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胡安·安东尼奥·巴亚纳
编剧: 塞吉奥·G·桑切兹
主演: 娜奥米·沃茨 / 伊万·麦克格雷格 / 汤姆·霍兰德 / 杰拉丁·卓别林 / Ploy Jindachote / 玛塔·埃图娜
类型: 剧情 / 家庭 / 灾难
制片国家/地区: 西班牙
语言: 英语 / 泰语
上映日期: 2013-08-22(中国大陆) / 2012-10-11(西班牙)
片长: 114分钟
又名: 惊天巨啸 / 浩劫奇迹(台) / 不可能 / 海啸魔魇 / The Impossible
IMDb链接: tt1649419真人故事改编的电影,能评论什么?如同不能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一样,其实能说的真的很少。所以对于这样的影片我一般只看不做任何的评价。但是作为一个顺利在2012幸存下来的人,因为本片的题材,所以破例说几句。
之前对于本片曾在某档关于电影的节目中看过介绍,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海啸的场景是在一个游泳池里完成的云云。2004年的海啸我未曾亲身经历所以说不上本 片最后呈现的场景是否真实或者是否震撼,但是至少海啸过后的满目疮痍是被很形象的表现了。从这点上说还是不错的。
但是我要说的不是这些,我要说说悲伤。一场天灾让片中的家庭流离,母亲和大儿子,父亲和两个小儿子,寻找被寻找,在满目疮痍颠沛流离的背景下,气氛悲伤而 绝望,每一个出现在镜头里的人都狼狈至极却又焦虑的在期盼,期盼自己的亲人生或者死或者生死未卜的结果。未来在瞬间变得如此让人忐忑和恐惧。满怀希望的等 待绝望,这样的悲伤没有经历过的人恐怕无法体会和理解。所以我看到电影里那些最终与亲人团聚的镜头感到如此的欣慰,瑞士男孩的父亲与儿子相拥而泣,女主在 路上救下的孩子在父亲怀里欢笑,以及最后父亲终于与孩子和妻子团聚,每一个镜头都温暖且感人。但是在这些镜头之外,还有那么多无法团聚的悲伤,记得大儿子 在医院里帮人寻找亲人,那么多的人最后只有瑞士男孩的父亲心愿了却,而其他的人呢?电影虽然没有说,但是似乎已经不言而喻了。
所以,相较于主角一家的经历,更让我动人的是与母亲临床的那个女子,似乎至始至终她只说了一句话:我也有亲人。这样的悲伤才是真正的——真正的悲伤是无法 诉说的,因为这悲伤太巨大也太深沉,言语无法概括和涵盖这样的广度和深度,所以这样的悲伤无法诉说。当这个故事被亲历者说出来又展现给我们看到的时候,主 角一家人曾经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悲伤而只是过往而已,这样的悲伤只是为了让其他人努力的感同身受而已——只是,旁人未曾经历如何身受呢?所以,所 以我只是看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而已。没错,这部电影只是一部感人的电影而已,我未曾被感动。
关于电影的情节以及男女主角配角的表现,我只想说,真实经历改编,我能对情节评论什么,对或者不对,都是别人的故事而已,即使觉得不合理,我也只能说奇迹 总是会有的,爱便是其中之一;关于男女主演,更没有什么可说,不功不过,该表现该张力都有也不缺,其他的就没有了。唯一的亮点应该是大儿子卢卡斯吧,这个 小孩的眼睛真是漂亮也通过这双眼睛演活了这个角色。
非要吐槽的话,我只是想说,类似的电影其实真的是美国主流价值观输出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很自然也很和谐,至少不做作,在每个人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或许就是其强大的原因和结果吧。
电影演过20多分钟,电影里的母子俩正在为救不救小男孩争论,这时候我的手机开始震动。想都不用想,肯定是我妈。她有一种神奇的总在不合适的时候打来电 话的能力:电影看到一半,她肯定会打来;前几天考试前忘了关电话,她果然打来,瓜田李下不敢拿手机出来按掉,于是我妈就不停地打下去了,让我的整个考试都 处在了振动模式。
就像电影里的母子一样,我跟我妈今天早上也有点小小的争论。我连刷两天回家火车票毫无收获,今早去代售点也是失望而归,给我妈打电话,她说再等等,她这两天继续不停地在网上刷着票。我就急了,我说按这两天的情况,网上完全是没有希望的啊。
我知道如果不接的话,手机会一直震下去,如果胆敢关机,更年期会让这两个小时的她度日如年的……只好跑到外面去接,结果她告诉我,她帮我刷到票了。我很惊喜,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她说现在就可以帮我张罗返程的票了。挂电话前,我很无力地说了声,谢谢。
扯了跟电影无关的这么一大堆,我不知道这个小小的插曲跟之后全程保持泪流状态看完电影有没有关系。说实话,电影本身的定位很明确,我上次看宣 传片的时候就看出来了:就是想煽情。商业电影本来就是给人感官刺激或者审美享受,一次情感上的激荡之旅和刺激的动作场面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对于类型片,我 的期待和要求就是把类型片的本质做好,喜剧片好笑就行了,别玩什么温情;恐怖片恐怖就行了,别玩什么宣教。
所以,尽管本片的剧情平淡无奇,靠着一个“真人真事”改编,编剧就自暴自弃地不加雕琢平铺直叙了,无悬念的剧情和别扭的结尾。而且人物性格更 是模糊不清。但就是够煽情,母子俩在激流中不断尝试互相接近催人泪下,父亲无助地打电话那段催人泪下(伊万麦克格雷格全片酱油,要没这场真不好意思说是男 主角),二儿子跟老奶奶看星星安端催人泪下,三兄弟重逢跑向彼此的场景催人泪下——一言以蔽之,几乎没有一个场景是让人不想流泪的,导致最后十分钟,泪腺 实在是干不动了。
以煽情为目标的片子,能让你沐浴在眼泪中,就是大大的成功了,就像喜剧让你肚子疼,恐怖片让你做一个星期噩梦一样。但同样都是煽情,为啥这个电影煽的这么爽这么到位呢?
