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游晓颖
主演: 张子枫 / 肖央 / 朱媛媛 / 段博文 / 梁靖康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四川话
上映日期: 2021-04-02(中国大陆)
片长: 127分钟
又名: 踢皮球 / Sister
IMDb: tt12788426
在讨论安然应不应该抚养弟弟之前,我们要先把这个问题的源头搞清楚。
这个问题的源头是谁呢,就是安然的父亲。
为什么刚开始安然对抚养弟弟是有所抵触的?
其原因在于安然父亲想要的是儿子,但却生了个女儿。
他为了能够生二胎,逼迫安然假装残疾,逼迫安然一瘸一拐地走路。
有一天安然穿裙子,被街道办的看到了,父亲还把她打了一顿。
安然填志愿填的是临床医学,父亲还私自给她改为了医学护理,因为他觉得女儿就该早点工作养家。
一般人都是由父母供到大学毕业,而安然是一边上大学,一边打工给自己赚学费和生活费。
不能说父亲把她养大了,只能说父亲没有把她饿死。
她没有从父亲身上得到过一丝关爱,所以她对弟弟也没有爱。
如果安然父亲不重男轻女,他有安然一个女儿就足够了,哪还有闲心去生二胎?
他不会不允许安然穿裙子,更不会叫安然假装残疾,相反,他会送安然去学跳舞,说不定安然长大后就会像可可那样成为一名舞蹈老师,去教别人跳舞。
如果她不喜欢跳舞,她想做医生,父亲也会尊重她的意愿,让她读研、读博,让她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如果父亲不重男轻女,安然压根不会去做护士,也就压根不会受富二代同事的气。
她自己就是医生,不会有人来嘲讽她,也就根本不存在是选择隐忍还是反击的问题。
如果父亲不重男轻女,就根本不会有弟弟,也就不会有他和妻子出车祸后,弟弟由谁来养的问题。
就算他生了安然后还想再生个儿子给安然作伴,他也会马上就生,而不是等安然都要成年了才生。
年龄差不多大才叫作伴嘛,差十多岁哪能叫作伴?
如果他生了安然后第二年或者第三年就生弟弟,同样不会有他和妻子去世后弟弟由谁来养的问题。
因为弟弟只比安然小一两岁、两三岁,如今安然已经大学毕业了,弟弟也该上大学了。
既然安然都可以自己供自己上大学,弟弟有什么不可以呢?
但事实是父亲生弟弟并不是为了给安然作伴,他之所以等到安然快成年了才生弟弟,是因为之前没有开放二胎。
如果父亲不重男轻女,他根本不会让安然寄宿在姑父家里,也就根本不会发生安然被表哥当成沙包打、被姑父偷看洗澡的事。
很多人只看到了安然该不该养弟弟的问题,有的人说安然该养弟弟,有的人说不该,还有很多人为了这件事吵起来……
但这件事的本质是他们的父亲重男轻女,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这些问题。
安然没有错,弟弟也没有错,这一切都是他们的父亲的错。
为什么安然过得那么惨,全都是父亲一手造成的。
为什么她被表哥打、被姑父偷看洗澡,因为父亲让她寄宿在姑父家。
为什么她要受富二代同事的气,因为父亲偷偷改了他的志愿。
为什么她要面临考研和养弟弟的艰难抉择,因为父亲一直都想要个儿子,生了女儿后还是想要个儿子。
如果父亲不重男轻女,这些问题全都不会有了。
如果安然选择养弟弟,她就没法考研了,也没法换工作了,她只能继续做一辈子的护士,被医生冷嘲热讽的事还会继续上演,她要么只能忍着,要么怼回去,但结果就是会被穿小鞋,然后过得更惨。
如果她选择养弟弟,她就过不了她想要的生活了。
如果她选择考研,把弟弟送养,她一辈子都会被骂冷漠无情。
