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吉尔莫·德尔·托罗
编剧: 特拉维斯·比彻姆 / 吉尔莫·德尔·托罗
主演: 查理·汉纳姆 / 菊地凛子 / 伊德瑞斯·艾尔巴 / 查理·戴 / 朗·普尔曼 / 罗伯特·卡辛斯基 / 马克斯·马蒂尼 / 伯恩·戈曼 / 小克利夫顿·克林斯 / 芦田爱菜 / 迪亚哥·克莱特霍夫 / 希瑟·多克森
类型: 动作 / 科幻 / 冒险
官方网站: pacificrimmovie.warnerbros.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日语 / 粤语 / 汉语普通话 / 俄语
上映日期: 2013-07-31(中国大陆) / 2013-07-12(美国)
片长: 131分钟
又名: 悍战太平洋(港)
IMDb链接: tt1663662*作者已二刷,梳理了剧情结构也理清电影的主题,在影评最后面可以找到我二刷后的补充。
豆瓣上已经有一篇很好的技术评论,我作为技术领域的门外汉就不去再赘述《环太平洋》的效果有多么牛逼到尿失禁了,总而言之如果你们所在的城市有imax影院,请一定要去看imax,不看不是中国人,下辈子再当中国人!
我就小论下《环太平洋》的剧本好了。可能很多人会问,这部电影的故事还用得着去分析吗?它就没故事嘛,故事弱爆了就是打打打,完全是看特效和机器人爆开菊兽菊花的嘛!这就是这篇评论的重点,因为恰恰相反,我认为这个剧本还是足够出色的。
“你好,请给我来一份法式蜗牛汉堡套餐,配餐要地中海沙拉,饮料要红酒可乐。”暂且不论这个比喻恰当不恰当,单看逻辑,这样的要求在一家西式 快餐店里看来是不合理的。同理《环太平洋》是一部复合类型片,它融合了科幻、动作、以及冒险的主类型之外,还涉及了怪兽电影(kaiju movie)、机器人电影、灾难电影等子类型(sub genre)元素,它有自己的规矩和前提。
类型电影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或者说是电影从业者的基本常识。简单来说就是观众能通过海报、故事简介、片名就能大概知道这部电影所说的内 容,从而决定是否买票观看。它也是电影这一商业化艺术的最基础组成概念,可以说电影这门艺术多少是建立在类型这一概念之上的,哪怕是文艺片,它也是属于剧 情(drama)类型的范畴内。很可惜的是这个常识在国内近几年来才提及,而风行网的电影分类筛选还把“类型”写成了“题材”,可见中国电影从业者基础知 识的薄弱……整天被一群土逼折磨得冤孽太重,不好意思跑题了。
而《环太平洋》这种概念的复合类型片都是投资极大,技术含量极高的电影,它的优先考量并不是艺术价值,而是商业价值。那么在这个前提下,越简单越容易理解的故事是它在商业上成功的前提,你总不能让一部1.8亿美元投资的动作商业电影的故事让普通观众看得云里雾里吧?
哎等等,那诺兰的《盗梦空间》怎么解释?它的剧情就挺复杂啊。《盗梦空间》同样是一部复合类型片,但它原始概念恰恰源于这个多层梦境空间的噱 头,你抛开这个噱头,事实上它的故事还是最基本的动作、冒险故事核。《黑客帝国》三部曲也是同理,如果拿去matrix的概念,第一集就是传销组织下迷药 骗人的开端,第二集就是传销组织大探秘,第三集就是彻底被蛊惑后誓死捍卫大本营……而《环太平洋》也有它的原始概念,就是怪兽+机器人的设定,在这个设定 的前提规律下,影片的着重点已经是被钉死在战斗场面之上了。不要说创新什么的,创新在这个级别预算的电影中是极其不负责的。你一旦跳脱出类型电影的既定规 律,那么别说普通观众,就连影评人也会因为你的轻重不分而不买账,哪怕是诺兰的《蝙蝠侠3》也没有创新,他只是把主要的焦点放在人物内心层面上,我们说过 故事核还是一样的。
再退一步说,你认为Guillermo del Toro拍不出复杂有深度的电影吗?他可不是没有能力去把这个故事说复杂的导演,他2001年的《鬼童院》恰恰有着很曲折的故事,而且里面对西班牙内战历 史的符号学隐喻更是可以写上一篇小论文。《潘神的迷宫》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了解类型片的客观因素是我们去评判这部电影剧本的前提。
那么说,这种商业片的故事就一定是简单的吗?《虎胆龙威1》的故事简单不简单?但它却是一部可以载入教科书的电影。我们所说的简单是指很多层 面的,所有的故事核(或者戏剧目标)都是简单的,但是过程中的节奏,气氛,人物的塑造,事件的安排,想象力的运用缺是极其复杂的运作结构。我们来看看《环 太平洋》到底有没有剧情。
剧情分析开始,让我们同步吧!
