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革命者,生于青春,死于青春《革命者 》


导演徐展雄
编剧管虎 / 吴兵 / 张珂 / 京瑜
主演张颂文 / 李易峰 / 佟丽娅 / 成泰燊 / 彭昱畅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1-07-01(中国大陆)
片长: 121分钟
又名: The Pioneer
IMDb: tt14922172









 电影从李大钊被捕后囚禁在京师第二监狱讲起,彼时距离他的死亡仅仅还有38个小时。

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不断的插叙,采用不断闪回的方式,讲述了李大钊先生人生中的几个重大时刻,从“南陈北李建党之约”,到三万人参加的开滦五矿联盟大罢工,再到被段祺瑞政府血腥镇压的三一八惨案等等重大事件,讲述了他与张学良、蒋介石、孙中山、陈独秀、毛润之等人之间或敌或友的纠葛往事,从父亲、丈夫、师友、对手等多重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八个人物角度,像拼图一样,逐渐把李大钊这个人物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看过后不仅仅知道李大钊先生为何而死,也会更了解李大钊先生到底为何而生。

屏幕光影里的守常先生不再是一个印在历史书上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革命者》从营救李大钊这一事件入手,将整部电影的故事与情境浓缩在两天时间之内。张颂文老师浸入式的表演,让我们看见一个革命者的故事。在《革命者》里,李大钊先生不再仅仅是一个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英烈,电影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片段把那些关于革命者的历史记录,一点点地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守常先生的故事带有人间的温度和烟火气,他对小小报童的怜惜,对学生的爱护,与妻子相互扶持的家庭温暖,与孩子们之间的父子情感,与毛润之等人的师徒情谊,与陈独秀惺惺相惜、共同建党的革命情谊,都在这两个小时的光影中表达了出来。

电影看到最后,一张慷慨赴死的脸,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而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却被无情杀害了。

李大钊为什么会被杀死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看守所被绞杀,时年仅仅38岁。

第二天北京晨报刊登该消息时称“前日方传军法会审尚未正式开庭而昨日下午党人二十名已被绞决矣,警察厅早为预备二十具棺木,所有棺木均暂停下斜街长椿寺听由家属戚友认领,计自二时至五时二十人始处刑完毕,首登绞刑台者,为李大钊。闻李神色未变,从容就死。”

李大钊之女李星华在《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里提到“刽子手们对别人只施刑20分钟,而对他施刑长达40分钟之久。”

在死之前,李大钊曾提笔写下了《狱中自述》,其中写道,“舍我一人,而救千万人,虽死无悔。”

作为中国革命的先锋和领路人,李大钊是革命人心目中的精神领袖,他被捕入狱后,各界知名人士纷纷出面说情,努力进行营救。号称民国人脉第一人的杨度变卖家产“毁家纾难”地进行营救,杨度在营救中赞同北方工人劫狱的计划,但是李大钊坚决反对。北京国立25所大学的校长发布书面说明请求,同时又委派代表与张学良接触,希望能取宽大主义,一并交法庭处理。章士钊也出面游说奉系军阀的杨宇霆向张作霖说情。张学良也跟张作霖说,杀了李大钊就会招致天下骂名。

尽管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对李大钊从宽处理,但奉系军阀依然没有放过李大钊,相反,而是迅速地以“意图扰害公安、颠覆政府,实犯刑律之内乱罪及陆军刑事条例之叛乱罪”的罪名绞杀了李大钊等人。20人从提审到宣判用时两个小时,从公布“罪状”到执行也仅两个小时,不容许上诉,执刑时残酷地使用了“三绞法”。从入狱到判刑仅仅用了短短的22天,从宣布“罪状”到执行死刑,更是刻不容缓。

张作霖为什么一定非要绞杀李大钊不可?

