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许鞍华
编剧: 李樯
主演: 汤唯 / 冯绍峰 / 王志文 / 朱亚文 / 黄轩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 传记
官方网站: hjsd.nimdigital.com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香港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粤语 / 上海话 / 武汉话 / 四川话 / 俄语 / 日语
上映日期: 2014-10-01(中国大陆/香港) / 2014-09-06(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179分钟
又名: 穿过爱情的漫长旅程 / 萧红传 / The Golden Era
IMDb链接: tt3696086
官方小站: 《黄金时代》豆瓣官方小站
编剧: 李樯
主演: 汤唯 / 冯绍峰 / 王志文 / 朱亚文 / 黄轩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 传记
官方网站: hjsd.nimdigital.com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香港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粤语 / 上海话 / 武汉话 / 四川话 / 俄语 / 日语
上映日期: 2014-10-01(中国大陆/香港) / 2014-09-06(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179分钟
又名: 穿过爱情的漫长旅程 / 萧红传 / The Golden Era
IMDb链接: tt3696086
官方小站: 《黄金时代》豆瓣官方小站
文/公元1874
《黄金时代》这个片名,第一时间让我想起来的,其实是王小波的同名小说。那小说是我初中时候看的,里面大段大段的露骨描写看得我心惊胆战,到现在我都还能回忆起小说里写王二和破鞋在山上乱搞时候的细节。于是乎,我听到《黄金时代》拍电影,第一反应就是:这得删多少啊?后来才明白,此《黄金时代》和王小波没关系,是许鞍华和李樯的又一次合作。故事,讲述的是民国女作家萧红的人生。
这一百年来,成为文艺青年楷模的名人,民国时期涌现得最多。先有林徽因,和大才子谈恋爱,引得后世快把她封为民国女神;接着又有阮玲玉,留下只言片语骤然离世,让大家明白流言蜚语的可怕;张爱玲自然也无须多提,留下的小说迄今为止还被许多人津津乐道,2007年李安拿她一篇小小的短篇《色戒》改编电影,也成为了坊间热门。而萧红这个名字,挤进前十,恐怕也没什么问题。
萧红生前留下最出名的著作,是《呼兰河传》。我看《呼兰河传》的时候,还在上高中那会儿。坦白说,那时候只是无聊,找一堆文字来胡吃海喝,消化不良是常有的事。以那个时候的阅历,想了解萧红在奔波流离里,从最北边的哈尔滨到最南方的香港,她的复杂心情和依依不舍又恨别离的乡愁,感受得不深。
后来自己17岁出去闯荡,在外漂泊多年,家乡这个字眼愈来愈模糊。前几天在Kindle里找到这本《呼兰河传》,不经意地翻起来,爱不释手。当年看不懂的文字,快到30岁的时候再读,感触又不一样。
《黄金时代》并不是第一次把萧红的故事搬上银幕,但我相信这是动静最大的一次。许鞍华和李樯的导演编剧阵容,汤唯与冯绍峰的男女主角,还有跟着后面那一长串耳熟能详的演员名单——王志文、田原、张译、袁泉、郝蕾……等等,再加上十一的国庆黄金档期,以及各种狂轰滥炸的宣传,想不让人知道都难。而就连电影宣传曲,词曲阵容一样很彪悍——作词是林夕,作曲兼演唱是罗大佑。
所以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黄金时代》,即便他们或许对萧红不怎么感兴趣,对民国的作家究竟是什么样子也没太大兴趣,观众们也会去看。结果当他们发现这根本不是一部按照常规套路来的电影时,发现主角会突然对着镜头说话,对白也基本不是人话,而是大段大段充满着文艺装逼气息的名言警句时……最最重要的,这部电影竟然有三个小时!走进电影前对这些不了解的观众,一定快崩溃了。
《黄金时代》的故事,以萧红为主线,从她20来岁成亲,到31岁病故为止。三个小时里,以汤唯扮演的萧红,带着观众从哈尔滨到北京,从上海到西安,从武汉到重庆,再终于香港,这趟漫漫的人生旅程,我们看到那个时候的各路文豪。有的和印象里一样,比如穿着八路军衣服,很爷们的丁玲;有的又和印象不一样,比如喝着咖啡,轻言细语拉家常的鲁迅……在许鞍华的电影里,这群离自己很远,活在纸上的文人,变得鲜活而真实起来。
有争议的地方很多,大概有两点。一,大量的旁白叙事,将本可以拍得极具张力的故事情节,轻描淡写地说了出来,丧失电影独特的戏剧魅力;二,演员时不时突然正对着镜头说话,容易出戏。我觉得这两点考虑,是导演权衡的结果——第一点,尽可能的在三小时里将更多的事情,毕竟目前已经够长了,再长势必超出观众极限,影院也不可能接受,毕竟目前已经相当于一天少排《心花路放》近一半的场次;第二点,本来这就是一部没有商业元素的文艺片,飞车爆炸战争床戏都没有,所以,就勇敢地尝试非商业片的元素,比如让演员对着镜头说话。
对于观众而言,我觉得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的电影,还是挺幸运的。看完电影后我问朋友感觉如何,他说,其他且不论,能在有生之年看见这个阵容、这个投资和这个视角去拍民国,我已经非常满足。我说,是啊,难得看到这样一个五谷杂陈的民国,想想如今都是大银幕上的民国些什么玩意啊,谍战内战、悬疑破案……建国大业!那个黄金时代,正在被糟蹋。
在电影里,最主要的矛盾,是萧红萧军这对情侣的价值观。萧军向往浓烈的生活,他要和日本人打游击,做斗争,他向往这种充满危机与风险的生活;而萧红,反复地对萧军说,我只是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写文章。我理解萧军,也理解萧红。那时候,几乎全国的文艺工作者,都投身于爱国事业,写救国文章,写抗战小说,将自己的作品打上了浓烈的时代烙印,这也是萧军们的选择。这选择当然正确,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处于危急存亡,军人冲在第一线,而在后方,文人也可以用笔作战。
但是,除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我们依然需要生活。如果全都是那样的文章,一百个人说同一种话,也是一种悲哀。所以在这时候,还是有作家坚持写自己想写的,和时代无关的风花雪月。萧红就是这样一个作家,在抗战期间,她写出了《呼兰河传》。在当时虽然有人批评她没有心系抗战,可是这么多年过去,当年的绝大多数抗战题材的小说都已经被历史车轮碾过,不留痕迹,可萧红的《呼兰河传》,却留了下来,隽永流芳。
这部《黄金时代》,在当下充满争议;但我想,也许未来有朝一日,它的命运,也像《呼兰河传》那样,即便今时今日身处嘈杂喧闹,也会在以后的华语影坛,留下属于它自己的位置。
谈谈里面的演员。出演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难免会拿原型做比较。汤唯版的萧红,层次复杂,演绎难度比起《色戒》的王佳芝更甚,而这次她没有了初涉大制作的生涩,情绪更加沉稳,有影后潜力;两个配角朱亚文和田原都很有亮点,尤其是田原,在电影里的性格接近丁玲,都比较男人婆,有豪爽的一面,但田原的演绎方式和郝蕾有所区别,在知道爱人被捕、萧红怀孕的时候,流露出女性内心的脆弱与温暖,小眼神很到位。
王志文版的鲁迅,很特别。之前银幕上最有分量的鲁迅形象,是2005年的电影《鲁迅》,那是濮存昕出演。王志文版的鲁迅比濮存昕版要更加温柔,说话声音低沉,观察事情细腻,充满情调(比如评论萧红的裙子那场戏),语气温和平静,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者。被课本毒害,以为鲁迅整天都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观众,这次可以看见一个更加人性化的文豪形象。
这次冯绍峰的演出,又令我眼前一亮。我朋友说,自从他不跟于正玩了,不接那些又臭又长的电视剧,就越来越像个演员。我说是啊,你看《二次曝光》,你看《我想和你好好的》,你看《鸿门宴传奇》,无论是幻想中的男人,还是和女朋友疯狂爱来爱去的小年轻,抑或贰仟年前自刎的霸王,即便如今我都不怎么记得电影的剧情了,可冯绍峰的形象还是在脑海里。看他演戏,就是舒服,情绪在把握角色上很有分寸,不洒狗血,也不木讷面瘫,刚刚好。这种好演员,以前就怎么被埋没了呢!
