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 耿军 / 刘兵
主演: 章宇 / 马丽 / 张志勇 / 徐刚 / 郭月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2-01-14(中国大陆) / 2021-06-16(上海电影节)
片长: 118分钟
又名: Manchurian Tiger
IMDb: tt10097312
一个时代结束的标志,就是它开始被浪漫化。从《平原上的摩西》到《东北虎》,东北文艺作品都带着“人老色衰,经济衰败”的味儿。
在影片中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地方。美玲在天水湖公园坐爬犁;马经理和徐老师约在鹤矿宾馆旁边的派出所谈判;徐老师和诗人在儿童公园卖诗集;小二在体育场附近卖梯子;护士工作的医院内景是肛肠医院。东北虎关在儿童公园的熊园里,那里是鹤岗人都知道的地方,现在已经没有熊了。在2018年,时年31岁的两只熊被带离,“送去新家养老”。
熟悉的场景带来熟悉的记忆。在我中学时代,常常在电线杆上看到卖房广告。电影里派出所旁边的告示版上,贴的密密麻麻的,非常写实。这些都是背井离乡的人变卖家乡房产吗?不。大多是客户欠账又没有现金,只能以房抵债。债主拿着那么多房子也没有用,转手卖出变现。
有房不卖,贱价抵现金债,在其他地区可能非常少见,但在当年的鹤岗则正相反。还房子的可能就是电影里坐轮椅的那个人,得到房子的可能就是某个幸运的马经理。
为什么房价低呢?因为已经创造不出新的就业岗位,年轻人不得不大量出走。读书时,不止一个老师说过,好好学习,走得越远越好,凡是回来的一律是没出息比如。记得有南方朋友问,为什么到处都有很多东北人?我回答:出生在东北,就注定一生漂泊。南方朋友不明白,但相信东北的朋友们会有共鸣。
至于已经在鹤岗结婚生子的那些人,比如宿管徐老师,现实中的他恐怕也没法在矿上打工了。龙煤集团巨亏,鹤岗煤矿资源又枯竭,从16年开始陆续关停了大小煤矿。出走的矿工们有的分去开公交,有的我也不知道,左不过自谋生路。市场再看不到穿棉袄的女人,卖矿上发的面包、香肠。
诗人金句频出。说不出口的话才鲜活,有些鲜活的故事讲不出来。端着搪瓷缸的主任不懂文学,诗人是精神病。在儿童公园的动物区门口,在江米凉糕、烤冷面、糖葫芦中间,徐老师叫卖诗集。美食的传播速度要远超过艺术,艺术只卖一包烟钱,但仍要给更多的人看。
可怜的人也可恨。马经理的家人拿家底去投资,我是保守派,投资的限度,永远是打水飘也无所谓的那种金额。马经理欠着债开奥迪,还藏着大金链子,自杀只是说说而已,拿了傻子的钱,最想做个老赖去南方看海。徐老师习惯性出轨,还是妻管严,在家没话语权,媳妇怀孕还抽烟。
可恨的人也可怜。谁都想挣钱,谁也不想亏钱。马经理是“中间人”,拿自己钱去补窟窿,要99%要不回来的债,那是圣人,百里挑不出一个。徐老师中年失意,但我阅历有限,无法再深入理解。
另一个让我有感触的是剧中的婚姻。黑龙江离婚率70%,全国最高。该电影喜欢拍“画外音”:有时先有声音,再切镜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以期一种意料之外的笑点。马经理前妻说他拖欠抚养费,从这通电话就可以窥到影片没有拍到的画外音,不知她带着儿子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小薇喜欢徐老师为她出头,爱撒娇有点任性的小姑娘。现阶段,她是唯一快乐且自由的人。饭店那场戏到后面,小薇可以空干一杯鹤岗白潇洒走人,而美玲却还要困在围城之中,小三是没了,胜利却不属于任何人。
最后美玲还是要生个孩子,养孩子长大,说不定可以离婚重获自由,很可能也会打电话给徐东,讨要抚养费。当她生孩子以后,面对亲戚朋友道贺,她心里也许也像徐老师的旧相好一样:“有什么恭喜的。”
影片中的人像鹤岗的每个人一样慢悠悠。债务人的车是虚构的黑Y,背景里的车一律是黑H。在虎园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地提起三十二岁的熊,似乎是跟鹤岗观众之间的暗号。十九岁的老虎和诗人角色是导演的自白。明天好不好的见仁见智,但伤感没意思。
最后,我还有一个问题:美玲,奶油蛋糕是蜂蝶来的吗?
我觉得这电影其实本质上与同期《爱情神话》是一类电影,非常扎根在地方,群像城市电影,两部都很喜欢,一个“灵”,一个“虎”,而且完成度都很高,高于预期。东北虎里的群像角色塑造是完整的,每个角色都是“东北”的拟人化,浪漫的,挣扎的,野蛮的,善良的,算计的,豁达的,包括狗,被抛弃的,又被悼念的。
但看到评分和现场观众反应的时候我就知道,这片即使拍的再成熟一倍,也不会被主流接受,因为这就是东北真实的困境,东北的“虎”曾经在一段特定时期里创造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奇迹,而如今这“虎”却被困在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里,所以它是与主流观众的诉求相悖的电影,《爱情神话》展现的是繁荣与浪漫,《东北虎》描绘的是衰败与荒凉,中年人的爱情令人向往,中年人的卑微难以面对。
电影开场十分钟我就哭了,然后全程都在笑,伤感确实没意思,然后全程都在担心会不会烂尾,但结果收的很好,精神的困境好结解决,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物质的困境才是无解,只能勉强靠点拧巴的人情味撑着,在野蛮与绝望中长出了一丝希望。哲学家是个傻子,傻子是个哲学家,这是东北的劲儿,但如果你不理解或不想去理解东北的悲观主义和浪漫主义,就很难共情。有人看到的是抖机灵,我看到的却是苦涩的自嘲,里面的角色经常对着镜头,东北,它似乎迫切的想要与这个时代沟通,但又常常会事与愿违,甚至令观者感到不舒服。这也许就是真实,像个小丑,“我”花钱看喜剧不是来听“你”诉苦的。
看的时候我很想写一篇很长很长的长评,因为电影的每一帧每一句台词都同时戳在我的泪点和笑点上,然而看完想了想又觉得算了。我们眼中的真实,在别人看来只觉得是个荒唐的笑话,这只被困住的东北虎,和这里被困住的人,如同衰败的东北一样,没有人在乎,所以也不必叫了。
高三的时候很多读书还可以的孩子都觉得坚决不报东三省的大学,一定要出去。但当我跑的特别远,站大海边上的时候,我终于知道,那片可以看得到地平线的被白雪覆盖的虎了吧唧的土地,我是多么的爱它。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