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塔拉·埃尔南德斯 / 史蒂夫·霍兰德 / 查克·罗瑞 / 埃里克·卡普兰 / 史蒂文·莫拉 / Jeremy Howe / Connor Kilpatrick
主演: 伊恩·阿米蒂奇 / 佐伊·派瑞 / 兰斯·巴伯 / 蒙塔纳·乔丹 / 拉根·雷沃德 / 更多...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首播: 2020-11-05(美国)
季数:
集数: 18
单集片长: 18分钟
小谢耳朵终于要上大学啦!
《小谢尔顿》第四季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惊喜。
虽然由于疫情影响龟速更新,但9.4的评分证明其依旧保持不俗品质。
1
如果要给第四季第一集一个关键词,那么无疑是——“改变”。
第三季末,谢尔顿在一片渴望自由的肉肠引导下,发现了一封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给他父母发来的招录信。
他们希望谢尔顿能去那里上学。
但这封信却被妈妈玛丽瞒着全家藏了起来。
与此同时被藏起来的还有其他几所学校发来的招录信。
因为妈妈觉得谢尔顿年纪太小,还不足以独自应对大学生活。
但爸爸却觉得妈妈不该如此“独裁”,以谢尔顿的天赋,上大学必然会大放异彩,他理应拥有这样的机会。
于是,谢尔顿和爸爸一起做了一个说服妈妈的视频,详细陈述了谢尔顿为什么应该去上大学。
然而以谢尔顿现在的年纪来说,独自生活确实是不大可能。
最终在双方妥协下,他们决定让谢尔顿在本地上学,也就是去外婆前男友斯特吉斯博士执教的东德州理工大学。
想来被谢尔顿“教”到抑郁的那几位高中任教老师估计会开心到飞起。
于是新一季里,11岁的谢尔顿即将从高中毕业。
由于提前毕业和成绩优异,小谢尔顿将作为代表进行毕业致辞。
本地电视台还想采访谢尔顿作为毕业生代表的新闻。
安全护目镜丢失了怎么办?
如何在短暂的课余时间找厕所?
怎么才能不错过每周播出的质子教授?
……
一点点积累的小事最终还是打败了小谢尔顿。
生活中出现改变是必然的,却也令人害怕。
于是在接受采访时,不出所料,谢尔顿突然情绪崩溃了。
“尽管我很聪明,但我还是一个宝宝啊!”
他对自己的选择迟疑、犹豫了。
他甚至有了想要放弃上大学,继续读一年高中的想法。
好在姐姐米茜帮助了他。
即将小学毕业的米茜很明白小谢尔顿的感受,告诉他其实她自己也很害怕改变。
因为“你害怕一切都会改变,一切会变得艰难,而你会想念原来的样子。”
但是“尽管害怕,也要一往无前”。
米茜果然情商爆表啊!
虽然平时相爱相杀,但到了关键时刻最靠谱!
得到安慰的谢尔顿最终下定决心。
还在毕业致辞上感谢了姐姐米茜。
“改变是可怕的,但我知道我们会没事的,因为正如你所说,感到恐惧是正常的,我们还是要坚持走下去。”
这段毕业致辞,不禁让人想起《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在诺贝尔奖上同样感人的演讲。
梦幻联动。
2
《小谢尔顿》的神仙选角也可以看出制作者的用心。
又萌又奶的小谢尔顿有着不输于大谢耳朵的学霸气质……以及一脉相承的欠揍。
小耳朵的扮演者伊恩·阿米蒂奇灵气斐然,小小年纪就参演过《大小谎言》等优秀影视作品。
而为了最大程度尊重原作,剧组甚至还找了同款“老妈”。
小谢尔顿的妈妈扮演者佐伊·派瑞,正是《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老年妈妈的饰演者劳里·梅特卡夫的亲女儿。
而那些不曾出现在《生活大爆炸》中的角色,更给《小谢尔顿》带来了全新活力。
不得不提的,还有早在第二季就时不时出现,难得高智商且碾压谢尔顿的漂亮妹妹——佩吉。
演员麦肯娜·格瑞丝曾和美队一起出演电影《天才少女》。
精致的面孔简直是人间芭比,实在太养眼了。
希望妹妹能够保持颜值并继续提高演技。
在《小谢尔顿》里,初见佩吉只觉得她是个升级版的谢尔顿。
不仅聪明而且还能正常跟同龄人交往。
但佩吉并不快乐。她知道父母因为自己而争吵。
她开始试图用叛逆来引起父母注意,偷东西、染头发、抽烟……
让人心疼又无奈。
还有饱受谢尔顿摧残的牧师杰夫,在这一季里也开始逐渐放飞自我。
前几季新认识了一位警察女友,这一季他就要当爸爸了。
但在想到谢尔顿一家后他就开始慌张。
未来有种种不确定,他真能做一个好丈夫、好爸爸吗?