萧军这个角色,在电影里暴躁冲动帅气,这三种情绪换个演员演,很容易就一根筋,浮于表面。冯绍峰的演绎处理得很好,不是单单声嘶力竭的大吵大闹,和汤唯吵架的一场戏,额头略微的抬起、肩膀激动时克制不住的颤抖,语气激烈之后又意识到不能对待自己心爱的女人,很快又平和,单这一场戏的处理就非常不错,只有用心领悟了角色,走进了电影营造的世界里的演员,才可以这么到位,这么出色。真希望以后多在大银幕上看见冯绍峰。
“走就走到蓝天碧水深处,循环不休;一个人自由地笑,自在地哭……此生不朽”。林夕的主题曲写的是萧红,也不仅仅是萧红。萧红追求自由,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自由地笑、自由地哭……说来八个字,其实不易。
萧红在31岁的年纪里因肺结核骤然离世,她走得并不甘心。按照我对萧红的浅薄理解,她若能再活二十年,文学上会有更大的成就,她所写的不仅仅是乡愁,《呼兰河传》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开始。可惜人生没有如果,一个人只有这一辈子的机会,可没人知道这一辈子究竟是二十年、三十年还是八十年。珍惜当下,尽可能的把时间变成可以给别人铭记的事情。如同萧红这样,即便她已经离开人世间七十二年,可如今,依然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看着电影里,萧红和萧军被迫分开时,我是很心痛的,心情也很复杂。留下,还是离开,两种选择,面临的是两种命运。你是要在颠沛流离里寻找人生的意义,还是安静下来写文章升华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在那一刻,你会选择跟汤唯走,还是冯绍峰?
可惜,我们都不会身处那个黄金般的时代……
《黄金时代》这个片名,第一时间让我想起来的,其实是王小波的同名小说。那小说是我初中时候看的,里面大段大段的露骨描写看得我心惊胆战,到现在我都还能回忆起小说里写王二和破鞋在山上乱搞时候的细节。于是乎,我听到《黄金时代》拍电影,第一反应就是:这得删多少啊?后来才明白,此《黄金时代》和王小波没关系,是许鞍华和李樯的又一次合作。故事,讲述的是民国女作家萧红的人生。
这一百年来,成为文艺青年楷模的名人,民国时期涌现得最多。先有林徽因,和大才子谈恋爱,引得后世快把她封为民国女神;接着又有阮玲玉,留下只言片语骤然离世,让大家明白流言蜚语的可怕;张爱玲自然也无须多提,留下的小说迄今为止还被许多人津津乐道,2007年李安拿她一篇小小的短篇《色戒》改编电影,也成为了坊间热门。而萧红这个名字,挤进前十,恐怕也没什么问题。
萧红生前留下最出名的著作,是《呼兰河传》。我看《呼兰河传》的时候,还在上高中那会儿。坦白说,那时候只是无聊,找一堆文字来胡吃海喝,消化不良是常有的事。以那个时候的阅历,想了解萧红在奔波流离里,从最北边的哈尔滨到最南方的香港,她的复杂心情和依依不舍又恨别离的乡愁,感受得不深。
后来自己17岁出去闯荡,在外漂泊多年,家乡这个字眼愈来愈模糊。前几天在Kindle里找到这本《呼兰河传》,不经意地翻起来,爱不释手。当年看不懂的文字,快到30岁的时候再读,感触又不一样。
《黄金时代》并不是第一次把萧红的故事搬上银幕,但我相信这是动静最大的一次。许鞍华和李樯的导演编剧阵容,汤唯与冯绍峰的男女主角,还有跟着后面那一长串耳熟能详的演员名单——王志文、田原、张译、袁泉、郝蕾……等等,再加上十一的国庆黄金档期,以及各种狂轰滥炸的宣传,想不让人知道都难。而就连电影宣传曲,词曲阵容一样很彪悍——作词是林夕,作曲兼演唱是罗大佑。
所以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黄金时代》,即便他们或许对萧红不怎么感兴趣,对民国的作家究竟是什么样子也没太大兴趣,观众们也会去看。结果当他们发现这根本不是一部按照常规套路来的电影时,发现主角会突然对着镜头说话,对白也基本不是人话,而是大段大段充满着文艺装逼气息的名言警句时……最最重要的,这部电影竟然有三个小时!走进电影前对这些不了解的观众,一定快崩溃了。
《黄金时代》的故事,以萧红为主线,从她20来岁成亲,到31岁病故为止。三个小时里,以汤唯扮演的萧红,带着观众从哈尔滨到北京,从上海到西安,从武汉到重庆,再终于香港,这趟漫漫的人生旅程,我们看到那个时候的各路文豪。有的和印象里一样,比如穿着八路军衣服,很爷们的丁玲;有的又和印象不一样,比如喝着咖啡,轻言细语拉家常的鲁迅……在许鞍华的电影里,这群离自己很远,活在纸上的文人,变得鲜活而真实起来。
有争议的地方很多,大概有两点。一,大量的旁白叙事,将本可以拍得极具张力的故事情节,轻描淡写地说了出来,丧失电影独特的戏剧魅力;二,演员时不时突然正对着镜头说话,容易出戏。我觉得这两点考虑,是导演权衡的结果——第一点,尽可能的在三小时里将更多的事情,毕竟目前已经够长了,再长势必超出观众极限,影院也不可能接受,毕竟目前已经相当于一天少排《心花路放》近一半的场次;第二点,本来这就是一部没有商业元素的文艺片,飞车爆炸战争床戏都没有,所以,就勇敢地尝试非商业片的元素,比如让演员对着镜头说话。
