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海边的曼彻斯特》 —— 我们都曾深陷泥潭

导演肯尼斯·罗纳根
编剧肯尼斯·罗纳根
主演卡西·阿弗莱克 / 米歇尔·威廉姆斯 / 卢卡斯·赫奇斯 / 凯尔·钱德勒 / 卡拉·海沃德 / 更多...
类型: 剧情
官方网站: manchesterbytheseathe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6-09-08(多伦多电影节) / 2016-11-18(美国)
片长: 137分钟
又名: 情系海边之城(港)
IMDb链接: tt4034228













今年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当人们的目光都聚集于发行权售价创纪录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时,一部名叫《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电影似乎被人忽视。而将近一年过去,《一个国家的诞生》因为导演的陈年烂事和不尽如人意的影片质量在明年初的颁奖季竞赛中节节落后,而《海边的曼彻斯特》却在多伦多、伦敦等电影节持续发酵口碑,成为了明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最有力争夺者之一。

初听这个片名,不免让人想到英国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以及鼎鼎大名的足球队曼彻斯特联。然而事实上这是一部纯正的美国片,片名中的“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就是一个完整的小镇名称,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人口总数只有5136,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海边小镇。

本片导演Kenneth Lonergan编剧出身,曾凭借《纽约黑帮》和《请在靠近我》两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海边的曼彻斯特》也是他自2000年的《请再靠近我》和2011年的《玛格丽特》之后的第三部剧情长片。颇为低产的他选择了2014年便上了好莱坞剧本黑名单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制片人马特·达蒙一度想要自导自演,最终因为档期问题将它交给了Lonergan。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拥有良好编剧素养的Kenneth Lonergan没有辜负一个好剧本,踏踏实实的讲了一个好故事。

正如马萨诸塞州极寒的冬天一样,《海边的曼彻斯特》同样是一部冷静、冷冽、甚至冷彻骨髓的影片。镜头跟随一个名叫Lee(卡西·阿弗莱克)的男人,叙述了哥哥因病去世,Lee不得不照顾失去父亲的侄子Patrick的故事。

影片以一串平实的生活镜头剪接开场,我们看到这个名叫Lee的普通中年男人,做着最普通的蓝领工人工作:修马桶、修水管、铲雪。他似乎没有家庭,收工之后就前往酒吧喝闷酒,沉默寡言却一点就着,怒火仿佛扣动扳机,瞬间出膛而出,直冲面门。一个孤独、寡言、易怒,同时又有些失败的灵魂通过一连串的简单镜头,便呈现在每个观众面前。

一通电话打破了他无聊甚至有些颓废的生活轨迹,医院的人通知他,他的亲生哥哥Joe因心脏病去世,Lee放下手头的工作,驱车前往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

出人意料的是,并没有生离死别的悲伤,也没有失去亲人的落泪。沉默是Lee唯一的表态,即使走进停尸间,看到已经冰凉的哥哥的遗体。随后Joe16岁的儿子Patrick出现,同样的冷静、寡言,在停尸间停留的时间,甚至比Lee还要短。“好的,推回去吧”,同样的镜头角度,更短的时长,如同一段可有可无的空镜头,这便是父子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

这也是《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最大特点,导演Kenneth Lonergan将剧本中最悲痛的情节小心翼翼的隐藏起来,就如同片中角色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埋入心底,只在独处的时候才重新拾起,默默舔舐伤口。

随后故事的走向依旧平缓,根据Joe的遗嘱,Lee莫名其妙的成为了Patrick的法定监护人,要照顾他到18岁成人。这本是一个看似合理的要求,举目无亲的Patrick似乎只有叔叔可以依靠。但Lee犹豫了,他坐在政府的办公室浑身颤抖,之后的一段闪回戏交代了他如此的原因,也交代了他如今失败的生活的根本原因。

他曾经也有妻子(米歇尔·威廉姆斯饰,戏份不多,但米歇尔却用寥寥几个镜头就证明,她是她这个年龄阶段,最好的女演员之一)和两个可爱的女儿。一家人挤在一个不大的房子里,虽然生活拮据,但也自给自足。但一场大火吞噬了两个未入青春期的女儿,也吞噬了原本幸福的生活。从商店买酒归来的Lee看着变成一团熊熊火球的家,呆滞的不知所措,耳边响着的,是自己妻子撕心裂肺的哭喊。

这是一个多么悲伤地故事,随后两人离婚,妻子再嫁,而Lee离开海边的曼彻斯特,来到了波士顿,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只不过这一次,他独自一人。

