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克制。克制住了战争题材的宏大叙事结构,克制住了多线群像的野心,克制住了煽情的冲动。转而将视线聚焦于一场狙击战,去繁从简,干净利落。没有刻意贬低和矮化对手,战争是没有选择,但尊敬可以是互相的。虽然有一些镜头自己不是很喜欢(比如采访结束突然转向张译那个镜头的速度过快、子弹特效过多且失真等等),但瑕不掩瑜。克制之间情绪感染力极强,靠一个眼神、对周遭的描述带出的情感,这样的视听逻辑非常喜欢。
《狙击手》是张艺谋指导的第25部长片,是我们这两年在电影院看到的第3部,前两部是2020年的《一秒钟》和2021年的《悬崖之上》。三部风格与故事都迥然不同,怪不得不断有影迷感慨其工作生活的自律和无限的精力。
这是张艺谋第一部“纯战争片”,也是首次参加春节档。其实对于张艺谋来说,这个时间点非常特殊,因为这部电影出现在影院大银幕的三天后,他将导演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成为“双奥”导演。
我想,张艺谋在试图通过《狙击手》探索中国主旋律的另一种表达,他将自己的战争情怀、人文关怀和主旋律战争电影的类型化进行交融。
大与小:主旋律电影可以聚焦小事件
学生时代的习作中我们常被要求以小见大,从小处挖掘并升华,但是在近些年的主旋律中,我们仿佛已经看不到这个了,我们能看到的是铺天盖地,是狂轰滥炸,是一个又一个特效堆起来的“大片”。这固然是有效的,吸引眼球的,但我们却迟迟没有看到另外一种选择,在这个方面,《狙击手》是有想法且有勇气的。
它将视角浓缩到最小,小到只有一个场景,两支小队,几把枪。为了一份事先不知道的情报,一个不能抛弃的战友,智斗厮杀,围困突围。
但这个小不意味着内核的弱,相反的是,这里的精神是伟大的,在这场普通的战斗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在冰天雪地中燃烧着的赤子之心。
一个在战斗中还会掉眼泪的爱哭鬼,一个并没有出现在报道中的神枪手,他通过血与火的成长,变得坚毅,这不就是在抗美援朝这场战争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吗?
“我的战友都牺牲在那个无名的山坡上,只留下了一个个普通的名字。”电影中的这句旁白的目的就是在提醒我们,这一个个普通的名字背后的血肉,背后的精神。我们追求的不是战争场面虚假的“大”,而是战争精神真实的“大”。
露与藏:空间的有效利用
“狙击手就是要藏起来,不藏起来你就是战场上的活靶子,毕竟人人都是神枪手。”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狙击手对战的最大特点。
会藏的神枪手才是真正的神枪手。
影片围绕着“露”和“藏”做了很多空间变换上的文章,融入到每一次“回合战”中,清晰有效,这也是张艺谋和张末“沙盒对战”的结果。(张艺谋负责中国部分,张末负责美国部分,互相会实时交流对战情况)
影片里一共有四次明显的“露”——佯挖战壕、翻滚对射、交换班长和一勺杀敌。其中班长(章宇)作为这之中非常具有魅力的一个角色,既斗智又斗勇,迎着阳光走向敌方阵地的一刻,这个角色真正的升华了:当一个神枪手将自己暴露在敌人的射程之内,当一个老猎人扔掉猎枪成为猎物,他是抱着必死的决心的。
这一段,影片放弃了任何的音乐,只有班长因紧张而粗重的呼吸,刺眼的阳光下是悲壮的死亡,他愤怒,战友那近在咫尺的战壕却犹如天堑,他遗憾,自己还未真正带领五班走向战争的胜利。
所以张译所饰演的连长在最后一段点名的时候才会让大家热泪盈眶,而班长之前的两次点名都是在为最后的这次积攒情绪。
冷与热:方显英雄本色
在最初立项时,影片的名字是《最冷的枪》,一是对应影片中所提到的“冷枪冷炮”运动,一是“冷”的双重含义——即环境的“冷”和狙击手特质所需的“冷”。
“冷枪杀敌,热血护国”,这是我看完电影的最大感受。枪是冷的,血是热的,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对照,一句空喊的爱国口号,它其实让我们关注到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应该关注的点———我们在展现爱国的时候,聚焦的不应该是无敌的角色,而是一个个真实的个体,那些有血有肉的,被称之为人的瞬间。