1)两人积怨已久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段祺瑞为首的北京临时政府,而后向孙中山发出邀请,北上共商国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背后也有李大钊的功劳。李大钊擅长做统战工作,注重改造旧军队,使他们倾向革命。冯玉祥与李大钊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已结识,而后又建立了深厚革命友情,在李大钊帮助分析利弊、力陈利害之后,冯玉祥毅然转向支持南方革命政府。冯玉祥就曾深有感触地讲过“教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1925年11月23日,张作霖手下的干将郭松龄由天津带兵13列车赶赴滦州倒戈反奉,并致电张作霖,要求其下野,让位张学良。郭松龄曾出兵一度占领了锦州,逼近张作霖奉天老巢,虽然随后张作霖很快将郭松龄镇压,但这一事件给了他沉重打击,而成功策反郭松龄的恰恰就是李大钊。萧裕声在其著作里这样写道:“李大钊亲自作郭松龄等奉军将领的工作,联络他们参加反帝、反奉战线。”

冯玉祥反奉、郭松龄倒戈给了张作霖以沉重的打击,他对李大钊及其领导的共产党恨之入骨。

2)蒋介石的推波助澜

李大钊死后,北京《晨报》在其4月29日报道中提及:“最妙者,闻南方某要人亦有电致在京某人,主张将所捕党人速行处决,以免后患。”而这其中的“南方某要人”毫无疑问就是蒋介石。

蒋介石占领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汪精卫此时尚在武汉,仍与共产党合作中。作为北伐军的总司令,蒋介石的位置并不稳固。在国民党大会中,左派已经隐隐占据了上风,得到了苏联支持后,更是几乎压倒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势力。而当时苏联五大元帅之一的布仑将军,早已在北伐军中隐姓埋名后辗转成为了前线总指挥,在北伐战争中苏联势力不容小觑。

北伐前,蒋介石制造了“三二〇”中山舰事件,打击排斥中共的力量,夺取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权。在北伐途中,为了控制国民党中央,排斥汪精卫,蒋介石曾在南京和南昌之间有迁都之议。对此,远在北京的李大钊亦有所觉察,并提出疑问:“国民政府定都何所,中外观瞻所系,岂能朝令夕更,视若儿戏?……如果不为一时军事上必需,即介石同志及总司令部亦宜坐镇武汉。”

一步步打压共产党的力量,蒋介石自己也从革命党人逐步蜕变成了新军阀。1927年4月12日叛变革命后,蒋介石更是加紧与张作霖联系,意欲除掉李大钊等革命者。接到蒋介石的一纸电文后,张作霖毫不延迟地进行审判定罪,当天立即处刑。

就这样,新旧军阀一起联手杀害了李大钊。

3)中东路事件

作为东北的土皇帝,任何企图染指东北的势力都被张作霖视为敌人。

满清年间,沙俄曾在东北修建了中东铁路,这条铁路是其控制中国东北的大动脉。因为种种历史原因,苏联并未完全落实《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声明书》。在北洋军阀时期,原本满清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均被废除,但中东铁路的路权一直未被有效的回收。因双方利益之争,1925年张作霖逮捕了苏方派驻的中东铁路局局长伊万诺夫,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郭松龄倒戈期间,苏联把持铁路对张作霖进行要挟,让张作霖大为恼怒。

长期在北京主持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工作,李大钊不仅是“赤党党魁”,更是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言人,与苏联素来不睦的张作霖,自然不会对李大钊手下留情。

对张作霖来说,绞杀李大钊可谓是一石三鸟,不但打击了想要与南方革命政府合作的军阀,还能向蒋介石示好,还铲除了苏联在中国的势力。

革命者的青春,永远都在

在那个黑暗残酷而又热血沸腾的年代,对李大钊来说,革命事业中最重要的人,无疑就是陈独秀。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更名为《新青年》)。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宣告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仍在日本的李大钊立刻撰文呼应,这就是传颂至今的佳作《青春》。在《青春》一文中,李大钊激情表达了他“背黑暗而向之光明”的心愿,“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他在《青春》里是这么写的,最后也是这么做的。

1918年1月,李大钊接替章士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并兼任教授,与早已在北大任教的陈独秀成为了同事。在北大共事期间,陈独秀与李大钊团结了一大批先进分子,进入其创办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组成了新文化运动阵营。1919年5月4日,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携手领导下,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6月,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捕入狱,李大钊立即展开营救行动。9月16日,经过努力营救,北洋军阀被迫同意陈独秀保释出狱。1920年初,京师警察厅准备再次逮捕陈独秀。李大钊得知后,决定亲自护送陈独秀出京。彼时恰逢北方收账时节,李大钊雇了辆骡车,装扮为收账先生,让陈独秀坐在车内。为了避免陈独秀南方口音的暴露,李大钊出面办理了沿途住宿等一切交涉的事宜。在这辆雇来去天津的骡车上,陈独秀与李大钊“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这就是后来传为美谈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