而当观众知道这一切背后的故事时,影片已经行进60分钟,导演用细碎的生活片段拼贴起一个沉默寡言、墨守成规、又极易爆发的人物形象。再用一个简短的闪回交代这种性格的成因,这样克制的材料编排,需要极大地勇气,和对自己编剧技巧极大的信心。好在,Kenneth Lonergan有这个能力。Kenneth Lonergan将故事中最悲痛的情节,和最戏谑的笑点紧紧的编排到在一起,观众还没有从上一秒的沉重中走过来,便被下一个镜头猝不及防的逗得大笑。在观众的情绪控制上,Kenneth Lonergan已经趋于完美。这也说明,导演所想讲的并不是一个失败、悲痛的男人的故事。丧女离异、背井离乡已是往事,如何找回希望才是当下。

于是Patrick出现了,这个曾经和Lee,Joe一起出海钓鱼的胖小子如今长成了16岁的英俊少年,但他绝不是以前的乖宝宝。组乐队,交女友,同时交好几个女友,都是他的日常生活。一个青春题材的副线剧情让影片平添活力,也让Lee的生活渐渐的找回失去的色彩。

然而如果影片以这样一个结尾结束,似乎和我们平时所见的那些“救赎”题材的电影并无二样。影片最后,Patrick没有离开曼彻斯特,在Lee的安排下到了爸爸的朋友家寄住;Lee经历了与妻子的重逢,也没能走出过去的创伤,他返回波士顿,重新回到了自己以前日复一日的生活。但是,他们之间的这一段的经历却让影片更加贴近现实,一段经历改变一个人的桥段只会在电影及小说中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更有可能的只是轻微的改变一下航向,但却依然朝着以前的目的地前行。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关于生活与痛苦的电影,这两者并不矛盾,也并不冲突,在大多数时候,他们是共存的。片中角色或多或少都曾经挣扎于痛苦的泥潭之中,他们有的深陷,有的逃离,但一样的是,都带着一身泥泞,继续前行。

影片冷感的色调贯穿始终,从惨白的雪景,到雾蒙蒙的口中呼气,都将海边曼彻斯特的冷冽展露无遗,与影片故事的气质不谋而合。而在某些闪回片段中,又有着洒满阳光的的金灿波澜,预示着曾经美好的生活。

卡西·阿弗莱克奉献了可能是从影以来最好的演出之一(和《神枪手之死》中的表演相媲美),这个长相中就带着一丝懦弱与失败的男人和自己的哥哥本·阿弗莱克截然不同。而在本·阿弗莱克穿上蝙蝠衣,却因为面瘫一般的演技饱受诟病的时候,卡西阿弗莱克却持续在小成本文艺片中磨练自己,逐渐积蓄能量,《海边的曼彻斯特》可能就是他爆发的时刻。在片中,他没有太多肢体动作,仅靠一张脸就将Lee的悲痛与愤怒演绎的淋漓尽致。《海边的曼彻斯特》成就了他,同时,没有他,这部电影就根本立不起来。

137分钟的时长对于一个体量并不大的剧本来说略长,但导演强大的编剧技巧和精准的节奏掌控让着两个多小时丝毫不显冗长,甚至有些意犹未尽,散场之后回味十足。

痛苦必将永存,但生活还要继续,就如那个冰封严寒的海边曼彻斯特,也会有短暂的春天。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Ranilovepama(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129839/


今天早上在纽约电影节上看了一部片子,Manchester by the Sea,豆瓣中文名翻译为《海边的曼彻斯特》。译名倒也没错,但看完片子后我总觉得这翻译味道不对,缺了点什么。看完后细细品味了一下午,觉得很不错,前来分享一下。

影片大概播放了半小时的时候,我以为我知道剧情走向,然而结局出人意料,这并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故事,但却也因此变得更有真实人生的意味。爱看大团圆的估计要止步了。

以下内容涉及严重剧透,小心。

Lee是一个杂物工,拿着最低工资,住在波士顿一个开不了窗的地下室,每天工作都是倒垃圾,通渠,与房客各种交涉中度过。片子刚开始,有一幕情景很有趣,全场观众都笑了——Lee刚帮一个女房客通完堵得心塞的厕所,在洗手间试图将刚才通渠噩梦洗掉的时候,他听见女房客跟朋友打电话在议论他:我其实挺喜欢他的,但他才刚帮我通完厕所,我要怎么约他出去?朋友的意见大约是负面的,女房客挂电话前的最后一句是,也是,毕竟我们不是正常社交途径认识的。电话挂了,女房客走到Lee面前,悻悻地递给他小费,一段(以为会)开始的fling就此过去。

