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我要为这部影片正名——致那些说此片恶心,是男权主义产物的观众《摔跤吧!爸爸》

导演涅提·蒂瓦里
编剧比于什·古普塔 / 施热亚·简
主演阿米尔·汗 / 法缇玛·萨那·纱卡 / 桑亚·玛荷塔 / 阿帕尔夏克提·库拉那 / 沙克希·坦沃 / 更多...
类型: 剧情 / 传记 / 运动
制片国家/地区: 印度
语言: 印地语
上映日期: 2017-05-05(中国大陆) / 2016-12-23(印度)
片长: 169分钟(印度) / 140分钟(中国大陆)
又名: 我和我的冠军女儿(台) / 摔跤吧!老爸 / 摔跤家族 / दंगल / Wrestling Competition
IMDb链接: tt5074352













Update

你们的男神Aamir做客《瓣嘴》啦~

最近还看了一个不错的印度电影《Pink》,给大家推荐。

......................................

这是我的第一篇长影评,写它的原因倒不是说我对电影这门艺术有多懂,而是因为我的男朋友是印度裔爱尔兰人,通过他我接触到很多土生土长的印度人,我或许比观看这部影片的大多数更了解印度,更了解这部电影的背景。

首先有一些题外话要说,请大家原谅我的碎碎念。

曾经我也像大多数中国人一样,面对印度的时候会有一种优越感,看到许多关于印度的匪夷所思的新闻,也会像其他国人一样感慨“阿三的世界真奇妙”“印度女人真可怜”……然而当我在英国待了一年多以后,突然发现西方人面对中国人也有一种优越感,自己也是被可怜的对象,因为他们觉得中国人没有言论自由,没有民主选举,空气高度污染,计划生育,没有食品安全,被XX洗脑了还不自知,made in china都是低档次的垃圾等等。

中国之于西方,就如印度之于中国。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了——Pride and prejudice。你或许会说,印度就是很奇葩啊,中国确实也就是这样啊。我承认,没错,这都是事实。但当你面对西方人那种优越感时,心里真的会特别不舒服!尤其是看到脸书上BBC关于中国的新闻下面,很多都是外国网友对中国的那种戏谑的、瞧不起的态度,那种无名火真的会窝在心里无处发泄。

如果印度人知道我们也是这样的态度评论印度的新闻,大概也会很窝火吧。比如每当我的中国朋友问我男朋友,为什么印度有那么多强奸案?他都会很生气,但却会礼貌地回答。这就跟外国人问我“是不是中国过去会逼着怀了二胎的女人堕胎,这跟谋杀有什么区别”一样,让我很窝火。

后来我们一起反思过,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大约就是媒体的别有用心。本应作为消除隔阂,增强沟通的新闻媒体,其实很多时候充当了政客愚民的工具。或者单纯是为了增加点击率,故意把一件客观的事添油加醋地报道出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的劣根性,都喜欢通过否定别人来反衬自己,给自己找优越感(这话不好听,希望不要伤害到一些人的玻璃心)。

后来我们决定从改变自我做起,每当看到对方国家的新闻或者某种被外媒夸张的现象,都不要judge,不要急着下结论,要先去找对方求证,问清楚缘由。

基于这样的原则,我学到很多关于印度种姓制度、dowry tradition、童婚、强奸案频发等社会问题的由来和印度为了改变这些陋习而做出的努力……他也开始越来越理解中国的一党专政,食品问题,空气污染,西藏问题等等。

所以在我解释这部影片之前,请大家理解我前面这部分碎碎念的用意,那就是希望大家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judge,而是用谦虚的态度,透过这部影片来了解真实的印度社会。下面我就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解释一下大家心中的疑惑或者“恶心”吧。

1. 女儿小时候是不喜欢摔跤的,父亲却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逼迫女儿摔跤,这难道不是把女儿当做附属品,利用女儿实现自己的心愿吗?