表面上这是一部家庭片,实际上是一部恐怖片。
父亲生前就没有给安然一丝关爱,死后都还不安宁,还要丢下个烂摊子给安然,还要给安然留下一道天大的难题,无论是选择考研还是养弟弟都没有好下场,真是名副其实的“做鬼都不会放过你”。
安然上辈子肯定是刨了他家祖坟,所以他这辈子要这样报复她。
父亲生前不好好对待安然,死后也不放过安然,这已经很恐怖了,更恐怖的,这个故事还无限循环,永无止境。
安然的奶奶也是重男轻女,她觉得姑妈是欠安然父亲的,什么都该让着他。
姑妈考上了大学,而安然父亲只考上中专,最后姑妈还只能把上学的机会让给安然父亲。
姑妈参加工作,每个月的工资就只有45块,还要分15块给安然父亲做生活费。
姑妈晚上热得睡不着,醒来却发现奶奶在给安然父亲吃西瓜,还叫他快点吃,别被你姐发现了。
姑妈这一辈是重男轻女,奶奶那一辈肯定更重男轻女。
奶奶自己都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她长大后却认同了重男轻女的价值观。
她都没有说我小时候就不受重视,所以我要让我的女儿感受到母爱,恰恰相反,她也像她的父母那样溺爱儿子,轻视女儿,甚至让女儿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早日打工赚钱来养弟弟。
她小时候最讨厌重男轻女,她长大后却成为她曾经最讨厌的人。
奶奶那一辈是如此,姑妈、安然父亲那一辈也是如此,安然、弟弟这一辈还是如此。
安然父母去世了,所有人都觉得安然应该养弟弟。
安然父亲叫安然假装残疾、偷偷改安然志愿、安然自己供自己上大学……这些事情他们全然抛之脑后,反正就是觉得安然该养弟弟。
这还没完,下一代还是这样的。
安然在医院遇到一个男的,他妻子都要死了,他不终止妊娠,反而还要妻子继续把孩子生下来。
死可以,但要把儿子生出来才准死。
不仅是他要妻子生,他妻子自己也说她要生,感觉就好像是只要她能生个儿子,就算是死也没有遗憾了。
她和安然的奶奶是一样的,她小时候也是被压迫的对象,长大后就麻木了,就习以为常了,开始认同重男轻女的价值观,所以她才会连命都不要了,就算是死也一定要给丈夫和婆婆生个儿子。
自古婆媳不两立,此时她和婆婆的立场却出奇地统一,安然好言相劝,她婆婆还说:这是我们家的事,不要你管。
她本来就已经病危了,她还不终止妊娠,还要把孩子生下来,她这么做很可能会死。
假如她这次生的是儿子,那么安然、弟弟的故事将会再次上演。
她死了,她丈夫一个人养三个孩子肯定养不过来,他肯定会把好的都给儿子,次的都给女儿。
他一个人供三个孩子读书肯定供不起,他肯定会让两个女儿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不上学了,打工赚钱供弟弟读书。
“你们两个早晚都是要嫁出去的,你们读那么多书干什么?还不如让弟弟读。”
两个女儿挣钱买的第一套房也要先给弟弟买,等弟弟有了房以后,她们才能有自己的房子。
“你们结婚了,你们的丈夫会给你们买房的,你们买房干嘛,还不如给弟弟买。”
两个女儿结婚了,收的彩礼也要给弟弟。
“彩礼不给弟弟,弟弟哪来的钱结婚?弟弟结不了婚,这个家就断子绝孙了,难道你们就眼睁睁看着这个家断子绝孙?那我真是白把你们两个养这么大了。”
那么多人觉得儿子比女儿好,生不出儿子就继续生,直到生出儿子为止。
然而他们的儿子那么好,到头来还是得靠姐姐养,还是得靠姐姐挣的钱来买房,还是得靠姐姐的彩礼来结婚……讽不讽刺?
安然可以把弟弟送养给土豪夫妇,但安然、弟弟的问题解决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姐弟的问题就解决了吗?