对于观众而言,我觉得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的电影,还是挺幸运的。看完电影后我问朋友感觉如何,他说,其他且不论,能在有生之年看见这个阵容、这个投资和这个视角去拍民国,我已经非常满足。我说,是啊,难得看到这样一个五谷杂陈的民国,想想如今都是大银幕上的民国些什么玩意啊,谍战内战、悬疑破案……建国大业!那个黄金时代,正在被糟蹋。
在电影里,最主要的矛盾,是萧红萧军这对情侣的价值观。萧军向往浓烈的生活,他要和日本人打游击,做斗争,他向往这种充满危机与风险的生活;而萧红,反复地对萧军说,我只是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写文章。我理解萧军,也理解萧红。那时候,几乎全国的文艺工作者,都投身于爱国事业,写救国文章,写抗战小说,将自己的作品打上了浓烈的时代烙印,这也是萧军们的选择。这选择当然正确,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处于危急存亡,军人冲在第一线,而在后方,文人也可以用笔作战。
但是,除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我们依然需要生活。如果全都是那样的文章,一百个人说同一种话,也是一种悲哀。所以在这时候,还是有作家坚持写自己想写的,和时代无关的风花雪月。萧红就是这样一个作家,在抗战期间,她写出了《呼兰河传》。在当时虽然有人批评她没有心系抗战,可是这么多年过去,当年的绝大多数抗战题材的小说都已经被历史车轮碾过,不留痕迹,可萧红的《呼兰河传》,却留了下来,隽永流芳。
这部《黄金时代》,在当下充满争议;但我想,也许未来有朝一日,它的命运,也像《呼兰河传》那样,即便今时今日身处嘈杂喧闹,也会在以后的华语影坛,留下属于它自己的位置。
谈谈里面的演员。出演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难免会拿原型做比较。汤唯版的萧红,层次复杂,演绎难度比起《色戒》的王佳芝更甚,而这次她没有了初涉大制作的生涩,情绪更加沉稳,有影后潜力;两个配角朱亚文和田原都很有亮点,尤其是田原,在电影里的性格接近丁玲,都比较男人婆,有豪爽的一面,但田原的演绎方式和郝蕾有所区别,在知道爱人被捕、萧红怀孕的时候,流露出女性内心的脆弱与温暖,小眼神很到位。
王志文版的鲁迅,很特别。之前银幕上最有分量的鲁迅形象,是2005年的电影《鲁迅》,那是濮存昕出演。王志文版的鲁迅比濮存昕版要更加温柔,说话声音低沉,观察事情细腻,充满情调(比如评论萧红的裙子那场戏),语气温和平静,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者。被课本毒害,以为鲁迅整天都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观众,这次可以看见一个更加人性化的文豪形象。
这次冯绍峰的演出,又令我眼前一亮。我朋友说,自从他不跟于正玩了,不接那些又臭又长的电视剧,就越来越像个演员。我说是啊,你看《二次曝光》,你看《我想和你好好的》,你看《鸿门宴传奇》,无论是幻想中的男人,还是和女朋友疯狂爱来爱去的小年轻,抑或贰仟年前自刎的霸王,即便如今我都不怎么记得电影的剧情了,可冯绍峰的形象还是在脑海里。看他演戏,就是舒服,情绪在把握角色上很有分寸,不洒狗血,也不木讷面瘫,刚刚好。这种好演员,以前就怎么被埋没了呢!
萧军这个角色,在电影里暴躁冲动帅气,这三种情绪换个演员演,很容易就一根筋,浮于表面。冯绍峰的演绎处理得很好,不是单单声嘶力竭的大吵大闹,和汤唯吵架的一场戏,额头略微的抬起、肩膀激动时克制不住的颤抖,语气激烈之后又意识到不能对待自己心爱的女人,很快又平和,单这一场戏的处理就非常不错,只有用心领悟了角色,走进了电影营造的世界里的演员,才可以这么到位,这么出色。真希望以后多在大银幕上看见冯绍峰。
“走就走到蓝天碧水深处,循环不休;一个人自由地笑,自在地哭……此生不朽”。林夕的主题曲写的是萧红,也不仅仅是萧红。萧红追求自由,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自由地笑、自由地哭……说来八个字,其实不易。
萧红在31岁的年纪里因肺结核骤然离世,她走得并不甘心。按照我对萧红的浅薄理解,她若能再活二十年,文学上会有更大的成就,她所写的不仅仅是乡愁,《呼兰河传》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开始。可惜人生没有如果,一个人只有这一辈子的机会,可没人知道这一辈子究竟是二十年、三十年还是八十年。珍惜当下,尽可能的把时间变成可以给别人铭记的事情。如同萧红这样,即便她已经离开人世间七十二年,可如今,依然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看着电影里,萧红和萧军被迫分开时,我是很心痛的,心情也很复杂。留下,还是离开,两种选择,面临的是两种命运。你是要在颠沛流离里寻找人生的意义,还是安静下来写文章升华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在那一刻,你会选择跟汤唯走,还是冯绍峰?