这时候就要提一下我的题目了:父母才是真正关心你的人。
不久之前,我刚刚结束一段关系,伤心得不能自拔。这时候发现她改了个签名,就是上面这句话。如果说分手这件事让我的心碎了的话(不就是心碎 么),那这句话就像是在碎了一地的心上均匀地撒上一层盐。这句话的潜台词是,那个旧人——我,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你。你可以说我不够优秀,没有感觉,但 是在一起的时候我是把整颗心都给了你的,跟你在一起我觉得世界都是我的,于是我愿意吧整个世界都给你,我从来没有对一个人这样好过,这甚至让我对我的父母 产生了羞愧——因为我觉得我永远无法像对你一样对他们好。但最终得到的,是不值一提,是在她父母亲情面前的完败。
现在想想,也许她的这句话没有说错。也许我对她的关心已经是我的极限了,但可能真的没法跟她的父母相比。你爱过那个女孩,你觉得跟她的每一天 都是幸福的新的终点,但仿佛只是一瞬间的事,这些就都毫无意义了。真正持久的隽永的感情只有亲情,在这样的感情中,价值观不同、永不绝迹的小吵小闹,冷战 热战,都不会真正地损害他。当你遭遇恐惧,当你面临生死,你最想跟他们在一起的,还是亲人。
所以,亲情的丰满塑造是煽情成功的保证,不是每个人都有过真正的爱情,但几乎每个人都有着真正的亲情。电影里充沛的细节,生死关头,重逢和相聚,让观众非常方便的感受到同理心,全身心地投射到角色身上,为他们的每一次生死关头担忧,为每一次的重新相聚而感动。
影片里一句台词出现了三次,是哄人睡觉的:“Close your eyes, think something nice”——闭上眼睛,想点美好的事情。我睡不着的时候真的也是这么做的,如果想到跟旧人的美好回忆的话,我大概会在甜蜜的感伤中更加睡不着,或者坠落 在一个又一个忧伤的梦里。
只有想我到我的父母,我的家,才会让我无比平静地睡着。
1.记得去年给5星的正能量片有两个,一个是抗癌的我,一个是不可征服。今年寄希望的乌云端,好看是好看还是没戳中g点,还好有这部。
2.没看过唐山,无从比较。不过看到有人说看惨不如看纪录片,傻眼,这片看点难道是惨?汶川现场你能看两小时?不到两分钟估计就看到呕吐了。
3.除了内奥米腿上的伤口,几乎没有有碍视觉的画面。
4.绝境下最容易暴露出人性恶,灾难中惨死的人比幸存者多。
正能量片要做的,就是给观众看到,绝境中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发自内心的与宗教无关的善意。
人生来皆有悲悯之心。
只有一块电池自己都不够用,还是会把手机递过去,让一个哭泣的父亲打完电话,这就是善意。
自己命快保不住了还要教育儿子,别只顾自己想想呼救的万一是你弟弟怎么办?这就是悲悯之心。
不会说英文的泰国老太太们,给衣服撕烂的白种女人换上衬衫。
人的善意,和国籍,文化,教育程度无关。
5.片眼是那个叫丹尼尔的孩子,丹尼尔代表着,希望。
多少人死去啊,多少马路边的尸体,镜头一扫而过,不留恋。
丹尼尔回到父亲的怀抱时,估计电影院哭成一片了。
大概还是因为电脑面前看,几次都是差点眼泪要涌出最终没有,可惜没有好好哭个痛快。
不喜欢的会说,这是为煽情而煽情。
煽情不是为了煽观众,是为了啥呢?
因为亲情,因为希望,因为活着而流下眼泪的观众,这泪掉得不廉价。
6.拍得很传统,或者说,拍得很好莱坞,一样的意思。
小小羊儿要回家,小兔子找妈妈,为什么我们都哭了,因为无论我们看了多少电影,无论我们年龄阅历差异多大,最基本的感情是共通的。这样的电影,用不着玩花样。
7.配乐好加分。
8.一家人都演得好,工会奖那个集体奖提名,绝对比印度大饭店和悲惨世界更应该。
小英雄好棒,历来都是小姑娘提名影后怎么就没有小正太提名影帝呢?不公平。
9.杰拉尔丁卓别林老夫人惊鸿一瞥。
10.6年前意外受伤,是一群刚认识的人砍了树枝做担架,夜里趟着溪流抬了我一个多小时,第2天还是他们,前拉后推旁边扶,帮助我一条腿一步一步爬上60度的山坡爬了俩个多小时才爬到公路。
这些人,我再也没有见过第二面。
但我被他们永远改变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