因此想心甘情愿的做一个自来水。所以,这篇文章就和大家聊聊,为什么我会喜欢这部电影。
知道开心麻花,是源于他们的众多舞台剧。以前在北京生活的时候,地铁里总是隔三差五的贴着他们的舞台剧海报,印象最深刻的是《乌龙山伯爵》。虽然很多人都知道“郝建”沈腾,但我认为春晚上面的名气和电影号召力完全是两回事——赵本山或者宋丹丹演电影的票房也是忽高忽低的,并不是票房保证。
所以,去年《夏洛特烦恼》的成功,我认为完全是意外之喜——头两天票房才几千万,最后竟然过了十亿。完全是靠口碑,才让本片票房逆袭成功,情形有点类似于今年9月公映的《湄公河行动》——直到昨天,本片的票房还能排在第二位,长线大卖得简直吓死人。
我认为《驴得水》也能有这种长卖的品质。它也是开心麻花的班底,但几乎和《夏洛特烦恼》没有什么联系,从导演和主演都是全新的阵容。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这个片名实在是恶俗,我跟身边不少朋友推荐,听到片名他们就不想去。但影片本身的质量和片名相比,可谓云泥之别。
故事讲述的是1942年,西北乡村小学里,几个老师为了多向上面要一点薪水,因此虚报了一个叫“吕得水”的老师领工资。结果上头派了特派员下来检查工作,几个老师为了事情不败露,因此找了个大字不识的铜匠去扮演这个英国留学、有着一口流利英文的老师。
整个故事的前半段开始挺波澜不惊的,这种假冒身份的错位喜剧有过很多很多,前半段也基本没有什么新意,大致上属于《羊脂球》和《钦差大臣》的结合体。整个故事到了特派员被糊弄过去,他第二次要来,而且是带着美国大慈善家来慰问吕得水老师的时候,故事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半段的欢乐,和后半段的荒诞不经、黑暗阴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糊弄美国大慈善家的过程里,整部电影的立意顿时变得高明了起来——为了不剧透,这里不点明,但是至少在后半段,把一个起初还算是普普通通的三流喜剧,提升到了一流讽刺荒诞剧的境界,甚至颇有当年姜文《鬼子来了》的神韵。
这个学校叫“三民小学”,是曾经在大学里当教授的校长,带着他的几个得意门生和自己的女儿,来到这个西北的农村里,为了让底层的农民能够受到教育,改变他们贫苦命运而建设。但是随后而来的欺骗、攻歼、羞辱、折磨,都远远偏离了校长建校的初衷。
影片里的这座小学里,从未出现过一个学生;它就好像《鬼子来了》里面的那两个八路,从未出现过,但却主宰了整个电影里所有角色的命运走向。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有两个地方。一是它的剧作结构很精妙。喜剧说好拍也好拍,说难拍也难拍。好拍如王晶,弄点屎尿屁的笑料,三十年如一日的糊弄观众;难拍如卓别林,依靠神奇的肢体语言,甚至在没有对白的默片时代,也能创造经典;而最最难拍的则是悲剧,以悲剧的形式拍喜剧,例如《大话西游》,一出深深的悲剧,却正因为让人笑中带泪,才创造出了不可复制的经典(对照刚公映没多久的《大话西游3》,这种反差更强烈)。
《驴得水》正好用了第三种模式。整部电影是一出悲剧,而且是一出精心编排的悲剧。在结构上,它好像《疯狂的石头》,先创造出每个角色,赋予他们各自的性格,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去做什么事,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比如说A要去找B,结果C从中捣乱,导致B见到的是D,结果A误会了B,CD又撞到了一块……听起来好像有点复杂。
为了不剧透,我就不说《驴得水》了,拿《疯狂的石头》举例。事业处在上升期的道哥,和专业的国际大盗迈克是电影里的两个贼。道哥又恰好和男主角郭涛住隔壁。国际大盗一到重庆机场就被道哥的团队劫了。正因为他被劫,才找幕后老板借宝马车,也正因为借的这车郭涛认得出,就是当初他要赔钱的那辆,于是乎,三个主角的线就这么穿插到了一起。
这种结构喜剧,比起屎尿屁,难度大多了,特别考验编剧的功底。不过一旦做好了,角色也就拥有了灵魂,能够被人铭记。这也是我要提的第二点——人物塑造。
《驴得水》里,悲天悯人的校长,经常一身中山装的裴魁山、性格暴躁却外强中干的周铁男、以及市侩精明邪恶腹黑的特派员……每个角色都塑造得有血有肉。里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女教师赵一曼。
相信我,这可能是中国影史里能排进前三的女性角色了。她追求自由,独立,对自己的身体和思想都拥有绝对的自主权,想睡谁就睡谁,想不睡谁就不睡谁,过完全属于自己的人生。别说在民国时期,就是在2016年,也肯定有人说她是荡妇、婊子。如果只是拿赵一曼的性观念来衡量她,就太肤浅了。就像影片里喜欢她的裴魁山,妄图感化她,要和她结婚,彻底拥有她的时候说的那番话:我相信你不是别人说的那样,你只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赵一曼怎么回他的?我就喜欢过这样的人生,抱歉,让你失望了。