可惜,我们都不会身处那个黄金般的时代……
看到破鞋二字就出来装圣母的,你们是有多没文化?连王小波都没读过,就别来我这里丢人了,求求你们了。
像我一样听说许鞍华的新片叫做《黄金时代》时反射性想到王小波的举一下手。后来听说是拍萧红,不由得有些失落。片名是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但仔细一品味,陈清扬和萧红,都是“被破鞋”的那一类人。要想梳理萧红的一生,不得不说的是她和她身边的男人们。也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感情失败,让她一次又一次“被破鞋”。
第一次被破鞋:陆哲舜
萧红离开呼兰去哈尔滨读中学的时候,就已经是个惊世骇俗的人物了。那时女孩子上到中学已经很罕见了,她还抽烟、喝酒,跟于谦老师的惟一区别就是不烫头发,本来让令人侧目,她还打算退婚,继续去北平读书。而这时,她遇到了法政大学的学生陆哲舜。这时萧红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陆哲舜是有妇之夫,萧红以别人未婚妻的身份跑去当小三,还一块私奔,这信息量实在太大了。二人来到北京,萧红进入高中读书,但家里人断绝了对她的钱财供应,跟同样被家里断粮的陆哲舜相看两相厌,最后只得离开北平回家。
这是萧红第一次当破鞋,是为学业。
第二次被破鞋:汪恩甲
萧红很早就订婚了,未婚夫汪恩甲是个富二代,而且个子很高、仪表堂堂,汪恩甲在萧红的故事里,永远是作为反派出现的,但事实上那时萧红经常跟他通信,萧红的同学也都记得萧红为汪恩甲织毛衣的事。萧红和汪恩甲交恶的原因众说纷纭,最通行的说法是汪有吸鸦片的癖好。
萧红从北京回家之后,假意答应跟汪恩甲结婚,骗了家人一笔嫁妆钱之后再次离家出走来到北京——说到这里必须给萧红点个赞,本来就没多少钱,你倒是省着点花啊,她拿到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件大衣……
萧红在北京举目无亲,穷困潦倒,这时萧红人生第一个接盘侠汪恩甲出现了。不管汪恩甲出于什么心态来找萧红重归于好,他能够接纳一个跟有妇之夫私奔还两次退婚的女人,笔者个人认为,他也算是仁至义尽。此时的萧红也很感激汪恩甲,二人回到哈尔滨,在旅馆同居。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后来汪恩甲的大哥汪恩厚横生枝节,替弟弟休妻,说不定世上会少一本《吵兰河传》,多一个隔三岔五问丈夫什么时候给自己买个貂的汪夫人。
那时萧红是想嫁给汪恩甲的,否则她也不会去法院告汪恩厚代弟休妻。然而在法庭上,懦弱的汪恩甲却说离婚是自己的主意,法院当庭判二人离婚。萧红大怒,汪恩甲追出来向萧红道歉,二人和好,继续在旅馆同居。这时的萧红已经跟着汪恩甲吸起了鸦片,而且怀孕了。二人坐吃山空,最后欠下了旅馆一笔巨额的食宿费,这一天,汪恩甲说要回家拿钱,从此消失在萧红的生命里。
这是萧红第二次当破鞋,是为婚姻。
第三次被破鞋:萧军
在所有关于二萧的故事里,萧军的出场方式都是自带光环的:美丽女子落难,王子仗义相助,从此情投意合,二萧合体,名动江湖。
在这里,笔者必须哭着对你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萧军不可能是萧红的王子。
萧红被困旅馆不假,但欠债还钱没什么不对。而传说中旅馆老板联系好了妓院要把她卖掉抵债,笔者个人认为这里面有水份——哪家妓院会花四百多(一说是六百多)现大洋去买一个怀孕五个月的女人回来当妓女?这笔钱基本上可以买房子了。
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萧红的话有水份的是,她给报馆写信,声称自己是流亡学生,声泪俱下声称老板要卖人。报馆编辑裴馨园找去旅馆,萧红状态有所缓解,但报馆依然拿不出这笔巨款来。后来裴馨园让正在报馆帮助编稿的萧军带几本书刊去旅馆探望。而彼时萧军根本无意久留,他将书刊交给萧红后就打算离开。可是萧红的有意攀谈让他停下了脚步,二人聊得很投机,火速坠入情网。
于是萧军成为萧红生命中第二个接盘侠,考虑到萧红那时怀着身孕,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喜当爹。那时萧军也拿不出钱来救萧红,最后救萧红的是一场洪水,当时旅馆被淹,一个老茶房提醒萧红趁老板不在赶紧跑,于是她就真的跑了。所以,有人说这是天意,对此笔者的看法是:你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在这里,我们必须引用《大话西游》里的台词:“老天安排的,最大嘛!”
二萧吃住在裴馨园家,后来她住院、生孩子,基本上都是裴家出钱,女儿生下来几天,萧红就把她送人了,对此,笔者不予置评。
应该说,跟萧军在一起的日子,萧红真正品尝到了爱情的甜蜜,二人生活虽然潦倒,但精神上是富有的。二人一起吃黑面包就盐,一起合著小说。后来,二人一起去上海,遇到生命中的贵人鲁迅,在鲁迅的提携下,二萧在文坛站称脚跟。可以说,没有萧军,就没有萧红,就连二人的笔名,也是“小小红军”劈成的萧红萧军。
不过,萧军也不是什么好人,在认识萧红之前,他早有元配许氏和两个孩子(也就是说,萧红生平第二次当了小三),萧军一脚把妻儿踢开,命令她改嫁(陈世美即视感),跟萧红在一起时,他也是一边在外面出轨而且不止一次,一边回家对萧红拳打脚踢,萧军行伍出身,武功高强,在萧红身上练手再合适不过。当萧红鼻青脸肿出现在朋友面前说自己是不小心跌倒时,萧军在一边大声说:“我打的,怎么滴?”