侦察员亮亮虽然都是“躺戏”,但这个人物身上却有着这部电影最根本的精神内核——即冷与热。他的冷静体现在隐藏情报的方式,他的热则是撕裂的伤口,是充满空气的针管,是那份坚韧意志。
结尾我们看到了中国主旋律电影少有的克制,没有泛滥的配乐,在一声声有力的“到”之后,影片衔接到韩红的片尾曲《回家》,屏幕上出现了一段黑白的长镜头,随着音乐,镜头扫过战士们一个个布满伤痕和疲惫的脸庞。
我们见惯了战争英雄,他们高喊冲锋,他们无所畏惧。但他们应该像这样,像大永,会哭会笑,会努力坚强,会为国奋战,会思念家乡。
“……天上星星排成行,在目送孩子回家乡,林木健朗,风雪逐浪,年轻的生命在路上。人间岁月山水长,是热血让青春闪光,天涯滚烫,落日金黄,孩子的牵挂,永远是家乡。……”——《回家》
ps:影片原型“冷枪英雄”、“上甘岭狙神”张桃芳的经历更加夸张,抗美援朝战争中,张桃芳曾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
“冷枪冷炮打活靶”是1952年到1953年,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结束后,进入到阵地战阶段,我志愿军使用的战术。冷炮主要是袭击500-3000米的目标。冷枪就是狙击手狙击500-1000米的目标。
电影《狙击手》所讲述的就是冷枪五班狙击手的故事。电影原名《最冷的枪》也是呼应“冷枪”这个概念。
按照以往的观影经验,战争电影往往习惯于全景式展示战争的规模,强度,而这一次张艺谋一反常态,把焦点对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个五班。五班的战士并非以往战争电影中的脸谱化设计,而是将每一个人都塑造得血肉丰满:见了太多战士牺牲而几乎从来不笑的班长刘文武,心心念念要给儿子取一个好名字的胖墩,身受重伤却仍旧心系情报的情报员亮亮,“爱哭”的大永。其中胖墩最后高喊出给儿子取名“铁板”,令人动容。
更难能可贵的是,《狙击手》没有刻意贬低对手,着力塑造了美军狙击小队胆大心黑的指挥官,使双方对抗真正成为战士之间的对抗,而非笼统的战场的对抗。《狙击手》更多笔墨展示的是“战士”,而不仅仅是“战场”。通过深挖人物细节,来以点带面地还原战场的真实与残酷。
正是因为有了鲜活的人物,所以整部电影的代入感尤其值得一提:观众一路跟随五班的战士,前去搭救被美军小队早有预谋放置在战场的情报员亮亮。美军精英狙击小队的目的是,引出被美方称为“中国死神”的神枪手刘文武,也就是五班的班长,活捉刘文武才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双方狭路相逢,但又差距悬殊,美军早就设下埋伏,利用受重伤的情报员亮亮,引诱五班搭救,从而重创这些令他们头疼的狙击手们。于是,一场密集且激烈的阵地战就此形成。五班如何在重重劣势之下搭救亮亮这根弦始终绷紧,加上节奏凌厉的剪辑,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也跟随着五班的战士们屏息以待。
可以说,高密度的情节推进更加考验导演对于电影本体的把控能力。使用出色的声光影来还原残酷战场上的一个点,由这个精彩的点,带出整个面,一个五班尚且有这么多无名英雄,为了家国奋勇而战,最终热血洒异国,更可以想见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多少个五班,多少个亮亮,多少个大永和刘文武。
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我想,这也是《狙击手》最想要传递的主题。 因为聚焦,所以战场中的细节直接拉满,张艺谋对战争细节的把控,尤其见功力。
电影中的雪是真雪,花絮中张艺谋也强调“等不到真雪就不拍”,只有真正还原战场的冰冷和残酷,才能先让演员快速入戏,进而通过荧幕带领观众进入战场之中。电影除了是造梦的艺术,也是身临其境的艺术,观众正是通过电影穿越古今,感受历史。而要做到这种“身临其境”,就需要考究的细节,无论是真雪,枪械,五班狙击手的战术,电影里都做到了细致的还原。