没什么好狡辩的,的确如此。但我拜托大家仔细思考这背后的现实。A. 当你还是个顽童的时候,你有自己的梦想吗?你的梦想是做歌手?警察?公主?超人?做奥特曼打怪兽?B.当你还是个顽童的时候,有没有被家里人逼着学外语,学钢琴,学奥数?C. 甚至当你高考完选志愿的时候,真的是选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吗?还是为了前途,听从了父母老师的建议,选了自己完全不了解不感兴趣的领域?

醒醒吧!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有过被父母逼迫的经历,却依然感激父母曾经的严厉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不会说对某个领域有百分之百的热情,进而决定将此生奉献于某个事业,只是在茫茫人海中做着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成功,有一部分真的是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不给我们选择的结果。我们本来就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我们小的时候也确实要依附于父母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说到这里,有些人会用西方那套“尊重孩子个性发展”的理论教育我。对不起,我出生在中国,那两个小女孩出生在印度,我们两个国家都是人口庞大,资源紧缺,这样的现实没有保证我们每个孩子个性发展的空间,当然,如果你的父母超级有钱,能给你营造这样的生长环境,我只有两个字,羡慕。但对于我,我从小都面临着会竞争,只能被父母威逼利诱着前进。

对于片中的两个小女孩,她们生长在印度偏远地区,如果不摔跤,也只能落得个14岁就成为别家生育工具的下场,又谈何梦想??如果摔跤能给我选择嫁给谁的权力,那我拼了命也要摔出小镇,逃离这个落后的地方!可幼小的两个孩子不懂这些,正如我们小时候也不懂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她们的眼中,或许嫁人就是每个女孩理所当然的结局。而当她们尝试到摔跤成功后赢得的那份尊重,她们就明白了,完成父亲的愿望其实也许是自己最好的出路。在印度这样一个对女性非常不利的社会,我只能说她们有机会完成父亲的心愿已经很幸运了。它或许不是最理想的方式,但它真的是一种进步。而我们,没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这样一个饱受非议却还在抗争的家庭进行指责。

2. 当女儿蓄长发,开始打扮的时候,她未能夺冠,只有当她削掉长发,变得比较像男孩的时候,才取得成功。并且,女儿在最后一刻,还是在寻找父亲,好像没有父亲就找不到动力,失去了重心,这难道不是让人恶心的男权社会的体现吗?一开始父亲还逼着女儿剪头发,实在太过分!

天……这都扯到哪儿了。首先,长发和短发并不是区分性别的标准,如果你说长发代表着女性,父亲剥夺了女儿爱美的权利,我只能说,幼稚,牵强。这部片子里,长发顶多代表着分心的事物。类似的不是还有不能吃辣么?为了训练,原本素食的一家人都开始让孩子吃鸡肉(印度很多人口因为宗教原因不仅不吃牛肉,而是什么肉都不吃,也有一些人不吃蒜等等,很复杂),那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要知道在印度,宗教可是高于一切的存在啊!至今我男朋友跟我一起吃牛肉都不敢让他父母知道。

我认为长发其实只是分心的一种表现,后面女孩再次剪去长发,也是为了让自己清心寡欲,专心致志训练,这对女孩来说更多是一种下定决心的仪式感,与男权社会究竟有什么关系?

还有人说女孩最后一刻还在寻找父亲,似乎没有父亲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是什么直男癌啊,男权社会的体现啊,blah blah blah...我想无论谁,在人生关键的时刻,都希望父母在身边吧,不然为什么很多人死前最后一句话会是“妈妈”。为什么我身在异乡觉得孤苦伶仃的时候,心里想的还是父母的温暖与支持?这又与男权社会有什么关系?当你取得了成功,考了高分,难道不是首先想屁颠儿屁颠儿告诉父母吗?在这里,父亲对于女孩来说,是精神支柱,也是她成功的见证,这不能代表她没了父亲就不知所措,至少最后她在父亲不在的情况下,一个彩虹摔,也扳回了5分呀!