二人在一起五年,走的是相爱相杀的路子,最后萧红忍无可忍,跟萧军分手。
这是萧红第三次当破鞋,是为爱情。
第四次被破鞋: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在萧红故事里出现的时候,一直是小三上位的模式。但事实上,他和萧红的友情大于爱情。端木蕻良和萧红确立恋爱关系时,萧军曾经拎着根棍子跟在二人身后,走到哪跟到哪。如果那时有微博,萧红最常关注的话题肯定是:#我的前任是极品#
甚至是在二萧分手之后,萧红都没有考虑过端木蕻良,所以后来二人闪婚,吓跳了很多人的眼镜。甚至是在婚礼上,萧红都这样说:“掏肝剖肺地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历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次,萧红是为了结婚而结婚,端木蕻良是萧红生命中第三个接盘侠。考虑到她那时肚子里还有萧军的孩子,我们可以称端木蕻良为喜当爹二号。
不过,萧红没有在这场婚姻中收获什么,端木蕻良文人气质,身子又弱,从小娇生惯养,因此,你很难指望这样一个人会对爱情失败的萧红有什么安慰,特别是,在动荡的时局中,端木蕻良两次抛下萧红独自逃生,这种自私和懦弱,也是世人攻击他的主要论据。
此时的萧红身患肺结核,又颠沛流离,生下的那个男孩只活了三天就死了。不过,她和端木蕻良在重庆、在香港,二人始终扶持,萧红最重要的作品《呼兰河传》、《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等,都是在端木蕻良的陪伴下完成的。
1941年,萧红的肺结核已经非常严重,此时日军轰炸香港,端木蕻良再次先行撤离,已卧床半年不能走动的萧红,对丈夫、人性、时局都完全失望。虽然端木蕻良最后还是回来了,但萧红已是油尽灯枯,最终死在临时救护站。
这是萧红第四次当破鞋,是为生命。
萧红曾对朋友说,自己一生走的是败路,她感慨:“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下面这句话,算是一语成谶:“不错,我要飞,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我会掉下来。”她反抗旧家庭,逃婚、同居、未婚先孕,在三十年代初的东北小城,足以惊世骇俗,但与此同时,她又不得不抓住身边的每一个男人,以怀孕之身让男人心甘情愿当接盘侠、喜当爹,不得不承认她的魅力无人能敌,而在待人接物上,她的幼稚与任性,也为她的一生埋下伏笔。
所以,总结萧红的一生,十六个字可以形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遇人不淑,颠沛流离。” 不是她想当破鞋,而是无奈之下随波逐流,一次次“被破鞋”,这是她作为一个女性的不幸,也是新旧道德双重积压下的不幸,更是混乱时局下的必然产物。在《黄金时代》上映之前,我们无从得知许鞍华会怎样讲述这个女子和那个时代,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需要去看一看,在故事里回味这个被成就和被毁掉的女子,在胶片上领略属于她的黄金时代。
像我一样听说许鞍华的新片叫做《黄金时代》时反射性想到王小波的举一下手。后来听说是拍萧红,不由得有些失落。片名是源自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但仔细一品味,陈清扬和萧红,都是“被破鞋”的那一类人。要想梳理萧红的一生,不得不说的是她和她身边的男人们。也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感情失败,让她一次又一次“被破鞋”。
第一次被破鞋:陆哲舜
萧红离开呼兰去哈尔滨读中学的时候,就已经是个惊世骇俗的人物了。那时女孩子上到中学已经很罕见了,她还抽烟、喝酒,跟于谦老师的惟一区别就是不烫头发,本来让令人侧目,她还打算退婚,继续去北平读书。而这时,她遇到了法政大学的学生陆哲舜。这时萧红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陆哲舜是有妇之夫,萧红以别人未婚妻的身份跑去当小三,还一块私奔,这信息量实在太大了。二人来到北京,萧红进入高中读书,但家里人断绝了对她的钱财供应,跟同样被家里断粮的陆哲舜相看两相厌,最后只得离开北平回家。
这是萧红第一次当破鞋,是为学业。
第二次被破鞋:汪恩甲
萧红很早就订婚了,未婚夫汪恩甲是个富二代,而且个子很高、仪表堂堂,汪恩甲在萧红的故事里,永远是作为反派出现的,但事实上那时萧红经常跟他通信,萧红的同学也都记得萧红为汪恩甲织毛衣的事。萧红和汪恩甲交恶的原因众说纷纭,最通行的说法是汪有吸鸦片的癖好。
萧红从北京回家之后,假意答应跟汪恩甲结婚,骗了家人一笔嫁妆钱之后再次离家出走来到北京——说到这里必须给萧红点个赞,本来就没多少钱,你倒是省着点花啊,她拿到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件大衣……
萧红在北京举目无亲,穷困潦倒,这时萧红人生第一个接盘侠汪恩甲出现了。不管汪恩甲出于什么心态来找萧红重归于好,他能够接纳一个跟有妇之夫私奔还两次退婚的女人,笔者个人认为,他也算是仁至义尽。此时的萧红也很感激汪恩甲,二人回到哈尔滨,在旅馆同居。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后来汪恩甲的大哥汪恩厚横生枝节,替弟弟休妻,说不定世上会少一本《吵兰河传》,多一个隔三岔五问丈夫什么时候给自己买个貂的汪夫人。
那时萧红是想嫁给汪恩甲的,否则她也不会去法院告汪恩厚代弟休妻。然而在法庭上,懦弱的汪恩甲却说离婚是自己的主意,法院当庭判二人离婚。萧红大怒,汪恩甲追出来向萧红道歉,二人和好,继续在旅馆同居。这时的萧红已经跟着汪恩甲吸起了鸦片,而且怀孕了。二人坐吃山空,最后欠下了旅馆一笔巨额的食宿费,这一天,汪恩甲说要回家拿钱,从此消失在萧红的生命里。
这是萧红第二次当破鞋,是为婚姻。
第三次被破鞋:萧军
在所有关于二萧的故事里,萧军的出场方式都是自带光环的:美丽女子落难,王子仗义相助,从此情投意合,二萧合体,名动江湖。
在这里,笔者必须哭着对你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萧军不可能是萧红的王子。
萧红被困旅馆不假,但欠债还钱没什么不对。而传说中旅馆老板联系好了妓院要把她卖掉抵债,笔者个人认为这里面有水份——哪家妓院会花四百多(一说是六百多)现大洋去买一个怀孕五个月的女人回来当妓女?这笔钱基本上可以买房子了。
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萧红的话有水份的是,她给报馆写信,声称自己是流亡学生,声泪俱下声称老板要卖人。报馆编辑裴馨园找去旅馆,萧红状态有所缓解,但报馆依然拿不出这笔巨款来。后来裴馨园让正在报馆帮助编稿的萧军带几本书刊去旅馆探望。而彼时萧军根本无意久留,他将书刊交给萧红后就打算离开。可是萧红的有意攀谈让他停下了脚步,二人聊得很投机,火速坠入情网。
于是萧军成为萧红生命中第二个接盘侠,考虑到萧红那时怀着身孕,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喜当爹。那时萧军也拿不出钱来救萧红,最后救萧红的是一场洪水,当时旅馆被淹,一个老茶房提醒萧红趁老板不在赶紧跑,于是她就真的跑了。所以,有人说这是天意,对此笔者的看法是:你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在这里,我们必须引用《大话西游》里的台词:“老天安排的,最大嘛!”