在大导演和大制作的加持下,主旋律的电影也越来越好看了,作者性和艺术性能做到很好的融合,实属不易。战争是极端残酷的,狙击手之间的战争就更加残酷,上一秒还跟你交谈的战友,下一秒就阴阳两隔,你甚至没有时间悲伤,牺牲总在发生。
《狙击手》也在表达这一点,不仅仅是我方志愿军,同样的,敌方美军也一样在遭遇这种痛苦。所谓战争中的人文精神,其实就来自于此。
我总觉得,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战争片并非“爽片”,不是那种可以吃着爆米花当成娱乐来观看的,炮火连天的大场面其实只是战争电影的表象,是背景,我们其实要关注的,是战争中的每一个珍贵的个体,每一个牺牲的战士,每一条鲜活的生命。战争其实是由生命组成的,而不是由枪炮组成的。战争电影的核心正是“反战”,是对牺牲先辈的真诚纪念,使我们铭记,而非鼓动。
每一条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一次牺牲都是令人悲伤的。看到五班的战士战至最后一人,在被他们的牺牲精神震撼的同时,也让人厌恶战争。战争是反人类的,从这个角度《狙击手》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反战电影,给人以战争残酷震撼之外,教人格外珍惜和平。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无数牺牲的无名英雄,他们应该被历史所铭记,电影《狙击手》对个体的尊重,对个体的关注和纪念令人感动,可以说《狙击手》是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每一个无名英雄著书立传。
抗美援朝是中国人不能忘怀的一场战争,当下的观众或多或少都了解这场战争,但未必每一个观众都能深入到这场战争的细部和肌理中,但要真正做到感同身受,还是需要将战场放大,放大到可以看清一个班,可以看清楚冰天雪地里每一个志愿军战士的脸,可以看到他们眼睛里因为战友牺牲而流下的泪。他们每一个人都那么年轻,年轻到你甚至可以称呼他还是一个孩子,但他们每一个人都那么热烈,那么无畏,拥有随时赴死的勇气。他们不应该被忘记。
《狙击手》这部电影所带给当下观众的,就是这样的细部和肌理,带领我们在和平年代通过电影穿越到抗美援朝的战场中,认识一个五班,认识五班里的每一个人。
YO,大家过年好呀!今天这期开启春节档点评小系列,目前春节档的电影我除了个别动画片没看外,基本都已经看完,挑几部值得聊的和大家分享。
先做小小声明,春节档讨论度观影人数相对更多讨论度更高,每部电影题材和类型都不一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点评皆为个人主观观感,优缺点都会聊到喜欢你就点个赞不想看也无所谓,会有剧透,321开始。
我最先看的是张艺谋和他女儿张末一起导演的《狙击手》,毕竟这是张艺谋国师的作品,也是我整个春节档最期待的,看过春节档众多片后,这部也是我觉得最稳的。
查资料的时候我还挺惊讶,这是张艺谋作品第一次进军春节档,也是第一次执导战争题材的电影,啊那《金陵十三钗》和《悬崖之上》...,好吧严谨来说,视角第一次放在前线作战现场的,应该就是张艺谋导演这部《狙击手》。
《狙击手》故事背景放在了抗美援朝1952-53年的“冷兵冷炮”的运动为背景,双方以低强度小规模密集的狙击战展开拉锯,以此逼迫美军回到谈判桌前。
影片的原名其实叫《最冷的枪》,这里的“冷”顾名思义就有这层含义,也有在冰天雪地下实体“冷”的直观感受,看完电影后,也多了一层对于战争冷峻残酷的暗示。
影片把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视角压缩到一个狙击五班的团队上,某日我方收到情报侦查员亮亮在废弃前线战场生死未卜,于是五班接到任务无论如何要把亮亮带回,但没曾想这是美军精英狙击小队设下的埋伏,双方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
故事就这么一个故事,战争题材的影片往往从一个艰巨的任务展开,无论任务是大是小,重点是看这个任务在执行的过程中,如何开化出任务的细节,把控节奏,从中迸发角色的魅力,最后以小博大,升华出这场任务对于整个战争格局的态度和信念。
