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郭帆
编剧: 龚格尔 / 严东旭 / 郭帆 / 叶俊策 / 杨治学 / 吴荑 / 叶濡畅 / 沈晶晶 / 刘慈欣
主演: 屈楚萧 / 吴京 / 李光洁 / 吴孟达 / 赵今麦 / 更多...
类型: 科幻 / 灾难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英语 / 俄语 / 法语 / 日语 / 韩语 / 印尼语
上映日期: 2019-02-05(中国大陆)
片长: 125分钟
又名: The Wandering Earth
IMDb链接: tt7605074
编剧: 龚格尔 / 严东旭 / 郭帆 / 叶俊策 / 杨治学 / 吴荑 / 叶濡畅 / 沈晶晶 / 刘慈欣
主演: 屈楚萧 / 吴京 / 李光洁 / 吴孟达 / 赵今麦 / 更多...
类型: 科幻 / 灾难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英语 / 俄语 / 法语 / 日语 / 韩语 / 印尼语
上映日期: 2019-02-05(中国大陆)
片长: 125分钟
又名: The Wandering Earth
IMDb链接: tt7605074
在看片之前,我在朋友圈被轰炸过大概三四轮,电影圈的人都毫不吝惜赞美之词,“中国科幻电影之光”之类的赞美词已经是最谦虚的表达了,像极了《我不是药神》上映前圈内的那种大规模集体感慨。
不得不说,观影前我被吊起了极高的好奇心与期望值,以为我会看到一部国产的《星际穿越》,或者是又一部《我不是药神》。结果看完之后,我大概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在朋友圈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赞美之词,但是只在豆瓣上打了四颗星。
《流浪地球》的确值得赞美,但没必要过誉。对于一部国产片来说,其特效是目前中国电影的顶峰了,比起一些好莱坞影片也不遑多让——电影圈的人自然知道这有多么的难,从特效制作的难度和精度来看,再加上诞生过程中“吴京零片酬出演”、“制片人卖车做片子”等催泪故事,这个片子值得大家的爆吹。
但是特效之外呢?不得不说在人物塑造、故事推进、节奏与情绪调控、剧本的科学设置等方面,都徘徊于及格线甚至够不上及格的水平,更不要提一些生硬制造的“笑点”、“泪点”带给人的尴尬。
在观影的前一个小时里,我有点打瞌睡。电影的前半段铺陈了不少东西,但却几乎没什么感染人的点。可以看出来导演尝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带一些笑点和泪点,但是不仅故事没讲好,这些点也都有点尴尬。
科学的严密性上我没什么资格说,我不是学霸,也不是科学家,但是总觉得按照电影中科学已经发展到如此程度最后却要靠一两个人灵机一动来拯救全世界拯救地球没有办法说服我,更不要提炸木星这么一个庞大而危险的工程却三言两语的简单推算过程,以及吴京的伏特加炸高等机器人这些bug了。
电影前半段松松垮垮,在后半断又试图放出很多感人的信息点,想要感动人,可是这些信息点却又太过于密集以至于有点感性过度到刻意煽情。
比如说吴京为什么要带着全人类可能仅存的希望去冒0.0001%的险?他最后的演讲明显没办法说服我。
小女主的演讲就纯粹是为煽情而煽情了。这两段演讲本来应该是全片最燃情释放高潮的点,两人演讲却透出一丝丝尴尬,更别提最后突然来了一群人推火箭了,这个时候已经感觉自己看的不是科幻电影了。看到这些片段,总觉得我们的编剧还任重而道远。
一部好的科幻片,一定有理性也有感性,但是感性一定不会带跑偏理性,一定会有足够牛逼的理论去支撑各种行为动机。而一部好的电影,也一定有足够的人物塑造、情感以及前后的逻辑推进。有点遗憾,这些《流浪地球》里都没有。
看完影片之后,我和一位参与该片的友人讨论电影,我说这部电影给了我《星际穿越》的期待,最后发现故事讲得还不如《战狼2》。友人说,这是国产片,能做成这样已经是极大的突破了,拿《流浪地球》和《星际穿越》去比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我奉劝电影人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国产的突破值得赞扬,但不应该是电影的遮羞布。既然是相对开放的市场,那就是要拿出来去和世界上的优秀电影来对比的。去年《红海行动》之所以值得赞扬,是因为战争场面和故事推进丝毫不输现在的好莱坞;《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片子,在剧本上也并不比那些顶级的故事片差。中国的科幻电影总算起了个头,但是也仅仅是开始,离优秀的作品还差得很远。
我希望中国的电影观众会因为浩瀚宇宙的无穷感慨流泪,而不是刻意煽情。
在《流浪地球》之前,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硬科幻电影,它一旦成功,就将填补中国科幻电影的空白,让“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迎来真正的春天。
好在这一天终于来了。
从今天起,中国终于有硬科幻片了,终于有优秀的硬科幻片了。
《流浪地球》首先是想象力丰富,小说和电影中的设定天马行空,充分体现了刘慈欣、以及电影导演和编剧的智慧。
故事背景发生在未来,太阳急速老化,将会不断膨胀,吞没整个地球。
但是以人类现有的科技根本无法让全球几十亿人乘坐飞船寻找新家园,那么怎么办呢?