二萧吃住在裴馨园家,后来她住院、生孩子,基本上都是裴家出钱,女儿生下来几天,萧红就把她送人了,对此,笔者不予置评。
应该说,跟萧军在一起的日子,萧红真正品尝到了爱情的甜蜜,二人生活虽然潦倒,但精神上是富有的。二人一起吃黑面包就盐,一起合著小说。后来,二人一起去上海,遇到生命中的贵人鲁迅,在鲁迅的提携下,二萧在文坛站称脚跟。可以说,没有萧军,就没有萧红,就连二人的笔名,也是“小小红军”劈成的萧红萧军。
不过,萧军也不是什么好人,在认识萧红之前,他早有元配许氏和两个孩子(也就是说,萧红生平第二次当了小三),萧军一脚把妻儿踢开,命令她改嫁(陈世美即视感),跟萧红在一起时,他也是一边在外面出轨而且不止一次,一边回家对萧红拳打脚踢,萧军行伍出身,武功高强,在萧红身上练手再合适不过。当萧红鼻青脸肿出现在朋友面前说自己是不小心跌倒时,萧军在一边大声说:“我打的,怎么滴?”
二人在一起五年,走的是相爱相杀的路子,最后萧红忍无可忍,跟萧军分手。
这是萧红第三次当破鞋,是为爱情。
第四次被破鞋: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在萧红故事里出现的时候,一直是小三上位的模式。但事实上,他和萧红的友情大于爱情。端木蕻良和萧红确立恋爱关系时,萧军曾经拎着根棍子跟在二人身后,走到哪跟到哪。如果那时有微博,萧红最常关注的话题肯定是:#我的前任是极品#
甚至是在二萧分手之后,萧红都没有考虑过端木蕻良,所以后来二人闪婚,吓跳了很多人的眼镜。甚至是在婚礼上,萧红都这样说:“掏肝剖肺地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历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次,萧红是为了结婚而结婚,端木蕻良是萧红生命中第三个接盘侠。考虑到她那时肚子里还有萧军的孩子,我们可以称端木蕻良为喜当爹二号。
不过,萧红没有在这场婚姻中收获什么,端木蕻良文人气质,身子又弱,从小娇生惯养,因此,你很难指望这样一个人会对爱情失败的萧红有什么安慰,特别是,在动荡的时局中,端木蕻良两次抛下萧红独自逃生,这种自私和懦弱,也是世人攻击他的主要论据。
此时的萧红身患肺结核,又颠沛流离,生下的那个男孩只活了三天就死了。不过,她和端木蕻良在重庆、在香港,二人始终扶持,萧红最重要的作品《呼兰河传》、《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等,都是在端木蕻良的陪伴下完成的。
1941年,萧红的肺结核已经非常严重,此时日军轰炸香港,端木蕻良再次先行撤离,已卧床半年不能走动的萧红,对丈夫、人性、时局都完全失望。虽然端木蕻良最后还是回来了,但萧红已是油尽灯枯,最终死在临时救护站。
这是萧红第四次当破鞋,是为生命。
萧红曾对朋友说,自己一生走的是败路,她感慨:“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下面这句话,算是一语成谶:“不错,我要飞,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我会掉下来。”她反抗旧家庭,逃婚、同居、未婚先孕,在三十年代初的东北小城,足以惊世骇俗,但与此同时,她又不得不抓住身边的每一个男人,以怀孕之身让男人心甘情愿当接盘侠、喜当爹,不得不承认她的魅力无人能敌,而在待人接物上,她的幼稚与任性,也为她的一生埋下伏笔。
所以,总结萧红的一生,十六个字可以形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遇人不淑,颠沛流离。” 不是她想当破鞋,而是无奈之下随波逐流,一次次“被破鞋”,这是她作为一个女性的不幸,也是新旧道德双重积压下的不幸,更是混乱时局下的必然产物。在《黄金时代》上映之前,我们无从得知许鞍华会怎样讲述这个女子和那个时代,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需要去看一看,在故事里回味这个被成就和被毁掉的女子,在胶片上领略属于她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和《一代宗师》很像:标题很大,不肯把自己老老实实简单定位成某位历史人物的传记片;叙事很细碎,或许是因为他们坚信“平淡之中见真情,明星也是老百姓”;台词有亮点,前者是把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中的句子一支支捋下,插在人物头上,后者则留下无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金句。
以上是昨晚我在煎熬中看片的第一体会。
昨晚在宝山万达看的提前场,放映后有明星见面会。三个小时的电影看得我肠胃煎熬,后排的汤唯粉丝响亮地嗑着瓜子,瓜子皮洒落一地。好容易捱到结束,再等明星出现。汤唯、田原都漂亮,冯绍峰、朱亚文也端得是明星范儿。提问环节,我得到了提问机会,强压砸场子的冲动,问出一个“你们觉得你们和角色有什么契合点?”的问题。明星们不知所云的回答,让我觉得自己在苦苦求索的,不过是一只车库里的隐形喷火龙。
回到电影,电影的细节不想再刍议。批评它细碎,可以反击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批评演员塑造差,可以反击说“这是间离效果”;批评节奏、批评编剧...总好像在替没批评到的其他部分开脱。
若我警醒自己保持恭敬,我会说:这片儿的导演、编剧、演员努力了,看得出。若我稍一放肆,我就得说:这片儿的导演、编剧、演员压根没有理解自己试图表达的命题。
王家卫把《一代宗师》拍成了一代打架唯美、在个人感情与国仇家恨间纠结的金句发明大师,许鞍华把《黄金时代》展现成了一群服装极尽精细、旅程踏遍全国的俊男靓女,哪怕考虑上萧红的“黄金时代”是“笼子”里的,那笼子也不过是病和穷。
明明把时代命题的牌坊竖了起来,却极尽投机取巧之能事,竟以为用服饰、对白、生活细节的真实就能铺陈出时代感——这难免说明,电影的制造者,根本就没有理解时代是怎么回事。
时代应该是一种控制感。它是系在人物四肢上看不见的线,不是人物服饰上看得见的花纹针脚。它让人物产生,摁着人物的头曲曲折折地走,直到灭亡。
时代应该是一种强力的逻辑,它能解释一个东北地主家庭的闺女为什么异想天开追随表哥逃到北平求学,也能解释一名著名女作家何以刚过三十就死于日本控制下的殖民地岛屿。
时代不是呈现,它不是告诉我们这些过往的事情究竟是怎样——二萧分手的罗生门?