对于一些观众这么牵强的指责,我只想说,这个锅简直是天外飞锅,甩得莫名其妙。

最后,我想说明一点,很多事情是没有绝对的对错的,每个表象的背后都有深厚的历史的由来,即使它多么不合理,多么落后于时代潮流,我们也没有资格抱着一种优越感去指责或者笑话。如果一定要有一个态度的话,不如积极一些,多看看有多少像Amirr Khan这样的先进的印度人在努力改善这些陋习。如果一定要做点什么的话,不如去印度看看,真切地了解一下这个国家。

就这些啦。周五还要考试,我真是作死……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Microuniverse (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289388/


2016 年里约奥运会,joseph schooling 击败菲尔普斯,拿下了新加坡建国以来的首个金牌。在我们眼里,奥运金牌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而在只有五百万人口的弹丸新加坡,Schooling就是国家英雄一般。

回国后,新加坡给他安排一场庆祝胜利的游行。Schooling站在敞篷双层巴士的最上层,巴士载着他缓缓开过新加坡的一条条主干道。街道两旁站满了翘首期盼的民众,巴士开过的时候,很多人还一直追着巴士跑。这种国宝级别的待遇和关注度,我在新加坡只看过一次,那就是2015年李光耀去世。李光耀的灵柩同样缓缓地经过了一条条的主干道,街边一样满满的人群注目着。只不过上次是目送一个英雄的离开。这次是迎接一个英雄的到来。

Schooling的夺金究竟对这个国家产生了多大的影响?首先,它让新加坡人民跟过节一样欢欣了好久。其次,据说每个游泳馆的少年游泳班爆满,尤其是蝶泳。因为Schooling拿下的是100米蝶泳的冠军。论偶像的力量!最重要的,一个声音,一种意识悄然地在新加坡民众之间萌发出来,那就是:新加坡人也可以拿奥运冠军!突然间,大家就觉得金牌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但是“”我(们)也可以“”这个声音,这个意识让新加坡人足足等了51年。

新加坡这么富足的一个国家,运动方面的投资从来都是不差钱。为了激励运动员夺奖牌,心甘情愿地拿钱去砸运动员们。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奥运金牌据说只有20万人民币的奖金。而2008年奥运会,依靠转新加坡国籍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新加坡拿下了银牌,当时就给运动员接近四百万人民币的奖金。当然,这个奖金要跟教练分点。但就算是在这样砸重金的激励制度下,新加坡在2016年之前都没出现过真正由新加坡人夺牌的成绩。

奥运种子选手都是万里挑一,想想新加坡的人口基数,跟中国比起来,能挑的范围也不大。但挑出来的也不会体育素质差。奥运会28项比赛。要是不擅长田径,可以玩器械;不擅长陆地的,可以玩水里的。总能找到契合自家国情和人种特点的运动进行一搏。新加坡运动史上也不乏表现出色的运动员。但对于国际比赛夺冠,关键还是大家的自信没有出来。这种长久以往的“我不可以”魔咒一直打不破,直到Schooling的出现。

设想一下,连新加坡这种万事具备的国家,要培养出“我(们)也可以”的意识都需要50年,更别说条件更复杂和落后的印度。

根据维基百科,印度在奥运会上并不是无金,只是很少。过去十年,只有在2008年拿过一枚男子射击金牌。为什么?印度人总体看上去并不羸弱。印度种姓里面还有一支是专门的武士阶层,自古以来,保家卫国,骁勇善战。特别是他们的锡克族,男人高大魁梧,雄壮有力。拉去扔个铁饼什么的,妥妥的。但印度就是没有金牌。