波士顿的冬天雪很厚。整部片子都是一片白茫茫。Lee在一个铲雪的早上接到一通电话便匆匆赶回曼彻斯特,哥哥Joe去世了。

哥哥的离世是预料之中,心脏不好;然而让Lee没有预料到的是,哥哥在遗嘱上,将16岁的儿子Patrick的抚养权留给了自己。

在遗嘱公证处,有一段非常精彩的闪回,讲述Lee在离开曼彻斯特以前,在这个海边城市的人生。他曾经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两个女孩儿一个小男孩,与妻子Randi相爱,住在一个木制的house里头。

有一天晚上Lee与朋友在地下室吸了点致幻剂,在妻子与孩子睡觉以后,他出门买了点日用品加啤酒,回家时发现house被大火吞噬,一下失去了三个孩子。

在警察局,Lee交代了一切:他在出门以前,看了看睡在阁楼的孩子,在壁橱里添了柴火,却没有加上保护栏,于是酿成悲剧。他本以为这会让他受到惩罚,判刑坐牢什么的;没想到警察却告诉他,you made a horrible mistake, but that was it.

走出审讯室的一刻,出于悲痛与自责,Lee抢过警察的枪试图自杀,未遂。于是故事又闪回到了公证处。

Lee与侄子Patrick过往非常亲密,他们经常会乘着Joe的船出海捕鱼,但因为悲剧的发生,Lee与Randi分开,独身一人离开曼彻斯特,去了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波士顿工作,再也没回过从小长大的那个海边小城,与Patrick渐渐失了联系。

而此刻已长成高中生的Patrick是再典型不过的青春期少男了,冰球队、弹吉他、同时谈两个女朋友而且总想上三垒,父亲的离世虽然伤心,但由于是很早以前就诊断出来的,他表现得还算淡定,只发生过一次panic attack。

我本以为接下来剧情发展就是,叔叔与侄子相互扶持着走出伤痛的故事。

但事实是,回到曼彻斯特就像揭开了Lee一个久久未愈的伤疤。他想带着Patrick搬去波士顿,但少年怎么舍得下抛弃这里的一切呢,他的学校朋友冰球队女朋友们都在这里。Lee决定妥协,暂时搬回来,直到夏天。

我一直在等待一个big drama发生,这样也许Lee会走出灰暗的人生,重获光明。

然而偶遇Randi还是让Lee崩溃了。Randi希望与他共进午餐,因为她当年对他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她非常后悔,想为之道歉。她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大致意思是,我只想到自己有一颗破碎的心,却没想过,你的心跟我一样,都是碎的而且再也无法完整了。

她苦苦祈求Lee的原谅,而他却只是颤抖着摇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就匆匆逃走。

这是全片最催泪的一幕。

如果说大多数电影、小说或者微博都在熬一碗鸡汤,那就是我们应该勇敢面对人生,在生活中寻求自我救赎的话,那影片到这里就是确切的反鸡汤了。犯过的错误没有办法弥补,对着心爱的人说错的话没有办法收回,失去的东西也许一辈子都无法得回,我们最终都要抱着遗憾度过余生。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Lee与Randi重遇一幕后,我总想起康熙里的世纪破冰。小S与黄子佼一开始先回溯当年的谈恋爱时的各种甜蜜片段,再谈及后来分开以及后面的各种drama,小S充满歉意:因为当时我说的一些话,让你过后的人生非常艰难。黄子佼苦笑,流泪,说已是过去,我确实做得不对。

我一直认为,蔡康永(oh偶像)搭起的这个破冰之旅是意味深长的。他为好友小S创造了一个机会,让她对过往人生中的一个遗憾和解。绝大多数平凡人如你我都没有办法实现这一点。Randi如是,Lee也一样。抱憾余生这句话听起来真的太操蛋了,但我们也只能接受。人生遗憾太多,大约占据了真实人生的一半长度。我们的前半生负责制造遗憾,后半生则负责怀抱它们。

讲完梗概我都快抑郁了。但事实上,虽然主线很阴沉,但叔侄二人的生活对话非常逗趣,黑色幽默布满全片。我觉得演Patrick的这个年轻演员会得点什么奖。影片还有很多反复的插叙闪回,交代了更多细节,兄弟二人之间的感情,长期缺席的Patrick的母亲,等等等等。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最真实的一点是,每个人都有权利不与自己的过去和解。正如Lee最后还是收拾行囊决定离开小城一样,因为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所以才要去重新获得别的东西。