电影除了当之无愧的主角是Raleigh和Mako,但此外还有像Stacker(黑人将军)以及Hansen父子这样并不平面的人物。再往上一层,这群人因为长期相处在一个环境但有着共同目的,它可以被视作是复合人物(kind of)。
如果说这群人物唯一的威胁是开菊兽会怎样?那直接进入后半段杀怪兽好啦!在主情节(plot)之外,我们发现了次情节(sub plot),他们之间彼此构成了戏剧阻碍,如何将人物的次情节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是一个看似简单(当然,电影呈现出来的都简单)但却很困难的工作。
以下是几条主要的次情节:
Raleigh和Mako的悲惨过去,他们是否能互相帮助并顺利共同驾驶猎人机甲?*此外两人的性格也是两个对立面。Raleigh是自由随心ego的代表,而Mako则很明显的是台词中一直反复提到的服从obey。两个需要同步的驾驶者将如何协调性格的差异?*
Stacker将军和Mako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他一直压抑着热血的Mako是为何?
老Hansen对小Hansen的教育失败导致他对主角的敌对态度。
Gottlieb和Newton对于怪兽研究方向的冲突。
剧本里的人物一般是由冲突和选择来构建完成的。可以看到,复合角色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所引发的冲突。而迫使人物做出选择的威胁不仅是 怪兽,还有其他层面的,如:社会、自我、环境等等。如你们在银幕上所看到的,每条次情节的高潮在影片后半段都相互影响并推动了主情节的发展直到结尾。大多 数的国产电影(不是这个类型)的情节上可能是复杂过《环太平洋》,但仔细看来剧本之下要么是完全不存在这些碰撞,或者就是处理得过于幼稚。
拿我认为人物写得最好的《蝙蝠侠3》说一下。它的主角事实上很明显就只有一个——布鲁斯•韦恩,而且侧重点本身就在于蝙蝠侠对于身份的思考纠葛,给予了这部电影足够的人物深度。
我拿这两个例子比较确切的意思是:《环太平洋》2个小时里说的是两个人+一票人在同一空间有着同一目标的故事;《蝙蝠侠3》说的是2个半小时 里一个人+一票人在不同时空有着不同目标的故事。《蝙蝠侠3》在二部曲和足够的时长、空间场景下相对更容易出人物,所以你会觉得更有力度。
《环太平洋》的时长(类型前提起码有40-60分钟要留给战斗,而且人物是从零开始构建)及空间集中的故事情境十分有局限性,可是在这种局限性下他们仍然完成了每一条次情节的交互影响;人物也建立起了足够用的深度,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我们无简单的以所谓深度评判高下,请理解两者是完全不同路数的剧本以及处理思路,且都是非常优秀的人物构建。
除了在人物冲突与主次情节之外,单场的写作也非常匠心独运,值得去学习。电影之所以和文学、戏剧区分开来的原因是,电影只写只拍我们所能看到 的东西,内心世界的展现如果通过对白来揭示,就失去了艺术价值。而《环太平洋》里这些复杂内心层面人物之间关系的化解也符合了我们说电影视觉叙事的要素。 我特别喜欢本片的剧情中点(middle point,一个把故事正负价值颠倒的剧情点),Mako在同步时去找兔子了,陷入了童年回忆,而我们跟随者她的视角去目睹了人物的过去,再结合到下意识 的启动武器,回忆和现实两个空间的结合,同时剧情的危机感加剧了(一般的电影只会发展为女主角快死了的那种场景)。多么出色的视觉化表现场景,没有通过多 余的对白就让我们知道了背景故事又揪心。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这样处理的话:
Mako抽了口烟,用日式英语口音对Raleigh说:实话跟你说吧Raleigh桑,我打小的时候就遇到了开菊兽,爹娘都死了,是黑将军救了我,并抚养我长大,我觉得他就像是我爸……
巴拉巴拉Mako把自己身世讲完后Raleigh拍了拍Mako的肩膀: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看来每个人的过去都是鼻涕都是眼泪啊。
黑将军突然出现在他俩身后一语不发,Mako冲进黑将军怀里:就让我叫你一声爸吧……爹!!!!!
黑将军留下了感动的鼻血。这时两个主角才得知他命不久矣。
See?所以说剧情弱吗?我并不觉得,它只是为了纯粹性而处理得没有那么多纠葛。相比之下可能你会觉得《变形金刚3》的剧情更复杂更纠葛,御 天敌还在最后玩了一出反骨仔的戏码,但仔细想来它的复合人物写得好吗(最后大战居然让人类占了头功,汽车人是吃斋菜长大的吗?为什么电影名不直接叫 human warrior算了)?有哪个场景的处理让你印象深刻?而勒伯夫所饰演的Sam就更不用说了,完全就是一个漫画式人物。所以说复杂变来变去的剧情真的会比 较好吗?那就叫有故事吗?