它得告诉我们,这些逝去的人、事、物,缘何被时间定格成了如今的样子。
这个问题很难,但不容躲避,特别是当“时代”这个词已被豪迈地写在标题中。你可以寻找角度去回答它:写孤儿的狄更斯,写老处女的巴尔扎克,写婚嫁的简·奥斯汀,写通奸的王小波,甚至写《呼兰河传》、《生死场》的萧红本人,都交出了他们的答卷。但对于这部《黄金时代》来说,编导演三方都像是裸考的学生,并且宁愿贿赂考官博得同情来通过考试,也不愿直面考题,献上自己脑中(或许可怜的)所有。
逃避回答会造就最糟的结局:纵使许鞍华、汤唯甚至萧红,这些名字本身,便可赚得太多宽容和同情。但从回答“时代”命题的角度来说,哪怕是《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都足以各扇此片五个耳光。
以上是昨晚我在煎熬中看片的第一体会。
昨晚在宝山万达看的提前场,放映后有明星见面会。三个小时的电影看得我肠胃煎熬,后排的汤唯粉丝响亮地嗑着瓜子,瓜子皮洒落一地。好容易捱到结束,再等明星出现。汤唯、田原都漂亮,冯绍峰、朱亚文也端得是明星范儿。提问环节,我得到了提问机会,强压砸场子的冲动,问出一个“你们觉得你们和角色有什么契合点?”的问题。明星们不知所云的回答,让我觉得自己在苦苦求索的,不过是一只车库里的隐形喷火龙。
回到电影,电影的细节不想再刍议。批评它细碎,可以反击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批评演员塑造差,可以反击说“这是间离效果”;批评节奏、批评编剧...总好像在替没批评到的其他部分开脱。
若我警醒自己保持恭敬,我会说:这片儿的导演、编剧、演员努力了,看得出。若我稍一放肆,我就得说:这片儿的导演、编剧、演员压根没有理解自己试图表达的命题。
王家卫把《一代宗师》拍成了一代打架唯美、在个人感情与国仇家恨间纠结的金句发明大师,许鞍华把《黄金时代》展现成了一群服装极尽精细、旅程踏遍全国的俊男靓女,哪怕考虑上萧红的“黄金时代”是“笼子”里的,那笼子也不过是病和穷。
明明把时代命题的牌坊竖了起来,却极尽投机取巧之能事,竟以为用服饰、对白、生活细节的真实就能铺陈出时代感——这难免说明,电影的制造者,根本就没有理解时代是怎么回事。
时代应该是一种控制感。它是系在人物四肢上看不见的线,不是人物服饰上看得见的花纹针脚。它让人物产生,摁着人物的头曲曲折折地走,直到灭亡。
时代应该是一种强力的逻辑,它能解释一个东北地主家庭的闺女为什么异想天开追随表哥逃到北平求学,也能解释一名著名女作家何以刚过三十就死于日本控制下的殖民地岛屿。
时代不是呈现,它不是告诉我们这些过往的事情究竟是怎样——二萧分手的罗生门?
它得告诉我们,这些逝去的人、事、物,缘何被时间定格成了如今的样子。
这个问题很难,但不容躲避,特别是当“时代”这个词已被豪迈地写在标题中。你可以寻找角度去回答它:写孤儿的狄更斯,写老处女的巴尔扎克,写婚嫁的简·奥斯汀,写通奸的王小波,甚至写《呼兰河传》、《生死场》的萧红本人,都交出了他们的答卷。但对于这部《黄金时代》来说,编导演三方都像是裸考的学生,并且宁愿贿赂考官博得同情来通过考试,也不愿直面考题,献上自己脑中(或许可怜的)所有。
逃避回答会造就最糟的结局:纵使许鞍华、汤唯甚至萧红,这些名字本身,便可赚得太多宽容和同情。但从回答“时代”命题的角度来说,哪怕是《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都足以各扇此片五个耳光。
我对萧红并不太了解,因为没读过她的书。但是以前看过霍建起的电影《萧红》,对这位民国女作家很感兴趣。当时看完电影的短评如下:
“做工精致,但剧本肤浅,完全没看到一个‘赤裸灵魂’的萧红。一个好作家的痛苦也许源自生活的凄惶与遭遇的不幸,但这种痛苦却不应也不可能仅仅停留在命运的浅层。电影没能刻画出痛苦的升华与萧红才华的灿烂,仅抓取了八卦的表皮表演了一场平庸的爱情小品。”
所以对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和汤唯塑造的萧红,我还是有一点期待的。电影三个小时,最大的成就我觉得有两点:
1.伪纪录片式的叙事手法是很新鲜的,所有的人物都直面镜头和观众,打破第四面墙,直接诉说萧红,包括萧红自己。这让我想起了关锦鹏的《阮玲玉》,把作为人物的阮玲玉和作为演员的张曼玉对阮玲玉的精神寻找一同展示,非常深入。从电影这个特别的表现形式上说,《黄金时代》就很值得一看。但这个手法的运用却并不完善,尤其在引入萧红开篇自白一点上,除了作为引子进入叙述之外,并未充分利用第一人称视角的优势自然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萧红的自述是多余的。
2.把萧红作为一个人,她为什么是萧红表现得非常清晰。这一点在与电影《萧红》比较后感受尤其明显——萧红的痛苦并不全来自时代与生活境遇,而是深深扎根于她自己的个性。萧红的性格非常执拗、固执,认定了的事情可以不顾环境压力和人情世故一意孤行。这就是我们说的“骨子里躁动的灵魂”,这样的灵魂充满痛感,必须激烈地活着或者死去,必须把生命力挥霍到最后一点一滴。这样的人我是理解的,他们心里都旋着一个黑洞,必须竭尽全力去感受生活,必须无所保留。这样的人有毛姆笔下《月亮与六便士》里的画家斯特里克兰德,有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有英国大提琴家Jacqueline du Pré,有中国的诗人顾城。而所谓才华就是人心里这样的黑洞,压榨灵魂毫无保留。才华是幸福,才华更是上帝的诅咒。我觉得萧红在生活与精神上所遭受的痛与不幸,换一个时代她也还是必须遭受。从某种程度上说,她是在“寻找”不幸。她必须这样激烈地感受生命,对自己和他人都不留余地,才有那样从骨子里涌出来的充满痛感的活生生的文字。那是开在血肉淋漓上的自私的鲜花,开在永被诅咒的黄金时代。
电影的不足也是同样明显的,这主要在于编剧和导演两个方面。
