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管虎 / 费振翔
编剧: 陈舒 / 董润年 / 张冀 / 费振翔 / 周晨
主演: 朱一龙 / 吴磊 / 倪妮 / 杨皓宇 / 陈明昊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英语 / 日语
上映日期: 2025-08-08(中国大陆)
片长: 133分钟
又名: 东极大营救 / Dongji Island / Dongji Rescue
IMDb: tt32634271
编剧: 陈舒 / 董润年 / 张冀 / 费振翔 / 周晨
主演: 朱一龙 / 吴磊 / 倪妮 / 杨皓宇 / 陈明昊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英语 / 日语
上映日期: 2025-08-08(中国大陆)
片长: 133分钟
又名: 东极大营救 / Dongji Island / Dongji Rescue
IMDb: tt32634271
《东极岛》改编自真实事件,具体可参考两年前上映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简而言之,就是日本的运俘船,被美军误伤沉没,中国渔民救英国战俘的故事。
1942年,同盟国刚对日宣战。彼时,国内抗日,正面战场进入相持阶段,未发生大规模战役;国军与英军开辟滇缅战场,协调混乱,最后失利;敌后抗战,日军推行“三光”政策,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那时,没人知道抗日能不能成功,仗还要打多久。 “里斯本丸沉没”事件,就发生在那一年。 严格讲,“里斯本丸沉没”虽发生在抗战时期,与日军侵华暴行密切相关,但本身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抗日”行动。它的实施主体是平民,目标是“救人”,彰显的是人道主义与人性光辉。如果完全照实拍,可能更像一部二战背景的泰坦尼克或太平轮式的灾难片。 《东极岛》当然不只是部灾难片,它有一个更重要且必须表达的主题,那就是“抗日”,直接地,对日军侵略暴行的反抗。如何捏合这两个主题,成为导演和编剧最大的挑战。 《东极岛》做得怎么样?个人观感,投资很大,技术很好,画面很美。其它,一言难尽。 主题终究还是两张皮,救人和抗日不能完整汇成一根线,也很难在逻辑上彻底闭环。人物和剧情明显是为了融合两个主题而设计,所以经常出现不能自洽的情况。比如,日本人为什么要抓渔民作人质?明明全岛都是人质。功能上倒是很明确,这么处理,才能把渔民视角带入到里斯本丸号的船舱里。也就是电影为了叙事方便,牺牲逻辑。 电影走欲扬先抑的路线,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里面有民族意识的觉醒,这也是此类电影常用的处理方式。岛民在日军不断升级的暴力中,一点点敲碎武力恐惧的禁锢,用“破禁救人”作为反抗。但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救人”难以成为完整的情绪出口。它太绕太委婉了,在纪录片里可以,但作为商业电影,就会显得冲突不够激烈,情绪释放不足。直白点说,“救英军”是不够彻底的“抗日”,必须要直接对抗,武力反击,要“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电影也是如此处理的,男主角杀神附体,宰得非常尽兴,管虎甚至用了惊悚片和cult片的手法,暴力细节满满,自然也给了情绪足够的疏解出口。但有了这些,最后作为高潮的女性觉醒带队出海,以及国际主义人道大救援,反而显得不够“攒劲”了。也就是说,电影高潮出得太早,到最后反而维持不了亢奋,开始泄气。 所以电影结尾只能把重点放到救援的艰难上,开始恢复灾难片的解题思路。大船倾覆,日军追杀,特别是里斯本丸沉没后带来的巨大虹吸,成为最后最大的挑战,主角们的终极考验。而摆出屠戮姿态的日军,反而变成配角,派出两艘小艇后,就开始动作迟缓,以至不了了之。这时候,“抗日”悄悄隐身,“救人”接续掌管主题。 这就好比吃饭,先吃了重口味的麻辣菜品,再吃清淡调味的,食物本身都没问题,上错了顺序,最后可能就索然无味。 电影最后是以救援成功结束了,伟大的人道主义的胜利。这依然是1942年,没有抗战成功,也没有最后审判,更没有“胖子”与“小男孩”。情绪上还差一口气,吐不出来。 而屠光守军的渔村,仅因最后字幕说的“国际观瞻”,就得以幸存,没有报复,没有清算。日军要真这么在乎国际声誉就好了,哪儿还有“南京照相馆”呐。这也是电影加入抗日剧情主线,又要兼顾历史真实而不得以的处理。很勉强,但确实没有更好解法。 暴力元素在电影中很突出,比《南京照相馆》尺度更大。并不是镜头多,而是导演放了更多细节,吴老大被刺破肚子,肠子流出来又塞回去,虽然上映版镜头没直给,但是音效和动作都有;比如砍头,前后的反应,人头的直拍,做得很细;比如杀死一家三口,冷不丁地开枪,最后以打死小孩结束;比如焚烧活人,特写跟过去……场面烈度很高,也有导演管虎个人趣味在里面。 另外非常管虎的处理,是电影出现了一些荒诞夸张的场面和角色,那个关西口音,爱穿兜裆的驻地官,几乎是喜剧表演。还有陈明昊饰演的“陈先生”,是一个背景复杂且略带神经质,符号化明显的角色,非常像导演之前的另一部抗日题材电影《厨子戏子痞子》,话剧式地起范儿,维持亢奋过头、疯疯癫癫的状态,无论是开始藏英国人,还是后来杀到日本哨所,这个角色都引发出了笑声。而这笑声,特别是第二次,于整部电影的气氛又是不合时宜的,那时陈先生其实已经超越了自我,准备杀身成仁了,为什么要去做那种戏谑的处理呢?致敬《鬼子来了》的黑色幽默吗?导演可能有他的想法,但我不太理解。 当然正线里的角色基本都还是严肃的,“海尔兄弟”带着自然与宗教的神性,超出了一般渔民的行为逻辑,是剧情的需要,也为后来无敌的大杀特杀留下解释口径。 纪录片里的1000多个英国人,在本片也只能作配角,老实等朱一龙来救。其实这群英国兵本身也不是台词里说的“来帮我们打日本人”的,他们是在1941年的黑色圣诞,仅抵抗十几天就全员投降的殖民地军。他们出现在中国的原因,源自1840年的另一次侵略。当然,那时大家已经是盟国了,而且电影说了,是命就要救。 至于在当下的社会语境里,在国际间龃龉不断,旧秩序日趋瓦解的时候,这种普世大爱究竟几人赞成,几人反对,风向如何,我觉得也仍是未知数。作为抗日题材,完全架空也好,现实改编也好,其实有无数更简单直接的抵达方式。但电影选择“里斯本丸沉没”作为母本,本身就自加难度,难免要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审视。仅就目前日本的二战受害者姿态,从抗日直接讲到普世情感和人性,去反思战争,还是太快了。我认为,就讲到屠驻岛日军那部分,讲血债血偿,“你们都不是爹妈养的吗”,那部分,更恰到好处、符合国情。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