Look,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女性就是这样。甚至不止是女性,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就应该是赵一曼这样。以前类似的影视剧或者小说里,这种角色就好像裴魁山揣测的那样,或许是被男人伤害过,或许家庭不幸,总之反正有个理由,造成了心灵的创伤,才会变得这样。但赵一曼完全不是,她没有任何不堪的过去,她就爱这个样子。就像她自己说的:我就爱自由快活。这种角色能在党媒天天念叨“女人结婚生子才是最大的价值”的当下,实在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假道学的裴魁山恼羞成怒,他的转变让人觉得吃惊,但是细想却又很真实。这也是《驴得水》优秀之处,每个人的转变是有迹可循的,不同的性格注定了不同的命运也是合情合理的。裴魁山帮领导吃过回扣,爱贪小便宜,自己觉得很有才华学识,当着老外能流利的说出中世纪的历史典故;但他骨子里的“直男癌”却挥之不去,老想着拯救赵一曼,所以最后发现赵一曼根本不需要自己拯救,崩溃了,也变成了得不到你就要毁掉你的邪恶之人。
周铁男性格冲动,爱打抱不平,看谁不顺眼就站出来出头,看的时候觉得很像普罗大众,特别是微博上那些义愤填膺要对马蓉之类喊打喊杀的群众。但是特派员的保镖一声枪响,彻底把他吓懵逼的,上一秒还要豁出去拼了,下一秒就抱着特派员的腿一把鼻涕一把泪。这种角色很像某些光说不练的人,到处嚷嚷比谁都厉害,但实际行动起来却唯唯诺诺,这个角色是献给键盘党们的厚礼。
校长的女儿/铜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都很单纯,都未经世事。女儿把一头驴当人养,心中有着很简单的善恶观念,要写信去揭发;铜匠大字不识一个,只知道唱山歌。在三民小学经历了“驴得水”风暴之后,两人都变了。女儿的是非观念彻底颠覆,她选择了远离父亲,远离三民小学,去了远方,留下了漫山遍野的彩色弹球;而铜匠则在被羞辱之后彻底黑化,从整部电影最单纯善良的人,变成了最邪恶最残暴的人。他也恰恰是对校长所谓“教育”的讽刺。铜匠会了文化,有了一口流利的英文,但是他却变成了一个人渣。校长能教大家知识,却不能教大家如何做人。学习的知识越多,人竟然变得越坏,这可谓是全片最大的讽刺。
至于校长,是全片最复杂的一个角色。他认认真真的教学,希望传授知识,改善底层人民的生活环境。为了这个目标,当学校遇到费用困难,他想到的是伪造一个假老师来骗取工资,因为“成大事不拘小节”。也正因为这句时时挂在嘴边的格言,让他一步步走进了泥潭里,直至自己被绑了起来,看见女儿要被糟蹋。不知道那一刻,校长心里怎么想?他想改变中国人的命运,却连自己的命运都没法掌握。
至于特派员,这种慈善家给了十万,到了下面变成两万的“特派员”,这种手中有权力就可以为所欲为的“特派员”,其实,我们早已屡见不鲜……
写完这些,回头一想,这出喜剧,真的是悲剧。我看的那一场,观众座无虚席,前半部分大家还很开心,但到最后大家都笑不出了,只剩下一些小孩子还在乐呵。如同本片海报上的宣传语,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因为《驴得水》对准现实的强烈荒诞,让我们有了一种莫名的讽刺感。
毫无疑问,这个建立在黄土高坡上的“三民小学”,是中国的一个小小缩影。里面性格各异的人物,映射了当下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个发生于1942年的虚构的故事,却在解构当下的中国。
我很喜欢这部推荐,因此,郑重推荐给大家。
希望你也会去电影院看它。
最后再说一次:我爱赵一曼。
PS:片名真的太烂了。如果让我取,为了致敬《鬼子来了》,我觉得本片应该叫——《特派员来了》。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烨(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133232/
目前我心目中的国产片年度最佳颁给了《驴得水》,这是一部从笑点泪点台词配乐到思想都无可挑剔的喜剧。
很多喜剧的内核,往往是悲剧,《驴得水》也是这样,用黑色幽默手法讲了一个很悲伤的故事,它海报上写了一句话“讲个笑话,你可别哭”,不好意思,我哭了。
《驴得水》的故事题材非常敏感,“品行不端”的乡村小学教师欺上瞒下骗取公饷,看完后暗暗吃惊,这电影略符合国情吶。电影里很多桥段,都可以从现实中找到参考系,观众会心一笑,堪称大型魔幻现实主义,它得以过审公映让人不禁感慨“审查制度愈发明朗化了啊”。