编剧上,对萧红作为作家的才华与写作理念表现不足,尤其萧红与当时民国时期其他进步左翼作家之间的创造差别性表现不足。对萧红的文学成就最后还来了个盖棺定论的大总结,是大败笔。萧红作为作家在电影中的展示不足最大的后果是造成观众与人物的疏离——如果没有通过文字认识萧红,只看她这样的一个人,她真是非常不可爱的——没朋友、没责任感、私生活混乱、对民族国家的命运似乎也不甚关心。所谓no zuo no die,仅仅通过行为认识萧红真的很难去理解作为作家的萧红(包括鲁迅当时为什么那么欣赏她)。但萧红这个并不可爱的人物,她之所以值得理解,值得那么多人在战乱中为她年轻的生命而恸哭,却还是因为她的才华、她的视角、她在文字中所表露出的对这个世界一种深沉的痛与爱。电影只在最后朗诵了《呼兰河传》的一小点文字,但就是那么一点点,都让人无限唏嘘,那皮肤的柔软和骨头的坚硬,那作为活着的无上自由。
导演上的不足有两个方面:
1.选角。汤唯的气质和萧红不符。萧红这个人太有生命力了,表面的苍白之下她有一种狠,非常狠,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她是非常自私的,所有的能量都用在生存和写作这两件事上了。电影让郝蕾饰演丁玲,其实郝蕾饰演萧红才是更加合拍的选择,那种蓬勃于近乎丑陋的燃烧的生命力。而汤唯的气质更静,虽然也有犟,但不是硬,不是狠(章子怡在《卧虎藏龙》里的玉娇龙也有到了南墙不回头的气质)。
2.掌控力。许鞍华大概是不适合拍多角度多线程的复杂叙事剧本。她的长处在细微处见真情,越没情节她拍得越好。《天水围的夜与雾》她就没处理好,搞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这部也有凌乱感——当然这还是跟剧本没有聚焦在作为作家的萧红身上有关,但作为导演在掌控上,许鞍华缺乏大将之风,没在萧红动荡杂乱的生活中抽出一根最明晰的最具震撼力的主线索来。虽然二萧的爱情是个主线,但二萧分崩离析的根本原因却暧昧糊涂。归根结底,还是不够手狠,三个小时的片长啊,作家萧红的文字魂竟然没剥离明晰。
“做工精致,但剧本肤浅,完全没看到一个‘赤裸灵魂’的萧红。一个好作家的痛苦也许源自生活的凄惶与遭遇的不幸,但这种痛苦却不应也不可能仅仅停留在命运的浅层。电影没能刻画出痛苦的升华与萧红才华的灿烂,仅抓取了八卦的表皮表演了一场平庸的爱情小品。”
所以对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和汤唯塑造的萧红,我还是有一点期待的。电影三个小时,最大的成就我觉得有两点:
1.伪纪录片式的叙事手法是很新鲜的,所有的人物都直面镜头和观众,打破第四面墙,直接诉说萧红,包括萧红自己。这让我想起了关锦鹏的《阮玲玉》,把作为人物的阮玲玉和作为演员的张曼玉对阮玲玉的精神寻找一同展示,非常深入。从电影这个特别的表现形式上说,《黄金时代》就很值得一看。但这个手法的运用却并不完善,尤其在引入萧红开篇自白一点上,除了作为引子进入叙述之外,并未充分利用第一人称视角的优势自然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萧红的自述是多余的。
2.把萧红作为一个人,她为什么是萧红表现得非常清晰。这一点在与电影《萧红》比较后感受尤其明显——萧红的痛苦并不全来自时代与生活境遇,而是深深扎根于她自己的个性。萧红的性格非常执拗、固执,认定了的事情可以不顾环境压力和人情世故一意孤行。这就是我们说的“骨子里躁动的灵魂”,这样的灵魂充满痛感,必须激烈地活着或者死去,必须把生命力挥霍到最后一点一滴。这样的人我是理解的,他们心里都旋着一个黑洞,必须竭尽全力去感受生活,必须无所保留。这样的人有毛姆笔下《月亮与六便士》里的画家斯特里克兰德,有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有英国大提琴家Jacqueline du Pré,有中国的诗人顾城。而所谓才华就是人心里这样的黑洞,压榨灵魂毫无保留。才华是幸福,才华更是上帝的诅咒。我觉得萧红在生活与精神上所遭受的痛与不幸,换一个时代她也还是必须遭受。从某种程度上说,她是在“寻找”不幸。她必须这样激烈地感受生命,对自己和他人都不留余地,才有那样从骨子里涌出来的充满痛感的活生生的文字。那是开在血肉淋漓上的自私的鲜花,开在永被诅咒的黄金时代。
电影的不足也是同样明显的,这主要在于编剧和导演两个方面。
编剧上,对萧红作为作家的才华与写作理念表现不足,尤其萧红与当时民国时期其他进步左翼作家之间的创造差别性表现不足。对萧红的文学成就最后还来了个盖棺定论的大总结,是大败笔。萧红作为作家在电影中的展示不足最大的后果是造成观众与人物的疏离——如果没有通过文字认识萧红,只看她这样的一个人,她真是非常不可爱的——没朋友、没责任感、私生活混乱、对民族国家的命运似乎也不甚关心。所谓no zuo no die,仅仅通过行为认识萧红真的很难去理解作为作家的萧红(包括鲁迅当时为什么那么欣赏她)。但萧红这个并不可爱的人物,她之所以值得理解,值得那么多人在战乱中为她年轻的生命而恸哭,却还是因为她的才华、她的视角、她在文字中所表露出的对这个世界一种深沉的痛与爱。电影只在最后朗诵了《呼兰河传》的一小点文字,但就是那么一点点,都让人无限唏嘘,那皮肤的柔软和骨头的坚硬,那作为活着的无上自由。
导演上的不足有两个方面:
1.选角。汤唯的气质和萧红不符。萧红这个人太有生命力了,表面的苍白之下她有一种狠,非常狠,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她是非常自私的,所有的能量都用在生存和写作这两件事上了。电影让郝蕾饰演丁玲,其实郝蕾饰演萧红才是更加合拍的选择,那种蓬勃于近乎丑陋的燃烧的生命力。而汤唯的气质更静,虽然也有犟,但不是硬,不是狠(章子怡在《卧虎藏龙》里的玉娇龙也有到了南墙不回头的气质)。
2.掌控力。许鞍华大概是不适合拍多角度多线程的复杂叙事剧本。她的长处在细微处见真情,越没情节她拍得越好。《天水围的夜与雾》她就没处理好,搞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这部也有凌乱感——当然这还是跟剧本没有聚焦在作为作家的萧红身上有关,但作为导演在掌控上,许鞍华缺乏大将之风,没在萧红动荡杂乱的生活中抽出一根最明晰的最具震撼力的主线索来。虽然二萧的爱情是个主线,但二萧分崩离析的根本原因却暧昧糊涂。归根结底,还是不够手狠,三个小时的片长啊,作家萧红的文字魂竟然没剥离明晰。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