当然印度的当今体育状况跟政府的不作为大有关系 (电影里也有一个场景讽刺这个)。但还有另外两个绕不开原因。一个是板球运动在印度的盛行;另一个就是女性地位问题。

板球在印度不仅是国球,还是国体。体格强健的男孩子们,早早地就投入了板球的参与和训练中。在印度,板球运动员就像宝莱坞明星一样。成为顶级运动员还可以坐收无尽的财富和名望。在赛场上,没有人论你的出身,只看你的表现。这于是成为了很多男孩子想要摆脱穷困生活的动力。而其他一些体育项目,因为相较板球运动而言,缺乏政府支持,媒体追捧,观众关注,投身的运动员越发地不多。

在男人们都前仆后继地奔向板球时,印度的女性运动员们正悄悄地崛起。2016年里约奥运会,印度只斩获两枚奖牌,一铜一银,羽毛球和摔跤,但都归功于女性运动员的杰出表现。而且,越来越多的印度女性正投身到职业体育中来。在这里,一定要谈一下印度的女性地位问题。

其实我们中国人对印度所知甚少,也经常以固有思维去偏见地理解印度。印象里都是时常在网上看的什么这儿,那儿又发生强奸案了;女方天价嫁妆,一旦嫁人就只能在家伺候夫家人,还要被夫家人家暴之类的,在我们看来简直要落后到一世纪前去了。

首先,以上的这些都是还会发生在印度的事实。但是它不代表印度的全部。我们看印度就像很多年,西方世界看中国一样。那个时候西方媒体跑到中国,挖掘到了一个农村在买妻买儿的新闻,就跑回去大肆宣传,搞得西方世界以为中国落后得跟什么似的。但其实,现在中国农村有些地方还是在买妻买儿。

印度的历史文化境况跟中国完全不同。中国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比印度高得多。 自古以来,印度次大陆上存在多个独立的王国,每个王国因为地缘差异,发展出了各自的语言和文化,它们在历史的进程中演变成了如今的印度各邦。然后因为历史原因,印度国内的差异性因南北而定,因邦而定,因宗教而定,因文化而定(由古代种姓演变而来),等等。非常的复杂。这就是为什么印度是世界上最具有多样性的国家。也就是说,以偏概全的方法在印度最不适用。基于这个多样性的认识,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印度女性到底地位怎么样。简单来说,南部比北部好,城市比农村好。

印度莫卧儿王朝,是中亚后裔,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在16世纪至19世纪建立的帝国 (维基百科)。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信奉伊斯兰教,建都在印度北部,德里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新德里边上的泰姬陵就是极具伊斯兰教建筑特色的皇陵。虽然全盛时期,莫卧儿王朝也占领了多是印度土著的南部,但天高皇帝远,南部并没有受其文化政治过多的影响。而如今,南部相较北部,思想也是更为现代开明。反而是,北部,本土的印度教文化被伊斯兰教慢慢地影响,其中就包括伊斯兰教中男尊女卑的教义。早在莫卧儿帝国之前,印度的两性地位非常平等,但后来妇女地位慢慢有降低,伊斯兰教的入浸,加剧了妇女地位的下滑。后来英殖民地时期,本身两性地位也不平等的英国也没有在女性地位这个问题有过什么作为。印度女性就这么水深火热地生活了几百年直到新世纪的到来。

印度的经济在过去几十年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现代化大都市还是屈指可数。印度都市女性,普遍受教育的程度都不错,其中高知女性占相当的比例。社会地位基本上于男性旗鼓相当。印度不仅迎来第一位女总理英迪拉·甘地,还有差点也称为总理的索尼娅·甘地 (他们都来自尼赫鲁甘地家族),还有大批的女性高层活跃在印度商界和工业界,美国美林银行印度-主席Kaku Nakhate,埃森哲咨询印度-主席Rekha Menon,印度国家银行主席-Arundhati Bhattacharya 等等(http://www.businesstoday.in/powerful-businesswomen)。