嗯其实片子并没有那么致郁,当然了绝对不治愈。很适合一个人去看,今天白天的这一场我并没有抢票,没想到也是爆满,坐我旁边的几位都是单人观众(当然包括我自己),方便思考人生。

最后一句,曼彻斯特长得请不要太像哈法。啊我想念哈法。

(此文已发表在我的公众号itsmonana,关于我在纽约读纪录片的各种分享)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paul屋(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198736/


看了兩遍Manchester by the Sea 覺得是近年來少有的優秀劇本 真實 幽默 克制 感人 但是寫了半天寫不出什麼影評 就選出了自己最喜歡的十組戲

————————————嚴重劇透分割線——————————————

10
房客對質

Lee給一位中年女房客修水管 只想quickly get things done 他告訴房客 不知道什麼原因會漏水 希望能讓她洗一下澡 看看漏水的原因 房客敏感多疑 不懷好意地質問道 你居然敢讓我在你面前沖涼(你不過是一個修水管的 好大的膽子)? Lee的憤怒被瞬間點燃 為什麼人會這麼自戀? 憑妳的姿色 誰想看你沖涼? 於是兩人就不可開交的吵了起來 事後老闆讓Lee道歉 Lee說我又沒錯 有誰的活幹得比我好? 老闆無語 說 行 我去道歉(真拿你沒轍)

9
I’m alright

Patrick想和女友have sex 讓Lee和女友老媽聊天拖著她 Lee不善言辭 女友媽無論問什麼(Patrick是個好孩子哦 你渴嗎之類的) 他都一句話回應回來 典型的conversation killer 女友媽實在忍受不了尷尬 結束了Patrick和女友的session 事後Patrick十分憤怒 泄憤到 為什麼你就不能聊聊成人的bullshit interest rate AAA membership啥的 Lee不說話 只是接著開車

8
My Heart was Broken

Lee巧遇前妻 前妻的朋友見到他仍然擺脫不了偏見 有些憤怒 前妻想和Lee單獨聊聊 說 我一直很想見你 我知道我當時對你非常狠 但是我的心完全碎了啊 我也知道你的心也碎了 我們能和好嗎 我們能吃個午餐嗎 我很想你 我還愛著你 面對前妻一系列的懺悔之辭 Lee完全招架不住 因為這把他也帶回了那段心碎的時刻 他也還愛著前妻 但是現實就是there’s nothing to be done了 後悔又能怎樣 雙方仍然愛著對方又能怎樣 生活仍要繼續 仍要move on 雖然他也是這麼想的 回絕了前妻的請求 但是糾結 懊惱 憤怒 無助 一樣不缺地都回到了自己的身邊 他在酒吧裡 又打了一次架 打得頭破血流

7
警局審問

在警局審問期間 Lee生無可戀的敘述著悲劇發生的經過 門外坐著陪了他一整夜的哥哥 當警察通知他可以回家的時候 他十分驚訝 因為良心也讓他覺得自己的罪過不可饒恕 無奈之下他突然間奪過警察的槍想自己了斷餘生 然後命運讓他存活了下來 等待他的贖罪之路還很長

6
Why do you care where you live?

Patrick一直對Lee執意要搬去波士頓不肯忘懷 終於 就像在預告片裡看到的那樣 他爆發了 I’m in a band, I have two girlfriends, all my friends live here, you are a janitor in Quincy, why the hell do you care where you live? 這是本片中最撕裂的一次爆發 不成熟的Patrick終於一吐他的不快 想必Lee也意識到他在Patrick心底裡多少是有些被輕蔑的 內心也是十分痛傷的 但他依然保持著沈默 說時間不早了 你先睡吧

5
添置傢俱

哥哥和Patrick來看搬到新家的Lee 家裡空空蕩蕩 哥哥說 我們去買些家具 被Lee拒絕了 氣氛變得有些無奈 但是哥哥還是淡淡的說了一句 Let’s go 不是命令 也不是懇求 而是哥哥對弟弟的最普通的一句關懷

4
I can’t beat it

Lee因為自己的又一次過失爾決定放棄監護權 他說出這個事實 有些必然 但是想必沒人能夠接受 叔侄倆人經歷了那麼多 從父親和哥哥逝去的痛苦中互相攙扶著走了出來 眼看就要過上正常的日子了 生活卻又來了這麼一出 此時才更能體會到Lee所說的I can’t beat it的意味