剧本是一个先宏观设计再细节再宏观的创作流程。要把剧情处理得再纠葛一些,对于Guillermo来说不是问题,但是刚才说了,电影并不是只有一个角色,宏观大结构也是要考量到的问题,这关系到影片的整体节奏。
节奏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它得益于一个很流畅的结构:
*第一幕(1-23分钟):交代前情、今况然后把Raleigh送进香港基地踏上故事征程。
*第二幕前半段(23-55分钟):着重于Raleigh和Mako的关系以及其他驾驶员的冲突。
*第二幕后半段(55-90分钟):之前铺设的两只怪兽同时入侵的理论得到证实,机甲迎战吉普赛力挽狂澜。
*第三幕(90-120分钟):三只怪兽盘旋在关岛海底,情况以及到达生死存亡之际,大战开始。
人物在第二幕前半段完成了所有构建问题也全部展开,第二幕后半段就全力解决所有问题。
如果加一个男女主角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以及文化隔阂的困扰呢?不是不可以,故事也会变得更加纠葛复杂,可是这并不是必须的冲突,两人之 间价值最大的是他们不同的悲惨过去如何同步,小于这个价值的都可以取舍掉。那如果说把它放在前面循序渐进的去提高纠葛的价值呢?当然可以!这也是正确的处 理方式,我相信原剧本可能也是这样处理的,但还是回到节奏的问题上来,在前后两大块(一文一武)的剧情结构上(导演的好莱坞处女作《变种DNA》也是这个 结构),在哪多加桥段都会拖累整体节奏,只留下最重要最纯粹的就好。所以《环太平洋》里没有《复仇者联盟》中间反反复复,要顺畅许多(当然我没有说妇联不 好,我也很欣赏他对于超极英雄矛盾的探索,但节奏确实算不上称心)。
而纯粹性也是上文一直在强调的,就是故事一定要简约,主题要鲜明。在创作的时候很多人往往想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怀并试图融进电影里,结果到 头来电影成了一盘散沙、节奏一塌糊涂、煽情用力过猛、叙事主次不分。你信不信,如果是中国人来做这部电影,Mako和Stacker将军的“父女”情感线 一定会拉的很长,然后Raleigh和Mako最后会拥吻在一起……
我不想纠结于关于“特效重要还是剧情重要”这种非黑即白的论证,我只想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过于深度复杂的故事在这里没必要,你有见过麻婆豆 腐里不放肉末放鲑鱼卵的吗?什么类型的电影会配什么样的故事,而什么样的故事又受限于他的原始概念,简单复杂程度又在某种程度基于它的宏观设计。说没有故 事是很不客观的,是特别表面的结论。
当然这部电影的剧本也不是神作级剧本,但却是一部相当成熟并极其匹配影片类型的剧本。如果你在电影院里度过了愉快的120分钟,那就说明你是 因为导演的能力以及编剧优秀的写作技巧和结构编排而得到的这段快乐时光,你已经得到了值回票价的收获,那么就请给予这群优秀的创作者们一个客观而公正的评 价吧!
【二刷补充】
*上面讨论的故事强弱是针对类型既定规律的前提,而这里探讨的故事主题是针对认为故事没有深度的说法。
我注意到有些网友说电影的节奏存在着问题(文武分成两半),我个人的话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可能有一部原因在于某些观众对于场面优先的商业 片的心理预设吧,就像《行尸走肉》,哪怕那场文戏写得再高明,也会有一些套用《生化危机》心理预设的影迷批评剧情无聊,这是类型影视作品没办法避免的事。
二刷时我边看电影边整理了剧情结构(具体结构时间点已经在上文有补充)。在整体检视了结构设计和主题后,我认为电影的节奏设计完全没有问题,要细说这个话题的话,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的电影的主题。
电影的主题在8分钟处通过男主角的叙述性旁白引申出来:
“有一些事情人类无法反抗,自然和上帝。如果你看到暴风雨来临,就要赶紧离开,但是如果你驾驶着猎人机甲, 你就会觉得无所不能,你能战胜一切。”
这段主题的阐述事实上并不是一个平铺直叙的白话——而是一个命题。这个命题在12分钟时的激励事件(inciting incident,电影剧作理论名词,指打破主角生活平衡状态的事件,可以将其视为电影戏剧上的真正开端)被判定为伪命题。我们对人类制造了巨型机器类人 战士就能得到无穷力量的观点过于自信,导致了我们的骄傲与失败(事实上开头4分钟的background构建部分就有提到过人类将猎人机甲和开菊兽娱乐化 的自大行为),所以电影的主题很显而易见的是——人(或者说人类的情感、爱与勇气):我们为什么有资格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与其他智能生物的差别是什么? 我们的力量有多强大?
我们所看到的电影表面戏剧目标是save the world,但深层戏剧目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题却被大部分观众所忽略了,我们看到的前半部分文戏里的人物的冲突、对事情的选择正是主题的探讨和应证。在位置的编排上是紧随着激励事件中所提出的命题的。
为什么不在第二幕前半部分安排一些动作场面或者曲折的错误导向剧情(常见于悬疑惊悚片)来让影片更具有可看性呢?乍一看这样确实可能会讨好观 众,但在总的看来会削弱情感的力量,我们也不是没有看见过这样的例子,采取讨好观众做法的商业片效果往往不甚理想,看完后你甚至还会怀疑人物动机是否足够 以及煽烂情。而在环太平洋中这两个问题就基本没有出现。
在大部分人物情感次情节闭合处迎来了表面与深层戏剧线的双重高潮,这也是为什么我不赞成说第二幕过于猛烈的视觉场面让第三幕的最后战斗显得疲 乏的原因,因为第三幕的价值早已转变,它承载的不再仅仅是保卫世界的价值,而还有剧中人物情感的价值。当Raleigh把氧气供给Mako并独自手动毁灭 机甲的行为进入了更具象的个人行为层面,击败外星殖民者的方式不再是通过更惨烈更宏大的战斗场面,而是作为拥有情感的人类的自我牺牲动作,这无疑是用实际 动作为8分钟处旁白下了电影的最终定论。
回到法式蜗牛汉堡套餐的这个概念上。《环太》它就是一个传统的汉堡包,它满足了所有食客对传统口味汉堡的既定需求,用小S的话来说它又是一个不失深度的汉堡。一个传统又有深度的汉堡事实上比那种追求标新立异的法式蜗牛汉堡要伟大得多,难道不是吗?