我觉得《狙击手》成熟完整的做好了一部战争类型片该有的样子,开端的喊名字报道和士兵们家长里短,迅速刻画每位战士最鲜明的特色,这些可爱的战士哪个有娃哪家屋顶漏水谁处在热恋期谁最爱哭谁最严肃等等,一目了然。
等五班接到任务要带回亮亮的激励事件之后,突然的爆头牺牲我方战士,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让我方陷入被动,影片很快进入到残酷直接的战争状态。
以上说的这些,仅仅都发生在影片前面12分钟,在剧作中以高潮前置快速把观众代入到现场,在交战过程中再二次细分角色性格,节奏感可谓快到飞起,有一个细节是五班前去现场时,走在路上聊天其实都是在塑造角色强化印象,没有一点拖泥带水。
接下来重点聊聊对战戏份,也是这部电影我之所以夸为成熟类型片的原因,影片在场面调度,镜头语言和回合对峙上逻辑清晰明确。
影片细节精致的地方也就体现于此,复杂的地形和双方人数众多的角色,以及两边不同的作战部署,都在张艺谋的导筒下做得简洁并通俗易懂,并把真正的精神层面的共鸣和共情,汇聚在主角身上,这些电影制作的功力都化于无形,就像海报里大量的留白,影片专注放大和细腻这场极小规模狙击战,反而让观众看到更多。
美军先设下圈套,打了五班一个措手不及,在地形高度上,美军处在略高处,更重要是美军背对阳光,以光作为天然防护,给五班逆光狙击对手增加了不少难度,更别提双方的军备不是一个维度的,虽然五班叫狙击班,但一把像样的狙击枪都没有,手上都是古董级别的莫辛纳甘步枪,只能用自己的经验和磨炼,自创出一套自己方法论的狙击方式,其中用锅铲来做反射镜观测,就在不少影视作品出现过。
一开始五班处在劣势,为了完成救下亮亮任务不想先和对方有过多周旋,让胖墩背着钢板前去捞亮亮。
但美军狙击团队比想象中的还要精英,见招拆招,打断绳索,胖墩牺牲。
影片在这我喜欢也难得的亮点也体现了出来,就是没有刻意扁平化或拉低对手,以此来拔高正面角色的光环,而是遇强则强,甚至进入双方势均力敌的胶着状态,我方牺牲也惨重,在真实残酷的战争,没有人能开主角光环,生存和赢下战争,只能凭本事吃饭,在战斗装备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即使面对坦克我们依然能获得最后胜利,再次展现战争最成败关键因素,依然在于人。
尤其是在来回狙击中,依靠敌我双方更为私人化的情绪视角,把狙击战做成了类似于生死竞赛回合模式,更能让整场狙击战变得更直观明了,也让压迫感和节奏感层层递进,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能在每场回合中看到我方如何利用战术取胜,并且每次都不重样,比如用假手“引蛇出洞”,角度不好看不清就“赶鸭子上架”,还有最后一对一对决的“后发制人”等,都能看到我方朴实无华但极为有效的打击战术。
不过影片并没有因为这些而失去对战争真实残忍刻画的焦点,对决过程惊险精彩的同时,结局却是惨烈的,敌方照样精明且老辣,吃一寸长一智,让我方战士不断牺牲。
影片情感窒息和决堤的点也在于此,原本我们观众刚刚建立起一位角色的共情桥梁,刚刚认识这位战士的背景,熟悉他的方言,结果突然就没了,这样的情绪张力纽带的切断,不需要用任何BGM去做烘托,而是真正用剧情和表演去表现,其实是非常高级和有难度的。
其中胖墩那给儿子取名,还有班长的牺牲,都来得迅速且没有太多铺垫,特别是班长冲向敌方战壕时,本应该慢动作就要附加着高昂的BGM,但并没有,这里的处理选择了静默的安静时刻,班长英勇就义的冲向前的瞬间似乎得到永恒的凝固。
这样隐忍克制的手法,更让影片显得特别,聊到克制这就带出影片另一个优点,就是不去做太多的煽情,我没有说影片一点都没有煽情啊,只是说这片煽情得还算合理,在我可接受范围内,虽然影片没有采用更为文艺的间离手法,但煽情是点到为止的,除了上面聊的BGM没有滥用外,在每位战士牺牲后,也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沉淀那些泪点情绪,而是依然以战争进行时的紧张节奏,带着整部电影的情节走,就像片中班长不止一次提到的,都给老子憋回去,不许哭!拿起枪跟老子上!