于是,人类倾尽所有资源,在全球建造了12000台“行星发动机”。
每座行星发动机高达11公里,将为地球提供共150万亿吨的推力,让地球本身变成一座巨型的宇宙飞船,驱使地球离开太阳系。
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2500年时间,100代人。
2500年后,地球将泊入4.2光年外的比邻星的轨道,成为它的一颗卫星。
这样的创意本就荡气回肠,相当惊艳,是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中非常少见的。
关于灾难、末日的电影和小说数以万计,人们的解决方案要么是打造诺亚方舟,要么是通过宇宙飞船寻找新家园等等,但像《流浪地球》这种让地球连同地球人一同逃难的创意还是头一回。
更何况《流浪地球》早在2000年就出版,足以证明刘慈欣前瞻性。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流浪地球》像《星际穿越》或者其它电影,但《流浪地球》小说早在19年前就发表了。
而且《星际穿越》是主角乘坐飞船寻找新家园,《流浪地球》是将地球变成飞船,让整个地球都迁移到半人马座,两种思路是完全不一样的。
《流浪地球》电影不仅还原了小说中的场景,而且特效非常真实,属于国产片的顶尖水准。
比如电影所呈现的行星发动机就很硬核,完美诠释什么叫做“硬科幻”。
12000座行星发动机全功率启动更是气势磅礴,和小说中的描写一模一样。
从我住的地方,可以看到几百台发动机喷出的等离子体光柱。你想像一个巨大的宫殿,有雅典卫城上的神殿那么大,殿中有无数根顶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灯管那样发出蓝白色的强光。而你,是那巨大宫殿地板上的一个细菌,这样,你就可以想像到我所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了。
如果你是刘慈欣的书粉,如果你读过《流浪地球》,如今在大银幕上真正看到行星发动机,那是怎样的感动和满足!
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启航,地球因此产生的尾迹清晰可见,宛如一艘飞船遨游在宇宙之间。
由于远离太阳,地球地表已经被冰天雪地所覆盖,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都是千里冰封,冰天雪地,因此人类不得不移居地下城。
而地表之上,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东方明珠电视塔、奥运大厦等标志性建筑岿然屹立,给人以强烈的亲切感。
“流浪地球”计划启动后,人们还打造了国际空间站作为地球的探路者。
(“领航员”号空间站是电影原创的,原著小说中没有。)
人类发射飞船、飞船停泊国际空间站,以及宇航员在太空遇险等片段都可圈可点,是国产片中非常少见的。
当地球掠过木星的时候,木星捕获地球大气层,仿佛要将地球吞噬,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不仅是国产片,放眼全世界也没几部电影能看到这样一幕。
地球受木星引力影响而产生大地震,刹那间地动山摇、天崩地裂,让人联想到《2012》呈现的世界末日。
接下来的木星气流撞击地球形成泰山压顶之势同样蔚为壮观,难以相信这是中国人拍出来的。
除此之外,主角扛着重机枪扫射大厦的防弹玻璃、人们在即将倒塌的大厦中死里逃生、修复并重启行星发动机、从地球地面逐渐推到国际空间站的一镜到底的长镜头等等片段都代表着中国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
如果说特效决定一部科幻片的下限,那么剧情就是决定它的上限。
《流浪地球》不仅视觉效果优秀,剧情也没有拖后腿。
“流浪地球”计划并非顺风顺水,人们远远低估了木星的引力,受木星引力增强影响,地球将在30多个小时后撞击木星。
有人说,这是一场注定徒劳的救援。
那么,人类能否扛过这场劫难,又是如何克服抵抗这场劫难?