但是,情况一到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区域就不那么乐观了。特别是北部农村,缺乏教育,因循守旧。有些地方儿童婚姻至今还存在。Dangalz里面的摔跤家庭就来自靠近新德里的一个城邦的农村。况且电影里父亲对女儿的摔跤启蒙还是差不多二十几年前。可想而知,那个时候他要顶住多大的舆论压力对女儿进行摔跤训练,而一个农村女孩子从事职业体育是一件多么惊世骇俗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父亲在决赛前夕要对女儿说那番话,赢得金牌就能告诉那些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女孩们:“我(们)”也可以。

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印度国内对自己的体育表现开始进行深深的反省,毕竟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只拿回了两枚奖牌还是件很丢脸的事实,而且与自己在国际树立起的崛起经济体形象不符。而阿米尔汗的Dangal恰时地上线正契合了印度人民迫切想要在体育赛事上重新证明自己的愿望,想必全国上下都被这部电影给激励到了。论名人的社会责任感!

关于演员,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这位51岁的大叔为了扮演电影里的父亲,亲自上阵,增肉甩肉的励志故事。不仅是他,扮演他的女儿们的四个姑娘也是相当出彩。最喜欢里面扮演二女儿的那个小演员。圆嘟嘟的脸配一副总是懵圈的表情,萌萌哒。当时看完电影,第一件事就是去查这些姑娘是业余摔跤选手还是专业演员。因为,里面的比赛场景太逼真!太高难度了!就跟看真正的摔跤比赛一样惊险。结果,没想到,这四个姑娘都是演员而已。为了演好摔跤的镜头, 进行了为期9个月,每周6天,奥运选手级别的训练。我只想说,大写的服!顺便鄙视一下国内那些靠抠图,替身圈钱的明星们。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Amberose(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282890/


电影散场后,我急匆匆走出放映厅,打开手机查询电影中人物的真实故事
Geeta Phogat:第一位赢得英联邦运动会的印度摔跤选手(2010, 55公斤级),也是第一位取得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参赛资格的女性摔跤选手(2012)
Babita Kumari:在2014格拉斯哥英联邦运动会55公斤级女子自由式摔跤获得金牌,两次获得英联邦摔跤锦标赛金牌(2009 51公斤级 & 2011 48公斤级)
Vinesh Phogat (Geeta 和Babita的堂妹):在2014格拉斯哥英联邦运动会48公斤级女子自由式摔跤获得金牌
Ritu Phogat (Geeta 和Babita的三妹):在2016新加坡英联邦运动会48公斤级女子自由式摔跤获得金牌

可以说Phogat家族改变了印度女子摔跤项目的历史,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父亲Mahavir Singh Phogat的严格训练与关爱

父亲做为教练的时候是非常无情的: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训练;让平时穿长袍的小姑娘穿上男孩子式的短裤;无视女儿们的苦苦哀求剪去她们的长发……
父亲作为父亲的时候是极其温柔的:因为素食主义的母亲不愿意触碰任何荤腥,从来不知如何烹饪的父亲按着烹调书制作鸡肉;因为小村里的训练场不允许女性进入,于是便在自家农田里亲手开辟出一块训练场;为女儿们在辞掉工作,专心陪Geeta参加全国比赛;在Geeta受到学校教练不公平待遇的时候,长途跋涉来到学校附近租房子,以合适Geeta的方式训练她,并为她烹饪营养丰富的食物。

摔跤运动员的训练辛苦么?当然辛苦,没有一项运动能够轻易地获得金牌,人们大多数只能看到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的风光时刻,而很少有人会了解他们背后的辛酸。更何况Phogat家族来自印度偏僻小村庄,那里迷信各种生男孩的偏方,并且女性充满偏见。