岁月漫长,悠悠百年过去了,江山早已为之色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彼时当年下令处死李大钊的张作霖早已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而当初要求严惩他的“南方某要人”蒋介石早已兵败如山倒,只能退守在台湾岛,而李大钊死前念念不忘的“三十年后,必是赤旗的天下”的理想已经由他的学生毛润之实现。

守常先生已逝,但革命者的青春永远都在。

21世纪的我们,活在了革命者的理想中,而守常先生则永远地活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管虎+张颂文这个组合,很难不让人对《革命者》抱有很大期待,看完点映,心里其实是有点失望的。 张颂文的表演是没问题的,但全片好像也只有他从头到尾都是合格的。张作霖也不错,老戏骨把握得很到位。彭昱畅就很奇怪,明明起点很高,却越来越普通,他现在演什么都是一个味道。 因为觉醒年代珠玉在前,此类型剧难免都要在心里比上一比,然后发现真的没法比。以前的印象都是电影制作要比电视剧精细,现在好像反过来了。看看觉醒的造型,再看看宋茜和佟丽娅光洁无比的脸,像终日劳作的纺织女工吗?像比守常大几岁的不识字的姐姐吗?倒是一出场和女儿在一起像是姐妹。画个老一点的妆很难吗?李易峰几乎是本来面目示人,发型都不找补一下的吗?韩庚的蒋介石就更是离谱,戴着帽子还有几分意思,摘了帽子我只剩迷惑。秦昊的陈独秀哪里是大李大钊十岁,小十岁也不是太大问题。这个剧组是没有化妆师的? 觉醒年代好在哪里,就在于群像刻画得好,很容易就厘清了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教科书上生硬的文字变得鲜活。我理解电影篇幅有限不能铺得太大,但是起码的人物之间的年龄差要体现吧?一直看这种不走心的制作真是会越来越混乱。 影片以点带面,以最后的48小时引出一生主要事迹的想法是好的(虽然也并不新鲜),但是太碎了,虽然也是织成了网,但如果好好打磨剧本好好剪辑,效果应该更好。有些点还是感人的,有些就过于模式化。 总体来说,就是一部及格的影片。张颂文尽了力,人物刻画饱满。管虎只是监制,不能要求太多,对他来说只是及格线,有能力做得更好但却没有。影片的制作方面实在不够精良。 音乐总监是窦鹏,但是说实话,一开始的音乐真的觉得有点吵。这也许该怪影城的音响设备,广告时段的声音就很刺耳。 不知是不是本次点映选择的影城比较老旧的缘故,感觉画质也不是很好。而且这个影城,说什么好,影片开始了还不关灯,结尾还没出字幕灯就亮了。我坚持着听完了片尾的国际歌和毛不易演唱的推广曲—李大钊的《青春》。多么动人且有意义的歌啊!然而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观众听到了它。




一时间线从191x到1983,可以说电影用了近乎于科幻穿越四维空间的讲述方式,尤其是李和毛城楼上插入的解放影像,不禁让人想起某部神剧的开头:八年抗战才刚刚开始。 二人物视角,每位出场的对应人物如张学良、蒋介石、陈独秀、小偷等,本来该是复调勾了李大钊的,但偏偏都被拍出了自己的小弧光,反倒是李大钊只需要伫立在人前就足够了,单薄的很。 三音乐和情绪,都是主旋律式的,填鸭式的,耳朵痛。 四大量字幕的存在,想说的太多又怕说不明白的最低级策略,取舍可能不由主创分说。 五李大钊在电影里口号式的金句,怕是每一条都不能脱离电影时空,发布在当今现实。




毫无疑问,《革命者》是一部关于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志的个人传记片。然而,导演却使用了一种悬疑片中常见的非线性叙事法。倘若观众对李大钊的生平并不了解,那么在时间线紊乱的环境下很容易头晕目眩。尤其电影仅有120分钟,历史跨度却从1916年一直延续到1927年,长达12年。想要利用几百个镜头全面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李大钊,谈何容易。

好在,出演守常先生的是近些年口碑爆表的张颂文。他也的确不辱使命,不但演活了李大钊,也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了这部电影。他为我们诠释了一个温柔却又蕴含着无穷力量的李大钊:善良,同情底层人民,坚决捍卫他们的权利,带领他们反抗剥削和压迫。恍惚之中,你会发现张颂文已经化身成为李大钊,在那些不疾不徐的演讲中,镌刻着一种永恒的信仰。这就是一个好演员,对一部电影近乎质变的提升。如果说这样的李大钊还不是一个百分百的理想主义者,那还有谁是?