【碎碎念】
1:我还真不是看了几本书就出来卖的那种人,对于某些评论我就统一只回这一句话吧。
2:然后对那些只具备直线幽默感的网友的谩骂,我只能呵呵了。不过我二刷看的是普通3D,那个效果比起imax真的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哦。
3:还是不得不提到观影偏见的问题。为什么大多数观众都会对商业类型片不经思考便盖棺定论的说它没有内涵没有灵魂艺术成就低于文艺片?如果不 说,很多人都认为美版《午夜凶铃》仅仅是一个惊悚恐怖的悬疑故事,但有多少人知道编剧事实上探讨的是现代社会父母责任感缺失的主题?这难道不是一种偏见 吗?看到大胸金发美女就认定她一定很蠢,而文艺女青年就一定饱读诗书品味不凡一样。商业片隐藏在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场面之下的内涵并不一定少于纯文艺片,而 对想要成为有自主思想的影迷来说,一定要懂得如何去探究它的本质,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下爆米花评语。我甚至还见过有人拿《娱乐至死》作为论证去批评 William Goldman的《危情十日》(Misery)剧本是一个没有艺术价值的剧本……这方面要说的东西还有很多,也许日后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专门讨论这一问 题。
豆娘居然将我的置顶影评拿下放到讨论区了。
哎,重写一篇置顶影评吧。
Pacific Rim对于电影工业意味着什么?
这跟日本动画水平没什么关系。
不论这片子最终的口牌跟票房是多少,在电影制作技术方面都是一个奇迹。
一句话来概括,电脑特技终于在光影上完成了对传统摄影的超越。
光照师第一次超越了摄影师。
在pacific rim上映之前,无论你在欧美多顶尖的电脑特技工作室工作。都有一条金科玉律:CG的光照烂得不行,如果学光照,最好的老师是绘画,其次的老师的摄影。
一直以来,电脑特技制的光影风格一直就被两个人统冶着。一个是卡拉瓦乔。我们所说的所有史诗风格说白了就是抄卡拉瓦乔。谁抄得越好,谁就越史诗大气。就是那种红黑强色对比加大面积的黑影。可以这样说,你看1000部战争史诗大片,有999部都是这种风格的。
如果是人物特写,光照就抄伦布朗。三点布光加体积渲染散色。把人脸泡在体积光里。
1000部大片中的特写,有999部都是这个抄这个。
可以说,在CG界没有真正的光影大师,大家都是在抄。谁抄得越彻底,谁就越艺术水平越高。
再牛的天团,光影上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老实的讲,CG技术上的限制,这两种光影效果是都打不出来的。
与是大家都是在拼合成,在后期调来调去。
与期说是灯光师打出来的,不如说是合成师画出来的。
作出来的片子的特点就是,随便什么时候暂停,都跟油画一样。
多数制作团队其实连光影设计运用的都少,只能做日光下的镜头。拿个球作环境光采样,再作个球谐分解。质感主要是靠位移帖图跟画材质。
于是我们可以说,电影是光影的艺术,但CG还只是贴图的艺术。
但是pacific rim在这方面迈出了惊人的一步。
虽然静态上是没人能超越卡,伦宗师。
但是动态的电影,完全可以玩剧场的舞台光照,这完全是哪一个维度的扩展。
pacific rim场景放在香港雨夜。用霓虹灯跟海浪来打光。主光源的动态的怪兽。这种又黑又花又亮能开能关的光影风格完全是抄舞台光。
这方面cg的人不是没想过,但是没人敢玩。
原因很多:
1 散射不足,别说质感,主流的CG夜景连机体伦廓都看不出来。
2 有材质能量不守恒的问题,一般的技术作雨景,作出来不是高反光,倒像小灯泡。
3 还有一堆视觉色彩控制的问题。简单说,你拿自家单反去拍实景,也拍不出这种效果。不是特亮就是特黑。静态的PS收拾一下,动态的完全是另一回事。
CG圈想玩舞台光想了十几年了,终于被ILM玩出来了。
当然ILM把人,到渲染器到光照工具全换了。(都是挖spi的)
所以才敢玩近镜头的海浪跟雨水,光源帖脸放镜头前开关。
这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疯狂。
pixar看了之后,就知道自家的renderman的市场地位不保。
吓得从ILM挖了人,重写的renderman,拍了部新短片放在monster university之前,也玩雨夜街景。
想告诉同行们,我能renderman还能对付舞台光照。
pacific rim 之前,cg是贴图的艺术。
pacific rim 之后,cg 是光影的艺术。
这是全球电影制作行业苦等了十年的奇迹。
从明年开始。好莱坞特效就要开始开玩光影了。
----------------
小广告:
欢迎订阅我们的免费电影技术杂志。
http://www.artek-vfx
.com/?page_id=130
爱电影也可以爱科学啊。
要是有人一大笔钱花不出去愿意支持一下国产电影。
可以帮您把人跟技术都挖回中国啊拍富春2啊。
编剧: 特拉维斯·比彻姆 / 吉尔莫·德尔·托罗
主演: 查理·汉纳姆 / 菊地凛子 / 伊德瑞斯·艾尔巴 / 查理·戴 / 朗·普尔曼 / 罗伯特·卡辛斯基 / 马克斯·马蒂尼 / 伯恩·戈曼 / 小克利夫顿·克林斯 / 芦田爱菜 / 迪亚哥·克莱特霍夫 / 希瑟·多克森
类型: 动作 / 科幻 / 冒险
官方网站: pacificrimmovie.warnerbros.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日语 / 粤语 / 汉语普通话 / 俄语
上映日期: 2013-07-31(中国大陆) / 2013-07-12(美国)
片长: 131分钟
又名: 悍战太平洋(港)
IMDb链接: tt1663662*作者已二刷,梳理了剧情结构也理清电影的主题,在影评最后面可以找到我二刷后的补充。
豆瓣上已经有一篇很好的技术评论,我作为技术领域的门外汉就不去再赘述《环太平洋》的效果有多么牛逼到尿失禁了,总而言之如果你们所在的城市有imax影院,请一定要去看imax,不看不是中国人,下辈子再当中国人!