当Geeta和Babita为了要参加小伙伴的婚礼而逃掉训练的时候,父亲生气了,这也是他唯一一次对女儿们发火。
几个小姑娘在婚礼后坐在一起,默默地流眼泪,Geeta和Babita抱怨父亲太过严厉,不让自己过轻松的生活,只因逃掉一次训练就大发雷霆,根本不想要这样的父亲。
一直面无表情,婚礼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的小新娘开口了:“我倒是希望能有这样的父亲,能为我的未来着想,而不是从小就只让我做家务和烧饭,当我一满14岁就匆匆将我嫁给从未见过面的男人,仿佛我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接下来我就要过一辈子与扫帚与炉灶相依为命的生活。”
小新娘的话令Geeta和Babita顿悟了,从此之后,姐妹俩再也不抱怨训练的辛苦,而是主动为了自己的未来而拼搏。

此处补充一段数据:
印度的童婚比例高达47%,全世界每年有1500万女孩被父母用来换取聘金,印度政府1929年通过禁止童婚法 ,1978年印度政府把男女婚龄提高到21和18岁 ,均未奏效。根据联合国统计,妊娠和分娩并发症是发展中国家15至19岁少女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Geeta在2010年德里英联邦运动会上获得的那枚金牌,就成为了历史上的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千千万万的女孩的命运将会因此而改变。虽然说摔跤的训练艰辛而漫长,但是这是一项能够养活自己的技能,这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行业,这是能够让那些女孩儿们逃离死神的解药。

顺便说一下,以下几个国家会在电影院上映这部电影:印度、美国、英国、科威特、荷兰、挪威、巴基斯坦、俄罗斯、新加坡、中国

最后再补充一段后续:
2016年11月20日,28岁的Geeta与23岁的Pawan Kumar结为连理,她的丈夫也是一位摔跤运动员,这场婚礼有超过2000人出席,Aamir Khan本人也出席了。

电影中母亲问:“女儿们这样训练,以后没有男人愿意娶她们怎么办?”
父亲乐呵呵地回答:“等她们变得强壮了,好男儿随她们挑。”

看来父亲说得没错。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奋斗的burning(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293417/


你说这是一部带剧毒的电影,很高兴,我看了还能头脑清醒的站在这儿和你好好说道说道。

不知道你有没有认真看完这部电影,哦,是“如坐针毡”呢,我想是没有仔仔细细看过吧。大概才看了十来分钟就兴奋得不知所以吧,哇,又发现一个好的论点,跟发现了一座金矿似的。

在你沉浸如何将这一观点继续延伸下去的兴奋当中时,可曾注意到电影中的“父亲”和妻子早就有了协议,你那所谓的“精神阉割”是以一年为期的,而这一年既是对于“父亲”金牌梦的延伸,也是这对姐妹做命运改变的尝试。

之后,不知你可曾注意到当这对姐妹在训练期间偷懒去参加了一个好朋友的婚礼时,哪位即将嫁为人妇的新娘说得那番话:从此相夫教子,一辈子和瓶瓶罐罐打交道。并不是说这样的工作、这样的生活就很低贱,而是因为这不是大多数印度女性自主选择的命运,是在大众认知下被迫选择的,其中就包括很多印度女性的自我意识,这才是最可怕的(你的自由价值观怎么没注意到这点呢,相比父亲的个人意愿,这种全体性的沉眠才是最可怕的吧)。

好,接着唠。

从好朋友婚礼回来以后,你可曾看到,这对姐妹有多大的心理触动,自此以后他们不仅仅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应该不应该被改变,还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机会,那就是他们爸爸强迫她们训练的摔跤。所以第二天,这对姐妹主动起床训练。请问还是你口中的父亲意愿的强加吗?