就算安然把弟弟送养给土豪夫妇,还是有人重男轻女,还是有人把妻子当成生育机器,还是有人不在乎妻子的性命,就算妻子要死了也必须先把儿子生出来才能死……
虽然安然和弟弟的问题解决了,但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安然和弟弟,而且他们的子孙后代还会成为安然二代和弟弟二代、安然三代和弟弟三代……无穷无尽、无限循环。
从奶奶到姑妈和父亲,到安然和弟弟,再到安然二代和弟弟二代、安然三代和弟弟三代……这个故事已经上演了五千年了,但它还没有结束,还会继续上演五千年、五万年,直到人类灭绝的那一天才会结束。
这不是家庭片,而是恐怖片,它讲述的一个过去五千年一直在发生,未来五千年也无法破解的灵异事件。
你说它不是灵异事件呢,它又的确很魔幻。
但你说它是灵异事件呢,它又的确是每天就在我们身边上演的真实故事。
我看到有人说考研和养弟弟并不冲突,说安然完全可以一边考研一边养弟弟。
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是少数,而是大有人在。
你想象一下,如果这两件事之间没有冲突,那么电影一开始就是这样的:
长辈们对安然说:你父母去世了,你的弟弟就由你来养吧。
安然说:好的,我可以同时把养弟弟和考研这两件事都做好。
全剧终。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考研和养弟弟之间的冲突,两者之间的冲突是这部电影的大前提。
如果这两件事之间没有冲突,这部电影的大前提都不成立了,什么安然不想养弟弟、长辈一定要安然养弟弟、安然去找领养家庭……这些事情通通都不会发生。
所以养弟弟和考研这两件事肯定是有冲突的。
养弟弟和考研这两件事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很有难度的,把其中一件事做好都有难度,想同时做好两件事就更困难了,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先说考研吧。
我国研究生的报录比是3:1左右,也就是说3个人考试,只有1个人能被录取。
难道没有被录取的那2个人就不努力了吗?
他们也很努力,但也许他们不如被录取的那个人更努力。
所以你努力是不够的,你努力的结果可能就是你会成为落选的两个人之一。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有可能成为被录取的那一个。
除了努力的程度之外,天赋、运气等等因素也很重要。
很多人什么都不干,每天就为考研做准备,每天就做这一件事,最后还落选了,你竟然觉得你可以一边考研一边养弟弟,而且还能同时把两件事都做好?
考研很难,那养弟弟就轻松了吗?
养弟弟也不轻松,养弟弟的难度完全不亚于考研。
弟弟马上就要上小学了,现在的小学生和以前的小学生不一样了,现在的小学生比以前的小学生辛苦多了。
现在的小学家长也不一样了,比以前的小学家长辛苦多了。
以前的小学生都是老师批改作业,现在是家长自己批改,而且这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成了天经地义的事,几乎所有小学都是这样。
(首发于《Vista看天下》)
近来国产电影出现了不少与女性议题相关的作品。春节档大热的《你好,李焕英》讲“母亲”,到了《我的姐姐》,戏名更是直接揭晓了主要角色的身份。不但两部戏中的女性都涉及了家庭内的两种“角色”,而且巧合的是,两部戏的编导也皆为女性。
相比《你好,李焕英》喜剧的类型包装,及主打母女情的戏剧定位,《我的姐姐》则很不一样。无论从电影故事本身,还是从戏中所折射的社会性议题来看,它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女性主义”定位。
戏中由张子枫饰演的姐姐安然,在电影一开场就遭遇了父母丧生的变故,遗留下一个自己并不熟稔的弟弟。大家庭中的亲戚要求姐姐抚养弟弟,但姐姐却希望能一个人去北京读书,整部戏的戏剧性便是从这“左右为难”的选择、及姐姐和弟弟的关系变化当中延伸开来。
电影中为“安然”这个角色设置了相当多当代社会典型的女性困境:伦理上,父母和大家庭抱有着根深蒂固“重男轻女”的观念,上一辈的姑妈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长大,她牺牲了自己的人生去成就自己的弟弟,而这一代的“安然”则同样遭受着这种“男尊女卑”观念的压迫,无法自如地选择自己的命运;情感上,积弱的男友也没有能力为“安然”争取自主的空间,他总是轻易地向长辈和社会现实低头;职场上,“安然”则要面对有权阶级的压力,不能单纯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应有的公允对待。
乍看下来整部戏其实有着非常浓厚的社会写实意味,而“安然”这个角色的内里确实也隐藏着某种女性的反抗性与自主性。只不过,这一切似乎都只是这部电影在女性议题上面的包装,整部戏的价值核心其实仍旧是相当之保守和陈旧的;或者应该这么说,从确定了整部电影的主线关系是一对“姐弟”开始,整部戏就注定了内核一定是“保守”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戏剧发展的需要注定了这份“保守”。这对姐弟关系在原本的戏剧设置中是不熟悉的、冲突的。弟弟一开始总是处处与姐姐作对,而戏剧在慢慢的积累和发展后势必要带来变化,二人的相互理解和彼此之间产生的依赖、关怀是必然的。所以在故事的最后,姐姐选择没有签领养协议而是带走了弟弟,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正常稳妥的戏剧发展逻辑,也本该是一个十分温情的结局。