《流浪地球》小说共有四章,电影着重讲述的是第二章的最后几段,关于“地木交会”的情节。
小说只写花了6段来写地木交会,而电影对这6段进行了扩充,成为了整部电影的主线剧情。
从地球即将撞击木星,到刘启想出点燃木星的办法;
从人们需要手动实现“撞针”,到附近的人们全部伸出援手;
从行星发动机喷出的火焰高度不够,到刘培强牺牲自己拯救地球……
这些都是原著小说中都没有的,是电影的原创剧情。
电影有好几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反转,电影中人们所面临的危机,以及他们化解危机的方法都很有新意,是以往科幻片中不常见的,不仅让你猜不到过程,还兼具燃点和泪点。
最赞的还是“点燃木星”的创意,木星的氢气和地球的氧气能够点燃是很通俗易懂的理论,很贴近现实生活,没有什么门槛,不管你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都能轻易理解。
虽然小说里没有点燃木星的片段,但是电影改动(或者说扩充)得很巧妙,我作为书粉我也能够接受。
人们两次利用“步行球”躲避袭击的桥段也很有创意,这是以小博大,对低科技的妙用。
还有刘培强流泪之后,眼泪因为失重漂在空中的镜头也很有心,悲壮的同时又充满浪漫色彩。
看过小说的应该都知道,电影只拍了小说的前两章《刹车时代》和《逃逸时代》,最精彩的后两章《叛乱》和《流浪时代》则没有拍。
这么做也无可厚非,假如电影把四章全拍完了,可能4个小说都讲不完。
观影结束后,导演还说原本电影结尾会有一个纪念碑,上面全是牺牲的战士的照片,但是时间仓促没有做完特效,所以只能忍痛删除。如果《流浪地球》有续集的话,他就把这个纪念碑放在电影的开头。
他这么说,也就暗示了可能会有续集。
小说中“我”参加奥运会遇到山彬加代子、太空舰队用激光和核弹清除地球航线上的大石块、叛乱、太阳氦闪爆发……这些情节希望都能在续集中看到吧。
由于电影有吴京担任特别出演,所以很多人将《流浪地球》和《战狼2》作对比,其实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两部电影有很大不同。
首先,《战狼2》是个人英雄主义,《流浪地球》则是更强调集体。
刘启想要点燃木星,光靠他一个人是不行的,还要有程序员和老何替换行星发动机的主程序;
王磊要进行“撞针”,光靠他一个人也是不行的,还要几十上百人一起推动行星发动机;
刘培强要引爆空间站,光靠他一个人也是不行的,还要借助另一位宇航员送给他的那瓶酒;
老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替换了主程序,随后才从容死去;
即便是最贪生怕死的那个外国人蒂姆(隋凯 饰),也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了刘启。一个从来都怕死的人,敢于有所牺牲,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战狼2》中,基本上冷锋一个人就完成了拯救中国人的壮举,《流浪地球》拯救地球则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包括但不限于重启全世界12000座行星发动机的救援队队员、各大救济站的志愿者,以及放弃逃命返回来帮助推动行星发动机的人们,等等等等。
《流浪地球》不仅没有个人英雄主义,还有很多“反个人主义”“反主旋律”的桥段,比如预告片中饱受诟病的“Made in China”的片段删除了。
比如刘启、王磊等人历尽千辛万苦去重启转向发动机,中途还死了好几个人,可是当他们到了才发现早就有别人完成了这个任务,他们来晚了。
以往电影往往是主角很努力,然后成功了,《流浪地球》则是主角很努力,但还有别人更努力、动作更快。
再比如刘启想到“点燃木星”让地球逃离木星引力,结果莫斯说别人早就想到这个办法了,但是成功率为零。
再比如程序员想替换行星发动机的主程序,结果进度条到99%就不动了,最后一步还是要手动完成……
《流浪地球》绝不是那种简单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而是人们想出办法后,总是会面临新的问题,当他们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再次面临新的问题……
一波三折,千回百转,克服重重困难才拯救地球。
《战狼2》是以武力为主,《流浪地球》则是没什么打斗,侧重点是策略和智慧。
这种重视剧情、内容、脑力、谋略的电影,是不能和《战狼2》这样的动作片划等号的。
就单从《战狼2》中冷锋还活着,《流浪地球》中刘培强最后死了,这两部电影就有本质的区别。
另一方面,电影也展开了对团圆、对亲情、对爱的探索,传达了“困难再大,也要回家”的理念,又借助“地球流浪”表达地球人对家乡的特殊情感,体现了人们无论如何也绝不抛弃家乡的精神。
如果移民到新的星球,不管它环境再好也不是原来的地球。所以,人们决定带着地球一起走。
甚至有一条冻成冰块的鲸鱼,也是为了回家才游那么远。
电影前半段一直没有揭晓韩子昂和韩朵朵的关系,直到最后才揭晓谜底。原来当年韩朵朵是被海啸中无数只手推到水面之上的,水面之下的所有人都是她的父母。
全世界还有无数个“韩朵朵”,他们是牺牲者的生命的延续,是地球未来的希望。
当初人们牺牲自己解救韩朵朵,如今韩朵朵也通过广播召集人们齐心协力重启行星发动机,成为了一个循环。
有因就有果,救人就是救己。
至于有人说科幻片就应该好好讲科幻,而不是把侧重点放在“家庭”和“爱”上面。
但是,无论是《星际穿越》还是《人工智能》,无论是《盗梦空间》还是《星球大战》,无论是《猩球崛起》还是《回到未来》,哪一部不讲“家庭”?