我就小论下《环太平洋》的剧本好了。可能很多人会问,这部电影的故事还用得着去分析吗?它就没故事嘛,故事弱爆了就是打打打,完全是看特效和机器人爆开菊兽菊花的嘛!这就是这篇评论的重点,因为恰恰相反,我认为这个剧本还是足够出色的。
“你好,请给我来一份法式蜗牛汉堡套餐,配餐要地中海沙拉,饮料要红酒可乐。”暂且不论这个比喻恰当不恰当,单看逻辑,这样的要求在一家西式 快餐店里看来是不合理的。同理《环太平洋》是一部复合类型片,它融合了科幻、动作、以及冒险的主类型之外,还涉及了怪兽电影(kaiju movie)、机器人电影、灾难电影等子类型(sub genre)元素,它有自己的规矩和前提。
类型电影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或者说是电影从业者的基本常识。简单来说就是观众能通过海报、故事简介、片名就能大概知道这部电影所说的内 容,从而决定是否买票观看。它也是电影这一商业化艺术的最基础组成概念,可以说电影这门艺术多少是建立在类型这一概念之上的,哪怕是文艺片,它也是属于剧 情(drama)类型的范畴内。很可惜的是这个常识在国内近几年来才提及,而风行网的电影分类筛选还把“类型”写成了“题材”,可见中国电影从业者基础知 识的薄弱……整天被一群土逼折磨得冤孽太重,不好意思跑题了。
而《环太平洋》这种概念的复合类型片都是投资极大,技术含量极高的电影,它的优先考量并不是艺术价值,而是商业价值。那么在这个前提下,越简单越容易理解的故事是它在商业上成功的前提,你总不能让一部1.8亿美元投资的动作商业电影的故事让普通观众看得云里雾里吧?
哎等等,那诺兰的《盗梦空间》怎么解释?它的剧情就挺复杂啊。《盗梦空间》同样是一部复合类型片,但它原始概念恰恰源于这个多层梦境空间的噱 头,你抛开这个噱头,事实上它的故事还是最基本的动作、冒险故事核。《黑客帝国》三部曲也是同理,如果拿去matrix的概念,第一集就是传销组织下迷药 骗人的开端,第二集就是传销组织大探秘,第三集就是彻底被蛊惑后誓死捍卫大本营……而《环太平洋》也有它的原始概念,就是怪兽+机器人的设定,在这个设定 的前提规律下,影片的着重点已经是被钉死在战斗场面之上了。不要说创新什么的,创新在这个级别预算的电影中是极其不负责的。你一旦跳脱出类型电影的既定规 律,那么别说普通观众,就连影评人也会因为你的轻重不分而不买账,哪怕是诺兰的《蝙蝠侠3》也没有创新,他只是把主要的焦点放在人物内心层面上,我们说过 故事核还是一样的。
再退一步说,你认为Guillermo del Toro拍不出复杂有深度的电影吗?他可不是没有能力去把这个故事说复杂的导演,他2001年的《鬼童院》恰恰有着很曲折的故事,而且里面对西班牙内战历 史的符号学隐喻更是可以写上一篇小论文。《潘神的迷宫》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了解类型片的客观因素是我们去评判这部电影剧本的前提。
那么说,这种商业片的故事就一定是简单的吗?《虎胆龙威1》的故事简单不简单?但它却是一部可以载入教科书的电影。我们所说的简单是指很多层 面的,所有的故事核(或者戏剧目标)都是简单的,但是过程中的节奏,气氛,人物的塑造,事件的安排,想象力的运用缺是极其复杂的运作结构。我们来看看《环 太平洋》到底有没有剧情。
剧情分析开始,让我们同步吧!