张颂文演得好,电影的结构也足够精巧。双线叙事中,一条线为李大钊生命中最后20多天的“倒计时”。然而,这条线采用的却是近乎顺序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条“死刑线”。与之相对的,还有一条非线性叙事的“回忆线”。这条线才真正将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段祺瑞政府镇压学生等事件和李大钊同孙中山、毛泽东、陈独秀等人之间的故事抖了出来,让我们见识到一个书本之外的李大钊形象。

因为篇幅有限,很多幕后故事在电影中来不及交代。比如李大钊从日本归国,仅仅用了一幅画面。然而事实上,他正是在早稻田大学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后,才逐渐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在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李大钊不但积极参与留日学生的抗议活动,也促使他做出从早稻田肄业归国的决定。电影中提到1916年冬天他从《晨钟报》辞职,和他的恩人汤化龙分道扬镳。汤化龙是一位立宪派政治家,也是李大钊的伯乐。除了赞助李大钊留学日本外,他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大钊早期的一些思想和政治立场。

由于两人政治理念上的分歧逐渐加剧,李大钊最终离开了汤化龙。这便意味着,他将一个人独自扛起大旗,探寻一条救国救民之路。这是李大钊人生旅途中迈出的关键一步,这才有了后来去上海结识陈独秀,一起创办《新青年》的故事。也才有了电影里十月革命爆发后,一名郁郁不得志的白俄维克托在上海枪杀报童阿晨的罪恶行径。在目睹了李大钊联合群众游行示威要求严惩凶手的英勇后,年轻的张学良亦深受震撼,也为他后来试图说法张作霖释放李大钊圆了场。

1926年3月的天津大沽口事件发生后,日本联合8国公使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了包括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在内的种种无理要求,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抗议活动。影片中李大钊发出的那番“我也怕死”的言论,正是发生在这一出戏中。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段祺瑞执政府下令开枪,打死打伤了2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年轻的学生,这便是被称为“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的“三一八惨案”。正是这件事让李大钊成为“刺头”,尤其成为奉系军阀的眼中钉。

在这次惨案中,一名年仅22岁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不幸惨死于军警枪下。参加完她的追悼会后,鲁迅先生愤而提笔,写下名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篇文章大家都耳熟能详,还被收录至中学语文课本。是的,《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女学生刘和珍,亦是这次大屠杀中的死难者一员。

说完这些幕后故事,我们再来看看电影中一处历史细节的还原。当然,这有几分残酷。我要说的正是那台从意大利进口的绞刑架,我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大厅里看到过它,如果记忆没有偏差,电影里几乎做到了百分百的完美还原。电影拍摄了绞刑架的安装过程,笨重的钢架被一一抬上去,旁边还贴着几张英文说明书,仿佛组装的是一件宜家买来的大型家具……1919年,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下令废除斩首的行刑方式,这标志着中国刑罚领域发展的一种进步。

但在执行绞刑时,因刽子手经验不足,李大钊被绞了三次,脖颈上留下了三道深深的血痕……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奉系军阀在这台绞刑架上动了手脚,以求最大限度地折磨李大钊。但无论张颂文饰演的李大钊多么甘愿为信仰殉难,历史仍然记录下真实的李大钊就义前那一瞬间:首登绞刑者,为李大钊,闻李神色未变,从容就死。(北京《晨报》,1927年4月29日)