3
屍間送別

Lee 走入停屍間 時間被刻意拖長 他注視著被拖出來的哥哥的屍體 眼神裡含著無限憂傷 他慢慢走到屍體前 有些不知所措 最後低下身來 抱著哥哥 一時間 完全不想鬆開手 只想時間無限延續下去 這是這世上最愛他的哥哥 在自己遇難時給了無限關懷 陪自己到天亮 幫自己的破房間添置傢俱 然而他現在真的走了 有多少個不捨得啊 他終於深情的給了哥哥最後一吻 然後黯然離去

2
Panic attack

Patrick在某夜午夜突發Panic attack Lee在安慰他的同時調侃他 如果每次見到冷凍雞肉都會Panic attack 那就真的要去看醫生了 但當Patrick說出真相後 Lee對自己的不合時宜的玩笑有些小小的自責 他陪著Patrick 直到他漸漸睡去 屋外下著小雪 也在安靜祥和的陪伴著叔侄倆人

1
不忍直視

父親的葬禮之後 Lee陪著Patrick走了一段路 隱約間有點像自己陪Patrick的最後一段 其間 兩人玩著棒球 裝著不經意的聊著之後的打算 Lee告訴Patrick 他留了一間屋子給他 希望他上大學的時候能來住 Patrick告訴Lee 他沒有想上大學的打算 Lee強忍著淚水 苦笑到 那我只能在那間房放我自己的垃圾了 他往Patrick那邊看去 Patrick避開了他的目光 兩人在離別之際不忍直視 只有棒球的拋接仍訴說著兩人之間的情誼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米粒(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316274/


这是一部非常“丧”的电影。时隔四五个月终于下定决心重看,还是被悲哀击溃。

故事是很典型的美国独立电影感觉的:Lee(卡西·阿弗莱克)独居在波士顿做公寓大楼勤杂工,得知哥哥Joe(凯尔·钱德勒)因心脏疾病去世的消息,他驱车赶回家乡曼彻斯特。Joe的16岁儿子Patrick(卢卡斯·赫奇斯)的监护职责同时也落在了Lee的头上,需要他一并解决。其实最早在圣丹斯首映后看到这个剧情介绍的我,内心是拒绝的。这种中产疗伤电影,主角无非就是以下几种情况,1和前任重修旧好,2遇见新的爱情,3和侄子冰释前嫌,甚至4得到上帝的救赎。有太多太多这样的电影了,多到觉得没有再看的必要。而看毕才知道这部《海边的曼彻斯特》是完全相反的:走出过去、遇见新感情、冰释前嫌这里一个都没有,它说的是一个被悲伤击垮再也回不去的人,它说的是一个活着仿佛死了的人,它说的是死亡的力量——死亡不仅带走生命,更给生还的人留下痛苦,而这痛苦可以有多大呢?

肯尼斯·罗纳根一共三部自编自导的长片(他写了更多话剧),无一例外都跟死亡有关。第一部《你可以依靠我》上来就是一对姐弟的父母出了意外,导致他们成了孤儿;第二部《玛格丽特》故事起因是主角间接制造了一起车祸导致路人重伤去世;这部《海边的曼彻斯特》又是以死亡开始,全程用回忆的形式介绍了其他的人物,以及——更多的死亡。

很难不注意到本片最大的特点是毫无征兆地不断插入多断闪回,没有任何字幕或效果提示时间跳到了哪里,有些甚至很短只有一个镜头。起初我对这种做法不甚适应,直到影片的情节慢慢开始才发现是这样:Lee驾车回曼彻斯特,看见海对面隐约的房屋和树木,闪回一个他坐在船尾吹着海风的镜头;Lee感到医院,无奈还是晚了一步,到达时被告知哥哥已离世,和医生乘电梯去底楼太平间,这时候突然切回哥哥被确诊的时候,一家人在病房里五味杂陈演变为争吵。我想这些闪回就真的像是人很自然的思维体现:或许Lee已经有一阵没有和哥哥联系,或许他们联系了但哥哥身体听上去还稳定。但看见好久没见过的熟悉的海面,会想起几年前的夏天自己享受的片刻宁静;看见医院冷冰冰的天花板和白炽灯的时候,才会突然一下想起医生告诉他们坏消息的那一天。其实从确诊那天起,这悲哀的一天就已是注定,只是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到来。Lee早就预知到了这天,所以似乎是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曼彻斯特是一座位于波士顿东北约40公里、人口五千、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小镇,也曾出现在其他的电影里,比如《情声深诉》(1970)和《假结婚》(2009)。它是一个普通的风景秀丽的麻省海滨小镇,有度假旅游闻名的海滩。这里的居民生活安稳富足,许多人家还有小船以供夏天出海。曼彻斯特作为影片的标题,不仅是一个地名,同时也像是一个角色,而导演镜头下的曼彻斯特是灰蒙蒙的。电影里,天空和海的界限模糊不清,不知道那一大片灰哪里是空气哪里是冰冷的海水。连街道建筑都显得普通冷清,没有特点。这个镇子也小得不可思议,似乎所有的居民都互相认识——Lee所到之处,人们窃窃私语:这就是那个Lee吗?是他,就是他。人们投来复杂的神色,而Lee也习以为常似的全部接下。或许Lee已经很久没有回曼彻斯特了。他记忆里的曼彻斯特,有轻风徐徐的夏天。兄弟二人带着Patrick一起出海,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