电影除了当之无愧的主角是Raleigh和Mako,但此外还有像Stacker(黑人将军)以及Hansen父子这样并不平面的人物。再往上一层,这群人因为长期相处在一个环境但有着共同目的,它可以被视作是复合人物(kind of)。
如果说这群人物唯一的威胁是开菊兽会怎样?那直接进入后半段杀怪兽好啦!在主情节(plot)之外,我们发现了次情节(sub plot),他们之间彼此构成了戏剧阻碍,如何将人物的次情节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是一个看似简单(当然,电影呈现出来的都简单)但却很困难的工作。
以下是几条主要的次情节:
Raleigh和Mako的悲惨过去,他们是否能互相帮助并顺利共同驾驶猎人机甲?*此外两人的性格也是两个对立面。Raleigh是自由随心ego的代表,而Mako则很明显的是台词中一直反复提到的服从obey。两个需要同步的驾驶者将如何协调性格的差异?*
Stacker将军和Mako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他一直压抑着热血的Mako是为何?
老Hansen对小Hansen的教育失败导致他对主角的敌对态度。
Gottlieb和Newton对于怪兽研究方向的冲突。
剧本里的人物一般是由冲突和选择来构建完成的。可以看到,复合角色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所引发的冲突。而迫使人物做出选择的威胁不仅是 怪兽,还有其他层面的,如:社会、自我、环境等等。如你们在银幕上所看到的,每条次情节的高潮在影片后半段都相互影响并推动了主情节的发展直到结尾。大多 数的国产电影(不是这个类型)的情节上可能是复杂过《环太平洋》,但仔细看来剧本之下要么是完全不存在这些碰撞,或者就是处理得过于幼稚。
拿我认为人物写得最好的《蝙蝠侠3》说一下。它的主角事实上很明显就只有一个——布鲁斯•韦恩,而且侧重点本身就在于蝙蝠侠对于身份的思考纠葛,给予了这部电影足够的人物深度。
我拿这两个例子比较确切的意思是:《环太平洋》2个小时里说的是两个人+一票人在同一空间有着同一目标的故事;《蝙蝠侠3》说的是2个半小时 里一个人+一票人在不同时空有着不同目标的故事。《蝙蝠侠3》在二部曲和足够的时长、空间场景下相对更容易出人物,所以你会觉得更有力度。
《环太平洋》的时长(类型前提起码有40-60分钟要留给战斗,而且人物是从零开始构建)及空间集中的故事情境十分有局限性,可是在这种局限性下他们仍然完成了每一条次情节的交互影响;人物也建立起了足够用的深度,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我们无简单的以所谓深度评判高下,请理解两者是完全不同路数的剧本以及处理思路,且都是非常优秀的人物构建。
除了在人物冲突与主次情节之外,单场的写作也非常匠心独运,值得去学习。电影之所以和文学、戏剧区分开来的原因是,电影只写只拍我们所能看到 的东西,内心世界的展现如果通过对白来揭示,就失去了艺术价值。而《环太平洋》里这些复杂内心层面人物之间关系的化解也符合了我们说电影视觉叙事的要素。 我特别喜欢本片的剧情中点(middle point,一个把故事正负价值颠倒的剧情点),Mako在同步时去找兔子了,陷入了童年回忆,而我们跟随者她的视角去目睹了人物的过去,再结合到下意识 的启动武器,回忆和现实两个空间的结合,同时剧情的危机感加剧了(一般的电影只会发展为女主角快死了的那种场景)。多么出色的视觉化表现场景,没有通过多 余的对白就让我们知道了背景故事又揪心。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这样处理的话:
Mako抽了口烟,用日式英语口音对Raleigh说:实话跟你说吧Raleigh桑,我打小的时候就遇到了开菊兽,爹娘都死了,是黑将军救了我,并抚养我长大,我觉得他就像是我爸……
巴拉巴拉Mako把自己身世讲完后Raleigh拍了拍Mako的肩膀: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看来每个人的过去都是鼻涕都是眼泪啊。
黑将军突然出现在他俩身后一语不发,Mako冲进黑将军怀里:就让我叫你一声爸吧……爹!!!!!
黑将军留下了感动的鼻血。这时两个主角才得知他命不久矣。
See?所以说剧情弱吗?我并不觉得,它只是为了纯粹性而处理得没有那么多纠葛。相比之下可能你会觉得《变形金刚3》的剧情更复杂更纠葛,御 天敌还在最后玩了一出反骨仔的戏码,但仔细想来它的复合人物写得好吗(最后大战居然让人类占了头功,汽车人是吃斋菜长大的吗?为什么电影名不直接叫 human warrior算了)?有哪个场景的处理让你印象深刻?而勒伯夫所饰演的Sam就更不用说了,完全就是一个漫画式人物。所以说复杂变来变去的剧情真的会比 较好吗?那就叫有故事吗?