而吊诡之处却恰恰出现在了这个结局上。皆因电影在之前陈设了相当多的女性困境,而这些困境多数是归咎于人伦环境的压力;但这个结尾的处理,却令姐姐陷入了新一轮人伦情感的束缚之中,再一次用亲情绑架了姐姐的个人选择,这似乎也预示了她最终走向的,将是和她姑妈完全相同的命运。
这部戏的编导曾经阐述这个结局其实是具开放性的,安然仍是有强烈的自主性格,她绝不会重蹈上一代女性的厄运。但问题是,安然这个角色如此年轻(大学刚毕业),要完全独立生活已不容易,何况是要再养育一个弟弟;而安然希望去北京上学,在地理位置上天然也已经设置了另一道障碍;而安然的整个家族中,在剧情中也已经交代了在现实层面,确实无其他人可以真正照顾好弟弟。电影并没有交代安然在带走弟弟之后可能面对的更大困境,而编导完全不理角色的现实处境,轻而易举地形容她会“走上不一样的路”,这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相当不负责任的说法;而这个所谓的开放式结局,只是给人物制造了更大的困境,也并没有留下任何可以供她喘息的出口。
另一方面,这部电影中对于人伦情感的善意描述,也注定了这部电影内核“保守”的必然性。电影一开端,似乎安然身边的许多人都不是正面角色:遵从传统伦理约束,懦弱的姑妈;成天游手好闲的舅舅;撞死安然父母,有酗酒嫌疑的钟勇;在医院中仗着家庭背景颐指气使的女医生;还有一开场已经死去,十分“重男轻女”的安然父母。但在戏剧的发展中,这些人物都会慢慢显现出善良、温情的一面,颠覆观众对他们的既定印象。这些设计在塑造人物上当然是有效的,能令到人物立体,我当然更不会怀疑这份善意的真心。
只不过,这种写法令这部戏又一次产生了吊诡的分裂。因为戏剧中所阐释的那份女性困境恰好就是被各类人伦情感所绑架;但在电影中,曾经令女性陷入困境中的每种情感却几乎都是善意的——没有一个人是坏人。就算是出现在医院之中,最坏的那个要逼迫老婆生男孩的男人,谁又能知道他在家中是否也是一个慈父或孝子呢?所以电影中的设计几乎让我们原谅了所有人,但原谅之后呢?既然没有人有错,亲情又是温暖的,那女性们能怎么办呢?她们能选择的似乎只能是再一次为了各类情感,而陷入自我牺牲的桎梏之中。就像安然在听完姑妈的陈述之后,下一场戏就是去寺庙给全家人点了许愿灯,戏剧中透露出的那种用人伦情感覆盖掉自我的意识形态其实是非常清楚无疑的。
是故这部电影又呈现出了国产电影中常见的单纯“煽情卖惨”的局面。之所以说它是“卖惨”,是因为这些惨是没有控诉对象的:身边的人没有错,问题的制造者(父母)一早已经死亡,大环境更没有错(不能拍或不能说),每个人物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惨,也不知该向谁申诉,一切就像是一场不可控的“天灾”,最后只能自影自怜大哭一场了事。而戏中每逢女性角色遭遇困境,便配以大段大段的煽情音乐制造悲情,那份催泪的商业目的也已异常明确。而我怀疑的只是,戏中这样单纯展现女性困境除了一顿猛烈煽情让观众哭一把之外,真的有什么意义吗?如果困境只是单纯被展示就已经足够的话,那我们经常在社会新闻中看到的那些女性遭遇,哪个不比戏中这些煽情情节来得更深刻、更值得反思呢?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本就是一部商业电影,煽情并非什么原罪。说到底,电影之所以呈现出如此分裂、自相矛盾的迹象,一切源头还是剧作的问题。
剧作在阐述女性议题之余,又想主打“姐弟情”的人伦温情,想面面俱到两边讨好的结果,就是在戏剧上顾此失彼和产生了议题上的自我矛盾。如果弟弟单纯做副线,主线集中讲姐姐和姑妈的关系,戏剧上的变化替换成两代女性从矛盾到最终完成和解,想必在温情之余也会更加扣紧“女性”这个母题,不会陷入如今这般难以自圆其说的境地之中;又或者专注做“姐弟”关系,刻画好家庭关系之中的普世情感,不必非添加如此多女性议题,电影也会变得完整和纯粹许多。
而现在的剧作为了同时兼备人伦温情与女性主义,却令两个方向都失去了力量。女性主义变成了纯粹的话题式展示自不必说,另一边厢的“姐弟情”也处理得相当仓促。诸多观众反映弟弟的变化速度和成熟度太不合理,恰恰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戏剧篇幅去铺陈二人的关系转变。弟弟不是不可以成熟,只是戏剧上用了太多篇幅去刻画另一个主题,没有好好在二人关系上细心做铺垫,也没有好好刻画弟弟的性格轨迹,于是弟弟突然变得对姐姐充满情感,甚至于非常主动地打电话给领养人求领养,在戏剧上其实都欠缺了一些说服力。
剧作的这些问题当然也反映了电影本身贪婪的诉求。这部电影显然希望在商业元素上能够大小通吃:既想吃女性议题的红利,又想用人伦煽情来打动更多观众。但归根到底的问题是,究竟女性的困境、女性的自主是不是编导最想说的话?是不是她们最想表达,希望让观者关切到的地方?而现在电影出现了这些自我矛盾的问题,但票房成功,是不是编导就非常轻易地乐见其成?
