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爱德华·兹威克
编剧: Charles Leavitt
主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詹妮弗·康纳利 / 杰曼·翰苏 / 大卫·哈雷伍德 / 阿诺德·沃斯洛
类型: 剧情 / 惊悚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德国
语言: 英语 / 门德语 / 南非荷兰语
上映日期: 2006-12-08(美国)
片长: 143 分钟
又名: 血腥钻石 / 滴血钻石
IMDb链接: tt0450259
本来就对拥有一颗钻石不曾有过多设想,待看完电影,对于自己是否能拥有,更加无所谓,日后不幸娶我的某个倒霉鬼,买钻石的钱可以省了。
其实也没有多么深刻的公益心,明白正常的钻石交易对于那些非洲国家乃至许多消费者来说都意味着什么,只是这一部拍摄得像纪录片般的电影,让我觉得许多钻石上沾满了罪恶,沾满了非洲人民的鲜血,光彩夺目的背后,承载了太多愁苦,让我无法再那么单纯地看待一块钻石。
莱昂纳多的演技勿庸置疑,当年堪称全世界最俊美的白脸帅哥通过近乎自残的转变形象,终于让众花痴、影迷、影评家等将注意力从他那俊美的脸转移 到他的演技上,事实上“无间行者”、“纽约黑帮”等电影中的他已经是一枚华丽丽的实力派了,血钻在我看来,简直登峰造极,还有人要怀疑他吗?如果心有疑 虑,麻烦再看几遍。
叛军和政府军的互相残杀,成片死于枪林弹雨中的无辜老百姓,成堆的尸体,呼天抢地的父母,惊恐万状的孩子,空气中都弥漫着血腥、哀伤、绝望, 这么一片不安定的土地,恰恰是钻石源产地,而丰富的资源,却成为这里的居民被掠夺、屠杀、奴役的缘由,钻石带给他们的并不是富足,而是不幸。阿彻曾和来自 麦迪感叹,上帝早就离开了这个地方,事实上这么一块罪恶欲望共生,和平从来都是幻象的地方,何曾有过上帝眷顾?
所罗门本是普通的渔民,对于儿子迪亚,有着无限的期望,电影开头便是温情脉脉的父亲催儿子起床念书,只是这样的生活随即被叛军打破,他成为苦工,专事挖掘钻石,瞬间妻离子散。而他发现了一颗鸡蛋大小的成色很好的钻石,这成为改变他和家人命运、乃至整个钻石行业的契机。
阿彻只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政府前雇佣军,与其说他聪明,不如说是狡黠,母亲被奸杀,父亲被砍头,他从九岁开始便失去了童年,军队生活让他具备格外强的生存能力,一个偶然机会,他得知所罗门拥有那样的一颗钻石,自此两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
美丽的美国女记者麦迪应该可以代表媒体行业中良知尚存,为了揭示真相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那一部分,相比之下,有些媒体干的事情显得多么猥琐。如果新闻不能用来揭示真相,只是用来粉饰,那么新闻的存在有何意义?
迪亚被叛军独眼上校抓走后,和许多孩子一起,接受了洗脑,成为麻木的少年杀手,看着一群群多么小的孩子,扛着冲锋枪射杀手无寸铁的妇孺,实在 很难让人平静。看到这一幕幕,我都不敢感叹国内一些无法上学早早辍学不曾享受过童年的孩子们的不幸了,至少他们无需沦为工具,还可以知晓黑白地长大成人。
两个人狠狠打架,阿彻滑倒,所罗门将其拉起,阿彻受伤,所罗门将其背起,阿彻将钻石交给所罗门,叮嘱其今后注意事项,等等,善恶纠结,人性复 杂,故有的善良,对峙带来的彼此敌视,在阿彻和所罗门之间,成就了一个个让我忘不了的情节。就喜欢看到每一个人呈现出来的多面性,而不是一股脑儿的好,或 者坏。
阿彻最后的成全所罗门,类似接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行为吧?尽管如此,当尽管胖了依旧帅得销魂的莱昂纳多靠在岩石上,和麦迪通电话,失血越 来越多,他越来越虚弱,脸上微笑始终迷人,当看到这一幕时,居然哭了。只觉内心堵得慌,呵呵,他和麦迪之间的爱情,纯净得让人讶异,最亲密的接触不过一次 拉手,彼此也不曾说过爱字,生离死别时,却这般荡气回肠。某些导演们,实在应该提升自己的功力了,那种一旦有猪脚受伤或者死去,必定有一方悲痛欲绝,男猪 抱着女猪狂奔过几条街,撕心裂肺的狂吼,这样的情节能省则省了。
有张力的情节,无需夸张,打动人却在不经意间。甚至莱昂纳多刻意模仿的口音,每一句话结尾必定有的“huh”,都是味道十足。
最后,所罗门一家人团圆,应该可以用卖钻石的钱过上他们一直向往的生活,而根据字幕显示,许多国家钻石行宣布不再使用战区钻石,避免各势力因 为有利可图,造成普通百姓的不幸。但是,钻石走私依然存在,儿童成为军队工具的事实,依然存在。而避免更多罪恶发生的根源,则是消费者的需求。
这,就是电影告诉我们的。还有必要要求更多吗?