无论是《机器人总动员》还是《阿凡达》,无论是《变形金刚》还是《源代码》,无论是《终结者》还是《机器管家》,哪一部不讲“爱”?
包括前段时间很热门的太空片《登月第一人》虽然不是科幻片但也以“家庭”贯穿全片,甚至迪士尼大部分电影都会以“家庭”为核心,如今有几部商业片能完全脱离“家庭”?
最后要表扬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说的特效。
漫威有漫画翻页的片头,《流浪地球》也有小说翻页的片尾。
以后刘慈欣的小说改编的电影都可以做一个这样的片尾,或者放在片头,成为刘慈欣电影的一个标志。
总的来说,这部“中国第一部硬科幻电影”给我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流浪地球》的上映,意味着中国科幻电影的正式启航,也意味着中国电影跨越新高度。
正如地球展开了流浪之旅,中国科幻迷也流浪了太久太久。
如今我们终于不再流浪,因为就在今天,“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终于来了,我们终于有硬科幻电影了。
“《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的里程碑,从此中国科幻崛起,中国科幻元年启程...” 等等的华丽词汇,在此大聪就不多复述了。
毫无疑问,今年开年春节档热度持续升温的《流浪地球》,包裹着国人太多的期望。
聊《流浪地球》到底值不值得一看已经没有意义了,如此一部现象级的国产电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角度点评,同时也会分解成各个层面参考级分析。
但无论如何解构,大聪依然认为《流浪地球》是今年,乃至中国电影发展以来,国产电影工业水准的又一个新台阶,即使这部电影能看出偶尔的弯路和试错,但我依然希望影片大卖,这样可以让中国科幻有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
因为多一份支持,我们才能看到更多像《流浪地球》一样的国产科幻电影,才能看到更类型化的国产电影工业水准的影片(在这不是道德绑架,而是自己的观点而已)。
中国电影从来不缺乏好的故事,也有扬名内外的好片子,这些片子早在《霸王别姬》,《红高粱》,《卧虎藏龙》等中散播出去,并得到国际肯定了。
所以我们缩小格局,就从商业大片的角度去盘点《流浪地球》,这样点评会更精准一些。
2015年的时候,郭帆宁浩等导演,就参与了电影局发起的“留学计划”,跑到好莱坞去学习,回国后他们决定开启国产电影工业新征程。可以说,这是国家项目,有着国家对国产电影工业的大力支持。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最能提现电影工业等级的,就是科幻类型的片子,所以在那时《流浪地球》这样硬科幻的项目,就开始提上了执行进程。
1.《流浪地球》的野心和理念。
要拍《流浪地球》这样的电影,如果要拍好,拍出和目前观众心理预期画面效果一致,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因为《流浪地球》要做的事情,并不是特效到达好莱坞级别这么简单,而是要做一部有着中国人思维理念的科幻电影。
这样的核心思维要求,就必须从0开始,因为这些好莱坞没有,好莱坞电影工业不会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部中国人样子的科幻电影。
郭帆导演在访谈中有说到,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核心,都是一个英雄拯救世界,如果照搬过来,就会让《流浪地球》觉得奇怪。
作为《流浪地球》这样庞大事件背景,如果用一位中国人(一位英雄)拯救了全世界,我们会觉得奇怪,这并不是民族自卑,而是长期观影习惯代入感先来后到所造成的,就像如果你在影片中看到是一位日本人拯救地球,一位印度人拯救地球,一位韩国人拯救地球,你都会觉得奇怪。
所以我觉得《流浪地球》对于谁拯救地球这一议题,处理得非常有意思。
《流浪地球》不造个人英雄,而是把拯救地球放在人类大背景前提下,只是说叙述故事的格局,放在了中国人的视角上,再加上现实的中国航天事业,确实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佼佼者,现实的国情,也多少给影片代入感加分不少。
影片在表层上做了很多文化情怀的处理,比如地下城的中国的文化习俗,吃串打麻将舞狮等,还有吴京父子间家庭观念的塑造。当然亲情其实也是好莱坞用惯的手段,《星际穿越》的父女情,比《流浪地球》处理得要高级得多。