不过,今天我想讨论的并不是题材的敏感,而是电影里面展示出来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性压迫。女主张一曼,是一个性观念很超前的女人,在开放的城市里见谁睡谁,到了落后的小乡村同样逮谁都带上床,有什么搞不定的事情,先睡他一觉再说,所以,遇到搞不定的男人,她邪魅狂狷地一笑:“让我睡服他。”
可是,要跟张一曼上床,必须看她的心情,她不是随时待命的,她也不是可以跟一个人一直睡下去的。男同事跟她睡过之后动了情想娶她,一曼反问:“你觉得我是那种可以跟你过一辈子的人吗?”铜匠跟她睡过之后也死心塌地,一曼说:“你在我心中不过是个牲口。”这就是,她只想走肾,你们却走了心。
大部分女权主义者看到这里应该已经沸腾了,“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波伏娃恐怕也想跟张一曼来个惺惺相惜的拥抱吧。
《驴得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42年,那时候新中国还没有成立,而张一曼的女权意识大概超前了100年,你们知道,走在时代前面的人,要嘛向时代妥协,要嘛被庸众打倒。张一曼也不例外,因为她超前的女权意识,对于男人来说,实在是太不可控了,她这么不听话,怎么办呢?那么就利用权力来教训她吧。
纵观历史长河,按照国际通用定律,男人想要简单粗暴地得到或惩戒女人无非利用两样东西——权力和金钱。《驴得水》里的张一曼也遭受了同样对待,那些被她睡了的男人,因为后来无法得到她,就利用权力去羞辱她、去诋毁她、去毁灭她。男同事娶不到她,就骂她是个人尽可夫的婊子。很好,“婊子”一词是男权社会压迫女性的惯用词汇,一个女人利用自己的美色睡了足够多的男人,人们就会给她贴上“婊子”的标签,对她指指点点,男的对着她意淫,女的对着她唾弃,这些人在骂荡妇时都假设自己是圣洁得没有性欲的白莲花,我们把这种针对女性的语言暴力称之为“荡妇羞辱”。
而反观男人,如果一个男人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或者颜值睡了足够多的女人,在男性朋友圈中他会倍受追捧,可以到处传授泡妞绝技,这世界甚至还出了一门专门教人泡妞约炮的学科叫做“PUA(泡学)”。信奉PUA的男人,把睡了几个妞作为自己的勋章,四处炫耀,甚至有把“百人斩”作为人生目标的男人。同样是四处上床,为什么这些男人就不会受到社会的唾弃呢?这就是一种双重标准,是时候给男人穿上贞操带了。
荡妇羞辱,无非是因为得不到、或者无法持续得到。男性骂一个女人是“荡妇”,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她不可控、不顺从、不乖乖接纳自己的欲望,尤其是看到其他男人可以睡她而自己睡不到的时候,更加愤怒。而女性骂一个女人是荡妇,是因为该女人可能比自己更加貌美、得到了更多男性的宠爱,在男权社会之下,很多女性把男性的宠爱作为对自己的加持。要重点批判的是,有一部分男人,把人家睡了,先是到处炫耀,然后还口口声声骂人家“婊子、荡妇”,这种翻脸不认人的男人真应该拉去浸猪笼呀。
在电影里,小人得逞,张一曼被毁灭了,她被人言毁灭、被落后的性观念毁灭。而在现实中,这种“荡妇羞辱”还在四处蔓延,人们不接受女性拥有性自由的权利,还有人认为贞操是女人给婆家最好的嫁妆,更有甚者把性看作一件肮脏的事情。人们为什么连自己最原始的本能都不敢面对呢?在合法的前提下,成年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拥有最高支配权,无论你是男是女,无论你性开放、还是性保守,无论你的贞操留给谁,无论你睡了多少个人,只要你开心你愿意,他人没有资格对你的性观念指指点点。只有敢于直面本能,才能直面人生。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season(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139984/
观影之前就听说这是一部解读性很强的片子,
看完发现果不其然,仁者见仁。
先说缺点吧,
首先话剧腔过浓,所有人念台词用力过度,再加上个别场景自带回音效果(音响问题?)更是让开头十多分钟才入场的我一脸懵逼以为错进剧场。不过这片子原本就是话剧演过来的,这点“特色”倒也意料之中;
其次煽情刻意,不够自然,尤其是最后的合照镜头伴随着音乐一再出现强制煽情。其实这部片子的内涵已经泪点满满,这时候再煽,未免画蛇添足,过犹不及;
最后就是一点不算瑕疵的瑕疵,那就是结局处理,“延安”啦,“受调查”啦,这个我们都懂的。
但是瑕不掩瑜,
即便如此,这片子能过审我还是蛮意外的,
如果说今年国产电影中《火锅英雄》算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典范,那么《驴得水》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在刀尖上舞蹈。
与其说荒诞,倒不如说是血淋淋的现实主义。
随便抽几句台词:
特派员在饭桌上一一数落各人的前科:“知识分子有脾气,我可以接受,但你们都有污点!”