你坐在高雅的餐厅里,餐桌上摆着精致的玻璃酒杯,亮闪闪的银质餐具,穿着优雅的侍者文质彬彬,送来美味可口的饭后甜点,一只乐队来到你的身边,为你演 奏你最喜欢的情歌,你对面的帅哥单腿跪地,献上一束火红的玫瑰,当然也要展出一个镶嵌着透明石头的金属圈,等待着你点头。
这是不是曾经出现在你梦中的情景?
对钻石的喜爱和对其他奢侈品的喜爱一样。人们不知道她们要的是什么,需要别人告诉她。于是广告中的明星不厌其烦的告诉你,你需要钻石,你应该 花上很多积蓄,去买那一块只是可以用来划玻璃和吸引小偷抢匪目光和让你男友咬牙切齿的石头。你喜气洋洋的带着那块亮闪闪的石头,满心欢喜的以为这样就真拥 有了天长地久。
钻石的形成条件一般为压力在4.5-6.0Gpa(相当于150-200km的深度),温度为1100-1500摄氏度。虽然理论上说,钻石 可形成于地球历史的各个时期/阶段,而目前所开采的矿山中,大部分钻石主要形成于33亿年前以及12-17亿年这两个时期。如南非的一些钻石年龄为45亿 左右,表明这些钻石在地球诞生后不久便已开始在地球深部结晶,钻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宝石。钻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钻石的确是天长地久的, 遗憾的是这和你感情的长久毫无关系。感情的长久只取决与你们两个人。感情有时候的确是不可捉摸,不要以为一块石头就能够代表它,不要以为它会外化成这样的 能够让你把握的形式。
以上与电影无关。
电影通过一个非洲黑人,一个钻石走私犯和一个记者的故事,揭露了钻石工业在非洲的罪恶。钻石成为战争的导火索和驱动力,而欧美的钻石商在其中大发横财,他们显然只对利润感兴趣,至于利润背后的血腥,除了当事者之外没有人在乎。
资本的罪恶,马克思早就说过了,可是资本的力量总是大过于道德的力量。正像女人们对钻石的渴望总是大过于她们的理性。
http://blog.sina.com
Blood
Diamond在新加坡的放映等级最后定在NC16(16岁以下不得观看)。虽然电影中确实有非常直接的战争和杀人的场景,但总体而言画面相当干净,并不
追求大量的血腥镜头或者变态行为。甚至男女主角之间即使彼此倾心也只有一次握手一次拥抱而已,干净得连个接吻都没有。这样“含蓄”的好莱坞大片却被划到
NC16这一级,这一点有些令我意外。
也许是我想得太多,和我一同看这部戏的朋友提醒说这个评级结果可能是因为里面涉及非洲内战中的儿童士兵(children soldier)的问题。这些未成年的孩子被叛军或称游击队从各个村落掳走,被彻底洗脑之后教导成迷你版的杀人机器。他们抽烟、喝酒、吸毒、和成年军人一 起进行村落屠杀。他们身着军装(大部分时候这些军装都很破烂),拿着机枪,称呼自己是“天生杀人机器”、“不放过一个”、“杀人小队长”。这样的事情看起 来很有点非现实的味道。只是我们已经明白这个世界的残酷真实都爱披着疯癫的外衣,好掩盖内里的腐乱。
电影的气氛的确很沉重。不管是枪战还是丛林追杀,不管是成年人的贪婪杀戮还是老弱妇孺的仓皇失措,不管是衣冠楚楚的浮华世界还是满目疮痍的战 场和难民营,都渗着一种冰冷的惨白色,甚至让人觉得此处已是魔域。只有非洲的红土——这被人血所滋养的大地,和那颗牵扯出整个故事的粉红色原钻,让人觉得 有切切实实的色彩。
还有Archer最后看的那片云霞。
在结束之前,Archer给Maddy打了一个电话。Maddy正在某一个宁静富庶的欧洲小镇里和人聊天喝茶,她在电话里说:“Where are you? I am coming to find you.”他始终避而不答。他说:“I wish you were here.”在他的身下,是非洲的红土,静静地吸食生灵的鲜血、灵魂和依恋,万古如是。然后镜头渐渐拉远,我们和Archer一起看满眼的山峦叠嶂,霞光 如火。
那一刻我才明白,这部非洲题材的电影与其他作品的最大不同。这里面的主人公Archer 和Soloman他们生于斯地长于斯地,他们不是那些从不知道那里来的冀望到新大陆猎奇以填补空虚灵魂的中产阶级,也不是怀抱救世主理想来拯救这块大陆却 随时可以抽身离开、永远有后路可退的外来者。虽然这个大陆穷困不堪,战争不断,人们愚昧懵懂,可是他们已经无法离开。