此外这种战争类型片最容易就是把个人塑造为全场的主角英雄,影片在这点上更强调了团队作战的协作性,前半段是班长控场,到决战时刻换成了大永,在这影片还玩了一个角色反差,最爱哭的大永,最后收起眼泪雄起,成了“大勇”。
当然这里可能有人会说,那就是造了两位英雄嘛,而且真的那么神吗正中眉心,在剧作上如果是群体角色,是会分核心角色和次要角色,但这并不代表和前面说的主角英雄和团队协作有矛盾。
如果不是依靠其他队友的掩护和协作,班长也不会发现敌方位置并狙击,如果不是班长的牺牲,也不会让亮亮有机会亮出重要情报,更不会让大永蜕变成为继承精神和实力衣钵的神枪手。
每枪正中敌人眉心当然有戏剧张力的成分在,毕竟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和传记片,不过现实中更为夸张的是,像原型蓝本张桃芳这样的天生狙击手,被誉为“上甘岭狙神”,在一个月时间内,用436发子弹,击杀216名敌人,片中那“赶鸭子上架”战术,打一枪迅速换个地方再打并命中,也是做过真实事迹调研的。
可以说影片在塑造角色枪法的渲染上,已经做得较为写实了,最后两边人员死亡率都成这样了,还不写实吗。
说到写实再聊聊演员,作为导演是张艺谋,应该是他想要什么豪华的演员阵容都是没有问题的,但这部电影连张译都是收尾呼应打了个酱油,也就章宇带了一群“新兵”演员直接就上了,我自己的见解是不想让观众太出戏,影片用一群相对较为陌生的面孔,让观众更能尽早进入那个战争情境,也更能点题《狙击手》所要表达的就是一群普通的战士,迸发出并不普通的崇高牺牲精神。
当然,影片虽然已经做得很好,但在某些地方还是可以讨论一下,影片是以写实为基调,甚至连蒙太奇这种剪辑技法,我印象中好像都没怎么用到,除了个别需要做足情绪的慢镜头,其他都做到了高级的朴实运镜。
也正因如此,那个CGI射击的子弹时间,就稍微让我有些出戏,或许吧,如果真的要用这个特效,能不能把那颗子弹的建模再建得真实点,子弹建模的特效感太强了,而且这特效用了不止一次,就没有别的表现手法了吗。
总的来说,《狙击手》是一部成熟并隐藏着不显山露水高级视听手法的电影,在战争类型片定位清晰,故事以小见大,而且像这样故事的片子,影片不求拉长时间搞个120分钟这种,而是做到了精炼利索的95分钟,感谢节约了我的观影时间。
那如果你喜欢战争题材,喜欢看一场刺激无尿点节奏明快的影片,张艺谋的《狙击手》可以一看。
好!那么本期春节档影评就先聊到这里,下一期大聪会继续和大伙伴们分享其他春节档电影的观感,下一期见!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