但现实似乎永远是冬天。东海岸的冬天,寒风刺骨,阴冷无尽。曾听过无数的年轻人半开玩笑地说,我现在努力工作存的钱,都是为了退休搬去加州晒太阳。东岸的冬天一来就是半年,在这样的天气里,似乎连悲伤都会被无限放大。

回忆的片段慢慢拼凑成整体,Lee和Randi(米歇尔·威廉姆斯)是如胶似漆的年轻小夫妻,三个孩子个个可爱,房子看上去舒适温暖,很有家的感觉。Lee也有一群狐朋狗友,大家没事就聚在一起喝啤酒打乒乓球,一大屋子人吵吵闹闹。很简单但是幸福的普通人家生活。电影进行到这个时候,Lee的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观众们的好奇心达到了峰值。所以随着谜底揭开,我们和Lee一起陷入大型崩溃。这样的一个连正面镜头都没忍心给的悲剧,普通人要怎么才走得出来?

罗纳根是一个纽约上西区犹太家庭中长大的的剧作家,父母都是心理咨询行业人士,条件优渥。这让他非常擅长描写人物心理的同时,也有着不可避免的中产知识分子视角——“人的生存状态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他的几部前作故事和人物在这方面的设定都比较明显,其实这种完全围绕单个人物思考和纠结的故事很容易陷入影响叙事的怪圈(比如《玛格丽特》),因为纯粹依靠角色的内心活动和道德判断,能说的还是有限的。就算《玛格丽特》设定在导演最熟悉的上西区,也不觉得纽约这座城给故事的重量增添了筹码;主角虽然出于道德纠结忙忙碌碌做了很多事,我感觉最终的刻画还是归于单薄——不仅仅是因为我对主角的行为没有认同。

环境和社会是人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很聪明地,电影的创作者们(不仅是导演,故事最初的想法是来自麻省本地人马特达蒙和约翰卡拉辛斯基)把角色的身份置于了普通的海边小镇的家庭,让他自带一种工薪阶级的接地气气质。虽然最终因为罗纳根的视角问题,电影仍旧没有把矛盾集中在外界条件上,比如Lee的老板虽有台词但只是拌嘴,不制造麻烦;Lee的哥哥虽然不希望他走,却什么也不多说随他去;Lee似乎没有经济上的压力,没有误工的压力,就算要抚养侄子也没有钱方面的压力,等等,这些琐事电影选择不去提及,所有的矛盾完全是来自Lee的内心的,是他自己的选择。其实我想Randi经历的痛苦不会比Lee少,甚至更多,但是电影没有给她更多的描写,而是让她直接选择了改嫁、释怀,重新建立家庭。而Lee选择去做一个公寓维修管理员,因为这份工作要求他投入许多体力劳动,每天打扫前门、去不同的人家检查漏水,跟不同的脾气各异的住户接触,在这种条件下,一个人忙得团团转连坐下的时间都没有,自然被回忆缠身的时间会相对少些吧,他是在用辛苦而消耗体力的工作麻醉自己。选择离开自己以前的工作、选择离开曼彻斯特去波士顿,都是同样的原因:他可以过得更好,但他一心只想离开自己过去所有经历过的人和事,用余生惩罚自己。

但因为故事悲剧的特殊性,观众会本能地产生更多情感上的认同。除了各位配角同样也写得很好以外,最重要的是卡西阿弗莱克把Lee这个角色诠释得非常棒。在警局试图自杀那段令人动容,我想Lee本来是做好自己这辈子都要在监狱里度过赎罪的打算,没想到警长直接对他说“这是意外,你回去吧”,他才一下子觉得天塌下来,自己连最后赎罪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不如一死了之。而除了警局那场戏稍微动作大些,其他时候几乎都算是收着演的。不是有个说法是现在的人表面看上去平静但内心其实已经崩溃了吗?Lee应该说是他的心早就碎成渣了,碎成灰了,没有了,什么都找不回来了——“哀莫大于心死”。我想他无法跟任何人诉说的原因是,他自己仍旧处在矛盾的漩涡里:内心深处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对火灾负责,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他不知该向谁道歉,Randi吗?还是说谁应该向自己道歉?这是一个痛苦的不上不下的状态,而Lee选择了全盘由自己接受。