剧本是一个先宏观设计再细节再宏观的创作流程。要把剧情处理得再纠葛一些,对于Guillermo来说不是问题,但是刚才说了,电影并不是只有一个角色,宏观大结构也是要考量到的问题,这关系到影片的整体节奏。
节奏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它得益于一个很流畅的结构:
*第一幕(1-23分钟):交代前情、今况然后把Raleigh送进香港基地踏上故事征程。
*第二幕前半段(23-55分钟):着重于Raleigh和Mako的关系以及其他驾驶员的冲突。
*第二幕后半段(55-90分钟):之前铺设的两只怪兽同时入侵的理论得到证实,机甲迎战吉普赛力挽狂澜。
*第三幕(90-120分钟):三只怪兽盘旋在关岛海底,情况以及到达生死存亡之际,大战开始。
人物在第二幕前半段完成了所有构建问题也全部展开,第二幕后半段就全力解决所有问题。
如果加一个男女主角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以及文化隔阂的困扰呢?不是不可以,故事也会变得更加纠葛复杂,可是这并不是必须的冲突,两人之 间价值最大的是他们不同的悲惨过去如何同步,小于这个价值的都可以取舍掉。那如果说把它放在前面循序渐进的去提高纠葛的价值呢?当然可以!这也是正确的处 理方式,我相信原剧本可能也是这样处理的,但还是回到节奏的问题上来,在前后两大块(一文一武)的剧情结构上(导演的好莱坞处女作《变种DNA》也是这个 结构),在哪多加桥段都会拖累整体节奏,只留下最重要最纯粹的就好。所以《环太平洋》里没有《复仇者联盟》中间反反复复,要顺畅许多(当然我没有说妇联不 好,我也很欣赏他对于超极英雄矛盾的探索,但节奏确实算不上称心)。
而纯粹性也是上文一直在强调的,就是故事一定要简约,主题要鲜明。在创作的时候很多人往往想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怀并试图融进电影里,结果到 头来电影成了一盘散沙、节奏一塌糊涂、煽情用力过猛、叙事主次不分。你信不信,如果是中国人来做这部电影,Mako和Stacker将军的“父女”情感线 一定会拉的很长,然后Raleigh和Mako最后会拥吻在一起……
我不想纠结于关于“特效重要还是剧情重要”这种非黑即白的论证,我只想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过于深度复杂的故事在这里没必要,你有见过麻婆豆 腐里不放肉末放鲑鱼卵的吗?什么类型的电影会配什么样的故事,而什么样的故事又受限于他的原始概念,简单复杂程度又在某种程度基于它的宏观设计。说没有故 事是很不客观的,是特别表面的结论。
当然这部电影的剧本也不是神作级剧本,但却是一部相当成熟并极其匹配影片类型的剧本。如果你在电影院里度过了愉快的120分钟,那就说明你是 因为导演的能力以及编剧优秀的写作技巧和结构编排而得到的这段快乐时光,你已经得到了值回票价的收获,那么就请给予这群优秀的创作者们一个客观而公正的评 价吧!
【二刷补充】
*上面讨论的故事强弱是针对类型既定规律的前提,而这里探讨的故事主题是针对认为故事没有深度的说法。
我注意到有些网友说电影的节奏存在着问题(文武分成两半),我个人的话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可能有一部原因在于某些观众对于场面优先的商业 片的心理预设吧,就像《行尸走肉》,哪怕那场文戏写得再高明,也会有一些套用《生化危机》心理预设的影迷批评剧情无聊,这是类型影视作品没办法避免的事。
二刷时我边看电影边整理了剧情结构(具体结构时间点已经在上文有补充)。在整体检视了结构设计和主题后,我认为电影的节奏设计完全没有问题,要细说这个话题的话,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的电影的主题。
电影的主题在8分钟处通过男主角的叙述性旁白引申出来:
“有一些事情人类无法反抗,自然和上帝。如果你看到暴风雨来临,就要赶紧离开,但是如果你驾驶着猎人机甲, 你就会觉得无所不能,你能战胜一切。”
这段主题的阐述事实上并不是一个平铺直叙的白话——而是一个命题。这个命题在12分钟时的激励事件(inciting incident,电影剧作理论名词,指打破主角生活平衡状态的事件,可以将其视为电影戏剧上的真正开端)被判定为伪命题。我们对人类制造了巨型机器类人 战士就能得到无穷力量的观点过于自信,导致了我们的骄傲与失败(事实上开头4分钟的background构建部分就有提到过人类将猎人机甲和开菊兽娱乐化 的自大行为),所以电影的主题很显而易见的是——人(或者说人类的情感、爱与勇气):我们为什么有资格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与其他智能生物的差别是什么? 我们的力量有多强大?
我们所看到的电影表面戏剧目标是save the world,但深层戏剧目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题却被大部分观众所忽略了,我们看到的前半部分文戏里的人物的冲突、对事情的选择正是主题的探讨和应证。在位置的编排上是紧随着激励事件中所提出的命题的。
为什么不在第二幕前半部分安排一些动作场面或者曲折的错误导向剧情(常见于悬疑惊悚片)来让影片更具有可看性呢?乍一看这样确实可能会讨好观 众,但在总的看来会削弱情感的力量,我们也不是没有看见过这样的例子,采取讨好观众做法的商业片效果往往不甚理想,看完后你甚至还会怀疑人物动机是否足够 以及煽烂情。而在环太平洋中这两个问题就基本没有出现。
在大部分人物情感次情节闭合处迎来了表面与深层戏剧线的双重高潮,这也是为什么我不赞成说第二幕过于猛烈的视觉场面让第三幕的最后战斗显得疲 乏的原因,因为第三幕的价值早已转变,它承载的不再仅仅是保卫世界的价值,而还有剧中人物情感的价值。当Raleigh把氧气供给Mako并独自手动毁灭 机甲的行为进入了更具象的个人行为层面,击败外星殖民者的方式不再是通过更惨烈更宏大的战斗场面,而是作为拥有情感的人类的自我牺牲动作,这无疑是用实际 动作为8分钟处旁白下了电影的最终定论。
回到法式蜗牛汉堡套餐的这个概念上。《环太》它就是一个传统的汉堡包,它满足了所有食客对传统口味汉堡的既定需求,用小S的话来说它又是一个不失深度的汉堡。一个传统又有深度的汉堡事实上比那种追求标新立异的法式蜗牛汉堡要伟大得多,难道不是吗?