你可看到在姐姐第一次参加摔跤失败之后那种强烈的求胜之心,之后当她一次次夺得冠军之后那发自内心的欢喜和乡里的拥戴,这份荣誉感是那个所谓梦想自由就能抹除的?
如果这也算,那我无话可说,但恕我自言,要是没有这份强迫,这对姐妹只会成为她们母亲的翻版。那是什么样的女性呢?当父亲要给女儿炒鸡肉补充营养时,不准他进厨房,还怎么说的?甚至不准父亲在外面炒鸡肉用的那口锅进她的厨房,呵呵~

“作为一个重要的“精神阉割”隐喻,电影里拉米尔汗的女儿们是影片中唯一的短发女性,当大女儿青春萌动开始尝试逛街、化妆、留长发之后,她的运动事业就遭遇到了严重挫折,甚至丧失了妹妹的尊重。”这是你的原话,我姑且就认为这是你在电影中看到的东西。说实话,这我有点不敢苟同。我看到的是姐姐在进了国家体育馆之后,自我的放纵。

以前的她在父亲的督促下每天五点起来训练,所接触的训练是父亲在参加国际比赛之后总结的实战性技巧,进了国家体育馆之后呢,在新体育教练的要求下降低了训练难度,每天七点才开始训练,也格外注重技巧了,甚至在一起参加训练的朋友唆使下,渐渐地沉沦到逛街、化妆、留长发等等与摔跤训练不相干的事情上,分散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对了,在这期间,还和父亲发生了一次关于这样训练状态谁对谁错的冲突。决定胜负很简单,来一场摔跤就好了。最后,出乎意料,父亲居然败了,所以这说明了什么,父亲已经没有资格管她了。而妹妹既看到姐姐的自我松懈,也看到父亲其实是败在年老体弱上面(这有很多片外的故事,待会说),所以觉得此时的姐姐有些陌生,因此和姐姐在观念上有些矛盾,至于像你说的丧失了妹妹的尊重么?

如果说姐姐不喜欢摔跤,不看重比赛胜负,那我自没啥说的。但事实上姐姐在国际比赛场上落败,很失落。这说明姐姐很有胜负荣辱感,很喜欢摔跤的胜利带给自己的荣誉。但上天是公平的的,有什么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精神自我松懈,训练的自我放纵,参加国际比赛,在强敌面前,也败得理所当然。

在妹妹的鼓励下,姐姐才哭着给爸爸打了电话,反思了自己,更承认了错误。最后结局也可以预见了,爸爸并没有怪姐姐,而是让姐妹重新恢复到以前的训练难度。最终在爸爸的鼓励和指导下,姐姐如愿以偿,取得了世界冠军,拿到了金牌。

这才是片中应有的逻辑,至于什么青春萌动尝试逛街、化妆之后,运动事业就遭遇到了严重挫折是什么玩意儿。既然你想拿世界冠军,那就请加倍付出和努力,否则还玩什么。这么简单的逻辑关系都没有搞清楚就出来误导大家~~哦,你可能还沉侵在兴奋当中,看见能支持自己观点的东西自然会断章截取下来,然后七拼八凑就行了。

文中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我就不一一辩驳了,连片中别国运动员颜值如何都可以延伸出一大篇来,我也只能五体投地!

说实话,这篇影评很有误导性,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都是经过断截过的,都是为了拼凑出支持作者那几个论点的论据而已,相比影片中想要表达的东西,十不合一。

最后,我想说,《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在各大评分网站的评分都非常高,本身就证明了这部电影的优秀。记住一句,能经得住大众考验的,十有八九必属精品。希望大家一定去看看这部电影,好与坏,都得亲自去体验体验不是~~相信我,不会失望的。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Vamei(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305091/


电影里,大女儿Geeta经过父亲的训练,第一次上赛场。四个男孩子一字排开,有的瘦弱,有的精壮,任由Geeta挑选。当然,所有观众都相信,即使最弱的男孩子,也能赢Geeta这个女孩儿。但Geeta选择了最强的对手。

就像全剧所有的摔跤场景一样,随后的搏斗真实而精彩。对手一开始不屑,吃了亏,很快学会小心应对。Geeta则全神贯注,想要抓住每一个机会。观众也从看戏的轻松心态,变得紧张而投入。Geeta最终输给了对手,却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尊重。但她自己还是很失望。父亲却说,她已经战胜了恐惧。