Lee回到曼彻斯特以后,工作也暂时做不了了,每天带着侄子在熟悉的镇上处理各种事务,见到过去每天见到的景色和人,回忆就像开闸泄水一样自己再抗拒也阻止不了它们扑面而来。在闪回中,Lee是一个朋友很多,性格外向甚至大大咧咧的人。而现在的他,变得脾气喜怒无常,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喜欢双手插兜眼睛盯着自己脚趾。生活的悲剧能多么彻底地改变一个人,卡西的表演让我有了最深切的认识。

侄子Patrick是戏份第二多的角色,小帅哥Lucas演活了一个正处叛逆期想保持自己酷酷形象但父亲意外离世不得不藏起内心波澜的高中生形象。“我在冰球队,有两个女朋友,还有个乐队,我不能离开我的朋友们”,他这么说道。罗纳根笔下的青少年似乎都是这样,脾气臭,脸更臭,说话冲,不知道他们到底想怎样。但这次的青少年形象比《玛格丽特》里那个女高中生要来得层次丰富很多了。Patrick和父亲平时的关系是怎么样我们并不知道,想必和普通高中生一样矛盾不少;他肯定也很久没有见到叔叔,两人相见甚至都不太聊起父亲的过世。他的行为举止早就褪去了同龄人的稚气,像个小大人一样强忍着悲伤也要照做每天安排好的事。只有在看见冰箱里速冻鸡的那场戏他崩溃大哭,才会想起他毕竟只是个16岁的孩子。罗纳根说过,自己喜欢刻画青少年的形象,因为生活中很多事情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和大人的反应自然会很不一样。Patrick这个角色,和Lee一样,既有本身故事背景的悲剧笼罩,又维持了人物自己的性格,电影里他们会和身边的人开开玩笑,有一些很有趣的台词。观众们不会陷入巨大的悲悯,也不会把故事完全变成喜剧看待:缜密而丰富的对话下,是苦涩也要坚持的生活本身,它不能用任何一种单一的情绪来解释。电影的在悲和喜之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

总的来说,《海边的曼彻斯特》是罗纳根三部长片中最完整也最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一部。虽然还是留着莫名其妙的配乐和令人出戏的导演自己客串(那个穿蓝颜色加拿大鹅羽绒服的就是他,那场戏真的太奇怪了),以及一些看似可有可无的配角戏份,还有略显奇怪的女性角色刻画,但故事整体真诚动人的光芒是无法被掩盖的。卡西这个角色太好了——我想不到任何近些年的电影有比这部更丰富的人物肖像。罗纳根的故事都有个激发一切发生的突发事件,比如《你可以依靠我》、《玛格丽特》中的车祸,和《海边》中的火灾。这种大型变故,甚至都不能让观众产生“感同身受”的想法,谁会真的制造一起车祸导致路人在自己面前断气,或者不当心一把火把自己家房子烧了一屋几命全没了呢?或许我们不能“感同身受”,甚至假如真正认识Lee这样一个人也完全不知如何宽慰他,因为任何人都做不到。《海边的曼彻斯特》传达的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我们只能任由卡西这样用悲伤惩罚自己的余生,任由曼彻斯特冰冷的海风深入骨髓。

罗纳根的前作因为和制片人、发行公司的意见不一致,被雪藏在剪辑室五六年之久,并在上映后两周就销声匿迹,还差点因此被告上法庭。他本来顺风顺水的职业生涯一度被此事打击至谷底。这次由一个讲述死亡的故事来宣告自己回归,此时竟像是一种命运的轮回。

奥系最佳提名9部电影如果只选一部观看,我会推荐《海边的曼彻斯特》,虽然它没有华丽的镜头,抓马的表演,也完全没有疗愈作用,甚至致郁。小时候我住一楼,一个小姐姐住六楼,我们时常一起玩。突然在有一天她爸爸患急病去世后,这段友谊也随之结束了。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她,想起那些被悲伤和变故击垮后消失在我生活里的人。现实不是电影,没有那么多美好的人和事让人走出来,很多人或许永远都走不出来了。《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是描绘了这样一个永远走不出悲伤的人,并且拍拍他的肩膀说:"It's OK"。

拓展阅读:

1 New Yorker关于罗纳根的一篇人物小传:THE CINEMATIC TRAUMAS OF KENNETH LONERGAN

这篇提到了一些他的前作《玛格丽特》和制片人、发行方的纠葛

2 The New York Times的影评,关于电影深处体现的阶级、种族隔离问题有不少提及,对这方面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十分推荐阅读。

Review: ‘Manchester by the Sea’ and the Tides of Grief

3 关于麻省小镇曼彻斯特的简单介绍来自wiki 页面:Manchester-by-the-Sea, Massachusetts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我是一只小小李(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135195/


  本次电影节最喜欢的电影就是这部《海边的曼彻斯特》。一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影片:凯西阿弗莱克饰演的物业维修工人Lee Chandler接到了哥哥去世的消息,从波士顿赶回家乡曼彻斯特处理后事,却得知哥哥在遗嘱里让他做侄子Patrick的监护人,影片一条线索讲述Lee如何一点点和Patrick敞开心扉,互相了解,一条线索通过闪回讲述Lee在曼彻斯特的一段伤心往事。仔细想来,故事真是不能更简单,但是在各个元素都配合得完美无缺的情况下,本片有笑点又有泪点,有煽情却不滥情,频繁的闪回丝毫不影响故事连贯性,观影体验几近完美。
        凯西阿弗莱克在本片中的表演受到了媒体的一致好评,我自己在看完电影之后也觉得本次奥斯卡至少应该给他一个提名作为肯定。Lee Chandler这个角色本身就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少言寡语、不事张扬,有伤心往事和不愿面对的过去,眼前的生活也不缺少压力,偶尔会有情感爆发的瞬间,但大多数时候却是把所有的喜怒哀乐放在心底,有挺多不靠谱的时候,但作为Patrick的监护人却从来都是把侄子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凯西阿弗莱克的诠释下,这个台词不多、表情不多的角色的每一点细微的情绪变化都被到位地传达出来,在看本片的时候,时常有想要拥抱一下屏幕里这个男人,告诉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冲动。
       但是本片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在于它并不圆满的结尾。“一切都会好起来”很多时候并不适用于现实生活。如果本片来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Patrick接纳了Lee,而Lee走出过去的阴影,重新开始新生活——那么几乎毫无疑问本片也将沦为一堆平庸的温情戏中的一个。但在本片的最后,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从前——Patrick没有离开曼彻斯特,在Lee的安排下到了爸爸的朋友家寄住;Lee并没能走出过去的创伤,依旧选择回到波士顿,用远离曼彻斯特的方式逃避自己的过去。可是温情与滥情的区别,也就体现在这里:虽然似乎一切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进展,但是就像春天到来、寒冬过去一样,总能感觉到细微的变化与温暖——Patrick和Lee,由影片开始时在车上的争执,到最后一起走在回家路上的默契,并没有哪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改变二人的关系,但就是相处、陪伴和静水流深的爱与关心使得两个人逐渐向对方走近。Lee走出了波士顿的地下室,希望Patrick即使住在曼彻斯特,也能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Patrick即使一开始对搬到波士顿有再大的抵触,却在得知自己不能和Lee搬走时很是伤心。真的是从最绝望的深渊,都能一点点走出来,窥见生活里新的希望与意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配乐。全片统一配乐风格都是悠扬的小提琴曲,不管是多么撕心裂肺的伤痛画面,背景音乐都是自顾自地婉转优美。放映后去参加了一个导演Q&A,果然有观众问起配乐,导演自己的解读是配乐,就如同曼彻斯特的美丽风景一样,是和男主荒凉绝望的内心世界形成对比的,Lee的内心就像是他在波士顿所居住的那间地下室一样,与世隔绝、单调颓败,而外界的美似乎永远无法走进他的世界。但是在观影时我自己并没有看出导演这层用意。配乐与环境,给我的感觉都是更加积极的,就算片中的角色经历了再大的痛苦、再绝望、再悲伤,与他们的情绪形成巨大反差的配乐和风景,就仿佛是在提醒着观众,这些看似走不出的低谷,不过是这些角色人生中的一个片段而已,眼前生活的痛苦折磨,他们也终会在某一天能够平静地回忆,甚至可以为这些曾经痛不欲生的片段,加上最优美的配乐。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格銜接晶格一般讓故事世界繼續成長下去,在《娼年》之中就是性群像的疊加,是一些可以料想的微小奇觀,像扭蛋一般的分門別類精巧的固著,然而,畢竟是性事,透過再現性很強的媒介--那些特寫、耳語、室內光的影像--讓這部由男性下至女性情慾之海,在螢幕上個體過分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