【碎碎念】
1:我还真不是看了几本书就出来卖的那种人,对于某些评论我就统一只回这一句话吧。
2:然后对那些只具备直线幽默感的网友的谩骂,我只能呵呵了。不过我二刷看的是普通3D,那个效果比起imax真的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哦。
3:还是不得不提到观影偏见的问题。为什么大多数观众都会对商业类型片不经思考便盖棺定论的说它没有内涵没有灵魂艺术成就低于文艺片?如果不 说,很多人都认为美版《午夜凶铃》仅仅是一个惊悚恐怖的悬疑故事,但有多少人知道编剧事实上探讨的是现代社会父母责任感缺失的主题?这难道不是一种偏见 吗?看到大胸金发美女就认定她一定很蠢,而文艺女青年就一定饱读诗书品味不凡一样。商业片隐藏在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场面之下的内涵并不一定少于纯文艺片,而 对想要成为有自主思想的影迷来说,一定要懂得如何去探究它的本质,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下爆米花评语。我甚至还见过有人拿《娱乐至死》作为论证去批评 William Goldman的《危情十日》(Misery)剧本是一个没有艺术价值的剧本……这方面要说的东西还有很多,也许日后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专门讨论这一问 题。
豆娘居然将我的置顶影评拿下放到讨论区了。
哎,重写一篇置顶影评吧。
Pacific Rim对于电影工业意味着什么?
这跟日本动画水平没什么关系。
不论这片子最终的口牌跟票房是多少,在电影制作技术方面都是一个奇迹。
一句话来概括,电脑特技终于在光影上完成了对传统摄影的超越。
光照师第一次超越了摄影师。
在pacific rim上映之前,无论你在欧美多顶尖的电脑特技工作室工作。都有一条金科玉律:CG的光照烂得不行,如果学光照,最好的老师是绘画,其次的老师的摄影。
一直以来,电脑特技制的光影风格一直就被两个人统冶着。一个是卡拉瓦乔。我们所说的所有史诗风格说白了就是抄卡拉瓦乔。谁抄得越好,谁就越史诗大气。就是那种红黑强色对比加大面积的黑影。可以这样说,你看1000部战争史诗大片,有999部都是这种风格的。
如果是人物特写,光照就抄伦布朗。三点布光加体积渲染散色。把人脸泡在体积光里。
1000部大片中的特写,有999部都是这个抄这个。
可以说,在CG界没有真正的光影大师,大家都是在抄。谁抄得越彻底,谁就越艺术水平越高。
再牛的天团,光影上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老实的讲,CG技术上的限制,这两种光影效果是都打不出来的。
与是大家都是在拼合成,在后期调来调去。
与期说是灯光师打出来的,不如说是合成师画出来的。
作出来的片子的特点就是,随便什么时候暂停,都跟油画一样。
多数制作团队其实连光影设计运用的都少,只能做日光下的镜头。拿个球作环境光采样,再作个球谐分解。质感主要是靠位移帖图跟画材质。
于是我们可以说,电影是光影的艺术,但CG还只是贴图的艺术。
但是pacific rim在这方面迈出了惊人的一步。
虽然静态上是没人能超越卡,伦宗师。
但是动态的电影,完全可以玩剧场的舞台光照,这完全是哪一个维度的扩展。
pacific rim场景放在香港雨夜。用霓虹灯跟海浪来打光。主光源的动态的怪兽。这种又黑又花又亮能开能关的光影风格完全是抄舞台光。
这方面cg的人不是没想过,但是没人敢玩。
原因很多:
1 散射不足,别说质感,主流的CG夜景连机体伦廓都看不出来。
2 有材质能量不守恒的问题,一般的技术作雨景,作出来不是高反光,倒像小灯泡。
3 还有一堆视觉色彩控制的问题。简单说,你拿自家单反去拍实景,也拍不出这种效果。不是特亮就是特黑。静态的PS收拾一下,动态的完全是另一回事。
CG圈想玩舞台光想了十几年了,终于被ILM玩出来了。
当然ILM把人,到渲染器到光照工具全换了。(都是挖spi的)
所以才敢玩近镜头的海浪跟雨水,光源帖脸放镜头前开关。
这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疯狂。
pixar看了之后,就知道自家的renderman的市场地位不保。
吓得从ILM挖了人,重写的renderman,拍了部新短片放在monster university之前,也玩雨夜街景。
想告诉同行们,我能renderman还能对付舞台光照。
pacific rim 之前,cg是贴图的艺术。
pacific rim 之后,cg 是光影的艺术。
这是全球电影制作行业苦等了十年的奇迹。
从明年开始。好莱坞特效就要开始开玩光影了。
----------------
小广告:
欢迎订阅我们的免费电影技术杂志。
http://www.artek-vfx
爱电影也可以爱科学啊。
要是有人一大笔钱花不出去愿意支持一下国产电影。
可以帮您把人跟技术都挖回中国啊拍富春2啊。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