以及最后校长的叹息:“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
然后导演告诉我们孙佳的角色定位就是点题:“过去的如果都让它就这么过去,未来只会越来越糟”
再看片中发生冲突的各方角色:
分别是政治决策者——特派员;
军队强权——持枪的卫队长;
知识分子——校长及一干教师;
底层民众——小铜匠及其妻子。
最后是关于片中主要人物的变化:
追求梦想的魁山眼中充满了现世利益,却仍然要在道德的制高点出口成脏,用最野蛮下流的语言把一曼搞脏搞臭;
追求自由的一曼在经过别人的批判和侮辱后精神恍惚,最后自杀;
充满正义感的铁男畏惧强权“假装”屈服,磕头如捣蒜,幼稚地以为这样就可以翻身自主,却没能换来别人的哪怕一个正眼。
这都是谁呢?
同学,如果你是学文史的,一定知道周扬吧?
就算你不是学文史的,也得知道老舍吧?
万一你是学物理的还可能知道束星北吧?
当然影片的主角不只这三个人,还有千千万万个人,千千万万个哭喊着的灵魂,千千万万声震彻夜空的枪响。
网易云音乐上,任素汐唱的电影主题曲《我要你》有这么一条评论:
“一声枪响 四套漂亮的新校服 这个女人最终选择沉睡在自己的梦里 永远 永远也不要再醒来了 梦里大家穿着新校服起舞 拍照 只有欢声笑语 没有冷酷丑陋的现实 编剧一次又一次的摧毁人心中的那点梦幻 什么理想主义 什么英雄主义 什么浪漫主义 什么知识分子的脾气 最终都败给了现实和强权”
你想到的是什么?
对我说的就是它。
其实把相同的故事换个年代,换个场景创作出来是编剧和作家的拿手好戏,各种例子不胜枚举
美国人到来之后人物冲突升级,教室里的那场戏简直完美再现了当代社会矛盾,编剧把各个不同阶层的代表人物面貌刻画得入木三分
把那个时代的碰撞、可悲和湮灭几乎都毫无遗漏地交代到了:
知识分子之间的相互指责和保护、校长为了个人集体目标的委曲求全、特派员为了掌控局面的利用与恐吓、以及象征权力的、让人心惊胆寒的枪声。
不过除此之外《驴得水》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提出了现世的问题。
在我看来,片中最值得玩味的人物是小铜匠,他是一个再真实不过的角色,从只求钱财死不拍照的愚昧到摆弄茶具玩弄权利时的精明;从被妻子喝来唤去打不还手的软弱到拼命抗争追求自由时的执着;从临别赠发时踏歌送行的淳朴到一曼被羞辱时咬牙切齿拍手叫好的凶恶……
我们身边没有这么多无私的校长,自由的一曼和正义感爆棚的铁男,
我们身边,我们自己,更多的是正在成长的小铜匠。
教育给了我们知识、人格,也因此应运而生了很多其他东西。
当然,你完全不懂我在说些什么也没关系,
其实我什么也都没说,
因为我在电影结束的时候,还清楚听到座位后面有人说“那女的为什么自杀?估计是不知道枪口在哪,不小心开枪把自己打死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