外婆的新男友戴尔。
尽管很多人不喜欢他觉得他粗鲁没文化,但这一季他已经决定改变了好嘛!
虽然外婆也不怎么喜欢他改变……
还有隔壁邻居,胖乎乎的爱养鸡的比利。
简直是个大写的憨憨……
可以说《小谢尔顿》的每个角色都被塑造得鲜明又活泼,让人印象深刻。
3
作为《生活大爆炸》的衍生剧,《小谢尔顿》的难能可贵,是创作者并非仅仅想依附原剧“蹭热度”。
它是一部对《生活大爆炸》留白部分进行拓展延伸的剧。
选择了原剧人气最高的高智商毒舌理工男谢尔顿进行挖掘。
所以就算你完全没有看过《生活大爆炸》也没有关系,《小谢尔顿》依旧可以被当作是一部独立的优秀家庭剧来观看。
这是生长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家。
他们家庭条件普通甚至是拮据。
爸爸是高中橄榄球教练,妈妈是虔诚的基督徒,目前在教堂做助理。
他们共同孕育了三个孩子。
老大乔治是个不爱学习的经商小天才,最近还谈了个女朋友。
不过似乎遇到了一些小麻烦。
还有一对双胞胎,姐姐米茜是典型的美国小女孩但情商颇高。
值得一提的是米茜的棒球打得也很棒,凭借努力成为了当时难得一见的女棒球手。
弟弟谢尔顿小小年纪就展露出了惊人的智商以及不那么高的情商。
不寻常的他如何才能健康成长,无疑成为这个家庭最大的难题。
哦对了,他们还有一位“教授杀手”,魅力超高的外婆。
虽然年纪不小,但她活得依旧自我独特,从不按常理出牌。
看似平凡实则奇葩的一家注定会产生不少有趣的故事。
鸡汤满满又笑料百出。
通过采用“剧情+旁白解说”的叙述模式,《小谢尔顿》让观众十分直观地了解一个天才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而对《生活大爆炸》剧粉来说,《小谢尔顿》则更是一个惊喜。
第四季第一集末尾的一个小彩蛋直接让人梦回《生活大爆炸》。
《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的女友艾米首次出现,为《小谢尔顿》做旁白。
而谢尔顿的旁白则cue到了自己儿子的名字是莱纳德库珀。
实在太戳泪点了!
虽然外国人常有拿对自己重要的人为后代取名的“传统”。
但我把你当兄弟你却想做我爸爸!
想想此时莱纳德和佩妮脸上会有的表情又让人忍俊不禁。
仿佛那群人从未离开过,他们只是在以另一种方式续写这段故事。
一切从大爆炸开始,然后我们又重逢于此
我好想给它加一个标签“新 成长的烦恼”。第一季的时候你以为它仅仅是个衍生剧,蹭蹭大爆炸热度罢了。到后来发现欲罢不能,因为它有它自己的宇宙。 我说它是当代“成长的烦恼”,因为里面的每个人物都那么鲜活而立体。操心的妈妈撑起了谢尔顿的世界;meemaw(姥姥)是三兄妹骨子里自由精神的来源,看过这剧的应该没有不喜欢这个美丽迷人的小老太太;哥哥妹妹都聪慧而独立,尽管他们的聪慧跟谢尔顿的高智商不是一回事,应该是继承了meemaw的基因,和meemaw一样,都是人群中非常受欢迎的人;谢尔顿就恰恰相反,在为人处世上比同龄孩子还要晚熟些,因此也得到了妈妈更多一份关心。
看这部剧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抱怨谢尔顿父母偏心严重,惯坏了谢尔顿,妈妈控制欲强不可理喻之类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谢尔顿是典型的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虽然智商极高,但是行为模式刻板,极度害怕改变。无法理解他人感情社交障碍。这种儿童天生是需要家人更多关爱的。谢尔顿的很多坏习惯不是被惯出来而是他只能以这种方式生存。父母能做到的也只不过是在这之中好好引导。谢尔顿其实被教育的很好,他有很努力的在理解他人并且一旦认识到错误也会认真道歉。这部剧里小谢尔顿的暖心时刻并不少。
这种情况也导致米希和小乔治两个健康儿童得到的关注会相对减少,因为父母的精力只有这点无法同时高度关注三个孩子。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玛丽和乔治还是很努力的在教育和照顾三个孩子,这也导致他们精疲力尽产生很多矛盾。
很多人在骂玛丽偏心,控制欲强,强迫谢尔顿社交等。其实玛丽作为一个白天上班晚上带三个孩子的妈妈真的十分不容易。剧里可以看到乔治平时其实不太带三个孩子,有时候还会搞砸。玛丽才是真正照顾的那位,也许有时候她像最后一集一样因为自己心情抑郁而没有很好的处理孩子间的矛盾。但其实这并不是苛责她的理由。我记得之前有一集米希问爸妈如果离婚会跟谁,孩子都想要跟着玛丽。另外,如果不是玛丽这样强迫谢尔顿去社交的话,我觉得他最后不会像生活大爆炸中那样交到那么多朋友,还有得到了爱人。