Geeta曾被动地生活在父亲的魔鬼训练之下。即使与父亲达成理念上的一致,我们也无从窥探Geeta真实的性格。但赛场上的这个简单选择,让Geeta的性格昭然若揭。就像父亲后来总结的,Geeta是一只充满攻击性的猛虎。这个霸气的选择为Geeta后来的命运做了最好的铺垫。即使对手更加魁梧,即使Geeta陷入迷茫,我们也知道,这个女孩子的心中睡着一只霸气的猛虎。

选择是一道试题。

我们试想另一个女孩。她生活在发达的欧美,从小热爱摔跤。在开明父母的支持下,她遇到了最优秀的教练,并顺利地获得了奥运会冠军。在这样的人生中,梦想如指路灯,再不必选择的困扰。只是这样的电影拍出来,顶多是一部青春励志童话:甜美却难以震撼人心。这并不是说,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人。只是,人性往往在困难的选择面前才能彻底体现。电影观众愿意在银幕前坐两三个小时,期待看到的正是选择面前的真实人性。

因为时时常存的选择,人物的性格变得立体。父亲固执而自负,但他在给女儿按摩脚踝时,也质疑自己的严酷。即使霸道地替女儿选择了道路,他还是加上了一年的期限,不掩心中的担忧。当专业教练当面羞辱时,一向不服输的父亲居然就忍气吞声。而当女儿在电话另一头啜泣时,父亲再没有迟疑,第二天就来到女儿所在的城市,默默给女儿做陪练。整个电影中,饰演父亲的阿米尔·汗不苟言笑,像很多父亲一样端着一副严肃的表情。但他的这些选择,以及选择的迟疑或坚决,都让我感受到这位父亲的丰富内涵。

Geeta的成功也伴随着一连串选择。成为国家冠军之后,她选择了看起来更专业的教练,放弃了父亲教导的技术。更重要的,她也放弃了对摔跤的专注。随后的国际比赛中,Geeta成绩不佳。与此同时,导演故意加重二女儿Babita的戏份,看起来也想要放弃Geeta,把Babita变为夺冠的英雄。在困境中,Geeta选择了放下过强的自尊心,重新按照父亲的方法训练。在最后父亲缺席的时刻,她选择了独自成长,用一个漂亮的彩虹摔赢得金牌,完成了一位独立女性的蜕变。

一些电影评论认为,父亲逼着女儿训练违背了“女权”。然而,女权从来不止是一句可以轻易喊出口的口号,它还是无数人奋斗获得的成果。欧美的女权运动始于十九世纪末,纺织工业大量聘用低薪的女性劳工。在辛苦、肮脏、危险的纺织车间里,劳动女性要做出选择:满足于劳动所得,还是为更多的女性争取权利。正如《妇女参政论者》所反映的,女权运动者付出的极大的代价,才争取到来之不易的女性选举权。同样,二战后的美国,男性从战场返回,军工厂中的女性也面临着回归家庭还是坚持工作的两难选择。在数年的迟疑之后,美国女性也选择了为女权去抗争去奋斗。女权意味着接受“选择”这个试题,而不是轻松的生活。

同样,在印度以及不少发展中国家,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是事实。即使最杰出的人去呐喊,也难以改变传统的强大惯性。在困难的选择面前,没有两全其美。父亲一开始强迫女儿是真。但正如父亲骄傲宣称的,“让女儿能强到主动选择自己的丈夫”。这正是电影可贵的地方。它一点不掩饰现实的残酷,无论是早婚、父权、官僚,甚至于摔跤运动本身的激烈与危险。但针对所有的社会问题,这部电影也抱着一颗勇于选择的心。父女选择了,行动了,然后从卑微的起点,直到自己的目标。

银幕前的我们,是否也可以有所选择?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