或许,任何文艺作品所能带给一个普通观众的震撼,都比不上这19个字吧。




1.感染力不够,这种片子不应该抑或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人格魅力,抑或感受到革命的热力量(或者那种坚定/坚持),可惜两者都没有,全程平平淡淡(至少我是这样的)。看这个不如看预告片,或者去B站随便找个混剪都比它好看且有逻辑。 2.时间线过于杂乱。全篇以李大钊先生即将被处以绞刑为原点,开始穿插以各种雷同且毫无感染力的故事片段,1918到1916到1922到1920到1917到1923(大概这么个逻辑),要是不认真读旁白都不知道演的啥。空间裂缝都没你这么不稳定。 3.人物杂乱,选角极其有问题。要么演技不行,要么容易出戏,要么气度完全脱离原本的角色。大多数兼而有之。而且,同样也是“不看旁白也不知道演的啥”,完全没有代入感。角色形象的塑造和剧情的安排也过于刻意、呆板、单线,一点也不饱满。每一帧都在告诉观众“这是电影的艺术处理”。lhl义愤填膺:“这不就是贺岁广告片,品牌方都想好了——中国银联”,太对了。 4.故事全程靠旁白推进。演一小个片段,然后花长篇大论告诉我发生什么,我来电影院读书了? 5.有些镜头的确挺好看,但是绝大多数的光影过于夸张。(我的理解)光可能是要代表希望、未来、光明,终将取得革命的胜利。但是!全程亮的眼睛都快瞎了,好比夜晚手机屏幕的亮度被调到最大,excuse me?此外,关于枪声的音效可以响得把我从无聊的呆滞中吓醒。 6.打动人的不是电影,是那个年代的历史。看完只能说觉醒年代yyds。 剧情、人物、演技、台词、拍摄手法以及各种细节都几近完美[强]仲甫先生和守常先生的形象简直刻在心里。

补充一下:①本身并非专业角度来评论这部电影,一开始只是写个短评,字数太多了系统建议改成影评就同意了,没想到获得了那么多的浏览量。我这影评和其它那种语言优美、“情真意切”的影评自然不可相提并论,就是简单的个人吐槽向的评价。②评价内容也很主观,但是也算是真实感受。不喜欢可以,你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请不要人身攻击。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这种电影就算二次元来看也觉得二吧?《最佳伙伴 》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胡鹤译  /  李慧娴 主演 :  朱主爱  /  Aloysius Pang  /  权怡凤  /  葛米星  /  程旭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新加坡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6-05-26(新加坡)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Young & Fabulous IMDb链接:   tt5617274 根本国产片谐音片名基本是烂片的定律,这部新加坡的华语片也属于该定律范畴。 想不到新加坡会拍出一部很中二的二次元文化电影,我以为除了日本,大概就只有大陆的傻蠢编剧导演会拍这些尴尬电影。COSPLAY这个在电影里真很有点幼稚。《闪光少女》还能接受点。剧情主线接受不能,笑点?原谅我GET不到。比看国产青春片还要坐立不安。 男主像胡夏。女主很漂亮,原来是马来西亚新一代女神朱主爱,来中国发展吧,一定大红大紫。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父母门第阶层来营造爱情的障碍。不时听来一段英文怪怪的,毕竟我们的语境不一样。 一部描写三个青少年朋友景天,紫甯和郝仁的成长故事,叙述他们如何通过重重挑战和难关,披荆斩棘追逐梦想。过程中,他们认识了自己,体会到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如何处理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鼓起勇气,捍卫自己一直坚持的信念。通过角色扮演这个长辈看来非常无聊的活动,三个朋友互相辅助学习,在彼此的帮助下,克服了各自的障碍。     郝仁教景天如何善用口才与供应商讨价还价来节省服装制作的成本,鼓励他勇敢表达。紫宁则把自拍绝招传授给景天,提拔他的自信心。间接的,景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障碍,变得更有自信。紫甯和郝仁也在景天的影响下,在生活和学业上,更尽责和努力。     现今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年轻的一代将如何在这个重视现实胜过创意思维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一路怀抱着梦想与希望寻找勇气和自信,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美妙的女性向粉紅電影《娼年》