这种灵魂上的煎熬,这种不得不恨又无法不爱的心情,很多来自幸福的一等国家的人是无法体会的。他们只在这部片子里面看到人性的贪婪、狡诈、冷 酷、愚蠢,或者在最后看到些微的曙光,他们可能会像Maddy这个过客一样,问道:“一个人怎么可能改变这里?”——这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也不属于这 里。Archer和Soloman不会这样质疑。他们只是努力地活着而已。如此而已。这片大陆的未来本来就不是有一两个人的手改变。要经历数百年,数十代 人的牺牲和劳作,要看这片大陆反复被蹂躏然后沉淀、酝酿,才能重新复苏。黑暗的时代是漫长的。如果我们极目去张望,我们可能会因为那望不到尽头的黑夜而沮 丧绝望,失去方向。从黑暗到光明的征途,只能用岁月用无数老年、壮年、青年、少年还有孩子的命去一点点填充。
所以我们无需控诉什么,无需质疑。我们只需要和Archer 以及Soloman一样,努力地活下去。或者很久以后,我们的子孙可以看到非洲重新成为福地,有繁花自在开放。
也许是我想得太多,和我一同看这部戏的朋友提醒说这个评级结果可能是因为里面涉及非洲内战中的儿童士兵(children soldier)的问题。这些未成年的孩子被叛军或称游击队从各个村落掳走,被彻底洗脑之后教导成迷你版的杀人机器。他们抽烟、喝酒、吸毒、和成年军人一 起进行村落屠杀。他们身着军装(大部分时候这些军装都很破烂),拿着机枪,称呼自己是“天生杀人机器”、“不放过一个”、“杀人小队长”。这样的事情看起 来很有点非现实的味道。只是我们已经明白这个世界的残酷真实都爱披着疯癫的外衣,好掩盖内里的腐乱。
电影的气氛的确很沉重。不管是枪战还是丛林追杀,不管是成年人的贪婪杀戮还是老弱妇孺的仓皇失措,不管是衣冠楚楚的浮华世界还是满目疮痍的战 场和难民营,都渗着一种冰冷的惨白色,甚至让人觉得此处已是魔域。只有非洲的红土——这被人血所滋养的大地,和那颗牵扯出整个故事的粉红色原钻,让人觉得 有切切实实的色彩。
还有Archer最后看的那片云霞。
在结束之前,Archer给Maddy打了一个电话。Maddy正在某一个宁静富庶的欧洲小镇里和人聊天喝茶,她在电话里说:“Where are you? I am coming to find you.”他始终避而不答。他说:“I wish you were here.”在他的身下,是非洲的红土,静静地吸食生灵的鲜血、灵魂和依恋,万古如是。然后镜头渐渐拉远,我们和Archer一起看满眼的山峦叠嶂,霞光 如火。
那一刻我才明白,这部非洲题材的电影与其他作品的最大不同。这里面的主人公Archer 和Soloman他们生于斯地长于斯地,他们不是那些从不知道那里来的冀望到新大陆猎奇以填补空虚灵魂的中产阶级,也不是怀抱救世主理想来拯救这块大陆却 随时可以抽身离开、永远有后路可退的外来者。虽然这个大陆穷困不堪,战争不断,人们愚昧懵懂,可是他们已经无法离开。
这种灵魂上的煎熬,这种不得不恨又无法不爱的心情,很多来自幸福的一等国家的人是无法体会的。他们只在这部片子里面看到人性的贪婪、狡诈、冷 酷、愚蠢,或者在最后看到些微的曙光,他们可能会像Maddy这个过客一样,问道:“一个人怎么可能改变这里?”——这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也不属于这 里。Archer和Soloman不会这样质疑。他们只是努力地活着而已。如此而已。这片大陆的未来本来就不是有一两个人的手改变。要经历数百年,数十代 人的牺牲和劳作,要看这片大陆反复被蹂躏然后沉淀、酝酿,才能重新复苏。黑暗的时代是漫长的。如果我们极目去张望,我们可能会因为那望不到尽头的黑夜而沮 丧绝望,失去方向。从黑暗到光明的征途,只能用岁月用无数老年、壮年、青年、少年还有孩子的命去一点点填充。
所以我们无需控诉什么,无需质疑。我们只需要和Archer 以及Soloman一样,努力地活下去。或者很久以后,我们的子孙可以看到非洲重新成为福地,有繁花自在开放。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