这其实无关这部戏究竟是女性编导还是男性编导。无论编导是女性还是男性,如果他/她们的电影最后变得只剩下商业性的话,那对中国电影而言一定不会是一件好事。
以前我是不相信的,现在通过这部电影,我是真的相信有些女性的思想已经被洗脑的进入的一个怪圈
首先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我认为就是一个普通的剧情故事片,其实也没什么讨论的,但是导演很高明,为了标榜自己说的女性电影,刻意设计了很多男女对立的社会问题,其实这电影不应该叫我的姐姐,应该叫重男轻女家庭里的姐姐,难道换成一个恩爱的家庭出了事,姐姐去照顾弟弟,这就不是新时代的女性了。就是扶弟魔了这电影最大的前提条件就是父母重男轻女,家庭不和协,所以我觉得女主角最后的选择,我都尊重她,就算最后他和他弟弟断绝关系都没什么,因为这样的家庭可能遭受的苦难我们旁人无法想象。但是你不能打死所有的家庭啊,别人恩爱幸福的家庭呢。但是如过导演拍一个恩爱正常的家庭,这就不会是讨论男女的问题了,也不会带出这么多话题,最后只会是人对与自己人生追求和对与家庭责任义务这几方面探讨,因为一旦是一个美好的家庭,主角是男孩或者女孩都是可以的,这就不会有现在太多话题了。
然后对于有些评论让我确实感觉到了恶心,感觉每个家里面有两个孩子的父母都是垃圾,特别是年龄差别大的。看了个电影以为所有父母都这样,您是没见到恩爱的家庭吗,我家就好啊,我有个小我十几岁的妹妹,我觉得我妹不是我负担啊,我真的无语了,能不能不要把别人父母都想的这么恶心啊。我也看不惯重男轻女这种思想啊,别人正常的家庭也要一棒子打死吗,这就是你们独立女性的想法,只要家里有两个孩子以上的父母就都是垃圾父母。只要第一胎是女孩,生了第二胎的父母就都重男轻女,就是垃圾。这就是新时代的独立女性。
然后还有些说生二胎要争取头胎的书面协议的,我也是觉得搞笑,头胎还有权利决定父母生不生二胎,怎么就生了二胎就是给你生了一个拖油瓶,如果一个开明的父母,也没有重大意外事故,肯定是不会要头胎抚养的啊,肯定是父母自己养的啊,就算意外死了,法律也可以说你不用养啊,但是请你把父母的财产分一半给你弟弟,而不是把他故意送给一个乡下的穷人家养,现在微博的女权真的是打拳打傻了,一个开明有爱的父母生了你,抚养你,一辈子给你爱,有要求你什么吗,现在的女性真的是打拳把自己打成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了,就尼玛离谱。
最后可能有人会说我这种是既得利益的人,当然这么说。首先我说过这种是要分情况看的,一个是恩爱的家庭,一个是重男轻女的家庭,我觉得这是一个大前提条件,才能去接下来分析具体的事情。如果你还要杠,感觉这世界上只要头胎是女孩还继续要孩子的家庭就都是重男轻女的家庭就都是垃圾父母,那你就杠到底吧。
最后看到一个评论很搞笑,不要和微博的一群精神病女性谈论亲情。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