Young Shelden 第四季的最后一集故事逻辑太好了。它完全不是儿童剧,而是像摩登家庭一样,每一个成年人看都会对剧中的矛盾共情,又被结局所感动所启发。
Shelden的妈妈玛丽是牧师的助理。因为牧师老婆刚生了小孩要休产假,教堂的工作人员就只剩玛丽和一位年迈的婆婆。玛丽自然地挑起主理人的责任,给婆婆分配工作。婆婆很不耐烦地说,“别指挥我了,你不是这里的老大。” 玛丽辩解道,“我只是希望帮牧师都打理好”,婆婆回应道,“Or you just like thinking you are better than everybody.(或者你只是觉得你比所有人都厉害)”。
然后玛丽下班回到家,看到Shelden和他的妹妹在吵架,立刻开始埋怨丈夫为什么什么事都不管,自己工作累了一天还要回来处理孩子们的琐事。其实丈夫已经在处理了,只不过事情比较复杂,而玛丽只看到了妹妹撕了哥哥的海报。玛丽训斥了妹妹,然后成功地把矛盾激化,和丈夫吵架,妹妹也尝试离家出走。
这个例子实在太典型了。大多数没耐心听别人讲完感受,就急急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多是因为“you just like thinking you are better than everybody.” 想到高中时朋友问我课业的问题我很没有耐心,可能也是因为太自我中心,理解不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
不过引发我思考的不是因为高中的轶事,而是我的一个朋友。他不爱说话,没有很多感受,自嘲自己是“没有感情的木头人”。这让我有点苦恼,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交流。于是上周我们去瓦尔登湖,我便讲了一些我是如何从以前的“没有感觉”到现在的“有感觉”的,最后还要补一句“你该不会觉得我在mansplaining(爹味说教)吧?”。
现在想想,我上面说的这些,不就是潜意识里我觉得“有感觉的人和相对没有感觉的人相比,心理上是更健康的,更快乐的。” 即 “在性格这方面,我是比我朋友更好的。” 当我有了这种价值判断,哪怕是自以为的好意,其实也是对另一个人的不尊重和评判。
苟渝在谈到“为什么心理咨询的原则是「不求不助」”时是这样说的,
因为心理咨询师没有魔法,不可能一挥手就让痛苦消失。
而且任何一个心理问题都有现实因素和困境,这就意味着需要有相应的学习和训练来提升能力,减肥倒是可以抽脂肪,躺着就可以瘦,心理咨询又不能抽脑浆……不要看心理咨询,你就去看健身房吧,那些被传单硬拉来的客人,有多少能够坚持到第二年?
除了动力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心理工作者和热心人士容易忽略的——那就是专业关系。在不规范的关系状态,双方都是非常容易受伤的。
心理咨询是一个来访者与咨询师协同工作的事情,他们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商议解决方案,一起在执行方案后总结改进,在这个模式下双方是平等互信的。
但是如果只是凭着一腔热情去“拯救”别人,那事实上就在暗地里形成了一种不对等的关系模式:“我的人格比你完整,我的价值观比你先进,你应该听我的去做改变。”
你就想吧,要是你每次上街都跑来一个健身教练说:“你这么胖是有问题的,你看我的肌肉多棒,你应该像我这样训练你自己,而且你吃太多油腻的外卖,这太不健康了。”你想不想扇他两耳光:
“我特么胖是因为加班太多,你让我减肥,你倒是给我时间和精力啊!我难道还不知道这不健康?晚上加班到两点钟,不点外卖熬得过去吗?”
所谓的心理问题,其实是我们解决更可怕、更巨大的问题的一种手段,就像讨好型的人,他们的讨好本质上是应对“无归属感”的一种策略,因为“只要我能让别人高兴,我就不会被排斥”的规则也挺好用,而且取悦他人也确实能得到一些实惠,虽然这个过程损害自尊,而且比较压抑,但比起被排斥的恐惧都是可以忍受的,心理咨询师有什么资格去告诉别人应该采取哪种策略呢?
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就是“不求不助”的真正原因。
我们如何区分自己和别人的方式之一就是做比较,做比较,就有了主体和客体。 也正是因此“你只是觉得你比所有人都厉害”这个潜意识如此根深蒂固。就像淡豹谈到《美满》时说,“有些中年男性说话,总是以「我」为主语”。而真正好的关系,是尊重他的生活方式,尊重他的痛苦和限制,去看到和倾听他的感受。
意识到自己是有局限性的,或许是避免“mansplaining”的重要方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