更新描述或海报 导演 :  三浦大辅 编剧 :  三浦大辅  /  石田衣良 主演 :  松坂桃李  /  真飞圣  /  富手麻妙  /  猪塚健太  /  樱井由纪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情色 官方网站:   shonen-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4-06(日本)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Call Boy IMDb链接:   tt7529650 原文在medium: https://medium.com/%E7%94%B0%E4%B8%AD%E5%B0%8F%E5%B1%8B/%E5%A8%BC%E5%B9%B4-2018-%E7%BE%8E%E5%A6%99%E7%9A%84%E5%A5%B3%E6%80%A7%E5%90%91%E7%B2%89%E7%B4%85%E9%9B%BB%E5%BD%B1-6cad25ffbc97 《娼年》 其實是一場 「安全的」 性冒險、性成長的故事,這份安全感顯得原著普通,但這樣的安全感在電影,卻是與觀眾建立一種極少數的類型電影-- 女性向軟調色情(softcore pornography) --默契的開始。 女性向色情作品並不是沒有需求,這是個長遠的抑制和誤解的同謀,而近期,網站平台中的女性向推廣計劃在歐美或日本雖不乏關注,但在商業電影之中卻難得有這樣的作品,何況是這麼「好看」的作品,在電影攝製上帶有過去 粉紅電影(ピンク映画) 的榮光--尤其最終「高潮」戲十分諧趣美妙,成功地著墨出這部性成長電影的點睛之筆,靈肉結合,由性見心,敞亮的「讓我看你的性愛」就是「讓我看你的心」。啟用的演員也是頗受女性青睞的一線男星 松坂桃李 ,非常適合成為觀眾各自、私自愉悅的盤中肉(guilty pleasure)。 故事關於 桃李 飾演的男大學生成為娼夫後的見識和體悟。 石田衣良 這個作者擅長的就是把危險的因子、邊緣的樣貌收攏入他結構安穩的小宇宙,晶格銜接晶格一般讓故事世界繼續成長下去,在《娼年》之中就是性群像的疊加,是一些可以料想的微小奇觀,像扭蛋一般的分門別類精巧的固著,然而,畢竟是性事,透過再現性很強的媒介--那些特寫、耳語、室內光的影像--讓這部由男性下至女性情慾之海,在螢幕上個體過分

《颐和园》怎样理解娄烨导演的电影《颐和园》的结局?

《颐和园》 (英文: Summer Palace )是一部2006年中国大陆电影,由 娄烨 执导, 郭晓冬 、 郝蕾 、 胡伶 和 张献民 主演。影片讲述了两名青年男女跨越十几年的的感情纠纷,其中穿插着 六四事件 等社会背景。本片也是中国大陆首部男女主角正面全裸出镜的电影 [2] ,而早期电影如《 小武 》(1998) [3] 、《 蓝宇 》(2001) [4] 、《 绿帽子 》(2003) [5] 、《 星星相吸惜 》(2004) [6] 等有男性正面全裸的镜头。 本片于2004年9月开机,2005年5月关机,拍摄时长九个月。取景地点包括 北京 、 重庆 、 武汉 、 柏林 、 北戴河 、 图们 。《颐和园》于2006年5月18日在 戛纳电影节 首映。电影中的政治色彩与大量的性爱场景在中国大陆受到关注 [7] ,因未经中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批准而擅自参加 戛纳电影节 ,本片在中国大陆被封禁,导演与制片人受到了处罚。 1987年,中朝边境 图们 。邮递员晓军去邮局拿信件,之后来到余红父亲开的杂货铺。余红打开信件,发现自己被北京的“北清大学”录取。余红在一个篮球场与晓军见面,晓军与几个打篮球的人发生争执,被打得鼻青脸肿。晚上在草丛中,余红与晓军发生了性行为。 余红乘火车来到了北清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一天,余红结识了隔壁宿舍的女生李缇,聊天中她告诉余红她男朋友若古在柏林留学。李缇和余红与回国后的若古见面,并与在同一大学的周伟结识。余红逐渐与周伟走近并与其发生性关系。两人在 颐和园 昆明湖 泛舟,在夕阳下相依。 余红去周伟宿舍,发现他正与一个女生一起吃饭,余红见状离开。周伟去台球厅找余红,余想挣脱周伟的怀抱,但最后顺从。在一次欢愉后,余红要周伟去结扎,并称那样就不疼了。周询问缘由,余说是心理学老师告诉她的,并且她和他上过床。北清大学的学生开始去天安门,余红几人也一同跟随。李缇与周伟在宿舍进行性行为时,被学校人员发现。余红见到了周伟的一名舍友,他告诉她教务处已经知道了周李的事情,让她不要再去见周伟。 余红遇到了来北京探望她的晓军,两人和衣而卧,半夜晓军悄然离去。余红发现晓军不见,急忙到操场寻找。在操场示威过程中枪声响起,学生们开始四散。余红的舍友冬冬找到周伟,告诉她余红不见了。周伟急忙带领冬冬寻找余红,但未果而返。冬冬再次找到周伟,告