但让我觉得《流浪地球》一开始就赢在起跑线上的,是故事本身,当年我看小说《流浪地球》这个概念时,就觉得真的只有中国人能想出这样的创意了,带着地球一起跑路的设定,作为殖民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的西方人,是很难想到这样的点子的。
因为中国人讲究的落叶归根,对家的眷恋和思念,要比任何一个民族都要浓墨,所以带着家一起跑路,是《流浪地球》最核心的国人价值观,有这样的根基在,作为国产科幻的头衔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
2.说完理念,我们来聊聊科幻片最看重的特效。
这里所说的特效,分前期和后期,对于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前期有着更艰难的开始,因为从概念设计到服道化,从导演执行到制片管理,对于国内团队来说,都还没达到成熟的工业化水准。
就拿航空站的多个操作屏幕来说,在好莱坞都有专门的UI设计团队做一整套设计的,就弄得真有这么一套航空操作系统界面一样,《流浪地球》这次也打算这么做,但却需要把其他部门的员工,东拼西凑成立一个UI设计团队,而且这样的UI团队在国产电影还是首次。
不过好在“土法特效”在影片中呈现的提升是很大的,用心做的东西观众总能看到,我们此前很多国产科幻作品,在屏幕上的UI操作界面,做过影视后期的人都知道,那些都是某宝下载的动态素材,奇丑无比。
除了UI这一块的问题,还有屏幕显示问题,剧组在拍摄过程中,航空站的每个显示器,背后到要请一个人去单独操作开关机,或播放素材内容,在好莱坞这些其实都有专门的部门去操作,而且相当专业和轻松。
但是到了国内就是0,但也必须解决,所以我们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而这些方法论如果执行得高效,这或许真的就成为了国内电影工业操作的参考,从这层面去理解,《流浪地球》也算得上国产科幻的一个里程碑了。
后期特效方面,剧组找过包括工业光魔(星球大战),维塔公司(指环王),当然还有国内的特效团队,目前我不知道到底每个公司对特效的占比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对于国内主创团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历练和经验。
在看电影时,能感觉到一些画面其实可以做得更好,或者在前一个镜头的铺垫下,其实我想看到更多的特效细节,但却遗憾没放入,我相信导演一定也想多放些更具质感的画面,但预算和团队可能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的质变。
3.聊完特效,我们最后说说影片的剧情。
《流浪地球》在改编上是优秀的,原著大刘的《流浪地球》更像是自述散文版的编年史,时间跨度很长,而且主角对于影视化不够突出,最后的冲突放在了人性的阴暗的斗争上。
电影版是把人物和冲突加强,更具画面感,起承转合更明显,而大的冲突事件放在了木星对地球的威胁上,尤其是第三幕的叙事节奏和反转,可以说做得极具紧张感。
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说导演的个人风格有多么了不起,国内第一次制作这样量级的《流浪地球》,更多的是体现电影工业的成熟水平,导演更多的是把控每笔资金是否用在刀刃上,比如前期剧本的审核和编写,前后期制作的把关,特效画面是否服务于故事等等。
郭帆自己在访谈中也承认,为了对得起7000多人的制作团队,对得起资金预算和观众,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尽量做到影片制作时不出错,而艺术深度上的加分(带给观众的思考),可能就是下一个中国科幻电影要更加考虑的议题。
此外强烈建议影片最好出一个导演剪辑版,如此庞大史诗级的故事架构,没有3小时怎么会能表现影片的重量感呢。
我能理解《流浪地球》为了春节档的排片,不得不最终做成2小时,在这之前,《流浪地球》不管是故事板剪辑,还是粗剪,都超过了3小时,所以如果之后能看到一部3小时的导演剪辑版,势必会为《流浪地球》加分不少,也更尊定了《流浪地球》对于国产科幻的里程碑意义。
诚然《流浪地球》还可以做得更好,但作为具有大热点大前提下的国产电影事件,《流浪地球》确实对国产科幻,甚至是国产大制作类型片开了一个好头,这是一个电影之外的意义,让我更加想要多支持《流浪地球》,而不想过于苛刻。
过年了,2018狗年就要过去了,在2019猪年,大聪祝大家新年快乐!诸事大顺!愿世界和平!祝地球好运!祝中国科幻好运!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